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参考咨询联盟质量管理论文

2022-04-30

[摘要]通过对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分析,提出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的具体研究内容、策略与方法以及发展趋势。[关键词]教育信息资源;网络;数字资源;教育资源“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以来,不断地推动着传统的电化教育、计算机辅助教育的改革创新。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数字参考咨询联盟质量管理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数字参考咨询联盟质量管理论文 篇1:

国内外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对比分析

〔摘要〕对中外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论文进行内容分析,认为其研究内容可以总结为特定用户群体研究、服务工作实践、服务新技术新理念、服务质量评价、数字参考咨询服务、个性化服务、资源服务及利用、知识服务等几大主题。通过归纳总结,比较分析了中外高校图书馆服务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等方面的差异,为我国今后高校图书馆服务工作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图书馆服务;读者服务;用户服务;比较

收稿日期:2011-03-09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省高校图工委基金项目“知识服务视角下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实证研究”(2010ZD08)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韩永青(1985-),硕士,馆员,研究方向:信息咨询与服务,发表论文10余篇。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1.06.023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University Libraries Services at Home and Abroad

Han Yongqing Huang Mengli

(Library,Zhongnan Universtiy of Economics and Law,Wuhan 430073,China)

〔Key words〕university library;library service;reader service;user service;compare

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后期,高校图书馆工作开始从“藏、借、阅”功能分离的封闭服务阶段向“藏用并举”的方向转变,多样化的读者服务体系开始形成,如编制专题目录或联合目录,设立参考咨询服务部门,开展定题服务等。20世纪末期以来,全面开放的“藏、借、阅、咨”一体化读者服务模式开始形成[1]。随之,读者服务工作开始贯穿于图书馆各个职能部门,服务的方法、内容、技术也随之多元化,对高校图书馆服务的研究也大量涌现。为此,本文在搜集和整理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中外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内容进行系统梳理,以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2010年11月,笔者以“参考咨询、读者服务、用户服务、高校图书馆and咨询服务、图书馆and资源and(利用or服务)、图书馆and个性化服务、图书馆and知识服务”等作为检索式,在中国文献总库中进行检索;以“library and service”作为检索式,在EBSCO、Elsevier中进行检索,获取相关文献。通过文献分析我们发现,到目前利用为止,中外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主要集中在特定用户群体研究、服务工作实践、服务新技术新理念、服务质量评价、数字参考咨询服务、个性化服务、资源服务及利用、知识服务等几大方面,如图1所示。

1 国外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内容

1.1 特定高校图书馆用户群体服务研究

国外有关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研究中,非常关注对用户群体的研究,关注不同用户群体的不同需求,关

图1 国内外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内容对比

注不同用户群体对高校图书馆服务的不同利用程度,力求高校图书馆的服务的能够全面深入到不同用户群体中去,并满足不同用户群体的特定需求。研究方法往往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焦点小组法、实施测评模型、日志分析等方法。研究所涉及的用户群体类型广泛,从大学生、教师、科研工作者、留学生到老年人、成人、青少年、残疾人等。

对大学生用户群体的研究如,Karen Sobel[2]通过向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UNC)237名大一新生发放调查问卷,研究了大一新生了解参考咨询服务的人数,从参考咨询服务中获取信息的人数,以及与馆员常用的沟通方式。文中采用的调查方法及调查结果对国内高校图书馆服务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对高校科研工作者的研究如,Laura L.Haines[3]等以佛蒙特大学医学院(the University ofVermont College of Medicine)的基础科学研究者(basic science researchers)为研究对象,利用半结构化访谈法研究了该大学科研工作者的信息搜索行为。研究发现科研工作者并不完全依赖图书馆,搜索引擎、网络数据库、相关网站、图书馆网站等均是科研工作者获取信息的来源。以此可见,图书馆应为研究者构建系统全面的信息获取体系及方法,为科研工作者创建良好的研究环境,从而使图书馆成为知识中心。其他对科研工作者的研究文献还有很多[4-6]。

1.2 高校图书馆服务工作创新实践

除了关注用户群体研究外,国外高校图书馆还非常重视服务工作的创新,也非常积极的将创新实践跟同行分享。因此国外有大量研究是以介绍图书馆工作经验而开展的。如韦恩州立大学本科图书馆的创意学习空间[7]、内华达大学里诺分校图书馆的全校实时咨询服务[8]、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无桌化服务”[9]等,均是国外高校图书馆开展服务创新的例证。创意学习空间的优势在于,可以支持协作学习、集成信息资源、并提供基于资源的学习方式。而基于全校范围而非局限于图书馆的实时咨询服务,则实现了全校范围内随处可见、随时可得服务。在馆内实行流动式的“无桌化”服务,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读者找馆员”式的被动服务的缺陷,实现了“馆员追随读者”的主动式服务。

