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行政管理论文

2022-04-20

摘要:在普通本科高校逐渐向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背景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在培养行政管理应用型人才方面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行政管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可以通过聘用校外导师参与课堂教学、鼓励专业教师参与实习基地建设及培训,深化校企合作等方面着手。高校可通过树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完善双师型教师的考核和激励机制,深化校企合作等方式,营造双师型教师成长环境。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人才培养行政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才培养行政管理论文 篇1: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摘 要: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科技进步的客观要求;而行政管理专业因其自身专业特点,在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更将发挥着其他专业不可替代的作用。正是基于此,本文从更新教学观念、明确教学目标等方面,就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改革这个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改革

一、引言

新一轮的技术革命,其最大的特征就是以互联网为载体;在这种背景下,不论是在科技创新方面,还是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都特别需要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当前,高等教育日趋大众化,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更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我国各高等院校,在其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一目标,在各专业中开展持续、系统的教学改革。为有效促使学生职业适应性得到提高,并不断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行政管理专业,这个具有较宽就业面和较强应用性的专业,更应在教学目标、教学观念、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深刻而又系统的教学改革。正是基于此,以下就从更新教学观念、明确教学目标等方面,就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改革这个问题,进行一些分析和探讨。

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转变教学观念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日趋大众化,进行知识和技能传递,大力提升学生各项综合素质,让高校所培养的学生能有效满足社会需求,让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后能快速获得并提高他们的生存能力,最终实现其人生价值,这就是当今我国发展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就行政管理这个专业而言,在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所开展的各项教学活动,一定要把有效提高学生理论素质和业务技能作为其教学核心,所设计的教学内容,都要围绕着引导学生实施自主学习这个目的来操作。在教学理念方面,一定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转变:第一,以教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转变;第二,把以传授理论为主向培养技能为主进行转变;第三,把以构建学科体系为导向向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进行转变。

三、关注社会需求,明确培养目标

行政管理专业在实施人才培养过程中,一定要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来不断促进学生各方面的成长。这样才能让所培养的学生,确确实实与用人单位的实际要求相吻合,并确保他们能够快速与工作环境相适应,有效缩短岗位适应期。因此,高校要想方设法促进学生发展,这是实现高等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途径,通过这个途径来有效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实现学生的个人价值。建设和发展行政管理专业,一定要密切关注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需求,密切跟踪不同组织和行业对行政管理专业具体所需的人才数量、所应达到的层次要求和能力结构特征等,特别是对行政管理专业从业者所提出的具体条件和要求,基于这些,再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和定位,把具有自身特色、与区域发展要求相一致的行政管理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出来。

四、调整课程结构,重构教学内容

高校在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设计学生所应具有的知识、能力时,一定要把适应实际生产需要作为目标、把培养实践技能作为主线,以此来实施学生培养方案的制定,并完成课程结构的设置。基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来重构反向课程,这是有效完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因此,行政管理专业在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一定要立足于本专业学生的就业特色及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在此基础上来优化本专业课程体系,对于那些理论类课程的比例,可适当地予以压缩;而对于实践教学环节,应予以有效强化,此外,对于选修课程的比例,也应予以适当增加。在教学内容方面,要把专业基础知识与当前行政管理实践结合起来,并关注行政管理理论最新研究结果,以此来把“基础、实践、前沿”三位一体的教学内容构建起来。

五、重视师资建设,优化教学方法

做好师资队伍建设,这是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更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应用型师资队伍。因此,行政管理专业在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一定要通过多种途径来加强自身师资队伍建设:第一,加强本校教师与企事业单位之间的联系;第二,采取外派教师顶岗或挂职;第三,聘请那些具有一定行政管理经验的社会人士来担任兼职教师。通过这些方式来切实增加本校教师的实践经历,在此基础上并积极进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在教学方法上,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师,一定要主动转变那些传统的教学方式,要把那些诸如情景模拟、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积极引进到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教学课堂上,以此促使行政管理课程的教学效果得到有效改善。

六、结束语

总之,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不仅是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所要实施的一项重要任务。我国各类高等院校,肩负着为国家各项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在推进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过程中,一定要基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能够切实做到把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作为其教学核心,与时俱进不断地促进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并能结合社会发展的最新状况有效充实教学内容,这不仅可有效促进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提升,而且也有利于提高高校所培养人才的质量和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马树杉.应用型本科教育:地方本科院校在21世纪的新任务[J].常州工学院学报,2011(01).

