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历史教学论文

2022-04-20

关键词专业成长,历史教学,课程改革中图分類号G63文献标识码A自任教研员以来,出差、下校占了工作时间的一大半,包里放一本《历史教学》出门,已经成为我的“习惯动作”,一则因为刊物比专著轻巧,便于携带,二是因为《历史教学》的文章大多站位高、立意深,读罢每多收获。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世界近代历史教学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世界近代历史教学论文 篇1:

浅谈高师院校历史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培养与提升

摘  要: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面对新形势,高师院校采取调整课程设置、提升任课教师教学水平、改革教育方法、优化课程结构和开展技能竞赛等方式来提高整体教学效果。文章以云南师范大学为例,谈历史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和提升。

关键词:高校历史专业师范生;新课标;教学技能;提升策略

作者简介:范永建,通讯作者,云南师范大学教务处助理研究员;石小英,云南师范大学历史与行政学院副教授。(云南 昆明 650500)

基金项目:本研究系云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改革研究项目(编号JSJY201724)阶段性研究成果。

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并逐渐推广至全国。在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较之传统教学发生了巨大变化。师范类高校作为培养高中师资力量的基地,需要思考如何适应新课标下历史教学的变化,采取既有针对性又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满足新课标下对高中历史师资的需求。本研究以云南师范大学为例,探究提升历史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的方法。

一、新课标下历史教学的变化

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在教师教学内容体系、教师教学观念和学生学习观念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1. 教学内容体系变化。与新课改实施之前的高中历史教材相比,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的编制结构与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

新课标下,教材的编排结构不再按通史体例以时間为经、以史事为纬,不间断地以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内容进行编写,而是以模块与专题、必修与选修的形式进行编排。必修课划分为“历史I”“历史Ⅱ”“历史Ⅲ”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选修课划分为6个模块,每个模块又划分为若干专题。如“历史I”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政治文明历程的内容,这一模块共设有9个专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这些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有内在知识联系,搭建了一套全新的历史学科体系,体现了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的内容结构,这种编排方式有助于满足多样化的社会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不仅如此,模块化的教材编排在史学观念和内容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教材在模块化的内容选取上,不再像传统教材选用史学界已成定论的知识和观点,而是跟踪历史学科的发展趋势,选择与当今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相关的内容,注意融合历史研究的新成果,这种方式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在内容的表现形式上,教材注重文字简洁、图文并茂,实现了多学科内容的交叉渗透,使历史变得具体、丰富、形象,这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2. 教师的教学观念变化。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课堂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更注重历史知识的传授。新课标要求历史教师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在课程实施中,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关注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训练以及研究、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优化自身知识结构,探索新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变“课堂主角”的身份,在教学中凸显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3. 学生学习观念的变化。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课堂模式通常是“师讲生听”,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大多处于依从地位,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授。新课改在教学方法上主张教师和学生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成为课堂的主体。

二、高师院校应对新课标下历史教学变化的策略

高等师范院校作为培养高中师资力量的基地,应该积极适应新课标下历史教学的变化,培养优秀的师资队伍,满足地方高中对师资的需求。为了满足这种需求,各高师院校都采取了针对性措施。

1. 调整课程设置,满足模块化教材结构体系。新课标下,历史教材的编排打破了传统教材体系的时空框架,构建了新的专题式体系。为了适应编排结构的变化,各高校在课程设置也应做出调整。云南师范大学针对历史课程的设置亦做了很大的调整。除了开设专业必修课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通史、历史文选、史学概论、历史教学论,还开设了许多模块化的专业限选课。如中国文化史专题、中国古代思想史、隋唐史专题、唐宋史专题、唐宋经济史、中国古代妇女史、西方文化史、文化人类学、国际关系史等。教师根据其专业方向,担任相应的课程教师。这些课程以及教师资源的配置,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新课标教材结构模块化、内容专题化的要求,同时也为培养一批能够胜任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任务的师资力量打下基础。

