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商征信体系建设

2022-09-06

第一篇:运营商征信体系建设

个人征信体系建设设想论文

一、我国征信体系建立的现状及现有模式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人民银行牵头建设的全国统一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

按照国务院的要求,2004年初人民银行加快了个人征信系统的建设。2004年12月中旬实现了中国银行等15家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8家城市商业银行在上海等7个城市的试运行。2005年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广,6月底,16家国有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实现与该系统的全国联网;8月底,115家城市商业银行实现与该系统的全国联网;2005年底,已有12家省级农村信用联社、55家地市级农村信用联社和56家城市信用社联网接入该系统。经过一年的试运行,2006年1月正式运行。该系统主要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采集个人的基本信息、开立结算账户信息、在金融机构的借款、信用卡、担保等信贷信息,并将个人在全国所有商业银行的这些信息汇集到其身份证号下。目前,数据库收录的自然人数已经达到3.4亿人,其中有信贷纪录的人数约为3500万人,其余为开立结算账户信息。截至2005年底,收录的个人贷款余额为2.2万亿元,约占全国个人信贷余额的97.5%。

目前个人征信系统的主要使用者是金融机构,通过专线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总部相连(即一口接入),并通过商业银行的内联网系统将终端延伸到商业银行分支机构信贷人员的业务柜台,实现了个人信用信息定期由各金融机构流入个人征信系统,汇总后金融机构实时共享的功能。其中,前者表现为金融机构向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报送数据,后者表现为金融机构根据有关规定向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实时查询个人的信用报告。金融机构向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报送数据可以通过专线连接,也可以通过磁盘等介质。

经过数年的摸索,我国各部门在我国国情基础上对个人征信体系建设进行了多种多样的探索和尝试,形成了以人民银行为主导的方案与模式。

该模式类似于欧洲模式,由人民银行作为主导机构进行征信体系建设。在人民银行已有的企业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和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系统两大信用系统的基础上进行扩建、由人民银行筹建专门的征信机构进行运作,向包括金融机构在内的各种用户提供信息报告服务。在个人征信方面,人民银行2005年10月1日起施行了《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能够依靠人民银行现有系统和信息资源,减少前期投入并快速在全国建立起数据库,缺点是容易使人民银行对信用服务市场形成垄断。

二、我国个人征信建设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1、征信体系建设模式选择不清晰

由于我国缺少类似美国联邦委员会这样专门管理市场经济的部门,使得全国征信系统建设缺乏协调行动,建设步伐迟滞。由于国务院没有明确主导权和建设模式,各部门都在争夺征信体系建设的主导权,建设自己的信用管理体系,将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

2、法律体系建设落后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础,而征信体系是信用体系建立的基础,征信体系建设的保障是征信立法。完整、有效的信用法律体系是信用交易和征信系统顺利建设的根本保证。信用的规范管理必须通过立法实现,但在我国现有的法律体系中,尚没有一项法律或法规为信用活动提供直接依据。这直接影响了我国信用行业的健康发展。

3、行业技术标准不统一

由于技术标准不统一,使整个信用体系的数据可信度下降,各体系之间的数据交换成本增加,降低了信用数据的使用效率。

4、信用文化环境不健全

社会总体信用意识虽有提高,但仍处于较低水平。信用文化意识普遍较为淡薄,信用服务需求不显现,新闻媒体对信用宣传的力度也不够。在信用管理专业教育方面,我国现在只有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少数高校开设了信用管理专业,信用管理专门人才匮乏。

三、我国个人征信体系建设的实现思路与建议

1、加快征信法律体系建设

征信立法是征信建设的核心,是确保征信建设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没有征信立法,社会信用活动及征信建设就会失去标准和规范。发达国家170多年的征信发展史证实了征信法规体系建立和完善的重要性,美国在信用管理上的相关法律法规有16部之多,内容涵盖了征信建设的各个环节。,采取的方式是先发展后立法,立法的目的是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建立《信用信息公开法》。界定国家机密、个人隐私的范围,确定信用信息披露制度,明确信用信息查询条件,区分信用数据失实与信用数据造假行为,建立可行渠道使失实信息可以得到及时更正,同时制定对信用数据造假行为的惩罚措施,规定负面信息的保存期限。个人信用信息并非可以随便公诸于众的资信,相反,它属于个人的隐私。既是隐私就拥有隐私权。而现有个人征信系统所采集的信息中,哪些是公众信息,哪些又是个人隐私,目前还没有法律意义上的明确界定,因而,隐私权保护,成为个人征信体系建设中引人关注的焦点。

(2)建立广泛社会联防。社会联防由政府监管部门、授信机构、雇主、公共事业单位和企业共同组成,使失信者或者信用记录差的人,在信用消费、贷款、求职等诸多方面受到制约,促使个人重视自身的信用状况,并尽量避免和信用记录差的个人交易,从而提高社会的信用意识,提高社会对信用的需求与积极性,提高社会使用信用的意愿。金融部门要加强与司法部门、经济管理执法部门的合作,加大对不履行还债义务行为的法律约束。

