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模式物流管理论文

2022-04-26

摘要:专业特色已成为高校专业发展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本文在分析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的基础上,基于学校的学科优势、行业背景、产业发展等因素,提出了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六个阶段推进的总体思路,构建了面向制造业需求的差异化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发展定位,提出了基于差异化发展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实施路径。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人才培养模式物流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才培养模式物流管理论文 篇1:

“双证融通”物流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 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如何提高物流管理从业人员的数量和质量,是职业院校目前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基于笔者所在中等职业学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结合苏州经济发展及行业岗位需求,提出了“双证融通”中等职业学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并从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改革、评价模式改革等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双证融通” 物流管理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信息时代下企业竞争日趋激烈,而企业竞争的核心问题是社会人才的竞争,如何培养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人才是目前中高职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目前大部分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做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如何针对物流管理专业的特点,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目标,仍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和探索。基于现实和理性的思考,江苏省吴中中等专业学校设计构建了“双证融通”中等职业学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这一主题,以求探寻一种适合苏州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在“双证融通”中等职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基础上,提出该模式实施的具体措施。

一 “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双证融通”是要通过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这两类证书内涵的衔接与对应,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的融通,实现“一教双证”。

“双证融通”是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体现。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制订各种职业的资格标准和录用标准,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大力开发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认真实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制度;使城乡新增劳动力上岗前都能受到必需的职业训练,在全社会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

二 江苏省吴中中等专业学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体系不尽合理

江苏省吴中中等专业学校物流管理专业原来实施以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组成的课程体系,这些课程的教材知识结构相对陈旧,不仅不能充分反映企业岗位需要,而且同考证培训教材相脱节,理论性强,使学生学习物流理论知识无法与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学生往往动手能力较差。

2.“双师型”教师队伍不健全

江苏省吴中中等专业学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10个专业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4人,这些“双师型”教师的作用在日常的教学及技能训练中得到充分体现,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实践教学能力仍需提高,远不能满足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有的教师虽然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只熟悉某一岗位的工作要求,不能满足全面实践环节的要求。

3.教学评价体系不够科学

职业教育最关键的是提高学生的技能,而职业技能鉴定的核心内容也是技能操作与应用,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江苏省吴中中等专业学校原本对学生成绩考评基本上沿用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以笔试形式的考试评价方式作为学生成绩评价标准,缺乏科学性。

4.校内外实训基地利用率低

目前江苏省吴中中等专业学校物流管理专业拥有第三方物流实训室、物流沙盘模拟实训室、助理物流师实训室、供应链管理实训室、德意通收银员实训室、电子商务实训室、用友ERP沙盘实训室各1个,主要设备价值总计190多万元;校外实训基地5个,校内外实训基地设备资源能完成仓储作业、助理物流师、ERP沙盘、助理电子商务师等实训项目,但因“双师型”教师的缺乏,实训基地利用率不高,同时随着行业的发展,校内外实训基地设施设备还需进一步提升层次,满足提高学生技能和理实一体化课改需要。

三 构建“双证融通”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需求论证

1.行业背景

物流业作为十大振兴产业之一,市场对有熟练操作技能的物流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因而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苏州市位于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区域之一 ——长江三角洲中心地带,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境内有长江、大运河及40多公里可利用岸线资源,临近长江入海口,是江海联运最理想的节点;高速公路十分发达,形成了“一纵二横、一环两射”的高速公路网络,至2013年底,苏州市境内公路总里程达13000多公里;苏州站是沪宁铁路干线上的货运一等站,年发货运量300多万吨;苏州的航空运输主要凭借上海虹桥机场、浦东机场及苏南硕放机场,苏州距虹桥机场仅70公里,距浦东机场为150公里,距苏南硕放国际机场23公里。苏州的区位优势以及迅速发展的电信和信息网络工程、整合利用的仓储设施等载体优势,使苏州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

2.社会需求

苏州地处长三角地区,在港口、航海贸易等方面占据优势地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苏州已成为我国物流发展前景最好、最被业内人士看好的地区之一。物流业的快速增长必然带来对物流专业人才和物流管理人才需求的大量增加。苏州2013年的GDP为13000多亿,社会物流总额50000多亿元,每年的物流人才需求约3万人,各种层次的物流管理服务技能型人才需求巨大。我校开办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所培养的学生迎合了技能型人才岗位的需求,就业形势乐观。

3.专业定位

目前,我市物流服务与管理毕业生就业集中在三类企业:(1)制造企业占53.7%,如采购、储存保管、半成品或成品库管理、包装、分拣、配装等岗位群;(2)商贸企业占18.5%,如报关、货代、报检、单证操作等国际物流岗位;(3)物流企业占22.2%,如理货、配送、拣货、快递等物流岗位。

