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自主创新与企业发展论文

2022-04-28

企业海外声誉与国家形象建构具有重大关联,企业海外声誉是国家形象战略的重要构成,良好的企业海外声誉有利于塑造积极正面的国家形象,反之亦然。本文从企业海外声誉与国家形象建构的关系角度出发,探讨中国企业海外声誉现状与存在问题,并提出中国企业海外声誉提升的路径与策略,旨在为中国企业的国际战略与声誉构建提供策略建议。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企业自主创新与企业发展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企业自主创新与企业发展论文 篇1:

关于巢湖市小微企业融资情况的调查和思考

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我国的民营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发展迅速,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明显。截至2018年5月末,我国小微企业名录收录的小微企业已达8700多万户,占国内企业总数的80%以上,创造了全国80%以上的就业岗位以及50%以上的税收。小微企业在缓解就业压力、改善民生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持续凸显,其健康有序发展大大有助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虽然近些年,党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但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一直是制约小微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开展小微企业融资情况的调查,以巢湖市小微企业为研究对象,剖析当前小微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以期为解决巢湖市小微企业融资提供一些参考。

一、巢湖市小微企业发展现状

(一)小微企业数量质量进一步提升

2018年,巢湖市现有以渔网厂、锚链厂、制衣制鞋厂和生物医药等为代表的中小微企业700余家,小微企业占据过半江山,有力支撑了民企经济的发展。小微企业发展势头良好,“巢湖市兰天大诚门窗幕墙有限公司”跻身2018年度安徽省认定的100家成长型小微企业,实现了成长型小微企业的零突破。同时,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加快。仅2018年度,巢湖市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得到公示认定的就有15家,包括新增11家,重新认定4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创历史新高,目前高新技术企业已达32家,多数为小微企业,囊括了渔网具、钢结构等传统产业以及生物医药、先进制造等新兴产业,有利促进了巢湖市产业转型升级,扩充了巢湖市高新技术企业队伍,进一步提升了巢湖市自主创新能力。

(二)扶持政策措施可操作性进一步增强

结合国家出台的各种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合肥市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等,如《合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的通知》《合肥市天使投资基金管理办法》《合肥市高校毕业生创业项目扶持资助实施细则》等,巢湖市则针对地方特色,在合肥市政策措施的基础上,又出台了由科技局、经信委、金融办、商务局、组织部和人社局牵头的20多条针对小微企業创业、融资、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的政策和措施,如《巢湖市培育新动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巢湖市“税融通”业务实施方案》《巢湖市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办法(试行)》等。同时,加大宣传“税融通”“政银担”“续贷过桥”等省内融资贷款政策,进一步简化申请环节,提高批复实效,着力打造“一键申请”“一天即用”。

(三)小微企业协会作用进一步发挥

2016年9月,巢湖市成立了巢湖市小微企业创新发展协会。经过两年多的建设、运作,协会积极发挥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等的桥梁、纽带作用,为小微企业的发展提供服务、咨询和沟通平台。一方面,协会充分发挥平台功能,提高多方对接的频率频次,加大扶持政策的宣传力度,明确申请的流程和程序,突出申请中的重点,提高申请成功的概率;明确小微企业发展的优势和重难点问题,为小微企业下一步发展指明方向。通过定期不定期举办一些线下活动,加强协会成员企业间的沟通交流,加速形成小微企业聚集体,拓宽产业发展链条。另一方面,积极制定小微企业发展的行规行约和有关标准,协调协会会员企业间的经营行为,监督产品和服务质量,提高小微企业发展的规范性、有序性,为小微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小微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一)小微企业主管部门不明晰,管理较为分散

工业一直是巢湖市的支柱产业,也是当前小微企业进入的主要行业。巢湖市经信委主管全市的工业企业,但仅主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不主管小微企业,亦没有小微企业详细的信息;而涉及融资的主管部门金融办则主要是政策发布以及小微企业申请贷款或者其他补贴时,负责审核企业资质。中国人民银行巢湖支行、市发改委也分别主管一部分业务。也就是说,有很多部门都对小微企业有一定的管理权限,但是主管部门不明晰,没有职能部门主导负责小微企业管理,而是“多头分块管理”,导致出现管理分散、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而小微企业也面临“一对多”,无形中提高了沟通难度,降低了沟通效率,最终出现许多好政策无法有效落实,而小微企业却难以在第一时间获得最新的优惠政策等现象。

(二)小微企业现代企业制度不完善,信用体系不健全

小微企业发展规模有限,且巢湖市以家族企业、小作坊居多,没有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的思想意识,缺乏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真实全面的财务制度,导致政府、银行和担保公司无法清晰地评估出企业的成长前景,降低了企业获得贷款支持的可能性。同时,由于缺乏现代企业制度,与规模以上企业相比,小微企业在信用上存在一定问题,存在骗贷现象。由于注册企业的门槛变低,巢湖市出现部分小微企业通过各种手段获得低息贷款,不用于企业生产经营,而用于投资或继续放贷给其他企业最终造成贷款没有收回的情况,进一步加剧了小微企业整体贷款难度。

