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金融保险毕业论文

2022-04-24

摘要保险营销课程是高职高专金融保险课程体系中专业化与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对于高职高专毕业生而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高职高专院校保险营销专业的课程设置已不能适应企业单位的用人要求。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高职学生金融保险毕业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职学生金融保险毕业论文 篇1:

关于产业结构与高职生就业结构现状的调查

摘 要:就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作为河北省重点就业群体,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社会稳定有着密切的关系。河北省现有的产业结构与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存在不平衡的状况,导致目前河北省高职毕业生供给与市场需求出现脱节。从现状出发,对河北省产业结构与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进行分析,提出结合产业结构有效配置人力资源的建议,促进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与量的提高,为政府制定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扶持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河北;产业结构;高职院校;就业;对策

作者简介:魏立寰(1979-),女,河北石家庄人,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李新强(1979-),男,河北邢台人,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课题“河北省高校各专业毕业生就业结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编号:JRS-2011-1063)。

近年来,高职毕业生数量逐年增长,就业难成为社会各届广泛关注的问题。随着河北省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完善,就业市场需求也在不断变化,现有的产业结构不能很好地适应激增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导致目前河北省高职院校毕业生供给与市场需求出现脱节,就业结构存在矛盾。产业结构的变动会导致就业结构的变动,研究并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促进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稳定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河北省产业结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产业结构体系,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河北省三次产业总产值构成比例如表一所示。

表一 河北省2011年上半年国民经济核算主要数据

数据来源:河北省统计局统计数据

第一产业基础薄弱,科技与资金投入不足。新中国成立前,河北经济以小农经济为主,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通过科技兴农,发展高效农业,农业生产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科技含量、投入效果、相对劳动生产率均较低,农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不高,从1978年的28.52%,降低到到2009年的12.81%。

第二产业占据主导地位,资源依赖程度高。河北省第二产业占了地区生产总值的一半以上,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河北省重点国企集中在钢铁、煤炭、化工等领域,是河北省经济发展的支柱行业,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但其资源依赖度较高[1]。与发达国家相比,河北省工业技术薄弱,高技术产业比重较小,需要采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前沿产品的研发水平和关键技术的创新能力。

第三产业比重偏低,发展较为落后。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河北省第三产业比重在逐步增大,初步形成了行业门类齐全、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第三产业体系。近年来,河北省服务业取得了长足进展,发展速度明显快于整体经济,增加值从1978年的38.48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6068.31 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78年的21.02%,提高到2009年的35.21%。但与发达省份相比河北省第三产业发展仍处落后地位,所占比重仍然偏低,且各地区发展水平差距较大[2]。就构成结构而言,仍以传统的商业、服务业为主,一些邮电、通讯等基础性第三产业及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科技等新兴第三产业发育不足。

二、河北省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结构现状

河北省2011年高校毕业生规模约为35万人,其中高职毕业生占一半以上,至2011年9月底,初次就业率为80.8%,高于去年同期5个百分点,呈现平稳增长态势[3]。但由于当前产业结构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与高职院校专业结构及毕业生培养规模存在错位,导致高职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加剧,“十二五”时期高职毕业生就业压力仍然很大。表二显示随着河北省产业结构的演进,就业结构发生的变化。

表二 按三次产业分的就业人员及构成

数据来源:河北经济年鉴2010

数据显示河北省三次产业的就业人数自2000年以来总体保持上升势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总体下降,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呈上升态势,三次产业就业比重的差距在逐渐缩小。在三次产业就业中,高职毕业生就业有相应的分布特点。

第一产业就业现状:河北省第一产业就业总数呈下降趋势,比例仍较高,其中主要是广大农村人口,高职毕业生投身于第一产业的人数比例少,农业院校的就业压力突出。目前政策上缺乏对农业科技人才的倾斜,对志愿参加“三支一扶”的大学生在激励政策上力度不足、待遇偏低,对毕业生的吸引力小,愿意选择欠发达地区或农村基层的仅占5.57%,造成河北省第一产业劳动力资源丰富而劳动者素质低下的现状。