1.3 高校图书馆服务新技术新理念

对高校图书馆而言,其读者对象主要是教师和大学生。教师作为国家科研的主力军,对知识的需求更为深入,对服务的要求更高,而大学生往往是最新技术的最先使用者。因此,为了适应教师和大学生的需求,引入新技术,实施服务新理念,就成为高校图书馆的一个重要趋势。John J.Keating,III[10]等在《Supporting individual library patrons with information techonologies:emerging one-to-one library services on the colledge or university campus》一文中探讨了美国部分研究型大学图书馆开展的“一对一”个性化定制服务,Adrianna Lukasiewicz[11]在《Exploring the Role of digital academic libraries.:changing student needs demand innovative service approach》一文中分别描述了即时通讯、维基、播客等新技术的特点和功能,并介绍了这些web2.0技术在美国大学图书馆中的应用状况。Umunna N.opera[12]则提出了使用TQM全面质量管理的原则和策略来转换和改进图书馆系统与服务的观点。

1.4 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估

20世纪90年代以来,部分图书馆馆员开始致力于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估研究。这方面的研究如,Valarie A.Zeithaml,A.Parasuraman和Leonavd L.Berry[13]在《Delivery Quality Services:Balancing Customer Perceptions and Expectation》一书中,利用SERVQUAL讨论了测量图书馆服务可靠性5个方面的指标。1994年、1997年、1999年,Texas A&M大学图书馆员利用SERVQUAL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用户对图书馆服务质量存在期望和认知上的差异性[14]。

2 国内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内容

2.1 高校图书馆数字参考咨询服务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数字参考咨询在国内外发展迅速,已成为最能体现馆员价值和图书馆核心实力的领域[15]。目前国内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DRS理论研究。理论研究主要包括DRS与传统服务的比较、DRS服务模式、DRS服务质量、DRS服务评估、DRS中馆员研究等[16-17]。(2)DRS实践与调查。我国大陆地区31个省市区中,22个省市区正在建立或已开展了实时咨询服务,所占比例为71%。由于历史和现实的背景差异,国内高校图书馆的DRS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等已加入全球DRS合作服务系统,即Questionpoint联盟,但还有一些高校图书馆还没有开展DRS建设工作[18]。(3)相关支撑技术。DRS服务相关技术已从简单的FAQ、非实时的Email、E-form、BBS、Messageboard形式逐步发展成动态、实时的服务。还有如基于智能Agent技术、Push技术、CORBA技术等的个性化主动信息服务软件[19]。(4)合作参考咨询[20]、国外DRS介绍[21]。如文献[21]指出,美国合作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的模式主要为图书馆联盟之间的合作、图书馆之间的合作、图书馆和商业机构的合作、各国图书馆之间的合作几种形式。

2.2 高校图书馆个性化服务及相关技术

国内有关个性化服务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个性化服务的理论及相关问题、内容、模式、技术等方面。比较典型的观点有:(1)个性化服务的具体模式可以总结为,显式反馈方式下的个性化服务模式,如个性化内容定制服务、基于电子邮件的个性化信息服务、呼叫中心服务、个性化信息检索定制服务;隐式反馈方式下的个性化服务模式,如垂直信息服务、网络智能参考服务、Web挖掘信息服务。(2)个性化服务技术主要包括,用户兴趣与行为的获取与用户建模技术、数据挖掘技术、个性化推荐技术、信息过滤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智能代理技术、个性化检索技术等[22-24]。

2.3 高校图书馆资源利用与服务研究

国内高校图书馆资源利用与服务研究中,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图书馆统计资料(如图书馆借阅统计、数据库点击率等)统计分析两种方法。调查内容主要集中在用户对电子资源的利用方面,如文献[25-27]均是对读者使用电子资源服务情况的调查研究。其中文献[26]就是利用数据库统计资料,如电子资源使用/下载数量统计、单次使用成本等数据来分析山东大学图书馆电子资源利用情况的文献。

2.4 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

知识服务作为一种以用户目标为驱动力的新型服务模式,在国内最早是由安徽机电学院图书馆的任俊为教授提出的。他于1998年在《论知识经济与图书馆的知识服务》一文中首先对图书馆知识服务进行了探索[28]。之后,知识服务相关概念、特点、技术及应用等逐渐成为图书馆情报界的研究热点。知识服务的理念是针对用户需求,把知识提炼出来,站在用户的立场来思考问题,为用户提供知识、问题解决方案、知识应用与创新服务[29-30]。

在图书馆中引入知识服务,是知识服务较早的应用研究。国内学者关于知识服务在图书馆中的应用研究是也最为丰富的。这方面的研究有图书馆知识服务理论研究(含义、特征、趋势、人才等)、知识服务与其他服务比较、知识服务技术、知识服务模式等。国内知识服务模式可以分为数字化参考咨询服务、专业化用户信息系统服务及知识管理服务3种模式[31-32]。徐恺英等则构建了高校图书馆学科知识服务的模式,该知识服务系统由学科知识服务用户、学科馆员、信息资源库、学科知识库、学科知识服务平台构成,该知识服务系统能够为用户提供深层次、知识化、专业化的集成服务[33]。