(三)小微企业质量良莠不齐,僵尸企业较多

最新公司法将创立新公司的注册资本条件,由实缴改为了认缴制,也取消了最低注册资本,有效提高了大众创业的积极性,小微企业数量显著增加。但是任何行业的市场都是有容量限制的,企业创立门槛的降低,也带来了小微企业“盲目进入,艰难退出”的尴尬局面。看到别人收益颇丰,就觉得这个行业“未来可期”,不经思考盲目注册进入市场,导致小微企业质量良莠不齐。同时,短时间跟风行为也影响了首批企业的发展,没有获得应有的“创新红利”,企业发展不如预期,无法做大做强。

企业数量激增,市场加速饱和,企业无利可图,想退出,却又陷“退出沼泽”。据某小企业陈总介绍,企业要注销需要核算前3年的财务报表,而由于小微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报表有漏洞,无法经受核算,有“下乡收粮有些农民只认现金,回来没有及时入账,稍不留意就做不平账目”的情形出现。因此,企业即使想退出,也需要3年时间,导致市场上存在大量的僵尸小企业,浪费了土地、厂房、设备等大量资源的同时,也挤压了其他企业的发展空间,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前景,进而影响企业的贷款资质。毕竟行业的发展前景也是金融机构评估贷款资质的一个方面。

(四)融资供给结构不合理,小微企业融资供给不足

虽然当前政策一直在扶持小微企业发展,但是由于贷款风险和供给方的强势地位,大型国有银行对小微企业融资方面的工作就是照章办事,缺乏开拓市场的动力。大型国有银行偏好规模以上企业,因为有政府支持,货款回收容易,而贷款给小微企业,由于贷款面广,抵押物不足,风险大,在不缺利润的前提下,银行为了规避风险,无心开拓风险较大的小微市场。同时,巢湖市市属国有担保公司数量少,针对小微企业的注入资金不足。巢湖市市属国有担保公司主要参与省内的“政银担”贷款业务,承担40%的代偿责任。注入资金缺乏,供给力不足,导致少量企业的代偿责任就会拖垮担保公司,无法充分发挥担保公司的实际效能。

三、相关的政策和建议

(一)加强管理机构建设,政府主动作为

在我国大力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背景下,适时成立专门的小微企业管理部门,全面负责小微企业工作,包括小微企业的管理、相关政策的制定和落实以及扶持资金的利用等。通过“专人专管”,在“在其位谋其政”的政绩倒逼下,促使管理人员深入思考,集中精力做好工作。当然,由于小微企业发展涉及多个部门,如果在成立专门部门有难度的情况下,可根据实际情况,指定某一部门为牵头部门,通过牵头部门和配合部门,多元共治,形成发展合力,共同推动小微企业发展。推动与小微企业发展的相关政府信息公开化,畅通沟通渠道,主动对接,了解小微企业的实际困难,为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提供支撑。提高政策宣讲频率频次,确保小微企业能够事先充分了解和掌握融资的相关政策,积极帮助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申报政策补贴和奖励等。设立培训机构,开展小微企业管理者的培训和辅导,协助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定期或不定期组织金融机构和小微企业对接座谈,为供需双方提供对接渠道和面对面沟通机会。

(二)加大市场监管,优化营商环境

小微企业的发展不在于数量之多,而在于质量之优。巢湖市各行业的市场容量有限,因此,政府管理部门要加大市场监管,合理控制行业内的企业数量。一方面,对首批发现新产业、新商机等的创新企业,应给与相应的“创新红利”,根据实际行业和市场情况,对首批入市的企业数量和发展年限做出限制,例如,在中小学教育辅导培训行业,对首批取得完整资质的小微企业提供3年的发展时间,三年内不允许同类的企业进入,3年之后完全放开市场。将这3年时间变为“创新红利”,有助于小微企业做大做强,增加征信等级,降低融资难度,同时也有助于维持市场正常的竞争秩序,防止恶意竞争,损害行业整体利益。另一方面,紧跟国家战略,对于高能耗、高污染等当前“钱景广阔”的行业,增加企业登记注册难度或不予注册,防止出现因政策性产业调整,整个行业融资难或贷款后无法收回的情况。例如,巢湖中垾镇的锚链产业本是巢湖一大支柱产业,信用良好,融资难度小,但由于是高能耗产业,受环保政策影响,产业链出现问题,贷款逾期和无能力还款的企业高达贷款企业数量的80%,极大损害了银行的利益,大大增加了下一步获取银行贷款的难度。

(三)创新金融产品,加大担保投入

当前巢湖市针对小微企业的“税融通”“政银担”“续贷过桥”等产品都是省内通用性产品,针对性不强,没有对放款时间、期限、还款方式等要素进行细化。银行等金融机构可针对巢湖市具体情况和特色优势,对于某些未来前景好,产品销路好,企业还款快,但属于季节性用款的行业和企业,创新开发具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按需设置放款时间、还款方式和还款期限等。以巢湖槐林镇为例,槐林镇渔网产业是巢湖市支柱型产业,发展模式较为成熟,产品销路有一定保障。扬子村镇银行针对渔网产业专门设立了专属贷款产品“渔网贷”,量身定制,精细化放款时间和还款时间,保证企业急需用钱时能及时拿到钱的同时,加快了资金的周转率。同时,针对轻资产等高新技术产业,积极探索担保方式多样化,拓宽质押物选择范围,开展股权质押和智力质押等新方式试点。此外,进一步加大国有担保公司的投入,充实资金池,合理设置企业的代偿比例和担保费用,充分发挥担保公司作用。

