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论文范文

2022-05-14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自主创新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最近,现代学校制度作为改革创新的一项重要任务,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当然,从政府到学校,从专家到校长,都要“议”这件事。但是,现代学校制度最终还是要由学校来实施,所以理解和把握现代学校制度“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这四个基本要素,显得更为重要。

第一篇:自主创新论文范文

借助自主创新联盟助推中国企业自主创新整体突围的几个问题

摘要: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联盟现象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其健康有序发展不仅会使参与创新联盟的企业从中受益,而且其示范效应、扩散效应和联动效应也会带动更多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在自主创新联盟的形成、发展和运作管理中必须讲求策略,这样才能助推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的整体突围。

关键词:自主创新联盟;创新模式;群体提升效应;整体突围

2007年11月22日,由中国企业主导的“闪联”技术标准通过了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工委员会的投票。这意味着全球首个3C(计算机、通信和消费电子产品的英文简称)协同国际标准落户中国已成定局,实现了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历史性的突破。从成立之初由联想、TCL、康佳、海信、长城五家企业发起、七家单位共同参与,到如今“闪联”联盟成员突破百家,各种品牌的“闪联”PC、“闪联”笔记本、“闪联”电视、“闪联”手机、“闪联”投影仪等30余款“闪联”产品相继面市,至2007年底累计销量突破500万台。“闪联”的成功运作表明,以联盟的方式开展自主创新对提高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效率、推进自主创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强化我国企业在国际标准中的话语权,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事实上,面对与跨国公司的专利之争和标准之争,众多中国企业已意识到个体创新的局限性,开始探索和选择联盟创新模式。而从个体创新到联盟创新的战略转变,必将助推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的整体突围。

一、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联盟现象出现的原因

近年来,像“闪联”这样的技术创新联盟在我国各地和各行业纷纷出现,它们都有一些共同特点:联盟基于共同的创新需求而组建;联盟的成员都是中国企业;联盟合作的目的在于实现自主创新的突破;联盟通过创新资源共享和技术创新交流而带动群体成员自主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这些技术创新联盟是在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现实情况下,为求得自主创新的突破而组建起来的合作创新联盟。类似这样的联盟还有很多,如钢铁等四大联盟、中国汽车制造装备创新联盟、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长风开放标准平台软件联盟、长三角区域科学仪器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四川省钒钛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成都市精密数控机床产业创新联盟、北京数控装备创新联盟及众多的行业或区域技术创新联盟,这些联盟的成员都是国内企业,它们组建的目的都是为推动自主创新。这种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联盟的现象不是偶然形成的,而是众多中国企业在经受核心技术缺乏的长期煎熬,为突破国外跨国公司的技术封锁而组建起来的,其形成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以2007年12月27日正式成立的“轻量化联盟”为例,它是在我国汽车轻量化研究明显落后于跨国公司、自主品牌企业在国内市场受到重压、自主品牌实施走出去战略遇到巨大困难的情况下成立的。联盟将通过集中行业技术力量,聚集行业创新资源,提升我国汽车行业自主创新水平,对推动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事实上,自主创新联盟在我国的出现既有历史原因,又有现实原因。历史原因表现在:长期以来,我国企业重技术引进、轻自主创新,导致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企业创新资源匮乏,缺乏技术创新的敏感性。现实原因表现在:从近年来的发展趋势看,国际技术竞争已不仅表现为单一产品的专利之争和核心技术之争,越来越多的表现为难度更大和涉及范围更广的国际标准之争。而且国际技术竞争已不仅表现为纯粹的单个企业间的竞争,还越来越多的表现为多个企业以技术创新联盟的方式展开的联盟间的相互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单个企业依靠自身力量进行自主创新活动或参与技术创新竞争往往力不从心。而组建自主创新联盟,聚合众多国内企业的创新资源,以联盟和合作的方式开展自主创新活动,对提高自主创新的成功率、加速自主创新进程、实现重大创新的突破及强化我国企业在国际标准竞争中的话语权,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自主创新联盟的群体提升效应

