课程体系下金融专业论文

2022-04-21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目标的定位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第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做好教育教学工作,保障人才培养工作能够与就业市场的要求向接轨。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课程体系下金融专业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课程体系下金融专业论文 篇1:

浅谈智慧金融背景下金融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经济正在快速增长,需要相关部门不断的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为了能够让企业适应当下的发展,对相关的金融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所以在如今的智慧金融的背景之下,加强金融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的工作变得十分重要,本文分析了如今课程体系在建设方面所面对的问题,提出了课程体系建设的具体思路。

关键词:智慧金融;金融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在当前的众多行业中,金融行业对数据和信息非常敏感,在智慧金融的背景下,财务格式,财务状况以及整个财务环境都会发生重大变化。作为当前金融理论框架下的简化,金融工程专业课程旨在提高金融市场效率,加强金融风险管理和丰富新的金融产品。

1 智慧金融背景之下金融工程专业课程发展中的问题

1.1 专业的发展速度与特色缺失之间的矛盾

金融工程专业是在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的五家院校的基础上发展建立的。截至2019年,已有200多家高校成功开设了金融工程课程并招收了学生进行培养。设立该专业的大多数学校和部门都侧重于金融相关学院,商学院或经济管理学院。与数学有关的优势和其他技能已经在高等教育中得到了发展。这不仅反映出中国经济中金融部门的不断壮大,还反映了金融工程专业人士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对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的四所金融大学的研究发现,就创建专业的特色而言,一些开发金融工程技术的机构所开设的课程与外国大学所提供的课程相似,并且其功能体现在有关于计算机的技能上,并且与之相关的课程占有很多的学时,一些高校有明确的人才培养方向。例如,对外贸易经济大学将金融工程专业的高年级学生分为多个研究方向,一些学院和大学对英语学习有更高的要求,学校特别注意完善专业教学模式。学英语。在大多数大学的大专院校中,没有显示金融工程培训的各个方面。这可能是由于许多研究生学院普遍缺乏空间和资源所致。因此,无本地特征的特殊挑战的方法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重大挑战。

1.2 传统金融工程专业培养方式与新技术变革之间的矛盾

金融工程培训的传统方法体现在金融,经济,应用数学和计算机知识的融合中。新技术的发展使这种训练方法对时间要求不那么敏感。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快速发展和行业中间结构的不断深入发展,金融业在经济中的支撑作用越来越明显。金融业的发展导致对人才素质和数量的需求增加,人才需求的增长也进一步促进了金融业的发展。金融工程各个领域的兴起和深化将成为金融人才培养的新趋势,在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推动下,其他新技术将继续出现。金融和国家行政管理领域将会得到联系,这些全新的发展方向将会催生出全新的金融专业的分支。例如,互联网金融,绿色金融,大数据金融等。这些新变化还将为金融工程课程带来新思路。

1.3专业应用属性与教学有效性不足之间的矛盾

各国的高等教育正在日益促进对能源密集型培训的使用,金融工程作为一个应用广泛的专业,其课程应该旨在发展和实施工程教学思想,培养解决金融问题的高层次应用人才应继续在其教学计划中得到强调。在教学方面,通常缺乏高素质的具有金融工程经验老师,或者校园内实验室的建设不完善,或者校园运营设施的质量和数量不高,这些都导致了教学的有效性难以得到提高。

2智慧金融下的金融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金融工程广泛应用于三个关键领域,一个领域用于设计和构建新的金融工具,另一个领域用于设计和建设金融工具和资源,第三个领域用于开发和构建针对特定类型金融问题的解决方案。金融机构使用最先进的数据分析技术来分析和提取大规模金融数据,继而实现了解客户和市场表现的功能,并提高金融工程设计的准确性和可持续性。因此,智慧金融的发展在金融工程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1区分选修模块,体现培养方向

尽管在选修课程的设计上没有明显差异,但学生所选的选修课程应该与自己选择的专业方向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例如,专业选项可以分为增加测量和计算能力的模块,增加金融工程教育的模块,增加金融工程应用程序的模塊和单独的扩展模块。增加利率和统计数据,财务管理,全球金融,使用随机计划等的模块包括现代数学软件,matlab基础和应用程序,金融链表分析等方向模块。

