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自主创新进行成功融资论文

2022-04-30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青藏两省区民族文化产业科技创新研究”(编号:12XMZ053)研究成果摘要:合适的科技创新模式和完善的运行机制是民族文化企业科技创新成功的关键。本文通过分析青海民族文化企业科技创新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青海民族文化企业科技创新模式的选择及相关运行机制。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企业自主创新进行成功融资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企业自主创新进行成功融资论文 篇1:

创新文化:深圳成功企业的最重要基因

[摘要]本文对深圳经济特区成立30年来涌现出的一批成功企业进行深入研究,认为创新文化是深圳企业成功的重要基因。企业家精神、自主创新、管理创新构成深圳成功企业创新文化的重要内容,而政府的制度创新则是成功企业形成创新文化最为重要的助推器。根据此研究结果,本文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深圳成功企业 发展机理 创新文化

深圳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的发展,同样,深圳企业的发展更离不开深圳这片改革开放先行先试的土壤。在纪念深圳改革开放30年的时候,分析总结深圳成功企业的成长机理,对于回答深圳企业在过去30年何以成功,回答深圳企业在未来30年如何继续走向成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美国管理大师、密西根大学商学院教授Noel Tichy把企业比喻为一种活的非自然生物体,与生物一样有自己的遗传基因。成功的企业有其成功的特殊基因,这个基因可以复制,可以遗传,使企业基业长青,成为充满活力和竞争力的百年老店。如果把深圳成功企业当成一个群体,我们发现,创新文化就是深圳成功企业最活跃、最宝贵、最关键、最重要的基因。

本文在对华为、中兴通讯、比亚迪、中集、万科、招商银行、平安、华侨城等深圳成功企业的调研后发现,虽然深圳成功企业所处的行业不尽相同,创业和成长的时间有先有后,领军人物的背景和性格也有不小差别,但是,这些成功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拥有极为活跃的创新文化基因,如果我们进一步解剖深圳成功企业的创新文化基因“密码”,可以这样说,企业家精神是构成深圳成功企业创新文化的决定基因,自主创新是构成深圳成功企业创新文化的动力基因,管理创新是构成深圳成功企业创新文化的能力基因,这三大基因成为深圳企业发展的“基因图谱”,而政府的制度创新则是深圳成功企业“基因图谱”形成的最为重要的助推器,是引领深圳企业在未来30年继续走向成功、创造辉煌的重要条件。

一、企业家精神构成深圳成功企业创新文化的决定基因

熊彼特开创的创新理论认为,企业家是企业创新的主体,是创新文化的直接缔造者。其动力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家对利益的追逐,二是企业家精神,而后者被他描绘为“独特的理性精神”,并被他确定为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动力。熊彼特所指的“企业家精神”主要是:首创精神、成功欲、甘冒风险、精明理智和敏捷、事业心。摩根·威策尔在《管理的历史》中还将“企业家精神”形容为一种稀缺商品。正是因为拥有了一批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开拓者,才使深圳成功企业具备了创新文化的根基,创新文化的确立如同一个人的“性格”,影响企业员工的理念和行为,决定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因此,可以说,企业家精神是构成深圳成功企业创新文化的决定基因。

深圳企业家精神构成创新文化的决定基因,首先体现在企业家具有“冒险精神”,具有与众不同的果敢、决断的性格。1993年,时任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在深圳成立的比格电池有限公司总经理的王传福,决然辞职,注册成立比亚迪科技有限公司,领着20多人在深圳莲塘的旧车间里扬帆起航,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成为饮誉全球的“电池大王”。

深圳企业家精神构成创新文化的决定基因,还体现在企业家具有“洞察力和战略眼光”,从而使企业的组织和管理创新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万科从早期的股份制改造,到多元化向专业化转变,到公司治理结构的规范化,再到最近的从规模化发展到质量效益型的战略转变,无不透出王石独到的洞察力和战略眼光。

深圳企业家精神构成创新文化的决定基因,也体现在企业家具有极强的“事业心”和勇于“奉献”的精神,从而使企业的创新能够持续发展。华为从创立的那一天起,任正非就不顾个人利益,将从订单和农村市场中创造的收入全部投入技术创新的研究和开发。1997年华为制定的员工持股规定就明确指出,华为主张在顾客、员工与合作者之间结成利益共同体,努力探索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内部动力机制。华为天生的“狼性”文化与任正非的企业家精神是分不开的。

二、自主创新构成深圳成功企业创新文化的动力基因

深圳成功企业都非常注重研发,力求通过自主创新打造核心竞争力,自主创新构成深圳成功企业的动力基因。华为公司的研发团队从6个人起步,到现在已经拥有全球14个研发中心,研发人员上万人;中兴通讯20多年来,通过逐步投入和积累,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机制和具有高度创新精神的研发团队;招商银行坚持“科技兴行”的发展战略,立足于市场和客户需求,充分发挥拥有全行统一的电子化平台的巨大优势,率先开发了一系列高技术含量的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打造了“一卡通”、“一网通”、“金葵花理财”、“点金理财”、招商银行信用卡、“财富账户”等知名金融品牌,树立了技术领先型银行的社会形象。