自主创新联盟的健康有序发展不仅使参与创新联盟的企业从中受益,而且其示范效应、扩散效应和联动效应也会带动更多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这种群体提升效应对国家创新能力的提升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具体来讲,自主创新联盟的群体提升效应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自主创新联盟有助于带动联盟成员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由于自主创新联盟是以合作方式进行自主创新活动,在合作创新的过程中,必然要求联盟各方共同投入资源、共同参与技术创新活动,这就给联盟成员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的机会和平台。在技术创新方向的共同思考、技术发展趋势的联合探索、创新资源的整合管理、创新活动群体参与的过程中,联盟各方都会借助自主创新联盟实现自身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以“长风开放标准平台软件联盟”为例,联盟集聚了国内众多知名的软件研发企业,包括“用友”、“神州数码”、“东方通”、“中关村”等数十家,本来是竞争对手的同行一下子聚在一起搞研发。通过优势互补的创新资源组合,在联盟内部进行广泛的知识交流,围绕关键技术进行协同创新,使联盟在企业协作、技术提升、标准推进、市场拓展等各方面都取得很大进展,初步形成了一个和谐发展的“绿色产业生态圈”。联盟内虽然单个企业的实力弱小,但联盟内部通过分工协作、联合发展、优势互补,变成了一个紧密的创新团体,自主创新能力得以全面提升。

(二)自主创新联盟成功运作的示范效应会推动更多自主创新联盟的形成。相对于各自为战的单个企业创新模式而言,自主创新联盟聚合了众多企业优势的创新资源,其创新效果更好、创新效率更高。同时,自主创新联盟的利益共享会使企业能以有限的创新资源投入实现过去数倍创新资源投入的创新效果,其风险共担机制能有效分散单个企业难以承受的创新风险。这都会吸引更多的企业进行合作创新,加人自主创新联盟的行列。2007年7月8日,四川省钒钛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技术等十个产学研创新联盟在成都隆重成立就是最好的证明。这次成立的十个新联盟中,有六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两个技术创新联盟和两个市场技术创新联盟。其中的钒钛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是四川省为落实“工业兴省、工业强省”战略,打造国际知名钒钛之都,在现有钒钛资源开发基础上,以提升钒钛资源综合利用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为突破口,以企业为主体,建立起来的自主创新联盟,成员包括四川省内的十四家相关企业和大学、科研院所。可以想象,今后类似的自主创新联盟群体性诞生事件会不断出现。而越来越多的自主创新联盟的出现,会带动更多的企业实现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三)自主创新联盟在共用技术创新方面的扩散效应会提升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由国家或行

业推动的自主创新联盟在创新方面会着重于行业通用技术的研究,这些研究的突破会使行业整体受益。因为这些技术突破往往会扩散至整个行业,其它企业会低偿甚至无偿使用这些创新成果,这对整个行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和自主创新基础的抬高都会起到推动作用。以2007年6月10日在北京成立的钢铁可循环流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新一代煤(能源)化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煤炭开发利用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四大联盟为例,他们分别以开发钢铁可循环流程、新一代煤化工技术、煤炭开发利用技术和现代农业装备技术等行业通用技术或共用技术为主攻方向,这些方面自主创新的突破,有利于我国相关行业打破国外技术封锁,极大提升我国传统产业技术水平,助推所在行业的整体发展。

(四)自主创新联盟的跨行业合作所产生的联动效应会强化不同行业的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的协同合作,进而产生多个行业群体跃升现象。自主创新联盟可能由于创新的复杂性而需要跨行业组建,即联盟成员来自两个以上的行业。这种跨行业的自主创新联盟能产生联动效应,带动多个行业的企业实现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联动效应的产生不但会强化不同行业的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的协同合作,而且会产生多个行业群体跃升的现象,相关行业都会随着自主创新的成功而实现国际技术竞争力的增强,甚至可能会实现质的飞跃。以2007年11月7日在上海成立的中国汽车制造装备创新联盟为例,联盟由我国十大汽车制造企业、七大机床制造企业以及相关的科研院所和六所高校等共35个成员共同发起创立,成员中既有第一汽车(集团)、东风汽车、奇瑞汽车、长安汽车、吉利控股等汽车制造企业,又有大连机床、济南第二机床、齐二机床等机床制造企业,还有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北京机电研究所、哈尔滨焊接技术研究所、沈阳铸造研究所、郑州机械研究所、武汉材料保护研究院等科研院所。这样的跨行业、多领域的自主创新联盟能实现产、学、研、用紧密结合,促进我国汽车装备水平的不断提高。更重要的是,其成功将带动多个行业或领域自主创新能力的群体跃升和国家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