第二产业就业现状: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高于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对于经济的增长有较大的促进作用。目前河北省工业生产增长较快,企业效益继续提高,第二产业就业总数与比例呈平稳上升趋势。近年来河北省高职院校工科类毕业生就业情况较好,签约率较高的有能源动力、航海船舶类,其次为化工制药、材料科学类,再次是电力技术、机械测控类,最后是通信、土建施工类毕业生。引进高职毕业生培养成为优秀产业技术人才,对于提高研发水平和关键技术,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助于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第三产业就业现状:河北省第三产业经济拉动就业增长的能量较强,接纳劳动力的潜力大。随着就业比重的不断上升,第三产业已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及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是河北省第三产业中就业弹性比较大的行业,也是高职毕业生首次就业比较容易进入的行业。

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现状:就毕业生初次就业的单位性质而言,42.68%进入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比例分别为20.77%和19.92%,选择自主创业和到农村基层工作的只有6.19%和4.25%[4]。河北省民营企业总量发展较快、整体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层次明显提升,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为高职毕业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但目前存在毕业生“就业难”与企业“招工难”并存的矛盾。

三、现状分析与对策

产业结构的变动会导致就业结构的变动,决定了高职毕业生就业规模以及就业结构,高职毕业生就业结构也影响着产业结构的发展。根据对河北省产业结构与高职毕业生就业结构现状的分析,提出建议如下:

(一)加强政策扶持,引导高职生第一产业就业

针对河北省第一产业农业科技含量较低,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农业科技人才缺乏的问题,需要引导高职毕业生尤其是农业院校毕业生投身于农业建设,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一方面要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入,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对从事基层农业生产人员在工资、保险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吸引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各级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的扶持力度。制定有效的优惠政策,进一步提高参加“三支一扶”的毕业生的待遇,引导高职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

(二)发展第三产业,创造就业机会

第三产业的经济增长能够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河北省第三产业目前发展水平不高,新兴服务业发展不充分,规模小、档次低、行业失范是第三产业做大的制约因素,须进一步调整产业内部结构,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河北省第三产业的主导产业包括现代物流、批发零售、商务服务、旅游、房地产与租赁等。可通过制定产业政策,鼓励支持重点产业的发展,支持主导产业的发展,提升我省第三产业的档次。此外需要发展新兴服务业,如金融业、科研技术产业、信息产业等,并进一步推进标准化,规范服务市场,建立市场规则,促进第三产业健康发展。

(三)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增加就业岗位

河北民营工业大多数是中小企业,分布特点是行业门类多、点多面广,产业层次低,涉足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的企业少。目前部分高职毕业生求职观念示职观念存在误区,过于看重就业地区和就业单位,对于企业的环境、待遇等期待较高,往往把机关单位作为就业首选,而不乐于接受民营企业和小企业提供的就业机会。一方面院校要加强就业指导,培养毕业生良好的择业观,另一方面政府要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在市场准入、资金融通、减轻负担、权益保护、依法监管等方面进一步扶持民营企业,促使民营经济总量提升、规模扩大、水平提高,使民营企业成为河北省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为高职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四)调整高职院校专业结构,适应就业市场需求

随着河北省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就业市场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而高教设置专业结构的滞后性,造成毕业生专业与用人单位需求不符,供给与市场需求出现脱节,有“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的问题。即高职毕业生就业意愿和岗位不匹配,毕业生希望能学有所用,企业希望招到能直接上岗的工作人员而不愿意花精力培养。

建议高职院校秉承“根据本地区经济结构设置专业,以就业为导向设置专业”的理念,进行专业设置调整。首先通过专业调查了解河北省的产业政策,明确哪些是重点产业、支柱产业及需要发展的新兴产业。其次要掌握相应行业的现有规模、技术水平、岗位设置、发展趋势及人才需求等情况,辩证分析“就业红牌警告专业”和“就业绿牌发展专业”,及时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再次院校要根据自己的层次、类型设计好专业培养目标。

河北省的产业结构与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结构关系密切,互相影响促进,通过相应途径正确处二者之间的关系,协调发展,将有力推动高职毕业生就业质与量的提高,进而促进全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许卫兵,郭建华.重点国企引领河北全省产业结构调整[N].河北日报,2011-12-05.