3 国内外相关研究对比分析

从研究内容上讲,国内外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内容有些类似的地方,如都关注图书馆资源及利用研究,都侧重新技术、新理念在高校图书馆中的应用等。但国外研究具有重用户群体研究、重工作实践共享、重研究方法等特点。国外学者非常关注对“人”的研究,即非常重视不同用户群体的不同需求,往往从用户群体的角度来调查其对图书馆服务的利用。也注重高校图书馆资源及服务研究,但是是通过对工作经验的分享和共享来进行的,而非仅仅是理论性的探讨。国内的研究则集中在对图书馆资源及服务的研究,如对参考咨询、电子资源服务和个性化服务的探讨,研究出发的侧重点在图书馆客体上,研究方法也大多趋向于理论探讨,对图书馆用户的关注甚少。

就研究方法而言,国外相关研究往往采用较为科学的研究方法,如问卷调查、访谈法、焦点小组法、实施测评模型、日志分析法等定性与定量方法。国内的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则较为单一,基本集中在问卷调查和资源统计两种方法上。相当一部分研究论文还处在理论探讨层面。

就研究对象而言,国外的研究从图书馆资源到图书馆读者,从个体图书馆调查到全国图书馆调查,再到世界图书馆调查,研究对象非常广泛。图书馆读者的范围也是从新生、本科生、研究生、教师、不同学科研究者到留学生、老年人、残疾人等,服务对象的层次很丰富。而国内的研究则基本是从图书馆资源出发,对不同层次用户群体的研究甚少,开展的调查也大多基于某几所高校或某省高校图书馆,针对全国、面向国外开展调查更是聊聊无几。

综上所述,国内对高校图书馆服务的研究内容丰富,对新技术的研究也可与国外匹敌。尤其是对知识服务的探索,较国外更为丰富。但是在研究方法上,我们应该借鉴国外丰富的科学研究方法,使得我们的研究结果更为科学。在研究内容的深入上,我们也应借鉴国外重视从用户角度出发进行研究的方法,深入研究不同用户群体的不同特点和需求。从更为微观的层面上,将研究深入到调查高校图书馆提供的各种类型的资源上,图书馆提供的各种不同的服务种类上。从更为宏观的层面,将研究扩大各省、全国范围,以及海外高校,从而为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刘金玲,叶艳鸣,宋洵.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模式的演变与发展[J].图书情报工作,2007,51(12):66-69.

[2]Sobel,Karen.Promoting library reference services to first-Year undergraduate students what works?[J].Reference & User Service Quarterly,2009,48(4):362-371.

[3]Laura L.Haines,Jeanene Light,Donna OMalley etc.Information-seeking behavior of basic science researchers:implications for library services[J].J Med Libr Assoc 2010,98(1):73-81.

[4]Ellis.D Modeling the information-seeking patterns of academic researchers:A grounded theory approach[J].Libr Quarterly.,1993,63(4):469-486.

[5]Hemminger BM,Lu D,Vaughan KTL etal.Information seeking behavior of academic scientist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2007,58(14):2205-2225.

[6]Haglund.L,Olsson P.The impact on university libraries of changes in information behavior among academic researchers:a multiple case study[J].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2008,34(1):52-59.

[7]Lynn Sutton.Imagining learning spaces at Wayne State Universitys new david adamany undergraduate library[J].Research Strategies,2000,17(2/3):139-146.

[8]Curtis Donnelyn,Araby Y.Greene.A university-wide,library-based chat service[J].Reference Services Review,2004,32(3):220-233.

[9]Katherine Ott,Sueling Chhiu.The first wave:floating in the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strozier library.Florida State Universtity,Tallahassee,Florida[J].New Library World,2007,108(3/4):165-176.

[10]Keating III,John J.,Hafner Arthur W..Supporting individual library patrons with information techonologies:emerging one-to-one library services on the colledge or university campus[J].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2002,28(6):426-429.

[11]Adrianna Lukasiewicz.Exploring the Role of digital academic libraries.:changing student needs demand innovative service approach[J].Library Review,2007,56(9):821-827.

[12]Umunna N.opera.Toward improving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ervices delivery in Nigeria through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J].African Journal of Library,Archives & Information Science,2010,20(1):63-68.

[13]Valarie A.Zeithaml,A.Parasuraman,Leonavd L.Berry.Delivery quality services:balancing customer perceptions and expectation[M].Simon & Schuster,1990.

[14]Coleman Viki,Bair Linda.Toward a TQM paradigm:using SERQUAL to measure library service quality[J].Colledge & Research Libraries,1997,58(3):237-249.

[15]杨思洛,等.对国内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研究论文的统计分析[J].情报科学,2007,25(9):1343-1347.

[16]王玉婷.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的发展与对策探讨[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9,(10):25-27.

[17]贺延辉,马海群.论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的发展趋势[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5,(4):30-33,71.

[18]彭莲好.我国高校图书馆实时咨询服务调查与分析[J].现代情报,2007,(1):52-54.

[19]杨思洛,朱慧明.Web2.0环境下数字参考咨询服务模式探析[J].情报资料工作,2007,(3):101-104.