(3)修改现行法律法规,使现行法律法规中与个人信用制度相冲突的部分得到协调和统一。这些法律法规主要涉及《民法通则》、《商业银行法》、《担保法》、《档案法》、《保密法》、《刑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用法律手段规范个人的信用行为。

(4)加大执法力度。执法不严、司法不公、人治特色鲜明是我国司法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随着市场的发展和人们法制意识的不断增强,社会整体的法制观念正逐渐形成,这必然对司法的公正性和客观性的加强形成动力,从而对淡化执法过程中的人为色彩、加大具体执法的力度产生正面的促进作用。

2、强化央行管理职能,营造良好的协作环境

要不断强化人民银行信用中心的核心地位,逐步完善个人信用体系,建立与社会各部门可随时在人民银行信用中心的信息库中查找到自己所需的个人信息资料。虽然国务院授权央行管理征信业,但相关部门同样掌握着大量的信用资源。这些部门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管理着相应的信用活动,并且出台了很多具体的和信用相关的管理规则与实施办法。这种自然形成的信用管理职能与分工,尽管符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但其负作用不可小视:即给企业增加了不必要的管理负担,又无法全面整合资源,造成资源浪费。

随着社会对信用的重视,以及征信活动的迅速发展,要求央行进一步统一或协调组织,负责起全国信用管理的统筹安排。在征信服务行业的市场准入管理、从业人员的职业资格管理、执业技术准则、行业标准等方面,进行比较全面的监督和规范。

同时,建议成立“中国征信中心”,具体负责全国统一的征信信息基础数据库的建立和运行。由于我国个人80%以上的融资及其产生的信用信息集中在银行等金融机构,人民银行建立的全国集中的个人和企业征信数据库已经完全收录了这部分信息并为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信用信息共享提供了有利条件,建议国务院明确中国征信中心以人民银行建设的个人和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为平台,发挥中央银行的主导作用,对全社会各部门产生的信用信息进行统一征集和整合。

3、加强信用标准化建设

所谓的信用标准化可理解为在征信体系建设过程中,对信用信息的采集、整理、加工和查询的相关技术、产品和服务等,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和市场秩序的过程。

结合我国征信体系的发展状况来看,征信体系标准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征信平台建设的技术标准。其中包括涉及国家机密、商业机密和个人隐私权的信用信息界定标准,信用信息的数据格式和代码标准,数据接口标准,以及信息安全、网络基础设施等相关标准。二是信用服务标准。包括信用服务基础标准、信用服务质量体系标准、信用服务业管理标准、信用服务业管理资质标准、信用服务设施标准等,皆在规范征信机构市场行为,提高信用产品和服务质量。

同时统一个人信用评估标准。借鉴国外经验,逐步建立客观、合理、科学、统一的个人信用评估指标体系,利用现代信用评估方法发展个人信用评估模型,从还款能力与还款意愿两方面对个人信用进行科学评价。

4、加强信用信息数据库建设,完善系统服务功能

信用信息数据库是征信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征信数据库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信用信息征集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及时性决定了信用信息的有效性,是信用产品质量的核心,直接影响征信系统的功能发挥。现阶段,要不断加强信用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完善系统服务功能。一是要不断提升数据库建设的技术水平;二是要以市场对信用产品的需求为导向;三是在此基础上,向经济金融监管部门、政府部门等信用和使用部门有序开放信用信息数据库,不断扩大数据库的查询使用范围,充分发挥数据库的服务功能;四是要积极推进数据库的标准化建设,为实现各部门、地区间的信用信息数据交换和共享创造条件。

5、加强信用文化建设及专业人才培养

(1)加强宣传力度,普及信用知识。征信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制度性的工作,要利用新闻、出版、教育、文艺、广播电视等多种形式大力开展诚实守信教育,普及现代市场经济的信用文化和信用意识、加大舆论宣传和监督力度,形成讲信用、守信用、用信用的良好社会氛围。政府要加强行政管理职能,强化公民信用意识,把诚实守信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础工程来抓,让人们真正意识到,个人信用是“第二身份证”是“经济通行证”,将在今后的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应当有效地加以维护,以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信用文化,给守信者以道德上的认同,予背约者以舆论上的谴责。诚信是现代化的社会标志,诚信建设应当深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并且成为全社会共奉的准则。

(2)加强信用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政府应鼓励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开设信用管理专业或信用管理课程,为信用管理行业输送后备人才。除大学教育外,我国应在征信行业中大力开展各种短期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建立类似注册会计师的信用管理师资格认证考试,通过资格认证考试推动信用管理行业规范化的进程。

第二篇:银行征信法律体系建设分析思考

征信是指对法人或自然人的银行信用和与此相关的其他信用信息进行系统调查和评估的行为。通过征信工作,授信银行就可以在提供信用之前就了解受信人的信用等级,决定是否授信、授信的具体额度和方式,从而降低和避免信贷风险损失,这对于银行业的健康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经过近几年银行征信体系建设的发展,它对规范我国的金融业秩序起到了积

