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意识动画艺术论文

2022-04-18

艺术总是在不断的演变和创新。在新时代条件下,不仅有一个研究传统、继承传统的问题,而且也有一个发展传统和艺术革新的问题。剪纸动画片就应运而生了,两类不同艺术学科的结合,为中国美术影片增添了一个新片种。它不仅继承了剪纸的大部分优点,而且使静止的剪纸艺术升华为动态艺术,剪纸元素的加入给动画片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现代意识动画艺术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现代意识动画艺术论文 篇1:

中国古典绘画的转译与衍生探析

摘要:中国古典绘画是我国的国粹,不仅能表现我国文化精髓,更能让我们认识与了解古代风俗、历史、政治等。在现今跨界的视阈之下,通过对文化观念的整合与输出,用动画的方式将古典绘画艺术重新演绎,或将其与工业、商业等跨界融合,创作艺术衍生品是一种潮流。以中国古典绘画的转译与衍生为切入点,探讨传统之于当代的价值与意义。古典绘画艺术所蕴含的多元价值如何被整合与发掘,如何通过动画与艺术衍生品等方式再次被输出,使受众以此为契机与古典绘画艺术直接互动与对话值得探讨。

关键词:中国古典绘画;动画;艺术衍生品;转译;再生

中国古典绘画是我国的国粹,不仅能表现我国文化精髓,更能让我们认识与了解古代风俗、历史、政治等。在跨界的视阈之下,通过对文化观念的整合与输出,用动画的方式将古典绘画艺术重新演绎,或将其与工业、商业等跨界融合,创作艺术衍生品是一种潮流。古典艺术平民化、生活化的发展理念渗入大众生活的每个角落。用动画、艺术衍生品等方式将中国古典绘画重新演绎,就是用现代人的视角来欣赏与了解中国古典艺术,从而体验传统文化与人文内涵。

一、文化观念的整合

(一)人文内容

中国古典绘画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真实写照。在对古典绘画的研读中可以了解古人以相融性、和谐性处理审美范畴,善于表达清澈柔美、平和祥宁的审美意境,将宇宙生命的精神意蕴融化在所表现的物象之上,具有感悟人生、净化心灵的社会价值与现实意义。相对于西方绘画注重客观还原眼睛所见的事物,中国古人则用主观的观照方式去创作其内心所理解的具有主观意象的绘画作品。中国古典绘画注重体现民族心理特征,体现历史、风土人情、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中国古典美学观注重天人合一与气韵生动,观念与精神表达相互融合,认为美在精神上能超越并最终获取自由,所以创作者会将自己的思想感情融于所绘物象之中,以求情感上的升华。

(二)表现形式

中国古典绘画的表现语言主要是线条、颜色、经营位置等,习惯把形体、结构、空间转化为线条,着重于线条的变化,同时通过具象或抽象的符号表达情感。随着古典艺术的内涵被发掘及社会文化功能的被重视,具有中国特色的形象或符号元素日益成为现代风尚与设计研究的热门题材。而中国古典绘画视觉元素的基础是凝结着中华民族傳统文化精神,并体现着民族特色的符号、风俗或文化内核。

二、文化观念的输出

(一)转译

近年来,出现了对中国古典绘画改编的动画。作为传统文化艺术转译的一种方式,动画除了继承了绘画本身的艺术语言外,所传达的已不仅是原本的艺术神韵,还有民族的精神内涵。

中国古典绘画的动画创作遵循时代审美变迁的规律,反映着当下社会的主流观念。它以丰富的表现形态,以动态的三维形式诠释二维的平面艺术,对情景进行虚拟性的还原或动态的延伸,让观者对古代的物品、风土人情和文化内涵有更真切的体会,使其更有代入感与丰富的联想空间。因此对古典绘画作品的动画改编不局限于动画短片或电影,在广告、教育等领域也广为应用。