三、借助自主创新联盟助推我国企业自主创新整体突围的策略

自主创新联盟的群体提升效应并非能自然形成,在自主创新联盟的形成、发展和运作过程中必须讲求策略,才能助推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群体突围。

(一)倡导开放性的自主创新联盟模式。自主创新联盟如果仅以固定联盟伙伴和单个创新项目为限,则联盟的发展必然会随创新项目的完成而终结。在这种情况下,联盟的群体提升效应就会大打折扣。开放性的联盟模式要求随着创新项目和创新目标的动态调整而不断吸纳新的联盟伙伴加盟,目的是避免自主创新联盟在固定联盟伙伴合作创新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创新僵化现象,实现优势创新资源的不断丰富和完善,推动联盟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跃升,同时,带动更多企业实现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当然,开放性的联盟创新模式并不意味着对有加盟意愿的企业或科研机构不加区别的全部予以接纳。自主创新联盟必须在新的发展定位和创新目标基础上,对联盟所需的新的创新要素进行认真分析,在此基础上做出联盟扩张的决策。同时,自主创新联盟还必须对有加盟意愿的企业或科研机构的创新资源状况和创新能力进行详细调查,以确定其是否具备加盟资格。实践将会证明,开放性的联盟模式将会为自主创新联盟发展和更多中国企业自主创新整体突围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二)形成自主创新联盟的长效合作机制。没有长效合作机制的自主创新联盟不可能在创新过程中大有作为。长效合作机制的建立有利于自主创新联盟突破短期视角,在持续合作的过程中实现自主创新能力的群体提升。建立自主创新联盟的长效合作机制,一方面,需要形成完善的自主创新联盟治理机制,包括联盟管理机构的产生机制、联盟成员之间的谈判机制、冲突协调机制、声誉信誉机制、知识产权信息披露机制、创新成果共享机制等,有完善的治理机制方能确保联盟合作创新的持续性。另一方面,要求自主创新联盟必须始终坚持市场导向,按照市场规律办事,确定符合市场发展需要的创新方向和目标,使联盟成员不断获得持续的利益回报,提供联盟成员参与持续合作的积极性。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一是可在联盟组建之初就出台《自主创新联盟章程》,对联盟成员的责权利和相关运行机制进行明确界定。二是建立若干结构合理、功能完善、服务健全的有关信息收集、资源共享、技术交易、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服务等方面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为自主创新联盟的持续合作提供基础条件。三是通过联盟网站,及时发布技术创新政策和行业技术创新动态,适时对联盟的创新方向和创新目标进行研究论证,确定并组织符合市场要求的合作创新目标和活动。长效合作机制的建立将会为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整体突围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力。

(三)鼓励自主创新联盟战略层面的合作。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联盟在联盟合作创新方面依托短期项目的合作多,战略层面合作少,这就造成合作创新的成功并不能带来联盟伙伴自主创新能力的根本提升和国际技术竞争力的大幅增强。战略层面的合作要求自主创新联盟加强对前沿技术和核心技术的研究,通过核心领域的技术,突破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技术封锁,借助核心技术的跨越实现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飞跃,带动行业内企业实现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普遍提升。实现战略层面的合作,一方面需要自主创新联盟在国家科技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的指引下,对产业技术发展方向和国内外技术创新的动态进行认真研究,合理确定前沿技术和核心技术方面自主创新的突破口,集中资源、率先投入、超前布局,以期取得核心技术领域的超越。另一方面,在自主创新成功后,要及时在行业内实现创新成果的扩散,通过规模化、社会化和产业化,使战略核心领域的自主创新成果效用最大化,带动产业竞争力的普遍提高。战略层面的技术创新合作及其成效是自主创新联盟发展及我国企业自主创新整体突围的关键环节。对此,我们应有清楚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

