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体系汽车制造论文

2022-07-03

摘要:本文基于智能制造企业(汽车制造等)工业机器人三大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要求,为了使学生的专业能力能够逐步提升,构建了包括理论课程体系、实训课程体系、素质拓展课程体系在内的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课程体系汽车制造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课程体系汽车制造论文 篇1:

职业院校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汽车逐渐成为人们的必需品。但实际上我国目前汽车方面的人才十分短缺,这就造成在职业院校中汽车制造和装配技术专业成为热门。由于我国职业院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过多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述,缺乏实践活动,非常不利于人才的全面发展。基于此,对职业院校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进行研究,以期探讨适合我国目前汽车方面人才发展的专业课程。

[关 键 词] 职业院校;汽车制造;装配技术;课程体系

目前,职业院校在汽车方面的人才培养中存在某些不足之处,要想培养全方面发展的人才,必须对当下的课程设置进行调整。重视个人的全面发展,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最大限度地解决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不足。

一、我国职业院校汽车专业课程特点

目前,我国职业院校汽车专业课程特点主要是基础知识课程较多,把专业知识学习完之后,再通过与相关汽车企业合作,安排学生实习。因实习时间短、实际操作机会少,对把课程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非常不利,甚至由于缺乏专业实践,导致专业知识不能及时得到巩固,最终难以转化为自身的技能。另外,现在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往往比较保守,不会轻易改动课程,再加上课外选修得比较少,很难有机会扩充知识面。课程知识毕竟是有限的,造成学生就算全部掌握了所学的课程,也很难紧跟时代的潮流,对一些新型汽车方面的知识有所了解。总的来说,就是基础学术课程大于实践,学生专业技能很难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我国职业院校企业专业课程问题研究

(一)课程设置不能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

我国职业院校的教育一直以来都是按照传统的模式进行的,课程的设置以专业知识的讲授为主,大量的时间都应用到理论知识的学习中。由于实践活动组织安排较少,直接造成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不能很好地对接。在只有理论知识而缺乏专业实践经验的情况下,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只停留在表面,很难将自身掌握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的需要中。所以现在很多职业院校毕业的学生到了相关单位并不能和专业的工程师一样工作,这就是理论知识和实践不对接带来的后果。

(二)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不同步

我国对职业教育相对不够重视,职业院校的课程改革和社会的脱节程度较大,严重滞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课程的设置以及教学方式上,仍然采用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和传统的观念。过分看重专业知识的掌握,忽视实践操作,以至于学生把握不到重点,对所学知识没有系统的理念和应用意识。另外,课程活动较少、缺乏课外知识的普及、课程内容滞后性导致职业教育的整体存在着过时的意味。职业教育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需要,相关的技术人员不能跟上企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再去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方面的人才会越来越困难。这和职业院校自身实力、企业的联系、地方政策等都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改变起来也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三、如何设置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课程

(一)课程设置理念

针对我国的国情,职业院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要强调以人为本、校企联合发展、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我国目前的职业院校一般都是三年教育,三年的时间进行合理的设置安排,根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展开教学活动。重视发掘学生潜能,安排多次不同类型的专业实践,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汽车行业中,充分了解当前汽车行业需要的技能和技术手段,并重视理论知识指导具体实践活动。在理论和实践的共同作用下,发挥学生的实力、提高专业技能。另外发展多向性人才是新课程理念下必须培养的人才模式,開设一些选修课程,扩充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这些选修课程要包含汽车行业不同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多方掌握汽车方面的知识,根据市场的需求,强化自身的职业技能。

(二)课程设置

我国目前的职业院校对课程的安排主要是专业知识学习和实习两部分,三年的时间有两年在校学习,另外一年进行实习,希望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技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修养;最后一年的实习把理论和实践进行统一,完成自我学习和升华。但是实际上效果并不是特别理想,专业性人才培养得相对较少。因此,要不断对课程进行改革,使其能够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能力培养上,学校可以通过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根据我国目前职业教育的现状,制订合理的、适合我国国情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摒弃固守的教育思想,按照符合现今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设置进行教育,培养学生的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在理论的指导下能够通过自己的实践提升自己。另外,要提高师资力量,先进的师资力量对更好地培养适合时代发展的专业性人才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具有长远的预见性,对培养适合市场需要的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性人才有关键性作用。选择能够胜任职业教育方面的人员组建团队,改进教学方式,以学生为出发点进行适合当代职业学生发展的教育,并达到培养全能型人才的目的。

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毕竟是需要大量实践的专业,新课程设置要在重视理论的同时更多地重视实践培训,使相关专业的人才能够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真正成为全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施卢丹,徐茹倩.高职院校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研究[J].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34.

[2]刘金翠,李恒才.以职业能力为本位高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1).

[3]海争平,杨志红,廖向阳.高职层面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旬刊,2015(5):252-253.

