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论文

2022-04-17

摘要: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工作的运行机制,是教育行政部门履行管理职责、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引导和支持中等职业学校常态化自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形式,也是中等职业学校实行常态化人才培养质量的自主保证的一种方式。本文以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学校为例,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的运行机制的构建进行探究。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论文 篇1:

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评价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摘要:文章通过问卷和访谈,调查了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评价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分析了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的基础,提出了优化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评价实践对策。

关键词:教学评价;现状调查;对策研究

随着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职业教育面临着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变的艰巨任务。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建构科学有效的职业教育教学评价体系来引导和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成为南京职教工作者日益关注的重要课题。

为了进一步摸清我市中等职业学校开展课堂教学评价的现状,提炼并总结成功的实践经验,理清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进一步完善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评价实践模式。2009年上半年,《中等职业学校发展性教学评价》课题组组织力量,通过问卷和访谈的形式对全市中职学校教学评价情况进行了调研。

此次调研,以本市17所重点职业学校为范围,以每校随机抽取的20名教师为问卷对象。整个调研共发放问卷340份,收回有效问卷248份,经过对问卷及访谈结果的分析,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南京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评价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

1.从态度层面看,教学评价日益收到学校的重视

从问卷和访谈的情况看,绝大多数中职学校对教学评价都非常重视,特别是针对课堂教学的评价活动,受到了学校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访谈中,所有被访谈者均反映,课堂教学评价不但已经实现常态化、制度化,而且其科学化水平也正不断提升。主要表现在三点上:一是70%的人认为目前采用的课堂教学评价表较为合理;二是学校内部的课堂评价方案50%以上注明了评价信息的采集方式;三是72%的问卷反映,学校对课堂教学评价比较重视,在开展评价活动前对评价者进行了专题培训。

2.从评价方法上看,注重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的结合

从问卷看,90%的问卷反映,学校开展的教学评价活动采用了定性描述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操作层面上,具体表现为使用“等级+分数+综合评语”的形式对某节课的教学情况做出评价。

3.从评价效果看,教学评价活动呈现良性发展态势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受欢迎程度看:33%的人对评价活动“非常欢迎”,67.2%的人对评价工作“比较欢迎”;二是从评价的信度看,10.2%的人认为评价结果“针对性较强”,63%的人认为评价结果“有一定的针对性”;三是从评价活动对质量提升的贡献率看,27.2%的人认为“促进作用很大”,48.5%的人认为“促进作用较大”。

综合访谈和问卷的结果可以看出,进入“十一五”以来,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已经把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提上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尤其是加强了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与监控,就教学评价活动而言,呈现出如下几个特点。

(1)是教学评价从随意性逐步走向计划性。

目前各校的评价工作已经克服了过去随意、粗放的现象,教学评价活动的计划性、系统性日益增强,许多学校把教学评价放在促进教师发展,提升课堂质量,走内涵发展道路的高度来认识,因此,在教学评价的组织系统、计划安排、人员配备、经费投入上有了很大发展。

(2)是对教学评价的价值认识日益提升。

当前,许多学校已经不再把教学评价仅仅看作是对课堂教学效果优劣的判断,而是充分认识到,课堂教学评价在价值层面,至少有三个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是课堂教学评价是构建完善的教学质量过程监控体系的关键环节;二是教学评价活动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打造高品质师资队伍的基础管理手段;三是教学评价活动也是加强教学思想建设、优化教学管理的重要支撑。

(3)是形成性评价日益受到学校的重视。

长期以来,以外部导向为特征的终结性评价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多数学校往往依赖少数专家对数量不多的课堂的考察,便形成对教学质量或对教师教学水平的结论性评判或水平性评估。这种终结性评价虽然对于教育教学工作的自我完善和自我调控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其忽视了对教学过程的细致分析,因而它对于教师教学的过程性诊断、指导、引领作用不强。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过程性、发展性评价的思想正逐步渗透到学校的评价方案和实践之中。