[20]何爱琴,鄢小燕.国内合作数字参考咨询系统比较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06,(8):25-28.

[21]冷选英,易斌.美国合作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的成功模式及启示[J].现代情报,2007,(10):19-21.

[22]曹志梅.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模式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2):79-81.

[23]聂鑫.论数字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J].情报科学,2005,23(2):208-212.

[24]覃玉炜.论基于Lib2.0的高校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0(13):55-57.

[25]丁枝秀,包平.不同类型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利用情况调查与分析[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9,(6):24-25.

[26]隋移山.电子资源利用实证研究——以山东大学图书馆为例[J].现代情报,2010,30(1):52-55.

[27]涂文波.大学图书馆数字资源需求与服务的读者调查及分析[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5):82-89.

[28]任俊为.知识经济与图书馆的知识服务[J].图书情报知识,1999,(1):27-29.

[29]张晓林.走向知识服务:寻找新世纪图书情报工作的生长点[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5):32-37.

[30]董颖.知识服务机制研究[D].北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软件研究所),2003.

[31]靳红,等.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比较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6):59-61.

[32]何绍华,王培林.知识管理环境下我国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7,30(5):619-621,637.

[33]徐恺英,刘佳,班孝林.高校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模式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7,51(3):53-55,116.

作者:韩永青 黄孟黎

数字参考咨询联盟质量管理论文 篇2: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研究

[摘要]通过对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分析,提出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的具体研究内容、策略与方法以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教育信息资源;网络;数字资源;教育资源

“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以来,不断地推动着传统的电化教育、计算机辅助教育的改革创新。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根本要求,是将各种教育教学资源数字化,使之能够适应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需求、适应社会人才培养的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共享的教育信息资源,已经成为当前信息教育与相关学科领域的迫切课题。

一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1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方面:

2002年,基于“欧盟数字化项目合作行动计划”而成立的“欧盟文化艺术与教育科学信息资源数字化部长级网络(Minerva)”设计统一欧盟信息资源数字化平台。2003年,Minerva构建了一个信息资源数字化的知识库。

2003-2007年美国博物馆和美国教育图书馆服务研究所两次发表长编研究报告《档案馆与图书应用技术与数字化现状》,对美国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进行了全面的调研。

理论探讨方面:

(1)项目规划与管理:2002年Minerva第六工作组为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规划制订了4个范畴17个指标;2004年美国教育图书馆学会(ALA)构建了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管理模型。(2)内容选择:2003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为信息资源数字化内容选择制订了一套包括5个大类49个细目的指标体系。(3)生产流程:2003年英国数字化技术咨询服务公司(TASI)对信息资源数字化产生所需的软硬件性能进行了详细探讨;法国国家数字化工程评析了现行各种元数据方案;Minerva第四工作组构建了生产过程管理的模型。(4)知识产权管理:2004年,Charles Duncan等人对英国国内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中解决知识产权的法律依据及实践进行了全面调查,给出了大量案例;同年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全面考察了数字技术对美国现行版权制度的挑战,探讨了各种可行的解决方案。(5)数字资源保存:国际组织“数字保存联盟”(DPC)每年举办一次数字资源保存的学术年会,至今已有11届;英国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JISC)制订了2002-2005年英国图书馆数字保存战略;美国国家信息标准组织(NISO)也制订了数字保存指导性框架;2002年初创刊的网络期刊《数字文献保存季刊》是研究该主题的一种专业期刊。除此之外,在其他方面都有大量且较为深入的研究成果。

实践项目方面:

(1)咨询与培训:Minerva中心及各成员国分中心均提供完善的咨询培训业务;英国TASI公司和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泊尔希尔分校图书情报学院都是著名的图书信息资源数字化咨询培训机构。(2)生产系统:欧盟每个成员国都建立了分工合理且专业性强的信息资源数字化生产系统,据资料显示,丹麦有12个机构从事不同类型文献的数字资源数字化生产,澳大利亚有15个,法国有10个。(3)项目:美国教育图书馆的“美利坚记忆工程(1989年)、美国科罗拉多数字化工程(2001年)”和目前实施的欧盟文化遗产与科学技术信息资源数字化工程等在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历程中影响教大。2005年,Google宣布同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等五个著名大学签定协议,将对他们的所有教育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并上网通过Google实行全文检索。

总之国外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蓬勃发展,理论实践都比较丰厚,跨国合作模式成功,生产系统比较完善,实践项目众多。

2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国内相关立项课题有教育部国家级“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教育信息资源网络建设对策研究”、“网络资源与课程资源关系及价值实现途径研究”和“信息技术环境下教育资源开发和应用的研究”等课题;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广东省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体系框架与共享机制研究”等。

2007年5月辽宁省电化教育馆、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清华同方教育技术研究院、中国多媒体教学学报共同举办国家“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们研究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的模式和方法,信息技术环境对课程改革及区域教育均衡化发展的支持作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信息化时代教师培养与专业发展的新机制、新模式等问题。

