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论文

2022-04-24

摘要: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与发展,中职教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德育是对學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心理健康的教育,在中职学校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实施的成效、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职德育教育的改进探思。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论文 篇1:

新时代视阈下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的新探索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背景下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本文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的层面出发,研究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的价值意义,分析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的现状,探索新时代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的发展新路径。

【关键词】新时代 中等职业学校 德育教育

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人力资源的核心地位日益凸显,高素质的劳动者广受青睐。以培养学生成为高技能型人才的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理念亟待更新。党的十九大的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背景下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中等职业学校,不仅要把学生培养成高职业技能型人才,而且要把学生培养成高思想道德劳动者。培养“双高”型人才是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的探索研究对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双高”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的价值意义

所謂德育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德育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等紧密相连,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德育教育可以在学生的心灵中播下文明的种子,从而塑造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把学生培养成热爱祖国、遵纪守法、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现状分析

1.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

传统的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理念中,往往把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放在首位,忽略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固然,学校为学生开设了专门的德育课程,也有专业的德育教师为学生授课。但是,德育课程只是形式上的一门课程而已。而在专业课的学习中,学生可以现学现用,将课上学到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运用于实践操作中,如参加技能竞赛等,其实践效果显著。因此,显性的成果滋长了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2.德育教育教学模式现状

德育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的公共基础必修课。在德育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出现了“两难”问题,即“教”难和“学”难。一方面,有些德育老师自身专业知识的缺乏导致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同时,教师在德育教学的过程中,主要还是以传统的教授知识为主,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学生普遍注重专业课和专业技能的学习,他们认为德育课只是一门考查课,无足轻重,这种短视心理造成了学生在课堂上不细心学,不耐心听,不认真做。

3.中职生德育现状

首先,从中职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来看,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是16-18岁的青少年,身心发展逐渐趋于成熟,自我意识快速发展,自尊心和独立自主性增强,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与发展起来。由于网络全球化的影响,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思想更为多元化、表达形式更为多样化、自我发展更为个性化、接受新事物更为开放化。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对思想道德理论不感兴趣,然而对现实中出现的热点新闻却非常关注。

其次,从中职生的道德素质来看,由于传统的道德教育在中职生的前期教育中没有得到有效提炼,促使中职生自认为是被淘汰掉的学生。进入职校后,很多学生依旧我行我素,迟到、早退、逃课、违纪、不尊重师长,乃至校园暴力事件时有发生。由于心理不够成熟,自卑心严重,自律意识淡薄,同时受外界的影响很大,情绪易出现较大波动,做事欠缺理性的思考,从而引发很多不良行为。

最后,从中职生的学习能力来看,由于中职生的学习基础比较薄弱,致使在职校的学习过程中遇到难题就会退缩,甚至是放弃学习。有些学生有求知的欲望,奈何学习能力有限;有些学生认为进入职校就是学习职业技能的,不是学习德育这样的空文化课程的。大多数学生都为自己设定了一个职业发展的目标,而关于如何实现这个职业目标的问题上,则是一个难题。许多中职生不知道如何去做才能缩短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三、新时代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的探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往开来,继续推进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建设。

1.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教学理念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全党要关心和爱护青年,为他们实现人生出彩搭建舞台。”中职生正值青春年华,有理想有志气,有本领有担当,学校要爱护学生,为学生全面成才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把学生放在第一位,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学生,关爱学生。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挖掘学生的潜能。立足学生实际,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教师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

2.加强师德修养,积极推进道德素质建设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做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首先,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不仅能净化自己的心灵,内化于心,亦能引导学生,外化于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其次,加强教师职业素养的培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方法,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知识与理论水平。同时,根据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特点,加强网络技术方面的学习,运用新的信息技术手段,提升教学手段与方法,培养教育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再次,加强师德建设。在教学实践中,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从细微处做起,从点滴做起,耐心对待学生,精心育人,用心育人。

3.营造优美的校园文化环境,创造良好的德育育人环境

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点,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渗透于学校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是重要的育人途径。首先,提高学校自然环境建设和人文环境建设。人的生存发展离不开环境,优美的自然环境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加美的体验,进而加强自我约束;深厚底蕴的人文环境能强化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其次,加强校园文化制度建设。校园文化为学生提供了其行为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要求。加强学校制度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是德育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搞好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保证。[1]

4.建立健全德育教育教学模式

第一,提升德育教师理论素养,提高德育教育教学实践效果。加强德育专业教师和德育任课教师的理论素质,通过培训学习、继续教育、科研课题、教材编写、讲座、同行参观、企业实习等方式,提升德育教师理论素养。将德育理论素养融合于德育教学中,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提高德育教学的实践效果。