中国古典绘画不仅仅是对事物的客观描述,还是以象表意,融意为境,注重情感与意境的抒发,从而用动画的形式转译中国古典绘画时,容易出现误读。因此进行动画创作前必须注意对原作的充分解读,辨析出绘画作品中的意蕴所在。动画与绘画各自都有其特色与艺术的渊源,动画运用其独有的艺术语言,如音乐、镜头、光线、动态来传达故事与情趣,营造氛围。但在中国古典绘画艺术的动画转译中,要正确演绎原作所表现的历史、人文与风俗,不能盲目使用动画效果而使原作面目全非。动画是观众在观赏古典绘画时潜意识的幻想与意境的还原。除此之外,优秀的动画改编作品在充分烘托原作所营造的意境时还在转译中有意识地强调民族精神与传统文化内涵,使得动画作品更有文化性与生命力。

2010年,以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原型而制作的动画作品——动态版《清明上河图》运用计算机技术与尖端投影技术,将原作放大30倍,用12台高清投影机投射在长128米、高6.5米的曲线形屏幕上。同时展区采用仿宋建筑风格,与动画相辅相成展现出宋代社会的农业、运输、商贸、科技、建筑、文化、民风民俗等一系列信息,使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动态版《清明上河图》成功转译了生动形象的历史文化景象,围绕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崇德向善、勤劳节俭等传统美德,是典型的中国故事的转译。

2012年艺术家杨春耗时三年,以《芙蓉锦鸡图》、《红蓼水禽图》、《杨柳乳雀图》、《果熟来禽图》、《碧桃图》(扇面)等多幅宋朝经典院画为原型,一共绘制了10093幅工笔画之后,通过计算机技术制作出一部动画短片——《美丽的森林》。这部动画短片虽然不到7分钟,没有一句台词,只有古乐和工笔画,但画面古韵悠然,风吹树叶动,鸟飞展翅高,精妙绝伦的宋代古画瞬间变得生机盎然。在短片最后一幕,枪声响过,画面出现黑洞,几片羽毛飘落,鸟的毁灭也是画的毁灭,一种遗憾和惆怅生起,这是对当下生态的反思和人文的叩问。《美丽的森林》动画短片不仅让古画里的鸟儿飞出了千百年前文人的笔墨,还飞出了国门,成功通过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初选。

以现代视角来说,动画转译可以将古典绘画中隐喻的思想与文化内涵加以诠释与拓展,可以将其中所蕴含的意韵与文化内核发掘并演绎出来,并将其中的传统思想与现代理念结合,达到古今文化的融合与再生。

(二)衍生

创意商品、定制商品、博物馆商品等在博物馆系统零售的艺术商品通称为艺术衍生品[1]。艺术衍生品是指通过提取并直接运用艺术作品的独特象征性符号,然后结合创意理念与工业加工,在体现艺术作品的精神和文化内涵的同时,使艺术与产品有机结合,转化为可供大众消费收藏的艺术商品。中国古典艺术的衍生品是当代社会大众感知传统文化艺术的有效途径,也是推动传统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传承的现实方式。

区别于简单的复制品,艺术衍生品必须将趣味性与创意性寄寓其中,在衍生过程中产生新的灵魂。这要求设计师需对传统文化元素的表达语言重新解读,对其中的文化内核进行分解、归纳、提炼,并在保留和传承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运用新的载体表达传统,因此艺术衍生品是一种注入现代灵魂和创意的衍生品。

近年来极具创意的文化艺术衍生品层出不穷,以故宫博物院的传统文化艺术衍生品为例——“朝珠式耳机”、“故宫淘气猫”、“容嬷嬷针线盒”、“故宫×毛戈平”系列彩妆等,焕发出浓厚的文化底蕴,且极具生命力。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的艺术效果,实现了古典与现代的有机结合,更好地凸显了藏品的故事性、传承性,更好地满足了当今社会大众的审美需求以及文化传播与教育的需求。为此,故宫博物院文创系列创作人员积极探索文化艺术衍生品的再生性,最终推动艺术衍生品活力、传播力的提升,实现物质文明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另外,台北故宫博物院曾发行一款“朕知道了”的胶带纸,该胶带纸上印着康熙皇帝批改奏折时的字体“朕知道了”,以黄、白、红三色为主,既彰显了霸气,也给使用者营造了一种趣味性、鲜活性的体验,不仅有使用价值,同时可以让人们追思历史。博物馆根据各自的馆藏作品进行再创造,如生产和销售相关的艺术衍生品,能够更好地将藏品和藏品背后的故事活化,并直观诠释给欣赏者,从而加强古典艺术与观者之间的互动性。艺术衍生品其实就是博物馆,乃至国家形象的一张立体而生动的名片,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进一步延伸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转译与衍生的当代价值

