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案例论文范文

2022-05-15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经济法案例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由于《经济法》课程体系庞大,所涉及的法律条文既复杂又繁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对枯燥的法学理论、法律条文产生厌烦情绪,导致教学中效果不理想。鉴于此,笔者认为,需对目前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本着遵循“学生为主体、能力为本位、就业为导向”的原则,发挥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展开分析研究。

第一篇:经济法案例论文范文

经济法课程案例教学法初探

[摘 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在经济法课程教学中如何运用案例教学法以及在运用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以期达到提高经济法课程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经济法;案例教学;运用

1 引 言

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精心设计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采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真实判例或虚拟案例,充当法律职业角色,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2 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课程中实施,大致可以按以下四个环节进行:

2.1 案例引入

根据教学目标,教师精选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并在课前将案例相关材料发放给学生,让学生阅读案例及相关的背景材料。在这一环节,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找出案例分析的切入点,并要求学生针对案例查阅相关法律、法规,通过认真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2.2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或自行分成若干小组,通过分组讨论案例,得出小组讨论意见。在这一环节,学生的参与程度与质量是案例教学法能否成功的重要环节。如果学生不配合,案例教学法将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教师应注重营造讨论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调动学生参与交流讨论的积极性。同时,通过分组讨论,学生主动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与其他学生展开讨论,相互交流信息,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沟通能力。

2.3 交流观点

在课堂上交流小组讨论意见。在这一环节每组形成的最后观点由小组代表提交给课堂,负责陈述的学生将逐渐学会以一种有说服力的、令人信服的方式来陈述他们的观点,并在其他同学的质疑与辩驳过程中学会如何摆事实、讲道理说服他人。通过交流观点和其他同学辩论,可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辩论能力。

2.4 归纳总结和课后作业

在分组讨论和小组之间交流观点结束后,教师应及时总结本次案例讨论。总结除了给出案例答案外,还应指出案例所涉及的法律关键问题以及案例分析的难点与思路。通过总结,评述不足之处和成功之处,为以后的案例教学积累经验。同时,针对学生讨论的焦点问题,教师应引导其深入思考,建议学生做进一步的探讨。最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后撰写一份案例分析材料,对案例进行分析总结。这不仅可以巩固课堂教学效果,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为学生的毕业论文及相关论文的撰写奠定基础。

3 运用案例教学法应注意的事项

3.1 设计好案例教学过程

设计好案例教学过程是案例教学法能否成功的前提条件。首先,教师应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知识能力水平选择好恰当的案例。其次,在教学前,教师应把案例材料以书面、多媒体或其他形式提供给学生,让学生预习案例材料和相关理论知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应主动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为课堂案例讨论做好准备。最后,教师适当地对案例做简要说明,并引导学生找出案例分析的切入点。同时,教师还应设计好参加讨论学生的规模、讨论的形式和时间安排、案例讨论的具体步骤、营造良好的课堂讨论气氛等。

3.2 建立经济法教学案例库

案例选择是否得当,是案例教学法能否成功的关键环节。因此,建立经济法教学案例库应注重案例的精选。本文认为,选择的案例首先应当典型生动,鲜明体现教学内容。其次应难度适中。如果案例过于简单,学生缺乏思考空间;但如果内容过于复杂,超越了大部分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学生可能会无从下手。因此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都将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最后应具有新颖性。所选择的案例应反映当前社会的热点或难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经济法问题的欲望。

3.3 注重教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

教师的素质与能力水平,是案例教学法能否取得成功的保证。案例教学法注重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它不仅要求教师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求教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在高校中,“双师型”教师并不多见,不少教师没有实践工作经验,导致无法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这需要教师深入实践,以丰富课堂内容。另外,由于案例教学法注重教学过程中的教学互动和团队协作,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表达技巧以及组织能力。因此,为了让案例教学法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应不断提高教师素质与能力。

[作者简介]胡俊青(1974—),女,浙江杭州人,浙江海洋学院萧山科技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经济法学。

作者:胡俊青

第二篇:高职“经济法”课程案例教学探析

摘 要:由于《经济法》课程体系庞大,所涉及的法律条文既复杂又繁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对枯燥的法学理论、法律条文产生厌烦情绪,导致教学中效果不理想。鉴于此,笔者认为,需对目前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本着遵循“学生为主体、能力为本位、就业为导向”的原则,发挥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展开分析研究。

