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探究论文

2022-04-30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探究论文 篇1:

朝着新时代真善美健的德育方向戮力前行

摘要:德育是职业教育的重中之重,新时代赋予德育新的内涵。本文就中等职业学校新时代德育工作的“四求”方向、“三得”措施和“三修”机制,介绍江苏省扬州市教育局在新时代全面推行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新时代;德育

德育与技能,成人与成才,可谓是支撑职业教育的“两条腿”,是职业教育的重中之重。德育这条“腿”是否健康结实,直接关系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人格养成、学校的声誉生源、区域职业教育的整体氛围与核心竞争力。有技无德,不仅行之不远,甚至难于立足。一直以来,扬州市教育局高度重视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初步形成了一些品牌,如魅力德育、潜能德育、微型德育等。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对照新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任务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間。2018年初,扬州市教育局顺应形势、把握趋势、结合实际,出台了《关于加强扬州市中等职业学校新时代德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扬教发〔2018〕4号),部署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新时代德育工作,展开新的探索和实践。

一、中职学校新时代德育工作要朝着真善美健方向前行

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新时代高品质德育工作,要准确把握求真、求善、求美、求健的方向。追求真、善、美、健的德育方向,必须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等职业学校需要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要着眼于真,为“适合的教育”奠基

求真德育,是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教育。首先,教师的眼中要有“真”的学生。就是要“目中有人”,要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从“认识”学生开始。要真实地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心理特质、学习能力、人际交往、兴趣爱好等,建立信息及时更新的数据库,包括学生成长档案、德育课程评估反馈体系、班主任工作路线图等,保持对学生的观察和分析,对学生进行常态化评估,能够将这些数据应用于德育工作的各个方面。另一方面,学生的眼中要有“真”的自己。美国发展心理学家艾瑞克·埃里克森认为,自我同一性的成功建立,将获得忠诚的品质,帮助学生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人生之路,也就是真我。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自我同一性建立的时期,是建立对自己特质、需要、能力的认同,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要形成正确的“三观”,就需要学生基于准确的“自我认知”。为此,不仅可以将上述数据库的信息通过合适的方式反馈给学生,还可以通过生涯发展规划等,帮助学生深入地体验自我,既从文字和数字上去知道,也从身体和情感上去体会。

(二)要致力于善,向“人性的教育”转化

向善德育,是培养学生用一颗真诚向善的心,融入社会、理解他人、珍爱生命的教育。要在“真”的基础上,让教师了解学生,设身处地地实施“善”导;让学生了解自己,推己及人地生发“善”念。善从何处来?善来自于对人性的理解和认同。俗话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善的教育,实质上是情感教育、生命教育,是关于人性的教育。这些是在分数量化的思维训练中无法触及的,需要充分利用文学、艺术、心理学等手段,丰富学生对心灵和生命的体验。比如,可以通过诗歌和经典文学作品的诵读、模仿创作,来体验人生历练的升华,提炼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可以通过戏剧的角色扮演,感受不同价值观下所处的境遇,来检验思想和行为方式;可以通过绘画、舞蹈等艺术团体活动,来引导自我认识和发展的探索等。“心”的课程,要用“走心”的方式进行。培养了善念,还要养成善行。这是从“心”到“身”的转化过程。人性的教育,要通过行为来落实和演练。学校要创造条件、提供空间,让善言流传,让善行展现。在培养善行、播种善良的时候,要重点呈现从起善念到行善事的过程,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和如何做开始,这比单纯说教“学做善事”更具力量。

(三)要连接于美,以“价值的教育”引领

尚美德育,是培养学生发现美、认识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真、善、美从来就是不可分割的,真正美的,往往也是善的。美育天然融于德育之中。在生活中,从穿衣打扮、言谈举止,到文学电影、建筑家具,再到城市布局、治国理念,美无处不在。古城扬州有着2500多年的历史,它的美蕴藏在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里,蕴藏在民风民俗里,蕴藏在名人故居、造园艺术和轶事传说里。除在课堂学习美的知识,还可以延展到校园外。如在文化馆、博物馆、名人故居、剧场、音乐厅,以及“扬州好人”的事迹里,感受扬州之美,更进一步找到自己的美好定位和价值。尚美德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具备美的素养、美的情操和美的品格,让学生成长为最好的自己。要营造尚美德育环境,包括学校的物质环境和文化氛围。要构建尚美德育课堂,包括融洽的师生关系、活力的课堂教学、合理的情境创设等。要逐步构建尚美德育体系,探索以美润德、以美怡心、以美启智、以美健体、以美兴艺的育人途径,打造尚美校园、尚美课堂,培养尚美教师、尚美学生。