[2]顾永安.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核心要义、目标趋向与根本指向[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4(04).

[3]张磊.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12.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商务学院)

作者:李思思

人才培养行政管理论文 篇2:

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下行政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践探索

摘 要:在普通本科高校逐渐向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背景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在培养行政管理应用型人才方面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行政管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可以通过聘用校外导师参与课堂教学、鼓励专业教师参与实习基地建设及培训,深化校企合作等方面着手。高校可通过树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完善双师型教师的考核和激励机制,深化校企合作等方式,营造双师型教师成长环境。

关键词:应用型;行政管理;双师型;教师队伍

一、“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内涵与意义

(一)“双师型”教师概念的由来

1995年,国家教委在《关于开展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工作的原则意见》中首次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的概念,指出,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要有一支专兼职结合、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2014年5月2日,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再次明确指出,“要加快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完善教师资格标准,实施教师专业标准,健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推进高水平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

(二)“双师型”教师的内涵与实质

学界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界定大致有“双职称”说、“双证书”说、“双能力”说、“双层次”说、“双融合”说、“叠加”说、“特定”说等多种阐释。“双职称”说认为,“双师型”教师需要具备教师系列和职业技术专业方面的职称。“双证书”说,认为具有教师系列职称、证书的同时还需要有行业方面的技能证书。“双素质(能力)”说从能力方面强调,指出:“双师型”教师需具备较强的教学、教研能力以及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和实践教学的能力。“疊加”说(双师=双证+双能)认为:“双证”和双能,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综合各方定义来看,笔者在本文中采用的概念内涵为,“双师型”教师应至少包含两层含义:双师素质(能力)和双师结构。

从双师素质来讲,“双师型”教师要求同时具备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与普通高校教师相比,他们实践经验丰富,专业实践技能较强;与企业的技术人才相比,他们专业理论水平较高,实践教学能力突出。从双师结构来讲,“双师型”教师可以分为两部分:理论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在本文中,“双师型”教师不仅包含双师素质的含义,也包含双师结构的含义。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在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中的重要性

(一)“双师型”教师是应用型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特色和重点

近年来,我国不断寻求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创新创业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而这些都直接与高等教育的质量相关联。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成为了很多普通本科院校转型的重要方向,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6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加快教育结构改革,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修改高校设置标准,既鼓励发展综合性大学,也支持发展小而精、有专业特色的学校,制订应用型高校标准,引导高校面向市场主动调整专业设置和资源配置,对人才培养进行第三方特别是需求方评价。2016年,广东省教育厅等三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实施意见》,明确将遴选一批普通本科高校,试点转变为应用型本科高校,试点期为4年。经过筛选,广东省教育厅公布了《关于普通本科转型试点高校遴选结果的公示》,广东金融学院、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等首批14所普通本科高校拟试点向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变。

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体现了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背景下对应用型、职业型人才的需求,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上要打破以往以学科逻辑培养学术型人才的思维定式,建立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对于要转型的普通本科院校而言,“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养也会显得越来越有必要。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内在需求

对于当前行政管理专业教学面临的问题,很多学者进行了探讨。张玉磊指出,当前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在教育理念、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比如课程设置缺乏专业性、教学方式以灌输式为主、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等,并未形成富有特色和优势的人才培养模式,导致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高,不能适应社会对应用型行政管理人才的需求,严重地制约了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社会认同。[1]邓雪琳通过对行政管理专业本科课程的研究认为,行政管理专业理论传授的课程比重大,应用型、实践课程安排的比重小,这不利于帮助学生使学到的知识转化为智力和技能,从而适应社会需求。[2]