2007年10月中国教育情报研究会年会暨“十一五”教育信息资源有效应用研讨会围绕主题“新时期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与热点”和国家“十一五”课题“优质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与有效应用研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教育部科技司、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国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论坛”以“网格技术推动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为主题,共同探讨如何搭建基础教育网格平台,促进学校间的横向联合与协作,探索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新模式;在广东省电教馆和珠岛宾馆召开“泛珠三角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程计划”研讨会就如何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进行了交流,就如何实现互联互动,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建立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推进泛珠三角区域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共享和利用,加快泛珠三角区域教育信息化进程。

2007年11月由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杨晓宏主编的《教育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图书,向广大读者系统介绍了教育信息资源的选择、搜索、整合、收集、加工处理、设计、制作、组织、管理和教育应用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实践方面:

国家图书馆、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LS)和西南信息中心都拥有大型生产系统。较大规模的项目有:全军院校图书馆已经数字化图书100多万种;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已经完成6TB信息资源数字化;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计划在未来5年建成总量达200TB的数字资源;中国学术期刊在2007年前完成了国内外200万种图书的数字化。具有代表性的数字化平台有:TRS、清华同方、成都国图、北大方正、北京义华和杭州麦达等,其中后四家产品已取得Calis认证。

理论方面:

通过对国内有关数据库检索,切题论文有100余篇,内容主要集中在教育信息资源网络建设对策、教育资源建设体系、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教育信息资源开发相关标准、国内实施项目与国外情况介绍

和问题与对策、教育资源数字化内容选择原则、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配置、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资源库建设等九个方面。其中对教育信息资源网络建设、教育资源建设体系、数字产权论述较多且颇具深度,代表性的有胡小勇、祝智庭、刘启、刘春、雷淑霞、王学东、贾晋、詹斌等;胡小勇、詹斌、胡铁生、徐林、邹霞等;对区域教育信息资源优化整合与共建共享模式、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相关标准、国内实施项目与国外情况介绍、问题与对策有系统的探讨;而对教育资源数字化内容选择原则、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配置、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资源库建设等三个方面研究涉猎甚浅。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的提出是在项目负责人前期研究成果——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城乡优质教育信息资源整合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与借鉴国内外研究的成功经验,来研究在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的内容选择、项目规划配置、生产流程与管理、数字资源保存与利用等内容是一项非常具有科学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的研究。

二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分析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目标是:首先将教育信息资源中具有较高价值的教育资源数字化后通过因特网向公共用户读者提供浏览,已实现教育信息资源本身的教育传播价值,也即教育信息资源的数字存取;其次是保护易碎载体资源,即教育信息资源数字保存。该课题目标对数字化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都有直接关系。

1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规划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主要研究内容有: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的目标确定、项目成本解析、项目成本节约方法、产权许可方式、项目实施方式选择、项目实施原则等。

2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实施规范框架研究

首先界定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实施中采用规范的含义和等级,然后对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实施生命周期中所包括的主要阶段(项目准备标准框架、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主文档保存与管理标准框架、元数据描述标准框架、教育信息资源数字资源发布标准框架、资源共享标准框架等)应采用的规范和指导原则进行研究。

3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生产流程研究

界定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生命周期包括项目规划、数字化内容选择、数字化生产、元数据析取、数字保存、数字资源发布、项目管理和有关标准框架等阶段。研究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生产流程,是整个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中的关键环节之一。首先探讨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准备、资源数字化转换以及文本资源的抓取,详细地对各个过程进行分析。

4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内容选择

内容选择是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一个重要步骤。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主要研究:以网络知识理论为依据,探讨其理论和实践,并对其选择原则进行分析。其包括: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内容选择的原因、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内容选择的理论与实践、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内容选择的原则。

5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数字资源保存

数字资源保存体系的基本价值在于提供用户可信任的数字资源的存取能力,确保数字资源的质量,并有利于数字资源的开发利用。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将运用网络知识理论的原则方法设计教育信息资源数字保存的基础模型、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策略、数字迁移与数字仿真比较研究、教育数字迁移风险管理、保存性元数据等,并从数字资源获取模块、数字教育保存模块、资源数据管理模块、教育系统管理模块、保存计划模块和数字资源访问模块等的角度,对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内容保护与存取的基础模型进行研究。

6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数字资源保存系统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主要研究:教育资源数字保存系统质量保证标准框架(包括:管理质量标准框架、性能质量标准框架、用户服务质量标准框架、技术支持质量标准框架)、教育资源数字保存系统认证等。

7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数字资源发布

数字资源发布是其生命周期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面向用户教育提供服务的重要窗口。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主要研究教育数字资源发布平台——网站的质量控制途径。

8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应用与管理研究

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的应用。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结合教育系统论原理来分析和总结有关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理论。从最初的课件设计应用到当前的网络环境下的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以多媒体课件、知识平台和网络教育信息资源为三个截面,对有关教育信息资源开发经验进行初步分析和总结。

在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主文档存储与管理规范框架中,以教育理论为依据,探讨文档格式、存储介质的选择、保存策略等方面的规范;分析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特性的基础上,探讨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开发的作用机理,并针对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有效开发提出科学的对策和建议。