2.2深挖自身优势,彰显学科特色

学院以加强经济社会发展为基础,以培养人才为核心。学校遵守地方的发展政策,并以此为主导。从地域的角度来看,学校金融工程专业的发展将为本地金融财务部门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同时,也应该从学校资源的角度来了解地方的扶持政策,深度挖掘自身的优势。

3 结束语

综上可知,在智慧金融的时代背景之下进行金融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十分必要,它可以为学校培养更多的高素质金融人才提供保证,加强企业与地方的金融体系建设,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敏,刘立新,余湄.财经类院校金融工程人才培养目 标与模式[J].财经科学,2018(6):8-11.

[2] 李国成,周本达,张穗萌.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金融 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皖西学院学报,2018,34(1):35-38.

[3] 汪文隽,朱卫东,晋盛武.能力导向下理工科院校金融 工程本科课程体系研究[J].大学教育,2019(10):150-153. [责任编辑:赵磊].

(临沂大学商学院 276000)

作者:王洁

课程体系下金融专业论文 篇2:

基于高职院校探析金融专业教学体系的完善

摘 要:高等职业教育目标的定位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第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做好教育教学工作,保障人才培养工作能够与就业市场的要求向接轨。高职金融专业作为当下的热门专业,各大高职院校的招生数量不断上升,就业市场的 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不仅仅是对金融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对于金融专业学生质量也在逐渐提高,原因在于进入金融领域工作的门槛在不断提升,金融行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这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如何培养高质量的金融专业人才是现阶段金融教学工作的重点,高职金融教学体系如何进行改进和完善,高职院校如何进行学生管理工作等这一系列工作是急需思考研究,并尽快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高职金融专业;教学体系;完善

高职金融专业在国家金融形势大好的形式下,要积极做好金融人才培养工作,培养与金融行业要求相符合的金融人才,为地区金融行业的发展贡献力量。高职院校应该看到在金融专业就业形式大好的情况下,就业压力和竞争压力都是存在的,为此,高职院校应该通过教学改革工作做好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工作。金融行业需要的金融人才要掌握熟练的金融专业知识,具备熟练的金融实务操作能力,因此,高职院校也要依据金融行业的就业情况对于金融专业教学进行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金融业务实际操作能力,转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高职金融专业教学体系改革,努力完善教学体系。

一、高职金融专业教学体系完善的必要性

(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驱动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之一,对于我国现阶段经济建设贡献出很大的力量,为地区发展和国家经济发展培养了许许多多优秀的人才,高职院校的教育目的就是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具备实践操作能力的综合性人才,高职教育开展的实际目标是对于学生处理实务能力的培养,注重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教育培养,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并不是高职学生全部的目标,更重要的是学习将专业理论知识如何熟练地应用于实践中,保证自身具备熟练的实践操作能力。在面对高职家培育原始目标下,高职金融专业教学仅仅关注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程度是远远不能够满足当下金融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因此,高職金融专业教学要在已有的教学体系上更加完善,与高职教育的目标不断靠近,努力做好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工作。

(二)金融行业就业市场人才需求质量的提高

中国经济的回转,经济发展的前景,经济发展的环境为金融行业在中国的兴起于繁荣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金融行业对于金融专业人才需求是在逐年提高,但是,根据有关数据显示,金融机构或者是公司企业对于金融专业人才更加注重的是其专业实践能力,要求金融专业人才既具备基础金融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良好的金融实务操作能力,更加注重在专业理论知识的指引下能够积极的应对处理各类金融实践问题。在这一就业市场人才需求的推动下,高职院校金融专业教育就要注重对于学生金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将学生金融实践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能力相互结合,培养具有熟练实践操作技能的金融专业人才。