综合学者们的观点,行政管理专业教学的问题集中在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教学较弱,无法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等。行政管理专业教学面临的问题需要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培养理念等方面进行改变,而做出这些改变,必然需要教师队伍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因此“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中的关键。通过引进和培养“双师型”教师,能够利用“双师型”教师的双重能力,开设一些具有实践导向的课程;能够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将理论和实践技能相结合,促使学生将理论和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通过引进或者外聘校外一些专业技术人才参与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直观的了解到行业特点、行业需求以及掌握行业技能。

三、行政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探索

为了加强专业的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实习实践能力,很多高校往往会选择校企合作的方式,通过构建“校企共同体”来实现这一目标。“校企共同体”一般是指由政府的政策推动,政府为学校和企业搭建桥梁,高等院校与区域主导产业的企业公司等以协议形式建设的一种利益实体。[3]笔者认为,校企合作中的企业,不仅仅包括营利性企业,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科特点和就业方向,校企合作中的企业应该还包括非营利企业,比如志愿服务组织、社会工作组织等,比如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行政管理专业根据专业特点,结合广东省社会工作实务工作的开展,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方向课程,在实习实践等校企合作项目上往往选择与一些非营利社会组织、NGO组织等进行合作。

2014年起,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与中山市博睿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签订了实习基地协议,双方在理论教学、实习实践、专业培训、就业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的合作。博睿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下文简称“博睿”)成立于2009年1月,是提供综合性社会工作服务的民办非营利机构,其在运营过程中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通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等,为有需要的地区和人群提供优质的社工服务。目前博睿的服务领域有:青少年服务、长者服务、社区服务、家庭服务、离婚辅导服务、残疾人服务、企业服务、司法服务、信访服务、禁毒服务、社会组织培育以及培训服务。在促进行政管理“双师型”队伍建设的实践方面,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与博睿的合作主要有以下几大举措。

(一)聘用校外导师教学,提升学生对实务能力的掌握

社会工作作为一个专业特色明显的学科方向,对教师的专业教学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了更好的让行政管理专业学生了解社会工作的基本情况,掌握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和技能,以提升自身的就业能力,我校行政管理专业在教学管理中,采用了聘用部分校外社会工作机构专业人员参与课程教学的形式。其中主要聘用了博睿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专业人员。以下是举例2014年我校聘用博睿的专业人员的授课情况。

表1 2014年我校聘用博睿的专业人员授课情况

首先,通过聘用博睿社会工作中心的骨干和一线社工给学生面对面授课,使学生能够从一线社会工作人员的视角去感触专业的发展、专业的理念和方法。在教授课程过程中,校外导师往往结合中心开展的社工项目、实际案例分析等来讲解社会工作的具体内容,这样既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也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方法和技巧的掌握,从而使学生掌握的技能更好的运用到以后的实际工作之中。其次,校外导师通过课堂教学,与学生之间建立起联系,使学生更容易了解到实习实践的信息,获得更多的专业实习途径。自2014年5月与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建立实习实践基地以来,博睿以培养未来的社会工作者为目的,一直为我校行政管理专业学生提供专业见习、课程实践实习机会,累计接受学生实习多达100多人次,同时机构积极接纳学生进行课程实践,为学生分配与课程密切相关的实践内容,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实习机制。最后,对于校外导师而言,教学过程本身也是专业能力提升的重要一环,校外导师也只有了解大学生对社会工作的看法、认知才能够有针对性的解决他们的疑惑,通过教学获得的反思和提升也能够促进实务工作的开展,所以对校外导师而言,授课过程也是对理论知识学习的过程。

这种聘用校外专业人士进行实践教学的校企合作方式,对于学校和企业来说是互益的。对于企业而言,校企合作,能够完善企业的员工培训和人才储备,提升企业的技术服务水平。对于学校来说,能够为教师和学生搭建实习实践平台,提升专业的实践教学和学习效果,更好的促进专业建設。“校企共同体”的实践探索使得校企资源得以整合和利用,成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举措。