[2]杨恒.河北省产业结构及其调整研究[D].河北大学,2010.

[3]王丽.9月底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80.8%[N].燕赵都市报.2011-10-19.

[4]付薇,赵志国.河北省4成以上大学毕业生进入民企[EB/OL].http://www.yzdsb.com.cn.2011.09.24.

责任编辑 何颖萍

作者:魏立寰 李新强

高职学生金融保险毕业论文 篇2:

保险营销专业课程设置浅析

摘要保险营销课程是高职高专金融保险课程体系中专业化与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对于高职高专毕业生而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高职高专院校保险营销专业的课程设置已不能适应企业单位的用人要求。根据该专业的职业技术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的要求,保险营销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更应该突出实践性强的特点,不断根据社会及企业的要求,整合优化课程体系,培养出具有实战能力的专业化、应用型保险营销人才。

高职教育作为面向社会大众的职业性教育机构,在设置专业课程时必须充分考虑发展需要,使保险营销专业课程的设置既满足学生需要,又形成将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密切联系的可实施课程。培养多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高职高专院校保险营销专业培养学生的目标。现代保险企业成功的基础在于拥有创造竞争优势的战略,而保险企业战略的实现离不开创造需求的营销策略和技术,尤其在保险产品的营销特点与客户对保险产品被动需求的条件下,保险营销的理念和技术,专业人才队伍的水平和素质对保险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更为突出。保险营销专业课程的整合优化,使得保险营销课程的实用性及与市场的贴切性得到极大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保险营销专业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合理与否,决定了其实践能力的高低,更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专业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和生存能力。

1 保险营销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课程结构不合理。高职高专课程结构设置应以职业化教育为主,但目前保险营销课程整体上理论教学仍然占主导地位,实践环节力度不够。课程科目内容重叠现象严重,教学计划环节衔接不当。在教学中仍沿用教师课堂讲授的教学形式,相当一部分重要的实践环节因课程结构设计不当等因素而无法实施,甚至没有实践环节的教学设计,导致教学环节与学生、行业,的实际需求严重脱节。

(2)师资力量与实践教学条件不足。目前高职院校中真正具备“双师”资格的专业课程的教师很少,尤其是保险营销专业课程更是如此,绝大部分专业教师实训指导能力不足,而且现有的实训实践条件不乐观,设施落后,实训基地建设流于形式,难以满足教学需求。由于只考虑对师资和实训资源的充分利用,因人、因地设课现象比较普遍,而师资队伍与实验设备作为高职教育的软、硬件设施,其建设情况对课程建设有直接影响。

(3)教材使用不当,课程内容庞杂。保险营销课程是整个金融保险专业课程体系的一部分,在其中占有重要一席,众多高职院校在设置本专业课程之前没有对企业岗位群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使用普通本科的课程体系与教材内容,忽视了高职教育实习、实训、实践之间的差异性,不能使高职教育特色与课程设置、区域经济特点相结合,对教材内容取舍不当使整个课程内容庞杂,专业培养范围模糊,缺少职业教育特色。不仅浪费学校的教学资源,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不能通过在校的学习和实践活动有效地锻炼职业能力,造成职业生涯迷失。

