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经济法论文

2022-04-17

案例教学法为美国哈佛大学首创,该方法强调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向学生传授法学知识。在法律课教学中开展案例分析,就是以相关案例为载体,基于一定的教学目标,选择并分析案例的一种教学法。案例分析教学法能优化探究式教学的过程,实现其教学目的。在教学中通过从实例的分析中总结和运用理论,既使学生感受到理论的亲切感,也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协同能力的锻炼和提高。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案例教学经济法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案例教学经济法论文 篇1:

案例教学在经济法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摘 要:为加强高校经济法教学的质量,在教学中应该加强对案例的引入。在高校经济法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时,应该注重分析当前经济法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注重加强案例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有机结合。在进行案例选取时,注重案例质量,有针对性,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中提升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经济法教学;案例教学;教学模式

一、当前高校经济法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高校在进行经济法的教学时,由于受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在教学时过分注重对理论知识的讲解,而轻视了对学生的实践性教学的内容。学生在学习法律知识时,有时会仅仅停留在对课本知识的记忆上,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不深入,对知识的应用还根本谈不上,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还比较低,许多學生在毕业后运用知识来处理相关的问题时,会出现一定的困难。传统的依照教材来进行教学的方法在形式上由于受到教材本身的不变性的限制,教师在教授知识时,可能会偏离经济法教学最终需要服务于生活实际的教学目标,在教授学生相关理论知识时,不能够有效地将现实生活与课本知识有机结合。

二、如何让案例教学在经济法教学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1.加强教材授课与案例教学的有机结合

传统的教材教学对于学生的法律知识的积累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传统教学中教授的概念知识与理论知识对于学生的法律素养的提高与法律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在进行教材的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来制定相关的教学计划,并且合理控制授课的进度,教师教学的系统性与规划性可以保证在有限的课时内能够教授给学生最为充足的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也会更加容易,法律知识积累程度也能够逐渐得到很大的提升。

为使教学效果得到更加有效的提升,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加强案例知识的讲解与课本知识讲解的有机结合,在讲解较为抽象的理论知识时,注重对相关案例的引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规范化,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可以增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能够提升学生对知识运用的能力。

2.课前做好充分的案例准备工作

为使案例教学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教师在将案例融入教学中时应该做好案例的准备工作,教师可以将自己司法实践中遇到的典型的案例运用到教学的过程中。由于这些案例是教师亲身体验过的,教师在讲解时可以让案例更加生动化与具体化,学生在听教师的讲解时,不仅能够加强对教材理论知识的理解,还能够提升自身学习的积极性与听课的认真程度。教师还可以将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或者是最近发生的一些事件作为教学案例,学生在对这些案例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更深层次地体会到法律在经济生活中的具体运用,加深对经济法知识的认识与理解。

为保证案例的有效性与典型性,教师在对案例进行选择时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在对案例进行筛选时,应该遵循针对性的原则,有针对性地结合教材进行相关的案例挑选,确保案例能够准确地对教材知识进行反映,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也能够进一步加深对教材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另外,教师选择的案例应该具有一定的启发性,选取的案例难易程度适中,学生在进行理解时的收获才更大。

3.案例讲解时注重师生交流与互动

案例教学在经济法教学中的引入,不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课堂氛围,还能够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教师在进行案例分析时,应该注重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与教师一起进行案例的分析与研究。分析完案例以后,应该及时对学生的接受程度进行了解,学生对案例的理解还存在一定问题时,教师应该及时做出详细解答,并结合课本的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注重加强案例、理论知识、实际三者的有机结合,体现法律知识的实际性。教师在还应该注重营造民主和谐、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经常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让学生能够将自己的思维空间进一步扩宽。教师在让学生起来回答问题时,如果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缺乏思路,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能够逐渐抓住问题的本质,寻找出正确的答案。另外,在对案例教学工作进行总结评价时,应该注重分析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解决,让教师的教学工作更加完善,教学的目标也能够得到顺利的实现。

综上所述,要使案例教学在经济法教学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就应该加强对案例教学工作的有效性研究,在进行案例的选择时,应该注重案例的先进性与典型性,加强案例与教材知识的有机结合,让案例教学在经济法教学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国旺.案例教学法的创新实践:评张英华等主编的《案例教学法创新研究与应用》一书[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08(07).

[2]张鸿浩.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教学中实施的探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07).