江苏省吴中中等专业学校地处苏州吴中经济开发区,良好的区位优势给我校专业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在认真进行市场调查的基础上,江苏省吴中中等专业学校于2005年开设了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专业方向从原来的仓储管理与电子商务调整为仓储管理、国际货代及电子商务物流三个方向,并将本专业的办学目标定位为现代物流服务业,主要为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培养具备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严谨创新等良好职业素养,熟悉物流配送、仓储、运输、国际货代等业务流程,掌握物流业务操作技能,能够运用物流信息管理软件进行一线物流业务操作及管理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四 构建“双证融通”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措施

1.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第一,“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行。我校物流管理专业以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为主线,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适应企业需求,建立和实施“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充分利用学校课堂教学、实训室理实一体化教学、企业顶岗实习,创设教、学、做合一的学习环境,把学习与实习贯穿于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应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培养适应相关工作岗位,具有较好实践操作能力及一定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专业方向、专业岗位及相关技能证书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专业岗位群和相应技能证书

根据不同专业方向的岗位技能要求不同,“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可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职业感知:学生在学习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同时,完成职业模块的各项初级训练,取得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证书和苏州市通用英语初级证书,并通过参观、讲座、参加企业冠名技能大赛等形式指导学生感知职业,了解岗位人才需求,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第二阶段——职业准备:学生在教师和企业专家的共同指导下,进行职业模块的核心内容训练,完成基于岗位需求的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在校内外实训基地展开仓储与配送作业实训、供应链管理实训、运输管理实训等实训项目,考取助理物流师、国际商务单证员、助理电子商务师等职业证书。同时聘请行业企业技术专家承担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将职业规范、职业态度、职业习惯渗入教学中,学生通过仿真实训,做好充分的职业准备。

第三阶段——职业体验:顶岗实习阶段,学生把部分专业核心能力模块移到企业实习,接触与本专业相关的实际工作,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去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实践动手能力,提升综合职业能力,履行其实习岗位职责,为以后走上社会打下基础。学校通过三方协议、校企共管、学生返校、追踪调查、实习总结等方式确保实习的规范化。

第二,构建“双证融通”的课程体系。以物流管理专业岗位群定位及该专业技术能力培养目标为依据,优化课程设置,构建“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的课程体系模式。如图2所示:

图2 “双证融通”课程体系图

第三,优质特色教材建设。就目前来说,中职物流管理专业理论课程教材相对比较完善,但实训操作教材相对来说比较薄弱,理念及技术相对比较滞后,为顺应实践性教学需要,由专业教师及兼职教师共同开发和编制本土实用的教参、教辅资料,编写《仓储管理与作业实务》《物流信息技术》等优质特色教材,用于学生课堂教学或用于进行省、市技能大赛的培训。

第四,实行“教学模块化,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改革。按照“教学模块化,理实一体化”教学思想,围绕强化学生职业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的培养目标进行改革和探索。

在教学内容方面,体现实用性与基础性的统一。现代物流是将传统运输、仓储、包装等行业引入计算机信息技术,经过整合、重组而形成的创新产业,随着技术更新步伐的加快,对物流行业人才知识更新的要求也更高。因此,在课程教学中,以仓储岗位、货运代理和电子商务等岗位为载体,将相关知识点分解到实际项目中,通过对项目的分析和实践,把实践教学分成基本技能训练、项目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等模块,使学生在某一特定的技术方向有特长。密切产学合作,注重该专业新技术、新规范、新方法的引进,及时调整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革实践能力培养机制,更好地利用企业资源,探索有效的能力培养模式和途径。

在教学手段方面,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把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及技术开发紧密结合起来,强化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把交互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岗位模拟教学等教学方法融入各教学环节中,利用通讯视频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加速物流知识的传播和更新,提供给学生一个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

2.“双师型”教师培养

为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以“双师型”教师培养为重心,形成以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参与的教学理念先进、实践技能较高、双师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学团队。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地推荐专业教师担任企业访问工程师、到国内外相关机构进行培训,让其获得前沿的信息技术和先进的教学方法,鼓励专业教师参加各种专业技能培训和考证。目前,我校具有4名高级物流师,3名物流师,他们为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构建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校企合作等主要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3.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

第一,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各类社会人员职业培训为目标,按照“工学结合”的原则,不断更新实训基地建设理念,建设并完善物流综合实训室、物流沙盘模拟实训室、助理物流师实训室、供应链管理实训室、德意通收银员实训室、电子商务实训室、用友ERP沙盘实训室等功能实用的实训室,新建报关模拟实训室、3D物流实训室,主要设备价值总计350多万元,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岗位能力,并加强实训基地环境文化建设,形成吴中区物流技能训练与物流职业培训“共享资源”平台。积极探索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的实训基地建设新模式。

第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按照校企“双赢”的原则,与企业共建校外实习基地。不断完善校企共建共管机制和组织机构,加强质量监控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建设,注重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结合,拥有了苏州工业园区恒隆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苏州吴中物流中心有限公司等10多家关系紧密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场景,满足顶岗实习需要,同时又为教师到企业锻炼,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发挥重要作用。

