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教材文化内涵,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2022-09-11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可以说, 语文是最重要的民族文化载体, 语文教学是一种文化行为, 语文教学只有充分的渗透文化的内容, 才能更充分的承载传播文化和育人的功能。

基于以上的认识, 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注意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 有意识引领学生体味语言文学的魅力, 传承、弘扬民族文化。

一、抓导语设计, 挖掘有关民族文化信息

好的导语就是一把打开课堂学习之门的钥匙。在教学《外国诗两首》时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在这个单元的设计中, 我们一起赏过了雪, 听过了雨, 看过了星星, 今天我们要来一个垄上行, 到田园去走走。说到田园诗, 大家想到了什么? (学生接龙似的回答山水田园诗人的名字及相关诗句) 中国古代的山水田园诗确实令我们心醉神迷啊!不过, 我们今天一起学习的是两首外国田园诗——英国著名诗人济慈的《蝈蝈与蛐蛐》, 俄罗斯著名诗人叶赛宁的《夜》。

在新旧知识的过渡中引入课文, 背诵复习古代诗词, 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和信心, 更主要的是在吟诗诵句中, 丰富了学生的民族文化底蕴。

二、抓作者身世, 挖掘文化背景、理解不同作品的风格

在学习《武陵春》时, 对于作者的了解我没有止步于表面, 而是对其身世做了一番深入的挖掘。

李清照, 自号易安居士。济南人, 宋代著名女词人, 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家。她出生在一个文学气氛浓厚的家庭里, 从小便有诗名。她的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 丈夫赵明诚是宰相赵挺云之子, 是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 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所以, 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 韵调优美, 内容只限于闺情相思之类。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段, 把移动着的风景与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 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 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 沉醉不归。描写自然景物, 轻快活泼, 富有生趣。

靖康之变, 李清照的家庭遭到严重的摧残, 她也被迫南渡, 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南渡不久, 赵明诚病死, 她精神上遭到沉重打击, 后期词主要表达她个人的不幸遭遇, 写得深沉哀痛。《永遇乐》 (落日熔金) 流露了对现实的不满与关切。《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 表达了对故乡故国的思念之情。

正确把握作者的创作境遇、揭示文化背景, 是分析作者思想感情, 理解作品内涵的敲门砖。

三、抓情节、人物, 挖掘整篇文章的文化内涵

《心声》一课的主要情节是按时间顺序发展的。学校要上公开课, 内容是小说《万卡》。开端部分李京京参与公开课表情朗读《万卡》的要求被拒绝, 发展部分则是他用真情和独特的体验朗读课文, 公开课上勇敢举手、声情并茂的朗读是故事的高潮、结局。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停的学习需求,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因此, 在本课教学中, 我首先要求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明确情节的发展后, 重点关注的是作品的主人公李京京的形象, 力求通过对李京京心里的分析挖掘出作品的主题含义与文化内涵: (1) 李京京执着地要求在公开课上朗读小说。 (2) 要求教师能公正、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 给予每个人相同的关心和发展机会。 (3) 渴望家庭和谐, 能生活在一个幸福安宁的环境里。引导学生学习主人公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 促进健康师生关系的形成。

四、抓重点词句, 挖掘相关文化背景

诗歌中蕴藏着丰富的精神营养, 它对学生成长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诗歌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习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语言, 而且可以使学生了解民族语言的演变和渊源。

《星星变奏曲》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在品味文中词句的丰富内涵时, 要将“朦胧诗”产生的文化背景——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 将这种创作现象与社会整体环境相联系, 才能理解诗歌的主旨。

在品析精彩诗句“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时, 有同学是这样回答的:“瘦小的星星”比喻人们对光明的渺茫的希望, 而冷酷无情的现实连渺茫的希望都要剥夺.可见, “夜”的黑暗带给人们的巨大痛苦。我顺势激问:你说的“现实”、“夜”具体指什么呢?学生随口回答:文革。我再问:关于文革的冷酷、黑暗又是怎么回事呢?学生开始翻自己查找的资料, 然后争先恐后的读给大家听……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 理解词句, 主题自会水到渠成。

五、抓课文主题, 挖掘优秀的传统美德

傅雷先生不仅是一位译著颇丰的文学翻译家, 更是一位伟大的父亲。《傅雷家书两则》中, 儿子受挫, 他循循善诱, 因势利导;儿子取得了成绩, 他谆谆教诲, 激励鞭策。贯穿于两封信中的主旋律, 都是要儿子做一个坚强的人, 无论儿子遭受了怎样的起伏跌宕、矛盾孤独, 都要保持对艺术的不懈追求, 对生活的赤子之心。

通过对课文主题的探究, 让我和学生一起感受了傅雷对儿子的舐犊深情, 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傅雷的家书不仅是傅雷的财富, 更是我们整个民族文化中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另外, 我让学生联系实际, 从文中走出来, 重新审视自己的父亲, 感知父爱。用口、手结合的方式, 先口头表达, 再用笔书怀。自然的将学习引申到课外的同时, 又巧扣住了书信的知识及其文化内涵。

以上仅是我为提高课堂教学而挖掘教材文化内涵的几点尝试。语文学科蕴含着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藏, 我们要积极挖掘语文学科的文化内涵, 对学生进行思想的启迪、文化的陶冶和精神的铸炼, 引导他们用心感悟民族传统文化, 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让他们在优秀的民族文化的浸染中茁壮成长。

摘要:语文学科蕴含着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藏, 我们要积极挖掘语文学科的文化内涵, 抓导语设计, 挖掘有关民族文化信息;抓作者身世, 挖掘文化背景、理解不同作品的风格;抓情节、人物, 挖掘整篇文章的文化内涵;抓重点词句, 挖掘相关文化背景;抓课文主题, 挖掘优秀的传统美德。

关键词:挖掘,文化内涵,提高,质量,民族文化

上一篇:社会组织自主性的影响因素研究下一篇:创新驱动发展的职业学校工匠精神培养研究——以常州交通技师学院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