深圳成功企业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战略,着力提高核心技术的原创能力,突破关键技术的集成创新,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之上,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这些企业从一开始就注意转变资源开发观念,由注重开发自然资源转向注重开发人力资源,由注重开发国内的人力资源到注重开发全球的人力资源。

深圳成功企业特别注重对自主创新的投入,激发创新活力,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中兴通讯为了实现自主创新,每年确保在科研开发上的投入占销售收入的10%左右,目前在3G(包括WCDMA、CDMA2000、TD-SCDMA)、NGX、数字集群、核心路由器、宽带数据、光传输等技术领域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中国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试点企业和国家863高技术成果转化基地,承担了近30项国家“863”重大课题的研究,是通信设备领域承担国家863课题最多的企业之一。

深圳成功企业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来抓,以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来选择和发展新兴战略产业,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育新兴产业,引领未来科技经济发展。比亚迪在拥有电池技术的基础上,进军新能源产业,在电动汽车、储能技术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的技术突破。自身强大的研发实力是比亚迪领先于其他同行的根本原因,目前比亚迪研发人员有200余人,拥有设备齐全的电池材料研究中心、电池技术研发中心和新能源研发中心,成为国际上令人瞩目的新能源企业。

三、管理创新构成深圳成功企业创新文化的能力基因

深圳是一个市场经济发展较早的地区,从香港和境外引入的先进企业治理机制容易被企业和社会接受,这使深圳很多企业形成了比较好的组织构架和制度安排,为企业成功奠定了基础,构成了深圳创新文化的能力基因。

首先,深圳成功企业的管理创新表现在治理机制的

创新,特别是产权结构的创新。合理的产权结构是深圳成功企业的内核,使企业具备强大的生命力。深圳成功企业都没有“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包括万科、华为、中兴通讯、平安集团、华侨城集团、招商银行等,股东都比较多,构造了股东相互制衡的多元化“梯级股权结构”,大股东持股比例在20%~50%之间。这种相对控股的股权结构模式,有利于发挥公司治理作用,能有效地促进经理人员按照股东利益最大化原则从事经营管理。

第二,深圳成功企业的管理创新特别注重建立现代化、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模式,特别注重科学的用人制度,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万科作为一个大型的跨地区的集团企业,拥有众多的下属企业和员工,之所以能够实现高效管理,是因为其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制度管理体系。在万科,并不是所有时候都要求下级服从上级,但却是所有时候都要求所有人服从制度。万科内部很少出现繁琐的请示汇报,制度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内部交易成本。正是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管理,使万科成为销售额超过600亿元的国内房地产业的领军企业。

第三,深圳成功企业的管理创新特别注重实施国际化战略。深圳是对外开放的窗口,与海外联系密切,实施国际化战略,有着地缘优势。深圳成功企业都一直积极实施国际化战略。平安保险公司1987年起步,1992年成为全国性保险公司。1994年,平安成功引入摩根士丹利和高盛两大投行,也带来了聘请国际会计师进行审计,依照国际会计准则做报表,对公司的透明度要求非常高的经营要求。2002年,平安集团引入汇丰集团,股权国际化迈出了重要一步。2004年,平安集团H股上市,国际化水平有了进一步提升。平安集团成为国内非国有企业跻身世界500强的第一家企业。

四、政府制度创新是深圳成功企业创新文化发展的最重要助推器

良好的制度环境本身就是创新的产物。有了创新型政府,才会形成创新型制度、创新型文化。过去30年,深圳的改革创新一直走在全国前面,政府的制度创新成为深圳企业不可缺少的助力基因。

第一,政府的制度创新表现在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深圳通过不断完善土地、财税、金融等基础性经济制度,最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建立了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实现了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为深圳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基础保障。更为重要的是,深圳不断深化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创立了“服务型”和“有限型”政府,政府对各种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在市场准入方面创造公平的环境,培育和扶持了一大批中小企业。政府坚持按照市场化原则办事,将创造和发展“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作为政府的主要任务,在这种环境下,深圳企业在享受政府提供各种公共服务的同时,能够按照市场化原则办事,企业形成了有事去找“市场”而不是找“市长”的价值观。

第二,政府的制度创新表现在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创新文化。在政府的培育和引导下,深圳形成了适合企业创新的环境与文化,成为深圳成功企业发展壮大的主导推动力量。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深圳在国内率先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形成了“4个90%”的格局:90%以上的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的职务发明专利出自于企业。以企业为自主创新主体成为支撑深圳企业发展壮大的主导力量。深圳的自主创新不是一个企业、一个部门的特色,而是形成了整个社会自主创新的氛围。

第三,政府的制度创新表现在为企业提供良好的金融支持环境。经过30年的发展,无论是从金融机构的数量、银行存贷量,还是融资能力,深圳都是我国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为企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深圳还拥有证券交易所等资本融资平台,建立了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更为重要的是,深圳已成为全国创投、风投业凝聚力、竞争力最强的地区,活跃的创投机构的数量和管理创业资本额占到全国的1/3,发达和完善的金融体系为深圳企业的创业和成功企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保障。