2 保险营销专业课程设置调整思路

(1)优化课程结构,改革课程设置模式。优化课程结构就是要增强课程体系的应变能力,使课程结构具有系统性、综合性、灵活性、多样性的特色,对职业岗位所需的能力进行分解,对人才规格做出清晰定位,更准确地把握职业核心应用能力,是优化课程结构的前提和依据,在此基础上还要保证课程设置整体思路的合理性和协调性。课程设置为培养目标服务,保险营销专业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目标是保险营销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是与社会、企事业单位对保险营销人才需求紧密相关的。目标中所规定的人才培养的规格或素质要求直接影响着课程的结构,课程之间的联系和课程的水平。因此,培养目标既是课程设置的依据,同时又是课程所要达到的目的。

(2)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观念。在知识经济时代,产业结构的频繁变化对就业者的综合素质要求愈来愈高,在进行高职课程设置时,必须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观念,实现职业性与学术性在更高水平上的整合,才能使学生在高职教育中实现人格、知识、能力的和谐发展,具备高素质的职业能力和对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课程内容的选择方面突出高职教育特色,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它直接关系到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而课程内容的时效常常是短暂的,在整合学科内容时增强课程的适应性,妥善处理知识、技术、能力等之间的相互关系,并选择灵活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观参与认识活动,使教学达到培养职业技能的目的。

(3)加强师资力量与实习实训项目建设,走工学结合之路制定教师培养规划,对教师的理论知识学习、实践辅导能力提高等方面制定相应标准,并规定所有专业教师必须每年到行业公司实际顶岗工作一定时间等措施,以保证师资力量与现实行业用人标准保持一致。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工学结合之路,依托行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形成了依托行业办专业,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为主线,实现学校与社会、行业良性互动的办学局面。注重校内外专业实践条件的建设和完善,及时更新教学设施设备,提高设施设备的现代科技含量,建立能够满足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的专业教室,能满足专业综合实训的仿真职业环境的业务实训室和软件工作平台。

(4)重编教材,保证知识更新我国保险行业自1996年以来,长期保持快速发展趋势,是国内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保险营销专业课程建设应密切关注行业发展动向,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不断吸收理论与实践创新成果,更新教学内容,注重知识更新,不断吸收和消化新知识、新技术、新标准,保证所用教材与国家政策和行业发展的一致性,根据职业教育特点,突出强化实训课程和理论课程的比重。

3 保险营销专业课程设置构想

保险营销专业课程设置要在符合高职院校教学特点的基础上,从行业实际需求出发,依据行业职业岗位对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的要求,确定培养岗位能力的主要相关课程,形成专业能力的知识框架;加强课程间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同时注重精选教学内容,不断充实反映最新成果,把体现保险营销研究和应用的前沿知识反映到教学中。保险营销专业课程设置本着有利于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本专业方向的课程知识及提高运用本专业知识的能力,有利于学生适应市场环境变化而具有从事营销业务及业务管理工作的相关知识,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拓宽就业面奠定坚实的基础。保险营销专业课程设置包括可分为保险营销计划、保险营销技能、保险营销业务创新、客户关系管理四个部分:

第一,保险营销计划。包括:调查保险市场环境、保险市场需求分析、调查保险商品种类、编制保险商品营销计划书;通过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理论素养,对市场发展的趋势有总体的把握与较准确的预见与分析能力。

第二,保险营销销售技能。包括:保险业务流程分析、营销策略、客户市场开拓、客户拒绝处理、保险计划书制作与讲解;通过系统性、专业性的知识学习使学生熟悉岗位工作流程,掌握岗位工作技能。

第三,保险营销业务创新。包括:保险营销网站调查、保险投资理财调查、电子商务模拟、保险营销创意。掌握传统营销模式下新的业务模式,增加课程中必不可少的市场经营知识及相关市场知识。

第四,保险合同拟定与客户关系管理。包括:保险利益分析与演示、商品说明、签订合同、客户信息管理、客户投诉与处理、巩固维护客户关系。熟知商品特性,建立业务网络。

专业实践课程内容分散安排,根据每章节内容分插安排,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作用,让学生了解并熟悉整个营销流程,注重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技能、态度来完成工作任务,增强学生的自主性意识和实务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训练了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为综合提高职业能力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基于工作过程的机制专业课程体系构建.2008(10).

