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课程体系论文

2022-05-12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财务管理课程体系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根据完全低层次需求下完备性经济契约假设与超需求下非完备性超契约假设对比分析财务管理学框架与财务管理学科体系之转变,基于转变的理论基础及其规律设计了知识经济时代的专科、本科与硕士研究生的财务專业课程体系。

第一篇:财务管理课程体系论文

财务管理专业金融课程体系优化研究

摘 要:

结合市场需求,对财务管理专业中金融课程体系的设置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其存在的问题,进而从课程体系的不同层次提出优化设计的建议。

关键词:

财务管理专业;金融课程;课程体系优化

F23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金融市场及相关机制的不断完善,市场对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的金融学素养提出了更高地要求。为适应这种需求变化,金融学相关课程在当前高等院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优化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1 财务管理专业人才金融知识的市场需求分析

1.1 应用型财务管理的兴起加强了财务管理专业的复合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结构调整和人力资源市场结构的发展变化,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本科教育已经从传统的“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教育”,趋向于“应用型”教育。经过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毕业生,具备相应领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在基础理论、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能力等方面具有应用和复合性,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为此,许多本科院校的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渐渐发生变化,不再是传统的高级财务管理人才,而是定位于应用型专门人才,即培养掌握财务管理基本知识,具有运用会计理论、财务管理理论、金融投资理论和知识进行理财等专业能力,能够在企业、证券公司、银行、政府机关以及社会中介机构从事资金管理、财务分析、财务咨询、证券投资、会计核算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这种转变无疑加强了财务管理专业的复合性,对学科交叉尤其是金融理财的部分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金融知识才有可能成为适应时代发展的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

1.2 金融环境的变化对财务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入发展,金融市场不断完善并逐渐成为各种财务活动赖以生存的基本环境。从事财务活动的财务管理人员,不可避免会参与其中。

首先,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金融领域的跨国活动也在迅猛发展,金融的全球化促使资金在全世界范围内重新配置,既为发达国家的“剩余”资金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投资空间,同时也为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更多的融资机会。各种金融产品不断创新,境外投资机构纷纷涌入,一方面为企业筹资、投资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另一方面又使企业处于极大的金融风险中。这些对财务人员的理财观念、风险意识、知识结构和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次,我国资本市场规模不断壮大,有力地推动了企业重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但目前有效的资本约束还未形成,这就要求财务人员熟悉、掌握相关市场的法律法规要求和运作规律,并具有较强的发展适应能力。

因此,市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不仅要求其掌握专业核心知识,具有综合运用能力,而且还要了解金融市场、熟悉金融机构、能够理解我国金融机制及法规。要培养此类人才,在其系统的专业学习过程中,开设一定数量的金融类课程必不可少。

2 财务管理专业金融课程体系的设置现状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财务管理本科专业所采用的课程体系框架多分为五个层次: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限制性选修课、任意选修课。作为第一个层次的公共课,即为通识教育课程,强调注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奠定素质教育的基础。包括思想道德修养、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等通识课程。因其与专业性质无关,故不必开设金融课程。后四层都属于专业教育课程,不同层次中金融类课程的设置也有所不同。

2.1 专业基础课中,几乎没有金融类课程

开设专业基础课程的目的是为学生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如今,各高等院校普遍接受的财务管理专业基础课程有:西方经济学、基础会计学、统计学、管理学、经济法、甚至运筹学和管理信息系统等。这些课程的设置并无不妥,但对财务活动的生存环境——金融市场,及具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各种金融机构未作丝毫介绍,这显现出专业基础课的设置尚有欠缺之处,亟待进一步完善。

2.2 专业主干课中金融类课程有所增加

专业主干课是构成财务专才部分能力的核心课程,也是本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的重要标志,我国高等院校传统选择的为中级财务会计、投资学、高级财务管理、国际财务管理等课程。其中投资学为金融学课程,在财务活动的三个环节,即筹资、投资和分配业务中,投资是中心,投资的需求决定了筹资的规模,投资的预期收益构成了筹资成本的约束条件。而投资的现实收益则成为财务分配的基础。因此将其作为重点内容设置为专业主干课。

随着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发展,除了传统开设的投资学课程外,各高校对专业主干课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如复旦大学的必修课增加了金融市场和金融计量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开设了货币银行学和资本运营;东北财经大学开设了金融学和公司理财等。这说明各高校都在不同程度上增加了财务管理专业主干课中的金融类课程数量。

