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动画艺术论文

2022-04-18

[摘要]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动画艺术创作中对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更加广泛,这就需要数字时代的设计者们以现代观念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对本土精神不懈追求,并对外来文化和技法不断吸收融合,创造出既具有本土文化元素又属于世界的作品。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数字时代动画艺术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数字时代动画艺术论文 篇1:

论动画影像在新媒体艺术中的延伸与扩展

【摘要】 现如今,随着数字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人们进入到5G信息的新时代,动画影像艺术也得以迅速传播。动画影像作为新媒体艺术其中一种表现形式,不仅拓展了动画艺术的创作范围,而且与新媒体艺术相结合使得动画影像拓展出新的领域。动画影像艺术具有视觉传播媒介的优势特点,极大地丰富了新媒体艺术的媒介多样性,通过研究动画影像在新媒体艺术中的延伸与扩展,带给新媒体艺术和动画艺术更多的可能。

【关键词】 动画影像;新媒体艺术;延伸扩展;多维性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14.025

一、新媒体艺术与动画

(一)新媒体艺术概述

当下,人们的生活与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密切相关。区别于传统的艺术形式,新媒体艺术产生于20世纪六十年代。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影像记录的普及,伴随着新的艺术思潮席卷而来,此时的艺术家不再满足于传统的绘画方式的表达,不断寻求着新的艺术创作出路。受著名音乐大师约翰·凯奇的影响,美国的韩裔艺术家白南准(NamJune Paik)拿起手中的DV开始进行所谓的录像艺术的创作。当时的白南准深入纽约第五大道,他便用手中的镜头记录了教皇一行人的场景。区别于新闻类的拍摄模式,白南准的記录形式更具有艺术性和实验性。这一举动同时也代表着录像艺术的诞生。前卫艺术家白南准的作品很多都具有浓郁的东方色彩,其观念性和在场性很快感染了众多艺术家和观众。伴随着电视机和摄像机的大众普及化,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放下手中的画笔投身于录像艺术的创作中去,录像艺术其实就是新媒体艺术的最早的雏形。1964年,艺术家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拍摄了一部长达8小时5分钟的默片《帝国大厦》,这部影片的情景拍摄镜头只有一个,就是纽约帝国大厦,记录了其在这8个小时内的变化。这部影片对于普通观众来讲是乏味的、无趣的,但是安迪·沃霍尔却解释为这才是真实的时间记录。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也有一批传统艺术家拿起了摄像机开始录像艺术的创作,比如张培力在1988年创作了《30×30》,这也是一部乏味无趣的记录行为的影片,全长180分钟里展现张培力手带医用橡胶手套,把一块镜子摔碎了再粘起来不断重复的行为动作过程。张培力的作品受到了西方录像艺术的启发,同时他的作品也启发了中国年轻一批的观念艺术家。

时至今日,随着技术设备的更新和观念性的思维导入,录像艺术也逐渐发展成如今的新媒体艺术。新媒体艺术是用不断发展创新的科学技术与艺术观念相结合而创作产生艺术作品。艺术家不断尝试用新的艺术形式来进行实践,更具有突破性和挑战性。艺术的新方式新形态不断地产生,其内涵精神也在不断地变化,新媒体艺术具有包容性、科技性、观念性等特点。其中对于新媒体艺术家的定位不再局限于艺术工作者,可以延伸到科学家、编程人员、生物研究人员等各行各业的人。新媒体艺术因为媒介技术的不断变化其本质与传统艺术也有所区别,媒介运用导致了新媒体艺术家的思维方式有所转变,他们的思维路径更加依托于媒介的重塑等方式。

(二)动画艺术概述

动画作为一种综合类的视听语言艺术,同时也是新媒体艺术创作形式的主要方式。动画艺术具有虚拟性、重构性、符号性等特点,与电影艺术相比更具有想象力。新媒体艺术中经常运用影像来进行艺术创作,影像艺术其中一种表现方式就是动画。从21世纪以来,动画影像的创作媒介包括二维动画、三维动画、3D投影艺术等除此之外,艺术家门利用科学技术手段把动画和其他专业门类进行融合,并且重新进行实验和创新,把动画艺术空间的想象与乐趣展现出来。其表现形式例如装置艺术,影像艺术,互动艺术,游戏艺术,虚拟现实等。立足于当代艺术,动画影像艺术的创作已经发展到非常成熟的阶段。其独特的审美特征为技术性、互动性、观念性和游戏性等。因此,动画影像艺术具有包容性、开放性、创新性和多元性。

