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灾难医学管理论文

2022-04-25

人才培养灾难医学管理论文 篇1: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科研实验平台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摘  要:高等院校承担着为国育才的重任,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医学教育的目标是为党和国家及人民群众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最终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合格的人才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在高等医学教育中,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医學人才需要以科研实验平台课程思政建设为切入点,把树立教学理念、提高理论水平、优化知识要点及梳理思政元素四个方面的教育教学改革融入到课程思政建设。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育教学;高校;科研平台;新时代;改革

思政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课程思政指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提炼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挖掘课程中的文化自信、道德素养、家国情怀及社会责任等思政内涵,在潜移默化中正确引导大学生的认知和行为,是新时代背景下加强思政教育的新理念和新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即思政教育工作应该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努力实现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党和国家出台的《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文件中同样指出推进教育现代化要坚守“以德为先、全面发展、终生学习、面向人人、知行合一、融合发展、因材施教、共建共享”八大理念,其中以德为先是重中之重。因此,如何围绕立德树人的主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每一门专业课程中,使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协同互补,价值引导与知识教授同频共振,政治成长与专业成才同向共行,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进课堂、深入人心,是每一位高校教师应当认真考虑的重大命题。长期以来,高校的思政课程被当作“辅助课”而被边缘化,成为一座鲜有人问津的“孤岛”。大学中各专业课程教育和思政教育各自为政,未能融会贯通,更好地发挥引领大学生思想的作用。而大学生分辨是非能力有限,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强,即使专业技能再突出,如果没有正确的精神价值引领,很容易误入歧途,形成不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课程思政的推进实施关键在于高校教师,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言传身教,将专业课与思政教育完美地结合起来,承担育人的思政大格局,坚定“四个自信”,树立“四个意识”,培养有德有才的高素质人才和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迫在眉睫[1-2]。

一、医学科研实验平台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医学是专业性较强的学科,对从业者有极高的思想品德素质和专业技术能力要求。医学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精英教育,其中知识和技能只是医学教育的一个方面,而热忱的爱国主义思想、积极的价值使命追求、高尚的职业操守等人文教育必不可少,其肩负着为医疗卫生事业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和创造性医学人才的历史重任。高等中医药院校是众高等院校中的一个类别,与其他高校一样具有为祖国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培养学风严谨,深厚宽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中医药人才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也是引导广大中医药院校学生始终牢记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为祖国医疗卫生事业奉献、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保驾护航的初心使命的必然要求[3]。

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大力统筹推进课程育人,积极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构建课程育人的“三全育人”提升体系。医学科学实验是培养医学生良好学术交流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重要内容,具有全方位、全过程的特点,对医学生教育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4]。然而在医学实验的设计、实施操作、考核等环节中,学生会存在科研诚信、学术道德、动物关爱等问题。如部分同学因实验结果阴性,伪造、篡改实验数据,剽窃他人论文,不深入思考探求实验失败原因,违背了学术道德规范和科研诚信。还有一些同学违反动物伦理道德,不尊重关爱实验动物等。以上所述行为对我国科研创新、学术繁荣乃至国际形象都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这些不良心理、不法行为的发生苗头可能就在科研实验中或科研实验平台实验期间这“一段渠”里直接发生。因此,作为科研实验平台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科研诚信教育,引导学生积极遵守学术道德规范,教育学生尊重实验动物,遵守实验动物伦理要求,加强医学人文精神培养,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等,在自己这份责任田中做好课程思政教育,为学生扣好学术生涯和职业生涯中的第一粒扣子,帮助学生走出一时的思想误区,引导学生朝向健康向上的科研素养上成长,其重要性在高等中医药院校的科研实验及教学培养过程中越发明显。高等中医药院校科研实验教学内容中课程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并不冲突,广大研究生只有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政治素养才能更好地在医学科研实验过程中将医德、医理、医技等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出来。课程思政是思政教育从“显性思政”到“隐性思政”的重要路径,科研实验教师可将蕴含于专业课程的思政资源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教学,使学生在掌握医学专业技能和知识的同时,通过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将自身所学知识服务于社会,实现自身的价值[5]。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全国两会上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讲,这次总的背景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凸显了医学科技攻关在重大灾难面前的重要性,在此大背景下,激活医学科研实验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政基因、树立思政理念、培育高素质医学人才以及全面推进新时代高等中医药院校医学科研实验中的课程思政改革迫在眉睫[6]。

