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电子技术论文

2022-04-17

中职学校电子技术专业主要培养学生电子系统安装、调试、运行与维护并具备一定电子设计的能力,所学内容涉及电子及相关专业,旨在为社会提供能生产、懂管理、会经营、能够胜任相关岗位职责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很多中职学校都在不断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新型的课程体系,但是在课程开发方面还是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无法实现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中职学校电子技术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职学校电子技术论文 篇1:

浅谈中职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发展现状及发展策略

摘 要:当前中职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日益减少,不少中职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日渐萎缩,甚至停辦。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实践,对中职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发展现状及发展策略进行论述,以期促进中职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良好发展。

关键词:中职学校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 发展策略

一、中职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近些年来,选读中职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学生大幅减少,大多数中职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年招生不足2个班,由于学生规模日渐萎缩,部分中职学校逐渐停办该专业。

据2020年和2021年四川省公布的《具有中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学校及专业名单》统计分析,2020年省内共有121个中职学校开设电子技术应用专业,2021年省内共有105个中职学校开设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开设该专业的学校跟2020年相比减少16个,降幅为13.2%。

据分析,学生不再热衷选择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电子产业的用工需求发生变化

近几十年来,电子产业在我国一直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产业体量庞大,但由于之前自动化生产程度不高,电子产业一度被认为是人口密集型产业,生产线上需要大量的工人。因此,当时大量的中职学校开设了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也有大量的学生选读该专业。

经过中职学校二到三年的培养,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在电子企业可以谋得一个基层职位,甚至可以逐步发展为企业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近些年来,随着电子产业的升级,企业逐渐开始了“机器换人”,自动化生产程度非常高,基本上达到了无人工厂的自动化生产程度。企业不再需要大量的低学历和低技能的生产线工人,对于企业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自动化生产设备的操作维护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仅具有中职学历的毕业生已不能胜任这些工作岗位。

(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习难度偏大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属于工科类专业,教师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需要用到数学、英语、物理等学科知识。然而,中职学校的学生中有一部分文化基础成绩较差,他们学习中职数学、英语、物理等科目有一定的难度。在学习专业课时,特别是需要用到数学、英语、物理等学科知识作为支撑的时候,学生的学习将变得更加困难。

比如学生在学习数字示波器等仪器仪表使用的时候,由于这些仪器仪表的操作按键、旋钮以及显示的操作菜单和实验结果等基本上是以英文或英文缩写的方式呈现,很容易让英语底子差的学生望而生畏。

(三)中职学校的教学内容和现代电子产业的需求脱节

中职学校开设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一般都是选择电子产品制造技术方向,根据教育部颁布的《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标准》和现代电子产品制造企业的生产实际,该方向要求学生掌握SMT表面贴装技术,包括SMT电子元件、SMT的工艺流程、SMT设备的操作编程、SMT设备的日常保养维护等知识和技能。SMT表面贴装技术是现代电子产业采用的主流技术,除此之外,工业机器人、柔性生产线等先进智能制造设备也大量进入电子产品制造企业。

然而,因为SMT、工业机器人、柔性生产线等设备和实训耗材价值昂贵,在没有进行深度校企合作的情况下,多数中职学校都不具备这方面的实训教学条件。在日常实训教学中,多数中职学校仍然以分立电子元件和电烙铁焊接实训为主,学生所掌握的核心技能难以适应现代电子产业智能制造的需求。

二、中职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当前,四川省重点培育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和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职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一)地方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

中职学校的专业建设必须服务于地方产业经济的发展,同时,中职学校的专业建设也必须依托地方产业经济发展的支持。《中共四川省委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构建“5+1”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文件指出,电子信息产业是四川省重点培育和发展的5个万亿级支柱产业之一。

据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统计信息,2020年电子信息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2 684亿元,成为四川省首个实现万亿级的支柱产业。

2020年10月29日,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和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就共同推进川渝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战略合作进行签约,将共建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走廊,打造全国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全球电子信息高端研发制造基地,加快培育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四川省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为中职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产业支撑,也为创新校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新机遇。

