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职业素养论文

2022-04-21

摘要: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学生社团的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从学校应该提供社团资金支持、建立学生社团导师制、依据学校专业打造特色社团、引导学生社团社会化,加强社团建设,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创造良好的社团条件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论文 篇1: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与职业技能大赛体系建设的相关性

【摘要】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对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职业技能大赛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不同的能力。因此,将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与建设职业技能大赛有效地结合起来,构建高职职业技能竞赛体系,不仅能加速教学管理模式的转型,也能培养出优秀的专业人才。

【关键词】职业素质 培养 职业技能大赛 体系建设

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大赛水平对高职院校的建设与管理,高职学生的良好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从某种程度来说,学生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相对于具有某种技能更重要。虽然社会的行业各种各样,不同的行业有不一样的技能要求,但是,各公司对求职者的基本职业素养却有同样的要求。因此,学校在建立职业技能大赛体系的同时,必须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一、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现状

大学是一个相对自由的时期,学生在大学期间有了自己足够的空间与不一样的追求。枯燥难懂的上课学习不仅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也使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对学习产生了厌倦,并慢慢地逃避。为了使学生有一个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许多学校采取了开展运动会,举行辩论赛,举办文化艺术节等措施,从而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但是,不管大学生活多么丰富,那些在学习方面有困难的学生还是会因为专业能力不足,无法得到优秀企业的青睐。因此,对于高等院校而言,采取有效措施来全面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与专业技能已经迫在眉睫。

二、职业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高等院校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出能够服务于一线生产管理部门优秀人才。而优秀的人才不仅要求学生有着专业知识与技能,良好的实践动手能力,还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这样才能很快适应新岗位,并为公司的发展做出贡献。技能可以很快地形成,但良好的职业素养需要用长时间去培养。因为职业素养不仅代表学生的质量,也可以影响和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因此,高职院校应该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并将其贯穿于学校培养人才的整个过程中。

三、职业技能大赛对学生素质培养的推动作用

高职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应该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技能比赛的题目往往与生产实际紧密相关,因此,多参加职业技能大赛,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也可以帮助他们将所学的专业知识更好地运用到生活中,对高职院校的教学具有很好的导向性。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参与职业技能大赛,学校必须建立好一套可行的制度,包括规章制度、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不仅要确保硬件的安全,也要投入一定的经费去购买材料,发放奖励等,这样学校与比赛相关的工作才能顺利开展,真正地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平台去锻炼。

四、构建职业技能竞赛体系的探索

1.构建职业技能竞赛体系的指导思想。对于接受高职教育的学生而言,他们不仅要重视自己能力的培养,也要注重发展自己的特长与个性,并在培养自己职业技能能力的同时,注重自己职业素质的培养与形成。高职教育应大胆地将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与职业技能大赛体系的建设相结合,这样对于学生的良好发展有着重要作用。2007年开始,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大胆尝试了系统的竞赛组织工作,并在工作中取得了一些经验,获得了一些体会。学术型的评价标准是高职教育发展的一层阻碍。高职教育只有打破这层阻碍,才能迈进能力应用型这一评价标准。高职教育建立了学生实习与实训竞赛的体系,一方面使学生开始注重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又使教师将主要精力放于能力指导上,从而很好地把学生的工作学习精力与教师的专业教育结合在了一起。

2.完善职业技能竞赛体系的组织方式。(1)高职学校不必只让学生参加省级或国家级的大赛,可以在学校内以校级为单位进行,让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并成立大赛组委会组织全面工作,成立执行委员会负责具体事务。这样不仅可以解决只有少数学生可以参加职业技能大赛所带来的弊端,使更多学生参与到比赛中来,亲身体会比赛的乐趣与完成比赛的成就感,也可以给学校带来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使学校更好地发展。(2)学校可以引入竞争的机制,即各学院中参与职业技能大赛的名额不固定,既不按专业好坏分配,也不按学院人数比例分配。不给各教学单位分配名额,不按各教学单位的学生人数等比例奖励,而是采取项目申报制、竞标制等,各教学单位按照学校具体的规章制度和流程进行申报,并根据各单位参赛人员的表现晋级。这样可以确保比赛更加公平。

总之,在当今这个教育大潮流下,就业压力不断在增加,高职院校必须采取相应措施来使自己的学生可以在找工作时从容自信,更好地得到社会的认可。而要达到这一目的主要方法就是加强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不仅要将职业素养的培养与专业教学相结合,也要将其与高职院校职业技能体系的建设相联系,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也可以扩大国家的人才队伍,为国家培育出一批具有职业素养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良.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建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2]曲文涛.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 2010.