关键词:经济法;案例教学;实践性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1920年,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当时是采取一种很独特的案例形式的教学,这些案例都是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透过此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实施之后,颇具绩效。目前,案例教学在西方教育中已经是一种发展得相当成熟和充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相当专业的操作理论、操作规范和操作模式,并在世界范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认为是代表未来教育方向的成功教育模式。

而国内教育界开始探究案例教学法,则是1990年代以后之事。由于案例教学独特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它与MBA教育的结合,使其有了长足的发展,引起教育界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接收。但总体来说,目前国内的案例教学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还存在一些欠缺,比如案例库源供应不足,质量欠缺等。

二、经济法课程案例教学成效分析

(一)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动力,实现学习的自主性

1.要实现学习的自主性,就必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学习是件痛苦的事,这是大部分职校生对学习的最大体会,产生这种感受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没有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案例教学法采用的教学过程是一个比较宽松的过程,学生收集资料的自由度很大,在时间和空间上要求不高,更何况所设计的案例与生活相关性大,完成的难度小,不受学生原有成绩的影响,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多,自信心也能得到加强,从而逐渐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达到想学、要学的境界,增强学习的自觉性。

2.要实现学习的自主性,就必须为学生搭建再发展的平台

学无止境,这是案例教学的任务所在,旧的案例完成,新的案例不断产生,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做学生的学习指导者外,还要在精神上给予支持,既要引导,又要鼓励。要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要培养学生克难求进的精神,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再发展搭建平台。

(二)开展实际考察,联系周边事物,实现学习的实践性

知识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理论到实践,实践再到理论的循环交替上升的过程。如何让职校生把所学理论运用到实践,在实践中验证和提高,这是困扰职业学校教学的一大难题。案例教学提倡的就是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学习。

1.要实现学习的实践性,就必须使案例生活化

经济法教学要与实践相结合,这是职业中学课程改革始终坚持的一个方向。教师的教学不能犯“本本主义”错误,需时刻关心本课程在生活中的应用。案例教学的切入点,就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知识,因此设计的案例内容一定要与生活紧密相联。

2.要实现学习的实践性,就必须挖掘学生身边资源

学生学习不仅仅限于课堂,要让学生从课内走到课外,充分挖掘身边平时不注意的人和事,让这些在学习中发挥作用。进行案例考察和调查是案例教学关键环节之一,这些都必须遵循就近、就便原则。简而言之,就是抓住身边的资源。比如,寻访身边的专家;走访附近的企业、商店等。

(三)培养合作意识,学会沟通交流,实现学习的合作性

1.要实现学习的合作性,就必须让学生学会讨论

讨论是提高的前提。讨论是案例教学的五个关键环节之一(讨论、实地考察、表达、调查和展示)。讨论穿插于案例活动每一阶段(开始、展开、结束),无论是案例活动的设计,小组成员的分工,实地考察的准备,还是案例成果的分享。讨论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激情,讨论可以辨别正误,讨论可以促进提高。

2.要实现学习的合作性,就必须让学生学会表达

表达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之一。在传统教学中,学生锻炼表达能力的机会少,经常出现有些成绩好的同学无法说清所学内容,不能表达,也不会表达。案例教学提倡每一位学生都有发言权,提倡让每一位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表达,在表达中学会更好地合作。

3.要实现学习的合作性,就必须让学生学会竞争

人才的竞争就是学习的竞争。竞争能够激发人的斗志,使人不断进步。案例教学法鼓励学生之间、小组之间有竞争,并强调在合作基础上有竞争。竞争是合作的手段,有了竞争,合作才会变的愉快,富有意义。

三、经济法课程案例教学特色创新分析

(一)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讲、学生听,听没听、听懂多少,要到最后的测试才知道。通过案例课堂,借助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实战情景,将课堂变成法庭、变成社会,让学生亲身感受经济法学知识的实际运用,从而增强学生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二)学生技能得到提升

通过案例教学,学生拿到案例后,先要进行消化,然后去查阅他认为必要的理论知识,这无形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是主动进行的。捕捉这些理论知识后,他还要经过缜密地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一步可视为能力上的升华。

(三)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得到提升

教学相长,在案例教学的课堂中,学生通过交流讨论的答案随时由教师给以引导,这就促使教师加深思考,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理解补充新的教学内容,从而实现双向交流。因此,教学改革对教师也能获得专业能力的拓展和教学能力的提升。