编辑 韩 晓

作者:高娃

案例教学经济法论文 篇2:

案例教学在经济法课程中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为美国哈佛大学首创,该方法强调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向学生传授法学知识。在法律课教学中开展案例分析,就是以相关案例为载体,基于一定的教学目标,选择并分析案例的一种教学法。案例分析教学法能优化探究式教学的过程,实现其教学目的。在教学中通过从实例的分析中总结和运用理论,既使学生感受到理论的亲切感,也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协同能力的锻炼和提高。

经济法是一门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有关法律法规的科学,是国家调整经济运行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研究大量的经济法规现象,使学生掌握经济法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并能运用经济法基本理论分析、解决具体问题。案例作为一种研究工具,用于教学,称为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就是把案例作为教学手段,使学习者处在研究者和决策者的境遇,以案例为载体,加强研究性学习,通过从实例总结理论的过程中体现和展示理论的价值与生命力。这样既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有利于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在经济法教学的长期实践中,笔者探索出了将理论的讲解与案例分析有机结合起来的一套行之有效的课堂实践教学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明确案例教学的目的

1.训练学生的思考和研究能力

案例教学通过案例这样的载体,训练学生如何迅速、有效地进行独立思考,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决策和采取适当措施的能力。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案例教学是阐明基本原理、强化理论学习的有效手段。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不仅能掌握基本理论知识,还学会如何把所学的理论和知识付诸实践。因此,案例教学是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好方法。

3.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

案例教学是实现师生互动的有效途径。案例教学重视学生的积极参与,强调师生对案例素材共同进行探讨,在相互讨论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他们因为抽象理论学习可能产生的单调感和枯燥感。

二、科学选择案例是基础

1.案例的收集

反映抽象理论的案例可以有多种渠道来源,常用的有这样三种渠道:一种是利用如书刊杂志、电视广播、网络等这样的媒体,收集案例时教师应做有心人,应及时摘录案例,不便摘录的应将大意记下来;另一种是教师自己深入实践第一线收集有关资料,这种案例的收集编制要求教师对活动实践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概括力;最后一种是教师有意识地编制一些典型案例,当然这种方法要求教师自身对经济法理论有深刻理解和把握,能够通过合理的想象挖掘超越现实生活的具有一定艺术性的题材。

2.案例的取舍

由于课堂教学时数有限,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任课教师通过多种渠道收集的与所讲课程内容有关的案例材料全部纳入课堂讲授范围。因此,必须对收集编制的案例进行认真的筛选。在筛选的过程中应坚持四个原则,一是优先选取最典型的案例,典型案例往往是多种知识的交汇点,典型案例应用到教学中最有助于说明复杂深奥的道理。二是案例应与相应的理论相贴近,做到言之有据、言之有理,不可以以偏概全,不可以主观臆断,否则很可能误导学生,事与愿违。三是所选取的案例切记庸俗,教师有教书育人的责任,不宜在课堂上过多的讲述社会的阴暗面,更不宜过多的讲述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小道消息。四是选取的案例不可喧宾夺主,案例不宜太复杂,案例要为理解理论服务,要有针对性、示范性。

3.案例的应用

这是采用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应用案例的方法有多种,常见的一种方法是教师根据授课内容或者先讲授基本的理论含义,然后用案例加以说明,或者教师先讲授案例然后水到渠成地引出有关的基本理论。但案例的应用不能仅局限于此种方法,必须灵活加以应用。教师必须根据授课对象所面临的具体场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由教师提出大额有奖销售的案例,然后提出如何看待这种竞争行为的问题,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根据回答的情况进行分析评论,从而引出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理论,这样做会更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然这种方法要求教师掌握数倍于学生的背景材料;要能引导控制讨论的同时又要避免控制讨论;教师应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并进行适当引导,讨论结束时要作出总结。总结也并非一定要由教师进行,完全可以由学生自己进行总结,教师只是适当加以点评即可。

4.案例的延伸

所谓案例延伸,简单地说就是让学生在学习某一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仔细观察现实生活,努力寻找反应理论原理的案例,并用所学过的理论对所观察到的事实现象进行分析,以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理论及分析方法的理解。这一步工作已不构成一般意义上的理论讲授,而应划归理论的应用范畴。但从其目的看主要是为了加深理论的理解并为学习专业理论以及培养专业技能奠定基础,仍可划归案例分析法的范畴。

三、培养学生能力是目的

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可通过课堂教学来进行,也可通过课外的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方式来实现。由于学生在校期间大部分时间是在有组织的课堂教学中度过的,所以应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自由的想象。宽松、民主、自由的环境才会容忍甚至鼓励多样性、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独特性和个性。也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个体才敢于甚至乐于想象、批判和创新。在教学中要彻底摒弃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法。要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方针,切切实实落实启发式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正是这种教学方法的一种体现形式。案例教学通过从实例的分析中总结和运用理论,既使学生感受到理论的亲切感,将理论有机地和实践相结合,也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协同能力的锻炼和提高。案例教学的应用在学生中树立了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良好学风,提高了同学们的综合素质。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迅猛发展,为广大同学们分析现实经济问题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通过课堂和课外实践教学,广大同学逐步养成了从我国国情出发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良好习惯,对经济法的学习采取批判与继承相结合的态度,在积极吸取其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大胆提出解决现实问题的种种设想,初步树立起了不唯书、不唯上、要唯实的良好学风,从而大大提高了同学们的综合素质。

作者:谭 平

案例教学经济法论文 篇3:

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教学中的运用

[关 键 词] 案例教学法;经济法教学;问题;策略

经济法是各中等职业学校商贸专业和财会专业的主要核心课程,该课程的设置对懵懂的中职生来说犹如指路灯,为学生今后的生活处世原则和工作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帮助。学校对课程内容的要求也更多偏向于专业方向,更偏向于社会有用性。因此,教好、学好经济法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对教师、学生来说不言而喻。

一、当前经济法教学存在的问题

经济法中涉及较多的概念、原理、原则和制度,要将整本经济法知识讲深讲透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果一味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老师在讲台上教,学生在课堂上听,听到听懂多少,全凭考试来测评,这样下来,老师重知识的传授在现实生活中会受到重重压力,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逐渐会背离经济法课程设置的目标,而学生也会渐渐脱离原本培养能力目标的方向;因为被动式、接受式的学习状态,不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二、经济法课程学情分析

中职学生在入学时成绩相对较低,基础较差,学习方法或学习态度不佳,导致学习效率低下,这就对改变教学方法,改善学习状态提出迫切要求。

同时中职生入学时年龄还很小,心智水平还不够成熟,在对待事情的處理方面很稚嫩,比如说借物品,甲同学借物给乙同学,乙同学又将该物借给丙同学,结果归还物时,乙、丙同学都不积极,甲找乙追还该物,乙说:“我已经借给丙了,你找丙吧。”甲真去找丙还该物,丙说:“丢了,又不是找你借的。”甲的表现就让人觉得学生在处理问题上思辨力不强,分析问题水平也不够高;同时由于中职生心智还不够成熟,自我约束不够强,自我意识不够明确,需要教师的课堂引导和管理。

三、案例教学法可突出对能力目标的要求

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依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借用生动的典型法律案例,引领学生进行案例分析,以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重视对学生的能力训练和培养,学生在参与分析典型案例的同时,不仅要运用经济法中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还得具备回答老师和同学提问的思辨能力、解决具体问题的思路和分析能力。经济法课程教学目标有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态度目标,对非工科的课程重在知识目标的理解和掌握,但案例教学法实现由教师为主体向学生为主体的实质性转变,突出了能力教学目标,重在培养学生对经济法知识的运用能力,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逐渐获得成长成熟,学习效果明显。

四、如何运用案例教学法

在实施案例教学法时教师心中先制订实施计划,选取哪个案例,哪个案例更贴近生活,哪个案例更能让学生掌握经济法中的知识点,哪个案例会有更多的讨论,该如何组织实施案例教学。一般来说,经验不足的教师可从小案例入手,而且短小精悍的案例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同时也能较好地掌控课堂教学时间。

比如,上课后5~8分钟可引入小案例,由小案例直接导入新课内容。如经济法中的“合同法”,学完要约与承诺后,我们知道承诺生效则合同成立,但是合同成立了,是不是有效合同呢?可展示如下一案例:小明16周岁那年的5月12日,他擅自将自己家里的原价8000元的尼康单反相机以4000元价格卖给了张亮,小明外表看起来很成熟,合同约定成交后第3天张亮付钱,小明交相机。张亮见小明还不肯交付相机,于是通知小明及其父母自己不要相机了。张亮的拒绝是否对呢?他们之前订的合同是否有效?这种案例教学,也可视作“任务驱动”案例教学:先将典型案例展示出来,指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并查阅相关教材资料,回答后引出本章具体内容,教师讲解完本章具体章节原则、原理,再进一步举出具体实例(也可学生举例),发散思维。

案例教学选取的案例与教学内容相关,并与学情相关。如学生在借还物品时思维混沌,觉得自己是物主,必须去追及物权,实际完全可找第一借出人归还的。而在经济法教材中“合同履

行”中有债权的保全——代位权的实现却表现与此不同,完全由第一债权人找第二债务人还债。我们可将二者情况放到一起让学生讨论。这种案例教学的组织,一般先由教师在讲台上讲授课程内容,再呈现案例并结合学情讨论,再总结模式。讨论时一般可将学生分成四组,每两组组成一大组,分别讨论这两个问题,然后互相提问交流,最后两大组的展示结果由教师做出归纳总结,讨论时间约15~20分钟。

案例教学到一段时间后,学生适应了小型案例教学后,便可着手大型案例教学。这种比较复杂、内容较多的案例适合于角色扮演,教师甚至可以组织模拟法庭来进行案例教学。角色扮演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案例中每个角色的思路情景,模拟法庭可从中体验案例的分析、辩论和判决,同时学生对案例的审判程序有个大致的了解。

案例教学,学生能否达到能力训练目标,不仅在于教师的自身专业素质,也在于案例的选取和组织实施,而良好的案例教学,不仅让学生课堂开动了脑筋,查阅了资料,增强了学习思辨能力,在学习讨论发言中,还培养了优秀辩手。

参考文献:

[1]谷昕.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教学中的应用[J].北方经贸,2011(2).

[2]王艳敏.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教学中的运用[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9).

作者:邹水英

上一篇:档案务职能管理论文下一篇:实效性教学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