(二)专职教师参与实习基地项目服务过程,提升专业教师的实践水平

在我校行政管理专业与博睿社会工作中心的合作过程中,专职教师的实践能力提升也是重点,具体形式为,博睿邀请行政管理社会工作方向专业教师作为机构的专业顾问、观察员等,参与到中心社会工作项目开展、实施以及评估过程中。据博睿社会工作中心人员介绍道,他们在活动开展过程中会邀请专业教师作为活动的“观察者”和“评估者”。通过参与观察社会工作开展活动情况、社会工作服务社区情况等,既能加深专业教师对社会工作实务的认知,同时专业教师作为“评估者”也能够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发现和探讨一些实务领域中的问题。

在对教师的教学管理上,我校行政管理专业也会根据教学计划的安排,安排相关教师深入到社会服务组织中获取社会工作实务的服务形式和服务过程,提高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在课程的教学计划、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教学、毕业实习等质量标准上,我校也经常争取一些企业、社会组织等的看法和建议,以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实施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三)注重教师队伍“双师型”素质的培养和建设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除了可以聘用校外专业人员参与课堂教学,更要注重对专职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作为专业教师,既要具有专业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要具有一些专业相关技能水平。我校行政管理专业在教师能力建设上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专业教师往往不仅要求具有相应的理论水平,同时要求具有一些行政管理相关的专业技能,比如社会调查分析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心理咨询能力等,教师队伍中不乏有人力资源管理师、社会工作师、心理咨询师等职业资格的人,大大丰富完善了我校行政管理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以下是我校部分专兼职行政管理专业教师专业技能与授课情况。(如表2所示)

(四)建立校企联动机制,深化“双师共育”模式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及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必由之路。对于高职院校以及应用型本科高校而言,“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成效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院校与行业企业之间合作的层次与水平。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最关键的在于对“双师”教师的培养机制问题,因此,“双师共育”是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有效途径[3]。传统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主要是专业教师简单地进入合作企业兼职锻炼或承担岗位工作,或是专业教学上聘请一些专业技术人员作为校外导师。而要进一步深化合作,就需要在校企共同体视阈下,建立在双方共同需求基础上的“双师共育”模式,真正实现师资共建,资源共享。

我校在与博睿等社会组织合作过程中,双方就课程教学、实习实训等方面进行了密切合作。一方面,专业教师到博睿进行实践性学习交流,通过与社会组织服务项目的零距离接触,理解社会工作文化和实务发展,提高专业技能,从而促进教学与生产的结合。作为社会服务组织,博睿也因此吸纳了我校大量的实习生参与服务项目的实施以及志愿者队伍的建设,提高了服务的效率。另一方面,聘用博睿社会中心的优秀社工人员到学校任教,不但可以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同时也完善了行政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解决专业实践教师紧缺的问题,提高了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四、行政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策略

(一)树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营造“双师”素质形成环境

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定位为培养既具有深厚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的应用型行政管理人才,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宽基础、多模块”的课程体系。“宽基础”就是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要体现“通才”教育的理念,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多模块”是指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就是为核心,使学生具有符合市场企业需要的专业技能,具体做法可以建立一个基础模块和几个方向模块(社会调研和统计分析模块、基础写作模块、企事业管理方向模块、公务员考试方向模块等)。

在这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背景下,必然会对教师的“双师”素质提出很高的要求,也能够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一方面,对于教师而言,成为“双师型”教师是教师自我职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教师的自我发展需要緊密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之下,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必然需要加大学生对行政职业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实践教学的能力、掌握实践操作技能,以适应课程改革和专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对于学校而言,在教师的选拔、聘用、培训以及晋升等方面,也越来越重视对教师“双师”素质的要求,比如招聘时要求专业教师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证书,具备相应的专业实践技能,要求在岗教师脱产或者定期下企事业单位进行锻炼,到实习基地学习等,开展相关的职业技能知识培训课程,鼓励专业教师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并到相关机构进行实践等,实现知识更新和能力拓展。

(二)完善“双师型”教师的考核评价和激励体制

要让“双师型”教师既成为教师自我发展的定位目标,又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重视还需要从政策上以及激励体制上进行扶植和鼓励。