作者:谢文静

课程体系汽车制造论文 篇2:

汽车制造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

摘要: 本文基于智能制造企业(汽车制造等)工业机器人三大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要求,为了使学生的专业能力能够逐步提升,构建了包括理论课程体系、实训课程体系、素质拓展课程体系在内的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

關键词: 智能制造(汽车);工业机器人专业;职业能力;课程体系

Key words: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automobile);industrial robot;professional ability;curriculum system

0  引言

随着时代的进步,中国工业机器人发展迅速,到2017年国内工业机器人保有量达到了4.5万台,国产工业机器人产量达到了14万台左右,在汽车行业得到广泛应用,主要应用在焊接、喷涂、搬运、装配、涂胶四个方面,如图1、图2所示。[1]汽车焊接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对人体安全的影响最大,在焊接应用方面主要有点焊和弧焊两种,完整汽车车体70%以上的焊点都是由点焊完成。弧焊是连续焊接,对汽车装配精度要求高,不然就会产生焊接缺陷。在喷涂应用方面主要是对汽车进行喷漆作业,减少油漆对人体的伤害,汽车油漆均匀。在搬运应用方面主要是汽车零部件的搬运,为汽车制造自动化生产线的重要环节。在装配应用方面主要是汽车零部件的装配,提高装配精度,提高产品质量。在涂胶应用方面主要是在任何复制空间进行涂敷,提高生产效率。根据国家发布的各种文件精神,学校必须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2]要增强专业吸引力,必须根据企业实际工作岗位内容构建专业的课程体系,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满足企业需求。

1  根据典型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要求,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1.1 理论课程体系  基于工业机器人安装与调试、维修保养、系统设计三个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构建工业机器人专业的基础能力、核心能力、综合能力、素质拓展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的课程体系,如图3所示。[3]

在第一、二学期实现电气自动化大类通用能力,在第三、四学期实现机器人专业核心能力,在第五学期实现机器人专业综合应用能力。

1.2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基于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与广东三向、哈工大机器人等企业合作共同开发了基础能力、核心能力、综合能力为主线的阶梯式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广泛应用于汽车搬运,装配,玻璃涂胶等岗位,使学生逐渐爱上学习,他们的自信心逐渐得到提升。(图4)

1.3 素质拓展课程体系  课堂教学通常关注的是如何提高整体学生的水平,但是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往往被忽略。[4]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个性化,成立了机器人社团和机器人创客空间。将社团活动、学生的素质拓展活动、专业教育融合在一起,如表1所示,培养了学生的个性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弥补了课堂教学的缺陷。[5]

2  教学方法

多样化教学方法,如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角色扮演法、分层教学法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职业素养;结合分组配合的教学形式,贯穿各个教学环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利用示教器、职教云等信息化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模拟现场加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让他们逐渐明白今后的工作岗位,今后的企业文化,今后的职业规划。

3  结语

本文根据调研结果,分析出智能制造企业主要的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要求,构建了合理的课程体系,包括“以能力为本位”的理论课程体系,“阶梯式提升”实践教学体系及突出学生个性化的素质拓展体系。采用模拟现场+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实施教学,采用任务驱动法、角色扮演法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职业素养,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化被动为主动,在快乐中完成任务,重塑自信心。

参考文献:

[1]陈沛禹.工业机器人在汽车生产中的应用[J].中国新通信,2021,23(03).

[2]邹玉香.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院校双螺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职教论坛,2021,37(04).

[3]侯红科.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探析与实践—以厦门市智能制造人才要求为例[J].现代信息科技,2020,4(05).

[4]贾俊杰.注重人性化管理加强学生个性化教育[J].现代经济信息,2019(15).

[5]许慧菁.通过社团建设激发中职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策略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10).

作者:严伟

课程体系汽车制造论文 篇3:

《汽车制造工艺》课程调查结果的思考

摘要:基于《汽车制造工艺学》教学存在的问题,拟通过调研找到问题的症结,以便作出相应的对策。通过问卷调查和走访企业等方式,获取学生的主观学习愿望,也同时了解到学生的学习客观效果。针对调研结果,在教学各环节制定一系列的措施,为《汽车制造工艺学》课程的教学改革的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

关键词:汽车制造工艺;课程调查;改革;措施

一、前言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从以前的“精英教育”逐步转变为现在的“大众化教育”。高中教育在强调“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却仍就以“应试教育”为主,学生进入大学后不能完全适应大学的学习要求,有些学生甚至不具备大学学习和生活的基本能力,特别是专业基础或专业课的学习面临的问题尤为突出。在“大众化”背景下,如何规划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大纲、优化教学资源,以及如何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等问题摆在教学工作者的面前。针对《汽车制造工艺》课程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项目组拟开展对该课程的教学进行初步探索。