另外,云南师范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教务处在上述课程的教材选用上进行了严格的把关,规定教师所选择的教材必须是国家级规划教材,教材要适应历史学科的发展趋势,与当今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相关,并且囊括历史研究的新成果。与此同时,为了保证选用教材的质量,学校还设立了教师和学生双重评价机制,对教材使用情况进行评价,好评率高者用之。反之,由课程担任者寻找适合者替之。提高教材要求,满足了新课标对教材内容的要求,为培养师范生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提升高校任课教师自身教学技能水平。高师院校任课教师的教学技能水平对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形成和提升影响很大,故高师院校非常重视任课教师自身教学技能的提高。

为了提升任课教师的教学技能,学校采取了相应的措施。除了每两年举行一次青年教师大比赛外,学校还采取新任教师听课制度、公开教学制度,以及同行之间的听课评课活动,规定同一专业的每位教师在一学期内需听6节以上同行教师的课程,并在听课本上打分,填写建议和反思,以便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使任课教师在相互学习总结经验中提升教学技能。另外,我校还采用师徒帮带模式,由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担任导师指导刚入职的青年教师,导师将教学科研、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宝贵经验传授给新教师,以此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

与此同时,学院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专门聘请中学优秀教师来学院担任教学法课程讲授教师,大力鼓励教师从事中学新课改研究。例如,历史与行政学院专门聘请新课改下具有丰富经验的中学历史老师担任本科生教学法课程教师,聘请中学特级教师作为研究生教学法指导导师,指导教学法方向的研究生。此外,学院鼓励学院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申请教改项目,希望教师在教研中掌握课改要领,培养新课改下教研兼优的复合型中学教师。

3. 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努力践行新的教育理念。新课标要求教师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须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为了适应新课改要求,高师院校纷纷鼓励任课教师采用灵活高效的教学方法,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资源,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培养其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为了满足新课标的要求,我校亦鼓励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辅助以多样化的现代教学资源。如在历史专业师范生课堂教学中,采取提问、讲授、讨论、材料解析等教学方式,并辅助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实现文字、音频、视频、图像等多种教学手段并行,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课堂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手段,结合史学理论和方法阐释历史现象,启发学生对历史有更深刻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突出他们的课堂主体地位。还有教师试用“翻转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重构。这种教学要求学生在课前提前学习,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视频和在线辅导,提前了解课堂学习知识;而在课堂上,教师能够提前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在课堂上给予有效的辅导,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更有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内化。与此同时,我校还实行课堂学习过程性评价,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将其作为教师与学生在平时学习中交流的平台,由教师在网络平台上传教学资料、作業题、讨论题等,学生可以在平台上进行提问,与教师和同班级的其他同学进行讨论。教师依据学生在平时出勤、学习中表现划定成绩,将其作为平时成绩的评判标准。这种方式有助于加强对学生平时学习的监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师生的平等交流中得到了启发。

4. 优化课程结构,提高师范生教学技能。教书育人是对高师院校的师范生未来的职业要求,历史专业师范生除了具有牢固、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外,还应当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及学科教学论等基本教育理论知识。

为了加强学生对教育理论知识的掌握,提升教学技能。我校构建了教育类课程体系,开设了包括基础类、技能类、实践类教育类课程。基础类的课程主要有教育学、心理学和历史教学论、中学历史新教材新教法研究、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研修、中学历史教学新理念等课程;技能类课程包含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技能、中学历史说课技能、多媒体课件制作与中学历史教学技能训练课;实践类课程主要体现为邀请中学历史教学法方面的专家作报告,或者由历史教学法教师带队深入到中学课堂听课。如最近几年我校历史与行政学院多次邀请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教学法方面的专家姬秉新先生莅临学院做相关中学历史教学法的报告;还多次组织学生深入到云南师大附中、呈贡一中等中学观摩教学。这些理论类和实践类课程的开设,有助于帮助学生夯实从事中学历史教学的理论基础,积累实践经验,提升教学技能。