二、动画影像的多维性探索

20世纪的艺术实践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其原因是基于太空连接的电子速度快速的提升。新的媒介不断地涌入艺术创作中去,使得艺术的舞台更加的多元化,艺术派别也不断延伸,互动形式也有所增加,艺术更加具有多维性的表现。动画影像作为艺术形式的一种,也是如此,多维性的探索在动画影像中被体现得淋漓尽致。

(一)动画影像的方向性

动画影像的方向性具体可大致划分为本体性和功能性。动画影像的本体性即动画作品本身,也是回归于动画艺术创作本身。动画影像艺术创作的首要特点就是原创性和独特性。艺术家孙逊从动画本体性出发,其作品采用黑白艺术语言效果进行创作,借助视觉画面边叙述边隐喻,其作品是对历史性的批判,同时也是对未来的幻想。例如他用废旧报纸手绘动画作品《休克时光》,这是一部单屏动画影像,表现其历史的社会性思考。动画影像的功能性主要是对于艺术作品的延伸,其表现形式类似于可出售的动画艺术的衍生品。

(二)动画影像的时空性

时间与空间这两个维度构成了动画影像的时空性。人们在认知方面从来不缺少机会,总是不停地去探索和发现新的讯息。在了解时空的特征方面,基于新媒体艺术的新的体验。新媒体艺术家总是徘徊于时空的交替性以及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本真认识。在动画空间中的延展,可以是二维空间也可以是三维空间,甚至可以突破维度,创造新的空间形式。这种空间通常指的是虚拟的空间以及真实存在的空间。在动画影像艺术创作中,空间与时间的表现方法通常有挪用、置换、放大、重叠、组合等。

新媒体艺术家陆扬的作品《移动光背》展览于2015年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移动光背》作品是运用影像装置的有机结合,呈现出了宗教神学的庄严感,但是又与现代社会文明相碰撞。在其影像装置空间中,空间是作品观念的延伸,通过构建装置环境本身来达到构筑完整作品的创建。

2006年,艺术家邱黯雄在作品《新山海经》中向观众展示了一种超现实主义的动画艺术风格。这部作品是一部三屏黑白动画影像,长度为29分34秒。其作品颇具诗意与忧郁的语调表达,用水墨的手法在原始与现代构建出古老神话与未来科幻的跨时空结合,这种手法通常解构再重组,很具有魔幻现实主义风格。《新山海经》中不仅出现了现存的一些动物,比如犰狳、鹿等,另外还出现了工业文明进程中的原始社会景观,在其作品中时间性被延伸变换,从而改变人们对于现代社会的思考方式。时间的流逝与水墨动画交相呼应,使这种独特的叙事转换手法得到细腻的表现。科技与远古两个元素的跨时空碰撞出新的宇宙观与视界观,混沌的世界中充满了作者的想象力。

(三)动画影像的意识性

动画影像的意识性表达在艺术家们的作品创作中尤为体现。意识性的表达的形态是多元的,同时也是一种新的感知体验与实践方法。

艺术家用理性把技术和思维融入在一起,再用感兴去表达创作,从而进行作品中的意识流露。观念性是其最显著的特征。2002年艺术家冯梦波创作的《Q4U》作品是一部以自我为真实原型,通过网络编程技术把自身照片嵌入到虚拟游戏之中,从而参与互联网游戏中的激烈战斗。其独特之处在于作品的切入点揭示了大众文化和视觉艺术的转换方式的不同,折射出真实意识与虚拟世界具有错位与联结。

2004年,艺术家唐茂宏创作了自己的首部三屏装置动画影像《兰花指》。在作品《兰花指》中,每一个图像与图像之前都存在着隐喻的关系,很多图像来源于网络,艺术家进行的动画形式的改编。这个时代的图像如此泛滥,唐茂宏对网络图像进行二次创作恰恰体现了艺术家的意识性的突破与幻想。此外,艺术家吴俊勇在2006年创作的单频影像作品《剧场》中编织了一个荒诞的意识世界。影像中处处进行了隐喻与符号表达,把现实世界的百态浓缩在一部短暂的作品当中呈现给观众欣赏。