极作用,但是,由于我国目前市场经济发展得还不够完善,社会信用缺失、法制建设滞后等一系列的问题,也制约了银行征信业的发展。这其中较为突出的制约因素,就是配套的征信法律体系没有建立起来。

征信法律体系的缺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征信基础法律体系的缺失

这主要表现在,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未有一部规范征信市场行为方面的法律或法规。但是,从国际上看,有相当一部分国家在征信体系建设中,具有比较完备的征信管理法规,如,美国有、泰国等国家都建立了相当完备的征信基础法律,都为该国征信业规范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我国目前的征信体系,其机构相对独立,资源共享难。企业资信调查报告的信息和数据主要来自于工商、海关、法院、技术监督、财政、税务、银行等部门,还有一部分直接来自于企业。由于各行业、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和数据互不流动互不公开,大量有价值的信息被闲置,信息资源浪费严重。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第6条规定“商业银行应当保障存款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侵犯”这就制约了商业银行向征信公司开放企业信用数据;再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0条有关侵犯商业秘密的规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征信公司信用数据的收集与利用。

第二,征信市场管理和监管法律体系的缺失

这主要表现在,由于我国目前的信用中介机构的性质和归属没有法律、法规的明确规定,导致了信用中介机构陷入要么多人监管,要么无人监管的尴尬境地。由于征信数据及其处理结果在某种程度上非常敏感,让其一直处于这一状况而无法律的明确规定,实属不该。我国政府和相关立法机关应当重视。

第三,失信惩戒力度的法律体系薄弱

这主要表现在,我过仅有《民法通则》、《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刑法》等基本法律法规中涉及到条款较少的守信、失信行为,且对失信行为的处罚标准不一。因此,在缺乏法律保证和规范的情况下,社会上失信行为自然就多,因为失信者没有受到及时、严厉的失信惩罚,失信的道德、法律和经济成本太低。而建立严格的失信惩戒立法制度就可以一方面使市场失信行为减少,另一方面则使社会征信体系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促进征信业的发展。

针对上述问题,那么我们就应该对症下药,从“征信基础法律体系” 、“征信市场管理和监管法律体系”的建立和“失信惩戒力度的法律体系”加强这几方面去考虑完善我国的征信法律体系。

首先,要制定或者修改法律、法规,完善征信体系建设基础。直接以法律的形式授权某一机构的征信业管理职能,使征信管理职能具有法律权威性。并参考、引进国际、国内的成功经验,加快征信法制建设,完善有关征信的规章制度,尽快出台适用于我国的征信管理法律法规。

其次,加强征信监管立法。征信市场的发展离不开有效的监管,立法授权监管是实施征信法规的重要保障。特别是现阶段有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社会诚信环境有待发展的情况下,为维护信用交易双方的合法权益,规范和维护征信市场的正常秩序,有必要加强法律授权机关对征信市场的监管。

再次,加强法的惩戒机制,严格失信惩戒力度。征信体系建设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建立惩戒机制,依法设置惩戒机制就能杜绝大多数商业欺诈和不良动机的投机行为,让遵纪守法的企业能够得到保护和发展,而将不守信用的企业从市场中摒弃。

一个法制健全的征信体系将有助于我国银行业的发展,乃至整个社会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和世界市场的竞争力,我们拭目以待。

第三篇:我国征信体系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征信与数据库管理期末论文

我国征信体系建设现状、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征信通常是指以了解企业资信和消费者个人信用为目的的调查,包括一些对交易有关的数据进行采集、核实和依法传播的操作全过程。征信体系是现代金融体系得以安全运行的有效保障,也是市场经济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我国征信业从20世纪80年代起步以来,目前业务活跃的征信机构已达300多家,征信市场已初具规模,征信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现。但是,由于征信立法滞后,监管缺位,市场秩序混乱,征信服务不规范,我国征信业依然处于行业发展的初级阶段, 还没有形成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有国际影响力的权威性征信机构。我国亟需借鉴国外经验,使我国征信业规范发展。

一、征信体系发展模式的国际比较

就征信制度而言, 世界上主要有三种模式: 即市场主导型模式、政府主导型模式和会员制模式

(一)、市场主导型征信体系模式

市场主导型征信体系模式以美国、英国、加拿大及北欧部分国家为代表。在该体系模式下, 征信机构采用完全市场化的运作模式, 政府只负责对征信业进行必要、有限的监管。

(二)、政府主导型征信体系模式

政府主导型模式是以中央银行建立的中央信贷登记系统为主体, 兼有私营征信机构的社会征信体系, 该体系以德国和法国等一些欧洲国家为代表。中央银行信贷登记系统主要是由政府出资建立的公共征信机构, 具有基础性地位, 但并不排斥民营征信机构的发展。

(三)、会员制模式

日本采用的是以行业协会为主建立信用信息中心的会员制模式, 为协会会员提供个人和企业的信息互换平台, 通过内部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实现征集和使用信用信息的目的。征信机构不以盈利为目的, 依靠法律和行规运作, 只有会员才能享受到信息机构提供的信息。