(四)确保自主创新联盟间的有序竞争。在一个行业内可能存在多个自主创新联盟,它们有可能进行类似或相同的技术创新活动而展开过度或恶性的竞争。这种联盟间的过度或恶性竞争使自主创新联盟在忙于国内竞争之际,失去发展技术的良好时机,造成创新资源的浪费,延缓了我国企业群体突围的步伐。以国家高清数字电视标准为例,就曾有清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两大派系之争,清华大学有TCL、康佳、创维等主要电视机厂商的支持,而上海交大则与上海广电集团、上海有线网络、上海高清等七家沪系企业组成了上海联合体。虽然采用任何一方的标准都没有问题,但双方都为此投入了大量资源,申请大量专利,都在谋求成为国家标准,这就使国家面临两难选择。针对自主创新联盟间的无序竞争状况,需要国家或行业及时进行有效协调,形成统一有序的自主创新联盟竞争态势。对自主创新联盟的整合需要国家和相关行业协会及时了解和掌握行业内自主创新联盟的创新动态,涉及到重大技术创新重复投入的情况,应由国家或相关主管部门出面进行协调整合,这有利于重大创新的突破、加快重大创新的国际竞争速度和减少创新资源的重复投入。同时,倡导自主创新过程中的兼容模式,会使创新成果的整合能更加顺利的进行。竞争有序的自主创新联盟群体发展态势以及对自主创新联盟群体的有效协调管理,将会促进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联盟的健康发展,有效保证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整体突围。

越来越多的自主创新联盟现象,实质上是中国企业战略觉醒的深刻体现。环顾美、日等国的技术创新模式,很多都是以联盟创新的方式进行的,技术创新联盟成为美、日国家跨国公司应对外来技术竞争的有效武器。鼓励自主创新联盟的形成和发展,实施有效的引导和管理,必将促进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联盟的健康发展。随着越来越多自主创新联盟的健康发展,必将助推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的整体突围。

(责任编辑:张佳睿)

作者:余 博 声明纯

第二篇:自主管理的动力在于自主创新

最近,现代学校制度作为改革创新的一项重要任务,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当然,从政府到学校,从专家到校长,都要“议”这件事。但是,现代学校制度最终还是要由学校来实施,所以理解和把握现代学校制度“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这四个基本要素,显得更为重要。

在这四个基本要素中,“自主管理”对于学校来说,应该是既熟悉又陌生。说它熟悉,是因为一直都有这样的提法;说它陌生,又因为始终没有真正的付诸实践。原因很简单,相对于现代学校制度而言,“传统”学校制度实际上就没有“自主”这个概念。尽管是学校管理,也要由“上级”作主。而且,这些年学校的“上级”又越来越多。从行政到教研,从财务到设备……哪个部门都是你的“上级”,你想“自主”自然很难。

现代学校制度给了学校管理极大的空间,这个空间就是在坚持规范、民主、开放和保证依法办学、落实民主监督、推进社会参与的前提下,加强自主管理。但是,这种自主管理,不能再因循守旧,不能再按部就班。它需要通过自主创新,实现管理目标。学校在这样一个持续推进自主创新的过程中,起码可以从三个方面深入探索管理的新模式。

