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案例教学管理论文

2022-04-21

摘要经济法课程的传统课程教学模式表现为内容大纲化,模式单一化,难以完全满足和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目前在推行课堂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与不足,需要大力推行与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组合式教学”作为一种融合网络优势,结合传统教学体系,发挥学生能动性,以教师为引导的新型教学模式,值得重视并予以探讨。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经济法案例教学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经济法案例教学管理论文 篇1:

政法类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改革探索

摘 要:政法类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方面存在教学内容不能与时俱进、教学方法落后、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不完善,缺乏专业实习基地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明确经济法教学改革的目标,经济法教学改革的目标应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及改进教学方法。如何规范教学,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应采取制定教学大纲、加强教材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改进教学方法、改革考试方法,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等举措。

关键词:经济法 教学改革

从经济法的产生看,经济法产生于18世纪,这一点已达到经济法学界的共识。1755年,法国著名的空想共产主义者摩莱里,在其《自然法典》一书中,提出了经济法的概念。1843年,法国另一位空想共产主义者泰·德萨米,在其《公有法典》一书中,又明确使用了经济法这一概念,但他们只首创了“经济法"这一概念,并不真正具有经济法的内涵,真正的经济法产生于20世纪的资本主义国家。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在自由竞争的环境下市场自发地起作用,民法这一体现当事人意思自治的法律在解决市场经济的纠纷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资本家为了获得超额利润,限制或排斥竞争,产生了垄断,一些中小企业纷纷倒闭、破产,这与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是相悖的,民法已不能解决出现的新问题,经济法产生了。因此,经济法最初是以反垄断法的形式产生的。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现代社会发生的一切经济关系都离不开经济法律的调整和规范。因此,作为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一员,具备经济法基本知识与应用能力就显得更为重要。《经济法》课程是一门实践应用性很强的课程。然而,由于经济法本身内容的庞杂,总论百家争鸣,分论除市场组织法,市场秩序维护法外,宏观调控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专业性强、较为抽象,使得该课程内容显得枯燥乏味,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在政法类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分两个层面,一个是作为专科法律专业的必修课教学,一个是作为经济法律事务专业的教学,前者教学时间短,一般只有一学期,教学要求低,后者课程设置专业化,教学要求高,包括经济法概论、税法等课程。以下就这两个层面的经济法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进行陈述。

一、目前在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经济法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其一,教学内容不能与时俱进。对于专业不同、来源不同的学生,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区分不同的授课对象因材施教,即使使用的教材相同,也应把握好不同的侧重点。而在教学实践中,因为经济法内容庞杂,学生普遍感觉难度大,教师担心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不愿对内容做大的调整,相同的教案轮流适用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忽视了不同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性。这样教师就没有传授给学生最需要的知识,更不可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教材没有跟上我国的法律改革,教师在教学中占用相当多的时间补充教材,让学生记笔记,有的教师甚至按照自己的讲义,让学生完全脱离教材,导致学生课后巩固缺乏依据。

其二,教学方法落后。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抑制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讲授课时多,而组织课堂讨论、课堂分析、课堂交流等其他教学活动很少,对于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培养和发挥不利;现代教育技术方法使用少,多媒体教学尚未普及。

其三,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不完善。目前的监控和评价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质量控制的重要作用,但其效果还不够理想,如听课制度,领导因其他工作忙而耽误,所以听得少,评得更少,很少能针对听课中发现的问题与教师进行交流,帮助教师分析问题、总结经验、提高教学质量。督导制度,目前也主要是对课堂教学的评价,对教学的其他环节如实习、实训等则缺乏监督;学生评教制度,虽然力求客观、全面,但由于项目量化和学生认知、态度等因素的影响,仍有较大的局限性和偏差。

其四,缺乏专业实习基地。实习基地是政法类院校的薄弱环节,尤其对经济法律事务专业而言,在学生实习阶段,没有专业的实习基地,该专业学生实习不能体现专业特色。

二、教学改革的目标

市场管理的有序,市场主体的平等,宏观调控的高效,都需要良好完备的经济法律体系。立法,是法律调整的基础和依据,是法律实施的前提条件。制定什么样的法,法是否完备和健全,都极大地影响到经济法律制度的形象和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立法取得引人瞩目的成就,但经济立法,无论是中央立法还是地方立法,都面临着全新而繁重的立法任务。我国经济立法体现出明显的滞后性,跟不上改革的步伐。立法落后于改革,不适应市场经济改革和经济关系调整的需要,这是造成经济法律体系不统一的重要原因。经济法律体系的不统一为经济法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济法教学改革首先要明确经济法在专业中的重要位置,明确经济法教学改革的目标。