作者:郭丽丽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论文 篇2:

浅论高职学生社团活动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摘要: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学生社团的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从学校应该提供社团资金支持、建立学生社团导师制、依据学校专业打造特色社团、引导学生社团社会化,加强社团建设,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创造良好的社团条件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高职;学生社团活动;职业素养培养

高职院校学生社团

与职业素养的内涵

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的内涵及分类它是经过学校批准,由学生根据兴趣、爱好、特长等方面的共同点,在自愿的基础上组织的群众性团体,是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之一。它是学生培养兴趣爱好,扩大求知领域,增加交友范围,丰富内心世界,陶冶思想情操,展示才华智慧的重要方式和广阔舞台。依据社团活动的内容和教育功能,高职学生社团大致有如下几类:(1)社科类社团。如党章学习小组、“科学发展观”学研会;(2)文体类社团。如大学生摄影协会、桥牌协会;(3)科技类社团。如软件协会、电子协会、科技创新协会;(4)志愿服务类社团。如青年志愿者协会、绿色时空、爱心社。

职业素养的内涵是指从业者所具有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特性及其结构,是决定从业者职业活动能力、工作状况及工作质量的基本因素,职业素质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职业心理诸方面的素质。高职生的职业素质是指高职生胜任岗位需要,完成特定职责所必备的一切内在条件的综合体,大致包括政治思想素养、科学人文素养、道德法纪素养、审美情感素养、择业创业素养、劳动技能素养、协作和谐素养、创优心理素养。

学生社团活动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与培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对高职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教育管理者的重要任务之一,更是德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充分发挥各社团的积极作用,可以建立起适合不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改传统灌输式教育模式为主动接受,将更加有利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完善学生的个性,促进健康稳定的人格的形成人格,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特征的总和,良好的人格应该是一个比较一致的、持久的行为模式。在大学里,随着大学生生活面的扩展、自我意识的觉醒和独立意识的强化,他们原来狭小的生活圈和心理交流网被打破,学生社团作为大学生同龄人群体,为大学生提供了新的心灵归宿,也为大学生人际交往扩大了范围。大学生在社团这个小社会里不仅学会了求知、做事,也学会了生存和发展。社团能够整合个性人格,达到个性人格的和谐发展。大量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对极少数性格孤僻、自卑内向和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能起到一种感化和引导作用,吸引他们积极主动参加到青年群体的活动中,从而有利于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其良好个性。

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践工作能力对于大学生来说,心境乐观、心理健康,不但有利于健脑、用脑,更有利于他们创新潜能的开发。大学生社团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十分宽松的文化学术环境、给学生创造了宽松的精神环境,减轻了他们的心理压力。在社团里,他们有高度的心理自由,好奇心、自尊心和自信心得到了满足,有利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各种学术类学生社团,都有专业教师指导,通过系列讲座、专题报告和科学研究等活动,使社团成员能学到更多与专业知识相关的东西,了解本学科最新科研动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严谨务实的治学态度,有利于发展个性、激发创新意识、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对于那些志愿服务类社团来说,他们的服务性已经跨出校园,走向社会,如社区义工、免费家教、农村支教等,一方面培养和磨炼了坚强的意志和进取精神,另一方面也让他们提前走上社会,锻炼了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

培养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团队精神是指为了实现某一共同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团队表现出来的精神,是团队成员为了团队的利益与目标而相互协作、尽心尽力的意愿与作风。具有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是必备的职业素养之一,社团活动为高职生这种职业素养的培育创造了条件。社团的民主气氛,使得社员可以公开地阐明自己的观点,平等地交换意见,参加社团的社员既要有民主意识,学会尊重别人,容纳不同见解,能按照多数人的意见办事,又要克服依赖心理,消除等靠思想,积极主动地去与别人商讨,真诚与其他社员合作,团结一致,齐心协力为社团的繁荣而一起工作。