2.3 专业选修课中金融类课程随不同院校的特点而变化

专业限选课和专业任选课的课程设置,体现出各高校对本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方向。所以,在不同的本科院校,选修课中金融类课程设置的多少和具体的开设种类都有所不同。如复旦大学在专业课程设置上,特别重视学生的金融基础,金融学相关课程设置的非常细致,十二门的选修课中金融类课程如金融工程、期权与期货、金融实务、保险学、中国金融市场等占了九个。而中国人民大学在重视核心专业课程的基础上,更看重的是会计类专业课程,所以在其二十多门的选修课程中,金融类课程仅仅只有保险学、国际金融学、金融市场学、期货贸易和证券投资学五门。其中证券投资学是必选课,是作为专业主干课中没有开设投资学的必要补充。

综上分析,在当今本科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金融类课程已占一席之地。但对比我国庞杂多样的现实市场需求,金融类课程的设置在数量和种类上明显不足,为能培养出真正满足市场需要的财务管理人才,必须对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对其中金融课程的设置进一步优化。

3 金融类课程在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优化设计

3.1 增加专业基础课中的初级金融课程

在西方经济学中,财务管理和金融学的关系非常密切,二者的英文都是与资金运动有关的“Finance”一词。在我国的现实生活中,两个学科的交叉融合之处也越来越多。所以在财务管理专业基础课中,应至少开设一入门级金融课程,如《金融学》或《货币银行学》,这两门课内容相似只是角度不同,都是比较浅显但较为全面的对金融学进行了介绍。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财务管理的对象——货币的产生发展、相关形态制度的演变;可以掌握财务分析中关键因素——利率其作用及运行机制;可以初步认识筹资或投资等财务活动所接触到的各种金融机构或金融市场。

如今,大多数高校都将这门课开设到专业主干课中。这实际上是混淆了《金融学》与财务管理专业其他核心主干课程的关系,二者不应是并列而应是前者为后者的学习进行铺垫和打基础。因此,应将《金融学》调至专业基础课程中。如果学校较为重视财务管理专业金融知识的培养,还可在专业基础课中除《金融学》外,再加设一门金融课程,如《金融市场学》等。

3.2 加强专业主干课中的金融实践环节

市场迫切需求的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主要看重的是其灵活运用会计理论、财务管理理论、金融投资理论和知识进行理财的专业能力。这些能力的形成不仅在于财务主干课程的理论学习,更在于实践能力的培养。现实生活的财务活动与金融工具、金融机构,以及整个金融市场都有着密切联系,因此,仅仅加大专业主干课中金融类课程的数量远远不够,还应加强培养财务管理和金融相互交融的实践操作能力。

一般来说,尽可能将专业主干课中的金融类课程放在全真模拟实验室中,通过采用模拟炒股实验、上市公司融资实验、项目投资决策实验、甚至沙盘对抗实验等设计性实验方法,着重训练学生在掌握财务会计基本技能的前提下,整理运用财务数据,设计分析模型的综合能力。即便不具备全真模拟实验室的高等院校,也可采用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等基本方法,使参与其中的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掌握财务金融知识,为其今后的实践操作奠定了基础。

3.3 设置专业选修课中金融类课程的学分下限

虽然在各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选修课中,都开设了金融类课程。这些课程表面上依赖于学生自己的兴趣选择,学校并无特别要求,但学校对该专业培养重点和方向的不同导向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如上海财经大学财务管理专业,本身就隶属于会计学院,该专业学生在专业限选和任选课的选择上,必然以财务会计有关课程为核心,多选择公司治理、高级财务会计、企业价值评估等课程。这样培养出来的财务管理人才,不能完全满足我国金融环境的变化。

为了能够培养出既能满足金融市场需求,同时又能突显学校自身特点的财务管理人才,可以在财务管理专业选修课,主要是专业限选课中设置金融类课程的学分下限。例如,若某学校财务管理专业限选课一共要求30学分,其中金融类课程不低于8学分。这样,选修课中金融类课程的种类及数量多少,仍由学校根据自身对该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来设置,只是为了配合市场需要对学生所掌握的金融知识进一步提出了要求,而此要求还兼顾了学生个人的兴趣偏好。

总之,市场环境的变化加强了财务管理专业与金融专业的学科交叉性质,提高了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对金融知识的要求。因此,必须正确认识金融类课程在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其进行合理设置,从而实现优化财务管理本科专业整个课程体系的目的,才能真正培养出与时俱进的现代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殷俊明,马丽君.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研究[J].商业会计,2011,(13).

[2]张娜依.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3,(23).

[3]马春爱.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6).

[4]安存红.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构建[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18).