经济法教学改革的目标应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把以分数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转变到评价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运用能力、实践能力和持续发展的能力上来。政法类非经济法律事务专业的学生通过经济法的学习,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经济法律问题;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自己遇到的经济法律问题,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预测自己行为的合法性,做一个守法的公民。经济法律事务专业的学生在此基础上,还应具有与经济法律事务专业相关的上岗能力。

其次,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社会实际需求为依据,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确定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新型培养结构,以培养政治上合格、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敬业精神,适应第一线工作需要的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应用性人才为宗旨。经济法律事务专业的学生应熟练掌握相关的经济法律制度,加大力度开展实验实训课程。政法类其他法律专业的学生,通过经济法课的学习,应系统掌握经济法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并能应用于实践。

第三,改进教学方法。改变陈旧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一系列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积极应用现代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三、规范教学的举措

规范教学,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应采取如下举措:

1.制定教学大纲。很多高职院校提出“以考带教”,通过统考统评、严格考试纪律等措施,刺激学生平时认真学习。教学大纲的不统一,加大了考试难度,一方面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教师按照自己的理解去组织教学,由于对课程教学的重点、难点理解不同,教学的目的、要求和内容必然产生差异,会严重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很有必要制定适合不同专业的教学大纲,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表在每学期开学前应根据实际情况有所修订。

2.加强教材建设。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注重教材建设。在非经济法律事务专业,仅开一学期的课,如使用本科经济法教材,时间紧、内容多、难度大。不同版本的教材对中国的经济法律体系框架认识不一,有的分为四大部分,有的分为五大部分,编出适合本校培养目标的经济法教材,突出教学重点,才能真正解决教师备课难,学生听着乱的现状。经济法律事务专业,个别课程还没有规范的教材,对教材建设要求更为迫切。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教学改革的保障措施。教师队伍建设应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其一,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鼓励教师积极报考全国司法资格统一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取得司法资格证书、注册会计师资格证书。其二,通过教学、科研、办案三结合,提高教师的综合业务能力,激励教师将教学与实践结合。积极开展经济法专业的科研活动,争取获得多项省、国家级的科研项目立项,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和学术水平。其三,通过引进高学历、高技术职务、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补充教师队伍,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业务水平。

4.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 。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在教学质量评价进程中,突出自下而上的全面评价与自我评价和同行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充分依靠教学督导组,运用听课、评课等评价方式,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能力、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效果及学生的学习态度、考试成绩等做出内容比较具体的科学评价,对暂时没有题库的,则由教研室或系部组织试卷库或统一命题,也实行教考分离,并对每位教师教学状况做出优秀、良好、一般、差的具体评价,促使教师发现自身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2)进行集体备课。进行集体备课使教师在教学内容的把握上,教学方法上进行沟通,促进教师的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通过集体备课,准确把握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并发挥老教师“传、帮、带”的作用,确保课堂教学内容统一,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建立学生信息反馈机制。建立学生信息反馈机制,对课堂教学全程进行监控。学生可以通过教学工作网站实名或匿名留言反馈教学一线信息,为教学管理和教学监控提供参考。对于在学生反馈中所反映有问题的教师,将由督导组及同行专家进行听课,并给予授课教师一个指导性意见,帮助其提高教学水平。

5.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实模拟法庭、习题课、讨论课、组织课外兴趣小组等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和教师座谈会,全体任课教师都参加,学生座谈会的学生代表应具有代表性。普及多媒体教学,建立经济法律事务专业的音像资料库,建立经济法律事务网,与学生进行教学交流、讲评作业、分析解决疑难问题,并可发布新的专业信息。教无定法,内容不同,教法不同,但一堂课采用多种教法,通过多种教法的巧妙变换,可激发学生的好奇与兴趣,营造积极、活跃的教学气氛,避免单一教法引起的疲倦感。对个别章节,可以打破传统的授课方法,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如市场秩序维护法律制度可以安排四个讲座一个讨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责任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四个讲座,市场秩序维护法律制度之间的关系一个讨论。税法部分讲授税种、计税方法,可找实例,通过习题课,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掌握不同的税种计算方法。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多媒体教室为载体,变黑板教学为课件教学,可以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化教育设施有机结合,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形象、易于接受。经济法教材中几乎每一章都有几个案例需要分析,案例文字较多,在黑板上书写浪费大量时间,而采用课件教学可节省黑板上写板书的时间,有利于开展案例教学。此外,法律知识日新月异,发展较快,课件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播放关于经济法的视频,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加大课堂上传授的知识量和信息量,增长学生的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在多媒体使用上,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进行课件制作比赛,以促进教师使用多媒体的热情。要求教师上课必须有规范的教案,定期组织专家对教案进行检查和优秀教案评选,以监督教师备课和提高备课质量。