三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研究的策略和方法

1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研究的策略是:

(1)通过以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为主的一系列教育活动,构建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规范框架、生产流程,改变知识资源工程中教育资源数字化生产的数字主文档以及由该主文档所派生的各种完整副本是原始教育信息资源的复制,理论上讲保留了原始教育资源和教育信息资源中所有重要信息,并可以对它们的存储介质和文档格式进行适当的迁移和对他们的信息内容进行必要的修复和备份,就可以达到永久保存的目的,进而形成完整的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目标、项目成本、生产流程、产权许可、项目实施方式、项目实施原则、人力资源组合和项目实施管理等。

(2)在考察国内外有代表性的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课题的基础上,以建构主义教学教育网络理论为依据,分析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生命周期,探讨每个周期阶段涉及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现阶段一些可以解决方案。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生命周期主要包括课题规划、数字化内容选择、数字化生产、元数据析取、数字保存、数字资源发布、课题管理和有关标准框架等阶段。

(3)在构建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的规划时,除了应用教育学、逻辑学、信息学、传播学的理论外,还应以系统论所提示的一系列科学理论、原则作为指导思路。从教育信息化的环境与网络知识理论、数字化教育思想相结合的角度,以数字教育理论为指导、网络知识理论为依据,运用理论联系实际以及现代系统科学的方法,以实验、实施等实践技术为目标定位,由此进行系统研究与实践探索。站

在数字化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升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课题的社会价值。

(4)从社会需求对教育信息资源的要求,站在学科研究的前沿,广泛搜集国内外研究资料,运用数字时代教育理论的变革与方法研究教育信息资源,从面向社会需求的角度探讨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标准;研究工作将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借鉴国内外经验、数字时代教育理论与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特点相结合等原则。

(5)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是一类成本高昂的项目,降低成本的主要方式是本项目解决的首要问题。将采用减少人力成本、项目外包、自动化、优化生产流程和强化质量管理等方面来进行探讨是当前的现实问题。

(6)教育信息资源数字保存系统是实施教育信息资源数字保存的工具,构建质量保证标准并以此对其进行认证是实现其可信任的保证,也是确保教育用户长期有效访问的关键。

(7)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发布网站是公共教育用户实现数字存取的平台,其质量高低对教育用户需求的满足程度有重要影响,这类网站的质量控制是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研究的关键之一。

(8)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内容的选择是一项比较困难的工作,因此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将如何从产权保护、原始文献知识价值、用户保障、原始文献物理特性、数字保存、避免重复数字化、技术条件限制和成本效益等方面来探讨是项目实施的重点。

2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研究将采用以下方法:

(1)通过深入实地访问、座谈和问卷调查、文献调研、网上调研、信函调研与实地调研相结合,掌握当前国内外相关课题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第一手资料等实际情况,供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参考借鉴,为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提供事实依据。

(2)通过专家会议,系统分析设计与比较分析研究相结合。对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研究提出的创新理论框架结构和内容结构方法、原理、概念等相互关系进行科学评价和预测。通过INTERNET网络检索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及时掌握国际最新动态和最新成果。

(3)大量借鉴管理学、信息学、社会学、教育学、教育技术学、图书情报学、传播学、信息系统论及计算机科学等学科原理或方法。向国内外有长期实践经验的知名专家和信息机构咨询并吸收他们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工具,收集、传递和整理信息。

四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研究的发展前景

在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结合我国教育信息化研究的现状的基础上,首次系统地从教育用户需求、教育信息化发展角度,运用图书情报学、信息资源学、教育学、信息经济学、社会学、教育技术学、系统论及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的原理相结合,来构建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的规划框架、生产流程、教育资源数字化内容选择、数字资源保护与有效开发的创新服务系统,并结合影响项目规划各阶段系统构建的诸要素(包括:项目准备标准框架、教育资源数字主文档保存与管理标准框架、元数据描述标准框架、教育数字资源发布标准框架、资源共享标准框架),来探讨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的实施标准框架、数字保护系统的应用与管理、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开发,为我国数字化教育实施规范提供参考、为数字化教育服务平台的建设提供创新与发展的路径。具有前沿性。

从实践角度,有助于推进我国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与国外相比,国内起步较晚,认真剖析国外走过的历程,总结成功经验,吸取失败教训,结合国内现状,探讨适合江西地区乃至我国国情的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解决方案,无疑对推进国内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建设大有裨益。

从理论角度,有助于现代信息教育理论体系的发展。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是现代教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建设是传统教育资源建设在网络环境下的延伸,无论是教育资源形态、生产流程、数字化内容选择、项目规划框架,还是保存方法、教育用户服务等方面都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作者:程结晶 刘晓晓

数字参考咨询联盟质量管理论文 篇3:

数字图书馆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摘 要]阐述了数字图书馆的产生背景及其概念、分析了数字图书馆现有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这些存在问题的思路——创新数字图书馆管理模式。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管理模式;创新