三、动画影像的形式语言

在新媒体艺术中,动画影像有多种形式语言,如动画影像叙述、动画影像装置、交互动画影像等。这种形式的多样性取决于动画的本质,即动画本身就是一种多元化的媒介艺术形式,动画影像可以跟多种艺术形式相结合。这给动画影像艺术带来了更多地探索和可能,也为观众带来了更多地惊喜,在这每一次地探索之中,实现了艺术家们天马行空地想象力,同时也增强了技术地创新力。

(一)动画影像叙述

动画影像的最直接的表达方式就是用影像视觉语言进行作品叙述。其表现形式较为单一,但是这种方式的表达更具有实验性和视觉观看性。无论是线性叙事动画还是非线性叙事动画,他们对于用动画的形式去表达当代艺术显得更为纯粹,使其回归到了动画的本质,即动画也是一种媒介。对于新媒体艺术当代性的思考,用纯粹的动画手法去表现还具有一定的观念性。这种观念性让艺术动画区别于商业动画,其创作目的也是不同的,因为艺术动画不具有盈利性。例如艺术家吴俊勇的作品《等咱有钱了》,利用幻想空间去实现贫穷对于金钱的呐喊。此外,周啸虎的作品《新闻联播》,孙逊的作品《主義之外》也都是运用动画影像语言直接的表达叙事。

(二)动画影像装置

装置艺术是集聚“场”概念地艺术形式,其艺术形态也是超脱领域的。装置艺术是探讨时空与物之间的关联性研究,同时也涵盖了诸多概念化的学科,如美学、哲学等。装置艺术融合多种艺术形式拓展其创作领域,不断地探索创造性的艺术表现形式,并逐步完善和构建自身艺术体系。

数字化这种技术手段为艺术家从事创作提供了更为便捷的途径。数字化对于艺术家的开阔的思维方式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为对于他们来讲数字技术不仅仅是媒介表现方式,其实也是一种新媒介的艺术探索。在网络化和数字化的推动下,动画艺术融入当代艺术形式表现中去。动画影像装置艺术也是新媒体艺术的重要表现方式之一,通过参与空间的结合而达到艺术作品的最终效果。这种形式相比较动画影像的单一叙述,其形式感更加突出,综合性和空间性带给作品的呈现方式更加多元化。动画影像装置的形式通常是与外部空间相结合,或者与屏幕、现成品、雕塑重组,形成新的视觉表现语言。2010年,美国当代艺术家托尼·奥斯勒(Tony Oursler)的作品《超级流行》和《眼睛》在北京林冠画廊展出。托尼·奥斯勒(Tony Oursler)运用多种媒介材料和影像相结合,超真实的视觉感和现场观感的不确定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新的实验方式也重塑了影像的语言。

其实录像艺术的早期形式大多是装置艺术与录像艺术相结合并逐步发展成录像装置艺术,也就是我们现在提到的影像装置艺术,其中以动画为创作媒介的影像装置艺术在此归纳为动画影像装置。动画影像装置其本质是对于展览空间的延伸。艺术家陆扬《陆扬妄想曼陀罗》《子宫战士》《癌宝宝》等作品在对于动画影像空间的扩展进行着不断的尝试,也不断地发掘出艺术地新方向。

(三)交互动画影像

在新媒体艺术中,艺术作品的状态可以归结为跨媒体、交叉学科、多元表达等,通常表现为利用作品与观众之间的互动来达到作品与观者合二为一的效果,这既是一种互动模式,也把观众变成了其艺术作品的一部分。动画影像艺术的交互功能相较于传统艺术形式更具有优越性,这也是一种全新的艺术表达方式。这种交互动画影像表现方式通过作品互动情节设置,充分调动参观者的融入度,让观众通过深入地参与到作品其中,更深刻地感受到作品的情感表达。艺术作品的完整度需要观众的互动参與来完成,从而其作品更具有实验意义。