南京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探析

1.教学评价的价值取向存在一定的偏向

通过问卷和访谈发现,目前,我市中职教育的教学评价在价值取向上主要存在二个偏向:一是教学评价主要聚焦了课堂教学的得与失,而忽视了教学评价对促进人的发展的作用;二是把评价的兴奋点主要放在课堂教学水平高低结论的获得上,注重了评价的甄别功能、选拔功能,而对其导向功能、诊断功能重视不够。

2.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有待提升

目前,多数学校的评价体系,是依据布卢姆的目标评价理论而形成的指标评价体系,这些指标体系在科学性存在以下不足:一是为了指标的全面,指标体系中许多指标内涵相互交差;二是指标的权重赋予依据不充分,显得随意,如:问卷中有78.6%的人认为应加大学生学习状况指标的权重;三是指标设计的合理性难以确定,往往凭经验判断。正是由于指标体系设计存在的各方面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评价的信度和效度。

3.教学评价模式套用普教,职业教育的特点体现不充分

目前,不少学校的课堂教学评价在评价理念、思路和模式上仍然套用普通教育,集中表现在二个方面:一是文化基础课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除了在指标体系中增加部分职业教育的要求之外,整个评价模式与普通教育并无本质不同;二是在专业课(理论课、实践课)的评价模式上尚未真正建构起符合职业教育专业课教学的评价模式。

4.评价过程与方法的科学性、专业性有待进一步加强

从课堂教学评价的过程与方法上看,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不足:一是一次考试(一张证书)定结论的现象仍然存在。通过访谈发现,有些学校主要以统考成绩作为衡量教学质量优劣的唯一标准;少数专业仅把考证考级情况作为标准衡量专业课教学水平;二是对评价结果的反馈不够及时,使用也较随意,降低了评价的功效。不少教师反映课堂教学评价的反馈不够审慎、严肃,显得随意粗放;三是有些教学评价活动未能在常态环境中进行,特别是对公开课和示范课的评价有些失真;四是评价前的准备工作不够充分,对评价者缺乏系统、认真、及时的培训,有32.6%的问卷反映评价前未对评价者进行有效培训。

5.教学评价对课堂教学的引领、诊断、促进作用差强人意

从近几年开展的课前教学评价活动看,教学评价对课堂教学质量的引领作用、促进作用发挥不够理想,绝大多数问卷反映教学评价对质量提升“有一定促进”,仍然有12.5%的人认为“促进作用很小”。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由于教学评价的理论多样,课堂教学因素复杂,课堂教学指标设计难度较大,造成了教学评价体系建构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二是中职课堂教学评价的实践经验积累不足,缺乏现成的、成熟的可资借鉴的实践模式,导致实际评价活动带有一定的探索性和不确定性;三是由于学校评价人员的非专业性,致使评价工作的科学性受到影响;四是由于现在许多中职校是由普通中学改造而来,年久日深,普教模式仍然影响着职业教育的评价方式;五是受到理论水平、实践经验以及工作态度、作风的限制和影响,在把握课堂教学的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上不够精准。这些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职业教育课堂教学规律的认识问题;二是对教育教学评价规律的科学运用问题;三是先进的教育理论、教育教学评价理论的本土化、校本化的改造问题。

推进我市中职校教学评价工作的实践对策

1.以发展性评价的理论引领和指导课堂教学评价活动

发展性评价是上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教育评价的最新理念,它主张以“被评者”为中心,以促进发展为目的,强调被评者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教师对教学活动的个性化理解与表达。用发展性评价引领教学评价活动,关键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树立“以学生发展为导向,以师生共同成长发展为目的”的教学评价理念,以被评者素质全面发展为目标,使评价过程成为评价者和评价对象共同商定发展目标的过程;二是注重“过程取向”与“主体取向”的结合,也就是既要充分尊重被评者的主体地位,强调评价双方的平等交往,又要充分彰显评价过程本身的价值,把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全部情况纳入评价范围。三是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在原有他评为主的评价方式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教师自评、学生评教活动,做到他评、自评、互评的有机结合。