加强学生社团建设,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创造良好的社团条件

为社团建设提供资金支持与物质支持社团活动物质条件差、活动场地不足一直成为制约社团活动有效发展的“瓶颈”。社团活动的主要资金来源是社员交纳的会费,学校团委行政划拨的费用与企业的赞助费很少,严重影响着社团开展活动的质量,社团活动往往没有固定的场所,开展各种活动都是事先租借学校的礼堂或教室,遇到冲突就要改时间或地点,造成社团的很多活动无法正常开展。社团活动作为在校大学生活动与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一项事业,仅凭热情与奉献是不够的,必须要有物质条件与资金的支持。学校管理者应该转变观念,把解决学生社团活动经费的认识,从“可有可无”转到“应该支付”上来。学生社团开展的各种活动的成果是“服务”,学校应该出钱“购买”,这有利于和谐的人性化管理,同时也能弥补学校由于人手不足带来的管理缺陷,既可减轻学校的管理压力,也可为学生个性的发展、知识面的拓展、校园文化的丰富提供广阔的舞台,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引入学生社团导师制,加强对学生社团的管理学生社团隶属于学校团委,但学校团委的管理主要是宏观上的,表现在社团的设立、社团活动的审批和规划上,对学生社团开展的具体活动和工作难以指导,这在实践上使得学生社团的活动在低水平的层次上徘徊。缺乏专业与专门指导,社团活动质量不高,社团内部管理条理、管理制度不健全,严重影响了社团的社会成效,使学生的能力与职业素养得不到充分的锻炼与发展。引入学生社团导师制,积极探索“学生社团导师制”的机制,每一个社团在一至两名导师的具体指导下,在学生社团负责人的带领下,分工协作,互相配合,有利于学生社团活动开展的持久性、连续性,增强社团活动的成效性。特别是对于那些专业性强的社团,如学术科技性社团,社团导师制可以弥补社员与参与者专业知识的不足,增加社团活动的吸引力。

依据学院专业特色,打造品牌学生社团高职院校社团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社团发展不均衡,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有些社团规模大、活动多、影响面广,社团自身建设比较完善,发展前景好。而有些社团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社团内部管理缺乏效率,前景暗淡。特别是对于有较强专业性知识背景的社科类社团与科技类社团来说,发展的速度慢,而文艺、体育类社团的发展速度快,形成了明显的发展不平衡趋势。另外,社团活动的开展以文体活动为主要形式,其目的是活跃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表现出明显的目的单一性,不适合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素质的全面要求。高职院校社团的发展应该彰显职业特色,目标与“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相一致。作为工科院校的高职院校,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进社团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要和紧迫的课题,应该加大力气指导好社科类社团建设,以提高高职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人文知识,另一方面,应依据学校的专业特色,建设和指导好具有专业特色的品牌社团,为学生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的培养创造社团条件,例如,航海类高职院校可以建立“郑和文化研究会”、“航模协会”等表现自己专业特色的学生社团,为航海职教文化与航海文化的融合与对接提供实践平台。

引导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化从培养目标上来看,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从培养模式来看,高职院校培养模式是“工学结合,校企结合”。可见,学生的职业技能与社会实践能力对高职生以后从事岗位职业非常重要。学校应尝试以学生社团为单位进行社会实践,以社团为单位进行志愿服务,如电子协会进行的义务维修,英语俱乐部进行的山区支教活动,E浪网络协会的社区服务等等,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情感,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社团的社会化,可以整合校内外资源,有效利用社会资源,解决社团发展资金不足问题,促进学生社团健康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斌.略论高职生的职业素养及其培育[J].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9).

[2]吴萍鲜.浅析大学生社团建设在素质拓展活动中的作用[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3,(5).

[3]刘龙洲.大学生社团问题探析[J].理工高教研究,2004,(1).

[4]冼季夏,等.加强学生社团建设,构建和谐校园文化[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5]王承新,等.论高校社团活动与大学生素质培养[J].湖北三峡学院学报,2000,(8).

[6]施喜军.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现状、特征与用途[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4,(2).

作者简介:

丁常文(1976—),男,硕士,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蒋龙余(1952—),男,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作者:丁常文 蒋龙余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论文 篇3: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途径改革探究

摘 要:高职院校关于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在内容、方式、评价机制等方面渐成体系,相关的理论和方法归纳也层出不穷;但是,基于实践成果的反思和改革研究较少。在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评价机制——“成长学分银行”的实践基础上,反思现有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在内容、载体、方式等方面的不足,分析改进方向、优化培育途径,提高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实效。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途径;成长学分银行

作者简介:李奕,女,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

在“工匠精神”引领的时代背景下,职业素养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不断提高,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从政策和行动上支持职业素养教育的实践和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随着社会信息化步伐地不断加快,职业院校育人目标、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和学生终身发展的需求也不断提升,高职院校应用发展地眼光看待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问题,在实践和研究过程中反思总结、改革创新,改善培育内容、方式、载体以及评价手段,探究新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途径,使学生素养发展更符合个人发展规律、适合岗位需求,使高职院校职业素养研究与时俱进、更好地指导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一、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研究现状