(一)艺术性与功能性结合

将原本独立存在的古典绘画艺术作品与动画媒介、工业产品相结合,能催生出艺术衍生品。而艺术衍生品作为艺术形象的转译与再传播的载体,需要具备观赏性的同时,最终兼具艺术性与功能性,以实现在满足实用需求的基础之上,对古典艺术的艺术性有所保留。而艺术衍生品同时具备艺术性与功能性,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要,还能够帮助人们提升生活品质。

(二)传统文化价值的延伸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生命轨迹,而古典艺术作品作为凝聚在物质实体的一种文化象征,能够折射古人的情感与经验。古典艺术作品通过跨界转译发展成为创新的艺术衍生品,其原本的艺术文化价值得到了保留,是艺术文化形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与传统文化没有连接的艺术衍生品是不存在的,寄寓于物质上的文化内涵外化成喜闻乐见的物质形式,才能调动人的情感,激发人内心的共鸣。如果艺术衍生品能成为重新认识传统的媒介,那么这样的衍生品便具有灵魂,其文化价值和使用价值在广义的空间和时间上也都将更具有活力,并不断延伸与持续。

四、结语

在当今多元领域相互交融的时代,媒介映射了文化风向,所以跨界合作整合社会资源无论是作为一种商业手段,还是作为協助古典艺术转译与衍生的实现方法与途径,都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可以使古典艺术从小众走向大众,从而使大众能够以普通的消费方式感知原本具有一定距离感的古典艺术。

当然,在对中国古典绘画的转译与衍生中,要注意古典绘画意象的表现与民族文化及精神的传达,这既是对古典美学精神内涵的继承与发扬,同时也是对动画转译与艺术衍生表现形式的一种新探索。对中国古典绘画进行转译与衍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展示。这种现代化演绎并不是对古典艺术做单纯技术上的转换,而是传统精神与现代语境的融会贯通,不仅包括表现技巧与形式,其中还渗透了现代意识,最终实现现代精神倡导统一于传统文化精神,传统文化精神又呼应现代理念。

参考文献:

[1]西沐.全球格局中我国艺术衍生品产业的发展[J].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15(6):63-67.

作者:罗玉鑫

现代意识动画艺术论文 篇2:

剪纸在中国动画片中的应用

艺术总是在不断的演变和创新。在新时代条件下,不仅有一个研究传统、继承传统的问题,而且也有一个发展传统和艺术革新的问题。剪纸动画片就应运而生了,两类不同艺术学科的结合,为中国美术影片增添了一个新片种。它不仅继承了剪纸的大部分优点,而且使静止的剪纸艺术升华为动态艺术,剪纸元素的加入给动画片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虽然在普遍的文化艺术中剪纸处于地域的边缘,但是它在我国动画片中的运用却独树一帜。

我国的民间剪纸是一个深邃的艺术矿藏,具有历史悠久、群众性广、艺术价值高的特点。它直接与人民的生活需要相联系,艺术地体现着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审美意识。动画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学科,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各种艺术门类的优点,民间剪纸即在其中。

一、中国民间剪纸的起源、用途和艺术特色

剪纸是广泛流传于我国民间的一种灿烂的乡土艺术,黄河流域的农耕民族首创了这种古老的艺术。它在民间主要是以窗花、门花的形式出现。主要用途是平常或喜庆时的装饰以及巫术。题材的寓意,依性质可分为纳福、祝福、驱邪、除恶、劝勉、警戒、趣味等。它从侧面反映了民间的生活细节、乡间习俗。以稚拙古朴为基调,粗犷、浑厚为特征,在简洁、灵巧、明快的自然风格中展现了其特殊的艺术魅力。