交互动画影像是包容的,同时也是前沿的。因为不同的技术手段所展现出来的声音或者影像的传递也是有差异的。交互动画影像的场景、色彩、光影、空间以及画面感的融合度更加丰富,其展现方式的是具有沉浸式的体验观感性,这种将整个舞台的立体空间制作成背景动态特效影像,再配以镜像生成,完美呈现出了虚拟的沉浸意境。从视、听、嗅、触等多感官角度让观者沉浸在新媒体艺术作品的氛围中,对于作品本身来讲起着一定的强化作用。

(四)虚拟性动画影像

新媒体艺术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虚拟性。在虚拟世界中,人们变得越来越依赖于数字世界,真实的社会生产也愈发的离不开虚拟世界。虚拟的世界可以让人们暂时忘却真实的世界,從而投身到拥有斑斓幻想的数字世界中去。数字技术功能的强大远远超乎了人们的想象,但是也带来了新的艺术创作的新挑战。电脑工程师可以利用数字虚拟现实技术再造真实景观是一次革命性的突破。这里所说的虚拟化主要是指新媒体艺术媒介的虚拟化和内容主体表现的虚拟化。

虚拟现实技术的融入大大增强了新媒体艺术的综合性,利用虚拟现实增强技术,集聚光线追踪、概念空间、AR前景以及背影景象等通过抽象化全裹式场景包装呈现出虚拟之城。例如日本的艺术家组合TeamLab科技小组的作品多以数字化为核心的虚拟交互动画影像通过计算机对图像进行有效处理,把多维的感官功能一一激发,观众在展场犹如梦幻仙境一般,与此同时还可以与作品进行实时互动,甚至观众自定义的手绘作品还能出现在teamLab科技小组的屏幕场景中。

四、结语

讨论到此时,不得不说艺术发展到当今有一个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创作媒介的不断变化,新的媒介创作方式为艺术的发展增添了实验性和多样性。不论是电子时代还是数字时代,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网络多元化的运用普及,动画影像在新媒体艺术中的延伸与扩展是多维度和具有变换性的,同时也是具有多元性的。动画影像艺术和录像艺术、装置影像艺术一样都是一种媒介来进行创作方式,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将其运用在新媒体艺术中,使得可以逐渐技术化、观念化、语言化,这不仅丰富了新媒体艺术的多样性,还让艺术家的创作更为自由和放松。

动画影像艺术在当代艺术中拥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运用科技化的语言方式进行创作。在国际上比较大的展览也越来越倾向于动画影像,声势和规模也在逐渐扩大。新的技术和媒介不断推动这新媒体艺术的发展与前行,但在这之中,动画影像这一媒介在新媒体艺术中的融合更为突出,形式感更为丰富,传播力度也更为广泛,彰显出动画影像在新媒体艺术中会有更好地融合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苏)斯维杰尔斯基.空间与时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

[2]朱其.20世纪后期以来的新媒介艺术[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5.

[3]王春辰,张小涛,何金芳主编.心灵世界:作为虚拟艺术工程——首届深圳独立动画双年展文献[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

[4]朱朱.灰色的狂欢节:2000年以来的中国当代艺术[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5](美)迈克尔·拉什.新媒体艺术[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

[6]陈媛媛.公共空间的新媒体艺术[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20.

作者简介:

杜娟,女,汉族,河南安阳人,河南城建学院,硕士学位,新媒体艺术专业,研究方向:影像装置艺术。

宋伟,男,汉族,河南襄城人,河南城建学院,硕士学位,自动化专业,研究方向: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作者:杜娟 宋伟

数字时代动画艺术论文 篇2:

数字动画创作中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分析

[摘要]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动画艺术创作中对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更加广泛,这就需要数字时代的设计者们以现代观念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对本土精神不懈追求,并对外来文化和技法不断吸收融合,创造出既具有本土文化元素又属于世界的作品。

[关键词] 文化元素 动画创作 应用 发展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19.004

一、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

什么是传统文化?是个很难用几句话解释清楚的问题。总的来说,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特征。