6.改革考试方法。采用多种形式的考试方法。笔试主要考核基本知识,逐步建立试题库,还可采取撰写论文的方式进行考核。

实验实习的考核,制定考核的质量标准。尝试进行模拟实际案件情况,进行实验实习的考核。采用观看案例录像,回答问题,培养和测试学生的观察能力。将笔试、课堂回答问题、实验实习以及平时作业等按照一定比例组合为学生的成绩。逐步改变过去单靠笔试定成绩,而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

7.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根据本院校的具体情况,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理论教学活动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通过案例教学和社会调查活动提高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通过案例教学将专业理论教学活动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一定法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查活动,搜集相关案例。通过教学过程中对案例的分析,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把所学的法学理论知识与法律实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实践中掌握理论,并用理论指导实践,达到较好掌握理论知识的目的,从而开动学生的思维并激发其创造性,提高其处理法律实践问题的综合操作能力。

继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探索新形势下的工学合作教育新模式、新途径,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进一步改善实验室、实习基地条件,建成比较完备的教学设施,使教学基本设施及教学基地能够满足学生因材施教的需要,构建成优良的教学平台。

加大实验经费投入,建立仿真性强,能全方位模拟日后工作流程、工作环境、职能岗位的模拟实验实训室。同时拓宽建立校外实践基地的思路,转变以公、检、法为主要实习基地的观念,多组织学生进入社区搞法律服务;开辟与企业合作的渠道,为学生到企业就业创造条件。

[本文是2005年河南省教育厅“河南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省级立项项目”(尚未结项)阶段性成果,课题名称为“经济法律事务专业教学改革探索”。]

参考文献:

1.王昌麒.经济法[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2.杨紫煊.经济法(第二版)[M] .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吉文丽.高职《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

(作者单位:河南检察职业学院 河南郑州 451191)

(责编:贾伟)

作者:黄颍丽

经济法案例教学管理论文 篇2:

组合式教学在经济法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 经济法课程的传统课程教学模式表现为内容大纲化,模式单一化,难以完全满足和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目前在推行课堂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与不足,需要大力推行与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组合式教学”作为一种融合网络优势,结合传统教学体系,发挥学生能动性,以教师为引导的新型教学模式,值得重视并予以探讨。

关键词 经济法课程 教学模式改革 组合式教学

Application of Modular Teaching Method in Economics Law Teaching

XIONG Yu

(Gui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Guiyang, Guizhou 550025)

Key words economic law course; teaching mode reform; modular teaching

经济法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为听众的方式组织课堂。而“组合式教学”将网络平台教学的优势融入了传统教学的课堂,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的新型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组合式教学”模式其实在教学实践工作中已经被广泛应用,很多教师都对这一模式在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中进行了探索,本文通过学习和实践教学经验的总结就经济法课程教学中“组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进行了相关探讨。

1 “组合式教学”概述

1.1 “组合式教学”的概念及特征

“组合式教学”的重要方式是网络与课堂联动。在“组合式教学”活动中,传统的课堂教学和利用互联网教学是两种最基本的教学形式,既包括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形式,也学生课后的网络平台学习。“组合式教学”模式既重视“教学的主导性”,也强调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的理念,同时“组合式教学”模式的顺利进行也离不开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这种教学模式最大的亮点是将面授的优点和网上教学的优点很好地进行了结合,在教学实践中既能显示出老师的主导作用,又能显示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教师收集整理的帮助下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最终完成教学目标的要求。