装饰目的决定了剪纸艺术的装饰性。在传统剪纸中,不管是人物、动物图案的造型,都非常强调装饰性。剪人物,很留意衣纹的花饰;剪黄牛,很留意牛毛的旋窝纹,即使对象身上没有花,比如剪一只小白兔,可以替它添上一朵桃花。在造型上,剪纸更趋于传情而不在写形,更趋于写意而不是写实。不仅可以,而且必须以点、线、面在平面布列关系中的最佳值为尺度,采取意想的、夸张的、象征的、装饰的、乃至抽象的手法来直抒其美。远近人物可以等大,人与鸟可以同高,一只眼可以装满整张脸,生活原型完全服从艺人手中那一方小纸片,作适合纹样式的分布。我国的民间剪纸艺术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早在宋朝周密的《志雅堂杂钞》里有这样的一条:“旧都天街有剪诸色花样者,极精巧。又中原有余承志者,每剪诸家书字,皆专门。其后有少年能于衣袖中剪字及花朵之类,极精工。”可见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渊源。

二、民间剪纸艺术的延伸和创新——剪纸动画片的产生

(一)简述两种艺术的相互融合

民间剪纸艺术以其古老的艺术传统、社会意识和独特的审美观念,给剪纸动画片的产生奠定了深厚的历史和艺术基础。动画是一种充满神奇色彩,为时尚和普及的艺术形式。作为一门独立的年轻艺术学科,在当今越来越广泛而深入地进入了社会各个领域,成为人们精神和物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需要。经历了漫长的探索过程,现代的动画已经发展成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艺术学科。

从美术角度研究,动画是以美术造型手段为基础,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得以表现事物运动和发展过程的特殊美术形式。就动画的造型上来看,几乎包括了一切平面或立体的美术形式与手法。无论是写实的、夸张的、装饰的、象征的、或是超现实的均可任意发挥并不受工具材料的限制,这一特点能够使之在剪纸动画片中发挥出纸材质的艺术优势。这也与传统剪纸艺术的造型表现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两者对造型的表现都具有很大程度的灵活性,这一点也正是剪纸艺术中最有特色的特点之一。动画还具有高度的假定性,由于动画中所有的形象都是动画艺术家认为创造出来的,因而能使创造的一切有生命和无生命的物象,按照创作者的需要活动起来。这决定了在动画艺术创作中夸张、变形等手法占有特殊的地位,从而为想象和创造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成为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特殊的时间艺术,其自由的想象创作空间也为剪纸动画片的产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艺术环境。在动画的基本特征方面,它超越了美术是静态、瞬间艺术的传统观念和局限,从而成为一种“活动的视觉造型艺术”具有了表现事物发展过程和运动的功能,使三维空间的美术增添了时间维向,成为四维的造型艺术。这一基本特征也在最大限度上实现了传统剪纸故事“动”的可能性,为这两种艺术融合和创新提供了便捷的平台。

综上所述,传统的剪纸艺术于新兴的动画艺术在新时代条件下能够相互融合并创新是具有客观必然性的。在传统的基础上,发扬民族精神,在新时代的条件下吸取精华,创新传统艺术。两者相辅相成,大有用武之地。因此,剪纸动画片的产生是艺术与艺术之间的创新,也是传统艺术经过漫长的积累过程后,在新时期中的质的飞跃。

(二)早期优秀剪纸动画片赏析

“十年动乱”前,是中国美术电影的辉煌鼎盛时期。这个时期的我国美术电影百花齐放,在中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优秀的艺术传统的基础上,诸多的美术形式和艺术特点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拍出了一批至今依然是中国美术电影历史上民族风格最为成熟和完美、在国内外产生深远影响的优秀作品。1958年,万古瞻等艺术家在吸收了我国古老的民间剪纸和皮影戏的基础上,拍出了独具丰采的我国第一部剪纸动画片《猪八戒背媳妇》以及相继的《金色海螺》、《人参娃娃》等。

在风格上,这部首创的剪纸动画片比较完整和系统的沿用了传统剪纸的特性。整体风格装饰性强,人物造型上细腻生动,具有很强烈的民族特色。色彩明快艳丽,对比突出。比如在人物的衣物的处理上很留意衣纹的花饰,而且花饰多为传统的图案造型。场景的设定更是原汁原味的保留了传统剪纸的一贯风格,树木花草细腻婉约、整体感强,为烘托故事情节及人物,把握整体的造型风格起到了很强大的作用。在接下来的几部剪纸动画片中则更完整的延续了第一部片子中的经验和优点,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更好的突破,为剪纸动画片在中国动画片中取得了又一实验性的成功。

