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自主创新中的风险投资论文

2022-04-30

内容提要: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推进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但是,现阶段甘肃省企业仍普遍处于传统创新阶段,自主创新能力非常薄弱,自主创新面临着企业盈利水平、投入能力、创新收益、创新人才、创新机制、企业家精神和企业制度等一系列障碍。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企业自主创新中的风险投资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企业自主创新中的风险投资论文 篇1:

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财政政策研究

摘 要: 本文首先介绍了企业自主创新的定义,即企业通过坚持技术学习,掌握技术的主导权,结合企业现有的各项资源,以创新的方式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解释了企业自主创新对于企业发展的作用及其必要性,并结合我国引导企业自主创新的财政政策,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财政政策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自主创新;财政政策

一、企业自主创新的定义

企业自主创新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自主创新是为了增强自身在市场竞争中的竞争力,做到不被市场所淘汰,坚持以科技为第一生产力,切实把握技术研究的主动权,利用自身所拥有的资源,将本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打造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推向市场,形成以科技为主导地位,技术为第一生产要素的市场竞争理念,取得市场竞争的优势地位,抢占市场份额,最终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保持在相当长的时间段内的高水准。

在当前改革开放,市场化充分竞争的大背景下,协调好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尽快打造好“政府——企业,企业——市场,市场——政府”的良性循环,政府通过财政政策的支持,竭力发挥出政府在配置资源中的优势,为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进程加快脚步,争取走在世界各国前列。

二、企业自主创新的作用

在以企业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国家创新体系中,政府是技术创新的启动者、引导者、推动者,为企业建立健全技术创新机制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当前企业还没有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政府还承担着培育市场的任务,因此需要加大政府对自主创新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无疑财政政策将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财政政策是指政府根据公共财政的要求,通过财政资源的分配,加大研究开发经费的投入,完善科技公共基础设施,减少企业技术创新风险。同时通过税收优惠,引导和激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

企业以技术创新为企业发展的引力,政府是企业的坚强后盾与领头人,必须做到位企业建立一套完善的技术创新发展企业的体现,企业并不完全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政府同样承担着为企业培育市场,给予各方面的财政政策支持的作用。财政政策是政府通过财政收入的再分配,对以自主创新为发展模式的企业给予各种经费上的支持。包括对企业研究过程中研发技术所产生的经费投入,对完善企业周边基础设施,提供企业良好的技术创新环境,降低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的财政资金投入。企业自主创新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影响深远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减少企业在自主创新过程中支出。企业在自主创新的过程中各项活动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对于任何一家企业都是一笔不小的负担。政府通过财政政策给予企业在自主创新过程中最直观的体现在于减小企业的开支。企业在自主创新过程中,依赖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的生产力,具有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的具有明显效果的正外部性。企业所产生正外部性必然会对市场的进步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财政政策通过对企业的技术创新经费给予补贴,使得企业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成本与费用都能够有效地控制,降低了企业在自主创新中投入资金的风险,降低了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门槛。

2.降低企业在自主创新过程中的风险。给予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资金补贴必然可以减少企业在这个过程中资金风险。

对企业的技术进行转型升级,研究新型生产技术需要各方面的投资,该项投资具有了高风险,投资规模大,投资时间长,回报不可预期等特征,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的成功与否与资金的投入没有必然的联系,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需要的资金越大,这个过程中所产生的风险就越高。对于能够产生如此正外部性的工程,政府必须与企业共同承担风险,必须对企业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企业自主创新动力在于能够在长时间内获得高额回报,势必愿意承担更多科技投资风险,但是,为了降低企业在技术研发过程中的风险,也需要政府采取相应的财政政策扶持。

3.引导更多的企业加快自主创新的进程。带头自主创新的企业对于其他企业具有模范性,政府必须对具有领导意义的企业给予财政上的支持。作为政府考虑,为了提高率先开展自主创新企业的标杆作用,引导地方产业转型,制定区域经济方向,政府需要通过财政政策进行宏观调控。政府对企业自主创新给予财政上的支持,可以吸收到更多的社会上的资本对企业自主创新事业的投入,将企业的科技创新,自主创新与地方产业的转型升级结合起来,势必能够加快地方的经济建设,发展具有代表性,模范性的高新科技地方经济,并保持地方产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竞争力,形成以财政支出推动自主创新进程,以自主创新进程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发展以科技与创新的国家竞争力,对地方GDP与国内GDP做出突出贡献。