首先在政策制定方面,职称评审制度尤为关键,由于“双师型”教师的特殊性,对于“双师型”教师的评审制度和要求应该区别于一般教师,比如对于“双师型”教师的评审应该体现“双师”特色,既注重理论研究能力,又要突出实际操作能力和实际应用研究能力,不过分要求“双师型”教师论文发表的数量和质量。

其次在考核方面,考虑到“双师型”教师的工作特点,可以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绩效与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等挂钩,切实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质量。另外,在激励体制方面,可以设置一系列激励措施,激发教师努力成为“双师型”教师的动力,比如对于具有“双证”职称的教师,在聘任时可以高聘一级,提高“双师型”教师在工资福利等方面的待遇;可以完善“双师型”教师的工作环境和福利保障。如通过完善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向工作优秀、业绩突出的“双师型”教师倾斜;通过建立教师工作室、实践教学工作室等,强化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改善教师的工作成长环境,为“双师型”教师提供更多的教学和技术创新条件。

(三)深化校企合作,健全“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一个长期的、任重道远的过程,需要地方政府、高职院校、行业企业等多方社会力量协同参与。作为政府来讲,要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建立校企协同创新的长效机制。对于高校而言,要充分发挥校企共同体机制优势,以“提升专业建设、促进实习就业”为目标,将课程改革和校企合作机制有机联系起来,与合作企业共同制定教师去企业实践方案,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开展合作研发、参与技术革新,重点提升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以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成效。高校和企业可以依托产业项目,以校企合作为载体,将企业的理念与实际与高校教学理念模式相结合,实现项目的共同开发,教学课程的共同开发,以及实习基地共建,动员实习基地面向专业学生和教师开放,为教师实践、学生实习创造良好实训条件。[4]

参考文献

[1]张玉磊.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基于应用型导向[J].现代教育科学,2013(03).

[2]邓雪林.对我国行政管理专业本科课程的反思[J].高教论坛,2011(12).

[3]叶鉴铭.校企共赢我们在路上——校企共同体实践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

[4]张伟萍.协同创新视角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路径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4(04).

作者:景晶

人才培养行政管理论文 篇3:

简述振兴农村经济背景下乡镇企业行政管理人才培养

摘要: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关系到我国国家的长治久安,是关系到我国国计民生的关键问题所在。十九大后,党和国家对于农村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作出了重大而周密的部署,而农村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就是乡镇企业的发展,乡镇企业的发展依赖于人才的培养,只有加强企业行政管理人才的培养,切实优化乡镇企业的行政管理机制,才能在众多乡镇企业中脱颖而出,从而带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从根本上摆脱贫穷,实现农村经济的繁荣。因此在振兴农村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乡镇企业行政管理人才的培养工作至关重要。

关键词:振兴农村;乡镇企业;行政管理人才;培养

人才是乡镇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近些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随着国家科技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家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在乡镇企业逐步发展的今天,众多的乡镇企业已经逐渐将关注点更多地投向人才的挖掘和培养上。高端、高素质的新型科技人才,正是现阶段乡镇企业发展所渴求的。在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的条件下,乡镇企业行政管理人才的培养,以及借助人才促进乡镇企业发展的问题,备受关注和认可。

一、乡镇企业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农业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而当今社会的科技发展最需要的就是人才[1],人才具有高端的文化知识水平,良好的道德素养,能够带来技术的同时科学经营管理企业,敢于实践创新优化企业发展,加速乡镇企业的现代化发展进程。就目前乡镇企业的发展状况来说,乡镇人才的培养工作不容乐观,人才的匮乏和大量人才的流失已经严重地限制和阻碍了乡镇企业的发展脚步,乡镇企业的发展处于举步维艰的窘境。

(一)人才数量稀缺且人才分布严重失调

到目前为止,乡镇企业中所谓的人才大部分都是当地的自以为很了不起的本土人士,略懂技术却没有经得起考验的实实在在工作经验和技术,而真正实践经验丰富的、真正懂技术的名副其实的人才凤毛麟角,不可多得。然而这些仅有的人才在各个乡镇村落分布也严重失调,尤其是偏远贫瘠的山区,几乎没有懂技术、会经营的企业行政管理人才,因此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较为落后。