作者:刘娟

第二篇: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摘 要:根据完全低层次需求下完备性经济契约假设与超需求下非完备性超契约假设对比分析财务管理学框架与财务管理学科体系之转变,基于转变的理论基础及其规律设计了知识经济时代的专科、本科与硕士研究生的财务專业课程体系。

关键词:财务管理;设计;课程

一、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开设财务管理专业的高校已达201所。这里并不包括港澳台的学校,也不包括独立学院和民办学校(苏万贵,2010)。从财务管理学基础体系上看,财务管理主要包括投资管理、筹资管理及收益分配三大核心内容。其中一部分学者围绕资金的运动展开投资与筹资管理,其财务管理课程体系设置,结果体现侧重以金融为主,会计与管理为辅(马井静,段宗志,2008;程腊梅,王雪冬,2010);另一部分学者围绕收益分配、股利政策等展开理财,其财务管理课程体系设置,结果体现侧重以会计为主,管理与金融为辅(Barrie,2004;朱开悉,2011);还有一种就是上述两种兼顾(苏万贵,2010;贾志丽,2010)。显然,无论侧重哪一方,或者是“大杂烩”,它们均没有体现“管理”特色,因此,一部分学者从体现财务管理主体对财务管理学课程体系进行设计(葛桓志,2004;向德伟,2003),但仍然缺乏明确的财务主体依托,直至目前财务管理专业基础课程设置仍存在如下问题:重理论,轻实践;课程体系陈旧,且缺乏整合;专业设置定位不准, 目标不明;教学内容不合理,课程之间交叉现象严重;注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财务管理学知识结构不合理,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继承、借鉴有余,探索创新不足(张爱辉,2013;孙静芹,朱文双,2010)。

因此目前针对上述三种形式的财务管理专业基础课程体系设计而出版的财务管理专业核心理论课程教材,主要分为以下四种教材构建模式,各有其特点,但主干教材设置大同小异:一是按财务管理的内容编写;二是按财务管理的环节编写;三是按财务管理的主体编写;四是按财务管理的知识层次设置。目前我国财务学者们对财务管理专业教材的内容争议较大,这与我国长期以来会计和财务管理的二合一体制有一定关系。相当一部分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是在会计学专业的基础上延伸开设的,其课程设置较多地侧重于会计学专业课程,甚至有的学校将其办成了会计学专业。另有一些院校设置的财务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与金融学专业核心课程基本接近,同样体现不出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科特色(姚正海,2012)。

国内财务管理专业应用课程设置现状:课程与专业相脱节,应用课程与基础课程相脱节,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李迪,2012;睢忠林,甄国红,2008)。产生这样的现状主要在于一方面没有遵循财务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设置原则:凸显实践性、前瞻性和创造性(宋常,1999; 李君,文雪莲,2011)、增强参与性(马井静,段宗志,2008;李君,文雪莲,2011),另一方面没有完全弄清楚财务管理学科体系自身发展规律,或者对其理解有误,其结果造成了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不合理。

二、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依据

财务管理学是一门既涉及经济学, 又涉及管理学的边缘性、综合性学科。同时融经济发展规律与管理活动规律为一体的自身学科规律,既首先基于经济发展视角理解“财”,是指通过货币资源与非货币资源优化配置获得增值的“钱”;其次要基于管理学角度认知“务”,既可以作为名词“事情”“事项”,又可以理解为“从事”“干”等动词。因此,所谓“财务”可理解为与钱有关的事项,也可以理解为通常所说“花钱”。无论是作为名词理解,还是作为动词认可,显然“财务管理”均可推理为如何有效花钱,其核心就是“理财”。借此来探索该学科的任务:一是要阐明为了实现如何有效花钱而作出种种规定, 即财务管理是什么; 二是要揭示如何有效花钱本身所具有的一般规律。本文通过再造和扩展财务管理学框架与重整财务管理学科体系的方式来回答该学科的任务。

(一)再造和扩展财务管理学框架之思考

任何学科理论体系的构建都必须基于一定的理论假设,同时随着实践发展变化,其基于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各种理论假设也将与时俱进,因此财务管理学也不例外。

1. 财务管理学假设之转变

具有代表性的Damodaran教授曾将建构财务管理学的基础性四组假设:经理与股东目标函数一致性假设、债权人利益得到完全保护假设、市场有效性假设和社会成本为零假设。尽管这些远离现实世界的假设饱受诟病,但仍以这些基本假设为前提建构的西方财务管理学科体系。竞其四组假设,它们均迎合(新)古典经济学的完全低层次需求假设,其层次需求表现为货币量化特征。无论市场,还是组织,它们均承袭完备性经济契约假设,显然, Damodaran教授四组假设与完全低层次需求下完备性经济契约假设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类假设将决定组织经济长久发展的组织文化、制度、意识形态等对应于高层次需求的不可量化因素,则被作为外生变量而被统统抽象掉了。Shiller (2001)指出过多地依赖那些原始模型并把它们作为政策讨论的基础是十分冒险的行为,因为这些模型更多地适用于完全低层次需求的那些能够用精确的科学方法解决的问题。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网络通讯技术迅猛发展而加速知识、信息高度流动与分散,这种知识资源的属性客观上加剧了人本主义原本所具有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激发了人们对心之向往的完美情感追求,它不仅表现为社会需求的多样性,而且更多呈现高层次性。因此,要使财务管理学的内容安排“接地气”,同时又能成为优化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指南针,超需求下非完备性超契约假设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下财务管理基础理论的必然前提。随着财务管理学的完全低层次需求下完备性经济契约假设向超需求下非完备性超契约假设转变,它首先要求财务管理学主体要随之发生变化。