(三)剪纸艺术在动画片中所发挥的优势

歌德曾说过:“独创性的一个最好的标志就在于选择题材之后,能把它加以充分地发挥,从而使大家承认压根儿想不到会在这个题材里发现那么多的东西”。剪纸艺术在动画片中的成功应用就是这个活生生的例子。

传统的剪纸艺术曾很长时间被人们视为“流俗”,所谓“村谬市脯,不入宾筵”,但它就像缀满原野的山花或屡抗疾风的劲草那样,世代以来是不管人们对它作出怎样的毁誉和评价,仍然保持其不衰的生机和耐人寻味的艺术特色。在以现代意识观照传统文化的大趋势中,愈益引起人们包括不少艺术家的重视。现代意识、价值观和审美观不但没有给源远流长的民间美术唱起挽歌,反而为它唱起了颂歌。

把剪纸元素加入动画片中无疑是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的又一次际遇。剪纸艺术则更加发挥出其丰厚的艺术特色。稚拙古朴的基调,粗犷、浑厚的特征及简洁、灵巧、明快的自然风格为动画这一新兴领域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把传统特色的艺术用一种新的形式完整的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剪纸艺术把它及其朴素而真挚的艺术格调和天然旨趣的纯真带到了动画艺术里面。为我国的动画艺术片又增添一门有浓郁民间特色的新片种。

三、在剪纸动画片创作中的问题和改进

出于对剪纸动画片这一特别的动画门类的喜爱和探索,在笔者曾制作剪纸动画片。在制作过程中遇到了不少的问题并试探得找出了一些解决方法,在此总结性地略谈一二。

(一)拍摄周期长,纸张易变形变色

在做完剧本和分镜头后,我们将进入动画的实质性阶段。如果按照传统的剪纸动画的制作流程,接下来的工作是按照剧本里的人物和场景设定,根据比例的大小,用选好的纸张进行裁剪。把要动的人物事情按层分关节剪好,准备好要更换的一些表情及关节,并搭好场景以及拍摄架,在一个尽量少受外界光线影响的环境里打好灯光,就可以按照镜头的要求进行拍摄了。不过这只是一个简陋的拍摄准备,如果要制作规模较大的剪纸动画片则要准备更为周详、设备和环境要求更高,现在由于各种原因还是无法达到的,所以尽量在有限的资源里创造环境。但是我们发型如果按照传统的方式制作下去,效果可能会跟我们所设想的相差甚大。因为我们的剧本分镜头和不同的场景比较多,动作也相对较复杂,拍摄周期长的话纸张就容易变形变色。虽然可以通过电脑调整颜色,但效果肯定是有相差的,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作者:林勇健

现代意识动画艺术论文 篇3:

论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在动画片创作中的开发与利用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历史悠久、丰富多元,是中国动画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当代中国动画创作正处于瓶颈期,从本民族文化传统汲取素材与灵感是振兴中国动画的必由之路。同时,亦应拓展动画创作的题材与内涵,将民族文化传统与高新科技、时代精神和国际化元素有机融合,探索出一条艺术与商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共赢的动画发展新路。本文从中国动画片创作的成功经验、当代中国动画片创作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路向等角度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在动画片创作中的开发与利用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探讨与分析。

关键词:传统文化资源 动画片 高新技术 时代精神 国际化

一、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应用于动画片创作的成功经验

中国动画片的创作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20世纪50至80年代,中国动画片将独具特色的民族审美情趣与电影艺术语言完美融合,开创了动画制作领域的“中国学派”。这一时期的中国动画片简洁明快、生动传神,有着气韵生动、含蓄隽永的意境美。在这些动画作品中,中国传统艺术资源得到充分开掘,传统文化精神得到弘扬和发展。