三、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财政政策的必要性

1.自主创新成果在某种程度上并不具有排他性,具有很大的正外部性。对企业的自主创新成果予以产权专利保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企业自主创新成果的产权,但是,并不能完全避免企业的自主创新成果被其他企业所模范利用。在我国对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并不完善的情况下,企业在自主创新的实践中,将会面临自己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自主创新成果被其他企业通过低成本,低风险的方式轻而易举地掌握并晕用到生产当中去。这样的现象发生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对此政府有义务有责任对企业的自主创新予以财政资金上的支持。

2.企业在自主创新的过程中,进行各方面的研究,科学研究的时间跨度非常大,往往无法在短时间内实现产出,并且,在这样一个长的时间跨度内,企业需要源源不断地为科研项目支付各种各样的资金。这对于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企业而言是不现实的,面对如此高昂的资金投入,许多企业望而却步,对科研项目的收益回报也不明确,政府通过对企业给予财政资金上的支持,降低企业在自主创新过程中的经济负担以及心理负担,让企业迈开脚步,甩开膀子,大胆地进行科研研究。考虑如此多的原因,政府应当给予一定的财政资金来帮助企业的自主创新进程有效推进。

3.企业的自主创新对国家发展同样具有积极意义,科技是增强国家生产力的第一选择。我国将科教兴国定位基本国策,就是考虑到科技在国家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一项前沿的科技创新所产生的经济价值与生产进步是十分具有诱惑力的。科技进步不能仅仅依靠企业或者个人的努力,这也是不现实的。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应当竭力为提高我国科技水平铺路,最好的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为有意向有实力完成自主创新的企业提供相关的资金支出。

四、改进企业自主创新的财政政策

1.增加财政投入力度,优化财政科技支出结构,扩大财政支出范围。保持对企业科技创新给予的投入,并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增加财政支持与财力保障。

企业的自主创新需要付出十分高的成本并承担十分高的风险,在整个过程中,资金都是十分重要的。没有大量的,持续的,稳定的资金投入,企业是无法获得自主创新的成果的。在这个过程中,自主创新的路如果要走,必然一定要产生成果,这就需要政府在财政支出上给予支持。

在财政予以企业自主创新支持中,不论是地方政府还是中央政府都需要尽可能地帮助企业。对企业自主创新的财政资金支持不应当吝啬,确保财政资金对企业的自主创新予以最大的帮助。财政支出中,对国家重点扶持的产业,对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对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产业应当进一步提供更完善的服务,包括对企业的财政资金拨付要快速,准确,对企业的科技创新基础设施要提前到位,将科技成果与市场服务结合起来,尽快让企业自主创新的成果走向市场,产生效益。

2.通过给予企业财政补贴,表彰企业自主创新为企业提供融资担保。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需要政府的支持是多方面的了。为了体现政府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引导,给予财政补贴是最直接的支持,为自主创新企业提供最佳的生产经营大环境也是职能所在。在财政补贴中,最为常见的是财政直接补贴,通过对企业的自主创新给予资金上的补贴。政府在资金上为企业承担的能力有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何更好地保护自主创新发展才是关键。

改革和创新财政科技投入管理方式,形成政府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效投入机制。除常见的直接性的财政无偿资助外,可综合应用财政贷款贴息、风险投资引导基金、政府信用担保、偿还性资助等多种投入方式,对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给予重点支持,引导企业和社会力量加大科技投入。

3.优化财政的支出模式,将高校研究与企业发展结合起来,形成企业为高校提供资金,高校为企业研发,政府为整个科技研究项目提供财政支出,政府既可以帮助高校完成科研课题,培养高等技术人才,同时立即与企业的生产接轨。避免了以往好的科研项目成果却没有市场化的现象,让科研项目直接能够走向市场,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在对科研成果的财政投入中,加强对财政资金的管理,将财政资金的效用最大化,提高企业使用资金的效益,对企业使用财政资金予以指导,切实保证财政资金的使用到位。改革原有的财政资金管理模式,对于企业使用财政补贴资金进行考评,摸索出一条政府对企业财政支出的最优化,最实用,最经济的财政支出体系。

4.在税收制度上给予开展自主创新企业优惠。在制定税收政策与文件时,考虑到提倡企业自我创新的示范性作用,建立一套能够长效激励企业增加自主创新投入与坚持企业自主创新的体系,切实做到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让企业保持在长时间的动力与经济实力。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动机在于长时间内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与此同时,能够减轻企业的税负负担能够让企业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走得更轻松。

参考文献:

[1]石丁,彭玉.新时期支持中部崛起战略的财政政策选择[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

[2]王慧.出口导向型生产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策略[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9(24).