第二,加强和改进德育教育教学方法。要根据中等职业教育自身的特色改进教学方法,根据中职生自身特色制定教学方案。[2]中职生对传统的“灌输式”的德育教学方法不感兴趣,他们思想开放,乐于接受新事物。新时代的德育教育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结合时代发展的特点,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采用信息化的网络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的活跃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性,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营造良好的课堂育人环境。

第三,构建学生德育活动实践平台服务体系。建设德育教育网络服务平台,学生可以查阅德育课程学习资料,登录德育网上论坛等等,网络化的服务平台能给学生提供极大的便利。完善学校社团建设,加强管理与引导,增加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的机会,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加强校企合作建设,给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平台,知行合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建立学生实践活动跟踪服务体系,帮助学生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實际问题,促进学生持续健康地发展。此外,学校还应开展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个性化的职业指导工作,使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保持稳定。[3]

第四,构建德育教育的沟通机制。德育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重要工作,而且是家庭与社会的责任。在中等职业学校,家庭和社会往往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盲区。[4]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一直是德育工作中的难题。学校和家庭之间只有建立起了有效的沟通方式,才能及时地了解学生的思想行为动态,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的思想道德工作。社会环境对学生的成长教育既有利又有弊,如何趋利避害,需要学校与家庭的正确引导。

总之,新时代背景下德育教育是中等职业学校的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建设,“以学生为本”,精心育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升中职生的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王梅.中职生德育教育对策探析[J].文教资料,2015年第26期:137

[2]杨学娟.现阶段中职生德育现象及应对策略分析[J].中华少年,2016年6月下第18期:15

[3]李秀英.试论新时期中职德育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职教论坛,2012年第3期:372

[4]宋宜娟.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山西财经大学,2012:13

作者简介:

张艳华(1983-)女,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毕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学工作。

作者:张艳华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论文 篇2:

浅谈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实施的成效、问题及改进探思

摘要: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与发展,中职教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德育是对學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心理健康的教育,在中职学校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实施的成效、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职德育教育的改进探思。

关键词:中职  德育课程 改进探思

引言:

一、建立德育体系,引领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政教科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组织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学校德育工作目标,创设德育环境,组织各项德育工作,开展家校联系活动,组织好家长学校。同时又是对教师、班主任、学生德育工作的主要考核评价部门,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主要管理者,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中具有特殊的身份和地位,是班级德育工作的引领者。因此,学校要加强对班主任的培养,发挥好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的引领作用。班主任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学校的德育目标,制订好班级管理计划,除组织好其他科任教师的学科教学工作外,更要组织好科任教师的德育渗透工作。针对不同学生不同的家庭背景、心理特点,制订不同的德育方法及目标。

二、解决目前德育教育存在问题的策略

首先,从国家教育制度来讲,应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从根本上解决目前重智轻德的现状。

其次,从社会角度来讲,进入21世纪商品经济时代,我国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人的生活方式,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也日趋多样化。在这种纷纭复杂的社会变革中,出现了道德缺失,违法乱纪等不良现象。这些社会中存在着的东西,都会对正处于心理状态极不稳定的中职学生产生深刻影响。中职学校德育工作要与当今时代相结合,要正视现实,不能回避社会中存在的问题;要感受他们的心理;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我们这个社会,学会分辨善恶美丑、学会选择、学会保护自己的身心健康。引导学生对社会时事时政和周边社会当中发生的事情的关注、理解、分析,去伪存真,提高学生对新事物,新思想,新观念的判断力,理解力。得到有用的信息,以此来指引学生前进的方向。

三、中职学校德育现状存在的问题

教育方式及评价方式相对传统、单一。职业学校德育评价方式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教育方式应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这离不开学生深入社会、企业等实践环节。但目前,能实现这种全方位德育的中职学校并不多见。有些学校由于课程设置不合理,或者由于经费不足等原因,致使目前德育还局限于传统的课堂讲授,缺乏创新和实用性,与中职生德育培养的目标相去甚远。

当今,职业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也多局限于单一的教师评价,形式多流于考试、考核的试卷形式,无法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德育素质。

德育与专业、行业要求脫节,不适应社会岗位要求,因此教学效果不容乐观。有相当一部分中职学校由于校企合作不深入,使得学生不仅专业能力不足,进入企业时不能马上适应岗位要求,而且在德育方面也存在各种不适应问题。不少毕业生缺乏岗位角色意识。在针对企业的众多毕业生跟踪调查中显示,他们的就业状况不够理想。企业反映的主要问题有:(1)工作责任心不强,有脱岗、迟到、早退现象;(2)缺乏吃苦耐劳精神,拈轻怕重;(3)不满企业的工资和待遇,频繁“跳槽”。因此,有些企业宁愿招聘社会上有经验的人,也不愿招聘职校毕业生。德育课师资结构不合理。现在有些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师专业性不强;有些德育课教师观念陈旧,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学校在德育课教师的师资培训上力度不够大,无法适应现实德育总体目标。