二、课程思政在医学科研实验平台教学中的实践

(一)树立科研实验平台教师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

思政理念包括政治认同和国家意识、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健康人格和心理意识等。现阶段,部分科研实驗平台教师只注重实验技能的传授,依旧保持以往的思政育人观念,认为思政教育工作应当由思政理论课教师和学生辅导员负责,与科研实验教师的关系不太密切,只需在实验教学结尾点拨思政内容即可,甚至有些教师以专业课堂时间有限为由,从未开展思政教育。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科研实验教学与思政教学形式和内容不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科研实验教师缺乏思政意识,未从根本上把握课程思政的要求,没有完全理解和认识到课程思政的意义[7]。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与传统的“思政课程”不同,不需要单独开设一门课程进行教学,只要教学方式和时机得当,它可以高效率地同科研实验教学专业课程相结合。只教书不育人就不是成功的教学活动[8]。因此,在科研实验教学中,培养带教老师课程思政的意识,使教师摒弃原有的思政教育短见,认识到思政教学同样应该是各专业课教师的重要职责,而且应该化育人意识于各类教育教学课堂实际和科研带教的全过程,从而使科研平台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转变教学方式方法,扩充教学内容当中的思政要素,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递。

(二)提高科研实验平台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

在高等医学教育中,多数教师都是重专业知识技能教学而轻政治理论素质培养,而且随着社会发展,医学教师在生活、科研、职称晋升等压力的挑战下,忽视个人思政教学能力和培养技巧,难以有效利用医学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资源,这与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德育素养密切相关。与科研平台教师的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相比,教师本身的思政理论知识和育人经验方法相对不足。打铁必须自身硬,培养科研平台带教老师的思政教育积极性,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水平、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是上好课程思政的关键。科研实验平台带教老师还应该时刻关注国内外政治形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9]。

(三)优化相关课程思政知识点

高等医学院校科研实验平台是开展科学研究、医学教育、人才培养以及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我校科研实验平台具有两大主要功能,即科学研究和公众服务,每学期接收各个专业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及部分本科生300~400名,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任务艰巨,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思政教育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科研实验平台是医学人文教育与科学实验技术教育的结合,是学生掌握实验研究方法和熟悉仪器设备的重要场所,传统的科研实验教学只注重实验操作技术和方法,不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但随着习近平总书记“三全育人”思想的贯彻下,科研实验平台思政教育应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潮流,借助科研带教实验技能的传授过程,一同参与到培养学生科研创新精神、育德育人的过程中,这样不仅实现了与课程思政相融合的目标,而且还能够提升中医药院校科研实验教学的效率。

高等中医药院校立足科研实验平台开展课程思政应该突出中医药的文化特色,充分挖掘祖国传统医学在医德与人文教育方面的优势,充分利用相关课程思政知识点之间的结构性和艺术性,重点培育生命教育、医学人道主义教育、爱国教育、医学伦理、职业操守、职业价值、工匠精神与创新意识及批判精神与科学精神等。这些思政培育内容都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10-13],“以人为本”“大医精诚”“医乃仁术”“天人合一”“悬壶济世”等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理念。在这种培养模式下,与专业技术知识相结合,逐步演化为学生自身的内在德行,成为培养学生优良品行的有效因素。新知识的传输过程均可引导学生求真求实,刻苦钻研,向先进人物、时代英雄学习,学习坚持不懈的科研精神[14]。

(四)梳理科研带教和科研服务中的思政建设元素

思政元素的充分挖掘是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组成和关键环节,也是课程思政发挥育人功效的重要载体。基于实验平台的科研带教和科研服务本身具有极其丰富的思政元素,如学术道德、学术诚信、仪器使用与爱护、科研心态、团队协作沟通、创新思维、学术动态和热点及科学态度与科学价值追求等。这些丰富的思政元素需要教师首先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久久为功育心育人”理念,围绕科研实验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精准捕捉课程思政与专业技能传授的契合点,利用新的思政元素和育人资源,并结合学生的诉求与特点,有机融入到科研带教,明确课程思政建设主体责任和格局时序,培养学生诚信严谨的科研态度及对科研教学课程的理解,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比如在科研带教中,通过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讨论,解决实验操作难题和实验伦理的认知,加强团队协作互助精神的培养和知识体系的构建,然后教师再通过案例教学法、启发教学法和实践教学法等,使学生在掌握仪器使用方法和实验技术的同时,深入地了解医学科研实验中的伦理和学术规范,进而结合科研实验的操控环节、操作实践,在实验的各个环节中梳理出思政知识点,融入到带教及管理的全过程。