(二)中职学校须为高职院校提供充足的优质生源

随着我国教育结构的不断优化,越来越多的中职毕业生选择升入高职院校继续学习深造。据教育部公布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中职教育有电子信息类专业6个,高职专科有电子信息类专业10个,高职本科有电子信息类专业4个。随着地方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四川省工科类和综合类高职院校几乎都开设有电子信息类专业。

据调研,近年来不少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出现了招生困难和就业需求旺盛的不协调现象。现在很多高职院校领导主动联系中职学校,与中职学校协商建立“3+2”“3+3”等联合办学模式来确保高职院校生源的充足和稳定。高职院校的生源需求也为中职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三、中职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发展策略

在充分了解中职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发展现状和发展机遇的前提下,我们不难找到新形势下中职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发展路径。

(一)组建专业群,拓展群内新专业

中职电子信息类专业除电子技术应用等传统老牌专业以外,近几年来随着新技术、新业态等的出现和发展,逐渐新增物联网技术应用、服务机器人装配与维护等新专业。其中,電工基础、电子技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单片机技术等课程是这些专业共同的核心课程,组建专业群后可以充分发挥原有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教师、课程、实训等资源优势,实现群内专业资源共享和集约化发展。同时以新增专业带动和激活老牌专业,有利于进一步扩大专业群的办学规模、延伸专业内涵和打造中职学校的专业群特色。

(二)实施分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生的基础条件和目标动机等不同,学习能力和学习状态也就不同。实施分层教学有利于缩小班级学生之间的差距,有利于建立良好的班风和学风。

教师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基础条件设定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目标,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讲授不同深度和广度的教学内容,可以更好地适应各层次学生的基本学情,有利于激发他们对所学专业的热情和持续深度学习的内生动力,使学生都能得到良好发展。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升学和就业质量

中高贯通、校企融合的最佳状态是中职学校寻找优质的高职院校进行人才的中高贯通培养,高职院校带着优质的企业与中职学校一起,三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建立课程体系、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立实训基地、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共同制定评价标准、共同参与教学评价等工作。

在该人才培养模式下,无论是中职阶段的教学还是高职阶段的教学,都是在同一企业的全程参与下,紧紧围绕企业的需求进行的。从初级能力到高级能力的培养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学内容完整,不缺失也不重复,是最为高效,也是符合企业需求的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升学和就业质量。

(四)积极开展优质专业建设,打造专业品牌

2018年到2022年,四川省要重点建成100个省级示范专业点;2020年到2023年,全国要遴选3 000个左右优质专业。无论是省级示范专业建设还是全国优质专业建设,国家都将注入专项资金给予支持。

通过专业建设,我们可以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打造“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改善专业教学条件、完善质量评价体系、加快推进国际化进程、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全面推进专业的内涵式发展,促使专业建设更加适应社会需求、办学水平更高、升学和就业质量更好、社会服务能力更强、专业特色更鲜明。

通过开展示范专业和优质专业建设,不仅培育了优势专业龙头,打造了优质专业品牌,更可以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带动校内,甚至是区域内相关专业(群)的共同发展。

四、小结

综上所述,当今时代中职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依然符合产业发展需求,只要中职学校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明确专业发展定位,选择合适的发展路径,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就一定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1]汤东萍.中职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建设调查与思考[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18(9).

[2]李钰.基于类型教育的中等职业学校转型发展三重逻辑[J].职业技术教育,2019(19).

[3]范吴瑕.产业协同,实现“1+1>2”[J].四川党的建设,2020(10).

[4]何文明.高职扩招背景下中职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版),2019(6).