第四,政府的制度创新还表现在为企业创造良好的人才环境。作为移民和改革开放特色鲜明的城市,深圳以博大的胸怀容纳和吸引了全国各方面的人才,成为支撑深圳企业发展壮大的关键性条件。改革开放初期,自由的创业环境,为深圳吸引到一大批创业人才;城市高速发展期,雄厚的产业基础为深圳聚集了大量的各类技术人才。更为重要的是,深圳不断优化的人才政策环境,为深圳聚集人才,支撑企业发展提供持久的保障。30年来,深圳已经建立起比较顺畅的人才引进渠道,灵活的人才使用机制以及多元化的人才激励机制。

五、进一步推进政府制度创新的政策建议

未来的30年,是我国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时期,也是深圳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关键时期。在未来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深圳企业要更好地把握主动权,不断创造新的辉煌,需要继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汇聚全球的创新资源,将企业的自主创新基因、管理创新基因和制度创新基因代代相传。在进一步推进政府的制度创新上,我们建议:

1 继续发挥政府制度创新的引领和助推器作用。通过制度创新,更加合理界定政府、市场、企业和社会的关系,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创新环境。未来30年,深圳要继续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主体作用的“大市场,小政府”的体制格局,坚持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以建立“有限而又有效政府”为目标,继续改革政府的审批制度,在建立和完善有序竞争的市场经济制度方面不断探索。政府要综合运用财政、价格、金融、土地、环保等手段,为企业创新提供良好的体制环境:要改变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提供方式和方法,不断降低公共服务的单位成本,为企业创新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的效能和水平;政府要在民主法治、民主政治建设方面积极探索,为企业的创新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

2 政府要继续支持企业的自主创新,加快创新型城市的建设。深圳将率先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作为重要的历史使命,需要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完善科技创新管理体制,按照效率最大化配置,把创新型城市建设作为新时期推动自主创新的基本抓手,优化科技基础设施和创新条件平台布局,将自主创新活动由市场为导向逐步转向以知识创造为导向,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产业和组织形态,大力培育新兴战略产业,促进高端人才加速向深圳聚集。

3 政府要继续大力营造崇尚创新精神的城市多元文化,使深圳企业的创新基因具有更好的文化土壤和社会氛围。深圳的多元文化是深圳创新动力的根本所在,也是企业发展的文化支撑,是深圳的优势和综合竞争力的体现。多元的移民文化带来深圳人开放、进取的观念:多元的移民社会,崇尚创新,宽容失败,敢于冒险。多元文化、多元社会一定是一个自治能力很强、自治组织发达的社会,这也是构建公民社会的基本要件。为此,深圳要进一步改革社会管理体制,为创建多元文化、多元社会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作者:邵汉青 查振祥 郭万达 刘 斐

企业自主创新进行成功融资论文 篇2:

企业科技创新模式选择与运行机制探讨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青藏两省区民族文化产业科技创新研究”(编号:12XMZ053)研究成果

摘 要:合适的科技创新模式和完善的运行机制是民族文化企业科技创新成功的关键。本文通过分析青海民族文化企业科技创新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青海民族文化企业科技创新模式的选择及相关运行机制。

关键词:民族文化企业;科技创新模式;运行机制

科技创新引领了文化产业的发展,科技创新是文化产业的助推器。文化企业作为文化产业的支撑,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以科技创新不断提高文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努力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至关重要。

青海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是一个多民族省份,世居着汉、藏、回、土、蒙古、撒拉等民族,少数民族占全省人口的46.98%,长期的融合与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青海依托其独特的地域和民族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为民族文化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青海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差,经济发展落后又限制了民族文化企业的发展,尤其是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水平。因此,选择合适的科技创新模式和完善的运行机制,是进一步提升民族文化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促进民族文化企业快速发展乃至民族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

一、青海民族文化企业科技创新特点

1.科技创新人才匮乏。青海省处于西部地区,受其独特的地理位置、环境、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文化等因素的影响,科技人员的比例低,科技创新人才匮乏。调查显示,59.10%的民族文化企业缺乏创意性人才,这使得青海民族文化企业的创造能力较弱,很难产生有影响力的特色产品,有的企业甚至没有专门的科研人员。

2.科技创新资金不足。作为民族文化企业,和其他企业一样要在市场上接受竞争,在这样一个信息和科技迅猛发展的环境中,要想让企业立于不败之地,企业要给予科技创新活动必要的资金支持。通过调查,71%的民族文化企业认为缺乏资金是阻碍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主要因素;民族文化企业中33%的科技创新费用来源于银行贷款,31%的资金来源于地方政府资助,33%的资金来源于自筹,只有2%的资金来源于中央政府资助。可见青海民族文化企业资金获取渠道单一,企业普遍使用自有资金进行创新,并限于企业规模和盈利能力,银行贷款难度很大,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制约科技创新能力提高。

3.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企业承担着将科研成果商业化的角色,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在对问题“有助于企业创新成功的因素中最重要的一个”进行调查时,38%的民族文化企业认为是产、学、研相结合,29%的民族文化企业认为是与国内大学的合作。高等学校等科研机构作为知识创新的主体,只有与企业结合发挥各自优势,才能使创新成果市场化。但青海省存在严重的产学研相脱节的问题,致使科技成果转化率很低,浪费了大量的科技资源,制约青海民族文化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