(四)要凝结于健,用“积极的教育”聚焦

《周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里的健,不止是身体之健,更是心志之健。培健德育,就是要以积极心理学为引领,挖掘积极力量、唤醒积极情感、培养积极人格,对学生进行修德精业、自强不息的教育。中等职业学校要开展自信教育,通过校园文化,唤起学生自信;通过文体活动,激发学生自信;通过课堂教学,培育学生自信。引导学生树立我自信、我能行、我拼搏、我成功的信念。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乐观、阳光、积极的健康心理。开展职业理想教育,帮助学生有效规划职业生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构筑人生发展梦想。

二、中职学校新时代德育工作要靠得力得法得效举措

中等职业学校新时代德育工作的方向确定以后,关键是措施到位。得力、得法、得效不是什么新鲜词汇,但要真正做到却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三得”之中,得力是前提,得法是方法论,得效是目标,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一)得力要体现在组织管理、评价机制、经费保障上

一是组织管理得力。中等职业学校要实行校长负总责的德育工作机制,把德育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建立德育工作管理制度,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明确各部门的育人责任,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二是评价机制得力。要通过学习和研究,不断提升德育本领和评价手段。组织专家设计问卷,从整体和个体两个层面上研究学生。建立和完善学生的电子化个人成长档案,尽量以描述性语言代替打分,使学生在360度外部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的过程中,看到成长轨迹,明确成长方向。要加强对德育课教学质量、课程德育渗透、班级德育工作、部门及教职工育人质量的考核评价,把德育工作实绩作为年终考核、职务聘任、表彰奖励的重要内容,并适时评选表彰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三是经费保障得力。扬州市教育局和各中等职业学校都要安排德育工作专项经费,纳入预算,专款专用,全面保障德育工作者的培训经费,保障德育名师工作室(含班主任)、德育工作基地等专项经费,保障课堂内外德育工作的活动经费。

(二)得法要体现在确定重点、创新方法、打造特色上

一是重点确定要得法。要弘扬主旋律,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耳入脑入心,见诸于行动。要建强主力军,打造以班主任为核心的德育名师队伍,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主力军作用;要坚守主阵地,更好地发挥德育课堂的作用,让德育课堂变得有魅力、有活力、有温度、有效率。要确立主攻点,把信息技术的应用作为德育工作的主攻点,积极推进智慧校园、智慧课堂建设,加强德育微课建设、建设德育课程资源库,发挥校园网的正面宣传作用。二是方式创新要得法。要发挥学校的主导主体作用,加强与家庭、实习单位及社会的联系,发挥校外德育基地作用,争取社会各方面的密切配合。要倡导学生自我管理,探索建立学生在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身份转换机制。要促进班主任工作从事务性向引导性、从保姆向导师的转变。要推进校际合作,鼓励校际联合开展德育工作活动,共享资源,共同成长。要开展校社协作,充分发动企业、社区、文化机构、社会组织等,积极参与到学校德育体系的构建中来。三是特色打造要得法。要不断完善课程教学、实训实习、学校管理、校园文化、志愿服务、职业指导、心理辅导、社会实践等德育途径的育人功能。要探索建立跨班、跨年级、跨专业系部、跨师生、跨层级、跨学校,甚至跨系统的沟通合作团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形成德育课题项目组,开展德育工作实践和成果交流。要充分挖掘地方和学校独具特色的德育元素,在传承學校德育亮点的基础上,创新德育工作模式,打造新时代德育工作特色品牌。