[2]高职《保险营销》项目化教学设计初探.2009(17).

作者:朱 迪

高职学生金融保险毕业论文 篇3:

高职院校毕业生供需洽谈会的组织及成效分析

摘要:举办大型毕业生供需洽谈会已成为当前广大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一大措施。实行的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洽谈会形式已经得到社会的认同,仔细分析,却也存在着亟待克服的困难与解决的问题。高职院校应在召开毕业生供需洽谈会之后,对其组织情况及成效作出详尽分析,从中发现问题,从专业设置、加强就业指导、注重学生“软技能”的培养等方面入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作出贡献。

关键词:高职院校;毕业生供需洽谈会;组织;成效分析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形势,增加就业渠道、拓宽就业市场已经成为帮助毕业生就业的重要途径之一。当前,举办大型毕业生供需洽谈会已成为广大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一大措施。实行的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洽谈会形式已经得到社会的认同。如何组织好每年的毕业生供需洽谈会,为毕业生就业工作开辟新天地,已然成了事关高职院校稳定、发展的大事。

一、高职院校毕业生供需洽谈会的组织召开

(一)召开毕业生供需洽谈会的重要意义

1.毕业生供需洽谈会利于三方共赢。

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特别是就业质量是高职院校的一个永恒追求。因为衡量一所学校的教育质量和社会认可度的主要标志,是毕业生的就业率以及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对于毕业生供需洽谈会这样一个能够使企业与毕业生面对面沟通交流的直接平台,每所高职院校都乐意做好服务工作。对于学生而言,不需出校门,就能与当地及周边地区的众多企业人士进行沟通交流,根据自己的专业及兴趣,选择合适的企业与工作岗位。对企业而言,用人需求是客观存在的,参加由高职院校组织的毕业生供需洽谈会,利用与各类专业的学生直接见面与选择的机会来挑选人才,省时、省力、省钱。供需洽谈会这种方便、快捷、有效的平台,吸引了更多的社会用人需求。

2.毕业生供需洽谈会是提高高职院校知名度的有效路径。

毕业生供需洽谈会,不仅为高职院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搭建了一个就业用人的有效平台,同时洽谈会的成功举办,也从一定程度上宣传并提高了院校的知名度。以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每年的毕业生供需洽谈会,都会吸引来自苏州、南京、镇江、上海等地的近百家企业。这近百家企业中,既有江苏永鼎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恒力化纤股份有限公司、江苏亨通电力电缆有限公司等上市公司,也有东恒盛大酒店、苏州青年旅行社等酒店旅游企业,还有沃尔玛、肯德基等全球品牌连锁服务业。依靠这些企业的影响力,也为学院做了一次活广告。每次召开毕业生供需洽谈会,地方电视台、报纸均会对洽谈会进行宣传报道,并以《80多家企业扎堆苏信“抢”人,技能型人才吃香》《苏信学院毕业生供需洽谈会,2013届毕业生成香饽饽》等专题,对供需洽谈会及学院的人才培养特色进行宣传报道,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力。

(二)成功举办毕业生供需洽谈会的关键要素

毕业生供需洽谈会要办出新意,提高成效,首先学院相关部门要提前做好学生应聘的准备工作;要积极开拓就业市场,广泛收集就业信息;特别要精心组织招聘会现场,做好综合服务工作;洽谈会结束后需及时总结。

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在每次召开毕业生供需洽谈会前,都要召开相关部门的洽谈会协调会,要求校企合作处加强宣传,确保用人单位的数量和质量;要求学生工作处加强学生就业指导,让毕业生理性思考、合理定位;同时强调要做好洽谈会的后勤服务与安保工作。为办好每届洽谈会,校企合作处及早准备、精心安排,充分利用各方资源,有针对性地通过网络、电话、邮寄信件、上门邀请等方式与各用人单位取得联系,并对学院专业设置及毕业生生源情况等进行宣传,从会场布置到现场服务等方面做好周密安排,确保洽谈会的顺利进行,搭建好服务平台。特别是,会后及时做好洽谈会的成效分析,总结经验与不足,为下届洽谈会的召开及学院的内涵建设奠定基础。