[3]李航.我国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探讨[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版),2010(01).

[4]孙成彦.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思考[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07).

[5]齐福利.企业控制与自主创新[J].科技资讯,2010(02).

作者:张逸诚

企业自主创新中的风险投资论文 篇2:

甘肃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

内容提要: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推进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但是,现阶段甘肃省企业仍普遍处于传统创新阶段,自主创新能力非常薄弱,自主创新面临着企业盈利水平、投入能力、创新收益、创新人才、创新机制、企业家精神和企业制度等一系列障碍。甘肃省要培育自主创新能力,任重而道远,必须增强企业创新的自主意识,强化创新激励机制及产学研联动机制、营造良好的自主创新环境,建立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完善企业家成长与激励机制、健全人才支撑体系。

关键词:甘肃省; 企业; 自主创新能力

在经济、科技全球化的新形势下,技术创新已经取代自然资源成为决定区域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在推动技术产业化、引领技术创新方向和提升区域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1]。然而,甘肃省企业目前普遍处于传统创新阶段,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高附加值的产品。据《2003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3年甘肃省区域创新能力位居全国第27位,企业创新能力位居全国26位,分别比2002年下降了6位、4位,如果继续采取跟进战略,甘肃省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会越拉越大[2]。因此,甘肃省必须进行跨越式发展,大力倡导自主创新,把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加快实现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的转变。唯有如此,才能有效地提升甘肃省企业竞争力和区域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1.甘肃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现状

自主创新是一个从研究开发,经设计制造,再到市场实现的价值创造过程,要使自主创新过程得到顺利实施,创新主体必须在研究开发、产业化应用和市场运作三个关键环节具备竞争优势,即自主创新能力[3]。然而,到目前为止,甘肃省大中型企业普遍处于“重产品引进,轻消化吸收”、“重模仿创新、合作创新,轻自主创新”的传统创新阶段[4],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民营科技企业作为提升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力量,在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5],但是,甘肃省民营科技企业受资金、技术和发展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普遍发展缓慢、自主研发能力不足或不具备自主开发新产品的能力。

1.1自主创新产品少,竞争力不足

甘肃省大中型企业多为资源开发型企业,技术落后,资源利用效率低下[6],2003年工业企业的装备水平达到和接近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仅占15%,一般装备水平的约占80%,产品的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仅占9%、达到国内一般水平的占64%、处于国内落后水平的占10%。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创新产品少,竞争力不足,黑色(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产品制造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5大行业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49.48%,而新产品的产值比重仅为10.37%,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4.89个百分点,居全国第24位。民营科技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不足,2003年全省民营科技企业技术性收入和产品销售收入仅占总收入的74.32%(其中技术性收入仅占4.87%),申请专利受理数、授权数分别仅占甘肃省的0.71%、11.86%。技术流向以省内为主,省内的技术交易合同、金额分别占合同总数及总金额的85.78%、66.35%。

1.2自主创新产投比低

近几年,甘肃省企业R&D支出均达到50%以上,企业拥有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占全省45%以上,但科技产出却与拥有的人力、经费资源不成正比。2003年全国以占从业人员0.19%的科技活动人员、占科技活动人员61.87%的科学家与工程师创造出了占工业总产值27.82%的新产品产值、占产品销售收入26.73%的新产品销售收入、占销售利润总额22.79%的新产品销售利润;而甘肃省却以占从业人员0.46%的科技活动人员、占科技活动人员71.57%的科学家与工程师仅仅创造占工业总产值2.21%的新产品产值、占产品销售收入2.43%的新产品销售收入、占销售利润总额2.91%的新产品销售利润。

专利反映着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2003年甘肃省企业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占全省总量的16.9%、20.0%,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4个百分点、10.1个百分点。其中,大中型企业专利申请量、成果登记量、省科技进步奖获得量仅分别占全省的14.8%、19.9%、25.3%;企业承担的科技项目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0%,其中,新产品开发项目数仅为全国的0.74%,企业科技人员人均技术市场成交额只有0.60万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0%。