2.进一步完善并强化教学评价的组织管理系统

正确处理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一元评价与多元评价的关系,加强对支持评价活动的管理机构和规章制度的建设。一是建立市、校级、部(系、组)级三级课堂教学评价系统,明确各自的教学评价的内容、重点、运作模式,以使教学评价工作正规化;二是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评价制度,规范各类课堂教学评价活动的宗旨、性质、组织实施方式、结果使用等一系列问题,促进教学评价工作的制度化建设;三是建立专兼结合的教学评价专家队伍,有效开展对评价人员的教学评价理论培训,提高评价人员的专业化水平。

3.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反思,不断提升教学评价活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一是以课题为引领,以学校教科室(处)为依托,深入开展课堂教学评价的理性探索和实践反思活动,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逐步概括出科学、简洁、实用的课堂教学评价实践方案;二是加强对教学评价各类资料和数据的分析,拟定完整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验证、修改、完善;三是建立系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机制,确保评价过程客观、公正、有效运行。

作者:章 宏

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论文 篇2:

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运行机制的构建

摘 要: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工作的运行机制,是教育行政部门履行管理职责、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引导和支持中等职业学校常态化自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形式,也是中等职业学校实行常态化人才培养质量的自主保证的一种方式。本文以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学校为例,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的运行机制的构建进行探究。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教诊改;运行机制

提高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中等职业教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服务中国制造2025、创造更大人才红利的重要抓手。2015年,教育部出台一系列文件,《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启动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工作。随后,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印发了《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启动相关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5〕168号)、《关于做好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6〕37号),27所职业院校开展诊改试点工作;江苏省教育厅布《关于开展职业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的通知》(苏教办职〔2016〕14号)、《关于建立职业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意见》(苏教职〔2016〕25号),并下发《江苏省职业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实施方案(试行)》,启动江苏省教学诊改试点工作。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江苏省职业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试点学校。

中等职业学校教诊改工作重点关注的是聚焦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教诊改工作主要表现为:诊断自主,体系自建,质量自保,诊改常态,而诊断的自主性则是教诊改工作最大的特点[1]。

《江苏省职业学校教学质量指标体系(教学工作诊断项目参考表)》共有5个诊断项目、25个诊断要素、273个诊断点,涉及学校“大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2]。若全面开花的开展教诊改工作,对于全校师生,关注点过多,抓不住重点;对于职能部门,压力很大,也很难摸清工作思路;对于学校,虽然体现出了全员、全方位参与,但很难形成合力,整个工作比较零散,最后会产生面面俱到,面面未到的局面。这样的工作形式,无形中增加了学校人力、物力的浪费;这样巨大的内耗,对学校的发展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

建立一套完善高效的教诊改运行机制,既可以体现教诊改工作的自主性,又能确保教诊改工作有效开展。首先需要解决三大问题:一是正视学校现状,在现有的处室职能基础上搭建组织结构,创造资源,共享资源,形成合力;二是明晰组织构架和定位,加强指挥核心;三是理顺决策、实施、管理监控和条件保障等各层级的功能和职责,发挥各责任部门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3]。

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结合学校工作实际,深入开展调研,不断优化工作流程,坚持教诊改工作方针,着力构建教诊改工作的“一二三四”运行机制,即:

一个方针引方向:坚持“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诊改工作方针,明确学校教诊改工作方向。

二个对照定主题:对照《江苏省职业学校教学质量指标体系(教学工作诊断项目参考表)》,对照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确定教诊改工作主题。

三个体系保落实:建立符合学校实际工作情况的目标体系、标准体系、保障体系,确保教诊改工作顺利开展,诊改措施落实到位。

四步联动提质量:条件保障、组织实施、过程监控、反馈与改进四步联动,实现质量“8”字螺旋上升。

一、教诊改工作的组织结构

2018年,学校在实施教诊改工作实践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形成学校教诊改工作的组织框架结构及运行图(图1)[5]。

二、教诊改工作运行体系

教诊改工作的组织机构内部各要素定位明确,职能清晰,彼此联系、相互制約。在运行过程中,引入动态管理理念,建立常态化、周期性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4]。