(四)强化小微企业管理制度,完善财务制度

“打铁还需自身硬”,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强化自身制度建设,提高财务可信度是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的根本途径。巢湖市小微企业多数是家族式管理,亲戚套亲戚,经营没有具体章程,容易导致产权不明晰、责任不明确等问题。通过制度建设,降低小微企业经营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科学提高企业竞争力。以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加速财务透明化进程,进一步完善自身财务制度,明晰企业财务,提高财务可信度,为融资贷款夯实基础。积极提高市场竞争力,足额缴纳税收,按期还贷,进一步提升信用等级,扩大信用贷款额度的同时,增加资金供给方的认可。

(五)发挥小微企业协会功能,设立帮扶基金

协会是推动小微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依托已成立的巢湖市小微企业创新发展协会,充分发挥协会功能,加强信息沟通,根据巢湖地方特色,挖掘地方潜力,加强创业指导,引导创业方向,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形成产业整体优势的同时,加速小微企业成长。探索以会员会费形式设立企业生产帮扶基金,形成互帮互助资金池,用于会员企业发展,起到“急时应急”和“日常互助”的作用。加强制度建设,通过制定基金申请和使用规定,在会员企业有实际困难时,发放短期的低息或无息互助贷款,帮助会员企业发展。

(作者單位: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防动员研究发展中心)

作者:韩秋露

企业自主创新与企业发展论文 篇2:

中国企业海外声誉与国家形象建构研究

企业海外声誉与国家形象建构具有重大关联,企业海外声誉是国家形象战略的重要构成,良好的企业海外声誉有利于塑造积极正面的国家形象,反之亦然。本文从企业海外声誉与国家形象建构的关系角度出发,探讨中国企业海外声誉现状与存在问题,并提出中国企业海外声誉提升的路径与策略,旨在为中国企业的国际战略与声誉构建提供策略建议。

一、企业海外声誉与国家形象建构的关系

1.企业海外声誉是国家形象的重要指标

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是一个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教育等领域实力的综合反映。企业是国家经济的组织细胞,企业海外声誉与竞争力高低直接影响该国经济形象,进而影响国家形象。企业海外声誉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中,在海外公众中形成的对企业的整体认知和情感。企业海外声誉评价具体包括产品/服务质量、财务绩效、社会责任、创新能力、吸引和留住人才的能力、全球竞争力、战略传播能力、媒体/互联网舆情等指标。企业海外声誉评价各项指标均与国家形象有着密切关联。

2.企业的海外声誉是一个动态发展概念

企业声誉包括企业国内声誉与海外声誉,企业国内声誉是企业在本国民众中的形象认知与情感认同,企业的海外声誉则是指企业在全球各国民众中的形象认知与情感认同。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时代,企业国内声誉与海外声誉相互交织和相互影响,形成密切的互动关系。企业海外声誉是一个动态发展概念,企业海外声誉与国家经济实力有着高度关联性,企业海外声誉随着国家经济实力变化而变化,国家经济实力越强大,企业海外声誉越高;反之,企业海外声誉越高,国家经济实力也会有显著提升。

3.国家形象对企业海外声誉的强大背书效应

国家形象对于企业海外声誉构建具有强大背书效应,任何企业发展与声誉提升都不可能离开国家形象。公众在评价企业声誉时,必然会把企业与所属国家联系起来。国家形象并不是一个空洞概念,而是有着明确所指。例如,美国推介的国家形象是“创新”,日本推介的是“品质”,德国推介“完美”,意大利推介“吸引力”,法国推介“时尚”,瑞士则推介“精确性”。①国家形象对于企业国际经营战略具有重要意义,积极正面的国家形象无疑会大大加速企业国际化进程和企业海外声誉形成。

4.刻板印象下国家形象与企业海外声誉重建

国家形象刻板印象认知是国际社会的一种客观存在,刻板印象一旦形成,短期内很难改变公众认知。美国的“创新”、日本的“品质”、德国的“完美”、意大利的“吸引力”、法国的“时尚”、瑞士的“精准性”,这些国家形象形成既是国家形象传播的结果,也与全球公众对这些国家企业和产品认知有着重大关联,这些形象植根于全球公众内心从而形成国家形象认知,这种积极正面的国家形象认知,对于提升企业海外声誉和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负面国家形象对于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都会产生负面影响,也会影响该国企业海外声誉构建。国家形象刻板印象认知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跨国企业和政府积极作为。