2. 财务管理主体之转变

基于完全低层次需求下完备性经济契约假设,公司财务管理的主体显然是作为市场经济运行主体的公司企业自身。但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信息全球化、网络化特征, 要求我们从“零嵌入性”立场向“嵌入性”立场转变,基于超需求下非完备性超契约假设来审视财务管理的主体:从立足完备性经济契约的公司企业主体跳出,站在超契约的价值链、价值网络甚至超价值网络的立场理解财务管理主体,需要从全社会人本社会价值视角来透视公司的整个价值创造网络和财务支持网络。因此与财务管理主体转变相适应的财务管理学的内容又可以向网络财务战略管理和网络价值创造战略管理两项内容扩展;同时财务管理的功能也随之发生转变。

3. 财务管理功能之转变

随着人类社会从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的转变,集中表现为人力资本由非人性化向人性化还原。因此适应时代背景变化的财务管理学假设由完全低层次需求下完备性经济契约假设向超需求下非完备性超契约假设转变,要求财务管理主体的功能由“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转变,与主体功能相适应的分析问题方法也由还原论的“隔离法”向系统论的“整体法”转变。完全低层次需求下完备性经济契约假设,公司财务管理的基本功能是有效培育、配置和运用财务资源, 以实现公司价值创造与增值(李心合,2006)。功能适应范围莫非公司企业与市场之间货币资源与非货币资源之间配置与交易。与之相适应的财务管理内容涵盖三张基本财务报表, 所谓的财务管理集中表现为财务报表管理。当然传统财务管理的三类决策(投资决策、融资决策和股利决策)和营运资本管理也包含在其中。超需求下非完备性超契约假设,决定财务管理主体由公司企业自身向公司超价值网络转变,财务管理主体的功能范围也随之由立足公司企业与市场之间货币资源与非货币资源之间配置与交易的微观空间向公司与市场、环境与社会之间货币资源与非货币资源之间整合与优化的宏观空间转移。它要求财务管理功能属性由战术性向战略性拓展、由经济性向经济性、社会性与环境性拓展。就经济性财务管理功能而言,除了在传统财务管理职能的基础上增加相应的财务战略管理外,还应拓展财务组织管理、财务流程管理、财务信息系统管理、财务价值链战略管理、网络财务战略管理、财务治理等。持“嵌入性”立场来审视社会性与环境性的财务管理功能,应该属于微观领域的社会财务管理、环境财务管理和宏观领域的社会财务战略管理、环境财务战略管理。目前因社会成本为零的财务管理假设,将它们的功能排除在外。当然,上述财务管理的功能变化也将决定履行功能的行为主体必将发生改变。

4. 财务管理行为主体之转变

事实上, 公司财务工作是分层次来展开的。基于完全低层次需求下完备性经济契约假设,如把公司内部财务工作分为决策和执行两项财权,一方面表现为公司董事会和经理层履行决策财权,它融入公司财务治理结构之中;另一方面以财务部门为核心向如营销部门、生产部门、技术部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等部门延伸的执行财权,它融入公司财务治理机制之中,这两项财权行为主体合作,在内容上表现为财权流管理,在形式上表现为资金流管理。无论是财权流,还是资金流,仅仅穿梭于企业与市场之间的完全低层次需求载体上。基于超需求下非完备性超契约假设,公司财务工作可划分为内外两部分的决策和执行两类财权,一方面公司董事会和经理层履行决策财权由以企业侧重企业内部决策财权向侧重企业外部决策财权转移,随着决策财权支配空间扩大,它将融入公司的价值链、价值网络以及超价值网络的治理结构之中;另一方面以财务部门为核心的执行财权由侧重公司内部向公司外部的非财务部门进行渗透延伸,它通过公司财务治理机制与政府治理机制、环境治理机制、社会治理机制与市场治理机制相融合,因此,通过决策财权主体与执行财权主体协作,无论在战术层面上,还是在战略层面上,实现“无缝”对接,这种“无缝”对接在内容上表现为财权流管理,在形式上表现为价值流管理。因此,对于上述的财务管理行为主体之变化必然要求其行为主体依托组织也相应发生变化。