二、我国征信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征信业从无到有、从薄弱到壮大,发展迅速,成就斐然。目前我国已经构建起一个覆盖面广泛、结构基本齐备、以公共征信为主导的多层次征信体系。第一层是拥有大量基础信息的公共信用数据库和若干个专业信用数据库,该层次以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管理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数据库为代表;第二层次是掌握特定经济信用信息的政府职能部门、投资金融机构、经济鉴证类中介机构,该层次以工商、税务、海关等政府职能部门的信息管理系统为代表;第三层次是

对信用信息进行搜集、调查、加工并提供信用产品的专业征信机构,既包括有政府背景的地方性征信机构,也包括国内民营征信机构及在我国设立办事机构的外资征信机构。我国个人信用基础数据库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个人征信数据库。但是, 我国的征信体系和信用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远,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征信法律体系建设严重滞后且层次较低

1、缺乏系统的征信法律法规。我国的征信法律立法基本还属空白,尽管关于规范征信的相关制度散见于一系列法律法规之中,但是与规范信用制度直接相关的立法严重缺失。

2、立法分散,法律效力层次较低。当前规范征信领域专门的法律规范分散地分布在中国人民银行的征信管理办法和地方各级政府主导下的征信管理办法之中,但部门规章或地方性法规层次较低,缺乏具有较强法律约束刚性的全国性法律。

3、立法规范的范围较窄。现有的直接规范征信活动的法律规范,其规定的内容往往局限于一个侧面,在信息有效公开共享与隐私保护的权衡方面、失信惩戒方面无保障可言。

(二)、政府信用存在问题

政府信用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的必要前提,是建立真正的企业信用、个人信用以及金融信用等的前提条件。无信的政府必然造成公民与国家之间的对立和紧张。信任与制度规范的共同作用,应该是政府信用塑造中的两个重要因素。我国一些政府部门政策多变、从各自狭隘利益出发,助长不规范的征信行为,失信于社会,使政府威望大打折扣,明显削弱了政府对征信行为和市场的监管力度。

(三)、征信机构市场竞争力较弱,协作机制缺失

我国征信机构基本形成了以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各地方、各行业征信系统、中资征信机构、中外合资征信机构和外资征信机构中国办事处并存和竞争的发展局面。活跃在我国市场上的300 多家征信机构,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相当有限。以我国最大的企业征信系统数据库中国人民银行企业征信系统数据库为例,2010 年末也只有1691万户客户信息。而世界上最大的企业征信机构邓白氏公司动态存储着来自世界各国5700万家企业的信用档案。但我国征信产品在世界上的公信力还有待提升。同时,因我国本土评级机构实力与资力不足,美国三大信用评级机构对严重威胁着我国金融安全。此外,由于我国公共征信机构与商业性征信机构之间的职能分工、定位不明晰和严重缺乏协作机制,信用信息形成了严重的条块分割。

(四)、缺乏有效的市场监管机制

1、征信市场监管缺乏组织保证。根据信用发达国家经验,征信体系的建设需要全国性的统一协调指导机构和建设规划。而在我国还没有成立专门指导和管

理征信体系建设的机构。

2、没有成立行业协会对征信业进行自律监管。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征信业协会,所以我国各征信机构之间还存在着征信产品和服务公信力差、恶意竞争、提供虚假信用报告等不良现象。

3、缺乏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这不仅降低了守信者的积极性,也削弱了对失信者的约束力和威慑力。

(五)、信用文化建设和征信教育宣传滞后

在信用发达国家,信用报告已经成为企业和个人的经济身份证。而在我国,人们虽知道信用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但在在长期信用文化缺失的困境下,社会信用环境不容乐观。目前我国的征信教育体系还没有形成,具有系统化征信知识的高学历、高水平信用管理人才更加有限。公众信用知识普及水平远远不够。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必须加快征信业的立法进程

征信立法对征信业发展影响深远,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征信法规是推动征信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要确立征信管理的规则、征信机构的定位和运作规则、强化个人隐私权和知情权的保护;确立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辅助的发展模式,形成以人民银行为监管主体、中国征信中心和征信机构为信息收集加工主体、金融机构为信息提供主体的征信管理组织体系。

(二)、逐步实现征信机构的专业化

应建立专业化的征信机构,逐步规范其业务运作。

1、征信机构必须要守信。征信机构是规范社会信用行为的专业机构,只有提供了守信的产品,才能起到规范社会信用行为的作用。

2、应保证信用信息的完整性和客观性。征信机构的信用产品是一个人或一个企业的信用档案,直接关系到消费者和企业在经济生活中的利害得失,不客观不完整的信用信息必然会给客户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3、应提供信用信息快速传导渠道,及时更新数据库系统。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是不断变化的,征信机构只有及时获取这些变化的信息,才能保证征信产品的完整性。

(三)、做好征信宣传工作

必须要及时开展全社会实施《征信管理条例》的广泛宣传工作,公安、司法、税务、工商、医保、社保、电信、金融、建设等部门的信息必须要按照规定进行有序的整合,由同业征信向联合征信方向发展。这是一项极为细致而繁重的任务。