(三)高职院校金融专业师资力量薄弱

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的强弱与教育质量息息相关,具备强大的就金融专业师资团队,学生教育工作的开展就更为顺利,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能够做到全面而细致,所以说,教师自身专业能力对于学生的学习是有直接影响的,加强师资力量是高职院校在任何阶段和任何一门学科教育的重点。现阶段,大部分的高职院校的教师是从高等学府直接毕业的学生,并没有足够的实践经验,在要开展实践教学方面也并无经验可言,学生的实践教学课堂就硬生生地被专业理论课取代,专职教师是高职院校主要的教学力量,但是,其本身却存在着知识经验的欠缺,也没有能力做好学生的实践学习。另外,有很大一部分教师并不认可高职院校的发展前景,在教学工作中也并不是尽心尽力,只是将高职院校的工作看作是自己职业生涯的一个跳板,这种情况对于高职院校的发展前景也有一定影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留不住优秀教师的现象,这也是高职教育办不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互联网金融对于高职金融专业的冲击

互联网金融对于高职金融专业课程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当今互联技术发展迅速的时代,任何行业都会涉及对于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利用互联网技术使得行业业务操作更加方便快捷,根据金融行业的特点,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更能凸显金融行业从业的特点。现阶段,我国的绝大部分高职院校金融专业课程包括金融专业课程和公共课程,金融专业课程又包括金融专业课程、专业深化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公共课程又分为通识课程和校本课程。很显然,高职院校金融专业的课程设计中并不包括对于学生互联网技术的培养,学生缺乏专业的互联网技术的培养,没有形成完善的金融专业课程体系。互联网金融中出现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金融专业人才需要具备多种能力,用于解决在互联网金融的大背景下的各种问题。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积极投入到高职金融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完善高职金融专业课程体系。

二、高职金融专业课程体系完善策略

(一)改革金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加强高职教育教学体系是当下解决实践教学体系不规范、不科学的一个途径。要建立科学、规范、系统、内容协调一致的高职金融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主要包含两个方面:首先要明确实践教学具体要包括哪些内容,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对于学生的课堂实验、毕业前的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社会实践等各个方面进行合理安排配置,要建立起与校内课堂理论教学相互对应的教学内容,保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相辅相成,做好衔接工作,保证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此外,要积极构建与实践教学活动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学生管理体系、保障体系和考核体系。通过制定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落实实践教学的各项制度。将实践教学的理念和教学内容与理论教学相互结合,二者相互促进,做到实践教学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有相应的教学保障,学生考核评价体系也具有一定的标准。最后,院校还要注意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定期反馈,建立起学习反馈机制,对实践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及时反映到教学计划中,是实践教学不断得到完善,做好实践教学每一个环节的工作。

(二)加强高职金融专业师资力量建设

高职学生在校学习专业知识或者相关实践知识,教师的课堂教授是最重要和有效的渠道,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与学生的个人能力的培养是息息相关的,所以,师资力量是高职院校办好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现代高职教育要积极去适应就业市场对于专业人才的要求,在此指引下,高职教育才能做到合理利用教育资源,保证专业技能人才培养工作顺利展开。为此,高职院校要注重全面发展学生的个人能力,不仅仅是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当下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金融行业是实务性特别强的一个行业,需要学生在掌握基本的金融专业理论知识后,能够熟练地运用于实践中,解决实际金融问题。通过上文叙述,了解到现在的高职院校金融专业教师自身能力有所不足,没有相关的金融实践经验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工作心态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原因。在面对此类问题时,高职院校可以通过聘请兼职教师,补足学生缺乏金融实践教育的机会,金融机构或者企业中从事相关金融业务的优秀工作人员完全可以走进高职教育课堂,通过金融实务人员的讲解,学生对于金融专业到底要处理什么样的问题,也明确自身定位。

此外,高职院校也可通过对专职教师的集中培训,给专职教师一个学习的机会,或者有条件也可通过挂职锻炼,到金融机构进行实务学生,不论对于学生实践教学课堂的开展还是院校师资力量建设都是有利无害的,壮大学校师资力量,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另外,对于教师的教学心态,在进行教师招聘工作过程中,工作人员要严格把关,面试环节应该要考虑应聘者個人对于在高职院校工作的心态,经过严格的考察是否该应聘者能够胜任此份工作,也可通过开展教育会议,纠正个别教师消极的工作态度,在源头或通过后续工作的努力,积极杜绝此类情况的发生。