三、讨论

课程思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科学教育,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将是一个长期性的战略工程,如何能够做到与时俱进,充分挖掘课程思政的育人潜力,值得高等医学院校教师持之以恒地开展研究和实践。针对目前高等医学院校科研实验教育工作中重视专业技能教育而轻视思政德育教育的问题,党中央从顶层设计的高度,构建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双运行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尤其是近年来我国不断强调要积极践行课程思政,将思政教育融入到每一堂专业课程当中,同时应当遵循适合、适时和适度三个原则,将伟大抗疫精神、民族复兴理想信念、载人航天精神、重大科技创新突破等多方面的思政元素与科研平台实验教学精准联系起来,把握好融入時机,整体发力、综合发力、持续发力,形成多维度的思政教育网络[15]。充分发挥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共克时艰,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开辟出伟大复兴道路的斗争精神及为人民服务精神,从而使课程思政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但从高等医学院校既有的探索来看,在课程思政的实践过程中还存在显性化、标签化和功利化等问题,可复制和推广的完备的课程思政建设体系和方案尚未完全形成[16-17]。高等中医药院校要把提升科研带教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作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的重要战略举措,梳理课程思政理念,推动形成确立同向同行目标、提升教师“育人”意识、系统谋划“建设方案”、灵活施教“润物无声”及科学评价的完整体系,在潜移默化中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到科研带教当中,并使之成为教学工作的常态,逐步将思政教育与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贯穿高等教育的全过程,培养新时代能够担起民族复兴伟任的拔尖人才[18]。

本课题以科研实验平台为载体,通过讨论在医学科研实验平台中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性,详细论述了基于医学科研实验平台进行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指出了高等医学院校科研平台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课程思政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的特殊地位和现实需要才能真正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政素养,进而挖掘科研实验教学中鲜活的思政元素,积极探索丰富多彩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及时巩固课程思政教学成果,改善薄弱环节,提高医学生的培养质量,为河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科学院科研实验平台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做出了贡献,也为其他高等中医药院校提供经验和借鉴。同时,在今后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师还应当要继续深入挖掘中医药院校科研实验平台专业课程所蕴含的特有的思政元素,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的规划、目标、保障、落实与监督机制,更好地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严仍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育人模式及构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34(1):113-117.

[2]周立斌,王希艳,曹佳琪.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规律、原则与要点探索[J].高教学刊,2020(25):179-182.

[3]董伟康,张鸿来.医学院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方法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1(3):220-224.

[4]邓思思,陈江,张蕖,等.“课程思政”融入医学生科研思维培养中的路径思考[J].科教文汇(上旬刊),2020(7):100-101.

[5]王顺晔,杨志芳,王彦华,等.国内高校“课程思政”研究现状及对策分析[J].高教学刊,2020(36):193-196.

[6]吴琼.课程思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模式[J].高教学刊,2020(22):30-33.

[7]单洁,卢光跃,田巧娣.基于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研究与探索[J].高教学刊,2021(5):189-192.

[8]谢敏.大思政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探析[J].高教学刊,2020(18):167-170.

[9]丁西泠.高校“课程思政”的应然取向[J].高教学刊,2020(2):159-161.

[10]温瑞,冯雪梅,赵金萍,等.课程思政背景下医学院校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25):112-114.

[11]陶然,曲鹏,郑敏,等.对医学专业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20(22):58-59.

[12]姜立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高教学刊,2020(32):185-188.

[13]王铭.基于课程思政的大学生生命教育有效路径探究[J].高教学刊,2020(33):173-176.

[14]车志远,王启帆,李和伟.新时代高等中医药院校“课程思政”教育方法与实施路径探析[J].西部中医药,2020,33(4):71-73.

[15]刘亮,石岩.中医药院校课程思政的改革探索[J].新课程研究,2020(21):90-91.

[16]虞丽娟.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J].上海教育,2017(3):6-7.

[17]高采,刘浏.关于现阶段“课程思政”的理论成果与实践探索研究[J].高教学刊,2020(34):169-172.

[18]李燕,柳海军,刘璐,等.“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院校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提升探析——以宁夏医科大学为例[J].医学教育管理,2020,6(6):527-531.