1.3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创新能力不强

近年来,甘肃省高新技术产业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创造的工业增加值已由1998年的2.68%上升到2003年的5%左右。但是,从产业规模来看,甘肃省高新技术产业规模总体虽呈上升趋势,但波动较大,与全国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1997~2002年,高新技术总产值平均增长速度为16.04%,高新技术增加值平均增长速度为15.31%,高技术产品销售额平均增长速度为15.43%,分别比全国平均增长速度低4.34、4.29、5.64个百分点;从产业化水平及产业化效益来看,甘肃省高新技术产业效益不高,2003年全省高技术产业产值仅占工业总产值的2.21%、新产品销售收入仅占全部产品销售收入的2.43%,新产品销售利润仅占销售利润总额的2.91% ,分别比全国水平低25.6、24.3、19.8个百分点。

2.甘肃省培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面临的障碍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甘肃省要培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目前还面临着企业盈利水平、投入能力、创新收益、创新人才、创新机制、企业家精神和企业制度等一系列障碍[7]。

2.1自主创新收益、盈利水平及投入能力障碍

企业自主创新的基本动力是获取经济利益,如果创新收益大于创新投入,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就强,反之,企业就会放弃自主创新,依靠技术引进。甘肃省绝大部分企业创新收益低于创新投入,创新产投比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企业购买技术比自主研发合算,导致企业自主创新动力削弱,核心技术缺失。

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主要来源于企业内部,企业盈利水平对研发投入和投入规模具有关键影响。甘肃省大部分企业盈利水平尚未达到大规模研发投入的水平,无力进行研发投入或投入规模偏小,导致甘肃省企业自主创新水平低下。2003年,甘肃有科技活动机构的企业仅占全部企业的24.21%,比全国低4.59个百分点;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经费筹集额、R&D经费支出仅分别占全国的0.59%、0.3%;科技经费支出占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1.01%,比西部地区低0.51个百分点;人均R&D经费仅为3.47万元,比全国低2.34倍;企业R&D人员人均R&D经费只有3.14万元,科技人员人均科技经费2.87万元,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0.84%和57%;企业科技人员人均拥有的科研仪器设备为1.89万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2.09%;企业R&D活动主要集中在制造业中,在制造业29个行业中,只有6个行业的R&D投入强度大于2%,占全部制造业20.69%,有58.62%的行业R&D投入强度小于0.5%,有20.68%的行业R&D投入强度在0.5%~2%之间;中小企业的研究与开发费用还不到销售收入的1%。

2.2自主创新人才障碍

人才是技术创新的核心。但是,甘肃省企业技术开发机构少,企业技术开发人员不足。2003年甘肃省有科技活动机构的企业占全部企业的24.21%、R&D人员占科技活动人员的44.5%,科学家和工程师占R&D人员折合全时人员的69.9%,与全国相比,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59、10.1 、4.78个百分点;科技活动人员50%以上分布在制造业部门,平均每个大中型工业企业拥有科技活动人员数为49.38人,仅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83%;民营科技企业中从事科技活动人员、高中级职称人员、大学以上学历人员仅分别占从业人员的16.23%、16.9%、14.5%;非公有制企业中专业技术人员少,学历结构偏低,在被调查的109户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大专及以上文化的人员仅分别占调查企业从业人员总数的3.2%、11.8%、18.6%。

2.3自主创新机制障碍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涉及企业、政府、科研院所、大学等方面,必须建立协调的自主创新机制。但目前,甘肃省自主创新机制尚不完善。由于部门分割以及目标取向不同,企业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活动,科研机构和大学无法参与,反之,科技机构和大学承担的国家科研任务,企业也没有渠道参与,知识从科研机构、大学向企业流动的动力机制不足。此外,政府为企业自主创新营造的环境和提供的支持不够,有效激励机制尚不健全,市场机制的引导和激励作用没有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企业股权激励和转制、科研机构产权制度改革与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的税收激励等政策明显落后于东部地区;开放、互动、竞争、协作机制缺失,自主创新主体之间的缺乏合作,人员、信息、知识、资金等要素不能实现合理的有序流动,难以形成健全有效的共享协作机制,对内对外开放、交流、学习的渠道有限,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互动学习的能力十分有限,难以适应自主创新的要求。