(三)积极引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二十一世纪互联技术的发达为每一个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方式,不论是互联网经济大发展还是科技革命的兴起,都在信息技术的影响下向一个全新的世界靠近。在教育领域,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也是当代教育者的不二选择,在高职院校金融专业的教学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工作通过科技的帮助能够解决很多的问题。多媒体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备课工作也能够轻松许多,而且通过网络资源,教师可以学习优秀教师的备课思路,丰富自己的教学课堂。另外,教师可以将重点难点知识通过网络图表的形式归纳出来,知识体系的构件对于学生学习或记忆都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途径,对于金融专业的学生来说,了解金融信息是非常重要的,也可以说金融行业进行的就是金融信息的竞争,学会利用互联网技技术,利用网络时代下的大数据资源,学会资源整合,是立足金融领域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高职院校要提升高职金融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压力,就要培养学生熟练运用互联网技术的能力,保证学生在时代竞争下能够脱颖而出。

(四)积极开展高职金融专业实践教学

高职教育的目的就是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具有实践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是现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高职金融专业开展实践教学既是高职教育的要求,也是金融领域需要的人才技能。具体如何开展实践教学,还需要学校通过结合自身条件进行,校内金融实践教学可以通过教师的指引,利用情景式教学,在课堂上给学生模拟真实的金融工作环境,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金融问题的能力;其次案例教学也是校内实践课程开展的一项重要的教学方式,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案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校外实践教学需要学校与金融机构或者校外企业达成学生实训基地建设的约定,为金融专业学生金融实践教学学习创设环境。

三、结束语

高职金融专业培养的是具有熟练金融技能的应用型人才,高职金融教育要保证学生在进入金融领域工作中,对于基本的金融实务有做够的能力去解决。完善金融专业教学体系这项工作是必要且急迫的。

参考文献:

[1]党文.构建高职院校金融专业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探讨[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25(01):102-106.

[2]费玄淑.实践育人视阈下金融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析[J].榆林学院学报,2014,24(02):84-87.

[3]李晓健.高职金融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1(03):100-103.

作者:崔立群

课程体系下金融专业论文 篇3:

基于应用导向的金融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摘 要:金融专业硕士的培养应更多面向金融市场的实际需求,并着力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但在当前国内的金融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学术型硕士和应用型硕士培养的趋同现象严重,这反映于课程设置与教案更新、培养方案的体系性、教学环节的互动性、外部资源的整合等方方面面,这些问题使得当前的金融专业硕士培养无法匹配不断创新的金融市场,无法适应金融领域变化的新趋势,也无法满足现实的人才培养需求,甚至导致供给和需求的错配。基于应用导向,探索金融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改革的内容如下:对金融专业硕士培养的课程体系进行梳理并进行课程设置的补充;对金融专业硕士培养重点实践课程的教案进行及时更新;推进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寻找提升课堂互动性的方式方法;强化外部导师在培养环节的配置,优化其参与教学的方式和方法。

关键词:应用导向;金融专业硕士;培养模式

依据《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研究生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主要途径,要求其培养模式改革必须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而为达到这一目标,其培养方案需要围绕解决实际问题和培养良好职业素养而展开;课程设计需要更多考虑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着重于案例教学、模拟训练等教学方法的创新运用;其培养过程需要立足于互动式、探究式的教学,更多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一、金融專业硕士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人才是金融发展的关键。而在我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中,高层次应用型金融人才的短缺现象正日益严重,依据《金融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 ( 2010-2020年)》,未来金融人才需求的重点将逐步从数量转向质量,拥有研究生以上学历人才占比、拥有高级专业技术资格或职业资格人才占比将大幅提高,而那些同时具有扎实的金融学理论功底和对金融市场实际运行有深刻理解的高层次应用型金融人才将成为相当长时期内市场追逐的焦点。金融专业硕士理应存在着广阔的市场需求。

但从现实看,金融发展创新步伐的加快正和高层次金融人才的供应之间出现日益严重的结构性错配,国内高校培养的金融专业硕士并不能有效满足金融机构对高层次金融人才的实际需求。这不仅反映于实际教学内容往往与金融市场操作实践相脱节;也体现在无法更好映射不同地区不同方向金融专业硕士培养的独特性,无法培养出能够真正立足于本地实际需求、符合现代金融业发展要求的人才;更体现在无法围绕金融市场创新加速和互联网化的新趋势,无法培养出涵盖金融产品研发、金融风险管理、金融分析与理财、信托与资产管理等不同领域的高层次应用型金融专业技术人才。所有这些,实际上都已经成为制约金融专业硕士教育发展的重要障碍,并成为国内金融学高等教育的重要瓶颈。