1.2 经济法课程教学中“组合式教学”的互补性优势

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在信息技术的影响下正以惊人的速度发生着改变,从效率和资源节省的角度,也曾有人大胆地提出逐步废除课堂教学,比如哈佛大学等国际知名大学的名师网络课堂的取代作用,由此引起了一阵热议。当第一轮网络平台学习完全可以替代传统课堂学习的讨论热潮退去之后,越来越多的教育专家开始就这个问题上趋于理性,网络平台在线学习的方式具有丰富一些优势固然无疑质疑,但不可能完全替代教师的课堂教学,缺乏了学校的组织,老师的参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是无法达到预期的靴子效果的。网络平台学习本身所具有的优越性是无可否定的,但它也存在着难以避免的缺陷,这些缺陷只有与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相互补充才能相得益彰。

网络平台是大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学生通过网络平台的学习增加了知识的信息量,同时也加快了获取相关知识的速度。教师针对这种情况,通过分析学生需求、教学内容、实际教学环境等,据此充分利用在线教学和课堂教学的优势互补来提高学生的认知效果。组合式学习的核心就是要将传统课堂教学和数字化学习的优势相结合,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 在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中“组合式教学”模式的效果分析

2.1 经济法课程的学习特点

从某个层面上来看,经济法的学习是动态的。教材的基本理论知识是固定的,枯燥的,条款式的。经济法课程学习的特点是体系庞大、结构松散、综合性强、时效性快等。从学生自身的差异来看,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完全相同,学生对各种网络平台学习的适应程度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同样的学习内容和问题往往有着不同的处理方式,解决这些差异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在课堂上引进“组合式教学”。这种传统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组合”,使每个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个体性”特点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案,让网络学习成为课堂学习的重要辅助工具。

2.2 经济法课程教学的现状

随着网络信息的发展,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或者说课堂教学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和适应现代学生的需要了,经济法课程的传统课程教学模式突出表现在内容大纲化,信息时代性跟不上。经济法作为法学专业的必修课和大多数财经专业的重要课程,考核的方式基本上是以考试为主,所以在每个学期开学之初,教室爆满,然后学生出勤越来越差,靠出勤率占成绩比例来维持到课率,到期末的时候,学生最期待的就是老师划重点,因为成绩是依靠期末一张卷来体现的,这种只注重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核方式,不重视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的考试的结果,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因此学生只能靠临时短期的强化记忆来应付,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就凸显出来了。

2.3 “组合式教学”模式是经济法教学的优化选择

在经济法的教学实践中,也许我们并没有去考量“组合式教学”是一种什么教学模式,只是根据实际情况很自然而然地运用上了这种教学模式。最初,每次在上新课之前都会布置一些网上阅读资料或者视频,这样让学生对所涉及到的知识点有初步的了解之后,在课堂讲授本理论时,学生能够提出问题,教师及时找到学生的兴趣所在,尤其是一些关于社会热点的经济法问题,这样就能很好地调动不同学生的积极性,课堂进展会更顺利。同时教师在课前也会有意识地去关注一下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例如:《商标法》的理解和掌握,应该通过网络平台搜集相关商标的实际案例,在课堂教学上融合知识点的学习,放射性扩展所涉知识点,深入分析后,再通过网络查看相关争论的焦点做出客观的判断。而经济法的课程教学的“组合式教学”模式在考核方式也有其特点,开放式的考核形式,更注重对学生知识的考查转向注重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一改过去单一的纸笔考查模式,转向了基于网络的现代化的考查方式,这样加大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视,同时克服了期末考试考核方式的单一性。

3 经济法教学中“组合式教学”模式的完善

在经济法教学中引用“组合式教学”的模式是以优化学生学习效果和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为目的的,对于经济法课程的“组合式教学”模式的完善提出如下浅见:

(1)“组合式教学”贯穿于经济法的教与学的全过程。经济法的培养目标集中表现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这里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处理好网络平台与传统课堂的关系。在经济法教学过程中把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系统的理论知识与网络平台所涉的新技术、新知识和新思维紧密地结合,以信息技术为平台,把专业理论知识融入新的案例,与社会接轨,与时俱进,以此来探索和寻求“组合式教学”的最大价值。

(2)经济法的“组合式教学”以课堂教学和网络平台学习并列进行。网络平台的学习在尽显其优势之外,却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语言交流和目光交流,久而久之,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注意力会减弱,也不利于学生随堂思考和分析经济法所涉及的一些基本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惰性。经济法的教学需要相互讨论,甚至辩论,教学过程中教师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做出调整和带动,同时师生双方之间的互动也是尤其必要的。目前我国网络平台的教学还处在发展阶段,其优点和缺点并存,基于经济法教学的特点,“组合式教学”是既重视传统课堂学习又合理利用网络平台学习的新型教学模式。