四、中职德育教育的改进策略

1.加强领导,配备专业的德育师资队伍。

中职德育教学何去何从,取决于学校领导人的重视程度,首先必然要从重视师资队伍做起。严格按照素质教育《大纲》要求,设置德育课程,配备专业的德育教师。德育师资队伍不仅要吸收具备新型理论资源的人才,接纳新思想、新教法、新观念,同时要对现有师资进行培训,增加德育教师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真正重视德育教师的业务能力,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和课改活动。充分利用鼓励机制,激励德育教师的教学热情。

2.连结专业,特色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重要的一点便是职业性,如何将德育教育与职业教育结合起来,是我们应当努力探索的方向。利用学生厌倦课堂教育环境,渴望新鲜事物的心理特点,可结合学生的专业特性,和顶岗实习、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办学机制,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体验一名真正的职业人需要怎样的道德素养。让不同专业的学生认识到自身职业道德方面不同的需要。

这就要求学校充分与企业合作,不仅局限于就业教育,而将德育教育也与职业特色结合起来,让企业告诉学生,他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德育教师也应根据学生所学的不同专业,学习不同的企业文化,将课堂理论要求与行业特色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制定不同专业特色的教育计划,对学生进行特色德育教育。

并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优势,引入贴近学生生活及身边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并开展讨论,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对德育课的兴趣,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我想学”,“我乐学”。

五、加强中职学校德育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将德育渗透于学科教学,大力促进全员育人;德育教育绝不仅仅是德育老师的任务,而应该是所有教师的共同使命。著名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曾说过“: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可见,将德育与学科教育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各学科教学在关注本学科的知识技能传授的同时,还应当重视并挖掘本学科的价值因素,将学科知识中与道德有关的因素通过间接的、隐性的方式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继而促进道德品质的发展。

分清学生情况,对症下药;根据学生的家庭状况及个性特征,开展针对性的德育教育。对于独生子女家庭的学生,他们大多被家人溺爱,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特征,害怕吃苦,不愿付出。针对这些学生,应着重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引导他们从身边小事做起,体验劳动的艰辛,珍惜自己及他人的劳动成果,并学会感恩。对于来自特殊家庭的学生,比如经济特困家庭、单亲家庭、遗孤家庭等,这些学生往往内心比较封闭,敏感多疑,过度自卑。针对他们,应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多与他们沟通交流,了解其内心的想法,鼓励他们多与同学交往,多参加集体活动。此外,为了使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在德育方面,我们还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法律意识、创新意识,以及对学生进行爱岗敬业和社会公德教育。

结论:

中职德育教育需要结合职校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做到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在内容、形式、手段等方面注重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教学有特色、有创新,才能让学生学有所得并学得投入。教师要结合中职学校学生的实际水平,按照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培育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意志坚定、品质高尚,追求新知、勇于创新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李静.学校德育工作新思路浅探[J].职业教育研究,2009,(3).

  [2]洗东红.中职德育课实施分层探究教学的有效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24).

[3].中职德育课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的探讨.

《职业技术教育》.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0年17期.程逊.

[4].论中职德育课教学方法的优化.

《教育学术月刊》.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8年7期.钱可铭.

作者:孙建勋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论文 篇3:

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重点及实施路径

当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存在较多问题,面临的危机也较大。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以一种积极的姿态面对各种危机,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工作走向卓越的关键。我们认为,在当下,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德育教育工作方面,需要着重强调四方面内容。

1.人生价值观的教育

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进行人生价值观的教育,关键是要使其正视现实,能够悦纳自我,对自己有正向的认同。

(1)悦纳自我

与一些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不同,我国的中等职业学校在学制体系中的地位较低。由于社会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普遍轻视,以及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自身原因,难以悦纳自我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例如,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往往无法自豪地跟外人提起自己的学校,因为这意味着告诉别人,他们是被普通高中抛弃的人。这种在自我认同上的自卑心理,既会导致学生个人的身心不健康,又会限制他们与其他社会群体平等而正常地交往,还会导致对所学的专业和学校的排斥,从而对个人的学习动机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2)正视现实