(三)得效要体现在坚持原则、目的明确、追求成长上

一是体现在原则性坚持上。要坚持德育工作的方向性和时代性相结合原则,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原则,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原则,坚持知行统一原则。要遵循思想道德教育的普遍规律,尊重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性。二是体现在针对性把握上。要以学生为中心,遵循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规律,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德育工作策略。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善于发现和挖掘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坚持正面引导,注重循序渐进,润物无声。要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建立学生需求调研和成果反馈机制,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式学习,进行德育课程体系的规划、调整和创新。三是要体现在成长性追求上。要注重常规与常态,关照学生成长需要,关注人文、人性、生命教育,重视主体发展体验,让德育回归生活、回归本真,走进学生内心,为学生健康成长创设体验情境,搭建成长平台。

三、中职学校新时代德育工作要建立德智技体并修机制

推进中等职业学校新时代德育工作要有全局观念、系统思维,要放到学生成人成才的总目标下组织实施。德智体美是成人成才教育的一个整体,不能割裂开来。因为是中职学生,增加了技的内容,即德、智、技、体、美。德为先导,佐之以智、技、体、美。美已如前所述,天然融于德中。智、技、体既是中等职业学校的目标任务,也是德育工作的平台载体。建立新时代德育工作的“三修”机制,就是要将德育工作熔化到修智、修技、修体的全过程,试着把德性这把盐撒进智能、技能、体能的汤里,让学生在知识学习、技能训练、体育锻炼中涵养德性,锤炼品行。

(一)要建立健全德智并修机制,注重学习育德

学习知识是学生的天职。德智并修,就是要注重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育德。要把学生勤奋学习的过程,作为上进心、责任心、事业心、吃苦耐劳、刻苦钻研等良好品质养成的重要契机。要重视修智的过程设计和体验,让学生知道学习的价值在哪里,帮助他们理解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的一致性。比如,在修智的过程中,可提供适度的困难和挫折元素,以期形成吃苦耐劳的坚忍;可提供学习的同伴,以期养成团队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可提供多种选择,以期建立独立思考和安全试错的空间;还可提供游戏式的学习环境,以期调动学生的多种认知手段,使新知识与已有知识融合,促成学习效果的最大化。除在学科教学中注重德育渗透外,还要注重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培养良好道德品质。

(二)要建立健全德技并修机制,注重训练砺德

职业教育姓“职”,拥有技能是学生立身之本。德技并修,就是要注重在技能训练的过程中砺德。要把技能教学与德育渗透有机地融合,寓德育于技能训练之中。在技能教学中,要将技能学习、方法掌握、规程遵守、训练坚持、技巧运用与学生的敬业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意志磨练、精益求精等职业素养结合起来;要把工匠精神的内涵与学生价值取向、诚信品质、工作态度、责任担当等个体心理品质的提升结合起来;要把企业文化的内容与学生守时有序、安全卫生、热情周到、合作效率、质量责任等职业素养的培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技能训练中蓄德,在道德陶冶中提技。

(三)要建立健全德体并修机制,注重锻炼养德

中职学生正处于生命生长旺盛期,天然活泼好动。德体并修,就是要注重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养德。要把体育和德育有机地融合,充分重视体育工作的德育渗透作用。体育教学和活动是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契机,要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组织程度和教学质量,在体育课中培养学生服从组织、遵守纪律、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要结合体育运动会、入学军训、课间跑操、各类竞赛等大型体育活动,以及学生喜爱的体育社团活动,在增强学生体能的同时,促进学生集体荣誉感、合作意识、拼博精神等优良品质的培养。

责任编辑:曹鸿骅

Key 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new era; moral education

作者:余通海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探究论文 篇2:

正确引导中职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摘 要】 就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中,如何引导中职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章结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价值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用典型事例,以演绎推理的形式展开论述,结合作者开展德育工作和指导职业实践,明晰地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性,证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立德树人的指导纲领。

【关 键 词】 中职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育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贯穿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各领域,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覆盖到所有学校和受教育者,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不断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如何在中等职业教育中正确引导中职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近年来,笔者在中职生的德育实践和职业教育指导中作了一些探索,下面浅谈一些自己的做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盖三个层面。一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二是自由、平等、公平、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三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顯然,要正确引导中职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点应放在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上,即要突出对中职生实施“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教育。为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做到“贴近性、对象化、接地气”,增强教育吸引力感染力,我结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价值准则融入其中,具体分为四个层次:

一、坚持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中职生立志报国的国家意识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一条要求,中职生要“维护国家荣誉”。具体内容为“尊敬国旗、国徽、会唱国歌;升降国旗,奏国歌时,要肃立、脱帽、行注目礼。”实际情况是,每当笔者接手高一新生班主任后,面对的就是几十名衣冠不整、精神不振的学生,他们中间有些人突出表现是纪律涣散,潜在的是国家意识淡薄的学困生。每每开学后在升旗仪式的活动中,这些刚入学的高一新生则表现为,人腰挺不直、队列站不齐,相互交头接耳,注意力不集中。升旗仪式后,经了解不少学生对国旗、国徽、国歌相关知识掌握对的人不多。对此,我就利用主题班会,从爱国主义教育入手,向学生讲述中国近代历史,尤其是百年屈辱史,让学生了解国情,懂得是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新中国;组织学生开展故事会活动,让学生自己讲国旗、国徽、国歌的故事,以学生自己教育自己的形式,给学生补上国旗、国徽、国歌的相关知识,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通过向学生放映电影《甲午战争》《周恩来》《国歌》等爱国主义教育影片,以历史上发生的真实的中国故事进一步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同时,组织写观后感、座谈会、出板报写心得、唱革命传统歌曲等,以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感化学生,向英雄人物学习,继承先烈遗志,为中华民族的振兴,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发愤读书,报效祖国。爱国意识的确立,班级面貌大为改观,学生纪律观念强了,现在升降国旗仪式几十名学生的队列,整齐划一,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学生个个表情严肃,那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力量,在潜移默化中促进每一个中职生茁壮成长。

二、加强敬业精神教育,培养中职生恪尽职守的职业意识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的第18条,要求中职生做到“认真参加技能训练,提供专业动手能力,积极参加生产实习、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敬业”的教育,中职生行为规范就显得更加具体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敬业”二字,讲的应是“敬业精神”。对此,笔者在结合中职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指导等教育教学活动,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明确指出,中职生要想成为动手能力强,技术“精湛”的技术“能手”,就要在平时加强技能的学习和磨炼,在生产实习中不断提高技术水平,逐步树立“精工巧匠”意识。因为“敬业”要靠真才实学,真本领。社会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有掌握独门绝技才可能使“敬业”精神弘扬光大。

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笔者也深深体会到“敬业”二字与“爱国”二字之间有着因果承接的哲理关系。刚接手高一新生时的“爱国”意识培养,爱国主义的教育,使一批中职学困生在爱国主义教育的各种活动中陶冶着、熏染着,从而改掉了不良习气,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在中职生的职业教育,技术训练中,笔者看到大多中职生能服从岗位安排,主动接受岗位培训,认真履行岗位责任。尤其在顶岗实习中,大多中职生都能刻苦钻研操作技能,立志做一位“能工巧匠”。通过与一些学生谈心发现,这些中职生已意识到,报效祖国,必须有一技之长。由此,笔者欣喜地看到“认真参加技能训练,提高专业动手能力,积极参加生产实习、公益劳动和社会实践”中职生的行为规范,已成学生的行动自觉。如笔者曾带高铁班的学生在京津城际动车上实习,那些顶岗实习的女学生在列车上用流利标准的普通话,热情地同乘客打招呼,不停地打扫地面,帮乘客找座位,整理行李,送茶水等一干就是几个小时,工作单调而烦琐,任劳任怨,从不叫苦叫累。在这些高铁乘服实习生身上,笔者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敬业”的价值准则在她们身上熠熠生辉。

三、注重“诚信”教育,培养中职生诚信守约的意识

《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指出,“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强调“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答应他人的事要做到”。在中职生的“诚信”教育中,我注意从习惯养成上入手,平时要求学生要守时,凡是规定时间完成的作业或事情,一定要按时做到。守信,凡是答应别人的事,即承诺的事,一定要做到,做不到事后要说明情况,要道歉。使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受人之托,忠人立事。也就是,承诺的事一定要做到,这就是“一诺千金”。中职生毕业后,或工或商,但言必信,行必果。这是干好工作,做出成就的基本信条。

四、开展“友善”教育,培养中职生“与人为善”的意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要求,要“褒奖善行义举,实现治理效能与道德提升相互促进,形成好人好报、恩将德报的正向效应。”《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要求中职生“平等待人,与人为善”“谦恭礼让”“孝敬父母”“待客热情”“尊重带教老师,与企业员工和睦相处”以上种种都属于“友善”的范畴。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经常设置一些“场景”,通过学生参与的过程,让他在如临其境中感受到“友善”的作用与效应。同时在“语境”成语接对的活动中,让学生找出一些诸如“从善如流”“上善若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竭诚相待”“宾至如归”“温文尔雅”“以和为贵”等等。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中等职业学校应该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主阵地,担负着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责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同中职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的实施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立德树人,可以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职生不断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厦门市教育局课题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的研究[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2] 邬艳红. 培育中职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究[J]. 现代职业教育,2016(14).