一是通过自主创新,探索有效运行的机制。说到机制,这应该是学校的“大事”,因为它确实时时、处处影响着全局。但是,这件事又总有点让人难懂的感觉。因为社会正在转型,教育也在转型,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就是转型的“标志”。要是给它做个“解词”,大概还好理解一些。机制其实是指一个有机体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特性及其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现代学校制度的运行机制,同样需要这些内在“元素”。在中小学,校长负责制作为现代学校制度运行机制的表现形式,应该充分地把这些“元素”融入其中。但“融入”并没有现成的模式,只能通过自主创新,在探索中发现,在试行中总结。比如,决策、执行、监督,在校长负责制中究竟如何具体分工?如何相互约束?如何构成合力?尽管已经搞了20来年,有时还是莫衷一是。静海县创新推出了一套比较有效的机制。其实,他们也是被“逼”出来的。“基础教育以县为主”的政策下达以后,原本把学校当成自家事情的乡镇、村,失去了当年支教的热情。学校,特别是“根儿”一直就扎在村里的小学,上下都“够”不着了。就在这时,他们自主创新推出了一个全新的“机构”——学校董事会(有的称之为“理事会”)。学校把自己服务范围内的村委会主任、当地企业家以及有一定声望的社会知名人士聚在一起,成立董事会,校长也加入其中,大家共同推举董事长。校长定期汇报工作,提出学校的设想,由董事会成员共同审议。不少地方的学校董事会不仅帮助决策,还组织支教。只要学校遇到困难,董事会成员真是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一所只有12个班的小学,董事会看到了县里按照规定配的4套多媒体设备,就问校长够用不够用。校长说,有时比较紧张。董事会就马上决定大家出资,每班都配一套。他们说:“学校是国家的,孩子是自个儿的。咱给自个儿的孩子花钱,值!”这话说得尽管有些“草根”,却发自内心。两年来,静海县的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居然能够“领跑”全市的同类地区,应该说与这个文件里找不到的“机构”密切相关。正是这个“机构”,使管理的有效机制渐渐“成长”起来。用校长的话来形容,“董事会集中的是智慧,分散的是压力”。如果学校的教代会、家委会乃至校务会,再全面发挥各自作用,真正形成有效机制,现代学校制度一定表现出它特有的突出的“表现”。可无论哪个方面的机制想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绝无先例可循,只能自主创新。

二是通过自主创新,探索深化改革的策略。说到改革,这应该是学校的“要事”,不然大家下了这么多工夫研究、实践、总结、推广干吗?不就是要用改革寻求路径、推动发展、提高质量、办出水平吗?所以,这些年林林总总的改革项目,哪个学校也没少做,哪个校长也没少抓。但是,大家的收获不尽相同。有的在实践中站住了,有的随着时间的流逝“退出”了。原因就是任何改革项目,总要有相应的配套策略作为支撑。而且,这种“支撑”应该是科学的、系统的,否则必然是无本之木。改革项目研究的全过程,必须让自主创新贯穿其中,使改革的策略得以逐渐完善优化、逐步成熟,最终由创新策略转化为创新成果。比如教学管理改革,势必要聚焦到“高效教学”上来,否则教学管理改革肯定没有意义。但要是没有自主创新一套科学的、系统的策略,最后结果很可能就是没有“结果”。天津市梅江中学推出过一套策略——“课堂教学二二三”,即每一节课都要做到“两个不超过”、“两个不少于”和“三个必须”。“两个不超过”是指教师讲授新课不超过20分钟,解决“突发”事件不超过20秒钟;“两个不少于”是指教师提问不少于三分之一的学生,学生活动不少于15分钟;“三个必须”是指必须按时上课、下课,必须使用一种媒体,必须要有学习反馈。有人可能会说,这些内容并不新鲜,你要是愣一看,的确有点儿似曾相识。然而,它的自主创新价值恰恰在于能够把这些大家都见过甚或都用过的办法,经过自主创新,很理性地整合在一起,变成学校自己的整套策略。先看“两个不超过”:前面一个要求教师“精讲”,为“多练”打好基础并留出时间;后面一个又针对学校实际给教师打了“预防针”——千万别为一点小事儿就没完没了地跟学生“较劲”,上课时间上课“最大”。再看“两个不少于”:前面一个是要求教师尽量和学生互动起来,不要“满堂灌”;后面一个是为了尽量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理念。至于 “三个必须”,更非常“综合”,向教师明确传递了保证教学效率、用好教学技术、达到教学目标三项刚性要求。正因为有了这样一套改革策略,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学校,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课堂教学规范了,教师能力提高了,高效教学见“效”了。可见,改革没有策略不行,改革策略没有自主创新同样不行。