二、课程调查

由于《汽车制造工艺》有理论性强、实践性强和综合性强的特点[1],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师难教和学生难学等问题。为了获取学生对《汽车制造工艺》课程学习过程中相关情况的真实反映,为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依据,项目组拟定了《汽车制造工艺》课程有关知识问卷一栏表”进行摸底。参加调查的有38名学生,结果见表1。

与此同时,调研组走访了厂矿企业,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毕业于车辆工程专业的员工进行了座谈。从中了解到了毕业生到企业工作数年后,他们对知识结构的认识和工艺知识需求,特别是在教学方面建设性的意见。

三、对调查表的分析与研究

从对学生调查的结果看,主要反映出三种情况:学生普遍认为该课程是专业素质养成的重要环节,但学习积极性不高;学生对本课程内容、课时安排、教师上课质量反映很好,同时意识到自身不够努力;学生对该课程的教学要求及期望值很高。我们同时对任课教师进行调查,也主要反映出三种情况:学生对本课程兴趣不浓,表现为满足于一知半解;学生的课前准备不充分使得课堂反应不积极,思维跟不上教师的节奏,具体表现为本可以略讲的内容也需详讲,直接导致课程内容不能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学生对知识的思考与巩固欠佳,考试成绩不理想。通过上述的分析和研究,得出一下几方面的认识。

1.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方面。《汽车制造工艺》是车辆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后续多门专业课的基础,在人才培养环节中举足轻重。该课程涉及大学前续课程十几门,内容多而烦杂,实践应用性强,对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要求很高。而且要求任课教师有一定的实践经验,灵活而生动的运用课程理论讲解条条框框,而学时的限制导致不能因学生的接收能力而改变教学进度,使得学生一时难以适应,形成恶性循环。

2.课堂教学方面。课堂上,教师一般是以书中内容为主线,结合生产实际进行相关案例的讲解,内容展的很开,讲的较活,往往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讲述同一问题。教师希望学生认真记录像关内容,尤其是在老师讲解时,并能和学生进行互动。而学生们听课时,偶尔在书上写写画画,记笔记的很少。教师提出问题时,大多数同学一言不发,课堂气氛不活。

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方面。任课教师欠缺工程知识,几乎没有从事过工艺和工装设计,对机械设计、制造等方面认识不深,造成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对学生而言,普遍都是理论知识不扎实,机械制造方面的感性认识空缺,自学困难,学习兴趣不高[2]。在教学手段中,课件中工程实际的录像、动画少,教学模型缺乏,与课程相关的实验项目少。针对我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研究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及手段如何相应地调整,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切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4.学生学习方面。大多数学生不知道该课程中知识的作用、用途,目前仅设置了《汽车生产认识实习》和《汽车制造工艺课程设计》两个后续的实践环节,而与该课程相关的夹具、工艺、汽车零部件制造等实验课程尚未开设,也缺少模型、实物等;另外,参与大学生创新活动、汽车设计与制造实践环节的学生人数有限,造成学生缺乏对课程学习的动力。

5.课程学习环境方面。至于教学环境,由于福建省汽车制造工业整体水平相对落后,无法在省内建立合适的生产实习基地,与此同时学校周边的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更是空缺,另外,还需与校内的现代工程训练中心进行协作,以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使该课程的实践环节的氛围达到教学要求。

四、对策

针对以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提出“以人为本,夯实基础,营造汽车制造氛围”的课程建设思路;依据车辆工程专业建设的总体规划,以系统论思想,制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各门课程的安排及其内容的衔接;以教学研究项目推动课程的教学研究与实践。

1.注重教师的引进和年轻教师的培养。任课教师既要完成理论教学,还要担任后续的汽车制造工艺课程设计、汽车生产实习课程等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因此,授课教师不仅要具备与课程相关的理论知识,还要经过工艺、工装设计训练(至少助教过这些课程),以及在汽车制造企业工作的一个历练过程。学校有意从“985”高校中引进具备丰富的汽车设计与制造方面经历并曾经负责过汽车设计、制造项目的教师,或从大型汽车制造企业里引进具有多年工作经验的高级工程师。而青年教师要先助课,再送到汽车制造企业锻炼。通过引进来,送出去,再借助于校企合作机制,促使该课程的教学团队日趋成熟。

2.研究课程体系以调整相关课程内容。一门课程的教学并不是孤立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着整个课程体系。由于知识的关联性和系统性有助于学生系统观点的形成和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对于《汽车制造工艺》课程而言,知识的关联性和系统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本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的关联性,二是本课程知识的系统性和关联性。