二、中国企业海外声誉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中国企业海外声誉的现状

(1)中国的企业海外声誉显著提升

根据2017年7月20日《财富》杂志发布的世界500强企业排名,中国有115家企业上榜,占上榜总数的23%,排在前10位有3家,前50位有12家,前100位有20家。上榜中国企业涉及石油化工、电力、银行、保险、邮政、建筑、钢铁、汽车、电脑、通信、船舶、交通运输、航空航天、医药、互联网、房地产等行业领域。近年来,中国在高铁、核电、航空航天、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运输、互联网等领域的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在国际项目合作中,上述领域成为中国对外经济交往的名片,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赞誉,大大提升了中国国际形象和企业海外声誉。

(2)企业海外声誉上升为企业战略

“企业声誉是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在日益激烈的全球竞争中,声誉良好的企业更容易获得银行贷款、吸引优秀人才、赢得合作伙伴、开辟新的市场、受到社区欢迎,从而使企业能够持续发展、获取可观的经济回报。明智的跨国企业高层管理者十分重视企业声誉,设立专业部门负责企业声誉管理。”②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实施,一大批中国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企业海外声誉构建不仅是企业国际化战略的需要,也是国家形象提升的需要,任何企业个体行为都可能对中国整体企业形象、品牌形象甚至国家形象产生影响。

(3)中国企业海外声誉的地区差异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增强,中国国家形象得到明显改善和提升,中国企业海外声誉也显著上升。在欧美经济发达国家,中国企业竞争力还较弱,企业国际声誉度还较低,在服装、鞋帽、玩具等低端消费品领域,中国品牌具有较强价格优势,但在高科技产品、高附加值产品等高端消费品领域,中国品牌目前还缺乏市场竞争力。在亚非拉等经济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由于中国政府近年来加强与这些地区国家之间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国企业积极融入当地社区和社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中国企业海外声誉稳步提升。

(4)跨国企业与企业海外声誉战略

我国跨国企业主要呈现以下三个特点:一是以国有企业为主导,民营企业数量相对较少;二是在国有企业中,主要集中于石油化工、电力、银行、保险、邮政、建筑、钢铁、通信、船舶、交通运输、航空航天、医药等领域;三是在民营企业中,主要集中于信息与通讯、电脑、汽车、化纤制造、有色金属、煤炭、家用电器、房地产、电子商务等领域。跨国企业海外声誉关乎中国企业整体声誉和中国国家形象建构,跨国企业需要积极承担公共外交职责,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实施和跨国企业自身国际化战略提供良好舆论环境。

2.中国企业海外声誉的问题

(1)中国企业的产品质量问题

产品/服务质量是企业海外声誉评价中一个重要指标,消费者通过对产品/服务质量的直接感知从而建立对企业声誉的评价。中国产品包含两个层面意涵,一是在中国生產的国际品牌,二是在中国生产的中国品牌或在国外生产的中国品牌。本文所重点探讨的是中国生产的中国品牌或国外生产的中国品牌。当前,中国亟需改变国际代工厂的国际形象,积极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品牌,加强企业产品质量管理,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

(2)中国企业的科技创新问题

“2015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4220亿元,比上年增长9.2%,投入强度(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1%。在全社会研发支出中,77%来自企业。”③尽管中国企业研发投入有了较大增长,但是与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企业研发投入还有较大差距。当中国企业与国外企业处于同一水平线时,要实现对国外企业超越,中国企业必须要加大研发投入,提高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并承担产品研发风险,这是中国企业和中国经济实现超越的必经之路。

(3)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

对于拓展全球市场的中国企业而言,企业社会责任涉及到三个层面: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企业只有充分认识到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海外声誉建设的重要构成,才能将社会责任作为企业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企业社会责任制度,企业必须将社会责任作为企业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避免社会责任短期化或做秀化;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必须要体现创新性和提高社会影响力,创新性企业社会责任行为能够获得媒体和社会关注,更能够提高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影响力,提升企业海外声誉。

(4)中国企业的战略传播问题

中国企业海外声誉受到国际舆论和对象国舆论双重影响。从国际舆论角度而言,西方媒体对中国政府和中国企业的“妖魔化”宣传报道,对中国国家形象和企业海外声誉产生极大负面伤害。从对象国舆论角度而言,中国企业由于缺乏公关意识、经验和人才,导致一些对当地社区和民众有益的社会责任活动,没有被对象国公众所知晓;在新闻媒体宣传方面,政府和企业宣传报告更多强调对对象国的经济贡献,缺少让当地社区和居民可感知的实际利益等;缺乏企业危机公关意识和能力,当企业发生危机时,或是处理不及时,或是置之不理,任由事态发展,最后迫使中国政府不得不出面发表声明,对中国政府形象和中国企业海外声誉都会产生较大负面影响。

三、中国企业海外声誉提升的路径与策略

1.规范中国企业的海外市场行为,强化政府监督和行业自律,为中国企业的海外经营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中国政府和行业组织亟需规范中国企业的海外市场行为,为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经营环境。中国企业的海外市场行为涉及多个层面,产品/服务质量和并购行为是两个重要经营行为,对中国企业海外声誉和国家形象的影响最为直接。