(3)“组合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关注经济法新的动态,学生应及时进行总结和应用。网络平台的学习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图文并茂的学习资源,给传统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挑战,所以经济法教师必须不断地融合网络平台的学习优势,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对比,同时要及时关注新法动态,及时更新知识才能满足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对知识的掌握,学生通过网络与课堂联动的方式学习也能督促提高教师不断地阅读与专业相关的书籍,查阅与经济法相关的案例,促使科研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很好的提高。

承前所述,仍需指出的是我国法学课程教材的版式固化,经济法的教材尤其突出。而教学改革的内容如不包括教材改革,导致教材与教学方式脱节,效果势必失去重大支撑。因此教材及相关教学辅助等资源如能拓展多样化的表现形式,能更合理的与创新型的教学模式相结合。组合式教学不能是独立于教学资源、教学体系之外发挥作用的单一模块,其既然是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也应该强调和其他教学要素的整合,包括教材创新或者改革的整合。以目前状况而言,教材的局限性导致其对教学模式创新的贡献相对欠缺,明显是由于重视不足。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以灵活的方式弥补教材僵化造成的短板。组合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式的探索,是针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而产生的,反过来,也要对以往的缺陷予以反馈和纠正。不能是孤立地强调模式创新,也要进行包括教材、教学管理等各种要素的联动和配套更新。

参考文献

[1] 李增兵,李瑞华.高校网络教学资源建设问题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4.

[2] 刘佳.高校法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J].科教文汇,2014.7.

[3] 李旭东.高校法学网络教学模式构建及实现路径[J].电化教育研究,2010(11).

[4] 苏力.当代中国法学教育的挑战与机遇[J].法学,2006(2).

[5] 马启民.“SEMINAR”教学范式的结构、功能、特征及其对中国大学文科教学的启示[J].比较教育与研究,2003(2).

[6] 何燕侠,姜纪元,蔺妍,梁丽芳.地方性大学法学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8.

作者:熊愈

经济法案例教学管理论文 篇3:

高职《经济法》课程实践教学探析

摘要: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职学生而言,只有在掌握基本法律知识前提下,才能有效地解决商务实践中的经济法律问题。《经济法》课程作为高职经济管理类的专业基础课有着不同于法律专业的特点。本文结合教学经验,从实践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基本形式及实施与管理几个方面,对如何构建高职《经济法》课程实践教学做了探析。

关键词:高职;经济法;实践教学

高职经济管理专业开设的《经济法》课程,采用的是大经济法的概念,即“凡是涉及经济问题的所有法律规范”都为经济法的范畴。该课程要求综合性强,涉及民法学、商法学、行政法学、民事诉讼法等方面,内容庞杂,知识点多且零散。面对浩如烟海的法律条文和司法解释以及相关的文献资料,学生底子薄、信心不足,容易产生厌学情绪。高职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以“理论够用”为尺度,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摒弃普通本科院校法学院式的教法,探求一种适合高职教育所需的实践教学方法,成为授课教师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经济法》课程实践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

解放思想,树立以能力本位的教学观念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是一种以满足职业岗位群的要求为主要目的、以实际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的职业教育。以全面分析职业角色活动为出发点,以提供行业和社会对培养对象履行岗位职责所需要的能力为落脚点,在学习过程中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其核心是使学生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实践能力。在设计《经济法》课程的实践教学时,首先要更新观念,摒弃狭隘的课程观,重新界定实践教学的作用和地位,强化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技能的训练。实践教学旨在对学生学习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及团结协作能力的培养。《经济法》课程进行实践教学时要突破以讲授为主的传统及“一言堂”的传统灌输方式,坚持以学生技能培养为核心,遵循知识为技能服务、讲授为操作服务、教学为生产服务的原则。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环节中,在教与学的实践中掌握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教师在设计实践教学时,要明确《经济法》课程的技能培养目标是什么?每次课的实操技能点有哪些?要思考如何围绕实操技能点确定适宜的实践教学内容。应合理协调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的时间,笔者认为实践教学时间占课程总学时的40%~50%为宜。