(一)质量决策体系

由校长室、合作企业、社会机构组成质量决策部,下设教诊改工作办公室。坚持诊改工作方针,对照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结合上级主管部门重点工作要求,联合合作企业及社会其他力量,确定学校短(长)期教诊改工作主题,并确立教诊改工作目标体系;把控诊改方向,对教诊改工作进行复核。合作企业、社会机构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及对人才素质的需求方面,提供高价值信息,为学校对人才的培养能更好地满足企业、行业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提供决策支持。教诊改工作办公室与质量设计部对接,确保决策部关于教诊改工作指示及时、准确地落实到位;负责上传下达,做好质量决策部与下属部门的沟通工作。

(二)规划设计体系

根据质量决策部确定的诊改工作主题和目标,结合职能处室工作职责,确定质量设计部的核心成员。深入开展调研,对照《江苏省职业学校教学质量指标体系》建立标准体系、诊断要素、诊断点。对教诊改工作进行详细分解,责任落实到各质量实施部。

(三)质量保障体系

分为制度保障部和条件保障部两个结构。制度保障部通常由校长办公室负责,配合质量设计部,修订完善相关过程管理制度、质量监控制度、绩效考核制度、激励机制,确保教诊改措施落实到位。条件保障部通常以技术条件保障为主,为教诊改工作的组织实施提供人力资源、设施设备、信息技术、经费等条件保障工作。

(四)组织实施体系

由职能处室、教学系部、合作企业、社会机构核心成员组成质量实施部。根据质量设计部的工作分解,对照质量标准体系,组织各质量实施单位落实教诊改各项措施,严格按照各个环节的时间节点,顺利开展教诊改工作;协调各部门在工作实施过程存在的问题;收集、整理、分类在工作实施过程中所产生的文件资料、信息、成果等,为质量生成部的工作提供重要的材料支撑。

(五)过程管理监控体系

由督导室负责,构建二级督导管理机制,组织校领导、学生、同行、企业、社会对教诊改工作过程和成果进行多元评价;对教诊改工作的实施进度、时间节点、阶段性成果等进行监控;对于实施过程中产生的偏差及时反馈,并进行跟踪。

(六)质量生成体系

主要由教诊改工作办公室负责。对教诊改工作过程进行综合分析,形成质量报告,供质量决策部后续的诊改工作提供决策支持;对教诊改工作产生的成果进行凝练,形成成果汇编,条件成熟时进行成果转化。

三、教诊改工作中的关注点

为保证教诊改工作的有效性,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高,在明确教诊改改工作机制运行过程中,还需要关注以下几点[6]:

第一,“自主”的体现:首先明确学校自身的主体地位。其次,需要强化主体责任意识。从顶层设计到中层管理到基层实施都必须改变“等靠要”的思想,摒弃他主意识。

第二,“改进”的突出:教诊改工作侧重与过程管理,而过程管理的焦点落在“改进”。学校需要正视存在的问题,客观地剖析問题存在的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实现教学工作的改进。

第三,“数据”的运用:需要明确数据的采集与分析的重要地位。同时,在对数据与信息搜集、描述与分析过程中,需要理性地对待客观的数据与人文因素的关系,保证教诊改工作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第四,“量”的追求:教诊改工作成效的评定中,近90%的诊断点直接或间接地通过数量呈现,但不能避免片面追求数量,忽略质量存在的问题。

第五,“度”的把握:教诊改工作实施过程中,既要考虑诊断项目的广度,又要保证诊改点的深度;既要控制好常态化运行的进度,又要把握好周期性限制的程度。

第六,“关系”的处理:对内,学校需要确定职能部门与教师之间的主次关系。对外,需要在自评与他评之间寻找平衡点。

四、结语

教诊改工作是学校内涵发展与质量提升的重要举措,教诊改工作运行机制是教诊改工作常态化、周期性非闭环工作的重要保障。虽然各校在区域环境、行业背景、瓶颈短板存在差异,导致教诊改的内在需求、工作重点、实施方案也各具个性,但教诊改工作运行机制的建立都应该坚持诊改工作方针,明确主体责任,强化质量意识。在教诊改工作开展过程中,既要关注学校发展规划的统领作用,又要处理好影响教诊改工作的各个因素之间的协同关系[7]。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Z].教职成厅〔2015〕2号,2015-06-23.