(作者单位:眉山电子职业技术学校)

作者:庞子靓

中职学校电子技术论文 篇2:

中职学校电子技术专业课程开发问题之所见

中职学校电子技术专业主要培养学生电子系统安装、调试、运行与维护并具备一定电子设计的能力,所学内容涉及电子及相关专业,旨在为社会提供能生产、懂管理、会经营、能够胜任相关岗位职责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很多中职学校都在不断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新型的课程体系,但是在课程开发方面还是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无法实现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主要原因在于专业教师能力受限、学校教学资源受限和企业参与程度不高等方面。具体分析如下。

一、專业教师能力受限

笔者通过对本地多所中专和职教中心学校进行调研发现,由于中职学校的学生多数是“中考落榜生”,他们文化基础薄弱,缺乏学习自信心,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由此产生厌学情绪。专业教师的教学过程有一大部分时间要用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维持课堂秩序,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中职学校迫切需要一套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但是课程开发又很难推行。一方面,中职学校工作任务繁杂,为了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学校又增设一些新型专业,本来就担任三四门教学课程的专业教师,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参与课程开发;另一方面,中职学校的教师大多是从本科学校毕业后就直接参与教学工作,没有企业实践经验,根本不了解企业真实的工作过程,教学不能很好地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实训教学也只是照本宣科,把握不准企业对岗位技术的具体要求。最后,中职学校专业教师虽然具备很强的专业理论知识,但是缺乏系统的教育学理论,无法将自己真实的想法转化为科学严谨的教学思想,不能构建出规范的专业课程体系。

二、学校教学资源受限

中职学校要开发出一套实用、高效的课程体系,必须要有学校领导牵头,组织一个由行业专家、教育学专家、企业负责人、企业专业技术工人、专业教师等组成的专业团队,进行大量的企业调研、座谈会、研讨修订等工作,这是一个耗时、耗力、耗工的繁杂工程,不是学校几个专业教师开几次教研会就能促成的。然而,目前高等学校大力扩招,社会对中职学校存在严重的偏见,招生已经成为威胁中职学校生存和发展的严重问题。招生困难,招来的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学校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招生和学生管理工作,对于教学以外的课程开发工作能拖就拖,心有余而力不足。随着学生就业问题的出现,中职学校也开始意识到进行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很多学校开始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策略等方面进行探索,然而课程开发设计到实训基地建设、教学场地改建、师资队伍培训等方方面面,中职学校又没有足够的财力、物力支持,导致课程开发难以顺利进行。

三、企业参与程度不高

中职学校进行课程开发离不开企业的支持。中职学校电子技术专业主要是面向电子行业及相关企业,为社会培养具有一定的电子识图能力,会使用常用电子仪器、仪表,能进行电子产品装配、调试、检测与维修的电子专业技能人才,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使学生能够胜任企业的岗位职责。显而易见,中职学校进行课程开发时关于职业标准、岗位能力标准和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体系的构建离不开企业的支持与参与。电子技术专业课程开发必须从企业实际工作岗位出发,提取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典型工作任务,创建真实的工作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中职学校的教师应该深入企业调研,掌握实际生产流程,了解企业对学生的专业技能需求,明确岗位技术能力。由于商业机密和生产利益等问题,校企合作深度不够,企业参与热情不高,校企合作没有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

要实现中职学校电子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就必须对现行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进行根本的改革创新,中职学校要争取政府支持,加大资金投入,建设集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讨论等功能于一体的实训室,实训基地建设尽可能地贴近企业实际生产流水线,按照产品生产流程组织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专业教师参加省级国家级专业技术培训和下企业顶岗实习,提高教学能力,创新教学理念,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考核制度。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完善校企合作运行制度,提高企业参与热情,加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构建实用性强的课程体系。

作者:张艳华

中职学校电子技术论文 篇3:

中职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改革浅谈

摘要:随着电力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电路、新电器等不断涌现,而中职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的教学已经成为了教育工作者重点关注的问题。由于受到中职学校电子专业特点和学生学习情况的影响,导致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像高等学校那样建立完善的教学体系。因此,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中职学校在进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教学时,一定要进行课程改革,本文以此为重点,进行了详细研究。

关键词:中职学校;电子技术应用;课题改革;