相对于法律和会计等专业硕士,金融专业硕士培养面向的是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其创新速度明显高于其他领域,对学生培养模式的动态调整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无论是投融资模式的创新、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还是金融机构的融合与变迁,都会深刻影响其教学培养内容,也使得其培养过程需要与外部资源进行更加广泛、深入、积极的互动,更由此使得相对于其他专业领域,金融专业硕士和学术型硕士培养在目标、原则和方法上存在着更加显著的区别。如何基于金融市场的创新变化以及应用导向的内在需求,使金融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既符合金融业创新趋势,又符合金融发展的现实目标,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现行金融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我国金融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始于2011年,总体仍处在探索阶段,所以现有的对于金融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改革的相关研究成果相对较少。王琦(2011)对中外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进行了比较;曹伟(2011)对高校如何培养高素质金融专业硕士进行了初步探讨;吴晓求(2012)对我国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进行了初步思考;孙龙建和辛清(2014)发现金融专业硕士培养尚无法对接新兴服务业发展;周春喜(2014)以浙江工商大学为例对现行金融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和概括;李国义(2015)认为我国的金融专业硕士培养尚未与学术型学位研究生培养进行清楚明确的区分。

由于长期以来高校研究体系和金融實践体系的相对隔离,使得当前国内学术型硕士和应用型硕士的培养存在着较为明显的趋同现象,而因为金融学本身的应用性学科特征,上述缺陷在兼具较强专业性和较高变化性的金融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也造成当前的金融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无法匹配不断创新的金融市场,无法适应金融领域变化的新趋势,也由此无法满足现实的人才培养需求,甚至导致供给和需求的错配,问题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一是课程设置与教案更新滞后于实践变化,且存在较为严重的同步性问题。虽然针对金融专业硕士培养的独特要求,现有培养方案都进行了相对差异化的课程设置,但各培养单位在师资使用上基本都和学术型硕士存在明显重叠,由此导致相应的教案更多是基于较长时间前的通用教材,不仅无法满足金融专业硕士培养本身的实践要求,也与金融市场最新情况存在较为明显的脱节或滞后。

二是培养方案的体系性存在着较为明显的欠缺。相对于学术型硕士,专业型硕士理应在基础理论学习之外,重点突出以下实践性内容:第一,涵盖股票、债券、商品等不同类别的金融市场介绍;第二,对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对冲基金、共同基金等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进行全面比较分析;第三,对ETF、REITS、场外期权、结构化产品等不同的创新金融产品进行全面梳理和总结;第四,让学生能够真正有效地学习了解资产配置和资产定价的方式方法,并具有一定的微观市场结构认知。但是,现有培养方案在这种整体性设计上存在明显不足,既缺乏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产品的介绍总结,也无法通过DDM模型、有效市场假说、微观市场结构理论等金融学基础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让学生真正了解金融运行的本质,进而掌握理论到实践的基本技能。

三是教学的互动性和实践性存在明显的不足。受制于师资力量的背景约束,现有的金融专业硕士教学更多聚焦于单纯的理论知识传授,而针对实际案例的具体分析和介绍存在明显不足,或者是引用的实际案例与金融市场最新实践存在明显的时间差,也缺乏组织学生形成有效课堂互动的形式和方法,而所有这些都会对学生的兴趣培养和实操能力的提升造成一定的拖累。

四是外部资源的整合流于形式,实际利用明显不够。虽然目前国内多数的培养单位均已在金融专业硕士培养的过程中引入了外部导师制度,但现有的外部导师选聘更多只是考虑声誉因素,而没有考虑其对硕士生培养过程的实际投入能力;外部导师在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多数限于面上的一对多交流或是偶尔的公开讲座,在教学环节的融入度明显不够,且缺乏明确稳定的机制保障;外部导师的领域配置与专业培养的目标和方向的实际契合度并不高,更多是为了选聘的门面工程,由此影响到外部专家资源在金融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的实际利用效果。