4.知识产权保护欠缺。青海民族文化企业普遍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在调查中只有29%的民族文化企业认为知识产权保护是影响科技创新的最大因素。多数民族文化企业采取的措施是企业技术秘密内部保护,只有57.5%的企业注册了商标,30%的企业申请了专利;由于缺乏必要的知识产权保护,民族文化企业的一些科技创新成果不能得到很好保护,被别的企业利用获利,挫伤其创新积极性,制约民族文化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进一步开展。

二、青海民族文化企业科技创新模式选择

1.科技创新模式类型。科技创新模式是指创新主体在一定时期内所采用的相对稳定的一般创新行为倾向和样式。科技创新的过程涉及许多因素,这些因素组合与配合的方式及其结构上的差异,就构成了科技创新的不同模式,根据科技创新的方法,将其分为三种基本模式:自主创新模式、模仿创新模式和合作创新模式。

(1)自主创新模式。自主创新是依靠企业自身力量独自研究开发,其动因一是掌握市场主动权,二是率先开拓新市场。自主创新模式要求企业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具有实力雄厚的科研队伍和很强的研发能力;能快速将研发成果产品化,以尽早收回投资,降低风险;同时要求企业具有很强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保护能力。

(2)模仿创新模式。模仿创新是在现有创新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消化、吸收进行改进和完善,其动因是风险小、投入少、效率高。模仿创新模式适用于企业技术力量较弱,缺乏研发资金,无条件自主创新,但具有引进先进技术,在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完善的再创新能力;市场营销能力较强。

(3)合作创新模式。合作创新的实质是战略技术联盟,其动因一是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二是缩短时间,提高效率,三是利益共享,风险分摊。合作创新模式打破了企业自身的界限,使有限的技术、资金、人才等资源优化配置,特别适合研发复杂程度高、难度大、成本高、风险大的企业。

2.青海民族文化企业科技创新模式选择。青海民族文化企业行业分布很广,企业性质多种多样。根据青海民族文化企业的情况和科技创新的特点可将其分为科技型民族文化企业和传统型民族文化企业;根据青海民族文化企业所处生命周期不同可分为创业期民族文化企业、成长期民族文化企业和成熟期民族文化企业。不同类型的民族文化企业在技术水平、资金、人才、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不同的特点,可以选择不同的科技创新模式。

(1)不同性质民族文化企业的科技创新模式选择。①科技型民族文化企业的科技创新模式选择。科技型民族文化企业具有相当比例科技人员,有高额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增长率并进行高水平创新的特点。根据青海科技型民族文化企业的特点,应该选择合作创新模式以适合企业发展的需要;对处于成熟阶段的科技型民族文化企业,具备条件,也可通过建立企业技术中心等方式选择自主创新模式。

②传统型民族文化企业的科技创新模式选择。青海民族文化企业有许多是从传统手工业发展而来的传统型民族文化企业,与科技型民族文化企业相比,普遍缺乏资金、缺乏人才,所处行业及生产产品对技术需求不是很大,企业自身也缺乏科技创新的主动性,因此一般应该选择模仿创新模式,降低风险,获取收益。

(2)不同发展时期民族文化企业的科技创新模式选择。①创业期民族文化企业的科技创新模式选择。处于创业期的青海民族文化企业,一般规模较小,资金缺乏,技术力量较弱。由于受人力、物力、财力等因素的限制,承受失败风险的能力也较弱,所以应选择模仿创新。通过模仿创新提高科技创新成功率,完成企业发展的资金积累、技术积累、管理经验积累和人才队伍建设,为企业进一步科技创新奠定基础。

②成长期民族文化企业的科技创新模式选择。成长期的青海民族文化企业一般来说适合选择合作创新模式,但对于成长期的不同阶段合作创新的方式应有所不同。处于成长前期的民族文化企业,虽然规模、资金等有所增长,但只具有基本的研发能力,企业发展也极不稳定,应该立足提高内部资源的配置能力,选择以产学研合作、技术转让等非实体式技术合作创新为主,让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承担科技创新的主体部分。处于成长后期的民族文化企业规模、资金、科研队伍、科研能力等方面都已有较大发展,可以选择集群合作等企业间合作创新模式,通过与其他企业的合作学习先进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方式,提高企业的发展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

③成熟期民族文化企业的科技创新模式选择。处于成熟期的青海民族文化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和资金实力,技术基础和技术积累雄厚,管理经验丰富,有较强的科研队伍和科研能力,自主创新模式应当成为首要选择。通过自主创新,可以克服合作创新和模仿创新的缺点,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获取长久的竞争优势。

三、青海民族文化企业科技创新运行机制探讨

科技创新运行机制指科技创新活动中各种创新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内在联系,表现为科技创新相关行为主体(企业、科研单位或其他进行科技创新的社会组织和个人)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管理和协调功能。根据青海民族文化企业科技创新的特点,其运行机制可分为外部机制和内部机制。

1.科技创新的外部机制。(1)政府参与机制。一方面政府应鼓励民族文化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根据青海民族文化企业发展规模、技术水平等实际情况,为发展科技创新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如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及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对民族文化企业科技创新实施引导和保护,调动其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积极创建科技创新平台,为民族文化企业科技创新提供服务,以资源共享切实为民族文化企业科技创新提供支持,促进民族文化企业科技创新的进一步发展。