基金项目:2020年度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项目“基于科研反哺教学理念的高等医学院校本科教学创新能力培养研究”(2020YB0130);2020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培养计划“功能化共价有机骨架纤维的制备及其在大鼠脑神经递质分析中的应用”(2020GGJS105);河南省特色骨干学科中医学学科建设项目“中医教育中的思维建立策略研究”(STG-ZYXKY-2020039);2021年度河南中医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立项课题“以基层党建为路径加强新时代高校党的政治建设研究”(HZYSZ2021-14);河南中医药大学2021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科研团队在科研反哺本科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2021JX78)

作者简介:陈晓辉(1980-),女,汉族,河南洛阳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校教学科研管理。

通信作者:张振强(1971-),男,汉族,河南洛阳人,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高校教育、科研管理。

作者:陈晓辉 李洋 王潘 宋军营 吕翠田 胡锴 张振强

人才培养灾难医学管理论文 篇2:

高校应急管理专业课程模块设置研究

【摘 要】本文分析高校应急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与专业需求不匹配、缺乏系统的应急管理课程体系、缺乏针对应急管理人才实战性的教学内容等问题,提出应急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可以采取模块化设置的方式,以有效避免课程的简单重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从而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要,同时建议应急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为公共卫生安全模块、灾难安全模块、应急技能演练模块三个模块。

【关键词】应急管理专业 课程设置 模块化 课程体系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相对频繁的国家,并且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政府社会治理所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提高政府抵抗风险的能力和处理危机事件的能力,实现避灾免祸、转危为安的目的,目前最迫切的就是加强对公共应急管理人才的培养。围绕复合型应急管理人才培养的目标,应急管理专业建立科学的课程模块结构,是实现复合型应急管理人才培養目标的重要方式和途径。

一、应急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的课程设置与专业需求不匹配

各高校应急管理专业传统的课程设置主要是分为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五大板块的线性模式。虽然这样的模式注重对学生应急管理专业素养的培养,但是存在一定的缺陷,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不利于培养复合型应急管理人才。并且,很多高校专业课程主要包含社会学、管理学原理、应急管理概论、社会工作、社区管理、公共政策、社会保障、公共管理等内容,但是真正涉及应急管理学减灾应急管理、灾后重建理论和实践、应急情景模拟和应急演习设计等的实用课程不多,在课程设置上没能从我国真正的应急管理实际需求上去考虑,对学科的前沿与知识发展、人才培养方面考虑的要素相对要少,因此设置的课程与专业真正的需求不相匹配,导致我国目前应急管理专业性人才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

(二)课程普遍缺乏系统的应急管理课程体系

部分高校的应急管理相关课程普遍没能建立起统一规范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缺乏统一标准,没能满足学生系统掌握应急管理理论知识的需求。根据我国2007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突发事件是指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事件。在相关课程的设置上,需要在包含这四大应急领域基础上同时具备较强的适用性,才能进一步培养出复合型应急管理人才,促进我国应急管理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三)缺乏针对应急管理人才实战性的教学内容

我国高校应急管理专业较为侧重理论方面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政策法规和理论的一些学习,较少有针对应急管理人才实战性的教学内容,但危机是突如其来的,对学生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力度不够,不利于应急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发展。因此,在教学上应更加注重培养实践性人才,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实用性,通过开展教学实践项目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一边学习理论,一边去进行操作演练,才能够更好地把知识转化为实际运用,才能在突发事件真正发生时具备选择恰当处理方法的能力。

二、应急管理专业课程模块化设置的意义

应急管理专业模块化课程设置具有适应性、实用性和开放性的特点,有利于课程内容的多元化,也有利于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学习。

(一)有效避免课程的简单重复

原先一些应急管理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不匹配,有些教学内容出现重复或交叉的现象,学生未厘清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导致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知程度不足,缺乏兴趣,达不到培养复合型应急管理人才的需求。把应急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成不同的模块后,运用全新的思维和方法促使教学内容合理化,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公共卫生安全、灾难安全和应急技能演练方面的综合能力。同时,也可以弥补之前各课程之间割裂的状态,通过知识的模块进行深化和融合,为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根据不同能力需求将应急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成不同的模块后,有助于培养学生成为具备综合能力的复合型应急管理人才。学生仅仅懂得“纸上谈兵”是不够的,还需要把理论转化为实践,才能成为可有效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和能够处置急难险重问题的高素质人才,才能担当起保卫祖国和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责任。