(二)缺乏带头致富的高端科技人才

由于乡镇企业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远离城市,交通通信技术都相对滞后,且经营模式较为单一,长期以来一直吸引不到优秀的技术管理人才。目前乡镇企业的发展中只有农村种植农作物和养殖家畜的方面还有些可以利用的人才,但是在企业、商贸、科技和市场流通等其他方面的高端技术人才还是相当匮乏,乡镇企业中的行政管理人员整体素质普遍较低,文化程度不高[2],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经济技术的发展和乡镇企业现代化的进步,不利于实现城镇一体化,促进国家经济的全面发展。

(三)观念落后,忽视人才的重要性

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企业之间竞争激烈,企业竞争的核心就是人才。而在相对滞后的乡村中,人们普遍没有人才意识,对于人才可以改变乡镇企业的发展,在思想上不够认可,地方政府不惜才也不爱才。农村人民普遍认为依靠单纯的劳动就能致富,虽然自身可以种植出农产品,但是缺少市场竞争力,对于商品流通、市场实际需求一无所知,导致自身产能与市场需求脱节[3],严重地影响了农村对于人才的培养以及科技、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受到传统观念的制约,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在宣传人才、技术等方面不够重视,不愿意投入资金去招贤纳士、吸引人才,更有的地區地方保护主义严重,拒绝对外往来,封建闭塞,不愿引进人才,造成大量人才的流失,很多通过升学、经商、务工出去的先进人才也不愿意再返回思想、经济、科技等各方面都滞后的乡村,对于乡镇企业的发展十分不利。

(四)乡镇企业缺乏健全的行政管理制度

我国现有的乡镇企业,基本上都是由农村最初的普通生产小作坊发展起来的,改革开放之后在农村地区快速发展,许多集体企业已经走向市场并进行经济转型,而农村的自营企业也逐步形成一定的规模,但是形成规模之后却没有建立起相对完善的管理制度,使企业的发展规模始终停滞不前,得不到实质性的提升和进步。导致这种状况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首先是乡镇企业的管理者受传统文化和陈旧思想的制约,思想和能力已经跟不上当下乡镇企业的发展潮流,根深蒂固的小农思想,没有足够大的格局和气魄;其次是乡镇企业只是在现有的土地上发展,资源条件十分有限,尤其是缺乏懂技术、会经营的管理者和领头人,没有先进的技术设备引进,束缚了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乡镇企业中也不乏家族企业,基于家族成员共同管理企业的情况,管理模式守旧,且存在繁琐复杂的裙带关系,企业存在严重的排外思想,优秀人才很难得到公平公正的晋升机会。总之乡镇企业行政管理长期缺乏健全的管理机制,在乡镇企业的竞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最终导致企业销声匿迹,直至被历史遗忘。

二、乡镇企业行政管理人才培养的措施

(一)引进优秀的乡镇企业行政管理人才

乡镇企业行政管理人才的培养,首先要注重引进专业的行政管理人才,通过引进的高技术、高素质人才,提高乡镇企业原有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达到乡镇企业行政管理整体的一体化、专业化。一般乡镇企业的规模普遍不是很大,所以企业不会大批量地招收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由于乡镇企业规模小,企业的行政管理机制也会比较单一。再加上乡镇企业的资金主要用于企业的生产和管理,不会大量将资金投入到企业行政管理当中,因此在招聘专业行政管理人才的时候,要建立与乡镇企业自身条件相符合的管理机制。例如:乡镇企业可以临时聘用一些本土的优秀干部,帮助乡镇企业制定科学合理的企业行政管理机制,同时对乡镇企业的行政管理人员定期进行专业的培训。对于乡镇企业中的家族企业来说,挑选可以信任的优秀人才负责企业的核心管理工作,逐渐在实践探索中摆脱陈旧传统的管理模式,建立起符合社会发展的现代化乡镇企业管理机制。