一个无法悦纳自我的人,很难以大度、包容的积极心态悦纳他人,即“乐群”,也很难做到尊敬自己的专业和未来的工作岗位,即“乐学”和“敬业”,而这两方面都是幸福感的重要来源。所以说,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教育首先要重视人生价值观的教育,使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正视中等职业教育的社会现实,并超越这些偏见,充分认识自身的独特价值和使命。此外,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目的不能只局限于个人谋生的小气象。毕竟,从根本上说,个人价值不能用所学习的专业和所从事的职业来衡量,而应以为社会作出的贡献为标准。当个人确立起这种具有大气象的人生价值观后,才能悦纳自我,坦然认同自我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身份和自己所在的学校。

2.职业幸福观的教育

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进行职业幸福感的教育,重点是帮助学生理解职业与人生价值之间的关系。

当前,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一个很大问题在于没能有效引导学生确立成熟而理性的职业幸福观。成熟而理性的职业幸福观教育重点在于帮助学生理解职业与个人价值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生的价值和幸福在于职业本身而非职业之外。不少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及其家长对于接受教育的一个非常功利的认识是:上学为了好工作,好工作为了高收入,高收入意味着幸福的生活。不可否认,一定的物质基础是获得幸福的重要条件。但是,他们恰恰忘掉了一个最简单的事实:任何职业和收入阶层都存在幸福和不幸的人。如果学生以这种肤浅的幸福观来对待当下的生活,他们很有可能不仅当下不幸福,未来也无法体会到幸福。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其个人幸福的实现是以职业成就为基础的,而不在于职业之外的东西。二是人生价值和幸福的实现需要以一定的幸福能力为根基。之所以同一社会群体中的个体幸福差异巨大,主要源于个体幸福能力的差异。学生只有使自己的职业创造活动符合其人生目的,并合乎社会道德法则时,才具有获取职业幸福的能力,才有可能实现人生价值,获得职业幸福。为此,要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劳动的观念,劳动不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也是个体自我实现的重要途径。

3.职业敬畏感的教育

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进行职业敬畏感的教育,其核心就是让学生树立必要的职业敬畏之心。

在从事某个职业时,每个人都有选择某种工作态度的权利。有的敷衍了事,马马虎虎;有的精益求精,不惜精力;有的身在曹营心在汉,想着更轻松的高薪工作。然而,“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同的职业态度所产生的结果或回报一定是差异巨大的。当选择敷衍了事等消极的工作态度时,被职业抛弃就在所难免,因为对职业的轻视必然遭到职业体系和职业中人的轻视甚至抛弃。基于此,带有信仰性质的职业敬畏感的教育,对于个体生命的存在和发展,对于增强职业自律意识和能力等,都是非常必要的。“敬”既意味着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负责,遵守职业的技术性要求和道德要求;又意味着“精”,业不精的人有可能败坏这个行业和整个职业群体。“畏”,即把职业当成一种践履个体生命价值的存在,意味着对人性的基本的尊重。当一个人拥有了对职业的敬畏感和真诚信仰时,才会自然地把职业与生命融为一体,专注职业、热爱职业,在职业活动中获取更多的幸福体验。

4.职业社会责任感的教育

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进行职业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其核心是帮助学生认识个体职业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

对于大部分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入学就意味着比普通高中的学生更早地接触和选择职业。然而,职业是什么?仅仅是谋一己之生存吗?没有由众人组成的社会及其需要,不可能产生那么多的职业,职业依社会而生,同时对其他职业的兴衰存亡产生着程度不同的影响。不同的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未来会进入不同的行业,服务于不同的社会群体,如果没有社会责任感,职业完全有可能异化成为损人利己者的舞台。制造、贩售假冒伪劣商品,对弱势群体漠不关心,都是缺乏职业社会责任感的表现。一个具有职业社会责任感的人,首先,应当是在本职业上掌握更多相对真理或规律的人,能够胜任所在行业;其次,应当将心比心,尽量关怀他人的处境和利益;再次,遵守职业道德规范,道德规范是职业存在发展的基础;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即能够自觉承担其职业的社会责任,把个体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为做好上述四方面的德育工作,我们认为,当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教育需要努力做到六个方面。

1.转变学生观

教师转变学生观念,努力去除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社会刻板印象,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教育教学氛围。

要做好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教师必须转变已有的学生观,主要是改变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刻板印象,学会用发展和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成长。如果教师总认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就是比普通高中的学生差,那么教师的这种偏见定会在日常的言行举止中有意无意地透露出来,势必会给学生带来消极和负面的暗示,而这种暗示对学生的影响往往大于教师对学生的直接影响。因此,在学校中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教育教学氛围,是改变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的关键。要形成这样的氛围,关键在于教师和学校领导的以身作则。