作者:卞媛媛

第三篇:经济法案例教学模式的反思

摘要:经济法案例教学模式是以学生对案例的分析讨论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经济法教学中已被广泛运用,但是总体来说,目前还处于一个逐步完善的阶段,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为了弥补不足,不断创新,应进行立体教学模式的探索,充分利用课堂多媒体和网络资源,拓展教学空间,搭建新型教学平台。

关键词:经济法;案例教学;案例分析

案例教学模式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但它真正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的形成和运用,却发生在20世纪初的美国。案例教学顾名思义,就是选取典型案例,用法律事件提供的虚拟环境进行情景教学,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让学生通过自己或群体讨论对法律事件的阅读和分析,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最佳方案。案例教学通过给学生提供一种认识和解决法律问题的模拟临战的机会,使其法律职业的思维能力和技能得到充分的训练,是对传统法学教学反思和批判的产物,也是目前公认解决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的最佳方式。

一、经济法案例教学模式的现实考察

法学教育是以传授法学理论知识、训练法律思维、培养合格法律专业人才为内容的职业教育活动。经济法教学具有双重性,即理论性与技能性,因此,经济法教学不仅是一种经济法理论教育的传授,更是一种职业技能的培养,这就决定了经济法教学必须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模式,即案例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模式是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水平的应用型法律人才的重要途径。案例教学模式具有启发性、参与性、民主性的特征。可以采用课堂讨论,观摩庭审、模拟法庭、多媒体教学、网络平台等方式。

当前,国内高校中案例教学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列入了各高校的法学教学改革计划,并已经开始广泛运用。特别在经济法教学中,案例教学模式已被广泛使用。经济法这门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是内容广泛而丰富;二是发展变化更新快;三是经济法不仅覆盖整个经济管理的各个方面,而且涉及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多个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四是经济法的理论抽象性、实际操作性强。针对以上特点,经济法的教学必须做到规范与灵活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针对不同专业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特点,在内容上有所侧重,有所选择,同时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学阅读相关资料。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前提下,普遍地开展案例讨论、分析,使学生不仅能学到知识,并且能获得学习知识的方法和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总体来说,国内经济法案例教学已普遍展开,但仍处于一个发展和探索的阶段,目前经济法案例教学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由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事先选好典型案例,在课堂上通过各种途径展示案例,并根据案例内容提出问题,学生通过分析、讨论、交流等方式,寻找答案,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通过上述过程,实现教学目标,实现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一种方式是由学生收集案例。具体方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展示自己收集的案例并提出问题。课堂教学围绕学生收集的案例,通过让学生自主展示案例、自主质疑案例、自主分析案例、自主运用案例,真正实现课堂教学价值本位的转移,即由以知识本位转向以发展为本位。这种案例教学方式实施的前提条件是教师必须提前精心组织学生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分组收集案例,并引导学生结合书本知识对案例内容进行分析质疑,形成较有使用价值的“学案”。第二种方式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但目前,第一种案例教学形式在法学教学中被较广泛地运用。因为我国法学专业的学生是从高中直接升入大学的,他们缺乏社会实践的锻炼,对某些技术性较强的部门法,如公司法、证券法等,甚至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让他们去收集这方面的案例并提出问题,确实有相当的难度,而教师选取典型案例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分析,更符合本科教学规律,也更符合我国学生现状,这恐怕是第一种案例教学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法学教学中的原因所在吧。但是,在这样的案例教学实践中,教师精心地选择案例,并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精心地设计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在案例和问题中进行学习。从一个角度看这是我们教学的一种巨大进步,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我们也可以发现,在这样的案例教学中,教师垄断了对案例选择的权利,垄断了对案例设问的权利,学生拥有的只是毫无选择地对现有材料、现有问题进行分析作答的权利,失去的却是探究的欲望、创新的意识和自主的发展。

二、经济法案例教学模式的检讨

案例教学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综合体,其关注的是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主动性、独立性和主体性作用如何充分发挥的问题,是目前公认为解决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的最佳方式,但目前案例教学的基本模式还停留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问题”的状态,这显然难以达到法学职业化的培养目标。

经济法案例教学中存在的局限或不足主要有:

(一)案例资源供应不足,质量欠缺。经济法案例教学中比较重视案例教学的应用,但是在案例的搜集、整理与分析等方面相当滞后,有些甚至直接采用报纸、杂志、案例汇编等材料的内容,缺乏对经济纠纷原始材料的选择与分析,案例往往过于陈旧、机械,缺乏典型性和现实性,而案例教学的基础就是案例库建设。案例库的建设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应根据教学需要选择案例,要选择那些能体现授课内容的重点、难点以及基本理论的司法实践中的最新案例:通过对这些贴近现实生活案例的分析讨论,使学生加深理解经济法的基本理论、掌握课程内容了解司法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增强学生综合运用法学原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仅应用于课堂,时间和空间有限。经济法课堂教学,特别是本科,以讲授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制度及法律法规为主,课堂时间十分有限,而经济法教学内容广泛而丰富,难以充分进行案例分析。应用案例教学模式完成教学任务就应拓展教学空间。信息时代,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已经普遍应用于教学活动,使传统课堂教学得以延伸。在案例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搭建网络教学平台,以弥补课堂教学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三)教学资源不足,样式单一。在案例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教学形式的变革,更要注重对教学内容的变革。在课程改革中我们应当确立起“教材系列”的观念,教材是教师在教授行为中所利用的一切素材和手段,它既包括了最标准的教科书,也包括了形形色色的图书教材、视听教材、电子教材等(包括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案例)。在案例教学中最忌讳按照教科书的步骤一步一步循规蹈矩地进行教学,没有自己对教科书的再创造,缺乏自己的个性,不能给学生惊喜的感觉。因此开发教学资源,打破教科书的框架,是进行案例教学的必备前提之一。

(四)师生地位:摆正教师和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地位。

案例教学的实施可以说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师一统课堂的局面。强调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参与与努力。教师应努力使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使学生成为案例教学的主人,而教师要做好“启发”、“引导”、“点拨”的角色,坚决反对将案例教学变相成为教师自己展示案例、质疑案例、分析案例、运用案例、表现自己才华的舞台。

三、经济法立体教学模式的探讨

“立体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模式,它更是一种全新的现代教学理念。它追求的是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结构,是一种全新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它关注的是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进步和发展。在这种教学过程中,教师关注的不仅是知识本身,更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与过程,是学生积极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案例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为克服传统案例教学模式的弊端,应积极探索新的创新模式即在传统案例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探索“立体化”教学模式,力求手段新颖、方法多样、内容丰富,使知识点、应用点在教学中得以充分体现,给学生以“立体”感,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得到充分的调动。

(一)教学手段“立体化”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如幻灯、录音、录像、投影等多种现代化媒体,借助现代电化教学媒体,使教学手段多元化,营造立体化的教学环境,拓展教学的空间,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如利用电脑多媒体拓展理论知识、再现案件情景等,使单调、枯燥、抽象的经济法律知识鲜活起来。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呈现“立体”式格局,充实完善了课堂结构,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求知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

(二)教学形式“立体化”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的对象,教师应该灵活运用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组织教学,优化课堂结构,使教学形式“立体化”,乐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情感,提高学习效率。

(三)教学资料“立体化”

立体教学资料从形式上讲主要有纸介质教科书、音像制品、电子、网络出版物等。电子和网络出版物包括电子教案、电子图书、CAI课件、试题库、网络课程和资料库等。我们将大量的经济法电子教案、课件、典型案例资料、教学拓展资料及试题库等上网,构筑网络教学平台。电子和网络资料具有直观性、丰富性和便捷性的特点,教学资料由纸制教学资料和网络教学资料共同构建了一个立体教学平台,极大地拓展了教学空间,教学活动从课堂延伸到了课外。

(四)教学方法“立体化”

经济法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法律课程,学以致用是教学的重要目的,有了立体化的教学资料,更要有立体化的教学方法。在传统课堂讲授的基础上,我们大量地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增强应用性训练。这些方法主要有课堂案例讨论、模拟法庭、观摩审判、网络知识拓展与交流等。通过这些多角度多方位的立体教学方法,尽可能地把枯燥深奥的理论知识形象直观鲜活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加强了师生交流与沟通,真正做到了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真正参与教学活动中,并充分进行了思考,能够更深刻理解理论问题的精髓。也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使今后的学习有针对性。

[责任编辑 杜 娟]

作者:张 影

上一篇:金融毕业生论文范文下一篇:教育经济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