(2)中介服务机制。科技中介机构是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主要力量,通过开展技术扩散、成果转化、科技评估、资源配置、决策咨询等服务活动,有效降低科技创新风险,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加强青海民族文化企业与科技中介机构之间的信息沟通,促进科研与生产、技术与市场有机结合,有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数量和质量。

(3)产学研合作机制。民族文化企业科研力量相对较弱,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科研力量相对较强,但科技成果难以转化,市场需求难以满足,因此,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要加强与青海民族文化企业的长期科技合作,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真正做到产学研相结合,实现优势互补。

2.科技创新的内部机制。(1)科技创新管理机制。实现科技创新科学管理是保障民族文化企业科技创新成功的有效手段。一是加强科技创新过程管理。在科技创新项目的引进上尽量选择与企业自身科研能力相匹配的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主动寻求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合作,积极与其他企业合作,联合攻关,减少风险;二是加强对知识产权的管理。在创新成果保护上通过申请专利、注册商标及技术保密等措施切实加以保护。

(2)资金筹措投入机制。首先,积极争取政府科技创新的财政支持和优惠政策。其次,拓宽融资渠道,确定适合自身状况的融资途径,寻求和利用外部资金:如在自筹、银行贷款、申请创新资金的同时,从资本市场上融资,吸收风险投资等。

(3)人才引进激励机制。一要采取各种优惠政策吸引、招聘高校毕业生及各种高素质的人才到企业工作。二要注重“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加大员工培训力度,提高员工素质;同时加强“科研团队”的组建和培养。三要改革用人机制,“不为所有,但为所用”,引进“候鸟型”高素质技术人才;同时,聘请本地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到企业做顾问或者咨询人员。四要构建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留住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克岭.微观视角的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

[2]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3]魏江,许庆瑞.企业技术创新机制的概念、内容和模式[J].科技进步与对策,1994(4):37

[4]陈保华.科技助力青海文化产业发展初探[J].攀登,2012(08):79-81.

[5]赵治中.基于比较分析的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模式选择[J].中国学术研究,2010(2):93-104.

作者简介:赵治中(1967- ),男,陕西渭南人,青海大学财经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创新与创业;王艺霖(1975-),女,辽宁营口人,青海大学财经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技术创新与企业成长

作者:赵治中 王艺霖

企业自主创新进行成功融资论文 篇3:

我国民营企业成长模式刍议

摘要:我国民营企业在成长实践中涌现出了许多成功模式。但是,笔者认为,模式的本质是创新,民营企业成长的现有成功模式不能复制。当前,为适应民营企业进一步成长的需要,应构筑如下相关模式:构筑以产业集群为主导的战略模式;构筑以“企业信用融资联盟”为主导的融资模式;构筑以现代企业为主导,但不抛弃家族企业的产权模式;构筑以公司治理为主导,但不抛弃家族治理的管理模式;构筑以自主创新为主导,但不抛弃模仿和合作的技术创新模式;构筑以诚信建设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模式。

关键词:民营企业;企业成长;模式

作者简介:吴立平(1963-),女,黑龙江伊春人,广东金融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研究所教授,从事民营经济、区域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问题研究。

“成长”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一种状态。关于企业成长的概念,英国著名学者伊迪丝·彭罗斯在《企业成长理论》一书中指出:“成长”,一是表现为“量”的增长,二是表现为“质”的改善。因此,企业成长就离不开企业在“质”与“量”两个方面动态的改善和提高,其外在表现是企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等可以用经营业绩和组织规模为指标来衡量的过程,其内部实质则是效率的提高,即成长的可持续。

我国经济学家张维迎认为,企业成长的一个充分条件是要有一个可行的成长模式,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企业成长模式,即使是同一个企业在不同的阶段也有不同的成长模式。这是因为,企业的成长离不开特定的产业背景,不同的产业对企业成长提供不同的条件,产业现状和演进趋势及产业技术等特征的变化改变了企业生存与发展环境,对企业成长模式提出相应的要求,产业特征、发展阶段、空间布局和组织关系等是企业成长模式选择的重要权变因素,因而企业要想实现持续成长。就必须对其成长模式作出适应性调整。当前,为适应民营企业进一步成长的需要,应构筑如下相关模式:

一、构筑以产业集群为主导的战略模式

众所周知,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国际上具有竞争优势的关键是产业的竞争优势,而产业竞争优势来源于彼此相关的产业集群。目前。关于产业集群的概念莫衷一是,但是。通常认为,所谓产业集群,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相关产品集中生产、专业化协作配套的企业在同一地理区域大量集聚的现象。产业集群如同成千上万的蚂蚁在群类生活中采取的分工协作、紧密配套、共同完成的集群行为,因此,产业集群也被称为“蚁群经济”。