从产品/服务质量角度而言,中国企业需要加强企业质量管理意识和制度建设,以优质产品/服务赢得消费者赞誉。在高科技产品、高附加值产品等高端消费品领域与国外品牌展开竞争,占领高端消费品市场。从海外并购角度而言,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屡屡受挫,一方面是由于一些国家政府的刻板偏见,以国家安全为由阻止中国企业收购;另一方面也需要从中国企业自身寻找原因,这里涉及并购主体、并购对象、并购目的与战略,由于大型国际并购项目主体大多由国有企业主导,并购对象是关系对象国国计民生的重点行业领域,加之中国企业并购目的和并购战略不明朗,无疑会增加对象国政府和民众的疑虑,尤其是当前中国企业的集群式并购活动,更是加深对中国企业并购意图的偏见认知。针对当前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中存在的问题,需要鼓励民营企业的海外并购,在一些海外国家非关键性产业领域加大投资力度;清晰传播中国企业并购目的和战略意图,争取国际主流媒体和社会公众的舆论支持;减少集群式并购活动,分阶段有步骤逐步实施;加大中国企业海外合资经营和独资经营力度,实现中国跨国企业本地化经营,服务当地社区和民众。

2.中国企业要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加强与当地科研机构合作,生产具有创新性和全球竞争优势的科技产品

全球经济竞争的主体是企业,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是研发投入,当前,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智能科技等都在改变企业的竞争格局,企业的研发投入和研发能力,直接决定未来企业的竞争地位。中国企业也十分重视研发投入,但是投入比例和研发能力相比较西方经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中国跨国企业需要加大对外部智力的引入与利用,具体路径为:一是加强与当地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开展联合研发与项目合作,充分利用对象国的智力资源,提升产品研发能力;二是加大对当地优秀人才的招聘与选用,实现中国跨国企业的本地化经营,利用本地优秀人才熟悉当地市场与文化的优势,在研发部门、生产部门、营销部门让本地优秀人才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三是以高薪聘请或个人股份的形式,吸引和留住高端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

同时,中国企业需要加大对创新性和具有全球竞争优势的科技产品研发力度,占领未来市场的制高点,具体路径为:一是在国外高新技术产业园建立分公司或合资公司,利用产业集群外溢效应吸引高端人才,提升技术优势;二是加大企业研发投入与研发力度,提升产品的高科技含量,改变国际社会对中国产品形象的刻板认知;三是实现部分产业的国际化转移,在海外直接生产,淡化中国原产地认知,利用经济发达国家的背书效应,提升中国企业品牌形象与海外声誉。

3.重视中国企业海外社会责任,构建企业与当地社区的和谐环境,赢得当地政府、社区和民众支持与信任

在企业国际经营战略中,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战略的重要构成,是形成和提升企业海外声誉的重要手段。当前,中国跨国企业在海外市场亟需加强社会责任意识和制度建设,积极承担企业公民的社会责任,服务当地社区和民众,赢得对象国政府、当地社区和民众的信任与支持。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海外声誉的贡献主要在于认知、情感、信任、声誉四个层面。从认知层面来看,社会责任是以当地社区和民众可感知的形式,让其感受到企业负责任的经营理念与行为;从情感层面来看,企业社会责任行为是沟通民众情感,获得民众认同的重要途径;从信任层面来看,负责任的企業形象能够赢得民众信任;从声誉层面来看,企业社会责任的彰显与认同,是企业海外声誉构建的重要内容。如何体现中国企业海外社会责任,如何开展企业社会责任行动,如何创造性地传播企业社会责任活动等,都是中国跨国企业需要重点思考的课题。

对于企业海外社会责任行为的体现与开展,可以通过以下路径:一是积极参与对象国的公益事业建设,通过对体育、文化、艺术、教育、医疗卫生事业等的赞助和参与,加强与对象国政府和民众的情感沟通;二是要守法经营、诚信经营,即遵守对象国的法律法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提供高质量的产品与服务,严守企业合同信誉,同时要避免中国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等;三是积极融入当地社会,承担企业公民的社会责任,即保护当地社会的自然环境与生态,加大对本地优秀人才的招聘与培训,改善当地的人力资源状况,实现中国企业的本地化經营等,赢得当地政府、社区和民众的支持。

4.提升中国企业战略传播能力,增进与政府、媒体和公众的沟通,承担公共外交职责,及时开展危机公关

企业战略传播包括四个方面内容,即战略传播理念、战略传播渠道、战略传播内容、战略传播效果。从战略传播理念来看,中国企业的个体经营行为会对中国企业海外声誉和国家形象产生影响,因而必须从企业声誉与国家形象构建的高度,思考企业的战略传播活动;从战略传播渠道来看,企业需要重视社会化媒体信息传播与沟通,通过与对象国领先的公关公司、数字营销传播公司和互联网企业等开展战略合作,将企业积极正面的信息传递给公众;从战略传播内容来看,中国企业战略传播不仅要展现企业规模和经济实力,更应传递企业的科技进步、社会责任和对当地经济社会的贡献等,将企业发展与当地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从战略传播效果来看,中国企业需要及时关注当地新闻媒体和互联网媒体的企业舆情,及时调整战略传播策略。