(四)、打造守信政府

要有效地推进征信体系建设,需要各级地方政府以身作则,打造守信政府。

在推进征信体系建设中,要求各级政府必须加强政府自身的诚信建设,做到取信于民。建立良好的征信体系建设的客观环境。

(五)、做好征信数据库建设等工作

首先,要提高征信资料的广泛性、权威性、系统性,广泛拓展信息采集范围。其次,必须采取多种方式提高征信数据质量。再次,必须要加强征信资料的推广应用,充分发挥征信系统防范信贷风险的作用,积极引导金融机构提高对征信系统作用的认识,在保证信息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开展信用报告查询和使用工作,有效发挥征信系统支持信贷决策的作用

(六)、加强社会信用文化建设

建立诚信社会,除了需要加强立法和管理以外,还要加强信用文化建设,利用传统文化中丰富的非制度性因素,培育良好的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通过社会信用文化建设,让企业牢固树立品牌意识、形象意识,强化信用观念和意识,积极创建和弘扬以信用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同时使个人树立“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道德观,将信用自觉化成每个经济主体的行动,从而为我国征信体系建设奠定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基础。

参考文献:

【1】徐诺金,当前我国征信体系建设需要明确的六个问题[F],2010

【2】唐明琴,比较视野下论我国征信体系的发展与完善问题[F],2010

【3】王敬伟,我国征信体系建设理论及现实分析[F],2010

第四篇:完善青海省中小企业征信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完善青海省中小企业征信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信息缺口是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原因。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关键在于建立中小企业征信系统,以信用基础设施为核心,完善法律法规制度和信息共享、激励惩戒等工作机制,形成完整的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处于西北欠发达地区的青海省,人才相对匮乏,科技力量薄弱,中小企业征信系统的建设还不够完善。针对当前青海省企业征信体系发展现状,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中小企业征信体系建设:

一、实现信息共享,规范信息征集

(一)实现信息的纵向和横向发展,增加征信信息的来源,实现信用信息的纵向发展,使银行、海关、工商、税务、公安等部门已有的信用资料及管理趋于专业化和规范化。对此,应由政府主管部门以及专家制定并出台有关信用数据库规范化管理的指导意见,各系统的主管部门再据以制定实施细则。另一方面,实现信用信息的横向发展。上述各类部门的信用数据库大多数都是在自己的经营或管理过程中形成的,服务于己。政府应对信用信息共享出台相关规定,尽快解决工商、税务、法院、劳动、保险、公积金等职能部门和邮政、通信、广电、电力、自来水等非政府公用事业单位掌握的非银行信用信息采集问题,中小企业在各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信贷信息要实现共享,实行统一规范、统一技术标准,将散落在不同部门的信用信息有效地整合起来,纳入人民银行的企业信息基础数据库,充分发挥中小企业信用信息辅助系统的效用。一方面需要政府出面协调和规范政府相关机构的信息公开办法,另一方面征信管理相关规范应明确规定与信用信息有关的政府主管部门、监管机构以及其他政府机构不能参与建立和经营征信机构。

(二)多渠道征集信息,改进中小企业征信系统数据采集方式,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档案。目前,人民银行西宁中心支行正致力于将中小企业企业概况信息、注册资本及构成信息、企业财务指标、受表彰情况和资质情况、拥有专利情况、纳税信息、公共事业缴费信息、公积金、环境评定信息、行政处罚信息、外部评级信息、外汇收支信息、进出口核销信息、法院执行信息、社保信息、授信业务信息、企业信贷数信息、贴现业务信息、收支逾期未申报信息纳入中小企业征信系统,充分发挥中小企业信用信息辅助系统的作用,做好信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工作,为商业银行贷款提供依据,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

(三)寻求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数据与商业秘密保护的平衡,与征信活动密切相关的隐私保护是完善的征信系统不可或缺的部分,征信的目的就在于使用信息,无论是信息的收集还是信息的使用,都应权衡信息数据与企业商业秘密的保护问题。在信息时代,对企业商业秘密的侵犯一旦发生,结果就不可逆转。大力发展征信行业,只有制定适当的法律与监管措施,才能提高公众对征信业的信心,才能从消极的排斥转为积极的配合,也才能维护征信活动的公信力与商业秘密保护的平衡。目前企业征信尚未为社会所广泛接受,有些企业甚至对征信调查怀有抗拒心理,依照现有的法律对商业秘密进行保护不能尽善尽美,同时又无法兼顾调整信息公开的范围和程序。因此,在征信法规中对商业秘密保护问题另行做出规定实属必要:一要明确信用专业机构可以采集和使用的信用信息范围;二要界定与政府信用信息相关的国家秘密、与企业信用信息相关的商业秘密,并明确对国家秘密、商业秘密特殊信用信息的保护措施;三要明确政府部门及其相关机构信用信息公开的内容、范围和具体方式;四要对信用专业机构采集和使用信用信