(一)主题思想旨在弘扬民族传统美德

中国传统动画片的经典之作大多从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汲取素材,以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和古典名著作为创作蓝本。其中不少作品富含警世育人、教化救世的意味,在道德建构上呈现出与中国传统文艺思想一脉相承的正统化倾向。动画片《崂山道士》取材自我国古典名著《聊斋志异》,该片通过稚拙的木偶形象把一则神话传说演绎得活灵活现。影片告诫人们:只有勤修苦练才能学到真本领,而所学的本领应用于正途,若施于歪门邪道,必然自取其咎。中华民族在历史悠久又饱经磨难的文化积淀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不畏艰险、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等经典动画片弘扬的英勇无畏、坚守正义等英雄品格正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核心特质。

(二)造型设计的民族文化底蕴

中国传统动画片在人物造型、背景设计等方面注重从中国戏曲和民间艺术中汲取素材,十分契合中国观众的审美习惯。例如《大闹天宫》中的人物设计从京剧、剪纸和木刻等传统艺术形式中吸取灵感,呈现出浓郁的民族风貌和装饰韵味;背景设计继承了中国古代壁画和古典建筑的传统特色,与影片的主题和氛围紧密结合,形成充满神幻色彩的意境美。《九色鹿》一片中的用色处理借鉴了敦煌壁画的古朴色彩,运用土红、青蓝、粉绿等浓重色彩,营造出古朴自然的佛教文化氛围和历史厚重感。《女娲补天》中太乙真人等形象吸取了中国民俗画和壁画的传统纹样,简洁精炼的线条辅以青绿和赭红等民族传统色彩,既符合人物的身份特征,又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

(三)配乐富有民族审美情趣

传统文化元素在“中国学派”动画片中的运用不仅体现在视觉元素中,也渗透于听觉层面上。笛子、古筝、芦管、牛角琴、弓琴等中国民间乐器在动画配乐中有着巧妙生动的运用。例如CG动画片《桃花源记》将古筝、笙、锣鼓、镲等民族传统乐器与现代电子音乐有机穿插在一起,以锣鼓、镲渲染世外桃源自由喜乐的生活氛围,以古筝和笙的乐音烘托战乱的凄凉气氛。这些背景音乐衬托着剧情的跌宕起伏,使观众在视听的完美融合中产生强烈的审美认同。在经典动画作品《三个和尚》中,三位主人公在舒缓的民乐伴奏下逐一出场。活泼灵巧的小和尚踏着板胡的节拍跳跃前行,木讷的瘦和尚踩着坠胡的乐声一板一眼地走着;憨态可掬的胖和尚在管子的伴奏下小心过河,不同的乐音将几位主人公的个性特征惟妙惟肖地勾勒出来。

(四)审美旨趣的民族韵味

正如美学家宗白华所言,中国文艺在空灵与充实两方都曾尽力。中国传统动画片的审美旨趣与中国美学所崇尚的“以形传神”“象外之旨”一脉相承。许多中国传统动画作品着力营造一种“寓有形于无形”“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隽永意味,通过对形神关系的处理和适度的留白营造出灵气往来、圆融无碍的生命意境,使作品生发出“象外之旨”“味外之味”。动画片《牧笛》以当代画家李可染的水墨作品为蓝本,每一帧画面都是笔墨淋漓、浑朴淡雅的水墨佳作。牧童牵牛穿行于山水之间,悠远的笛声轻扬在空灵飘逸的水墨背景中,古拙中不乏逸趣,留白处韵味绵长,呈现出一派山水空蒙、气韵生动的意境之美。《桃花源记》将三维技法与中国传统艺术元素巧妙糅合。影片保留了国画的泼墨写意、皮影的人物传神等民族文化元素,特别是对桃林美景的写意描绘和落英缤纷的诗意表现,都契合了受众对世外桃源的审美想象。

二、中国当代动画片创作中民族文化基因的缺失

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国外动画片涌入中国市场,中国动画片偏离了传统发展方向,一味仿效欧美等海外风格,缺少原创精神,传统文化元素稀薄。“中国学派”辉煌不再,中国动画陷入低谷。