素养,按字面理解为素质养成,“强调后天的教化和培养”。[1]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套用方健华博士的职业素养定义,是指其通过高职院校“素养教育、职场文化陶冶、岗位实训锻炼及自我修养而成的,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及岗位需求所养成的职业认知、技能、态度、精神、意识及能力等综合职业品质”。[1]就学生而言,职业素养修炼一般经历认知、经验习得、内化完善、应用等环节,一旦养成,具有稳定性和发展性;就学校而言,培育途径涵盖了素养主要内容确定、载体平台搭建、培养方式的选择等方面,具有整体性和发展性的特点。因此,随着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实践地深入,高职院校在制定和调整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方案和途径的过程中,应更加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适应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目前,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工作在各高职院校广泛实践,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实践成效显著,为社会提供的技术人才质量提升。但是,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学生个性化特点彰显、学生受教育渠道更多,现有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也呈现出一些问题:“程形式的显性教育比重大大超过隐性教育,传统课堂重理论轻实践课”;[2]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灌输、职业素养意识欠缺;以校内教师为主,缺乏创造性;[3]合作企业资源不足;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单一、主题教育多口号、轻行动;现代化教育技术运用不足导致评价方式传统且又低效。

高职职业素养教育实践过程中呈现的一系列问题,已经引起高职院校的重视和反思,学界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相关研究甚多,改革探索的成果和心得也层出不穷, 如候红英、林青的《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及实践》,刘巧凤的《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嵌入专业教育研究》,张焕华的《思想教育与高职职业素养教育的融合》,可见创新研究视角很多,为改革探究了提供了经验参考。但文献多为某专业、某方向的单一研究、缺乏实践依据,也鲜有人以评价机制实践为基础,总结反思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经验和不足,改革创新培育途径;而基于“成长学分银行”这一评价机制的实践分析,正是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改革研究提供了较全面的参考依据。

二、“成长学分银行”实践分析

随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实践和研究深入,其评价机制中出现“大学生德育学分”“学生成长学分”“品德素养评分”等名称,不同学校对其称谓虽不同,但评分机制都对学生素质的考评内容(即素养培育内容)进行了阐述分类和量化,有学校如苏州健雄职业学院结合现代化教育技术,开发并投入应用“成长学分银行”(也称德育学分银行[4])。

(一)高职院校学生“成长学分银行”的含义

“成长学分银行”,是借用银行的存兑取功能、基于CRP(全称Campus Resource Planning)校园数字化信息平台建立的学生职业素养评价机制,其实体是一个学生职业素养评价系统。其中,成长学分是职业素养教育考评结果的量化手段,每项考评条目都有规定的成长学分分值,学生期末或学业末总得分就是成长学分总分;学分银行是积累、计算、转化学生成长学分的载体和凭证平台[4],它的运行过程能体现并检验职业素养培育的内容、方式、效果的优劣。

(二)高职院校学生“成长学分银行”的特点体现职业素养教育的优势

“成长学分银行”使学生素养教育评价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实践性、 教育性和趣味性。在高职院校实践过程中,也发现了该评价体制的许多优点和积极作用。

1.成长学分银行对学生的考评内容条目清晰,覆盖了学生的学习场所、生活场所、公共场景中的课程、活动、任务和日常行为方方面面(见图1)[4],这恰恰与职业素养的内涵——職业认知、技能、态度、精神、意识及能力等方面内容相吻合,且体现了职业素养的培育方式、载体多样,对学生的培育导向十分明确,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意识。

2.考评的实际操作——即学分记载、认定和积累的过程,是由师生各司其职、共同完成的,操作直观、及时,主体性强,且学生成长学分与评奖评优挂钩,这些特点都使得学生上进心更强、具有竞争意识、活动积极性提高。

3.学分的转化和运用相对客观、公正,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取得满意的“学生个人职业素养成绩单”。 [4]学分银行不光记载了学生在校期间成长学分的得失,更是记载了学生成长的行为轨迹,这为学生进行自我认知、优势劣势分析提供了依据,有利于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

(三)实践中显现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途径的不足

从辩证的眼光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在成长学分银行评价机制运行的过程中也呈现出一些不足之处。

1.培育内容虽涵盖面广、条目清晰,但是过于模式化,无法满足学生个体特点和需求。例如,走读生在“劳动卫生、文明寝室”上无法得分(见图1),这就导致他们的团队意识、吃苦耐劳地敬业精神缺乏历练。又如,有的条目如“调查研究”无人问津,而微商创业的学生所具备的创新精神和职业技能却无法得到认可。

2.随着学生竞争意识和活动积极性提高,对实践的需求也增强,但是培育方式单一,并未真正考虑到专业差异、年级差异。例如,礼仪大赛上空乘专业男生完胜工科专业男生,简历设计大赛上艺术系大三学生完胜外语系大一学生。