5. 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技能竞赛,提升师范生课堂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技能是教学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课堂教学技能是师范生提高教学技能的途径一。课堂教学技能包括组织教学和导入新课的技能、运用教学语言的技能、设疑和提问技能、板书技能、讲授的技能、总结结束课程的技能。因此,高师院校培养师范生课堂教学技能需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课件制作能力。为了切实提高师范生的课堂教学技能,我校非常重视普通话测试及等级证书的评定;学校定期组织三笔字、书面表达考试,举办演讲、讲课、说课、课件制作比赛,聘请相关专业教师担任评委进行点评。这些活动的举办有效激发了师范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切实提升了师范生的普通话水平、语言表达能力、板书技能、讲授技能和总结结束课程的技能。

6. 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师范生教学技能。科学合理安排教学实习时间是培养教学技能的途径之一。目前多数高师院校习惯在高师学生理论课程基本结束后,在第七学期或者第八学期集中组织高师学生进行教学实习,实习时间为八周,这种短期实习导致高师院校师范生的教学能力得不到锻炼和提升。

针对教育实践时间短,学生在实践中得不到很好的锻炼的状况,我校采取了一系列改善措施。除了常规的集中实习之外,还积极寻找多种实习途径,延长实习实践。比如历史专业的师范生除了第七学期进行为期八周的集中实习外,学院还安排设置了分散实习、国培计划等其他实习方式。多种形式的实习延长了实习时间,使学生得到锻炼,提升自身教学技能。

不仅如此,为了使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提升教学技能,学校还将课堂模拟训练、实地教育实习等环节镶嵌在高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学校要求任课教师在平时的课程学习中,不但要注重专业基础知识的传授,而且要重视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教师在教学环节中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尽可能使各项教学技能穿插在教学环节中。这种措施延长了教育实践时间,将教学实践活动镶嵌在四年的教学活动中,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教学技能。

7. 充分利用和发挥学校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技能。教学技能的培养和提升离不开教学资源的支持和应用。教学资源可以理解为一切可以利用于教育教学的物质条件、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以及媒体条件,是指一切可以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教学组成要素。在互联网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和教学资源日趋多样化的背景下,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利用资源来满足自身需求。学校也应该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为学生创造完善的环境。云南师范大学为了提高师生的教学技能,建造了教师教育实训大楼。该大楼为教学服务提供了智慧教室、教师教学高清录播、微课制作实验室、移动学习资源工作室、数字媒体后期处理工作室、课程资源制作实验室、师范生三笔字学习和技能测试室、未来教室等多种教学资源。如在智慧教室上课,课桌为多功能拼接梯形桌,这有助于学生开展讨论。教师可利用手持终端,使用点名、锁屏等功能。并且该技术支持手写交互、客观题和图像交互,老师可将屏幕上任意格式的资源内容发送到学生交互端,学生端答题后可回传。教师可将不同学生的上传内容双屏或多屏并列显示,开展比较讲解。此外,教学系统还提供试卷编辑工具,帮助教师备课。总之,实训大楼的投入使用,为提高教师教育师生教学技能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

新课标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学发生了许多变化,高师院校作为培养中学师资力量的基地,为了提高师范生的教学技能,采取了一系列改革加以应对。云南师范大学基于新课标下历史教学的变化,采取调整课程设置、提升任课教师教学水平、改革教育方法和手段、优化课程结构、开展形式多样的技能竞赛等应对策略,有效地提升了师范生的教学技能。

参考文献:

[1] 王文丰,于春燕.历史新课程教学设计[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 李凌霞.试论新课标下高校历史师范生的教学技能提升策略——以吉首大学历史师范生为例[J].新课程研究2017,(2):31-33.

[4] 严文丹.新课程标准下的历史课堂教学[J].方法与交流. 2010,(6):162-163.

[5] 张曙光.探讨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新特点[J].治教之法.2012,(9):55-56.

[6] 王德民.高校历史师范生教学技能缺失及培养策略探析[J].历史教学2016,(10):64-67.