(三)有利于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应急技能演练、实践课程等一些实践演练项目,在演练过程中除了需要把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在演练过程中如果配合不好,缺乏合作意识,往往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学生通过演练,会对团队意识和合作意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鼓励学生参加由政府、学校、行业协会等组织的学术活动、竞赛活动和社会实践等,让理论落地到实践,提升学生的应急管理综合能力,培养实战型人才。

(四)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要

复合型应急管理人才以后主要是为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等各类组织处理突发事件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培养和提升他们的核心素养对提升我国的应急管理能力具有重大的意义。模块化课程的设置,构建了应急管理能力的知识体系,注重对学生综合素养能力的培养,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且充分发挥交叉学科的优势,促进管理学、法学、经济学、信息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培养复合型应急管理人才,更好地与新时代应急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相匹配。

三、应急管理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设置

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性质和过程,主要分为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和社会安全事件四类。根据我国目前对应急管理人才能力的需求,以及对政府危机干预和处理的要求,建议应急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为三个模块:公共卫生安全模块、灾难安全模块、应急技能演练模块。应急管理知识的多样化可以提升学生对应急管理基础的认识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一)公共卫生安全模块

2020年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传染范围最广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我国是一次十分严峻的考验,暴露出我国应对公共卫生安全事件中的不少问题。党中央强调,借此契机,要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机制体系,健全我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在后疫情时期,公共安全卫生需要人才支撑,我国缺乏公共卫生应急人才,其中一些应急管理人员难以承担指挥的责任,复合型应急管理人才严重匮乏,因此需要重视培养复合型应急管理人才的公共安全卫生能力。

首先,增加卫生管理学、卫生政策学、卫生法学、卫生统计学、运筹学、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理论、公共卫生管理实践、公共卫生管理法制、应急管理和舆情分析、应急管理和信息化以及应急管理和风险评估等课程设计,培养学生卫生政策与管理、流行病学、生物统计、环境卫生和社会行为科学五项公共卫生教育核心知识能力,以及信息传播与大数据、领导能力、公共健康生物学、系统性思维等符合新时代要求的跨领域专业素养。通过政治、社会、经济、公共管理、大数据等多学科交叉的优势,重视复合型应急管理方面的人才培养,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培養,培养出一支既懂得公共卫生又懂得系统应急管理的人才队伍。

在课程设置上注意几个问题:一是注意保留我国的公共卫生医学特色,在我国大健康背景下进行人才培养;二是注重人文精神的传播与养成教育,培养人文关怀的思想修养和严谨的科学精神;三是强调实践教学,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融入理论教学,在理论教学中体现实践的思想;四是以国家和社会的需求为导向,注重培养卫生政策、突发应急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

(二)灾难安全模块

近年来,国内外灾难事件频发,造成严重后果,考验着国家的治理能力,人们对灾难的预防意识也逐渐被唤醒。加强灾难安全事件应急管理,是关系到国家政治经济发展和群众生命财产的大事,同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提高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因此加强对应急管理人才灾难安全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灾难安全主要分为自然灾害安全和事故灾难安全两个部分,同时应当涵盖社会安全事件内容。因此,作为复合型应急管理人才应当具备处理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和社会安全事件的能力。另外,也必须培养理性认识灾难的能力和管理非理性人群的能力,才能临危决策、形成决策,并且取得危机沟通和舆情管理的良好效果。

灾难管理能力的课程主要包括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事故灾害应急管理、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社会安全应急管理、经济安全应急管理、应急风险评估、灾难管理的基本理论实践、自然环境灾难管理能力培养,了解灾难应急管理的主要内容和程序,了解不同救援时期不同的救援重点,具备编制与管理灾难应急预案的能力。另外,注重开设心理学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教育,提升他们的抗压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确保在面对复杂情况时能够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开展灾难管理工作,从而帮助政府更好地应对危机,维持社会的稳定,推动社会的和谐。

(三)应急技能演练模块

我国很多高校的应急管理专业课程包含公共管理类课程,然而真正涉及应急管理学、应急预案制作与演练、预警与应急管理、减灾应急管理、应急响应管理、灾后重建理论与实践、应急情景模拟开发、应急演习设计等应急实用课程并不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四条,国家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也就是说,我国应急管理体制具有系统性、组织性、协调性的特点,因此在培养复合型应急管理人才时,需要摆脱以往知识灌输型的教学方式,设置应急技能演练模块,把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和综合应对能力。同时,突发事件往往在发展过程中容易出现无法预料的情况,因此,进行应急演练能够强化学生的应急意识,提高反应能力和实战水平,也能检验学生应急预案的制作成效。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方法,按照完整的行动过程,即“问题—决策—实践—评估”采用案例式、模拟式、推演式和体验式等教学方法,通过强化实战演练,让学生在高度仿真的情景模拟中把平时学到的理论应用于实践中,从而快速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和管理能力,增强应急管理综合能力,促使他们成长为能够处理应急管理实际工作的专门人才。