3.培育过程重灌输、轻实践,学生职业素养修炼多停留在认知、经验习得阶段,而内化完善、应用环节步履艰难。例如,学生在大一职业素养课堂上学习了敬业精神、职业礼仪,但是直到大三也没有改变自己的坐姿、站姿,更没有机会展现职业礼仪、践行敬业精神。

4.职业素养培育的资源和平台不足。例如,电气专业学生想考会计相关证书,很难得到像会计专业学生那样的辅导和培训——这导致有潜力的学生得不到好的历练和提升,没有在同一项目上进一步取得学分的机会,使得学生整体职业素养水平梯度化不明显。

由此看出,成长学分银行的目标导向作用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养意识和修炼积极性,反之暴露出职业素养培育工作的不足,即培育内容模式化、方式单一、平台资源匮乏等,这与职业素养教育整体现状中的不足之处相吻合,且比之更具体、更明确——这为职业素养培育途径改革提供了思路与方向。

三、探究改进培育途径

培育途径和考评机制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传统职业素养教育改革促进了考评机制的创新,而新的考评机制在长期运用实践过程中反过来促进了培养途径的优化和进一步改革。

(一)有侧重点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紧紧围绕高职生职业素养的内涵,高职院校“应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包括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情感和职业习惯等方面”[5],并根据专业、年级、性别特点将教育内容以不同形式呈现。职业素养认知教育课程中突出专业性,如讲解“敬业精神”时不同专业举本专业相关岗位的案例;职业素养实践活动设计按不同专业和年级定立不同侧重点,相应的考评条目要梯度量化难易程度。

(二)搭建立体的职业素养教育平台

在原有的培育载体如素养课程、校园文化活动、隐性熏陶、社会实践等基础上,开发线上学习平台和宣传平台、向外拓展职业素养培育基地,搭建“三维六段式”[6]的立体职业素养教育平台。具体说来,“三维”指课内外、校内外、线上线下三个维度;“六段”素质学制三年高职生的六个学期。根据学生六学期每个阶段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职业素养培育方案、课程,设计相应的校内文化、职业技能竞技活动和校外企业、基地实践行动,开发或利用线上的教学资源和宣传平台。

(三)多渠道引入企業文化

在完善培育内容和培育载体的基础上,培育方式也进一步改进:多渠道引入企业文化[7],渗透到素养课程、专业教育、思想教育宣传、校园活动中,体现职业素养教育的职业性。引进企业专家言传身教,协同教师参与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和评价。完善“职业素养课程体系”[6],使职业素养课与专业课相辅相成——在职业素养课程中体现专业特色和需求,在专业课中渗透职业素养教育(如课程考查有素养、知识、技能等方面构成)。合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平衡显性职业素养教育与隐性素养教育的权重”[2],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加大人力物力投入,鼓励学生开设并自主管理专业相关职业特色社团、鼓励学生参与长期固定的公益活动、鼓励学生在校创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指导学生利用新媒体进行自我管理、宣传和实践反思。利用城市资源和社会资源,向外拓展资源,将合作企业、友好企事业单位转化成实训基地、实践基地、拓展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前往基地进行职业素养训练和职业体验。

四、结论与建议

高职院校旨在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的职业素养教育更应突出职业性和实践性。“成长学分银行”这一高职学生素养评价机制是人文和科技、教育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具备较强的应用价值,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也能从中发现自己的需要、学校缺少什么。因此,在推行和实践过程中,呈现出的职业素养培育途径优势劣势也十分明显,高职院校在分析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明确了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规律、找准改进方向,在职业素养培育内容侧重、平台搭建、资源拓展、方式创新上进行了研究探索、提出了新的思路。

当然,由于成长学分银行是个别院校推行的学生职业素养评价机制,在理论性和技术性方面还不够成熟;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是教一个宏观的话题,培育途径改革在研究过程中也未顾及到方方面面的因素,改进思路未有深入展开而且理论设想居多而示范性成果较少,等等,这些局限也就是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方健华.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评价及其标准体系建构研究[D].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

[2] 杨宏.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

[3] 董元卿.浅议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3):73-74.

[4] 李奕.基于“学分银行”理念的高职学生德育考评路径研究[J].教书育人,2015(11):6-7.

[5] 杨洋.高职生职业素质教育研究[J].新课程研究,2014(1):6.

[6] 李奕,霍彧.“现代职业人”视域下的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2017(2):41-44.

[7] 王钰岚.多渠道引入企业文化 全方位提升职业素养[J].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6-7.

作者:李奕

上一篇:电视传播价值管理论文下一篇:课文教学设计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