责任编辑  程  哲

作者:范永建 石小英

世界近代历史教学论文 篇2:

陪伴、引领和对话

关键词 专业成长,历史教学,课程改革

中图分類号 G63文献标识码 A

自任教研员以来,出差、下校占了工作时间的一大半,包里放一本《历史教学》出门,已经成为我的“习惯动作”,一则因为刊物比专著轻巧,便于携带,二是因为《历史教学》的文章大多站位高、立意深,读罢每多收获。行旅匆匆的车站车厢、堂皇整洁的会场宾馆、偏远幽静的山村学校,陪伴我“走南闯北”的,少不了一册《历史教学》。所以,《历史教学》于我,首先是陪伴者。

陪伴,不仅是行囊中一册两册有形的杂志,更是我职业生涯的精神同行者。1996年毕业到中学任教,最初4年,我对史学研究的向往远胜于对教学的兴趣,订的刊物是《孔子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之类历史学刊物。2000年,高考开始“3+综合”改革,学校让我主持一项绍兴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研究,为做文献综述,只好去读关于学科教学的文献,《历史教学》当然是首选的必读刊物,我第一次真正看到了“历史教学研究”的风景。譬如,1999年第8期的《历史教学》上有人民教育出版社陈其先生《美国历史学科中的素质教育》一文,介绍美国历史教学中的能力要求,如“区分事实和观点”“发现作者或讲话人的目的”“理解第一手和第二手资料”“认出隐含的宣传意图”等,这些关于历史学科教学的介绍和讨论使我认识到:历史教学并不仅仅是无聊的“记诵之学”,也不仅仅是教条式的“讲授过程和内容”“分析背景和意义”,它关乎人的心智成长。我第一次发现:“历史教学”也是一个有意义、值得投入身心的领域。正是那一次对《历史教学》的系统阅读,改变了我对历史教学的认识,并初次窥见了教学研究的门径。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教学》不仅是我职业生涯的陪伴者,更是我专业成长的引领者。

于是,从2000年开始,我订阅《历史教学》杂志从未间断,20年来,时时感受这份刊物的陪伴和引领。《历史教学》有很多名家访谈的专栏,可称得上是大视野、大手笔。很多名家访谈至今仍留给我深刻的印象,甚至成为我教学中努力的方向。譬如,好几位史家都讲到了“讲故事”的重要性,何兹全先生就反复强调:“一个朝代,选一些事,讲生动,讲清楚就行”,“中学历史课本的要害问题是可读性要强。使学生像读小说一样读历史课本。这样才能通过历史对学生进行品质教育,思想教育”。①杨念群教授也指出历史教科书的一大弊病,是“忽略在文笔和叙事上用鲜活明快的笔调复原和再现历史人物的活动场景”。②许纪霖教授更在访谈中说:“历史的灵魂是故事,没有故事的历史,就像一个没有躯体的灵魂,是孤魂野鬼。做历史老师,最重要的是学会怎样讲故事,把被教科书阉割掉的故事重新发掘出来,活生生地讲给学生听,让学生在鲜活的人物形象、紧张的戏剧冲突里真正体会到历史的魅力。”①阎步克教授说:“我倒希望中学老师以讲故事、讲知识为主,而不要过多罗列原因、意义、评价。因为大学中往往要花很多精力,去纠正中学课本所灌输的那些教条和那种思维方式”。②在长期的备考中,一线教师总是喜欢总结出一些“方法”甚至是“公式”让学生去熟记历史结论,我也未能例外。这些学者的告诫如醍醐灌顶,使我对教条式教学方法产生了怀疑,开始在备课时自问:这样上课学生会不会讨厌?这节课中有没有生动的故事?有没有活生生的人物?2006年,我与教研组同仁开始做“用故事找回历史教学失落的魅力——高中历史‘叙事探究’教学的策略与实践”的课题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更主要的是:“有人物,有故事”成了我有意识的教学追求,也使我的历史课受到学生的喜爱。许纪霖教授访谈的题目是“我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可以改变我的课堂”,这也成为我探索历史教学的座右铭。