经过五千年的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涵盖的范围广,文化思想博大精深,可以说包罗万象。紫禁城、长城、敦煌等建筑风格元素,唐装、旗袍等服饰风格,国画、京剧、脸谱等文化风格元素,观音、龙等神话宗教神话风格元素,这些成为了各个国家的设计师们吸取动画创意灵感的营养沃土,对动画现代设计有着深刻的启迪和借鉴作用,设计师们从中获取的设计源泉取之不竭、用之不尽。

二、 应用回顾

统观成功的动画作品,不难发现,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始终是那些传承传统文化的精彩动画。中国从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到享誉全球的《大闹天宫》的创作,都突出强调民族风格,从传统文化中提炼出传统元素。《小蝌蚪找妈妈》充满了水墨画意趣,素雅的国画、幽静的荷塘、悠扬伴奏的古琴将齐白石大师笔下的水墨画赋予了新的生命活力。《大闹天宫》从中国古代出土文物、敦煌壁画、京剧国粹、民间年画等方面汲取了丰富养料,创造了民族化的艺术风格,成为外国人心目中中国动画的代名词。

日本动画一直有自己的特色,他们在运用自身的传统文化元素的同时,也没有忽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和运用,但不是一味照搬中国文化元素,而是进行大胆的改动,使之符合日本动漫剧情的需要,可以说,中国传统元素隐形于日本动画中。《火隐忍者》鸣人最拿手的绝活变身术、分身术,正是从孙悟空的72变和拔毫毛变来的。《龙珠》中对西游记情节以及孙悟空的延续和大胆改造,孙悟空名字没变,却是来自外星球,没有西天取经,而是孙悟空和美女科学家一起经历艰辛寻找龙珠。在借鉴的同时,日本动画大胆改造以适应日本动画的特性及观众的审美需求。

好莱坞动画《花木兰》和《功夫熊猫》,不论从题材到形象设计,这两部动画都借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元素,十年后的《功夫熊猫》相比起《花木兰》在细节上更加严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得到合理运用,最重要的是具有神秘色彩的中国哲学——孔子的儒家思想,在影片中表现的十分到位,让全世界观众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中国风在全球动画界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

三、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数字动画中的应用

1、 从传统文化故事题材中寻找动画艺术主题

作为四大古国之一,中国拥有许多优美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以及大量的古典名著,正是这些文化沉淀为动画提供了丰富的故事题材。《白蛇传》、《山海经》这些幻想类的神话故事,成为难得的创作题材,它们自身的幻想性给日本动漫留下了极大的创作空间,使得创作者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受到日本观众欢迎的第一部彩色动画片《白蛇传》就是改编自中国民间故事,虽然谈不上具有世界影响,可是却是日本动漫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开始。在其后,日本对中国的《三国》、《水浒》、《西游记》都进行了改编创作,这些包着中国文化外壳的日本动漫在中国乃至世界都吸引了消费者的眼球。

2、动画角色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

动画的角色设计是动画创作的灵魂,它的面貌、衣着、动作的不同,也将揭示出人物所处的环境与人物的气质、性格的差异。中国传统元素的成功应用,能使角色人物具有鲜明的个性,整体感觉古朴厚重,生动有力,同时也折射出一个民族的审美文化、艺术趣味。

《大闹天宫》孙悟空的造型,借鉴京剧脸谱的形式并加以简化。《骄傲的将军》主要人物将军是在京戏“大花脸”的基础上进行夸张、简化,体现将军正直、刚强、勇猛、威武和不同于一般的品质以及相貌。《渔童》中的人物造型,则是吸取了多姿多彩的山西窗花剪刻艺术,陕西鲜亮的皮影戏造型,还有湖南、福建的生动活泼的木偶戏元素,塑造了一个神奇的渔童形象。迪士尼的《花木兰》,把花木兰塑造成了一个具有西方现代感的女孩,皇帝也成了一个慈祥、开明的老者,可以说迪斯尼版《花木兰》实际上是一个黑眼睛黄皮肤的美国女孩。在《功夫熊猫》中,我们可以看到身形肥胖、行动迟缓、心地善良的中国大熊猫阿宝。

