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运营管理论文

2022-05-11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企业运营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随着近几年来,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和各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每个企业都面临着严峻的市场竞争。为了可以在市场当中站稳脚跟,或者在经济竞争当中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各个企业需要加强公司内部的管理。随着近些年来各项管理理论的不断完善和开拓,我国的部分企业集成项目管理已经拥有了较为突出的成就。

第一篇:企业运营管理论文

企业管理文化与企业精益管理

摘 要:2012年,国资委提出了中央企业要全面开展企业管理提升活动,以增强中央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在全球经济危机时期,提出进行管理提升活动是非常有意义的。抓企业精益管理,一定要培育形成企业自身的管理文化,更应该了解企业管理文化的内涵以及企业管理文化与企业精益管理之间的关系,企业只有形成自有的管理文化,才会形成管理的长效机制,才会使企业每一位员工自觉地实施精益管理。

关键词:企业管理文化;精益管理;内涵

中圖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2012年3月以来,国资委在中央企业中开展管理提升活动。通过全面开展管理提升活动,加快推进中央企业管理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化、精细化转变,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为“做强做优、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奠定坚实基础。应该说,在全球经济危机时期,提出进行管理提升活动是非常有意义的,但是管理提升应该是每个企业在经营中应该有的,而不应只是一个活动,更不能搞成阶段性的运动。企业精益管理,要常抓不懈,并培育形成企业自身的管理文化,才能真正地抓好企业管理,因此,作为企业管理者,既应该了解什么是真正的精益管理,更应该了解企业管理文化以及企业管理文化与企业精益管理之间的关系,只有将管理形成企业自有的管理文化,才会形成管理的长效机制,才会使企业每一位员工自觉地实施精益管理。

一、精益管理的内涵

精益管理从题意理解,所谓的“精”,就是手段,少投入、少消耗资源、少花时间,尤其是要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投入和耗费;所谓的“益”,追求的是效益,即多产出经济效益,实现企业升级的目标。精益管理的核心概念就是消除浪费、贴近顾客、持续改善。

精益管理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精益管理的出发点就是强调顾客确定价值和顾客拉动,产品开发与产品生产均以销售为起点,按定货合同组织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在生产制造过程中实行“拉动式”的准时化生产。以市场需求拉动企业生产,以后道工序拉动前道工序生产,准时地组织各环节的生产,生产既不超量也不超前。准时化生产是一项系统的管理工程,有效地调动企业各项生产顺利进行,减少中间环节的浪费。

2.精益管理强调以“人”为中心,充分调动人的潜能和积极性,强调协同作战,团结协作。精益管理是一项系统性的管理工程,在这个工程中,有一整套的有利于企业管理的规章制度和各项操作基准,但是再好的规章制度以及操作基准,如果没有人的执行都等于零。因此,精益管理从人的思想入手、提高全体员工的素质,通过企业文化,建立企业共同的价值观念,培养集体荣誉感,强调全体员工的参与意识,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一方面,企业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一专多能,提高效率;另一方面,强调人与人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协调。企业是一个团队,互相之间要协同作战,使“1+1”大于2。只有各个环节、各个部门协调作战,才能够发挥整体合力,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3.核心思想是彻底消除浪费。归纳起来,精益思想就是在创造价值的目标下不断地消除浪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浪费现象很多,常见的有:因无需求盲目生产、采购而造成了积压和多余的库存;产品质量有缺陷而返工,或者服务不满意而引起客户不满;未按操作基准而过度加工,或者流程基准不完善而导致实际上不需要的加工和程序;流程缺乏科学化,多余搬运,造成不必要的物品移动;设备不完善或工位设置不合理,造成人员在工作中不必要的动作,产生多余的运动;生产各环节衔接有问题,造成人员、设备等候;由于各部门或不同工位之间协调不强,工作中扯皮推诿,造成不应该的时间上的浪费等等。努力消除这些浪费现象是精益管理的最核心的理念和最重要的内容,消除了浪费,也就等于生产流程科学化,减少超长距离移动,减少停工待料,提高设备的稼动率,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物料、设备能力,提高效率;让没有浪费环节的价值流真正流动起来。