《历史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和优势,就是架设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之间的桥梁。2007年前的《历史教学》没有中学版与高校版之分,通常有一半的篇幅是“历史研究”,另一半篇幅是“历史教学”(当然,也有几期会有一大半是关于“历史教学”的文章,多半在高考前后)。这样的内容结构很符合我的口味,既可以学习历史教学中的“实招”,又能够了解历史研究新进展。侯建新教授关于“封建主义”概念的辨析、阎照祥教授关于英国议会制度的介绍、钱乘旦教授关于现代化的三种模式分析,等等,都打开了我的专业视野,更新了知识谱系,现在回想起来,跟踪阅读《历史教学》中的这些文章,用时比读专著少、获益比大多数“继续教育”多,确实是一条历史老师进修的捷径。记得2002年,我奉命在绍兴一次备课活动中做《中国近代现代史》新教材分析讲座,想起2001年的《历史教学》中有冯一下老师《现代化范式与中学历史教学》一文,③就在讲座中从现代化范式的视角解读新教材,当时,现代化范式引入中学历史教学还是一个新话题,我的讲座被认为颇有新意,受到老师们的好评。令人欣喜的是,《历史教学》中学版和高校版分开后,这类介绍学术进展的文章没有缺席。例如,金雁的《历史教学中的十月革命问题》连载了很多期,启发作用特别大;④编辑部任世江老师关于教材解读的系列文章,对中学教学更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后来结集为《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一书,成为高中历史教师的案头必备书目之一。这几年,《历史教学》仍多有这类好文章,如朱孝远教授关于宗教改革的论述、李伯重教授关于全球史视野中明朝灭亡的分析、刘泽华教授关于王权支配社会问题的研究、王加丰教授关于西方共和制与共和思想的介绍……这些文章,豁人耳目,扩人视野,常常是我拿到刊物首先阅读的内容。“补白”“新论摘编”“书目推荐”等栏目,虽然十分简短,但常常是“另一扇窗口”,能够引起进一步了解和阅读的兴趣,对于介绍学术进展、引领专业阅读,是十分有益的。值得一提的是,我也曾为“书目推荐”栏目推荐过几次历史书,真是与有荣焉。

近几年来,经常在不同场合做关于历史教学的讲座,我喜欢将“历史”和“教学”两个词分开阐述,我有一个观点:“历史”是一个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教学”是一个教师的实践性知识,越是低年级,后者对教师专业成长越重要,越到高年级,前者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高中,处于这样的中间环节,兼顾“历史”和“教学”是高中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几年,《历史教学》有意识地兼顾二者,如2016年1月号的两篇专稿,一篇是北京大学朱孝远教授的《德意志宗教改革时期的“因信称义”》,谈“历史”;另一篇是赵亚夫先生的《什么是历史教育学》,主要讲“教学”。2019年7月号的两篇专稿,浙江师范大学王加丰教授的《“当代史”和历史认识的客观性问题》,谈“历史”;黄牧航、张庆海的《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分类分层测评模型》,谈“教学”。“此中有深意”,值得每一位中学历史教师细细体会。

《历史教学》中的“教学”文章也颇有引领的气度,这些文章有的是大学老师写的,更多的是中学教研员和一线老师写的,或针对课程教材进行解读,或探讨课堂教学的前沿,或分析复习考试的方略,大多既有理论的高度,又有实践的底蕴,所以常常给人以启发。其中又以聂幼犁、叶小兵、张元三位高校专家的系列文章,尤令我记忆深刻。聂幼犁的主题是关于命题技术,叶小兵的主题是关于备课和课堂教学的,张元的文章是跟着《通鉴》学历史。这些文章举重若轻,又系列呈现,对于一线教师的帮助是很大的。就我而言,工作前和工作后从来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命题培训,系统的命题技术主要就是通过《历史教学》从聂幼犁教授那儿学来的。