针对以上种种问题,部分培养单位已开始进行相关的积极探索,比如在课程设置上更多考虑我国金融体系的特色及金融实务的创新方向,通过开设更多的讲座,着力于培养学生的综合从业能力;同时也引入“双导师”制度,为学生同时安排校内导师和外部导师进行同步指导,并依据教学过程的互动需求设置导师和学生的“双向选择”机制,以此来满足个性化培养目标等等。但总体看,这些探索仍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金融专业硕士和学术型硕士培养的趋同性问题。完善金融专业硕士培养模式,仍需要进行整体性的架构设计,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安排。

三、金融專业硕士培养模式改革的目标方向

综合以上分析,相对于其他领域,金融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改革研究具有更强的时效性和综合性,需同时考虑金融市场的现实变化以及培养体系的完整性和差异性。就时效性而言,金融市场变化和金融创新速度远快于其他领域,因此金融专业硕士的培养方案应当有更高的更新频率,在培养过程中动态反映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的最新变化尤为必要。就综合性而言,强化金融专业硕士培养的应用型特征,就必须在教案的及时更新、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外部资源的导入优化等方面进行全面优化。金融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改革应依据金融市场实际情况变化,在时效性和综合性两方面对金融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变革进行全方位探索,通过重塑专业硕士的“应用型”内涵,使金融专业硕士的培养更多地与金融市场的最新变化相对接,更多地与学术型硕士培养相区别,进而推动金融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与实践需求变化的真正互动,全面提升金融专业硕士的培养质量。

具体而言,金融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改革应致力于完成以下几项目标:一是依据金融专业硕士的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构建一个更加契合于现代金融市场实践变化的课程体系,使得金融专业硕士的培养课程能够及时动态地反映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的最新变化,并与学术型硕士培养相区别;二是依据金融市场的最新变化对相关教案进行及时动态更新,完善实践性课程的教案内容,依据学生兴趣和课程教学实际寻找到能够有效提升师生互动的方式方法,使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够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得以迅速提高;三是依据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对金融专业硕士的外部导师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利用,防范金融专业硕士外部导师选聘过程中的门面工程,使外部导师能够更多参与到培养的过程和实践当中,并对整个教学培养过程形成良性驱动。

四、金融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改革的具体内容

依据前述培养模式改革的背景和目标,基于应用导向的金融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改革应当立足于以下四点:第一,依据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的创新变化完善现有课程设置,使其更加符合现实需求;第二,让教案更充分反映金融市场的最新数据和案例,更好地满足应用型需求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第三,更好地在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和有序性之间实现动态平衡,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也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第四,让外部导师资源真正融入金融专业硕士培养的实际过程之中并发挥更大作用,避免外部导师更多充当门面工程而无法发挥实际作用的问题。

从实践角度出发,金融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改革应当重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内容。

(一)对金融专业硕士培养的课程体系进行梳理并进行课程设置的补充

依据金融市场的最新变化以及金融机构业务类别的動态调整,对现有金融专业硕士培养的课程体系进行系统性梳理,对专业必修课和共同选修课进行相应的优化,同时对目前课程体系设置中的空白或薄弱环节进行补充。建议增设《金融研究方法》的基础课程,重点介绍金融学相对于其他学科的独特性以及资产定价和资产配置的基础原理和方法;增设《微观市场结构》的必修课,了解微观市场结构变化以及交易制度设计对于金融体系运行的影响;增设《现代金融市场》《现代金融机构》《现代金融产品》三个专题课,让学生能够真正了解和掌握金融体系的现实变化,并由此提升实践能力。

(二)对金融专业硕士培养重点实践课程的教案进行及时更新

为满足金融创新提出的新要求,金融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改革应当对当前培养环节中涉及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的重点实践课程进行相应的教案更新,使理论传授更符合现实变化。建议对金融市场的历史变迁和未来趋势进行重点介绍;对金融机构的具体类别及其角色差异、金融机构的混业分业模式、金融机构的具体业务模式进行重点讲解;对金融产品创新的背后逻辑、基础方法论、现实变化趋势进行专门深入的探讨。