5. 财务管理组织之转变

财务管理组织不外乎是为了更好秩序地配置公司的货币资源与非货币资源而进行企业财务部门安排、岗位设置及其职责界定。基于完全低层次需求下完备性经济契约假设,财务管理组织分为四个层次:财务战略的制定及其公司构成、财务管理的组织结构设计及其职责界定、财务管理的财权流程设计、财务管理的信息平台搭建。基于超需求下非完备性超契约假设,财务管理组织仍分为四个层次:财务战略的制定及其以公司为核心的超价值网络结构形成、财务管理的超网络财务组织结构构建及其职责界定、财务管理的财权超网络流程设计、财务管理的信息超网络平台搭建。对此两类假设下的财务管理组织相比较,财务管理组织本质由完备性经济契约向非完备经济、社会及其环境性超契约转变;财务管理组织支配资源由经济性资源向经济、社会环境综合性资源转变;财务管理组织支配空间由企业与市场之间二维空间向企业与市场、社会与环境之间多维空间转变。因此,对于上述的财务管理组织之变化必然要求其财务管理流程也相应发生变化。

6. 财务管理流程之转变

财务管理工作是基于一定的程序针对不同的财务事项采取不同的财务管理流程展开的。从总体看, 基本的财务管理流程总是内含战略与目标、预算、执行中的控制、根据信息反馈进行财务分析、绩效评价与激励、前瞻性的财务预测尤其是财务危機预警等(李心合,2006)。但由完全低层次需求下完备性经济契约假设向超需求下非完备性超契约假设转变,财务管理流程具体内涵也随之发生改变:财务战略管理由单元网络式向多元超网络式转变;财务管理目标由企业经济价值最大化向企业经济社会环境综合价值最大化转变;预算管理由以经济信息为基础的一维平面式向以经济社会环境信息技术为支撑的三维立体式转变;执行中的财权控制由侧重企业内部向侧重企业外部转变;信息反馈由一维的经济性向三维的经济、社会与环境性转变,由其信息反馈所进行的财务分析、绩效评价与激励、前瞻性的财务预测也将发生内容与形式上的转变。当然贯彻整个财务管理流程始终中的“风险”概念内涵, 诸如“风险偏好”“风险容忍度”“风险管理”等,也由经济单元属性向经济社会环境综合属性转变。

因此,基于上述基于微观视角透视财务管理学内容之变化,可以选择财务管理的五大模块——理论模块、工具模块、组织模块、功能模块以及流程模块——再造和扩展知识经济时代的财务管理学体系。为了更合理设计财务管理专业理论课程体系,下面从宏观视角来分析财务管理学学科体系特征。

(二)财务管理学科体系特征之分析

财务管理学在微观上透视企业货币资源与非货币资源之间配置、交易与整合等之规律,而在宏观上描述的是虚体经济规律与实体经济、社会以及环境综合规律交融成具有自身规律的财务管理学科体系。目前中国高校财务管理学科体系几乎按照体现虚体经济规律、实体经济规律与财务管理学科体系自身规律来简单加总设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其结果表现为不同科目内容博而不专,不仅冲淡财务管理专业自身特色,而且极大浪费了学校资源。因此,财务管理学科体系应该体现如下三方面特征:

1. 财务管理学科体系中体现虚体经济规律特征。以资本市场为背景的财务管理学着力解决公司在资本市场中的投融资策略及其所派生出来的股利分配政策问题。因此在财务管理专业学科体系设计中强调基于金融学视角下财务管理的交叉学科设计,而不是将金融专业的某些学科随机添加到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之中,造成了金融专业与财务管理专业在课程体系设计中差别不大。当然在不同理论假设下这种交叉学科内容体系也大不相同:基于完全低层次需求下完备性经济契约假设,这种交叉学科内容体系主要仅限于微观经济学范畴内;基于超需求下非完备性超契约假设,这种交叉学科内容体系由微观经济学范畴向宏(中)观经济学、社会学、环境学范畴拓展。

2. 财务管理学科体系中体现实体经济、社会以及环境综合规律特征。基于完全低层次需求下完备性经济契约假设,对财务管理专业学科体系的设计强调基于微观经济学视野下财务管理的交叉学科设计,其交叉学科内容体系主要体现财务管理学科体系中的实体微观经济规律特征,而不是基于微观经济学科与财务管理学科并列来设计主次不分的“大杂烩”财务管理专业学科体系,然而这种“大杂烩”的财务管理专业学科体系设计似乎成为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通病”,其结果是财务管理专业特色不显著。基于超需求下非完备性超契约假设,财务管理专业交叉学科内容体系设计范畴从微观经济学向宏(中)观经济学、社会学、环境学范畴拓展,它体现了财务管理学科体系中的实体经济、社会以及环境综合规律特征。