3、在动画艺术中借用传统色彩元素

色彩对于塑造角色个性心理、渲染神韵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早期直接以“水墨”形式来表现的动画片以独特的民族特色和娴熟的表现技巧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山水情》以写意画的方式,以墨代色,并在恰当处敷以淡彩,如给人物腰间的束带以红色,拂柳以浅绿,小鸟以嫩黄等色彩在黑白线条、墨色间进行衔接,作品中找不到犹豫、停顿、修改的痕迹。《牧笛》在人物造型和场景造型上都模仿了中国著名山水画家李可染先生的笔法特色,整部动画的色彩运用也采用了中国画写意的色彩风格,以黑白墨色为主基调,根据需要在局部加入如浅绿、淡黄、粉红等较为鲜艳的色彩,总体上保持画面的简洁,色彩的单纯、雅致。

4、传统音乐素材在动画创作中的运用

动画创作除了完成动画人物造型与场景的设计,还要进行音乐创作,音乐的成功运用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骆驼献舞》运用京剧打击乐,《大闹天宫》采取了民族色彩的乐调,运用京剧的打击乐,使人物具有较强的节奏感。《小蝌蚪找妈妈》中古琴和琵琶乐曲悠扬而起,巧妙地把观众带进了一个抒情的古雅境界。《牧笛》是一首质朴隽永的田园诗,优美的古典音乐与画面人物的表情动作和场景完美的契合,达到了“画中有乐,乐中有画,画乐合一”的境界。

《花木兰》由民歌《木兰辞》改编,中西合璧的音乐配合画面散发出浓浓的中国意境与情调,以独唱、重唱、合唱的方式演唱的歌曲《荣誉》,节奏与人物的动作节奏紧密配合,强调了木兰的心理活动。插曲《男子汉》烘托了木兰在军中漫长艰苦的训练岁月,加快了影片的运动速度,增强了动感,对影片情节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歌曲精简了岁月的变迁,音乐加快了剧情的发展,进一步强化了其叙事的功能。

四、应用展望

弘扬传统文化,重要途径之一就是依托具有创意的动画艺术产业。创意并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复制,而是依靠独特的民族风格、特色和文化魅力,借助于高科技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再创造,通过动画艺术这个载体,更好地展现中国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文化,展现中国特有的民族精神和民族风格,藉由当今流行的“中国风”将民族的变成世界的。

参考文献

冯文,孙立军:《动画艺术概论》[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7 年

吴冠英:《动画造型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

贾否 路盛章:《动画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

作者简介

许樱花,女, 1985年11月,曲阜师范大学信息技术与传播学院影视艺术学硕士。研究方向:影视艺术。

作者:许樱花

数字时代动画艺术论文 篇3:

新闻传播中动画语言的应用

摘 要: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数字技术不仅使动画在传统影视和游戏领域如虎添翼,其特有的仿真能力使得动画逐渐在电视新闻与网络新闻中也频繁运用,不仅为动画在新闻传播领域开辟了新的应用范围,也打通了各领域间的界限,一方面成为动画本身多元化的拓展,另一方面也为新闻传播方式的多样化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文章旨在梳理动画在新闻传播中的历史沿革,研究数字时代下动画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并在此基础上思考动画在新闻传播中亟待解决的诸多问题。

关键词:动画;新闻传播;数字时代

检 索:www.artdesign.org.cn

Application of Animation Language in News Dissemination

YANG Tian-tong, FANG Rui

(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093, China )

Key words :animation; news dissemination; digital age

Internet :www.artdesign.org.cn

一、新闻报道的新形势——动画新闻

动画,作为一种艺术方式,不能仅限于艺术创作,而且应该用于记实,因其完全具备新闻传播的功能。与广播的出现代替报纸新闻和电视的出现代替了广播新闻的大趋势一样,以动画为表现方式的动画新闻具有模拟能力强、通俗易懂等优点,成为一个正在崛起的新闻新形式,其补充甚至是代替真人报道新闻是时代优胜劣汰的选择。

1995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及媒体实验室的创办人尼葛洛(Negroponte) 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提出“计算不再和计算机有关,而是决定我们的生存”,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与反响。然而十几年过去了,我们几乎无法回避的一个事实就是:数字时代已经来临,数字化己经渗透到我们生活和工作的各个领域,其对于艺术和传媒领域的影响与变革同样不遗余力。①