(一)动画形象效仿海外作品,缺乏原创品质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动画片的制作环境、技术条件和受众审美观念等因素都发生了改变。中国动漫市场的从业者数量和动画片产量迅速提升,其中不乏斥巨资打造、采用高新技术拍摄的宏大制作,但体现民族文化特质、赢得市場与口碑双丰收的佳作寥寥无几。这时期的不少国产动画片在角色设计、情节编排等方面模仿和移植海外经典动画作品,缺乏对本民族文化底蕴和时代精神的开掘,原创品质薄弱。例如2006年中国首部国产CG动画电影《魔比斯环》采取国际化路线,投入巨额成本,集结强大主创人员,但角色造型明显效仿西方影片中的外星人形象,人物表情和动作呆板僵化,缺乏人性化色彩。又如国产系列动画片《熊猫京京》中的土著人形象在迪士尼影片中经常出现,反面形象马尼亚博士则与《蓝精灵》中的格格巫如出一辙。一味仿效国外动画经典、缺少原创精神是这些动画作品的主要症结。

(二)动画技术人员的传统文化素养较为薄弱

我国目前的动画工作者大都毕业于高等院校或动漫培训机构,接受的动画教育以国外动画技法为主,较少接触到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培育。因此,他们中的不少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掌握得不够精深,在动画创作中很难将民族化与现代意识做到有机结合。当前我国的动画市场受到欧美、韩国等海外动漫产品的强劲冲击,耳濡目染之下,我国的一些本土动画作品在形象设计和审美理念上呈现出西化色彩,中国的本土文化品格日渐稀薄。此外,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的动画制作人员不得不面对市场选择和票房压力,不少动画编创者是以赢得高额票房而非创作艺术品的态度制作动画电影。一些动画公司甚至直接加工国外热门动画片的故事与角色,很少在民族文化传承和艺术质量上精雕细作,致使作品缺乏原创品质,民族风格的彰显更是无从谈起。目前中国动画产业的人员构成中,中期制作人员比重较高,前期和后期人员严重匮乏,尤其高层次创新型动画人才更是稀缺,导致我国动画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在国际动画市场的行业竞争力亟待提升。

三、当代中国动画片的路径选择

正处于瓶颈期的当代中国动画创作若要重塑辉煌,须以民族传统文化作为立足点,同时进行现代化探索,吸收东西方文化精髓,拓展动画片的题材与内涵,将民族性与高新科技、时代精神和国际化元素有机融合,探索出一条艺术与商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共赢的动画新路。

(一)对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创新

中华传统文化形态丰富、内涵深邃,是促进中国动画艺术可持续发展的丰厚土壤。开发传统文化资源,弘扬传统艺术精髓,展现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追求,是中国动画自立于世界艺术之林的根基。当代中国动画创作应继承“中国学派”经典作品的优长,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中汲取营养,不仅从艺术形式,更要从思想意蕴等方面创造出真正具备民族文化底蕴的动画新貌。在故事素材上,千百年来的中华历史故事、英雄史诗和少数民族传说等都是中国动画创作取之不尽的文化资源。在艺术形式上,北魏石雕、敦煌壁画、陶土、剪纸等都是极富民族韵味的艺术载体。近年来兴起的陶土动画片就是既富有中国民族特色又颇具创新意识的动画样式。与其他艺术载体相比,陶土的材质更为柔软,用陶土制作的人物可以完成各种自由灵活的动作,动画片的表现空间和艺术感染力因此大为增强。

在经济与文化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没有民族文化保护与振兴意识的动画工作者很难承担起振兴民族品牌的重任。为此,在高校的动画专业设置上,应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授,以培养具备深厚民族文化底蕴和文化使命感的当代动画人才。“中国学派”动画片所取得的成就与编创者的民族文化素养密切相关。例如《大闹天宫》的造型设计师张光宇既是漫画家又是装饰画家,《大闹天宫》人物造型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深湛的传统美术造诣。

(二)传统文化资源与高新技术的有机融合

在数字技术和电脑影像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动画制作水准的提升离不开技术手段的研发与创新。动画创作者应当在日益发展的高新技术中寻找灵感与创意,为作品主题和民族内涵的表达选取最为契合的载体,做到“技”与“道”的完整合一。《宝莲灯》《哪吒传奇》等国产动画片取材自我国的神话传说,采用国外先进的数字技术,创造出细腻逼真、极富立体感的视觉效果,是民族风格与先进技术相辅相成的典型代表。三维动画短片《夏》整合了三维建模和水墨画贴图等艺术手法,在动画制作技艺上达到质的飞跃。该片笔触细腻、背景柔和,在静态的水墨画面中适时穿插动态镜头,令观众真切感受到三维技术与传统艺术相伴相生的动感与魅力。应当指出的是,高新技术仅是动画艺术的制作手段,民族文化基因和創新精神才是动画艺术的灵魂。高科技在动画片中的应用必须以民族风味和人文深度作为根基,将技术性与思想性、艺术与商业有机糅合,不仅使受众从中获得视听享受和新异美感,也能从中感受到中华文明特有的含蓄婉约、气韵生动等美学特质。如果过分侧重技术外壳,只能生产出形式炫丽、但内涵空洞的浅薄之作。