4.强调全面的自主管理。抓精益管理的企业一个最明显的标志是强调质量是生产出来而非检验出来的,由生产中的每位员工的自主的质量管理来保证最终质量。注重培养每位员工的质量意识,生产过程中对质量的检验与控制在每一道工序都进行,保证及时发现质量问题,此道工序有质量问题的产品不会流到下一道工序,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保证流到下一道工序的产品是合格的产品,决不出现对不合格品的无效加工。最终保证到客户手中的产品是满足质量要求的。每个部门、每个班组、每个岗位,岗位职责清晰、计划周密。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每天该干什么,而不需要领导每天布置、监督员工去做什么。

5.精益管理的最高境界是形成企业管理文化,持续改善,追求卓越。企业管理追求的应该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因此,要形成一种文化理念和氛围,全体职工都积极参与,全体职工都有一种理念,那就是要持续改善。通过持续改善,形成持续改善、自主改善的文化氛围,谁发现问题都可随时提出。管理大师詹姆斯在接受《当代经理人》采访时指出:精益管理是一种思维的方式,主旨在动员全体员工,不断地去发现过程中的问题,解决问题,持续改善。我们谈的“精益”不只是一个项目,而是一套完全不同的管理思想与体系。其中包括制定企业的目标,各项作业的程序,同时要让所有的员工都能参与,不断地改善作业程序,以期达到最终目标。这并不是某一个月或某一年的年度项目,而是企业领导的核心思想与长期奋斗的目标(《当代经理人》2007年2月)。

二、企业管理文化的内涵

企业管理和企业的文化建设从来都不是孤立的,一个企业如果想真正地进行精益管理,而不是将之变成一时的运动,企业的管理就必须植根于文化之中,在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企业文化理论,称之为管理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企业管理文化是将该企业的全体人员结合在一起的标准和行为方式。企业管理文化代表本企业的目标、信念、价值观念,是本企业管理中最核心、最本质的成份。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带动员工树立与企业一致的目标,并在个人奋斗的过程中与企业目标保持步调一致,能为员工营造一种积极的工作氛围、共享的价值观念和管理机制,鼓励员工积极进取,从而对企业的绩效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相反,落后的企业管理文化,企业的价值观念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进程,就会使员工与企业目标不一致,员工之间不能互相协调,缺乏积极进取的精神,从而使企业每况愈下。

企业管理文化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努力培育积极向上的企业共同的价值观念。主要包括:使企业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并创造社会效益,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对外树立企业良好的形象和优质的品牌效应;对内创造一个使广大员工身心愉悦、和谐团结、互相尊重的工作环境;形成系统完善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操作基准;全面提高员工的素質,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挖掘和开发人的潜力,使企业成为一个具有生机、活力、富有创造力的企业。

2.企业管理文化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表层管理文化,主要包括企业名称、标志、代表色案、对外形象宣传等等。第二个层次是中层管理文化。企业制定战略性的方针目标和与之相适应的完善的规章制度;企业形成一套严格的工作流程和作业基准;加强执行力,培养员工自主管理能力,作业标准化;企业有一套自己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倡导广大员工在日常的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要共同遵守。这是企业的管理核心所在,也是提升管理水平的基础。第三个层次是深层文化,这是一个企业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企业长期积累形成的思想理念上的东西,形成企业特有的管理思想、哲学观念、价值体系。

三、企业管理文化与精益管理的关系

管理文化对企业精益管理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文化与企业精益管理的目标与核心是一致的。二者的最终目标都是企业获得良性发展,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为员工创造一个和谐、团结、使人得到尊重的工作环境。企业追求的利润不是一时的回报,而是追求卓越的企业文化,以形成精益管理的长效机制。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小型企业靠领导,中型企业靠制度,大型企业靠文化。只有追求卓越的文化,才能保持大企业的生机和活力。海尔二十年发展历程中产生和逐渐形成了特色的海尔文化体系。海尔文化以观念创新为先导、以战略创新为方向、以组织创新为保障、以技术创新为手段、以市场创新为目标,伴随着海尔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从中国走向世界,海尔文化本身也在不断创新、发展。海尔精神是敬业报国、追求卓越,海尔作风是迅速反应、马上行动。海尔的每一位员工在实现海尔的大目标中,也不断实现个人的价值与追求。

2.管理文化建设也是一种管理手段,而且是一种高层次的管理手段,企业管理效率依赖于诸如价值系统、管理哲学等文化变量。管理文化建设以及精益管理都要以人为中心,只有建立了优秀的管理文化,“人”这个中心,才能真正与企业一条心,才能够按照精益管理的各项规章、流程、基准去操作,才能发挥机器设备所不具有的积极性、创造性。在企业的资源中,设备、技术、规章制度等都可以模仿,但唯一人力资源不可以模仿。