3. 财务管理学科体系自身特征。基于完全低层次需求下完备性经济契约假设,不难发现, 迄今为止仍满足完全低层次需求的货币量化特征——财务管理学科体系的数理特征,各种定量化模型充斥财务管理学科体系之中,目前无论是财务学、财务管理学,还是公司理财、公司财务治理,均承袭主流经济学的观点通过数理推导出公司财务管理结果,其结论尤其与知识经济时代的财务管理现实很不相符。为了与传统财务管理学科体系衔接与过渡,有必要先基于超需求下非完备性经济契约假设来设计体现由数理定量化向非数理定性化拓展的财务管理学科体系。财务管理学科体系由财务学、财务会计学、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学、公司理财、公司财务治理等向制度财务学、行为财务学、供应链财务管理学、价值链财务管理学、网络财务管理学、网络公司理财、网络公司财务治理等拓展。在财务管理内容与财务管理学科上的安排体现出内在层序性的超需求假设,使其拓展出来的学科之间有机衔接,这样不仅避免因避免内容重叠而浪费资源,而且有利于突出财务管理专业自身规律。

三、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

根据上述再造和扩展财务管理学框架之思考与财务管理学科体系特征之分析来设计符合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目前对本专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分为两类:一类是将财务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体系与应用课程体系分开设计;另一类是将它们以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方式设计。下面讨论第一类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1. 设计体现财务管理专业自身特征的课程体系。根据人们认知事物的规律:从简单到复杂,由表入里,由浅入深。以及人类社会经济已经发展到了知识经济时代,因此,遵循超需求下非完备经济性超契约假设来设计财务管理专业基础课程体系为管理学、财务学、公司制度财务学、公司行为财务学、财务会计学、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学、网络财务管理学、价值链财务管理学、供应链财务管理学、公司理财、公司财务治理等。其中财务学、财务会计学、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学、公司理财、公司财务治理、网络财务管理学等分别设为财务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必修基础课,其他课程是根据学校自身特点来设计反映学校自身特色的课程为必修基础课,其余可以设置为选修基础课。根据理论指导实践的原则,对于分开设计的财务管理专业应用课程体系主要采取强调工具运用的案例课程。基于实践事物本身的复杂多样性特点,应用课程内容的安排既要体现基础课的理论内涵,又要将不同基础课的不同理论观点聚焦到同一实践案例之中,没有必要基于基础课程进行对应设计应用课程,这样既人为隔离对事物本身的认知,同时又浪费各种资源。对于财务管理专业的专科生基础课程体系设计,主要考量专科专业较本科生专业更侧重应用性,因此,在基础课程内容安排上显得相对浅显一些,而应用课程内容设计更为聚焦一些。通常采取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基础课程与应用课程合并设计。对于财务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设置来说,由于目前硕士研究生分为学术型与应用型两类,因此对于学术型财务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基础课程内容较本科生更深一些,且设计面更广一些,而应用课程体系设计是基于硕士研究生个人需求自主选择,当然硕士研究生为了个人研究需要也可以申请到社会相关部门实习。相对于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基础课程体系设计以突出实践内涵的财务工程学、财务管理工程学、公司理财工程学、公司财务治理工程学等基础课程,而将应用课程体系更多地设计成为硕士研究生主要必修课程体系,其课程内容强调训练解决更高层次复杂性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设计体现财务管理专业的交叉学科课程体系。基于上述从微观与宏观的视角对财务管理学内容分析,遵行超需求下非完备性超契约假设,一方面设计出反映与实体经济、社会以及環境领域交叉的基础课程体系为经济管理学、经营财务学、财务社会学、财务伦理学、财务环境学、财务伦理管理学、财务社会管理学、财务环境管理学、财务社会治理、财务环境治理等基础课程。它是对遵循超需求下非完备经济性超契约假设来设计财务管理学科基础课程体系一种拓展。另一方面是反映与虚体经济领域交叉的基础课程体系为金融风险管理、金融计量经济学导论、财务金融管理、证券市场导论、财务金融治理、网络财务金融管理等基础课程。对于交叉学科应用课程体系的设计,最好采取对应其基础课程分别设计,因为交叉学科本身就是对实际问题复杂性的回应。对于财务管理专业的专科生、本科生与硕士研究生的基础课程与应用课程体系设计承袭于财务管理专业自身特征的课程体系设计原则与方法,但不同之处体现在课程内容设计不同,且课程设计为必修课,还是选修课,更多与学校自身特点相结合,这样便于充分体现学校办学特色。

参考文献:

[1]苏万贵.关于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若干问题[J].会计之友,2010(3):109-114.

[2]马井静,段宗志.财务管理专业金融类课程体系教学改革研究[J].高教论坛,2008(4):145-147.

[3]程腊梅,王雪冬.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体系构建[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6):165-166.

[4]Barrie,S.C. A Research based Approach to Generic Graduate Attributes Policy.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 h& D evelopment,2004,23(3):261-275.