[3] 汪淼. 关于培育中职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J]. 职业,2015(3).

作者:杨柳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探究论文 篇3:

邓宁:立德为标,众志成城

中国古代思想有所谓“三不朽”者,即立德、立言、立功。立德居首。然而,在中国传统思想里,立德服务于修身,也只是个人人生的完善,而在广东省财经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省财经学校)校长邓宁身上,立德体现的内涵要更加丰富和阔大,包括自己以德立身,更包括管理学校以德为首。

有德之人,诚如儒家之言:“恂恂如也。”走近邓宁,使你深深感受到的,是他的礼恭下士;与邓宁交谈,使你深深折服的,是他富有思想内涵的言语。今年6月,邓宁被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授予“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这是他继去年被评为“2009年全国学校德育管理先进个人”之后获得的另一个荣誉,正如广东省财经职业技术学校副校长朱冰所言:这是全校师生“众望所归”。

2007年,一个转折与一场德育改革

邓宁1980年开始任教于广东省电子商务高级技工学校,从此走上了职业教育之路。2007年以前,他先后任广东省电子商务高级技工学校专业教师、校长助理、副校长,追寻他20多年以来走过的足迹,他的职业教育之路相当平坦,也相当平淡。但是,2007年,他走上了职业教学生涯的转折点,而伴随而来的,是他掀起的一场德育改革。2007年,邓宁担任省财经学校的校长。

省财经学校有着上百年的历史,2005年被评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但是,在2007年,该校却遇到了发展上的瓶颈。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干群关系紧张,领导班子威信受到挑战;二是在其他同类学校招生规模普遍上升之时,学校招生规模却在原地踏步。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是邓宁上任后遇到的首要难题,这两个问题解决好了,学校便可以走上发展的新台阶,若解决不好,情况继续恶化,学校势必在泥潭里越陷越深。因此可以说,2007年,不仅是邓宁职业教学生涯的转折点,也是省财经学校发展上的转折点。

一校之长,需要的是统筹全局的眼光和大刀阔斧的魄力。2007年走马上任,邓宁就给全校教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全体教职员工着力做好几点:(1)正确的政治方向;(2)为人师表;(3)敬业精神;(4)教书育人。其中,教书育人是师德的重点。他要求全体教师要树立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教育观念,在教育教学中渗透德育,尊重、爱护学生,主动关心和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邓宁认为,教师是先“闻道”的人,有责任从我做起,给学生树立积极的榜样,引导学生提高综合素质。

邓宁认识到,德育工作是一所学校的生命力,是推动学校发展的后劲力量,是学校办学的核心竞争力。经过深思熟虑,以及跟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多次深入探究,邓宁与班子成员达成了一致认识,确立了“育人为本,德育为首,立德树人”的教育观念,构建了“全员、全面、全程”的大德育体系。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概括为几点:一是确立一个观念,即“育人为本,德育为首,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二是注重两个特性,明确针对中职生年龄处在“心理断乳期”的特征,营造人文环境,给予他们更细心的呵护,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三是构建“三全”育人的大德育体系,即全员德育、全面德育和全程德育,从学校、教师、学生全方位构建德育环境,提高德育教育质量。四是采取四项措施,即制度管理与自我育德相结合、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以团组织为主导建造良好校风、搭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网络。

这是在邓宁带领下的一次自上而下的深刻的德育改革,经过几年的实践,改革取得了成功。不但校纪校风得到了根本好转,而且办学规模有了突破性进展。2009年,该校招生人数达到了2100人,在校生人数达到了6280人,是2006年在校生人数3000人的2倍,实现了邓宁2007年上任时提出的“用三年时间再造一所财经学校”的预期目标。该校也得到了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的一致认同与称赞,2009年被广东省教育厅评为“广东省安全文明校园”。可以说,近三年来,在邓宁的带领下,省财经学校这所百年老校走上了发展的新道路,初步实现了“活力财校,和谐财校”的目标。