《历史教学》还有一些专题讨论,点选得准,文编得好,策划堪称精彩,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引导作用也十分突出。近20年来,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有以下几次:一是关于中学历史教材建设和历史课程标准的讨论(大约是在2002年到2004年,2003版《历史课程标准》制訂前后),我全程追踪阅读,开始懂得从课程的视野审视教材和教法。还有一个专题,是关于中学历史课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交流和讨论,也是从2002年前后开始,大量研究性学习案例和华东师范大学聂幼犁教授的精到点评,使我对历史课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也多次尝试着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收获多多。第三次是关于“一堂好课的标准”的讨论,李稚勇、朱煜等高校学科教学专家,戴加平、朱可、夏辉辉等中学历史教学名家都参加了讨论,讨论持续一年多,发表了近20篇文章。我虽然没有写文章参加讨论,但期期追看,并对照自己的历史课堂进行反思,受益匪浅。当我觉得经过这么深入的讨论此话题已经“题无剩义”之时,编辑部又特约黄牧航教授撰写《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好课标准研究评述》的回顾和综述,黄教授特别写了“我们没有讨论什么”和“我们还将讨论什么”两部分,又一次打开了我的教学视野。2016年,随着新“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编写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关于学术核心素养的讨论成了《历史教学》的新话题,这个话题方兴未艾,成为新课标和新教材使用中的重要参考。

对话,是我与《历史教学》的第三层关系。2009年10月,浙江师范大学郑流爱博士带几位研究生来我所在的学校交流,我与郑老师素昧平生,长途驱车来访,令人感动。他说,读到我发表在《历史教学》上的《孔子,中国文化源流中的那一轮明月》一文,①决定来作一次交流和访谈。我这才恍然大悟,那篇文章不过是一则读书札记,但《历史教学》的任世江主编特别加了一则“编者按”,对拙文颇多谬奖:

这篇文章文字简练,在来稿中,是很少需要编辑加工的那种“成品”。这样的成品很少。文章内容既有启迪思想,增长学识的意义,又具教学参考价值,也是难得的“珍品”;出自中学教师的手笔,让我们感到欣慰……

那一次,我们交流得很愉快,也特别有收获。现在回想起来,这是一个“作者—编者—读者”互动和对话的典型案例。《历史教学》,正是这样的非常好的对话的平台。

长期阅读《历史教学》,尤其是关于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文章,每每心有触动,或“正有此意”,或“正有此惑”,或“不敢苟同”,有时也不揣浅陋,将自己的拙见写出来。与编辑老师对话,常常能够得到启发。有一次,我写《中国古代的历法是阴历吗?》的小文,编辑部王雅贞老师回信说:“历史教师应该懂得些历法知识,但是历史课以及历史试题里,是否更应该从‘历法是用来干什么的’入手解释,比如解释阴历、阳历的区别,到底是为生产需要还是辨四时?如果只用数据说明区别,可读性、应用性恐怕不高。”这一点拨使我对论文和教学的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当然,更多的对话发生在写作和阅读之间,通过阅读了解优秀教师的实践策略和对教学内容的理解,通过写作贡献自己的一得之愚,以与同行分享和交流。例如,我从2008年开始就持续做“‘史证教育’的课程价值与实践路径”的项目,在《历史教学》上发表过好几篇相关论文,因此,凡是《历史教学》上关于史证问题的文章,都特别留心。去年,我还精读了杨晓伟《走出实证——史料实证的取法与归途》①与陈新民《“史料实证”素养的教学误区及培育路径》②二文,读与写之间递相启发,获益良多。与其他老师商榷的文章,更是直接的“对话”,例如,我在《历史教学》上发表《以“应对危机”为例看历史知识的理解、整合和更新》③一文后,尹海峰老师在《中学历史教学》上以《对历史的理解要注意认识的角度》为题与我讨论,我又写了《经济学派的立场,还是历史教学的视角?——关于“应对危机”的补充和说明兼答尹海峰老师》一文予以回应,这种往复的对话和讨论,使我对问题的思考更深入。