突出应用性和实用性是组织好《经济法》课程实践教学的关键 经济法是一门实用性极强的学科,没有实践难以理解法律的真正价值。实践教学要求学生通过实务操作,达到理解、掌握经营管理和商务交易中有关经济法律的常识,并利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实现经营目标和利益最大化的目的。所以,在实践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围绕专业岗位培养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制定实践教学计划,突出知识结构的应用性与能力结构的实用性,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所学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此外,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经济法》课程不仅内容众多、体系庞大、涉及经济领域的各个方面,而且面临着课时少、学生法学基础薄弱等问题。所以,并不是所有的经济法基础知识都具有可操作性,教师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实践教学的方法和内容。例如,将《合伙企业法》、《公司法》、《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仅不正当竞争法》等实践性、可操作性强的部分知识精心编选出来,而《统计法》、《预算法》、《人民银行法》、《价格法》等宏观经济调控法则不适宜纳入实践教学范畴。

实践教学应该是立体、多元、开放型的体系首先,选择教学方法和模式时要克服静止化、单一化,要根据学生专业知识、实践能力的差异,“螺旋递进式”地设计教学环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学内容层次化、立体化。其次,实践教学体系应当是多元化的,《经济法》课程实践教学由经济组织法、经济行为法、经济保护法、宏观调控法、经济仲裁和经济司法等不同的模块构成,各模块分别发挥不同的功能,教师要善于将不同的模块有机优化,结合构成一个整体,充分发挥教学方法的综合效应,确保经济法学实践教学目的的实现。再次,实践教学应立足于职业岗位对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与相关理论教学环节紧密衔接,不能孤立于理论教学体系,两者要相互衔接、紧密配合、相得益彰,把知识、技能与素质融为一体,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实践教学内容的确立应以学生接受能力为度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一般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法律知识,对民事法律关系、法人、代理、物权、知识产权、民事责任等基本概念与规定不了解,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公司法》及《票据法》等单行的经济法规以民事法律基本知识为基础。好在经济管理类专业对经济法理论深度要求不高,学生只需重点掌握目前相关法律的基本要求即可。实践教学内容的确立应以学生接受能力为度,如果输入的信息能被学生所理解,并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与思考,学生的学习动力就会增强,自信心就会上升;反之,如果输入的内容太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自信心就会受到挫伤,最终教学收效甚微。所以,实践教学内容设计要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考虑学生接受能力的实际情况和思维能力的限度、潜力,由简到繁,由浅入深,难易结合,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接受。

《经济法》课程实践教学的基本形式

案例教学法美国法学家霍姆斯在《法律之路》一书中提出:“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一个个的案例就是人类法律生活经验的结晶,这说明了具体案例对于学习法律的重要性。案例教学法是指在解释某一法学理论或法律规范时,结合较为典型的司法判例加以剖析,从而加深对该法理和法律规范的认识及理解的一种教学方法。此法一般是在进行理论讲授之前提出案例,提示案例的知识点和难点。随后学生分成几个讨论小组,教师组织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案例,发现和理解案例中的法律观念和法律规范。通过案例选择、分析、评述,创设一个良好宽松的教学实践情境,有效地使学生将书本上抽象的法律知识转化为对社会生活和法律条文运用的具体认识。案例教学法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在案例的选取上,与法学专业的学习不同,要考虑经济管理类学生法律基础薄弱的问题,案例选择要贴近生活,故事冲突性强,浅显易懂,不要过于复杂,确保学生应用技巧的掌握;二是课堂案例讨论教学的重点不是寻找某一确定的答案,要侧重认识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过程,鼓励学生多重或多视角的理解分析,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和见解,以达到互相启发、集思广益、开阔思路的目的。此外,组织教学时应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引导学生在关键的问题上展开讨论,避免“填鸭式”的“满堂灌”。

实物展示法在经济法课本中,有很多枯燥乏味的法律条文与抽象晦涩的概念原理。如果从文字上去描述和解释,对一些法律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讲确实有难度,容易造成课堂气氛凝滞,学生注意力分散。如果采取形象直观的实物展示,则即能很快吸引学生注意力,又有助于教师深入浅出的讲解。例如,在讲授《商标法》时,可在课堂上展示一些如耐克、百事可乐、丰田、李宁等生活常见的国际驰名商标,以便学生直观地掌握商标的特征与构成;在讲解《票据法》时,可将银行汇票、银行本票、支票的样本发给学生,让学生边听课边对照学习,迅速熟悉几种主要票据的内容、条款、格式。