“德育需要沉淀”

走进省财经学校南海校区,映入记者眼帘的,有孔子、陶行知的雕像和名言,有师生第二课堂、文艺表演的精彩展览;凉亭廊榭,小桥流水,草木葱茏。显示出一所学校深厚的德育内涵与文化底蕴。

“德育需要沉淀。”邓宁告诉记者说。确实,德育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好的事情,需要时间的沉淀。30多年的教学生涯,使邓宁深刻认识到营造校园德育氛围的重要。因此,2007年出任省财经学校校长,他就坚持打“文化牌”,注重校园文化的构建,其中的重要环节就是德育内涵的培养。

在中职学校任职之前,邓宁曾在普通中学任教五年。邓宁认为,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其实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学生德育培养。他说:“普通中学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职业学校注重技能培养,但无论是普通中学的学生还是中职学校的学生,都需要对其进行品德、人格等方面的塑造。”因为,青少年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要学习如何“做人”,甚至,“做人”是首要。因此,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教学中不容忽视的工作。

在省财经学校,第二课堂活动和社团活动是一个重要的内容。邓宁要求,要寓德育教育于活动中。在这样的思想引领下,省财经学校的第二课堂和社团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是多年来该校校园文化最有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组织技能节、文化艺术节,组织师生参加全国甚至国际各种比赛。通过这些活动,在校外,让社会更好地认识了学校,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力;在校内,一步一步沉淀了校园文化,渐渐地让邓宁打出的这一张“文化牌”越来越漂亮。

将“众”烙印于心坎

2009年4月,省财经学校被广东省教育厅评为“安全文明校园”;2009年12月,该校被评为“全国德育管理先进学校”;2009年,邓宁荣获“2009年全国学校德育管理先进个人”……面对这些成绩,邓宁表现得相当低调。他就像一个见惯了风雨的长者,宠辱不惊,又像一个与风雨搏击惯了的斗士,风雨无阻:他带领着省财经学校勇敢向前。

2007年,邓宁就给全校下发了发展规划总体框架,争取在2007—2011年,实现学校的跨越发展,在2012—2016年,走上示范名校之路。时间过去了三年,省财经学校第一阶段的目标可以说已经提前实现,实现了2007年初提出的“用三年时间再造一所财经学校”的目标。现在,省财经学校拥有南海和广州两个校区,以及深圳、翁源、信宜三个教学点,实施以南海校区为主体、分校区和教学点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工程”,走规模办学、集团化办学之路,初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但是,一所学校是否优秀的标准,除了它本身能否发展好之外,还要看它有没有担当起社会责任;一个校长是否优秀的标准,除了他能否带领学校发展之外,还要看他有没有社会责任感。2008年,汶川大地震爆发,造成了汶川学生读书十分困难。在广东省教育厅的部署之下,省财经学校成为了广东省三所招收汶川学生的省属学校之一。2008年,邓宁亲自带领学生科长、管理专业科长和班主任到四川成都接收90名汶川学生到校。从生活、学习、社会实践和各项活动上精心安排,全方位帮助关心这些学生,帮助他们从地震阴影中走出来,融入学校生活,健康成长。

8月3日,记者一行来到了省财经学校南海校区,走进邓宁的校长办公室,窗明几净,在他的办公桌后面墙上,赫然挂着一个横匾,上面草书四个墨字:“德是众心。” “这是一个朋友写给我的,我觉得挺好,就挂在上面了。”邓宁轻描淡写地说。记者以为,“德是众心”正是邓宁多年教育生涯的最好阐释。把众人装在心里的人,他必定是一个心怀宽容的人,是一个有道德底蕴的人;把众人装在心里的人,他也是一个能够凝聚众人的力量,带领集体走往辉煌的人。

人物链接:

邓宁(1959—),广东省财经职业技术学校校长、党委书记。2010年被授予“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责任编辑魏家坚

作者:陈湘年 赖俊辰

上一篇:学生系统工程下的养成教育论文下一篇:我国高等院校环境道德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