(三)推进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寻找提升课堂互动性的方式方法

针对金融专业硕士培养的应用性要求,可以尝试通过情景模拟、案例剖析、专家讲解等方式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和提升课堂互动性,使学生能够提前熟悉机构路演、公司交流、投价分析等金融实践的日常情境,并能够基于课程教学的时间设置,适当安排对应实务界人士的对口交流,包括到对应金融机构的实地调研观摩等活动,通过教学组织形式创新真正提升学生的现实理解和应用能力。

(四)强化外部导师在培养环节的配置,优化其参与教学的方式和方法

现有金融专业硕士培养中的“双导师”制度多流于形式,核心问题在于两个方面:第一,外部导师的筛选环节过多注重岗位和职位,而缺乏对其覆盖领域的配置研究,使得外部导师的领域配置不尽合理;第二,外部导师更多只是挂名,而缺乏对实际教学过程的具体参与。建议依据金融专业硕士未来的就业方向和潜在岗位,对外部导师资源的配置进行系统研究,并由此进行合理配置。同时积极探索外部导师参与教学过程的有效路径,在外部导师选聘过程中不仅关注岗位和职务,更多关注实际的参与程度。

五、金融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改革的路径方法

综合上述分析,基于应用导向的金融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改革应当遵循以下思路:一是依据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的创新与变化完善金融专业硕士现有的课程设置,使其更加符合应用导向的实践需求,并与学术型硕士培养显著区分;二是让教案更充分地反映金融市场的最新数据和案例,更好地在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和有序性之间实现动态平衡,更好地满足金融专业硕士培养本身的应用型需求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三是让外部导师资源真正融入金融专业硕士培养的实际过程之中并发挥更大作用,拓宽外部导师选聘的范围,而不限于面子工程,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增加外部导师的教学参与度。

围绕上述思路及要求,建议在金融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重点推进以下改革和相关工作:首先,由培养单位组织对金融机构研究部门进行多层面的实地调研和交流,广泛搜集金融市场和产品的最新变化信息。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通过电话、微信、座谈会等方式对外部导师资源就调查提纲进行沟通和交流,探讨强化课堂教学互动性的方式方法以及外部资源融入课堂教学的具体方式方法。其次,可以基于上述对金融机构研究部门的成果收集和梳理,完成对金融专业硕士实践性课程教案的完善和更新,并将其与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通过图书馆、网络等阅读相关文献,收集整理和课程相关的案例,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升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并保障教案与现实金融市场变化的同步更新。再次,对实地调研和沟通交流的结果进行记录和汇总,对收集的文献资料进行系统性整理,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和归纳,并在培养单位内部组织相关讨论,达成思想共识,对金融专业硕士培养相关的课程补充、教案更新、教学互动等方面得出具体的操作建议,保障相关工作的正常开展。

综合上述工作,最终构建起更加契合于金融市场的实际要求并且能够真正和学术型硕士培养进行明显区分的金融专业硕士培养体系和模式,包括:使用更加适应现实市场变化的金融专题系列课件,丰富完善金融专业硕士的课程体系,并提升其与现实的拟合度;形成围绕金融市场最新变化、不同类型金融机构、不同类别金融产品的介绍与分析等一系列满足学生需求且具有现实可行性的教学和培养方法,补充核心课程的实际案例,提升课堂教学和学生培养过程的趣味性和互动性;针对性地优化配置外部导师资源,并保证其对金融专业硕士培养过程的实际参与度,积极提升外部资源对课堂教学和学生培养的贡献度。

参考文献:

[1]罗刚,李华.美国金融研究生的商学院培养模式及其啟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9):73-76.

[2]罗春婵. “互联网+”背景下金融专业硕士培养模式转变探析[J].金融管理研究,2015(1) .

[3]陈红,杨鑫瑶.高等院校金融学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初探[J].金融教育研究,2011(6):68-71.

[4]封思贤,范存斌,肖泽磊.我国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模式比较及优化[J].江苏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12(11):51-53.

[5]贺强,李俊峰.金融学术硕士与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比较探究[J].时代经贸,2012(32):31-32.

[6]黃晓勇,张菀.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与培养模式研究——以金融专业硕士为例[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2(6):11-15.

[7]周艳荣.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15(2):121-123.

[8]彭建刚,周鸿卫,周行健.金融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2):26-28.

作者:王韧

上一篇:低年级英语语音教学论文下一篇:信息化发展内部审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