3.管理文化是企业精益管理的驱动力。在一个优秀的企业中,优秀的企业管理文化理念自始至终贯穿企业管理之中,发挥着无形的灵魂作用。要想推动企业管理创新,实现企业持续发展,必须要有内在驱动力,而这种内在的驱动力,最主要的来源就是优秀的企业管理文化。优秀的企业管理文化能够通过企业的价值观,团结广大员工,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不断发现企业经营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持续改善,追求卓越。

4.企业管理文化在企业管理中发挥导向、引领和约束作用。一个企业的企业管理文化一旦形成,它就建立起了自身的价值体系和规范标准,所有企业成员就必须处于这个价值体系中,共同遵守企业的规范、标准、行为准则。企业管理文化的导向、引领和约束,既具有制度式的硬约束,也有意识形态方面的软约束,软约束的力量往往要大于硬约束,并形成一种员工自愿奉行的力量。这种软约束会形成强大的使个体行为从众化的群体心理压力和动力,从而形成所有成员都自觉积极向上的氛围。

5.优秀的管理文化能够增强凝聚力和激励作用。以精益思想为核心的企业管理文化,它所形成的价值观被企业员工共同认可后,无形之中就会成为一种强大的合力,把企业中来源于五湖四海,兴趣爱好、性格脾气迥异的成员聚合起来,从而产生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国内很多企业把精益管理搞成一场运动,抓了一个阶段,好像就完事大吉了,而没有形成企业的管理文化并长期坚持下去,因此做事总是不到位或不长久。

要想真正实现精益管理,企业必须转变思想观念,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完善、系统的系统管理体系和自主控制体系,将企业管理文化的建立自始至终贯穿其中,发挥灵魂作用,不断驱动企业追求卓越,追求完美。

参考文献:

[1] 张舸.企业文化以精益思想为导向[N].中国石化报,2010-09-13(4).

[2] 张敏捷.浅谈新经济与企业文化[J].魅力中国,2009,(9):53-54.

[3] 程政,杨福东.精益管理文化体系研究[J].价值工程,2012,(1):310.

(责任编辑:陈丽敏)

作者:周淑梅

第二篇:企业运营管理及企业集成项目管理探究

摘要:随着近几年来,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和各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每个企业都面临着严峻的市场竞争。为了可以在市场当中站稳脚跟,或者在经济竞争当中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各个企业需要加强公司内部的管理。随着近些年来各项管理理论的不断完善和开拓,我国的部分企业集成项目管理已经拥有了较为突出的成就。但是为了使项目管理的运用可以给公司带来更好的收益和发展,各个企业就需要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不断的发现项目管理,在运用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本文通过对于我国目前企业的项目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单阐述,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企业运营管理;企业集成项目;分析探究;管理

引言:

目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每个企业在经营和发展的过程当中都面临着,严峻的市场竞争。为了使企业可以有更好的发展前途,企业的产品可以走向世界化。就要对企业进行,严格的规范化管理,让整个管理流程走向科学化,现代化,系统化。通过一系列的管理,使企业在发展过程当中,能够具备更好的市场竞争力,可以有效地预测市场当中存在的风险,并具备能够规避风险的能力。这样一来就能使企业在严峻的市场竞争当中,拥有自己的发展优势,在社会主义市场竞争当中站稳脚跟。

一、企业运营管理和企业集成项目管理的概述。

1.1企业运营管理的概述

所谓的企业运营管理指的是企业在运营过程当中,财务部门对于企业运营当中的成本和利润,在未来发展过程当中存在的风险等问题进行的研究和分析。其目的是为了有效地规避风险,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以及减少成本的支出,提高整个公司的综合竞争力。这项工作主要表现在,管理核算决策这几个方面。也就是说,通过控制企业运行过程当中,资金的流通,以及资金的使用情况来对整个公司的运营状况做出一个统一的分析,并在与此同时不断地进行调整和控制,保证企业整个财务状况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保证了整个企业运行的透明性。所谓的决策主要对象是指对于公司上层或者管理人员,所做出的决策所做出的评估判断,以便于企业在整个发展过程当中,具有科学性。