提升企业战略传播能力需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从中国企业角度而言,由于西方主流媒体掌控国际话语权,中国企业需要及时关注企业国际舆情动态,利用对象国主流媒体发出中国企业声音;二是从中国政府和媒介角度而言,需要增强国际传播能力,通过对国际事务积极发声和强力传播,提高中国媒体国际话语权,为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创造良好国际舆论环境。在中国企业开展跨国经营过程中,企业危机事件可能会随时发生,企业需要建立危机管理机制,及时做好危机预警和管理。对于企业危机事件,企业高层管理者需要高度重视,组织企业自身公关团队或委托专业公关公司积极加强与当地政府、媒体、公众之间的交流与沟通,避免事态恶化影响自身企业形象,进而影响中国企业声誉和国家形象。中国企业需要建立公共外交主体意识,主动承担国际义务与社会责任。

5.利用大数据方法,系统地了解与评估中国企业在海外的声誉及其影响因素,为企业海外声誉构建提供科学依据

大数据方法为研究中国企业海外声誉提供重要的研究方法。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传播艺术与科学学院李海容教授曾运用企业声誉理论和大数据方法,对2014年全球500强95家中国企业进行了研究,研究内容涉及美国新闻、社交、论坛对中国企业的报道,分析重点为可见度、情感、话题、企业相关群体等,以此探讨中国企业在传播领域的问题、差距和对策。研究发现,在大部分网络内容中,中国企业为主要报道对象(69%);联想主导了关于中国企业的美国网络内容(97%),其他突出的中国企业(3%)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信集团、中石化、中国联通等。网络内容关于中国企业的主要话题是产品/服务(92%)、公司增长(7%)、公司收入(6%)、股票/分红(2%)、企业道德(1%)、环境保护(1%);网络内容涉及的中国企业相关群体主要是用户(88%)、股东(10%)、媒体(5%)、社会(2%)、商家(1%)、员工(1%)、经理(1%);关于中国企业的网络内容大量来自论坛(67%),少量来自新闻媒体(26%)和其他(7%);网络内容对中国企业的消极情感只占少数(18%),积极情感为39%,中立情感为29%,混合情感为15%;正面情感主要在于产品/服务(93%)、公司增长(5%)、收入利润(3%)方面;负面情感主要在于产品/服务(95%)、企业道德(2%)方面。

在企业海外声誉与国家形象研究中,运用大数据分析方法,将会提升该领域学术研究的深度,为中国企业海外声誉构建和国家形象传播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武汉大学自主科研项目〈人文社会科学〉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分别为:16BXW087、16JJD860002、16G007和2017QN058)

「注释」

①司丽:《传播“中国制造”需要种子选手》,《中国品牌》2010年第1期。

②廖秉宜、李海容:《国外企业声誉排名启示》,《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企业家信息》2014年第6期。

③经济日报“自主创新”调研小组:《高扬改革风帆 勇立创新潮头——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2015年度报告》,《经济日报》2016年4月17日第1版。

作者:廖秉宜 李海容

企业自主创新与企业发展论文 篇3: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企业竞争力研究分析

摘 要:研究企业竞争力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新时期,企业存在竞争激烈、新兴产业崛起和高技能人才匮乏等挑战;同时,“大数据”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及“一带一路”的提出为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建筑企业的竞争力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科技创新能力占到了总指标的42.3%,是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要想保持稳定的发展速度,应加大企业的科研投入力度,充分利用政策优势,促进企业资源合理分配,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关键词:企业;供给侧改革;竞争力

中圖分类号:F271.3文献标识码:A

Key words:Enterprises; Supply-side reform; Competitiveness

中国经济面临诸多挑战:经济增长减速、结构调整困难、资产负债率高等,阻碍了中国经济稳定的发展,为迎接全球性挑战,党中央在“十三五”规划中将创新和发展质量列入重要位置。本文从供给侧改革中分析问题,以某一建筑企业为例,从经济新常态出发,为提升其竞争力提供合理的对策和建议。

一、文献综述

国内外学者很早以来就开展了对企业竞争力的研究:Barney认为企业是通过难以模仿和替代的资源来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1]。Thomas认为反应能力、产出能力和资源效果能力是影响企业竞争力的最主要的三个方面[2]。Feurer R.等认为顾客评价、股东评价以及对环境的适应性是影响企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3]。美国竞争力委员会主席乔治认为:企业竞争力是指企业具有较竞争对手更强的获取、创造、应用知识的能力[4]。

王建华和王方华对企业竞争力进行梳理,并以企业生存能力、企业营运能力和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评价指标,最后指出企业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5]。赵冬梅和周荣征总结他人企业竞争力理论的基础上,将企业竞争力指标分解为显性竞争力指标和隐性竞争力指标,显性指标包括规模性指标(销售收入、利润总额等)、成长指标(近几年收入平均增长率、净利润平均增长率等)等,隐形指标包括环境因素、企业资源和科技创新能力等[6]。郭淑娟和辛安娜指出企业竞争力的研究涉及到许多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分支,了解最新研究动态,深入探索企业竞争力的形成机理才能真正为研究企业竞争力提供指导依据[7]。