2.4企业家精神障碍

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企业家精神的真谛就是创新,创新是企业家的职能”,并认为企业家之所以能成为企业家,并不是因为他拥有资本,而是因为他拥有创新精神并实际地组织了创新。由于创新失败的风险率高达70%,因此企业家甘冒风险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及创新活动组织能力就成为培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但由于甘肃省的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自身的制度性缺陷,内部缺乏激励机制,技术创新与企业领导者之间没有生死攸关的关系,创新价值得不到体现,导致企业家自主创新动力不足,缺乏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精神。从企业家信心指数来看,虽呈逐年上升趋势,说明企业家参与市场竞争和强化企业创新的愿望不断增强,但在不同季度和年度间存在较大的波动,尤其是小型企业的企业家信心虽然逐渐提高,但始终显得信心不足。

2.5企业制度障碍

制度环境是企业自主创新不可或缺的支持系统,合理的企业制度可以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有效的激励机制。甘肃省自从1994年首次选择34家企业开始进行“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到2003年,全省有117户大中型企业和53户小型企业,实行了现代企业制度,其中大中型企业实行现代企业制度的比例达到63.93%。但是,企业经营状况并没有因此而得到明显好转,2000~2003年,全省实行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平均负债率高达60%以上,其中,除中型和小型企业负债率下降10多个百分点外,大型企业负债率始终居高不下;企业主营业务利润率始终很低且徘徊不前,甚至出现负值。这说明,甘肃省企业并没有彻底摆脱传统发展模式和运行机制,仍然处于“现代企业制度+传统运作模式”的不协调状态,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难以提高,限制着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

3.甘肃省培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由多个能力有机组成的,涉及企业经营活动的多个方面和活动过程的多个环节[8]。甘肃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非常薄弱,要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新型自主创新体系,推进结构调整,任重而道远。目前,首要任务是增强企业创新的自主意识,强化自主创新激励机制及产学研联动机制、营造良好的自主创新环境,建立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完善企业家成长与激励机制、健全人才支撑体系。

3.1强化企业创新的自主性

培育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关键在于增强企业创新的自主性。而要增强企业创新的自主性,培育其自主创新的主体性地位,使其成为创新活动的决策主体、投资主体、受益主体、组织主体,就必须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自主创新能力不是简单地技术研发能力,而是有效地组合各种技术资源从而获得自主知识产权和开发新产品的能力。因此,甘肃省大中型企业和有条件的小型企业都应不断增强企业的创新自主性,建立自己的R&D机构;根据市场需求和竞争性的变化,选择适合本企业发展目标的创新项目,不断地增加高新技术产品的份额;拓宽融资渠道、增加对科技的投入,力争R&D投入达到销售收入的1%以上,加大对科研仪器、设备的投入;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3.2强化自主创新激励机制及产学研联动机制

要为企业内不同工种的人才提供合理激励(包括改革产权制度,把智力作为资本入股,形成相应股权等),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创新才能。促进各创新主体以企业为核心,在高额预期创新利润的驱动下主动结合,并在合理配置资源与分割利益的基础上,进行高效率的创新活动,要采用多种形式的共建共营,促进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合作形成一批联合研究机构,组建一批行业性或区域性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一批开放式的行业共性技术的开发基地和重大成套技术装备制造基地,形成相对稳定的产学研联盟,把企业对市场需求的把握与科研机构、高校的研发资源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

3.3营造良好的自主创新环境

政府作为自主创新体系的维护者和管理者,要营造良好的自主创新环境,增强政府部门之间以及政策的协调,为培育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9]。政府要通过宣传、教育和宏观政策引导等多方面措施,营造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社会文化、法制环境和市场环境;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引导企业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完善对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加大对知识产权公共信息网络建设和服务的投入,加强对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指导,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信息、咨询、培训等服务;优先支持具有前瞻性的核心技术、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通过政府采购的方式,促进共性技术的转移和扩散;以规划和科技计划促进技术链的整体突破,建立和发展各种形式的企业创新联盟,形成企业间的利益共享机制,推动行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整体突破;加强对创新成果的激励,包括产权激励方式等。

3.4建立稳定的自主创新投入增长机制

近年来,企业的技术改造三项经费的总额虽然有所增加,但和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需求相比,仍存在很大的缺口。应在增加财政科技拨款、科技开发贷款和科技创新贴息贷款的基础上,积极为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建立信誉担保体系;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鼓励、支持、促进大中型企业建立研发中心;积极倡导技术商品的有偿使用,鼓励企业要不断加大对技术开发中心和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的资金投入,确保达到国家要求的投资比例;建立风险投资机制,调动民间资本在科技创新上的积极性;通过项目引导、政策扶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以利益共同体扩大资金筹集的来源,增加技术创新资金的数量,真正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投资主体。