产业集群首先由美国哈佛大学迈克尔·波特教授在1990年提出,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它们同处或相关于在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我国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已有二十多年历史。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打开了放活民营经济的阀门,私营中小企业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向特色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集聚,形成了珠江三角洲一闽南三角洲一长江三角洲一环渤海地区的龙型产业集群隆起带,成为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然而,对产业的地理集中现象,我们一直未能清晰地认识。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浙江省地方经济的迅速增长,人们开始探索其增长原因时,才注意到了这一独特的经济发展方式,不过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就是产业集群,而是名其日“块状经济”。“块状经济”这一概念很形象地描述出了浙江“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地方经济特色,但它所反映的只是这种现象所产生的一种结果,而没有概括出这一现象的本质。相比之下,“产业集群”这一概念的内涵则丰富得多,它有“某产业的企业在地域上聚集成群”的含义,既体现了这一现象的动态过程与结果,也揭示了这一现象的本质是产业与区域的有效结合。

总之,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的一种内在规律,也和开放经济的程度有很大的关系。从全球经济范围来看,产业发展的集群化越来越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中国不同行业的产业集群也蓬蓬勃勃、遍地开花。国外的产业集群往往是生产要素国际化配置的结果,显示出较强的产业国际竞争力,中国的产业集群则和市场供给范围的扩大有关,一般直接表现为有很强的出口能力。我国民营企业成长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其发展在对外贸易、融资、技术创新以及招揽人才等方面都存在困难和劣势,而民营产业集群却在这些方面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因此,构筑以产业集群为主导的战略模式,有利于促进民营企业的进一步成长。

二、构筑以“企业信用融资联盟”为主导的融资模式

“融资难”已经成为民营企业最大的发展障碍。从一定意义上说,民营企业融资难并不是社会资金供给严重不足,而是资金流通不畅。一方面银行储蓄存款大量增加,另一方面民营企业又贷款难,影响生存与发展。民营企业贷款难的症结在于这种经济组织流动性大,抵御风险的能力不强,信用不好,银行不愿或不敢贷款。因此,组建“企业信用融资联盟”不失为好的融资模式。

所谓“企业信用融资联盟”就是一种新型的“企业群一担保公司一资金方”融资模式。即几十个实力强、成长性好的优质中小企业联合形成“企业信用融资联盟”,搭建符合银行评审标准的融资平台,再通过“联盟”与担保公司的努力,启动“企业信用融资联盟一担保公司一协作银行”的新型银企合作模式,确保信贷资金的安全和实现。这种融资模式最基本的操作方式是,“联盟”内的企业实行“互助担保”、“互相抵押”,并到某银行开出各自的账户。如果“联盟”内某企业想融资,在规定的融资金额内从银行贷款后,则其他企业对其承担连带责任。将来如果该企业在经营上出现困难,导致银行资金难以根据有关协议及时回笼,则其他公司必须承担该公司对银行造成的损失,按照有关规定承担有关债务。但在进行融资之前,担保公司将要求融资企业签订有关协议,在按协议中规定的比例承担成员企业风险的同时,也按有关比例从融资方获得一定的利益。这类似于担保公司从商业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批发”资金,再以“零售”的方式贷放出去。其中的“批零差价”成为“担保公司”的运营费用和利润来源。当然,从国外的经验看,担保公司必须对客户的经营状况、资产状况、信用状况了如指掌,对市场的行情很熟悉,才能使这种小额放贷业务风险控制比较好、运行比较平稳,既降低大商业银行发放小额贷款的成本和风险,也极大地满足中小客户对资金的需求。

当前在我国这种融资模式的现实意义在于:首先,“企业信用融资联盟”有望让银行愿意给中小企业贷款。目前,不管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还是股份制商业银行,都把优质大型企业作为其贷款的首要目标,但现在可继续开发的优质大企业客户已所剩无几,优质大企业对银行来说已是“僧多粥少”,并且大企業往往具有在股票市场直接融资的强大能力。对贷款的热情并不是很高。

同时,银行把大量贷款集中于一两个大型企业,犹如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一旦这个大企业发生危机,就可能导致银行的危机。一方面各银行对大企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另一方面中小民营企业迫切需要贷款,赢利的压力使银行不得不放下“架子”把眼光瞄向中小民营企业。但目前我国大部分中小民营企业资质并不是非常优良。抵押品也显得较为“低廉”,所以银行贷款难以向中小企业放开。“企业信用融资联盟”却可以一方面让银行寻找到更多的利润增长点,以此扩大贷款利润空间;另一方面,因为联盟企业的资产可以进行互助抵押,进而较好地为银行规避贷款风险。此外,“企业信用融资联盟”也可以让“联盟”企业间互相监督。因为如果某一个从银行融资的企业经营上出现困难,甚至破产,就可能给成员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所以成员企业间一定会互相监督、互相促进,形成良性发展。而且,考虑到各自利益,能够进入“联盟”的必须是一些优质企业,那些生命力不强的企业可能因为得不到银行贷款而被市场淘汰,从而进一步优化企业结构。希望也相信这种把银企合作“一对一”发展为“一对多”的新形式,将为我国民营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开辟出新道路。