息的权利与义务做出明确规定。

二、加快征信专门人才建设,及时为企业以及相关部门输送人力资源

从学科角度而言,信用管理跨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电子技术、商法等学科,它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很高,是一门典型的应用型交叉学科,这些征信专业人员主要依据市场需求,通过法律允许的渠道采集信息,经过专门的加工和处理,提供信用产品和服务。业务领域包括:信用调查、信用评级、国际保理、信用担保、信用保险、商账管理与追收、信用管理咨询等。随着全国统一的征信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各地都将融入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去,而要在当地建设征信体系和管理征信行业都离不开这方面的人才。信用管理专业人员将成为企业经营管理不可或缺的人才,人才的匮乏直接影响到征信体系建设的效率。不仅是征信管理部门缺乏人才,企业更是缺乏信用管理的专门人才。青海省主要从事信贷市场征信业务的中国人民银行征信分中心只有10人,在征信人才上青海省与其他东部省份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在本地大中专院校积极设立与信用管理对应的学科专业,开设信用管理专业,通过内掘、外引、送培、实践等途径和方式,以企业信用监管人才和征信评价人才为重点,广泛开展企业信用知识教育和征信评价专业技术培训,培养高层次的信用管理专门人才,为企业及政府及时输送人力资源。目前由人民银行西宁中心支行编写的征信教材已经进入青海的高校并被列为必修课,这将会为青海省征信人才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完善相关征信法律法规和制度(失信惩罚和信用激励机制 )

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法制建设。一是严格规范征信机构、征信评估、征信数据等征信服务活动;二是扩大信用法律约束范围,将所有中小企业纳入信用法制规范范围,制订中小企业信用报告法等;三是加快国家信用法律法规建立。我国入世已经作出了信息公开的承诺,在两部行政法中叶规定了信息公开制度,但还没有一部专门的信息公开法。加强立法工作,统一管理统一协调,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大环境;四要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各地方政府要按市场规律管理、行政,公正办事,严格执法,严厉打击各种逃债和失信行为,严把信用关。 (从别处复制过来的 改一改就行) 比如 从尽快出出台《征信法》、《信息公开法》、等角度阐述 对中小企业征信的规范

二、实现信息共享,规范信息征集

(把你的上面内容精简一些 放在此部分)

三、加快征信专门人才建设

(你的上面的精简放入)

四、加大对征信知识的宣春力度

第五篇:建设一流营商环境体系工作开展 工作汇报材料

按照省市决策部署,今年以来,区委、区政府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重点工作扎实推进,在财政、金融、创新、“多证合一”等方面,为企业经营提供了诸多便利,我区营商环境明显改善。现将 2020 年建设一流营商环境体系工作开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由区长任组长,常务副区长任副组长,相关责任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发展和改革局,指导、协调、推进了全区一流营商环境体系建设工作有序高效开展。二是加强制度保障。制定出台了《区 2020 年建设一流营商环境体系的实施方案》,着力开展企业开办提速、优化项目审批流程、提升政务服务效能、减税清费降成本、加强产权保护、治理环保“一刀切”等 20 项重点工作,明确了部门工作职责和工作目标,确保了各项任务按照时间节点按时完成。同时制定出台了优化营商环境分级调度、明察暗访、公开曝光、投诉处理等工作制度,确保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三是强化考核评价。制定印发了《区建设一流营商环境体系考核办法》,每季度对各乡镇、责任部门进行评价,并组织市场主体对考核对象进行满意度测评,确保全区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四是开展社会问

卷调查。向企业、群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发放社会调查问卷150 份,汇总政务窗口服务、土地和安全执法检查等问题 12 项,并向相关部门下达问题自查整改通知书,确保问题快解决,环境快优化。五是开展专项督查会诊。不定期对行政审批局、税务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重点窗口单位加强督导,发现问题及时向有关部门进行反馈,现已全部整改到位。六是建立营商环境社会监督员制度。聘请优秀企业家代表为我区营商环境社会监督员,对政务服务、执法检查、行政审批等形成威慑力,提优营商环境。七是公开举报途径。在政府网站、微播等媒体公开举报电话、邮箱等,多方收集营商环境问题,力促营商环境进一步提升。八是造浓工作氛围。全力加大宣传报道力度,截至目前,全区各部门发布营商环境相关宣传报道 50 余篇,切实造浓了营商环境氛围。

二、承担的任务目标完成情况

(一)在构建优质高效服务市场主体的政务环境方面。一是企业开办一日办结。设立企业开办专区,实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务”,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 1 个工作日(8 个工作小时)内办结。推广应用企业开办“一窗通”平台、个体工商户“云窗办照”等网络系统,全面推行“电子营业执照”,提供企业档案“XXe 查”服务,坚持“非禁即许”原则,帮助民营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已完成)。二是优化项目审批流程。实行施工许可证全程网上办和并联审批,园区项目备案审批已压缩至 5 个工作日,社会投资简易低风险项目审批事项压缩至 20 日,年综合能源消费量不满 1000 吨标准煤且年电力消费量不满