3.5完善企业家成长与激励体系

一个企业要持续发展,就要不断创新,而企业家及企业家精神的有效融合已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灵魂。因此,甘肃省企业要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就必须完善企业家成长与激励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及职业企业家人才市场,为职业企业家的诞生和成长创造客观条件、提供外在动力;由政府有关部门有计划地将现有的企业管理者以及有培养前途的中青年管理人员组织起来培训,让企业管理者在实践中学习和磨炼;逐步以竞聘制取代任命制,完善企业内部企业家选拔和培养机制;取消政府代理,实现原始委托人和最终代理人的合一,建立企业家市场,实行企业家的收入股权化,要将企业家的报酬与企业家的经营业绩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企业家利益与出资者利益紧密相连;建立职业企业家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由较高权威的企业家职业资格评审组织,科学地指定具体的评定标准,为进入市场的企业家颁发不同等级的职业资格证明;实行国家法规政策、公司治理结构、党组织、工会和职工民主监督等内外相结合的监督制度;建立企业家的职业风险机制。

3.6健全人才支撑体系

培育自主创新能力根本在于人才,特别是大批善于和勇于创新的尖子人才和技术的领军人物。人才不仅是第一资源,而且是最具决定意义的创新资源。要创造吸引人才、使用人才的宽松环境,给予高层次人才更优惠的政策,政府设立专项基金,保证出国留学人员来去自由,按不同的档次实行工资外津贴制度和相应的生活津贴,鼓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技术入股和持股,实施对高科技人才在技术转让中最新奖励政策,加强科技人员对高新技术产品创新的激励制度。加强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引进竞争机制,建设高水平的培训基地,鼓励吸引国外著名培训机构开展业务;组建行业商会,以行业商会的身份到境外参观学习,并邀请行业专家来讲学或聘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举办讲座;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的合作;加强相关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以法制手段推动人力资源的培训工作。

基金项目:霍英东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91086);国家社科基金西部地区项目(05XSH010);甘肃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资助。

参考文献:

[1] 尚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J].中国软科学,2005,(7):1-3.

[2] 杨新军,曹明明.中国区域科技创新的现状、类型与展望[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24(4):1-4.

[3] 刘凤朝,潘雄锋,施定国. 基于集对分析法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5,(11):83-91.

[4] 王淼,胡本强,蒋宗峰. 我国新型工业化进程中企业自主创新的模式与策略[J]. 经济纵横,2005,(10):60-62.

[5] 胡钰,仲伟俊. 关于提升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若干思考[J]. 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5,(7):8-13.

[6] 洪名勇.科技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治理差异的实证研究[J].经济地理,2003,23(4):606-610.

[7] 王一鸣,王君.关于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几个问题[J]. 中国软科学,2005,(7):10-14.

[8] 温瑞珺,龚建立,王黎娜.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集团经济研究,2005,(8):68-69.

[9] 王元.中国经济发展面临重大调整[J]. 中国软科学,2005,(7):7-9.

[作者简介]赵雪雁(1971-),女,甘肃武都人,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收稿日期]2006-05-20(责任编辑:启方)

作者:赵雪雁 严江平

企业自主创新中的风险投资论文 篇3:

齐齐哈尔工业企业自主创新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要]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提升齐齐哈尔工业企业核心竞争力、获取竞争优势的力量源泉,然而企业在自主创新过程中往往受到企业内外部因素的制约,为此,应大力解决企业创新资源投入机制落后,人才激励与引进机制不健全、企业研发项目科技含量低、创新过程缺少产学研联合,并从企业外部环境上努力完善法制建设,维护公平的市场秩序,加大政府对创新的支持力度打好,进一步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关键词]齐齐哈尔;企业自主创新;内外部环境;产学研

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一体化趋势日渐明显,必然会把更多的企业推向国际市场,企业面临的不仅是国内竞争,还直接置身于激烈的国际竞争。因此,企业要获得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获取竞争优势,必须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而企业自主创新成功与否会受到企业外部环境和企业内部因素的影响。本文在通过对齐齐哈尔工业企业自主创新的外部环境和企业内部进行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企业自主创新中存在的问题,探索了激发企业自主创新活力的有效途径,力求为齐齐哈尔市增强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有益的思路。