模拟演练场景不是虚拟的角色扮演,而是现实生活中多角度、多角色、多场地的实景协同模拟演练,在演练过程中采用的应急管理原则、方针和流程,与现实生活中的完全一致。学生在演练过程中通过角色扮演,熟悉各种角色在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方法,通过定制情景,从中发现并解决危机中的有关问题,熟能生巧,从而锻炼突发事件处理和灾后管理的能力,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切实提高防范和解决危机的速度和专业水平。因此,在课程设计上可以增加相关应急技能演练的课程,培养实战型人才。

总的来说,要加强高校应急管理专业学生应急管理能力培养,高校应急管理专业应基于人才培养需求,合理设置课程模块,引导学生掌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构建应急管理体系,熟悉应急演练的技巧,培养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处理各类灾害事故的应急能力。

【参考文献】

[1]韩承鹏.中美高校应急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比较分析[J].煤炭高等教育,2019(9).

[2]黄红雨.基于知识元的应急案例表示及检索方法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3.

[3]赵慧华,潘文彦,李晓蓉.应急预案情景模拟演练的设计及效果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2015(9).

[4]高青莲,游艳玲.综合应急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华南农业大学培养综合应急管理人才的实践[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13(3).

注:2020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忠勇注警魂:‘三全育人’体系下公安铁军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2020JGZ160);2020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复合型应急管理人才‘教学练战、多元协同、层级递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2020JGA353);2020年度广西警察学院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项目“忠勇注警魂:‘三全育人’体系下公安铁军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2020JGZ01);2020年度广西警察学院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项目“复合型应急管理人才‘教学练战、多元协同、层级递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2020JGZ06)

【作者简介】王斯彤(1989— ),女,广西梧州人,广西警察学院公共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法学;龙雪城(1985— ),女,湖北荆门人,广西警察学院公共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刘 伟(1984— ),男,湖南邵阳人,广西警察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

作者:王斯彤 龙雪城 刘伟

人才培养灾难医学管理论文 篇3:

新形势下护理学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

[摘 要]对护理学基础课程思政教学进行探索与实践,探讨了护理学基础课程思政的新思路,将爱国主义教育、使命担当教育、职业素养教育、生死教育、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教育融入护理学基础课程思政教学中,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护理学基础;课程思政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长沙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020csskktzc50)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熊 琼(1983—),女(苗族),湖南怀化人,硕士,长沙卫生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护理教育。

2020年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和改变了全世界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我国的疫情防控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全国人民英勇奋战下,取得了重大的阶段性胜利和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当前的形势为护理专业课程思政提供了丰富、鲜活的案例和素材,教师在教学中需充分挖掘其中丰富的思政育人元素,积极、主动、创造性运用好这本鲜活、生动的教科书。

一、护理学基础课程思政教学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医学院校教育内容的一部分,在医学人才培养中起着关键的作用[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要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以专业技能知识为载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有助于将课堂主渠道功能最大化发挥[3]。对于护生而言,在护理专业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学资源,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显得尤为重要。护理学基础作为护理专业的专业核心和专业基础课程,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较多,在培育护理专业人才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对塑造有情怀、有温度、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的护理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护理学基础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

课程思政的终极理念在于以德为先、育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思政教学不是把思政教育的内容生搬硬套到专业课程中,而是在认真研究和分析该门课程特点的基础之上,充分挖掘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然后有机地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实现学生对将来所从事职业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精神素养的养成。课程思政教学要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护理学基础课程思政以思想引领和学生的价值观塑造为教学目标,具体表现为引导护生认识护理学、护理专业,培养护生专业素养、职业道德情感及人文关怀能力,注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相结合,注重“术”与“道”相结合。

三、新形势下护理学基础课程思政教学路径

(一)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升民族自豪感

以护理学基础理论课程为载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章节进行医院感染的导入时,展示新冠肺炎疫情下巴西医护人员感染的数据(高达25万人)、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的全世界医护人员感染的数据(每7个新冠肺炎病人中就有1个医护人员)和我国医护人员新冠肺炎疫情感染的数据(共3000多医护人员感染),进行对比,并提出我国为什么感染率可以这么低,让学生进行讨论。教师结合真实的战疫情图片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总结,讲述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全国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英勇奋战,从而生动地揭示出这个不言而喻的结果。