500 万千瓦时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已经不再单独进行节能审查(已完成)。三是全力推广“网上国网”APP,实现线上办电。目前大中型企业客户平均接电时间为 26.64 天,小微企业平均接电时间控制在10 天以内。四是压减用水用气办理环节。供水、燃气设施报装提前到开工前办理,供水新增、改装扩 XX 的报装时间分别不超过 20 个、15 个工作日,燃气报装时间不超过 16 个工作日。加大燃气安全隐患排查,已完成 324 个村庄,15.4 万户的入户排查,并全部完成隐患整改。五是不动产登记领域网上办事服务平台已建成,不动产登记、交易和缴税实现“一窗受理、并行办理”,一般登记和抵押登记办理时间全部压缩至 3 天以内,企业买卖房屋综合服务窗口办理时限压缩至 1 天(已完成)。六是打造电子税务局,制定“最多跑一次”办税事项清单,推行发票“网上申领+专业配送”,实现了 365 天 24 小时不间断领用发票,纳税人纳税时间已压缩至 130 小时内。七是目前所有政府采购项目招投标,均已实现电子化招标,政府采购业务网上可办率达到 98%。12 月 4 日我区首个公共资源交易异地评标项目顺利完成(已完成)。八是实行招投标无纸化在线电子交易和电子监管,已取消建设工程招标文件事前备案(已完成)。九是推进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理,全区各单位在政务服务网网上认领维护事项 1457 项,网上可办率达 100%,17 个乡镇全部成立了乡镇行政综合服务中心和村(社区)综合服务站,初步建立了市、区、乡、村贯通的政务服务管理体系(已完成)。

(二)在构建促进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方面。一是开展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执法行动,今年以来共受理各类欠薪线索115件,全部办结。落实养老保险费单位部分费率由20%降为16%。截止目前已为 11 家企业 5385 名职工申请了稳岗返还补贴 136 万元,1037 家单位享受社保费减免 4275.1 万元,为已缴纳社会保险费企业进行了退费 127.8 万元(已完成)。二是减轻企业信贷成本,普惠小微贷款综合融资成本再降 0.5 个百分点。截至 2020 年 11 月末,各项贷款余额达 299.8 亿元,较年初增长约 34.5 亿元,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累计新增信贷规模 20.4 亿元。三是全面推进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今年以来共组织 6 次联合抽查,内部开展抽查 12 次,抽查结果全部录入“省双随机监管工作平台”进行了公示。四是提高土地利用率,目前,已办理两宗弹性年期出让土地,用地性质均为区域公用设施用地。积极开展组卷报批工作。目前,已将建设用地第23 批次、第 34 批次、第 83 批次,工矿废弃地第 3 批次,增减挂第 1批次、第 2 批次、第 3 批次共七个批次上报省厅。五是推进双创示范基地高质量建设。1-11 月份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 106 家,总量 668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 15 家,总量 43 家,均提前超额完成市局下达的任务(已完成)。

(三)在构建保障市场主体合法权益的法治环境方面。一是压缩企业破产案件审理程序和周期,对争议不大的加大调解力度,今年以来,审理涉及民营企业合法权益案件 85 件,已全部审结(已完成)。二是提升审判执行工作质效。对于非严重涉案企业,减少使用“查封”、

“扣押”、“冻结”保全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不利影响。截至目前,共作出 86 份企业财产保全裁定,保全标的额合计过亿元(已完成)。三是加大中小投资者保护。建立“警企”联系工作机制,针对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突出治安问题,坚持属地管辖、一企一策,定期对重点项目工地进行排查,2020 年以来,共组织安全检查 40 余次,整改安全隐患 20 余处,化解矛盾纠纷 30 余起。四是建立完善防止“一刀切”常态化督导检查机制,实施生态环境领域正面清单,按照企业分类(A、B、C 类)实施不同的限产措施,在重污染管控期间列入正面清单的企业不采取停产措施,对主城区范围内,未取得正面清单的企业实施停产。

三、取得的成效 (一)构建优质高效服务市场主体的政务环境方面。一是企业开办提速明显,全部环节可在网上完成,企业开办 4 个小时办结,企业开办全部环节实现“1 个工作日”办结。在全市率先推出了企业登记申请、受理、核准、发照、公示网上全流程服务,区某公司在“政银”合作社网点领取了全市第一张自助打印的营业执照,实现了从申请到领取营业执照全过程“零见面”审批。二是积极推进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电子版证书发放,全面实现了施工许可证网上申报、受理、审批。9 月 22 日,我区签发了首张电子版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三是不动产登记、交易和缴税已实现“一厅通办”服务。四是大力推广“智税”、“税务”等电子税务局,实现“一键报税”。五是优化乡镇机构设置,

因地制宜增设社会事业中心、综合指挥和信息化网络中心等机构,使乡镇的组织架构更加科学。

(二)构建促进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方面。一是组织评定劳动保障守法诚信企业,并向社会公布。加强拖欠农民工工资“黑名单”管理,实施失信联合惩戒,使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得到根本遏制。二是加大劳动争议案件调解力度,调解成功率达 60%以上。

(三)构建保障市场主体合法权益的法治环境方面。一是加大对知识产权的刑事司法保护力度,有力保障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秩序,维护了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二是建立了民营企业案件汇报制度,严格把握保全裁定书中裁定内 XX 的主文表述方式,最大限度降低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不利影响。三是开设法制教育培训班、张贴宣传标语、发放法律手册等形式,向企业宣讲法律法规,引导企业员工学法、知法、懂法,增强广大员工自觉守法的意识。定期对重点项目工地进行排查,开展重点建设项目周边、出租房屋、重要街巷等巡逻防范,有效遏制和预防了“涉重”违法案件发生。