三、构筑以现代企业为主导。但不抛弃家族企业的产权模式

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大多由家庭持有企业全部股权,不愿意接受外界参股,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两权合一。这种两权合一的模式在创业时期与其他组织形式相比,在资本筹集、管理效率、信息收集和监督成本上都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当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以后,家族式企业中原来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一些积极因素,逐步转变为消 极因素,血缘关系、亲缘关系、地缘关系(简称“三缘”)而产生的宗法性和封闭性,极大地制约着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如何突破人才资源和知识结构等方面的家族局限,自觉地引进人才,吸纳和利用社会资源,就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产权理论指出,一种所有制内部产权的具体组合和结构格局(或称所有制实现形式,亦即理论界常说的产权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必然伴随着经济条件的变化而不断调整。目前,为了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民营企业家们必须根据自愿原则,注重制度创新,完善产权结构。调查显示,由于很多私人企业因产权在自然人之间未界定清楚,使人们瓜分企业的热情高于关心企业效率的责任心,人们可能置企业效率于不顾,首先考虑如何尽快明确获得属于自己的资产;当意见不合导致利益发生冲突时便出现分家、各奔前程等现象。因此,无论是私人企业还是公司制企业,其产权必须在自然人之间界定清楚。

企业的产权界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目前我们的民营企业应进行产权多元化改革,通过合理分配股权,吸纳管理骨干和技术骨干的股份,让他们分享利润,并适当地送给他们一部分股份,也可积极推行股权激励,同时通过员工持股,提高企业整体凝聚力,使家庭独资企业变为家庭控股企业,规范法人治理结构。否则,单一的产权不仅使所有者承担的经营风险太大,更重要的是导致家族制经营,不利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需要指出的是,民营企业在实现资本的社会化方面需慎重。这是因为,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99%的中小企业的资产不可能社会化,只能是私人资本,65%至81%的劳动力只能在私人资本的中小企业中就业。我国现实的格局是,民营企业的绝大部分仍然是资产规模很小的中小企业,今后可能只有其中的一小部分会发展成社会资本的大型企业。事实上,一个小饭铺、一个小卖店、一个小加工厂等只有几万乃至几十万元资产。私人资产结构管理得好好的,就没有必要使其资本社会化。如果一个企业发展大了,管理者觉得很有必要发行股票,届时再实现资本的社会化才恰逢其时。实践证明,家族式治理不见得没有效率。两权分离式也不见得没有问题。关键是一些企业应当采取分离制衡的模式时就不要仍然沿用家族式模式了,这一点至关重要。

四、构筑以公司治理为主导。但不抛弃家族治理的管理模式

管理仍然是民营企业的薄弱环节,在管理方式上。一些民营企业,即使是一些上规模、上档次的民营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也很不完善。所有权、决策权、经营权和管理权的高度集中,影响了企业经营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民营企业主是产权的所有者,是企业生产经营的核心,很多企业大小事都由董事长或总经理一人拍板做主。此外,占据财务、采购、营销等关键职位的也是企业主的家庭近亲,生产、技术、管理等诸多环节都掌握在业主的家庭成员手上,严重影响了部分民营企业的决策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为了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民营业主应尽快摈弃家庭经营、小富即安的旧思想,引入现代管理制度,实行“三本”(人本、资本、成本)一体化管理模式,实现从家庭式管理到制度化营运的根本转变,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发展趋势。

当然,在实践中,选择怎样的管理方式,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而定。对于那些具有一定规模且产权多样化的企业来说,一定要在企业内部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从而改善、提高决策水平和决策效率,加速管理方法迈向现代化的步伐,从企业制度、管理模式和方法上保证其快速发展。而对于绝大部分的中小民营企业来说,其生产经营管理事务不是太复杂,可能先生是老板,夫人是经理,女儿是会计,就将企业管理得井井有条,很赚钱,这也可以说是成功的管理形式。因为组织是有成本的,简单的生产经营形式需要简单的企业组织形式,这样其信任需要的成本最低,组织管理成本也最小。实践证明,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与企业的融合有一个嬗变过程,不是所有的企业都一定要套用规范的公司制。因而,用现代管理模式替代家族式管理模式要“适时”。

有关调查表明,民营企业竞争力与家族制之间几乎不存在后者影响前者的特定关系。不仅如此,在中国现阶段反而还存在另外一种相反的情况,即竞争力指数最高的企业中,家族制企业所占比重也高。这表明,企业的产权结构和治理结构确实是影响企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在企业规模达到某种水平之前,或者在企业发展的早期阶段,产权结构和治理结构的高级化、多元化、分权化,不一定是企业的最佳选择。

五、构筑以自主创新为主导。但不抛弃模仿和合作的技术创新模式

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型民营企业缺乏科技人才,往往只能进行单一的开发活动,缺少必要的替代技术开发途径,一旦某一技术开发失败,则意味着整个创新的失败。目前,尽管不少民营企业已经认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有的甚至不惜重金聘请知名专家当顾问。斥巨资购买最新专利技术,并以民营企业灵活的經营机制将其迅速转化为高新技术产品,但从总体上看,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仍然偏低,涉足的

大多是传统行业,与新技术不能很好地衔接。企业科技投入不足,对研发投资很少,一般只靠模仿别人成熟的技术去生产附加值低的产品,使产品科技含量偏低,难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的需要,一些产品销路不畅。由于缺乏技术上的创新,导致很多民营企业产品生产周期过长,更新速度较慢,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作为正在创业发展中的民营企业,需要借助于科技来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和壮大。