二、毕业生供需洽谈会的成效分析

以2012年10月下旬召开的2013届毕业生供需洽谈会为例。本次洽谈会上,共有江苏亨通电力电缆有限公司、苏州美娱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等76家用人单位应邀到会,还有江苏恒力化纤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永鼎股份有限公司等11家企业委托学院发布招聘信息。企业所提供的近2000个就业岗位涵盖了学院的19个专业,2013届1134名毕业生参加了洽谈会。

(一)参会企业人才需求情况分析

1.参会企业类型及地域分布。

本次洽谈会参会企业76家,其中电力电缆、机械制造类企业25家,酒店服务类企业13家,软件开发类企业10家,金融保险类企业5家,房地产类企业4家,教育咨询单位3家,物流公司1家,其他类型企业15家。其中,位于苏州及吴江区域的企业共68家,上海4家,南京2家,无锡1家,镇江1家。

从参会企业类型可以看出,与吴江四大支柱产业丝绸纺织、电子信息、光缆电缆、装备制造业以及现代服务业密切相关。从参会企业地域分布情况来看,与学院“立足服务地方经济、打造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理念相吻合。

2.参会企业人才需求情况。

以2013届毕业生供需洽谈会为例,各参会企业人才需求情况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机电一体化、市场营销、旅游管理、电子商务、会计专业为企业岗位需求人数排名前五位的专业。值得注意的是,在参会的所有企业中,没有一家单独列出需要楼宇智能化专业的学生。通信技术专业作为学院的品牌专业需求人数也不多,仅此数据并不能正确反映市场对该专业的需求情况。因为在当年的6月和9月,江苏邮电通信监理有限公司、扬州国脉通信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等企业来学院召开过专场招聘会,已提前录取了该专业的部分学生。

(二)学生参与毕业生供需洽谈会情况分析

学院1134名2013届毕业生参加洽谈会,在参会企业展位前,大部分学生能积极应聘,结合自己的目标与企业的需求,申请职位并投递简历。但招聘会当天,还有一部分学生毫无准备,没带简历来参会。显然,这部分学生还没有从心理及行动上做好实习就业的准备。也有部分学生,未能在参加招聘会前,提前浏览学院网页上公布的《企业招聘信息》,导致参会时选择企业比较盲目。当天,参会企业共收到简历1500份左右。

(三)毕业生实习到岗情况分析

供需洽谈会召开后,企业陆续联系投递简历的学生参加面试,其中10家企业当天下午就组织了学生面试。参与企业面试的学生约500人,真正到参会企业报到实习的人数约200人。其中,28家企业反映,选中的学生都通过了笔试、面试等环节,到通知学生正式实习时,到岗学生却较少。

经分析,除了企业的原因外,还有学生方面的原因:(1)不满意企业工作环境。大部分制造类企业,工作时间为12个小时,学生嫌工作时间太长;由于噪音等因素,不满意企业工作环境。(2)嫌工作强度大。酒店类企业,工作环境较好,但学生认为工作时间太长,工作强度大。(3)只看重某一地区企业单位。部分学生表示还是愿意在苏州地区找实习单位,因此上海、无锡、南京、镇江共8家企业,实际到岗实习的只有3位学生。(4)要求较高。学生对薪资待遇、住宿等方面要求较高,但缺少吃苦精神,不能坚持到底。

(四)参会企业对毕业生和洽谈会的满意度分析

1.对毕业生的满意度。

电话回访企业,企业对真正能到企业报到实习的学生都比较满意。汇聚国际教育集团苏州汇聚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到岗了15位学生,该公司招聘主管李小姐表示,这些学生态度端正,勤奋好学。江苏亨通电力电缆有限公司接收了8名学生,公司招聘专员汪小姐也表示,学生能勤于思考,认真实习。