另外在“隔离技术”章节,结合我国在疫情防控中的一系列举措: “风雨兼程、十天十夜”建成火神山、雷神山医院,数十几所“方舱医院”的建立用于病人隔离收治等,引导学生感悟中国速度与中国力量;电视等新闻媒体不断向大众宣传隔离防护的基本知识;我国人民配合进行居家隔离,出门戴口罩,不去聚集场所,切断传播途径;社区进行严格管理,并提供日常生活保障服务;企业在疫情未得到控制前坚决不复工不复产,复工复产前各单位和部门必须有充足的防护用品保障等,凸显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我国始终将人民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为挽救每一个生命倾尽全力。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是我国抗疫斗争中最鲜明的底色。在这些亲历过的事实面前,同学们感同身受,从而大大提升同学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二)使命担当教育

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把医学教育摆在关系教育和卫生健康事业优先发展的重要地位,大力发展高职护理专业教育,加大护理专业人才供给,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保障人民健康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护理专业学生正值这一良好的际遇中,也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加强对其使命担当的引导是至关重要的。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结合课程中绪论章节中“我国护理学的发展情况”及疫情下凸显的护理人才的紧缺,引导他们树立为祖国卫生事业努力钻研,认真学习,不负韶华,只争朝夕,练就一副过硬本领的专业意识和时代责任,永攀医学高峰,成就自己的梦想,将个人的学业与祖国的医疗卫生事业紧紧结合在一起。

另外,在“绪论”章节“走近护理”介绍本专业时,结合疫情防控讨论作为一名医护人员的使命和担当。然后教师以图片、微视频等分享回顾疫情防控中的画面。疫情下各行各业工作者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以实际行动为抗疫默默地付出与贡献,有为生命不舍昼夜的“火神山雷神山”建设者,有为生命挺身而出的志愿者,有医护人员的“若有战,召必回”等各种志愿书、请战书,有“最美压痕”“最美光头”“最美睡姿”等各种让人泪目的“最美画面”,更有牺牲在抗疫一线的英烈,这些无不体现着他们的使命担当精神,触动着同学们心底最深处。

(三)职业素养教育

医学高等教育必须把“正医德、立医品、精医术、传医风”作为医学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中心环节。《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强化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加强医学伦理教育,发挥课程思政作用,着力培养医学生救死扶伤精神。护理学基础作为专业核心课程,注重培养护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在课程中融入职业素养教育,不显一丝刻意。可在课程中的“护士的素质和角色”章节、“绪论”章节,融入职业素养教育,以新内涵强化护生的培养,加强救死扶伤的道术、心中有爱的仁术、知识扎实的学术、本领过硬的技术、方法科学的艺术的教育,培养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人民健康守护者。另外,可在“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章节开展“致敬逆行者”活动,让学生在网上查阅相关资料,学习逆行英雄事迹。学习被称为“可以托付国运的硬汉”钟南山院士,被称为“中华民族脊梁”的李兰娟院士,学习其他无数默默奉献与付出的前线医护人员的英勇事迹并写心得感想。教师也可以宣传身边的已毕业参加工作的学生逆行抗疫事迹,作为榜样引领和示范,让同学们进行学习。让学生们互相分享搜集到的资料,讲述前线医护人员的真实故事。在工作负荷大,防护设备不足的情况下,为了节约防护服6 小时不吃喝,不上厕所等。面临抗疫过程中的艰辛,他们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用实际行动充分展现和生动诠释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及职业素养。在“压疮的预防和护理”章节,结合图片“最美的天使印记”即抗疫过程中医护人员因长时间佩戴护目镜、防护口罩,面部出现了深深的压痕甚至皮肤破损的故事,组织学生讨论压疮发生的原因、临床表现和预防措施,让学生深切地感受着医护人员的敬业与奉献精神。