当前,许多民营企业已经认识到科技含量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技术改造,有的购置高技术水平的设备,有的在原有设备的基础上进行技术升级,有的加强产品质量的攻关。这些行动无不为企业增加了发展动力,带来了经济效益。今后,民营企业要进一步加大技术投入,进行技术创新,不仅要追求技术的技术性、市场性,更应关注技术的民族性,将科学技术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有条件的民营企业,特别是已起步的民营科技企业,要以科技为先导,积极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新技术。同时,搞好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在开发创新上下工夫,努力发展高、精、深产品,创优良品牌。要进一步探索和拓宽产学研一体化、合作双方携手共进的有效途径,逐步建立起有利于科技人才和高新技术向民营企业合理流动的激励机制。民营科技企业还应着眼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追求产品的高科技含量和高市场占有率,并推动更多的民营企业成为科技型企业。

六、构筑以诚信建设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模式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企业由成长向成熟过渡所必经的途径。目前,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还谈不上有意识地去搞企业文化建设。许多企业也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领导者即丧失了最初的亲和力。企业内部常常因权利问题开始内讧,丧失凝聚力,使员工对企业管理风格、管理制度、激励措施等不能认同,使得多数公司留不住人才,不仅影响了公司目标的实现和长远规划的执行。甚至给企业领导者个人一生事业的发展留下隐患。即使有一些高级人才愿意留在民营企业工作。但在企业现有的管理文化下,员工缺乏其他方面得到满足的条件,便把赚取金钱看做唯一的工作目标,他们难以全身心地投入到一个企业中,一旦有更高工资的企业伸出“橄榄枝”,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离开。资料表明,民营企业普通雇员的年流动率一般高达50%左右,中高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每年也有20%的人有跳槽意向,这给其发展带来重大打击。

事实上,企业文化是一种文化观念和价值准则,是企业员工的信念和凝聚力的体现,其中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核心要素。企业文化能起到单靠行政手段、经济手段不能发挥的作用。实践证明,企业哲学、基本理念、经营思想等,都发挥着熏陶人、感染人、转化人的能动作用。民营企业要实现大发展,就必须确立企业精神,建设好企业文化,以培育支撑企业发展的“软环境”。

当前,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其核心应是诚信建设。这是因为,市场经济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信用经济,古语道“信为本”,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本信条,只有注重信誉、诚实守信的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事实上,目前企业之间的竞争取决于品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信誉的竞争,因为品牌是由信誉凝聚而成的。信誉是企业对社会和市场的承诺。承诺的可信度要接受相关者的评判,接受时间的考验。经历了时间积累而取得广泛认同后,诚信就会变成企业的财富,被认可的品牌会招揽更多的客户。事实已经证明,想仅仅通过广告来做好企业的年代已经过去,良好的企业基础才是重中之重。

因此,民营企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采取措施,加強“诚信”建设。一是民营企业经营者要不断提高素质,了解国家政策,增强法律意识和道德水平。二是树立“信誉第一”的思想,破除只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的思想。要多参加公益类活动,多做有益于精神文明建设的事,不做欺骗百姓的事,不搞有损百姓利益的工程。任何时候、任何事情都要首先考虑群众的需要,防止自掘坟墓。三是杜绝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以一种与社会共存亡的观念适应社会,以为企业发展创造永不枯竭的人脉资源。实际上,这也符合国际主流经济学的思想。在20世纪30年代之前,强调企业的唯一目标就是利润;而30~60年代则倡导企业也要对顾客、员工、供货商、债权人及所在社区负责:60年代后,则更多地主张企业应该参与解决社会问题,回馈社会;今天,比尔·盖茨甚至认为,获得社会认同是一件比获得财富更重要的事。因此,在当前,我国民营企业要想进一步成长,就要求民营企业家们在塑造自身信誉上作出更多的努力,要从产品质量、售后服务、契约履行等方面人手,取信于客户,取信于消费者,取信于社会。

需要指出的是,模式,特别是在某一特定时期形成的有效模式,一经成熟,往往趋于固定化,日积月累,几经沉淀,就变成束缚行为的模式,成为一种创造性活动的羁绊。在实践中,不少地方决策者去外地取经,模仿他人做法,成效甚微,甚至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不外乎不懂得模式的本质、功能和作用。实践证明,只借鉴已有的模式,作为自己行动的规则,没有新模式的创造,凡事都不会成功。所以,民营企业的现有成功模式,不论是产权结构变化和产业战略发展以核心聚变为特征的德隆模式、以核心扩散为特征的希望模式、以核心转换为特征的万向模式,还是以金蝉脱壳为特征的联想模式、以直线集中为特征的方太模式、以联合创业为特征的庄吉模式等,都不能复制。

实际上,任何一种模式都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过程,模式的本质是创新,其价值就在于突破原有模式,重新构筑新的模式,它的作用必须是独立的,而不是听凭任何外在力量和外在思想的支配。所以,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下,民营企业如何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选择适当的发展模式,以实现企业的持续成长,无疑是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作者:吴立平

上一篇:发达国家区域经济政策分析论文下一篇:文化提升金融行业核心竞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