(二)提高乡镇企业行政管理人才聘用待遇

乡镇地区要加强对企业管理人才的吸引力和认同感,实行对乡镇企业行政管理人才的优待政策,支持从外界引进人才振兴乡镇企业建设,进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乡镇企业要完善人才管理机制,鼓励人才创新,提高人才的薪资,同时建立相应的公共设施,加快交通、通讯的更新速度,逐步缩小城乡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各方面的差距,在住房、教育、医疗方面都加大扶持力度[4],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从而实现乡镇企业质的飞跃,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的生活面貌,让外来人才更加认可乡村并愿意留在乡村,用自己的力量振兴农村。

(三)加大乡镇企业行政管理人才的培训力度

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人才也要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的大脑,按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变得足够强大,才能不被时代甩掉,紧跟科技的发展潮流,所以留住人才的同时也要加大对他们的培训力度,为今后更好地回馈乡村打下坚实的基础。不同类型的人才要从事的职业各不相同,且他们各自受教育的程度和接受能力也都有所差异,因此要对现有的行政管理人才进行分别管理和培训。首先要充分考虑到人才的生长环境、实践经历以及年龄阶段和心理意愿的不同差异,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为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方向,切实地为他们开展符合自身教育和意愿的培训内容,不断更新他们的科学技术知识,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技术水平以及创造财富的能力。

(四)建立科学的乡镇企业人才聘用晋升机制

乡镇企业要想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就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聘用和晋升机制,避免人才的流失[5]。在乡镇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许多新兴产业已经逐步认识到人才晋升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聘用晋升机制,才会让人才更加有工作的动力、有干劲,才能激励他们全力以赴地为乡镇企业效力。所以乡镇企业要想在当今时代发展中长久立于不败之地,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考虑,就要为乡镇企业行政管理人才提供公平公正的晋升机会,对于在企业生产工作中表现突出,且为企业做出巨大贡献的人才要予以升职加薪奖励,设立先进个人和先进事迹名目进行表彰,开展先进人才、先进事迹的表彰大会进行分享工作经验,扩大乡镇企业行政管理人才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树立起人才的榜样效应,为企业行政管理人才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价值提供动力。在竞争中求发展,企业与企业之间有竞争,人才与人才之间也要有竞争,有竞争才会有进步,才能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众多乡镇企业发展中成为时代的佼佼者,成为受众人瞩目的龙头企业。與此同时,乡镇企业和当地政府要号召广大人民群众树立尊重知识、尊重技术、尊重人才、尊重劳动的良好工作氛围,加强对人才的宣传和表彰,为人才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平台,要树立起事在人为、业在人创的思想观念,学会借力发展本土经济,相信科技、相信创新,更要相信人才,让农民潜移默化地形成重视人才的观念,真正做到爱惜人才,惜才如金。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村经济的发展要依靠科技、依靠创新、依靠人才,人才是第一资源,掌握了人才,也就相当于掌握了最顶端的科学技术和走向成功的重要筹码。通过对乡镇企业行政管理中存在问题的研究,乡镇企业行政管理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在振兴农村经济战略实施的背景下,乡镇企业的发展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而农村地区的乡镇企业是我国农村地区的重要产业,关系着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培养优质的乡镇企业行政管理人才,建立起科学的乡镇企业行政管理人才的培训和管理体系,从根本上提高行政管理人才的知识、技术水平以及个人专业素养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张京诺.浅析振兴农村经济背景下乡镇企业行政管理人才培养[J].新农业, 2021(04):47-48.

[2]吴兴鹏,李善岳,施恩亚.乡镇企业行政管理[M].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

[3]王先进.切勿忽视乡镇企业行政管理建设[J].安徽科技与企业,2000(09): 15.

[4]宋辉.论乡镇工商行政管理干部人才的培养[J].消费导刊,2014(01):80-80.

[5]吴秋红.浅谈新形势下农村经济管理人才队伍建设问题与培养途径[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7(01):181.

作者:林朗昊

上一篇:民俗旅游文化保护论文下一篇:世界近代历史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