自供给侧改革以来,企业竞争力又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如何使企业在经济新常态中迸发活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成为各学者们研究的新的课题。王元地、杨雪等人指出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是促进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企业要在转型升级中寻求发展机遇,从而提高企业的发展质量[8]。曹淼孙通过论证供给侧改革为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带来了发展机遇,并指出国有企业要加大研发投入、提高国有企业生产效率、增加研究经费等,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国有企业的竞争力[9]。刘仲仪、汤吉军指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首先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激发国有企业的创新能力,提高企业效率[10]。供给侧改革以来,各学者以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为首要任务,充分利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政策和资源优势,以此提升企业竞争力,为后来学者提供了参考价值。

二、供给侧改革给企业带来的挑战

企业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在经济转型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战略思想,需要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在供给侧改革中摸索符合企业发展的一条道路,来应对即将到来的挑战。

(一)企业竞争日益激烈

为了响应李克强总理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政府制订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例如减免税收、政府资金扶持、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无息贷款等措施,来提高市场经济活力。工商总局发布的2016年市场环境形势分析报告指出2016年全年新登记企业552.8万户,同比增长24.5%,平均每天新登记1.51万户[11]。这么庞大的企业的加入,对于老企业来说是一种挑战,以建筑企业为例,库存严重、产能过剩、工人工作效率低等问题影响了建筑企业的发展,这就需要企业抓住供给侧改革的契机,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提高建筑企业竞争力。

(二)服务型产业崛起

最近几年,雾霾肆虐,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关注,供给侧改革的提出旨在淘汰高能产业,煤炭企业、钢铁工业、重化工业等高污染产业转型升级,房地产产业库存严重,且房价居高不下,制约着建筑业的发展。据国家统计局发言人盛来运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2016年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到了国内生产总值的54.1%,比上一年同期提高了1.8个百分点,同时高于第二产业14.7个百分点[12]。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为其它企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使企业抓住供给侧改革的时机,加快转型,对于企业的管理人员来说,这是一种挑战,需要企业家努力寻找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道路。

(三)高新技术产业人才匮乏

2016年的人才市场调查报告显示:2016年专业技术人才至少缺少1 746万人,1978年到2016年,人才总量的年均增长速度为7.34%,国民经济总量年均增速为9.38%,经济增长对人才总量增长弹性系数为1.28,人才总量每增长1%,拉动经济增长1.28%[13]。人才对经济的增长起到了重中之重的作用,然而,中国教育仍然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技术教育发展滞后,没有形成完整的对高级技工培养的制度,人才的培养跟不上中国经济的发展,就高新技术产业来说,培养高级技工型人才是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智能时代的到来,使得人才显得尤为重要,高级技工人才成为今后专门培养的方向。

企业在供给侧改革中遇到的挑战还有很多,但总体发展趋势是向上的,未来企业需要的技术型人才将会更多,企业要随时准备面对发展过程中的各项挑战。

三、供给侧改革给企业带来的机遇

(一)信息时代为电商企业发展提供了平台

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指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14]。大数据时代加快了企业的转型升级,使企业间合作共赢,有利于企业应对市场风险,方便企业吸引人才,提高了企业筛选人才的机动性。“互联网+”的发展拉动了内需,使企业的产品和市场需求实现无缝对接,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扩大了市场占有率,线上和线下双重结合,大大增加了企业产品的销量,为企业发展带来了机遇。

(二)“一带一路”增加了企业发展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9月和10月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15]。这一构想连接中外,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以点带面、从线到片,赋予了古老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这一构想拉动了沿线的经济带,推动了各大企业的发展。就制造企业而言,“一带一路”的提出,使国际贸易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产品出口机会增多,有利于中外企业相互交流,便于引进海外的优秀人才;加大了资源能源开发与利用的力度,使各产业都能够紧抓供给侧改革的时机。

(三)各企业结构调整稳定有序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提出,到“十三五”末期规模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16]。城镇化规模的扩大,拉动了中小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拉动了钢铁企业、水泥企业等相关企业的发展;城镇化的建设为旅游业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平台,有利于释放中小城市的消费潜力,未来几年仍然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红利。

服务型消费加快升级,自供给侧改革以来,党中央多次强调要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从以物质消费为重点转向服务型消费为重点。有专家预计,到2020年中国服务型消费支出占比将会提高到40%到50%,一些发达国家很可能达到50%到60%。这么庞大的消费比让服务型企业重新释放了市场活力。二胎政策的放开和老龄化时代的到来,为健康产业提供了发展平台,同时医疗、教育、旅游等各大产业在经济转型中得到发展。

四、实证分析

(一)建立评价指标

分析企业竞争力的方法有: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因子分析法等,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对企业竞争力进行了分析,通过阅读大量文献,根据供给侧改革以来提出的发展战略,以某一建筑企业为例,选取了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四个一级指标:科技创新能力、生存能力、环境因素、企业资源;以及十个二级指标,如表1所示。