1.2企业集成项目管理概述。

企业集成项目管理指的就是,整个公司运营过程当中,与其他公司所开展的合作项目,或是其他开发项目,所进行的监督管理。通过一系列的工作来保证整个项目开发的过程当中,可以实现经济利益发展的最大化。通过规划,控制,启用,实施,收尾这几个方面来对项目的运行和开展进行严格的监督以及考量,保证整个项目在开展过程当中的质量。

二、目前我国企业运营管理和企业集成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企业运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1资金运用的不合理。在企业发展过程当中,资金的投入是为了给企业带来更好的发展前景,以及给公司带来更好的生产资料,扩大企业的规模以及在市场经济当中的竞争地位。但是在我国目前的企业发展过程当中,企业在进行投资和一些项目项目的开展时,常常忽略或者不重视风险评估这一工作。这就是企业在这行投资时,存在着很大的风险,也可能带来后期的成本浪费,和公司资产的损失。

2.1.2企业管理层对企业缺乏科学性的运营管理。

企业的管理层作为整个企业运营,和发展过程当中的核心领导角色,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我国企业当中,很少公司的上层管理人员,会对企业运营管理当中一些制度制定规范性,标准化的文件。这样一来,在很大一定程度上,企业的运行和发展过程当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就没有办法得到根本性的解决,企业很容易因为市场的波动而造成巨大的损失,也容易造成因为公司内部原因所产生的一系列资金小明流出问题。

2.2企业集成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2.1企业集成项目缺乏良好准备工作。就我国目前企业的发展运营状况而言,很多企业都没有将注意力放在对于集成项目的管理当中。因此造就了项目基层管理人员,对于前期工作准备的不够充分,对于中期可能出现的问题没有进行调配的能力和作出及时应对措施的方法,整个工作流程没有科学性和顺序性,导致企业施工现场状况频发,影响企业的发展前景。

2.2.2企业集成项目的工作人员技能水平较差。由于上层管理人员对于基层项目规范管理的不够重视,因此造就了相关专业技术的管理人员,专业素质并没有达到要求的标准,他们对于整个项目的认识程度并不够高,因此,在项目进行的过程当中没有办法对所有突发状况进行及时的判断和解答,没有办法对于企业集成项目管理,产生更多较为积极的影响。

三、企业运营管理和企业集成项目管理的对策分析。

3.1制定科学的企业运营管理制度。

各个企业为了更好的发展集成项目管理制度,就应当在这项工作上制定严格的方案和相应的制度。让管理人员,可以有相关的规章制度遵守和依照。在这项工作上,建议各个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一套较为完善的资金使用制度,规范在整个项目进行的过程当中,资金的流通,和使用情况。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核对每日的,资金流通状况做出一定的分析和研究。定期对这个项目的资金状况进行核算和检查,保障项目开展过程当中资金的透明程度,减少或杜绝不明资金流出情况。

3.2提高工作人员的技能水平。

对项目集成管理的技术人员,要经过层层选拔,保证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能够,达到项目要求的标准。定期对这些专职人员进行严格的培训,保障他们的知识储备可以跟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制定严格的责任制度,将责任具体到人。设立完善的奖罚制度,对这些专业的技术人员,要利用奖罚结合的方式,激起他们工作的主动性和认真性,保障在完成工作的過程当中,可以将自身利益与企业的利益相结合。

结束语:

企业为了实现不断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要在公司内部建立完善的规范管理制度。对于集成项目的管理,更要提起公司高层的重视。这样一来可以很好的提升公司的经济实力,加快公司的发展壮大,以及它的影响力。

作者:王涛

第三篇:企业盈余管理手段概述企业盈余管理手段概述

摘要:已有的盈余管理手段研究的文献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对盈余管理的文献研究;二是对盈余观念手段的研究。文章先对于这两方面的文献研究进行介绍,然后结合中国资本市场的实际情况对盈余管理文献予以总结,最后对盈余管理手段提出思考。

关键词:盈余管理;手段;文献总结

盈余管理对于企业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项目,这直接关系到企业经营效率通过管理的手段能否更全面地反映企业业绩。盈余管理手段更是盈余管理中的重中之重,盈余管理手段在现代经营管理中为更多的管理者接受并且运用。

一、文献概述

盈余管理国内外研究,2000年王学军和肖华发表的《盈余管理研究回顾及其对会计准则建设的启示》一文支持了哈利和詹姆斯(1999)的观点,他们认为盈余管理发生在管理当局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通过构建经济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时,旨在误导那些以公司的经济业绩为基础的利益相关者的决策或者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契约的后果。