目前,我国中职学校的办学规模在逐渐扩大,特别是电子技术应用类专业已经成为了中职学校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它在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中职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教学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教材编排不合理、教学模式滞后以及教学方法不新颖等。为了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提高中职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一定要对教学方式和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对中职学校的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中职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教学内容的改革

为了实现中职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的改革,一定要注重教学内容的选择,因为这与学生的日常教学和实践活动的组织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在进行教学内容改革时,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对教材内容的选取引起重视,提高教材的创新性。在进行教材内容的选取时,一定要按照中职学校的教学需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开展,实现教材内容的扩展和优化,加强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实践功能,使学生能够对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相关知识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范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1];其次,對专业教材进行特色撰写。中职学校在进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教材的撰写时,可以聘请实践工作经验非常丰富的企业家,或者是在电子技术领域有比较高造诣的专家,在本校教师的帮助下对相应的专业教材进行编写。有了电子技术领域专家的指导,再加上社会对本专业技术型人才的需求以及学校的教学经验,一定能够编写出与中职学校教学要求相适应的教材内容,从而实现在教材内容方面的改革。

二、中职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方法的改革

因为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所以,中职学校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对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精神以及自学能力等进行培养,进而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主要的教学方法包括以下几种:① 直接教学法。教师在教会学生认识一些新的电子元器件时,可以向学生展示大量的不同型号的元器件,使学生充分了解,还可以带领学生观察电子产品,让学生进行元器件的寻找,从而使其对元器件的型号更加熟悉[2];② 实验教学法。在进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教学时,通过实验能够将教材内容更好的展示在学生面前,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以及实践操作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比如,教师在讲解电容滤波电路时,通过实验能够使学生明白桥式整流滤波和半波整流博率的效果以及RL对滤波效果产生的影响。所以说,实验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加有效;③ 问题教学法。教师可以精心设计关于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方面的问题,进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问题。比如,教师在讲解负反馈放大电路自激振荡的产生和消除时,可以向学生提问:如果我们唱歌时音箱和话筒之间的位置不正确,那么就会发生刺耳声,怎样才能消除这种现象?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讨论,就会得出相应的结论:只要使自激振荡不满足相位或者是振幅平衡,那么就会消除上述现象;④ 总结归纳教学法。教师可以将本专业的重要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随后将其传授给学生,这样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有效掌握;⑤ 类比教学法。教师在进行分压式偏置电路计算的讲解时,就可以使用类比教学的方法,将分压式偏置电路和基本放大电路交流通路进行类比,从而得出分压式偏置电路的计算公式。

三、中职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

对于中职学校的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来说,在传统的教学评价过程中,评价体系比较重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一般都是在期末进行统一考试,按照成绩来判定学生的学习情况。这种方式过于狭隘,通过考试只能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掌握,会对学生的自信心产生影响。针对这种现象,教师一定要建立一个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引导学生对教材重点进行研究,在真正意义上掌握教材内容[3]。另外,还应该对学生的日常学习情况进行重视,不要只依靠考试结果来评价一个学生,从而改进学生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一套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主要包括全面和考查和考核多样化两部分,而全面的考查以下列部分为主: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理论知识的考查;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查;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而考核的多样化主要体现在口头提问、课后作业、实验实训、相应电路的设计和分析、考试。只有对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进行改革,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及时改正,从而提高自身的学习成绩,而教师通过改变教学评价体系能够实现教学手段的转变,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职学校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培养出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综合型人才,所以进行相关专业课程模式的改革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通过对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评价体系进行改革,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将其培养成社会需求的综合型和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昭琛. 中职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改革浅谈[J]. 才智,2015,02:51.

[2]李国贞. 浅谈中职学校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J]. 内江科技,2015,07:75-76.

[3]张姮. 中等职业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模式改革[J]. 通讯世界,2015,22:262-263.

作者:裘友亮

上一篇:高中课堂教学质量论文下一篇:科学道德科学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