科技创新能力是企业具备发明创新的综合实力,供给侧改革将创新和提高发展质量提上日程,这表明科技创新能力成为今后衡量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指标,现阶段建筑企业库存严重、产能低下,更迫切需求企業提高创新能力。

生存能力是指企业能维持现状且持续生产的能力,在经济转型新时期,企业生存能力成为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是衡量建筑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环境因素和企业资源都是企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供给侧改革给企业带来了丰富的资源和优惠政策。“互联网+”、城镇化、“一带一路”等的提出为建筑企业发展创造了先机。以上四个发展指标作为研究建筑企业竞争力的指标,就现阶段来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针对性强。

采用专家评分、问卷调查和《中国统计年鉴》查询的方法,对各要素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并提出合理建议。

(二)模型介绍

首先构建系统结构模型,其次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通常采用萨蒂提出的1-9标度法,如表2所示。

考虑到一致性偏差还可能是由随机原因造成的,还得将C.I.与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见表3)进行比较,得出检验数C.R.,即C.R.=C.I.R.I.

(三)数据分析

首先构建目标层和一级指标判断矩阵,见表4:

结论:在评价建筑企业竞争力的一级指标中,科技创新能力占到了42.3%,表明现阶段企业要立足于以科技创新为基础,将企业资源和国家政策相结合,逐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在指标总排序中科技人员比例、科研投入比例、行业竞争状况和政府政策占到了前四位,这表明建筑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途径首先要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吸引优秀的科技人员加入其中,充分利用供给侧改革以来的政府政策:“互联网+”、“一带一路”等加快建筑企业发展,提高建筑企业间的竞争力。

五、建议和对策

(一)加强科技创新能力

建筑企业应加大科技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奖励机制,鼓励人才创新,为创新型人才提供合适的环境,提高科研投入比例,在供给侧改革中,应积极响应国家提出的创新驱动战略,加快企业发展,提高企业竞争力,以创新为起点,打造创新型企业发展模式,为经济更好的发展贡献企业的一份力量。

(二)抓住政府政策机遇

供给侧改革以来,党中央和政府部门提供了很多优惠政策来鼓励企业的转型升级,“一带一路”计划的提出,旨在鼓励建筑企业走出国门,企业应抓住这样的时机,打造自己的品牌,把产品销售到国外,同时企业应鼓励吸收外来人才,使企业多元化发展,吸引外来技术,壮大企业资源,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三)资源共享、提升行业竞争力

建筑企业发展离不开信息的传播,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有利于企业了解自身和外在企业的差距和优势,“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更有利于企业对资源的共享,企业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是对自身发展的监督,是加快企业发展的保障,也是提升行业间竞争力的保障。

(四)建立培养机制、吸引人才

职工福利制度的实施是加快建筑企业发展的另一项举措。建立职工专业培养制度,定期培训一些企业的优秀员工,为公司源源不断的输送专业人才,有利于推动企业的发展;同时公司为员工开展年会、各种活动等,有利于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员工在融洽的环境中提高了工作效率,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Barney J B.Firm Resource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Journal of Management,1991(17):34-48.

[2] Thomas H Brush, Kendall W Artz.Toward a con-tingnt resource-based theory the impact of information as ymmetry on the value of capabilities in veterinary medicin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9(3):223-251.

[3] Feurer R,Chaharbaghi K.Strategy development:Past, Presentand Future[J].Management Decision,1995(6):11-21.

[4] 包昌火.企业情报与企业竞争力[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70-81.

[5] 王建华,王方华. 企业竞争力评价系统及应用研究[J]. 管理科学学报,2003(2):47-53.

[6] 赵冬梅,周荣征. 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方法研究[J]. 工业技术经济,2007(9):88-89.

[7] 郭淑娟,辛安娜.企业竞争力研究进展述评[J].科技管理研究,2011(5):136-144.

[8] 王元地,杨雪,胡园园,等.“供给侧改革”解读及其政策影响下的企业实践[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48-59.

[9] 曹淼孫.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发展路径探寻[J].改革与战略,2016(10):140-144.

[10] 刘仲仪,汤吉军.以供给侧改革促进国有企业竞争力的提升[J].经济纵横,2016(9):25-28.

[11] 张茅. 继续深化改革 创新市场监管 努力实现“十三五”市场监管良好开局[J]. 中国市场监管研究,2016(1):4-13.

[12] 盛来运. 2016年度经济:稳中有进开局好 转型发展上台阶[J]. 紫光阁,2017(2):54-57.

[13] 陈云,郑东亮. 2016年就业形势分析及发展趋势[J]. 中国劳动,2017(2):4-12.

[14] 蔡湘. 互联网+与农信社金融服务[J]. 中国金融,2015(21):79-80.

[15] 张鑫.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优势互补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2-3.

[16] 王春程,孔燕,李广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发展[J]. 现代城市研究,2014(4):4-9.

[责任编辑:范 君,李 丽]

作者:王荣俊 崔跃武 兰国辉 王梦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