从不同时代的多媒体发展趋势来看,每一阶段新闻的传播形式都依靠着和这个时代科技发展水平相关的不同载体:报纸时代依靠平面图文,广播时代依靠声音,电视时代是视听结合,数字时代则是打破了传统传播方式的束缚,将信息的高速传输作为最大的特点,并将其与视觉、听觉等感官传播方式结合在一起,达到了传播者与受众的高效互动。数字时代的到来,新生的媒体弥补了传统媒体的缺陷,将传统的纸质新闻、电视新闻的优点结合,为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方式。

动画在新闻传播中的运用则是顺应了这一趋势,为新闻报道提供了一种崭新的形式,数字动画用虚拟的方式能够比文字更大限度的真实再现新闻现场,还原了新闻的真实性与客观性,丰富了新闻报道的内容,提高了新闻传播效率,增强了新闻视觉呈现性与直观性,激发了媒介的传播潜力,保证了新闻事实的有效传达。特别是一些突发性与敏感性的新闻,可以让受众可以在新闻发出的第一时间内能够“身临其境”的感受“鲜活的”新闻现场和了解事实的真相,引导受众的价值判断。而不容忽视的是“动画新闻”亦有其自身局限性与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几年动画发展的很快,在各个领域都崭露头角。以往的带有观赏和娱乐性质的动画运用一切艺术表现方式来为观众带来视觉享受,并衍生出了一些周边产品来拉动内需带来经济效益。除此之外,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数字信息技术为动画这一灵活的传播方式与传播手段带来了新的应用范围,其在电视新闻与网络新闻中的频繁出现,逐渐吸引了众多学术界人士的探讨,其新的发展方向不仅打通了各领域之间的界限,成为动画市场进行多元化拓展的新领域,为动画价值的衍生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

(三)题材范围窄

以上两点问题,决定了用动画来进行新闻传播的题材的局限性。并不是所有的新闻都适合用动画的方式来表现,诸如一些类似于地震等自然灾害或是其它的突发的新闻,有时需要及时的向外界进行传播与外界进行交流,动画新闻在此时就难以发挥其优势作用,除非是在后期进行突发性新闻分析的时候,可以用动画的形式来为观众还原事实现场;动画新闻制作者容易产生主观情绪的一些有较大争议的新闻也最好不要用动画的形式来表达。

(四)专业人才较少,专业技能欠缺

动画新闻目前发展较缓慢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从事和了解动画新闻领域的人才较少,缺乏一些相应的成熟的理论研究和熟练的业务水平。其实动画新闻是从属于动画艺术的一个门类,是动画艺术的一个分支。而动画与新闻传播均属于传媒类,动画新闻也不是新闻传播中的附属品,二者应该是相通的。与普通娱乐性动画相比,动画新闻有较强的纪实性,目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关于此方面的研究都甚少,甚至都没有关于“动画新闻”的概念和属性的定义,关于其理论研究也不多。所以必须从一点一滴的实践中总结经验和教训,从而形成成熟的理论体系。

(五)艺术表现力差

动画属于艺术门类,作为一种创作艺术,在其各类作品中都必须彰显其艺术性。然而新闻的真实性和纪实性要求必须新闻动画必须要重现新闻原貌,与艺术性的属性难以磨合在一起,造成了真实与“夸张”的矛盾。这就要求动画新闻工作者要掌握好之间的一个“度”,既要真实的再现事实,不能剥夺受众需要新闻真实性的权利,又要在真实性的范围内不失其艺术性,从而达到观赏性与真实性的有机合一,满足受众的需要。

五、结语

动画在新闻传播中在增强新闻的表现力、提高新闻传播效果等方面存在着诸多优势,然而我们也需看到动画新闻仍存在着的问题,亟待我们再未来的研究和实践中深入关注与解决。

参考文献:

[1]王娜.数字时代的动画生产与传播变革[J].传播实务,2009(11).

[2]史蒂芬·卡瓦利耶.世界动画史[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9).

[3]郝雨. 新闻学引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9).

[4]克拉夫·唐纳德.米奇之前:动画电影1898年至1928年[M].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93.

作者:杨天童 方睿

上一篇:英雄电影美术设计论文下一篇:教师教育良心探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