(四)生命教育与死亡教育

生死教育倡导树立正确的生死观,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自我认同。护生的生死教育关系着自身及他人的生命与健康,生死教育可以帮助护生拓展生与死的相关知识;深化对死亡的理解;引发对生命意义的反思;引发关于生死的积极态度和行为;理解医疗和护理的极限;发展悲伤辅导技能。护生作为未来的医护工作者,其特殊的职业性质要求护生具备生命责任意识和良好的生命态度。正确的积极的生命教育,有利于生命责任意识的培育和人文关怀精神的培养。生命教育是指通过教育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捍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活力,提升生命的内涵,实现生命的价值。人类的灾难和举国上下倾力抗击疫情的现实场景便是一次深刻的生命教育,它关乎苦难、关乎生死、关乎敬畏、关乎奉献、关乎尊严与价值。医学生从事的是 “健康所系、生命相托”的工作,这份沉甸甸的工作职责,是医护人员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危机时不惧风险、无畏前行的动力,这背后更是生命的重量。在“临终关怀”章节,导入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向死而生。结合疫情,让学生关注生命,思考生命的意义。举例84岁高龄再战疫情最前线的钟南山院士、生命最后还在守护战友安全的刘智明院长、推遲婚礼奔赴前线的彭银华医生,他们诠释的是医者的奉献与担当,实现的是自我的人生价值。

同时,在“临终关怀”章节,对护生开展死亡教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比较忌讳谈论死亡。本章节是对护生开展死亡教育的很好机会,结合疫情进行主题讨论,比如死亡焦虑、死亡恐惧、人文关怀等话题,公开谈论死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讨论在疫情下的人文关怀。有些人担心被隔离在医院内、在无数医疗设备的包围中、在严格的隔离制度下,没有亲人在旁孤独地死去;有些人担心和恐惧在隔离病房中无法见到至亲,临终关怀的需求无法实现等;还有一些人正经历着丧亲之痛等。结合国家及相关部门进行的干预措施,比如心理干预、心理援助热线,讨论怎样缓解人们的焦虑和哀伤。护士作为直接接触患者最多的人群,可以给予患者更多的人文关怀。在“隔离技术”章节中,结合新冠疫情期间方舱医院医护人员带领轻症隔离患者跳广场舞、打太极,或是在方舱医院布置图书角,在病情许可条件下医护人员协助患者在线与亲人进行视频聊天等,凸显出隔离病房不隔离爱,医护人员对隔离患者非常注重心理护理和人文关怀。

同时,引入疫情下新式“别样的寄哀思方式”,如网络祭扫、书写寄语、制作纪念卡等非现场祭扫方式,或是在局部疫情暴发的当地,人们通过微博、微信等方式进行非现场祭扫,向英烈寄托哀思、致敬缅怀。

(五)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教育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习近平着眼于人类发展和世界前途提出的中国理念、中国方案。面对世界的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习近平总书记说:“这场疫情启示我们,我们生活在一个互联互通、休戚与共的地球村里。各国紧密相连,人类命运与共”。在“健康与疾病”章节,可结合当前的全球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对学生进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教育。树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意识,跳出小圈子和零和博弈思维,树立大家庭和合作共赢理念。讲述在我国抗击疫情最困难的时候,国际社会给予我国真诚帮助和支持。我国在较短时间内控制了疫情,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的经验,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时,立即发起涉及范围最广的紧急人道主义行动,对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抗疫物资的援助和提供专家指导,为全球疫情防控做出了巨大贡献,充分展示了重情义、讲信义、扬正义、守道义的大国形象,生动诠释了为世界谋大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中国正继续坚定地与各国携手抗击疫情,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四、课程思政教学对专业课教师的要求

对教育工作者来说,立德树人是神圣的职责和使命,育人应成为高校每一位教职员工责无旁贷的责任[4]。专业教师在专业课的教学中要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钻研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专业课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应加强自身人文教育能力的提升,平时关心时政热点,关心国内外大事;平时多与思政课教师进行交流,或请思政课教师定期为专业课教师进行思政课的培训,拓展专业课教师的视野,提高其政治意识和敏锐度。

五、結语

本文结合当前实际,对护理学基础的课程思政教学进行探索,探讨了与当前实际密切结合的课程思政的新思路,将爱国主义教育、使命担当教育、职业素养教育、生死教育、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教育融入护理学基础课程思政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中,渗透思政元素,最大限度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以期培养出社会主义的合格接班人、德才兼备和医德高尚的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录赐.医学院校专业教师与思政教育工作者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8(02):42-44.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7.

[3]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53(1):43-46.

[4]董勇.论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涵[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34(5):90-92.

Key words: basic nursing;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作者:熊琼 文钰 郭芝华

上一篇:现代桥梁设计技术创新论文下一篇:档案管理制度体系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