1 数字图书馆的产生背景及其概念

20世纪90年代,图书馆发展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难:文献购置经费的有限增长赶不上文献量的爆炸性增长;传统文献体积较大,储存密度低,使馆舍空间不堪重负;传统文献检索速度、广度、深度有限,难以满足读者需求。与此同时,计算机和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使信息技术水平较高的图书馆开始探索信息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正是在这些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数字图书馆应运而生。

数字图书馆也被称为“电子图书馆”“虚拟图书馆”“无墙图书馆”,是指应用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使图书馆所有载体的馆藏实现数字化,便捷、高效地为读者提供大量信息资源,并为用户提供有效的网上服务。它把各种不同载体、不同地理位置的信息资源用数字技术存贮, 以便于跨越区域、面向对象的网络查询和传播。它涉及信息资源加工、存储、检索、传输和利用的全过程。

2 数字图书馆现有管理模式的存在问题

进入21世纪以来,数字图书馆快速发展,但是其管理水平还停留在传统图书馆管理层面上,尤其是数字图书馆的管理模式存在着不少问题。

2.1 以图书馆为中心

虽然数字图书馆提供了面向用户需求的跨库检索、虚拟参考咨询、全文检索、信息推送、文献传递、个人图书馆等综合化、人性化服务项目,并且这些丰富的服务项目也确保了用户可以轻松地对信息及时、有效、全面、深入的获取,但是所有这些服务都要倚赖和局限在一个孤立的信息系统,也就是馆内资源的范围内。而现实中的用户需求却不是仅限于这些资源范围之内,往往还需要大量其他类型和方式的数字化信息资源。所以,数字图书馆现阶段以图书馆为中心的管理模式阻滞了与互联网其他资源之间的信息流通。

2.2 数字图书馆的自建资源使用的标准不同,无法实现信息共享

一些数字图书馆,特别是高校数字图书馆都有自建数据库,但是他们所使用的建库工具不同、语言不同、数据接口不同,导致异构数据库之间无法实现信息共享。

2.3 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经费不足

一些高校图书馆为了保证评估的通过,把大量经费用于购买纸质资源上,而纸质资源价格日益上涨,挤占了图书馆电子资源采购经费,导致了图书馆纸质资源和电子资源的比例严重失衡。

2.4 数字图书馆专业管理人才缺乏

国内图书馆一个普遍现象是:图书馆原有工作人员大多学历层次较低,年龄较大,无学科专业背景,没有接受过图书馆学专业知识的培训,只能从事流通阅览的简单服务工作,无法承担数字图书馆管理工作。在数字图书馆中,无论是数字资源的种类和规模,还是运营方式和服务方式都包含着更多的智力和知识因素,因而对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我国,数字图书馆的人才的培养体系的建设尚处于滞后状态,数字图书馆专业管理人才严重匮乏。

3 创新数字图书馆管理模式

3.1 标准化管理模式

标准化是当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是指导企业各项活动的依据。标准化管理能够把企业生产全过程的各个要素和环节组织起来,使各项工作活动达到规范化、科学化、程序化,建立起生产、经营的最佳秩序。标准化管理模式是指符合外部标准(法律、法规及其他相关规则)和内部标准(企业所倡导的文化理念)为基础的管理体系、方法论。

3.1.1 标准化管理模式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

数字图书馆建设涉及各种各样的管理、技术、和服务等问题,因此,有必要从战略管理的高度处理好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一些宏观关系,实行标准化管理。标准化与规范化已成为实现数字图书馆资源共享的前提条件和根本保障,将直接影响数据库的质量和服务效果。应当在充分调研基础上,逐步推出比较完善的标准,构建数字图书馆的标准体系,应着重考虑:数字化信息采集标准;数字化信息组织与存储标准,如数字化信息的分类、元数据标准等;信息检索标准,如全文数据库检索;网络及网络资源标准,如网络信息资源组织标准;信息的权限管理与安全标准,如加密、水印技术等;还有文献信息系统质量管理及认证体系等其他标准。

实行标准化管理后,各数字图书馆都遵循统一的标准,有利于实现数字图书馆之间的资源共享,避免资源重复建设,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

3.2 集成管理模式

集成管理模式就是一种效率和效果并重的管理模式,它突出了一体化的整合思想,管理对象的重点由传统的人、财、物等资源转变为以科学技术、信息、人才等为主的智力资源,提高企业的知识含量,激发知识的潜在效力成为集成管理的主要任务。集成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及方法,其核心就是强调运用集成的思想和理念指导企业的管理行为实践。

3.2.1 集成管理模式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

集成管理模式适用于数字图书馆,特别是广播电视大学(以下简称“电大”)数字图书馆。电大独特的系统结构为各级电大数字图书馆资源相容与互补提供了制度保证。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以下简称“中央电大”) 及以下各级广播电视大学主要依据原国家教委有关文件成立,并且依据相应的行政区域来确定行政级别,上下级之间没有行政隶属关系,是国家开放教育的政策和中央电大教学过程的“五统一”把各级电大紧紧捆绑在一起。其基本管理模式采用的是五级办学、分层管理的体制,每一个层次结构都有功能上的分工。五级结构分别是中央、省级(包括省域广播电视大学和省会城市、部分中心城市广播电视大学)、地市级、县(区)级、教学班。