一、外部环境存在的问题

目前,齐齐哈尔市的创新奖励机制较为完善,市政府对取得显著成绩的科研人员,给予奖励,授予其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和一次性享受政府特殊津贴6000元;市政府每两年评“百名优秀科技工作者”奖,获奖者两年内每月加薪50元;对从事应用研究开发的科研人员,业绩特别突出的,可不受学历、资历和职称限制,破格评定相应的专业技术任职资格;对推进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中有突出贡献、创造巨大经济效益的科研人员和组织实施者,由市政府授予其“齐齐哈尔市市长特别奖”并发放一次性奖励5万元。这些奖励制度极大地鼓舞了科技人员的创新热情,进一步促进了区域及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虽然政府一直努力打造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外部环境,但仍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法律制度不健全

目前关于自主创新的立法还不系统,没有专门的自主创新法,未能使自主创新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另外,齐齐哈尔市对知识产权的管理与保护水平也不高.技术市场的正常秩序得不到很好的维护,企业自主创新产品容易被仿冒,致使企业自主创新激励不足。

2.政策环境不完善

在对齐齐哈尔市国家统计局39个样板工业企业进行自主创新问卷调查后,统计显示如下:企业对“自主创新相关的政策环境满意度”为:62%的企业对政策环境满意度为一般,38%的企业为比较满意。可见。齐齐哈尔工业企业对自主创新相关政策的满意度处于中等偏下状态;企业对“政府扶持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应体现在哪方面”的调查建议中,有76%的企业选择了“优惠的税收政策”,24%的企业选择了“构建畅通的贷款融资渠道”。说明国家与区域政府在建立和完善相关财税政策和增加投入的办法,支持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等方面的政策环境完善上尚有不足。

3.市场竞争不公平

市场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外部环境,然而目前市场中存在着竞争不公平、地方保护主义严重、某些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问题,直接抑制了市场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以及导向作用。同时.创新成果的市场交易制度不健全,极大地影响了创新成果的转化和收益。

4.科技中介服务体系薄弱

目前,齐齐哈尔市拥有各种类型中介服务机构36个,科技中介服务人员350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数量偏少。在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中,硕士及以上学历人数仅占从业人数的1.43%,而专科及以下学历人数比重却达到了70%,科技中介机构的专业化水平很低,处理大型项目能力不足,服务质量不高。还有些中介机构的设立,带有浓厚的官办色彩,中介服务的好坏没有直接同工作人员的收入结合,使他们缺乏为企业主动提供服务的动力。这些都严重制约了齐齐哈尔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5.创新文化氛围薄弱

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是培育创新人才和获取创新成果的温床,对企业自主创新起着无形的正向辅助作用。在齐齐哈尔市,有许多人保持着安贫乐道,易于满足、悠闲散漫的生活习惯,因循守旧0的传统与缺乏现代革新创造精神等都对企业创新文化产生了消极的作用。

二、阻碍企业自主创新的内部问题

1.企业创新资源投入机制落后

齐齐哈尔工业企业研发资金投入强度较低。调查发现企业研究开发资金投入强度为4%左右,投入强度虽高于国内一般区域,但远低于世界各企业研究开发资金投入强度的8%-12%,研发人员的投入强度尚可。但研发人员中硕博士所占的比重仅仅为2%,高素质研发人员的短缺成为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瓶颈。

调查还发现齐齐哈尔的许多企业都缺乏具有创新意识、勇于开拓的企业家队伍;企业管理效率低下,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步履缓慢,这些都阻碍了齐齐哈尔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2.人才激励与引进机制不健全

从调研看,目前齐齐哈尔市除了齐二机床集团出资100万元对26名企业创新科技人员实行重奖外,其他工业企业对创新人才的激励多采用精神激励和小部分物质激励相结合的办法,对职工群众的创新意识和行动的重视和支持力度不足,难以充分调动各类人员的创新积极性。

在人才引进和培训方面,尽管齐齐哈尔市的一些企业做了大量扎实和细致的工作,各类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但人才的数量与企业发展的需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由于齐齐哈尔大多数工业企业的人才吸引机制不完善以及企业的经济效益较差,难以通过制定一系列的优厚政策来吸引和留住企业急需的关键性人才,极大地影响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3.企业研发项目科技含量偏低

专利是企业自主技术开发活动的成果,专利授权数量尤其是发明专利数量的多少反映出企业研发水平的高低。对39家企业调查问卷调查,其研发科技项目显示:企业的申请专利数之和为102件,发明专利数为2l件,发明专利所占的比重仅仅为20.58%,大型企业的发明专利所占的比重为15.68%,中小型企业仅占4.9%;齐齐哈尔工业企业平均每年2个企业才申请1个发明专利。这说明企业的研发项目科技含量偏低。