[2]江苏省.关于做好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意见[Z].苏教职〔2016〕25号,2016-09-21.

[3]杨应崧.关注职业院校教学诊改工作:打造“两链”,找准诊改的起点[EB/OL].http://www.sohu.com/a/194623867_688473.

[4]周俊.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的实践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2015(7):3-7.

[5]叶雪瑞.中职教学诊断与改进“六步法”策略的研究与实践[J].成才之路,2019(21):54.

[6]王云珠.中等职业学校实现有效教学诊断与改进需要处理好的关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8):19-25.

[7]万德年.高职院校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研究[J].职教论坛,2017(16):46-49.

(责任编辑:李凌峰)

作者:孙书娟

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论文 篇3:

基于质量提升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实施路径探索

摘要:教育部针对职业院校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鼓励职业院校基于基本办学方向、基本办学条件、基本管理规范,建立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形成现代质量文化。中职学校在发展进程中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对学生和家长的吸引力不足,社会认可度不高,就读职业学校是许多学生和家长的无奈之举。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促进中职学校的质量提升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在质量提升背景下,中职学校需要明确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的内涵,探索有效实施路径,精准诊断,持续改进,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本文主要分析了中职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的内容与意义,探究中职学校教学诊断改进路径,为中职学校实施诊改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质量提升;教学诊改;实施路径

中职学校开展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主要是聚焦专业设置与条件、教师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课堂教学改革、学校管理与制度建设、校企合作、质量监控等诸多人才培养关键要素,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以促进学校自主发展为宗旨,加强制度机制建设,构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需要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形成质量保障的有效机制,营造具有现代职业教育特点的现代质量文化,从而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推进

一、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的意义

(一)有利于激发学校的办学活力,提高治理能力和水平

教学诊改是学校实施质量自我管理的重要举措,注重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原则,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层面,每一个个体及组织,从每一个学生、每一名教师、每一门课程团队、每一个专业团队,到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处室、每一位学校领导,直到整个学校,都依据自己设定的质量目标、质量标准,周期性进行自我建设、自我诊断、自我促进、自我提升,学校通过制度建设、机制运行激发每一个组织和个体的积极性、主动性,犹如动车组列车,除了车头牵引,车厢还自带动力,所以能跑出三四百公里的时速。教学诊改能够激发每一个个体和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学校发展的活力,从而提升学校的办学能力和水平。

(二)有利于激发全员的质量意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教学诊改以质量为主旨,以形成现代质量文化为目标,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引领,学校通过制度建设,激发全员内生动力,促使各质量主体依据学校发展的目标、标准体系,设定自己的质量目标、质量标准,通过聚焦要素,依据数据分析,定期发现问题、查找不足,持续关注现状“是什么”和“应当是什么”之间的差距,形成常态自我定位、诊断,持续问题导向、改进,不断完善提高的工作模式,从而实现组织和个人同步提升,实现不断超越原定目标,持续改进螺旋上升,从而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的内容

(一)办学理念与学校组织

诊断中职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否符合学校的发展实际,办学定位是否准确,是否与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相匹配,是否符合国家的职教形势与导向,是否对学校发展提供了先进的指导思想;诊断学校专业设置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人才培养规格是否与企业岗位需求相匹配;诊断教学体系中办学理念的具体体现---教师教学理念对教学的影响,以及学生的职业发展情况。学校组织主要体现在学校的治理结构方面,要对学校治理内容和治理效果进行有效诊断,从而判断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是否完善,诊断学校组织在人事管理、专业设置、教师管理、绩效分配等各个方面发挥的作用。

(二)制度建设与工作机制

诊断支撑学校工作运行的制度是否健全,流程是否清晰,教学管理机制是否科学运行,只有完善的工作机制,才能确保学校建设方案的落实,为人才培养和质量提升提供保障。首先诊断学校教学管理机制的运行情况是否符合不同专业的发展需求。其次,诊断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运行机制,人才培养目标、标准是否明确并层层分解,各专业是否为学生提供了不同的培养方案。第三,诊断学校的绩效考核机制是否起到了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及教学质量的提升的作用,主要分析绩效考核制度是否合理,是否起到了激励作用。