三是要通过自主创新,探索破解难题的方法。说到难题,这应该是学校的“常事”。不管是大的还是小的,哪个学校的难题都是一个接着一个,而且还要求学校处理得合法、合理、合情,不然谁都有可能给你个“样儿”看看。特别是那些涉及学生的难题,更不能出现闪失,因为它不定牵动了哪根利益“神经”。但是,如果单靠行政的规定要求愣“拍”,或者只用别人的现成经验生“套”,肯定要碰钉子。此时,只有把自主创新融入自主管理之中,才会用智慧破解难题。比如,“班额”超标就是件令人头疼的事儿。如果说人均受教育机会因此而减少了,有些过于专业,明摆着人均出事故的概率因此要提高的,这可非常实际。严格限制班额,不仅是国家规定,也是国际惯例,因为它是教育规律。以前,咱们的教育资源不足,你想遵循规律也很难。这些年咱们的实力强些了,教育资源多些了,遵循规律的条件也具备一些了。于是,在义务教育学校率先启动了。当然,学校控制班额必然要先“拆”班,后调整。可是,往往还没等你动,家长的意见就先到了。换了班主任孩子不习惯,离开小伙伴孩子受不了……家长拿孩子说事儿,学校怕家长“找”事儿。经过一段时间的“对峙”,一般情况下学校只能以“稳定”为说辞,接茬儿“就合”下去。天津市实验小学却不然,他们通过自主创新,破解了这个难题。学校利用暑期,先在超班额的年级里组建了两个新班,并派两位新任年级组组长分别担任班主任。然后,动员自己的孩子在“拆班”范围的本校教师,无条件服从统一安排,让自己的孩子进新班学习。开学时,学校向这个年级的家长宣布了“拆班”、调整的决定,同时明确了“自愿申请,先报优先,额满为止”的十二字原则。校长说,这样做的理由有三:其一,班不“拆”不行,“安全第一”不能对付;其二,班主任不强不行,新班起步得立得住;其三,“子弟”不去不行,当年“子弟”得到学校照顾,现在教师理应支持学校工作。这个办法出台以后,难题真的不难了。原先听到“拆班”风声,托人要让孩子留在原班不动的家长,开始犹豫了。短短一周时间,班额调整顺利完成。其实破解别的难题也是一样,你要想处理得“严丝合缝”,没有现成的办法,就得自主创新。

如果给学校的自主创新“破”一下题,大概可以这样理解:强调“自主”,就是为了更加切合自己学校的实际;强调“创新”,就是为了更加贴近当今时代的要求。大概这正是现代学校制度要求“自主管理”的本意所在。★

作者:刘长兴

第三篇:优化人才创新环境 激发自主创新活力

摘 要:自主创新环境是促使人才自主创新、成功创新的重要保障。临安要构建杭州西郊现代化生态市,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着力优化人才自主创新环境,激发人才自主创新活力,实现临安工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今年,课题组重点对我市100家最具有成长型企业的人才创新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提出加强企业人才自主创新环境建设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优化人才;自主创新

1 临安企业人才自主创新环境建设的现状分析

(1)创新意识不浓。一是认识不到位。一些领导还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有些口头表态多、付诸行动少;有的希望大干快上、采取扩张式生产;还有的认为创新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创新会影响就业。二是积极性不高。多数企业在这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我市一些企业意识到自主创新的重要性,但由于创新成本高、风险大等因素,许多中小企业对自主创新感到进退维谷。三是合作意识不强。我市一些创新型企业,缺少整合意识,受竞争驱使,有些甚至出现“以邻为壑”的现象,整体上限制了企业自主创新的步伐。

(2)创新能力不强。一是科技综合实力不高,科技进步综合评价水平尚处于全省中游。据省统计局、省科技厅发布的2005年度县(市、区)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显示,在全省90个县(市、区)中,临安的科技综合实力居第46位,虽处于杭州县(市)第二位,但与第一位的富阳相差28位。二是人才综合实力不强。目前全市130863名非公企业员工中,专业技术人才仅占12.6%,技术工人仅占17.6%;大专及以上学历仅占3.3%,高中以下学历占91.7%。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大专以上学历占52.2%,没有职称的占42.2%。人才素质不高、结构不优等导致企业创新能力的不足及不能持久。