在盈余管理手段研究方面,叶建芳和周兰等(2009)指出公司实现盈余管理的会计手段主要是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进行的。这类盈余管理手段通常只影响不涉及现金流量的应计项目(应计项目是权责发生制的结果,并不影响现金流量),又称为应计项目管理。

盈余管理手段主要有:债转股、股票交易、减少酌量性费用开支、资产处置和关联方交易。

债转股研究中,刘燕(2007)、朱熙(2010)声称债务重组会计准则并没有对债权人利益有效保护,反而成为了企业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将未来应付利息计入重组后债务的账面价值,虚增了债权人在债务重组中实际获得的利益却没有反映其中的损失。

杨旭东、莫小鹏(2006)通过实证研究,新配股政策出台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将配股作为应用最广泛的新手段。因为配股可以为企业增加新的现金流入,却不用现金流出。申慧慧、黄张凯、吴联生(2009)对股权分置改革在盈余管理中影响研究发现,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存在显著差异。这个研究成果成为股票交易手段的代表。

减少酌量性费用开支首推周铁、罗燕雯(2006)发现应计项目的操作在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中相关性有偏差。

王建新(2007)研究资产处置手段是发现,现行准则实施以后,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来操纵利润越来越难。

郑国坚(2009)、陈冬华(2009)都对关联方交易这一传统的盈余管理手段做了研究,基于角度不同,但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郑国坚(2009)关联方交易是对会计盈余质量是有害的,陈冬华(2009)确认为关联交易对未来应与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是有益处的。

二、对于文献的总结与思考

对上面的国内外的经典著作关于盈余管理手段的阐述,可以了解盈余管理的重要性和盈余管理手段的主要内容。我国盈余管理研究从一般研究方法上来看主要是实证的研究方法,规范性的研究比较上,从对盈余管理信息挖掘上来讲相对于国外的盈余管理研究来讲理论观点创新上是比较少的。多是以国外已有的一些盈余管理的观点稍有向前一点的发展,而这样的发展一般来说是以以往的一些经典结论在新的环境下是否成立,或者成立有能发生怎样的重要作用为行文的一般性思路,而收集的数据主要是依靠中国资本市场为其数据来源的。这样的研究实际上是用国外的理论为内核,套用中国资本市场为外衣。正是基于这样的研究,实证研究就要考虑到一些在以中国资本市场为研究数据的特殊问题。中国的资本市场相比西方国家起步比较晚,但是发展却很迅速,但是资本市场的规范性却没有像美国这样的老牌资本市场的成熟性。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制度的不断变革使得研究的前后一致性可比性受到极大的挑战,如2006年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2006》,这些就会给盈余管理的手段就带来了变化。

盈余管理文献的总结中可以看出,中国资本市场的盈余管理还不是很成熟,这个问题值得思考。在对已有的盈余管理的文献整理中发现,数据来源的年份的样本数是比较少的,通常只有几年的数据,而国外的研究甚至用到了几十年的数据进行论证和验证。2006年对于中国资本市场的实证研究是一个断点,所以学者们通常是用的2006年以前或者2006年以后的数据分别作为样本,或者将两本份的数据分为两组,分别进行研究。2008年内控指引的推出,对于盈余管理手段的革新起到了推动作用,对管理者盈余管理的手段提出了新的要求。盈余管理手段在基于制度等因素的变化下也会产生变革,原有的盈余管理的手段在法律制度的基础上不能施行了,原有的盈余管理手段虽然可以施行但是在技术方法上有了新的改变,新的盈余管理手段的产生等。

参考文献:

1、陈冬华.论盈余管理实证研究应去道德化[J].会计研究,2009(3).

2、张丹,陈纤.金发科技股权激励计划实施前后的盈余管理分析[J].财务与会计,2010(2).

3、郑国坚.基于效率观和掏空观的关联交易与盈余质量关系研究[J].会计研究,2009(10).

4、叶建芳,周兰,李丹蒙,郭琳.管理层动机、会计政策选择与盈余管理[J].会计研究,2009(3).

5、申慧慧,黄张凯,吴联生.股权分置改革的盈余质量效应[J].会计研究,2009(2).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

作者:刘震 张延明

上一篇:中外美术欣赏论文下一篇:新闻传播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