4.创新过程缺少产学研的联合

目前.齐齐哈尔市的技术开发机构36个,在问卷调查及访谈中了解到,绝大多数的技术开发机构是企业独立创办的,与国内高校、国内独立研究机构以及境外机构合办的微乎其微。从承担科技活动项目的单位情况看,由本企业独立完成的占85%,只有15%通过产学研等合作形式完成。产学研三方不但在R&D活动联合体组建工作方面进展缓慢.而且在发挥各自优势联合开展科技活动项目方面还缺

乏足够的协作。这两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使得产学研联合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从而影响了企业自主创新的提升。

三、增强齐齐哈尔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一)外部环境建设对策

1.完善法律环境

国家和区域政府应完善法律环境,加快修订《科技进步法》,健全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体系.以保障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合法权益,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

2.维护公平有效的市场竞争秩序

政府应加强《反垄断法》的监管和执行力度、完善现有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以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使所有企业都能在相同的市场条件下进行优胜劣汰,特别是要破除行政壁垒和地方保护主义,使企业更多地依靠自主创新而不是凭借某种特权或不正当竞争手段获取竞争优势,从而维护市场竞争的有序和公平,使企业的经济利益受到保护。

3.加大政府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

政府应调整对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采取多种税收优惠形式,从直接优惠为主转向直接优惠与间接优惠相结合。政府应制定对自主创新的金融扶持政策,一方面,要加大对银行科技贷款的扶持力度,对符合国家政策目标的企业科研开发项目进行重点扶持;另一方面,要对银行的科技信贷进行资助,制定和出台相应措施鼓励金融机构支持企业自主创新。

4.积极培育服务企业自主创新的科技中介机构

齐齐哈尔市的政府部门应在科技创新与经济的结合中发挥桥梁作用,一要搭建公共科技服务平台;二要搭建企业自主创新平台,做好企业与院校的信息沟通;三要完善科技信息中心,为企业提供多方位科技创新信息服务;四要制定规范的中介行为准则,提高服务中介的服务水准。

5.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社会文化氛围

一方面,要改造传统文化观念,在全社会倡导科学与创新精神,宽容标新立异与创新失败,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另一方面。加大对创新成功的企业家和科技人员的激励和宣传力度,以榜样的力量激励人们去创新,努力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社会舆论环境,进而促进企业创新文化的形成。

(二)企业自身建设对策

1.加大创新资源的投入力度

创新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企业应加快技术中心建设的步伐,继续加大研发资金的投入强度,并在现有研发人员投入强度的基础上,努力提高研发人员的素质,以增强其创新研发能力。齐齐哈尔工业企业应充分利用内部人力、技术、资金资源,吸收外省和国外科技资源,利用资本市场和国家对老工业基地的政策支持,采用企业内部积累、政府拨款、银行贷款、债券融资、股票融资、风险投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等融资渠道和方式筹集资金,加强自主创新财力投入力度。

2.完善人才吸引机制和利益激励机制

企业应实施专门人才吸引战略,通过制定一系列的优厚政策来吸引和留住人才。对于急需的关键性人才,特别是新形势下急需的复合型、国际通用型人才,要敢于采取特殊政策,提供全方位优惠条件加以引进。同时,企业应采取多种形式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以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创新积极性。考虑到齐齐哈尔地区大部分企业实力与经济条件不高的实情,企业在完善人才吸引机制和利益激励机制中可综合使用物资激励与非物资激励的综合手段,同时注意培育与企业愿景一致的员工价值观。

3.加快产学研一体化进程

老工业基地改造为齐齐哈尔市加快产学研一体化进程提供了机遇和可能。大中型企业应尽可能与对口专业的大学、科研机构建立紧密的联系,使其成为企业的科技成果开发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以充分发挥其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的优势,增强企业技术实力,加速技术储备,提高竞争能力。中小型企业可以将全部资产作为投资,与大学、科研机构共建有限责任公司,成为大学、科研机构的新产品、新技术开发的转化工厂或孵化基地,借助大学、科研机构的科技优势,带动企业的整体创新。

[责任编辑:王兴运]

作者:王 维 武志勇 岳景艳

上一篇:新课改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论文下一篇:行政企业财务管理措施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