(三)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

重点诊断专业设置是否合理,专业建设方案是否科学,专业定位和目标是否明确,条件保障是否到位,是否在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是否根据岗位技能要求编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体系是否随产业发展需求适时进行调整,是否基于培养规格设置课程目标、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是否科学合理,课堂教学是否达到了预定教学目标。

(四)资源建设与校企合作

教学资源是开展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中职学校需要根据专业教学和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来进行资源配置。重点诊断信息技术是否对教学提供支持,实训基地建设能否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硬软件条件是否符合各专业的发展需求,信息技术软件是否及时更新,符合新时代专业发展特点。是否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体制机制,是否合理应用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是否满足教师顶岗实习及学生实习就业。师资队伍是教学工作中最重要的资源,是确保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还需要注重教师资源的诊断。诊断师资队伍数量是否充足,结构是否合理,能力水平是否符合专业教学的要求是否满足教学需要。

(五)立德树人与素质教育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党和国家对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中职学校不仅要注重培養学生的专业素质,还需要开展道德情操、职业素养、职业精神的全面培养,促进学生高素质发展。要重点诊断学校德育课程教学情况,了解中职学校德育大纲的落实情况,结合学生们的具体表现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德育课程开展的实效性。其次,开展德育实践的诊断。了解中职学校德育活动、劳动教育开展的情况。第三诊断中职学校校园文化的建设情况。第四诊断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了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条件、教育内容、效果等。第五是诊断学校理论教学与岗位实践结合的实际情况,尤其是对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情况。

三、基于质量提升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的实施路径

(一)树立诊改理念,营造质量文化

教学诊改工作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谋划,首先建立诊改的组织机构,明确各质量保证主体的职责,掌握教学诊改的内涵及实质,做好《教学诊改制度建设与运行方案》,梳理教学诊改的工作重点、实施步骤,准确把握诊改工作的目标、任务、意义,明确诊改重点、要求、周期、路径。其次,加强质量文化的建设,实现全员参与,全程覆盖,全方位育人的质量文化氛围,变过去被动接受评估为主动思考、积极实践。让诊改与学校日常工作与绩效考核有效接轨,发挥全体教职工的自主意识、责任意识、发展意识,让诊改融入教学常规管理,成为自觉行为。通过建立制度、分解任务、明确标准、梳理流程,建立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质量标准、质量评价方法、质量奖惩制度等。学校全员树立质量意识,认同质量价值观,“时时、处处、事事”都为质量负责,通过开展多层面、多维度的诊断与改进,提高教学质量。

(二)完善诊改体系,加强制度建设

教学诊改以两链为起点。以学校中长期发展目标为依据,形成部门和个人的年度、学期、月度工作计划,实现学校发展目标的分层实施,并明确每一个责任主体在每个阶段要完成的具体任务,形成上下衔接、左右呼应的学校战略发展的目标体系;与目标体系相对应,依据SMART原则,制定各层面具体的、可实现、可度量的工作标准、建设标准,形成标准体系。

教学诊改以制度为支撑。首先依据学校发展的各功能板块(如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校企融合、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化、智慧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梳理和优化部门职责、岗位标准、工作流程,使日常工作模块化、制度化、流程化,围绕建立“五纵五横一平台”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完善各工作模块的质量管控制度及流程。其次,建立学校教学诊改专项制度。学校的诊改制度要明确各层面诊改的主体责任、诊改的内容、路径方法,形成模块化、网络化、联动式质量保证体系,重点建设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层面自我诊改制度、诊改过程监测与数据分析制度、诊改激励制度、平台管理与数据采集制度,为教学诊改提供常态化的制度保证。再次,以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为支撑,依托智慧校园,建立职责明晰、责权统一、管理高效、自我监控、自我诊改的人才培养数据运行及预警系统。对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学过程、资源管理等项目,专业设置、设备设施、生源、经费等要素进行定期监测或实时监测,通过平台的有效监测,对质量生成的各个环节进行过程性、周期性诊断,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三)建立数据思维,构建管理平台