在整个广播电视大学系统中,中央电大是龙头, 省级广播电视大学是枢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这样的系统结构下,中央电大可以统筹全国省级电大的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建设,省级电大可以统筹全省电大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各级电大根据自己的优势承担相应的资源建设,然后将资源整合省级电大,再由各级省级电大将资源整合中央电大。这样可以避免资源重复建设,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发挥到最大效用,解决了电大数字图书馆资金短缺的问题,从而发挥了整个电大系统的整体作用,使整体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

3.3 大图书馆管理模式

大图书馆管理模式是图书馆信息化、网络化发展的产物,是推动全球图书馆发展的崭新理念,它将给图书馆带来新的进步和发展。

3.3.1 大图书馆管理模式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

大图书馆管理模式就是将全世界的图书馆看做是一个虚拟的社会化大图书馆,各类型、各系统乃至各国图书馆都是它的组成部分。在大图书馆管理模式里,各图书馆将分工合作、联合发展,努力实现国际间图书馆的网络化和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为用户提供资源种类更加丰富、服务方式更加多样的服务。它是在图书馆自动化、数字化和网络化过程中逐渐发展形成的一种管理模式。

3.4 项目管理模式

项目管理是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指在项目活动中运用专门的知识、技能、 工具和方法,使项目能够在有限资源限定条件下,实现或超过设定的需求和期望。从项目管理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项目管理包括项目、人(参与项目和受项目影响的人)、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人造资源、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目标(包括必须满足的规定要求和附加获取的期望要求)和需求等基本要素。

项目管理的对象是项目,它通过一个临时性的组织对项目进行科学的管理和实施, 从而使人、财、物等各种资源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 最终使项目的各种预期目标得以顺利实现。图书馆的许多业务可归于项目,凡是那些为实现一个特定的目标,而需要有效利用一定的资源所做的一次性努力都可成为项目。在图书馆工作中引入项目管理可使图书馆以最少的资源、最短的时间达到预期的目标。

3.4.1 项目管理模式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

数字图书馆中包括了多个子项目和组织。科学规划、控制和协调多个项目,利用项目管理的方法来执行这些“项目”,将会取得较好的成效。此外,项目管理的许多理念和方法常常被吸收为数字图书馆中业务管理的组成部分,从而使业务管理不断得到发展和提高。特别是图书馆管理系统中的应用开发项目多采用项目制进行管理。图书馆特色库建库、回溯建库、图书馆管理系统开发、信息咨询服务、图书馆读者服务等,如果按照项目管理的思路去做,会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现在,数字图书馆发展面临一些难题,项目管理模式为解决这些难题提供了思路。

(1)数字图书馆面临经费短缺的问题。项目管理具有严密、规范、灵活的特点,明确任务分解和责任承担,有助于节约数字图书馆的经费,保证任务的落实和目标的快速实现。另外,项目经费专款专用,有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和社会效益,提升图书馆的作用和地位。

(2)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存在信息孤岛和数字鸿沟。从数字图书馆的总体建设来看,多数的数字图书馆正处于信息服务的初级阶段,数字信息资源内容分散,重复建设。通过项目进行有效的沟通,能够将馆内不同业务部门人员凝合,将印刷型、电子型、网络型、音像、视频等异构信息资源整合,实现专业化、特色化、个性化服务。

(3)数字图书馆的专业人才缺乏,特别是数字图书馆管理人才更加匮乏。通过项目管理可以锻炼队伍,培养一批专业人才。项目管理中,一个项目不管大小,都依赖一整套科学的知识体系和管理方法来开展工作,因而能够充分锻炼和培养基层管理人员,提高他们的素质。而项目团队的组织构架,有利于组织的扁平化管理, 形成一支快速机动部队,提高组织效率和活力。

[参考文献]

[1] 谷安宁.基于数字图书馆的图书馆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兰台世界,2012(24):73.

[2] 张碧莹.论当前数字图书馆管理的创新型改革[J].兰台世界,2011(4):71.

[3] Integration Management[EB/OL].[2012-05-20].http://www.yancy.org/research/project_management/integration.html.

[4] 东 方.数字图书馆管理的新理念[J].中国信息导报,2004(11):43—45.

[5] 潘 辉.高校数字图书馆项目管理研究[J].现代情报,2010(5):30—33.

[6] 刘超球.中国广播电视大学数字图书馆联盟运作与管理机制研究[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6):87.

[收稿日期]2301-04-22

[作者简介]伍向真(1962—),女,馆员,佛山市南海区图书馆。

[说 明]本文系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0年度专题课题“广播电视大学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实践研究” (课题编号:G10AQ0028)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伍向真

上一篇:中国传统艺术中的室内设计论文下一篇:高校艺术人文教育统领技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