[5]朱開悉.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思考[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1,27(8):63-68.

[6]贾志丽.XBRL简介及在我国的应用情况[J].金融会计,2010(5):6-9.

[7]葛桓志.关于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思考[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4,20(4):302-305.

[8]向德伟.关于财务管理专业学科体系和课程设置问题的探讨[J].会计研究,2003(3):56-58.

[9]张爱辉.基于业务素质培养的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体系改革与创新[J].财会通讯,2013(1):48-49.

[10]孙静芹,朱文双.财务管理专业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会计之友,2010(4):144-145.

[11]姚正海.财务管理专业教材体系改革设想[J].财会月刊,2012(10):90-92.

[12]李迪.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析[J].商业经济,2012(12):116-117.

[13]宋常,面向21世纪改革财务管理专业系列课程的研究[J].四川会计,1999(4):4-7.

[14]李君,文雪莲.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仿真性”优化探讨[J].黑龙江教育,2011(9):61-62.

[15]Robert,j.Shiller.非理性繁荣[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3.

[16]李心合.财务管理学的困境与出路[J].会计研究,2006,7:45-51.

作者:周红霞 肖慧敏

第三篇:关于财务管理课程体系改革的探讨

大学财务管理课程体系是在一定的教育价值理念指导下,将财务管理课程的各个构成要素加以排列组合,使各个课程要素在动态过程中统一指向人才培养目标的系统。财务管理课程体系是大学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是大学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付诸于实践的桥梁。财务管理课程体系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受教育者所能呈现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决定了教育理想能否成为教育现实。

一、财务管理课程的超越性

大学的职能从单一到多元化的变化,引发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军事等各行各业对大学的越来越广泛的需求和对大学人才培养的规格的越来越具体和复杂的要求。大学通过动态地调整课程目标,充实课程内容,开设新的课程,形成新的财务管理课程体系,实现课程的超越而呼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变革与进步,呼应万千世界的变化与发展。

近代意义下的大学下意识地表现了高等教育的超越;现代意义下的大学在醒意识下表现了高等教育的超越;随后便有了高等教育更成熟的超越意识。在各类教育中,高等教育更充分地体现了人类的超越意识。大学课程的超越过程不是像自然界“积沙成塔”、“溪水成河”般自然而然的发展那样,随社会发展而自然的“适应”与发展。大学课程超越的根本动因是人自身的超越。大学课程是一代代大学的校长、教师、课程研究者等等在明确的主体意识下,按照人的需要,用智慧、用激情设计、开发、创造出来的。

纵观大学发展的历史,杰出的大学校长必定对课程有独到的理解和相应的先进课程教育理念,引领大学课程的超越。由柏林大学校长威廉·洪堡首倡而后经过一批大学校长包括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登、康奈尔大学校长怀特、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巴纳德等人的有力推动,选课制度的概念扎下根来。选课制引发了美国大学的相互竞争,使专业课程向更高的水平发展,促进了大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新的学术氛围的形成。可以肯定地说,选课制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美国20世纪的大学课程的领先优势;芝加哥大学的校长赫钦斯在批判大学课程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基础上,倡导永恒主义课程理论,成为当时新的大学课程理论流派,并影响了美国大学课程的改革;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按照“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大学理念,不仅将近代自然科学课程系统引进中国大学,而且在中国大学首开美学课程和人文地理课程。中国最优秀的大学大约能向学生提供3000余门课程。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一个热门话题就是讨论我国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然而在课程上的差距也是值得议论的。著名教授丁学良在分析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的特征时,提出了9条标准 :①教员整体的素质; ②学生的素质;③常规课程的丰富程度;④通过公开竞争获得的研究基金 ;⑤师生比例;⑥大学硬件设备的量和质;⑦财源; ⑧历届毕业生的成就和声誉;⑨学校的综合声誉。常规课程的丰富程度就是其中一条重要标准。大学之间在课程上的差距恐怕还不只是一个数量问题,在这个数量背后可以看到更多的东西。当一所世界顶尖大学一年之内能够有8000篇进入SC工的论文,有高达数十篇原创性学术论文载于《NatuI’e》和《SCienCe》时,可以想象它不断开发出新课程的科研基础资源有多丰富。当然,这种科研资源若不刻意去开发和转化,也不会使课程资源自然而然地极度丰富起来。大学课程最需要的是超越,因为“大学的生命全在于教师传授给学生新颖的合乎自身境遇的思想来唤起他们的自我意识、无限的潜能、沉睡的天分”。“大学的本领在于让每一个人都可以感觉到自己被召唤成为最伟大的人”。大学本身应成为“永无止境的精神追求的大学”。这一切总是要靠那些以不断超越的教育家才得以实现。大学课程的超越性,是大学课程决策者思考的主题。