教学诊改以平台为载体,以数据为依据,用数据支持来发现问题,确保诊断的客观性、准确性。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周期性采集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进行集中分析并和以往的数据进行对比,形成数据分析报告。但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数据信息量大、数据量大,为了从繁冗的数据中获得有效的信息,挖掘到有价值的数据,学校需要建立数据中心,教师也需要建立大数据思维,培养数据意识和数据分析能力。其次是充分应用互联网技术,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引进优质高效的软件开展数据治理,数据趋势预测,风险防范等工作,实现工作的智能化和自动化。这些数据也能为中职学校教学诊改提供重要的参考和依据。例如可以以学生发展平台为例,中职学校可以合理设计学生的成长评价指标,在职业素养指标下设置公民基本素养、通用职业素养、专业职业素养三个指标,在职业技能方面,设置通用知识、专业知识、实践操作三个指标,对这些指标开展针对性的评价工作,然后利用平台对学生的状态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实现不同维度指标的可视化,了解学生的发展情况,也能反映出教师的教学和学校管理的情况。

(四)基于质量改进,建立诊改常态化运行机制

从实施路径看,教学诊断与改进就是要完成“确定目标”“聚焦要素”“查找不足”“完善提高”的系列工作过程。确保中职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的常态化,就要以质量改进为前提建立“8”字形质量改进螺旋的运行机制,坚持问题导向,明确关键或核心工作的目标标准,确立诊断点及预警指标,通过业务平台对各工作过程数据进行及时采集,工作的质量主体对数据进行分析、发现问题,了解问题的表象;诊断问题,能够从问题表象入手找出病因;定位问题,开展问题的分析研究工作,确定问题的主要类型,制定有效的改进措施;反馈问题,形成诊改报告,实现及时反馈,并有效实施改进。形成分析现状--制定规划—目标任务—明确标准—设计方案—(监测-预警-诊断-改进)组织实施—开展诊断—学习激励—创新改进—达成目标的“8”字质量改进螺旋。以“8”字形质量改进螺旋的运行实施,更好地落实各项工作的周期性诊断与改进,提高工作效率,确保中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中职学校可以分为内部和外部两个诊改运行机制,内部工作主要聚焦专业人才的培养和素质教育的落实,制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建设、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学生素质培养等多个维度的指标,开展自我诊断工作,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有效解决,确保内部人才培养的高效性。在外部工作中引进的第三方参与到外部诊断与评价中。第三方需要做好跟踪评价工作,了解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在实践中的具体表现情况,可以和其他学校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差距,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调整发展目标,制定行之有效的诊改措施,促进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新时期,中职学校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就需要重视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的有效实施,提高理念认知,并将教学诊改与日常工作相融合。聚焦教学诊断与改进的诊断项目、诊断要素,确定诊断标准,明确诊断点,开展周期诊断改进。完善教学诊断与改进的制度建设与运行机制,加强过程监测管理,确保诊断准确、改进有效。树立大数据思维,建设学校的智慧校园平台,搭建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及管理平台,实现工作数据的即时采集、分析及预警功能,为教学诊改提供数据支撑。还需要建立一个常态化的运行机制,将教学诊改与日常工作相融合,逐步提高学校、专业、课程建设水平,形成管理变治理、被动变主动、主观变客观的转变,促进中职学校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俊. 职业学校质量提升的新引擎 ——解读《关于做好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的通知》[J].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版),2017(1):24-29.

[2] 梁卿. 中等職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的反思[J]. 职教通讯,2017(1):27-30.

[3] 孙文英. 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的区域研培探析[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35(10):66-68.

[4] 方涛. 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职业学校教学质量提升研究[J]. 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21,31(4):64-67.

河北省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教学诊改背景下以两链建设推进中职课程质量提升的创新与实践》(JZY21139)

作者:武晓燕

上一篇:数学课程整合研究论文下一篇:初中方程函数数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