2.树立正确的教育觀

中等职业学校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努力实现职业训练与人格培养的有机统一。

(1)塑造个体健全人格

中等职业教育不仅承担着就业技能培训的重任,也担负着塑造个体健全人格的责任。如果中等职业教育只有技能培训而无人格养成,那么从严格意义上讲,这样的中等职业教育最多是一种职业训练而不能称之为教育行为。教育的价值属性决定了其最基本、最核心的要素乃在于培养人格健全的公民。因此,以培养个体健全人格为目的的德育教育,必然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应有之义。

(2)德育教育必须被强调

就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实际情况看,德育教育无论从社会层面、家庭层面还是个体层面,都应被强调。从社会层面看,当前中国的很多社会问题,例如,食品安全、建筑安全等,其产生固然与多方面的原因有关,但是,其中一个最为根本的原因就是从业者的道德素养存在较大问题。从家庭角度来看,现在很多家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物质财富增多而亲情关系淡漠,家庭成员皆沦为赚钱机器,家庭的精神港湾功能逐渐被金钱世界所腐蚀,这大多与从业者缺乏最起码的敬畏心和道德良知密切相关。从个体角度看,在现代社会中,几乎每个个体都深陷于各种外在的物欲追求中,工作与个人是一种相分离、相对立的境地。工作不是个体自我实现的途径,而是一种不得不为之的、受之控制和压迫的谋生手段。在这种情况下,个体的幸福根本无从谈起。实际上,一个人幸福与否,关键在于他的本质力量是否能够得到相对较大的实现,而一个人的本质力量主要是在他所从事的职业中获得实现的。因此,如何看待自己的职业,就成为个体获得幸福的重要前提。一般而言,具有较高职业幸福感的人生,大多是将职业作为事业经营的人生。因此,个体才能克服种种外在条件的限制,始终保持最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之中。而要做到这一点,必然与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分不开。

3.提供更多的成功机会和成功体验

学校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成功机会和成功经验,使学生学会悦纳自我。一个人对自我的悦纳总是建立在不断成功的基础之上。一般而言,成功体验越多,自信心就越强,从而逐渐建立起对自我的积极认同。这要求学校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真诚的关怀和鼓励学生。教师应善于在集体活动(例如,郊游等)和日常生活(例如,谈心等)中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二是加大教学培训的投入,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创造展示学习效果的平台。三是使学生看到自身价值和努力学习的美好前景。例如,北京某中等职业学校的美容专业在全国职业教育技能大赛中拿到3个一等奖。此外,他们的美容专业课被北京市列为中等职业教育精品课。他们的毕业生被很多大品牌的美容美发企业录用,大有供不应求之势。总之,“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抬起头来走路”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取得成效的第一步。

4.提供更多的校外实地服务

学校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校外实地服务,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既获得自我肯定,又树立社会责任感。

校外实地服务至少有两方面重要意义:一是提供了学生社会体验的平台,二是提供了学生自我反思的机会。当学生在校外实地服务中看到自己的劳动带给他人和社会幸福时,他也能够从他人的幸福中获得被认可、被尊重的体验,强化对自我的正面认同。而当学生发现自己的技能难以满足社会需要时,则有可能產生学习动机,以提高专业技能或进一步深造。总之,在校外实地服务的过程中,学生更容易体会到劳动的真正价值。

5.开设必要的生命哲学课程

学校应为学生开设必要的生命哲学课程,以提高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之心,从而增强自我的职业自律。

职业是生命的载体,对职业的敬畏心就是对生命的敬畏。如何体会生命的敬畏之心?可以通过直接感受各种生命现象来体会生命的敬畏之心,也可以通过对生命哲学层面的把握来体会生命的敬畏之心。学校应通过专门的生命哲学课程的教学,让学生发现生命的关联性、体会生命的美感和感悟生命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实现自我的职业自律。在生命哲学课程的教学方面,诸如于丹的《论语》心得等内容,均可作为重要的授课资源。

6.培养学生的规范规则意识

学校应从日常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细节做起,培养学生的规范规则意识。

规范规则意识既是作为社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从事任何职业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这一素养的形成源自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和管理中的严格要求。日常的严格规范要求对于职业敬畏意识的形成和社会责任感的形成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然,在严格要求的同时,必须把它与对人的尊重结合起来,使学生逐渐认识到日常的严格要求是获得职业幸福感,实现人生价值的必要条件。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责任编辑:梁金)

作者:班建武 刘华杰

上一篇:网络教育中微课程设计论文下一篇:宽频教育信息服务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