(3)创新成果不多。近年来,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较快,在产品研发、品牌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从总体上看,我市创新型龙头企业还是太少,产品技术、装备技术在全国领跑的企业屈指可数,高新技术产品不多。多数支柱产业企业的产品处于价值链低端,受原材料等要素制约明显。省高新产品平均每年不到10个;拥有专利的企业数不足全市企业总数的1%。品牌方面还没有国家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企业利用创新平台的能力较低,产学研对接比较吃力,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不强,科研成果转化成效也不够明显。

2 临安企业人才自主创新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1)创新主体的缺失。一是动力不足,不想创新。我市企业自主创新的内源性动力明显不足。一些规模较小的企业,投入到技术创新的资金更加有限,企业自主创新的基础非常薄弱。二是风险太大,不敢创新。由于发展高技术产业面临很大的技术风险、市场风险和技术流失风险等,一旦创新失败,企业面临破产的危险,企业普遍存在“创新恐惧症”。三是能力有限,不会创新。我市大部分企业还是家族企业,多数企业自主创新的组织程度和效率不高,加上规模小、环境差等因素,普遍感到缺乏创新人才。四是融资太难,不能创新。我市仅有鑫富药业和天目药业2家上市公司,企业从资本市场上直接融资的机会很小。

(2)创新政策的缺失。一是企业缺乏激励政策。目前除鑫富、华兴、万马、华特等几家科技含量较高的企业外,多数企业没有鼓励创新的政策,集团公司也大多没有机关的激励措施。二是政府缺乏扶持政策。政府对企业自主创新在税收、市场准入、金融、采购等方面政策配套还没有到位。我市鼓励企业创新的政策集中在《临安市推进特色制造业基地建设实施意见》,对鼓励人才自主创新缺乏有效的政策措施。

(3)创新机制的缺失。一是在流动机制上,我市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人才需求和流向格局没有根本改变,高层次人才往往部门所有,条块分割,流动不畅,我市高中级科技人才75.8%集中于部门机关和事业单位。二是在评价机制上,往往以学历论高低,以职位论短长,以论文数量论英雄。三是在分配机制上,企业还没有完全将专家的酬薪与其责任、风险和工作业绩挂钩,没有真正体现一流人才、一流贡献、一流报酬。

(4)创新文化的缺失。一是比较急功近利。比较普遍地存在鼓励追求眼前利益,热衷于搞政绩工程,搞立竿见影的短平快项目的现象。二是缺少人文关怀。有些企业领导不能正确对待人才的成功或失败,成功了没有什么说法,失败了得让你承担责任。有的企业在人才使用上还是粗放管理。据对我市50家成长性企业高级技术专家调查显示,32.5%的专家反映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缺乏图书资源;45%的专家反映,凡有出国考察机会,大多数被挤占。三是创新精神不足。现行评价体系重数量轻质量,宽容度不够。如在科研中过分注重论文的成绩而忽视了研究的过程。这样的文化氛围是不利企业自主创新的。

3 临安企业人才自主创新环境建设的对策措施

3.1 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强化培养,搭建平台,着力提升人才自主创新能力。

(1)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环境建设。一要加强企业家创新精神的培养。要加强企业经营者的培训,定期组织企业家外出学习考察,努力使其具备把握行业技术趋势、熟知企业技术状况、洞察市场与技术关系的能力,提高领导与组织创新的能力。二要注重培养企业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战略基点,结合实施省“151”、杭州市“131”、临安市“812”人才工程,开展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人才“创新、创业、创优”活动,组织专业技术人才参与技术改造和技术开发,提升其创新能力。

(2)推进企业激励共赢环境建设。一要加大创新投入力度。建立企业高新技术发展基金,加大技术创新投入,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的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比重分别达到5%和3%以上。二是加大激励力度。要深化收益分配机制改革,鼓励技术要素以各种形式参与收益分配,建立知识创新、科技项目创新与效益相结合的“风险报酬机制”,吸引各类优秀人才和科技精英来企业创新创业。三要建立技术创新策略联盟。我市企业特别是电缆、节能灯等产业相对集中的行业,可针对彼此共同的研究开发需要,组建研究开发同盟或联合开发中心,集聚技术资源,进行联合攻关,共享研究成果。