《历史教学》70年了,70年,人生易老,而优秀的刊物长青。在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相信她一定会焕发出更精彩的青春,行走在教育和教研征途中的我,更少不了她的引领和对话,行囊中的《历史教学》,陪伴,长在。

编后记:最初对徐金超老师产生深刻印象,即因《孔子,中国文化源流中的那一轮明月》一文,一是文章涉及孔子,众所周知,思想史难讲、难写,对孔子的观察更易落入“仁”“礼”之中,徐老师却将之放入历史演进与变迁中,梳理了孔子形象演变之因,颇为明晰清新;二是任老师的编者按,“青年教师,热心研究、勤于动笔,但缺少一点‘静气’,往往草就成篇,急忙寄来,文理之间,暴露浮躁;虚心者,愿听意见,几易其稿,得以付梓;反之,则生怨气。殊不知,好文章是炼出来的、改出来的。本刊愿为青年教师做阶梯”,令我心有戚戚。十几年来,和徐老师的交往不断,收获亦不断。

【作者简介】徐金超,浙江省特级教师,中学正高级教师,浙江省新昌县教体局教研室教研员。

【责任编辑:王雅贞】

作者:徐金超

世界近代历史教学论文 篇3: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教育界广泛关注的重点问题。特别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对于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体现、学生学习兴趣的增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还能开拓学生的文化眼界,促进教育的不断改革。因此,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提出科学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刻不容缓。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核心素养;方法策略

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引导者都对课程的推进起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新课标改革的关键。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应当结合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也要及时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提高工作质量,积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成长特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历史学科素养的含义

对于核心素养的含义,很多人有很多自己的看法。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背景下,有些学者认为核心素养主要是指涵盖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对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的健全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也有学者认为,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在知识社会中,人在发展自我、融入社会以及胜任工作时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人生态度的总和。但是无论是那种观点,都从根本上体现出核心素养的培养对于社会人才所需的综合素质的要求之高。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体现在站在历史教育的角度,对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发展需求给予充分的重视,开展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符合教育学以及心理学特点的教学活动。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在接受历史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树立有利于终身发展的高尚品格和能力。这对于学生综合性能力的培养、个人修养的提高、知识以及技能的增强、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念的正确树立具有重要影响。而核心素养的培养,能够帮助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帮助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分析历史事件,认清事件发生的本质。

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素质教育的重视和新课标改革进程不断加快的影响下,教育领域逐步加快改革,怎么样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教育界关注的重点。根据相关规定,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贯彻并落实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任务。并且,对于知识面广、课程量较大的文科性历史学科来说,教师更要根据教学任务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调整,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展示人文性的教学特点。在指导学生掌握历史事件大概的同时,深化学生对于事件背后所蕴含的历史价值和历史含义的了解,引导学生科学整合知识体系,不断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当前的历史教学活动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还要注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效果。在高中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讲解相应时间段发生的历史事件,更要引导学生对史实进行充分剖析,学会用辩证、客观的角度看待历史事件,还要了解事件背后的时代背景,不断深化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掌握。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科素养的培养不仅符合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还有利于贯彻人性化的教学理念。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融入到高中历史教学课堂上,有助于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掌握,不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方法策略

2014年,国家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核心素养体系”这一概念,并认为它是推动课程深化改革、树立立德树人教学目标的关键。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紧跟新课程改革的步伐,注重“育人”的教学目标,通过学科教学再现真实的历史事件,努力培养学生的时空观。还要重视理论和實践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历史反思能力。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历史教学,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重点关注学生的需求,立足于学生的需求出发,从关注知识点的掌握向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转变。传统的教学关注教师教学的内容,而现在的教学转向对学生所学知识的关注,看看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掌握多少内容。在这种情况下,才能真正实现教书育人。与此同时,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还要加强对学生情感方面的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还要有正确的三观。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时刻关注教学大纲的转变,让学生所学的知识更能应用于实际生活。因此,在这种教学目标的要求下,教师应该更加关注历史知识的教学对于核心素养的培养,让历史教学充分体现出背后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同时,历史教师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正确认识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价值,这样才能更好的去实施,保证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历史教学,需要鼓励学生积极探讨