2.对洽谈会的满意度。

对学院组织的毕业生供需洽谈会,能免会务费、提前在学院网页上刊登企业人才需求信息及当天提供志愿者服务等方式,各方都表示比较满意。部分参会企业还提出以下建议:(1)推迟洽谈会时间。洽谈会可在学生离校前一到两周举行,缩短企业来校招聘和学生实习离校时间,增加学生找实习单位的紧迫感。(2)洽谈会可按专业分场举行。如通信电子类专场招聘会、酒店服务类专场招聘会、保险金融类专场招聘会等。(3)加强学生就业指导。召开招聘会前,要加强对毕业生进行针对性的就业指导,让学生调整好就业心态,充分了解就业形势,使学生能切实进入就业状态。

三、毕业生供需洽谈会

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启示

毕业生供需洽谈会的召开,实现了“三赢”,但突出的问题是签约率低,仅占毕业生人数的15%左右。对此,需引起重视与反思。

1.合理设置专业,主动调整专业结构。毕业生能否就业,主要在于其所学专业是否适应社会的需要,知识结构是否合理。当今社会,新科学、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新的研究领域和新的产业部门层出不穷,这就要求学校培养相应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专业设置,专门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专业和课程设置进行科学论证,要进行专业调研,按照市场需求设置专业,而后制定出详细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要体现出本专业培养的人才类型、规格,明确培养的人才以后的就业岗位群在哪里,需要培养学生哪些知识、技能、素质,根据本专业所要达到的知识、技能与职业素质,需要设置哪些课程才可以实现。

2.加强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加强就业指导,宣传就业政策,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教育毕业生先就业、再择业,引导他们到第一线、到企业就业就成了就业指导工作的关键。从供需洽谈会上可以看出,有些学生就业观念不明确,在选择实习单位时显得举棋不定、犹豫不决;有的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有的学生对自主择业和面向市场就业准备不足。

因此,学校要帮助毕业生了解市场,强化竞争意识、法制意识,传授择业技巧,使毕业生能够在就业市场上,凭自身的优势择业,找到合适的工作单位。同时,学校应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通过走访、信函、电话、QQ等通讯手段,广泛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情况,还要向用人单推荐自己的毕业生。通过供需见面了解社会需求趋势,以利于改进人才培养工作,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3.注重对高职学生“软技能”的培养。“软技能”是个人发展必备的重要能力,具有普适性、可迁移性特点,被企业认定为“核心能力”。一份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是:“软技能”——爱岗敬业占92.2%,合作精神占83.5%,沟通能力占77.7%,个人修养占68%;“硬技能”——专业知识技能占54.5%,专业相近知识技能占48.5%。供需洽谈会会上学生与企业人员的沟通交流与实习生到岗情况以及较低的签约率等情况折射出专业知识与技能相比,高职学生更缺乏的是软技能。高职教育对于软技能的忽视造成了高职学生软技能的缺失,形成了职场软肋。

软技能培养的教育范围和内容较为广泛,决定了软技能教育渗透于职业教育的各个方面,教学效果呈隐性,不像硬技能课程那样,其效果立竿见影。高职院校应建立培养学生“软技能”的指标体系,根据学生职业生涯需要发展,结合市场需求发展,构建软技能导向的课程体系,设置软技能模块课程,举行软技能的专业讲座等增强学生的软技能。这样,高职学生走向社会时才会具有较强的职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吴云霞,萨海斌.大学毕业生供需洽谈引起的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0(2).

[2]李志义.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浅析[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7(6).

[3]李伟德.高职院校如何构建就业工作新机制[J].华章,2012(2).

[4]宋春燕.论当代高职学生软技能的培养[J].职业教育研究,2009(5).

(责任编辑:曹鸿骅)

作者:盛丽梅

上一篇:中小企业融资方式分析论文下一篇:风险投资退出渠道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