该课程的体系中有理论课、实验或实践课和课程设计几个环节。根据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规划各课程的教学大纲,建立其间的联系,明确各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从《工程训练》中对产品的机械制造过程、工艺装备备有一个感性认识;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中学习设备、刀具和加工方法方面的理论知识;通过《汽车拆装实验》使学生对汽车零部件和装配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汽车制造工艺》引导学生系统地学习汽车制造方面的理论知识;《汽车生产实习》让学生深入汽车制造企业车间,对汽车零部件的制造、零部件在装配以及整车的装配过程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汽车制造工艺课程设计》给学生提供一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对一个具体的汽车零部件进行工艺、夹具设计,基本掌握该课程的关键知识,工程意识也初步形成;再参与创新设计大赛以及大学生方程式赛车项目。尤其是在校的最后一个环节——毕业设计,学生工程综合能力切实得到加强。在系统培养学生的思路后,与该课程相关的其他课程内容的增加或删除便清晰、明确。

3.不断探索教学方法。教无定法。针对不同的内容分别采用基于问题、基于案例、基于项目的教学方法。要实现教与学的最优目标,必须从学校的教学资源、学生的基本情况等实际出发,结合课程的特征,针对不同的知识要求,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①注重绪论课。作为第一讲的绪论是一个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章节。以汽车为载体,通过大量收集国内外知名汽车制造企业相关资料进行分析,使学生充分了解国内外汽车设计、制造的差距所在,增强学生振兴汽车产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导出汽车制造工艺在其制造过程中的作用,引出该课程的研究对象、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作用、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对该课程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和把握。②重视基本概念、理论,淡化推导过程,突出工程应用。由于该课程涉及汽车制造的过程的主要知识,首先必须把概念弄懂吃透。为此,采用问题探究式的教学方法。③加强理论课程与实践环节的有机结合。学生是学习和实践的主体,为此教师要在各个不同的时期为学生安排相应的学习任务。《汽车制造工艺》理论学习安排在金工实习后,先前的感性认识远不能满足该课程的学习要求,适时安排学生实验、实习,如夹具方面的学习过程中,开发夹具拆装实验室;汽车零件表面的加工方法和加工质量的学习中,则带学生到校办工厂、制造企业参观,了解制造工艺的内涵、制造设备、工艺装备(刀具、夹具、量检具和辅具),安排相关课程的实验,如表面粗糙度的检测;通过学生参与的电动导览车中的零部件制造以及其中部件或组成的结构,让学生理解产品、产品装配尺寸链的作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汽车制造工艺专业知识后,再安排为期两周的《汽车制造工艺课程设计》,锻炼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4.改革教学手段。如何将现代的教学手段(光学媒体、音响媒体、声像媒体、综合媒体等)与传统的教学手段(幻灯片、模型、挂图、板书等)有效地结合一直是困扰高校教师的一个课题。由于诸多课程学时数的骤减,其他课程的不断增加,促使现代教学手段的使用愈加广泛。在压缩课时而教学内容并没有减少的情况下,需要探索不同的教学手段以有效地完成各种教学任务、教学内容。为此,特别要在辅助教材、教具和课件制作上倾注精力[3]。在编写辅导教材时,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把分析问题作为重点,融合学生所学的各门课程的知识,以习题与解答的编写为重点。购买和制作用于教学的实物模型,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课间或课后学生可零距离接触。至于多媒体课件,注重把现代信息技术、图形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结合,通过软件实现三维实体建模、仿真,可以把晦涩难懂、难以想象的概念和过程变得生动、直观,例如零件的六点定位、夹具的夹紧过程、零件的各工序的加工过程,装配过程等;同时收集并适时地制作有关汽车制造工艺的视频资料,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讲解。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例如把学生制造赛车时加工一个长轴遇到的切削加工后成鼓形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理论分析,让学生提出多个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辅以传统的教学手段,补充课堂教学信息量。

5.改善教学环境。实践教学环节是理工科学生学习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开发一些实验项目,如机床夹具的拆装、高速切削;在各种零部件制造企业建立校企实习基地;建立赛车俱乐部,鼓励学生参与设计和制造赛车;搭建各种资料、信息获取与指导教师辅导平台;主动接纳学生参与教师的有关汽车或机械的设计与制造领域的科研。总之,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让学生置身于汽车文化氛围,使得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通过对《汽车制造工艺》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采用问卷、下厂座谈等形式进行了前期调研,获得了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毕业生、在校学生的一些反馈情况。通过对上述信息的分析、处理,在教师的培养、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环境等方面制定该课程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为该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有价值的摸索,也为工科学生专业课的教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1]袁广林.高等工程教育的理性回归[J].辽宁教育研究,2008,(9):18-21.

[2]杨仁华,曾东建.汽车制造工艺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J].高等教育研究,2010,27(3):56-57.

[3]张平宽,王慧霖.基于“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调查结果的思考[J].教育教学研究,2010,(4):187-188.

基金项目:厦门理工学院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项目(JGY201101)

作者:盛精,肖海林

上一篇:运筹学与邮政管理论文下一篇:信息化与档案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