观察法观察法具有直观、生动的特点。主要采用两种方式。第一种是组织学生收看通俗易懂的《今日说法》、《法治纵横》、《经济与法》、《拍案说法》等法制节目的音像资料,将典型材料与理论教学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第二种是审判观摩,即组织学生接触神圣而不神秘的法庭审判,通过法院旁听、观看法庭审判的全过程,让学生了解法庭审判程序,学习法官庭审的办案技能、驾驭庭审的法律综合能力以及检察官、律师在法庭展现的法律技能,此方法主要在“经济仲裁和经济司法”教学模块中使用。教师应注意在每次观摩结束后,适当要求学生说出体会,并进行总结点评,以真正提高学生的理解、认识及分析能力。

模拟演示法在模拟法庭或者模拟谈判室中,教师采用案例,让学生分角色充当法律关系的主体,模仿实际情境,进行代书、合同签订、保险索赔、法律商务谈判、法庭庭审等活动。通过模拟演示法,加强学生沟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及应变能力的训练,教师要注重对特定活动情境的设计和活动情境中学习者角色的恰当定位,使活动情境与学习者扮演的角色源于生活、真实可信,使学习氛围保持轻松融洽。

法律部门实训法联系律师事务所、企业法律顾问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等法律实务部门,建立实训基地,开展社会司法实训,让学生深入基层去感受和体会。经济管理类学生在律师事务所、企业法律顾问处可以接受针对性较强的实训,接触到与企业商务活动有关的法律实务,还有许多非诉讼的技能也可以在此掌握。

实践教学的实施与管理

在制度上加强实践教学建设,规范实践教学管理在组织管理方面,为保证实践教学规范化和有效运行,提高实践教学质量,高职院校要建立并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力求管理责任和要求具体化、明确化。在制度管理方面,要制定独立的、完整的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的《经济法》课程实践教学大纲,编写具有鲜明特色的实践教学指导书,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能力要求分解到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教学指导书等教学文件中去,使之成为正常教学的一部分。在运行管理方面,要规范实践教学的考核办法。《经济法》课程实践教学计划要周密、组织管理要得当、实习纪律要严明、学生出勤率要有保证、实践教学过程中的突发事故等内容应有相应的评价指标。

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形成一支高素质的实践教师队伍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科类高职教育不能实现有效转轨的根本原因是实践教师缺乏,理论课教师很难承担指导实训教师的重任。当务之急是从法律实务部门中聘请知名的法官、检察官、警官及律师作为兼职教师来弥补实践教师的不足,同时,安排理论课教师定期到法律基层单位参加实践活动,了解法律事务的运作程序,增强自己的实践能力。要将实践教师的管理纳入教师的常规管理序列,建立明确的奖惩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实践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保障实践教学环节的顺利开展。

构建以考查学生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改革传统的单一的考核模式,建立一套科学的、完整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将量化考核与模糊评价相结合,真实反映出学生对《经济法》课程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和实际操作能力。实训指导教师要评定成绩并做好记录,按实践教学学时占总学时数的比例记入课程成绩。在期末,对学生实践教学质量进行准确合理的综合评价。考核不仅要针对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水平,还要考核学生的工作实绩。总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过程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要确保受教育者掌握某一具体相关工作岗位或职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其核心在于实践教学体系的有效性。“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只有通过不同的实践教学环节与多样化的实训手段,才能使知识转化为理解、判断及操作的能力。

当然,对《经济法》课程实践教学的目标、内容、条件、管理及考核评价体系等还需要根据实践教学本身的规律做进一步深入、细致的探讨与研究。

参考文献:

[1]刘敏.经济、管理类专业经济法教学方法探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6): 144-146.

[2]张宇晨,刘发生.浅谈法律职业技能实训教学体系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5,(20): 71-73.

[3]韩登池.法学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探析[J].高等函授学报,2002,(10):19-20.

[4]艾振学.高等职业教育法学专业实训课程开发初探[J].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04,(1):22-23.

[5]李维岳.关于法律类高职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02,(6):71-72.

作者简介:

缪彦珍(1975—),女,湖南长沙人,清远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民商法。

作者:缪彦珍

上一篇:近代自然科学教育法论文下一篇:新牧区发展畜牧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