二、财务管理课程体系的独特性

财务管理课程体系的独特性是指一所大学财务管理课程体系具有区别于其他学校财务管理课程体系的特色,这种独特性不仅表现为“人无我有”,而且也表现为“人有我优”。作为大学财务管理课程体系来说,后者是主要形式。由于大学層次类型的差异,专业内涵与水平的差异,人才服务面向的差异、培养对象的差异使每所学校必须办出特色,培养有特点的人才满足不同时期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差异性要求。学校才能在激烈的大学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学校培养人才的特色又必然要通过有特色的财务管理课程体系来实现。

财务管理课程体系的独特性可以体现在三个层次 :一是财务管理课程体系整体的独特性。大学应根据学校所在区域经济发展特点、自己的办学理念和课程资源,因地制宜进行课程内容选择与课程创新,开发并满足学校发展需要的校本课程或是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对国家课程计划进行目的性的改造;二是学科专业财务管理课程体系的独特性;三是单门课程的独特性。大学财务管理课程体系的独特性是大学办学特色的核心内容。它既在一定的办学理念引导下生成,也可以先形成有特色的财务管理课程体系导致一种新的办学理念的生成。两者相辅相成。如麻省理工学院的办学理念是:“大学应致力于使学生在科学、技术和人文基础方面得到强有力的训练和熏陶,尤其应鼓励学生在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的自由探索过程中发挥个人独创性”,于是就开设“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和“树立活动学时计划”等特色课程;闻名世界的“核心课程”凸现出哈佛大学富有特色的办学理念,让每一位本科生都能在教师的适度指导下,接受广博的文化、科学基础教育”同济大学通过推行“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的宽口径专业教育财务管理课程体系,形成了“知识、能力、人格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办学理念;斯坦福将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知识渊博、个性鲜明、富有创造力的,能够引领下个世纪的领军人才”,于是其商学院相应构建了“创造可以促进和加深我们对管理理解的知识和思想,并用这些知识和思想来培养有创新性、有原则性、富有洞察力和深刻见解的可以改变企业,改变组织,改变世界的领军人”的学院财务管理课程体系;法学院构建了“勤勉的、富有想象力的、受人尊敬的,能够为公众和委托人服务的,能够引领律师职业不断发展,能够为国家和世界解决问题的人才”的学院财务管理课程体系;工程学院构建了“培养能够将科学技术转化为劳动生产力,能够将好的想法应用于实践,从而促进世界更好发展的领军人”的财务管理课程体系。形成大学财务管理课程体系的特色将是大学财务管理课程体系进一步改革的趋势。

三、大学财务管理课程体系的权变性

目前我国大学财务管理课程体系普遍存在:特色缺失,课程内容的开放性、创造性不够;课程建设辐射面不广、受益面不够宽;缺乏有效的教师团队建设。除了一些公共基础课,专业课的授课往往是单枪匹马;课程建设的管理相对滞后,管理部门对课程建设的促进作用没有得到很好发挥。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学管理部门与教师处于对立的两端。教师负责课程建设,管理部门则负责进行中期检查、拨发经费、组织评审等一些事务性的工作上。课程的具体建设者与课程管理者缺少沟通与交流,没有形成课程建设的合力。要解决以上种种大学课程的问题,需要做许多工作。其中加强大学财务管理课程体系的权变性是一个关键的内容。财务管理课程体系的权变性是指大学财务管理课程体系具有自我调节机制,能对多样化社会需要、现代科学知识的飞速发展、学生对大学教育新的要求以及大学自身的发展变化做出弹性和及时调整。

四、加强大学财务管理课程体系的措施

一是应加强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方面发展的研究和预测,针对外界信息的变化需求,及时增加新课程,删减某些过时的课程,调整各类课程的比例。二是用与时俱进的眼光,审视和精炼传统课程,摈弃陈旧过时的课程知识;同时要及时掌握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吸收现代科技的最新成果,及时将其转化为课程内容,增强课程内容的现时性、前瞻性,使之呈现出生机和活力。三是完善选课制,增大选修课程比例,扩大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与特点,选择课程学习内容、学习时间与学习方式的空间。除此之外还应建立辅修制度、双学位制度等进一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社会的快速发展、科技的突飞猛进、职业的频繁更替、个体接受教育需求增加及兴趣的日益广泛,使课程处于不断的变革中。大学财务管理课程体系若不具备积极的权变性,就无法紧跟时代发展。[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基于贝叶斯网络的高校财务风险智能化管理方法研究》(14YJC630188);齐齐哈尔大学2017年教育科学研究立项《普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研究》(2017124);齐齐哈尔大学2017年教育科学研究立项《统计学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201712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作者:孟芳 金春

上一篇:小学生命安全教育论文下一篇:小学班级管理实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