(三)动画片题材与内涵的拓展创新

传统中国动画片的选材较为集中,情节线索单一,节奏舒缓,在思想主旨方面大多以“寓教于乐、文以载道”的传统教化功能为主。寓言类动画片作为中国动画创作的传统特色,应予以继承发扬。但动画创作者亦应更新创作观念,充分发挥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拓展动画片的题材范围与思想内涵,力图展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挖掘作品的多元意蕴,体现对现实世界的人文关怀,使我国动画片不仅能为低龄化人群带来审美愉悦,也能令成年观众产生人文感悟;不仅能触动国内观众的心弦,也能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共鸣。国外动画片的一些制作经验值得我国动画工作者吸取与借鉴。例如美国动画片《花木兰》展现的女性自立与自强精神,《功夫熊猫》倡扬的普通人亦可救世界的思想主旨,影片传达的这些价值观具备世界共通性,是上述作品在全球广受好评的重要动因。再如德国动画片《平衡》、俄罗斯动画片《钢丝圈的恶作剧》等短片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在短小精悍的艺术形式中阐发生活哲理,发人深省,赢得了不同年龄段观众的认同。

(四)动画片创作的时代性与国际化

优秀的文艺作品往往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当代中国动画片应在承继传统的基础上,与时代精神水乳交融,从现实生活中挖掘素材,反映当前大众的情感世界与精神面貌,做到与时俱进。当前备受好评的皮影动画片将中国传统的皮影艺术与相声段子巧妙搭配在一起,展现当代社会生活,既富有民族艺术内涵,又充满时尚感与生活气息,确实是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创造。2004年台湾导演蔡明钦的动画作品《梁祝》借古代传说故事表达现代人的情感和价值观,影片亦庄亦谐,充满幽默气息,十分契合现代都市人的审美趣味。

在当今全球化与信息化时代,多元文化的对话与碰撞不可避免,随着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大批海外动画作品进入中国市场,中国动画与国际接轨已是必然的发展趋势。中国动画片的创作应在扬弃传统文化的同时,有选择地吸纳异域文化的精华,整合各国先进的制作、营销与发行经验。近年来广受好评的国产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的角色设计与情节编排均巧妙借鉴了《蓝精灵》等海外动画片的优长,同时又将这些异域精华与中国本土文化元素巧妙结合在一起。中国动画与国际接轨的途径不仅是学习海外创作经验,中外合拍片也是推动中国动画走向国际舞台的可行性选择。上海美影厂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先后与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联合摄制了《牙刷家族》《天才发明家》等动画合拍作品,为中国动画进入国际市场积累了有益经验。

在当代全球化语境中,中国动画品牌的重塑,需扎根于民族文化传统,紧扣时代脉搏,合理运用高新制作技术,吸收借鉴国外动画制作的成功经验,才能打造出民族风格鲜明、文化品位高雅的中国动画经典,促使中国动画产业沿着艺术与商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共赢的路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宗白华.意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2] 郝天石.新媒体背景下弘扬发展民族艺术的宝贵探索[J].齐鲁艺苑,2010(1).

[3] 包梦罡.论中国动画片中的民族风格元素[J].装饰,2007(10).

[4] 赵岩.民间艺术和传统艺术对中国动画风格的影响[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7(6).

[5] 黄霁风.中国传统艺术在现代动画中的运用[J].艺术与设计,2009(9).

作 者:薛 媛,辽宁大连人,艺术学硕士,河北大学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影视艺术。

编 辑:水 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

作者:薛媛

上一篇:高校教师人才培养论文下一篇:住宅节能建筑环保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