四、创新做法及典型经验

(一)网上审批“零见面”,企业开办 1 日结。设立企业开办服务专区,在全市率先推出了企业登记申请、受理、核准、发照、公示网上全流程服务,区某公司在“政银”合作社网点领取了全市第一张自助打印的营业执照,实现了从申请到领取营业执照全过程“零见面”审批。对企业开办流程进行全面优化,将营业执照登记注册、发票申领、公章刻制等企业开办环节全部纳入服务专区,不用企业重复递交

申请资料,实现信息一次采集、多部门即时互通共享,推出刻制公章后置缴费,税票自助领取等创新举措,企业登记压缩到 4 个小时内办结,使企业开办全部环节均可在服务专区完成 1 日办结,为企业开办提供了“一站式”服务。

(二)纸质证照“零申领”,项目审批再优化。深入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全市首批颁发电子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充分利用“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全面实现了施工许可证网上申报、受理、审批,签发了首张电子版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实现了新突破。

(三)政务服务“全网通”,服务群众标准化。全面梳理核对“四级四同”事项目录,动态调整“四级四同”政务服务事项目录清单和实施清单,加快推进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理,持续保持区级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 95%以上。率先在全市推出了“公众号+指尖办事”的新模式。大力推行政务服务网“网办优先、网办更快、网办无忧”的网办模式,努力实现“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四)行政审批“三分离”,权力运行更透明。实行审批服务“受理、审查、勘验”三分离,在政务服务大厅设立统一受理窗口,开展全领域无差别“一窗受理”,实现统一受理、一次收件,进行一次录入、自动分发、并行办理。审查和勘验同步进行,使各审批阶段既相对分离,又相互衔接,办事群众和审批人员实现“两不见面”,不仅实现审批质量和效率的大幅提升,还很大程度降低了廉政风险。

五、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审批事项相对分散。行政审批事项集中办理程度不够高,没有做到“应划必划、应进必进”。建议各相关单位严格按照“应划必划、应进必进”的原则以及行政审批“三集中三到位”的要求,加快推进行政审批服务职能、事项、人员向政务服务中心集中,确保实现“一门、一窗、一次”办理。

(二)便利化措施仍需改善。一窗受理、一网通办的落地,电子证件的互认,XX 缺办理、自助办理的功能建设等服务的便利化措施上不够完善,不能满足市场主体需要。

(三)监督管理仍需加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监管方式,建立全覆盖、常态化、连续性的监管模式还需要不断强化。建议各责任部门细化完善监管措施,推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与信用风险分类监管有机结合,加快归集共享各类监管数据,加强监管对象信用分类,逐步构建与“互联网+”相适应的监管体系。

六、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持续转变思想观念,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强化服务意识,杜绝“庸”“懒”“散”“慢”“拖”等不良风气。定期组织窗口单位、关键岗位、重点人员开展能力提升培训,提高政策运用水平和业务素质,确保执行“不打折”、落实“不走样”。通过微信公众号、电子屏幕、微信二维码等方式,积极宣传惠企政策,公开办事流程、申请材料等内 XX,提高企业和办事群众对审批工作的知晓度以及申请材料的规范化,让企业和办事群众真正看得懂、听得明白。

(二)持续压减业务流程,强化部门协作。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精简办事事项。进一步推动部门数据共享、线上线下融合,按照“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综合窗口出件”模式,压缩各类申报资料和流程,实现线上一网通办、线下最多跑一次。进一步加大政策解读和宣传,对涉及面广、社会关注度高或专业性强的政策法规,及时在我区主流媒体上开展形式灵活多样的宣传和解读,打通政策落地渠道,最大限度释放政策红利。

(三)持续加大金融支持,畅通企业发展血脉。加大国有商业银行对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支持和鼓励金融机构针对民营企业特点开展信用评级、授信机制等各方面的创新,研发针对中小企业的专属信贷产品,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流动资金贷款到期后无还本续贷机制,对暂遇困难但有市场前景和竞争力的民营企业不盲目抽贷、断贷和限贷。完善融资担保体系建设,鼓励担保机构降低担保费用和增加担保额度,帮助民营企业解决燃眉之急,助力企业更好发展。

(四)对标先进经验,完善体制机制建设。加强与上级部门和其它县市区的沟通对接力度,横向、纵向做好深入交流,补充完善我区优化营商环境改革措施。严抓各项惠企便民政策措施的落实,督促各部门定期对相关政策进行修订完善,以提高各项惠企政策的有效性。

(五)强化服务意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主动深入企业,多渠道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以及存在的困难,主动帮助企业解决现实难题,逐步建立制度化的政企沟通互动机制。广泛征求企业和社会公众

的诉求、意见和建议,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为企业发展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将各项政策落到实处。仅供参考

上一篇:医院医保办工作制度下一篇:医院整改措施落实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