(3)推进企业创新载体环境建设。一要推进博士后科研流动(工作)站建设。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博士后流动工作站,鼓励博士后研究人员参与我市重大科技攻关和技术创新项目的招投标,并在立项、推荐列入国家、省市重点技术创新项目等方面予以支持。二要推进科技企业孵化中心建设。加强市科技孵化中心建设,扩大规模,加强管理,增强其示范辐射作用;鼓励企业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设专业孵化器,发挥孵化器在培育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科技型初创企业中的主导作用。三要推进企业研发(技术)中心建设。按照基础建设良好、经营管理规范、创新能力突出、支撑和示范作用明显的原则,鼓励成长性企业组建杭州市级以上研发(技术)中心,研究开发高新技术产品,增强企业竞争力。

3.2 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完善政策,健全体制,着力激发人才自主创新热情。

(1)优化政策法制环境。一要健全企业创新扶持政策。制定《临安建设创新型县(市)的实施意见》,完善支柱产业自主创新专项政策、科技孵化器政策、鼓励企业信息化改造政策、鼓励科技中介机构发展政策等。立足自主研发,鼓励和支持专业技术人才进行科技攻关、技术创新等活动,并提供创业资金扶持、科研项目补助等。二要健全创新型人才激励政策。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采用不变更户口、不改变编制的柔性流动的方式,引进我市产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人才。三要健全创新成果转化政策。鼓励企业和风险投资者分享科技成果的效益;重奖成果转化贡献突出的科研人员和中介机构及人员,实行技术入股、自带技术办企业等方式转化创新成果,充分调动和保护企业科技人才转化科技成果的积极性。同时,政府要当好企业自主创新的“场地维护员”,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为人才自主创新营造一个健全的法制环境。

(2)优化体制机制环境。一要完善科技管理体制,推进重大科技和创新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提高政府科技政策的透明度和执行力;深化人才管理体制改革,促进高层次人才向企业流动。充分发挥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在技术创新中的带动作用,鼓励他们多出快出适用性创新成果。二要完善考核机制。我市科技进步考核要侧重考核各地企业自主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科技经费投入等方面情况。人才工作考核要侧重考核人才创新载体建设、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情况。三要完善投入机制。建立政府自主创新专项基金和风险基金,重点资助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博士后流动站等研究开发项目,奖励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

3.3 充分发挥文化的推动作用,鼓励创新,以人为本,着力孕育人才自主创新精神。

(1)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人文环境。美国硅谷文化的重要特色就在于具有鼓励冒险、宽容失败的价值观念。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创新为魂,大力弘扬“开放大气敢创新、团结拼搏勇创业”的临安精神,鼓励冒尖、激励探索、尊重个性、宽容失败。充分信任、宽容人才,大胆启用青年人才,加压担子锻炼人才。特别要转变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立竿见影的浮躁情绪,培养追求真理、长期坚持的科学心态。真正使创新人才有用武之地而无后顾之忧,让创新人才和成果势如泉涌地迸发出来。

(2)营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环境。创新真正需要的是自由平等的氛围。临安在吸引高层次人才方面不具竞争优势,但可以通过营造有利于人才创新的学术环境,广泛集聚人才智力。如可以充分发挥我市行业协会、学术团体等的作用,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开展学术研讨、科学评论、科学论坛等学术活动,推动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激发创新思想火花,形成有利于不同学术思想、观点之间展开公平竞争的学术氛围。

(3)营造以人为本、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加大对外宣传力度,通过各类媒体,大力宣传临安的创新政策和创业环境,建立市内企业人才资源信息共享平台,加快集聚创新型人才。加强有利于人才创新的公共设施建设,规划建设科技馆、图书馆和公共实验室,为创新型科技人才最大限度发挥作用、提高创新效率提供信息和技术支撑。建立党政领导联系专家制度,倾听人才意见和建议,为企业自主创新出谋划策。对引进的急需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发给“人才绿卡”,在其住房、家属调动、子女入学等方面予以倾斜,为其创新解除后顾之忧。

作者:阮民义 童铁江

上一篇:目标化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科学实验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