问题探究法是帮助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学习习惯,不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通过设置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答案的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对未知知识的探索欲,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实现对所学知识的迁移。教师通过问题探究法,可以让学生充分掌握历史这门课程所学的知识内容,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采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还可以鼓励学生在探究答案时相互沟通和交流,不断丰富自己的思维和观点。例如,当学生在学习《工业革命》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分成两部分向学生讲解,让学生自主探究两次工业革命之间存在的联系以及两次工业革命之间有什么不同,深刻理解在每一次工业革命后给世界和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重点掌握工业革命开展的历史意义和主要成就。教师还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分析教材,掌握两次工业革命中科学技术的作用,通过对两次工业革命的对比找出上述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历史教学,需要丰富教师教学手段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丰富教学手段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让学生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理解历史事件,观察并感受事件背后所蕴含的时代背景,形成客观的历史认识。历史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实际需求,通过课堂情景再现的方式形成一定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感受历史事件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想,进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四)基于核心素养的历史教学,注重教材课外延伸

虽然课本是问题之源,然而在历史考试中经常会出现超出课本范围的历史知识,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依托历史课本,但不拘泥于课本,注重教材课外延伸,这样既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而且还可以达到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目的。例如:在“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史”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对历史课本知识进行讲解,而且还要引导和鼓励学生搜集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课外历史资料,并对自己所收集的资料进行阐述和讲解,这样能够巩固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掌握,并提高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五)基于核心素养的历史教学,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

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疑难问题,还有可能对教师所讲解的知识产生疑惑,此时就需要教师做好学生疑难问题的解决工作。如今,在高中各学科中,多媒体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比较理想的应用效果,其既可以将历史知识更加直观、形象的呈现在学生面前,而且还可以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例如,在“太平天国运动”一节内容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与“太平天国运动”相关的历史视频,使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更好的了解和掌握“太平天国运动”的相关影响和伟大意义,同时对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也产生了更加直观和清醒的认知,进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此外,该过程中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怀和历史思想,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历史思维,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六)基于核心素养的历史教学,注重小组合作探究

新课改明确提出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合作、探究、自由的教学氛围,引导和鼓励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核心素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高中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发挥自身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特点来规划和整理历史知识,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还可以在学生之间构建良好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进而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例如,在进行“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一节内容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呈现一些与港澳台地区相关历史资料,然后借助史料实证的方式来讲解邓小平同志的治国政策和理念,在学生对相关治国政策和理念有所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一国两制”治国方针的历史意义、形成原因、实时策略等进行小组内部的交流和探讨,以此来加深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最后高中历史教师还可以以台湾问题为例,引入我国近代史中与列强侵略中国相关的图片、视频和历史资料,进一步强化学生祖國领土不可分割的理念。通过合作探究还可以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然后通过所学历史知识,来强化学生的历史唯物史观,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达到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目的。

(七)基于核心素养的历史教学,需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作为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一环,可以帮助教师充分了解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不断加强自己的教学水平,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历史知识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不仅是评价教师,也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帮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学习中存在的不足,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历史这门学科能够帮助学生在跨越时空中与历史事件和文化思想发生交汇,从历史事件中吸取教训,以史为鉴。教师还要重视素质教育的培养,以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结束语

历史学科的学习内容包括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以及西方的历史文化,这是一项非常庞大的学习内容。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适当的丰富教学手段,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和掌握历史事件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因此,教师要及时转变教学观念,调整教学手段,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梅菊.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J].教师,2018,(20):17-18.

[2]李洋.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9,(12):57,114.

[3]王虎、彭佳兴、高建珍等.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8,12(31):39.

作者:刘小鹏

上一篇:人才培养行政管理论文下一篇:教育管理采矿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