五 结束语

江苏省吴中中等专业学校物流管理专业“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初步成熟,已通过“双证融通”探索出一条具有中等职业教育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之路。当然,由于我们经验不足,对苏州市物流企业和同类专业的调研范围有限,对该专业改革的研究也只是一个新的开始,我们将在已取得成绩的基础上,继续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统筹兼顾,合理结构,使江苏省吴中中等专业学校物流管理专业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毅、刘存山、邹炽导.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与研究[J].广西轻工业,2009(2)

[2]冼碧霞.以任务驱动为中心的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应用——以中职物流教学为例[J].教育导刊(上半月),2010(7)

[3]张琼.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庞远燕〕

作者:钱惠琴

人才培养模式物流管理论文 篇2:

面向差异化发展需求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专业特色已成为高校专业发展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本文在分析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的基础上,基于学校的学科优势、行业背景、产业发展等因素,提出了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六个阶段推进的总体思路,构建了面向制造业需求的差异化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发展定位,提出了基于差异化发展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实施路径。

关键词:差异化发展;制造业;物流管理;培养模式

一、引言

物流管理作为一种先进的现代管理组织方式和技术,对于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经济结构、改善投资环境、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物流产业已逐步成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2008年全球发生金融危机时期,我国为推动内需刺激经济增长,提出“调整与振兴十大产业”发展策略,物流业被列为其中之一。2009年2月国务院提出《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国发〔2009〕8号),对当前我国物流发展现状、趋势,以及今后发展的主要任务、重点工程、物流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具体的目标,这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也为物流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基于此,本论文根据国务院发布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及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要求,结合重庆市产业发展特点以及我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条件和现状,分析现有培养模式的不足,重点研究当前社会发展新形势下面向制造业需求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旨在提高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增加毕业生就业率,同时也有助于《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有效实施。

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第一,经教育部批准,2000年北京物资学院进行我国第一届物流管理专业招生,随着物流产业的迅速发展以及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物流专业招生规模以及开设物流类专业的高校数量急剧膨胀。另一方面,高考学生数量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高校之间在抢占学生资源、经费资源等方面竞争日趋激烈。

第二,物流管理相对机械、电子类专业开设较晚,各大高校对人才培养方案经过多次调整,但都没有根本性的变革,只是在原有培养方案中进行了微调。随着企业管理模式不断发生变化,市场对物流管理人才需求的素质在不断提高,同时,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现有培养模式不能满足当前企业对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也不符合教育部的指导方针。

第三,现有人才培养方案存在明显不足,特别是课程体系设置存在较大问题,如课程设置不能体现专业特色、课程体系不能较好满足企业需求、教学内容部分交叉重复、课堂教学内容显得空洞、部分课程的知识承接性不强等问题,导致学生在校学到的知识和企业需求的知识脱节。为了进一步提高我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毕业生就业率。为了让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更好满足市场需求,人才培养改革势在必行。

三、基于差异化发展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思路及定位

(一)总体思路

人才培养是高校建设和发展的核心,专业建设是涉及到办学层次、教育教学质量、学术水平等多方面的系统工程。本文对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总体思路分为六个阶段,如图1所示:第一,实际调研,主要通过对高校、企业的调查研究,了解企业对物流人才的岗位需求、技能需求,以及我国现阶段物流人才培养现状。第二,通过对比研究,找出我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第三,从市场需求、同类高校对比以及物流管理专业的可持续性发展等方面制定培养目标。第四,结合地方经济发展、我校的优势学科和基础等方面对我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进行专业定位。第五,根据既定目标和专业定位,结合学校、学院以及专业系三级机构的实际情况制定可行的保障措施。第六,对毕业生进行人才培养质量跟踪评价,以不断对培养方案进行优化。

(二)專业发展定位

专业发展定位需要考虑高校现有学科优势、行业背景,既要考虑和同类高校的协同发展,又要考虑和同类高校的错位发展,建设有院校自身特色的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以我校为例,重庆理工大学拥有重庆市的两个一级学科,即工商管理学科和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在汽车工程、材料工程领域具有较强的影响力,根据物流管理的交差学科属性、中国制造业发展需求、国家政策的支持、重庆的支柱产业发展以及我校的发展历史及背景,考虑到重庆本地的交通大学、邮电大学、工商大学的学科背景,将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定位为培养面向制造业需求的物流管理人才,如图2所示。

(三)实施路径

优质的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质量保证的重要条件。目前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存在不能体现专业特色、不能较好满足企业需求、教学内容部分交叉重复、教学内容显得空洞以及课程之间缺乏连贯性等缺点。为了优化课程体系,使其更加符合社会发展需求,为此,课题组借助学校、管理学院以及物流管理系现有资源,邀请了企业物流专家与物流管理系全体教师共同参与课程体系设计,如一汽大众、长安福特、长安集团、力帆集团、重庆南方摩托车有限责任公司等从事采购、生产物流、供应链管理等相关工作的管理人员,共同研究制定课程体系。现阶段我国正是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的一个重要时期,面临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以及竞争日益加剧的市场经济环境,教育教学质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当今人才质量不断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如何在现有条件下培养出更适合社会需求的学生更是高校必须重新审视的重要问题。学校通过需求单位的信息反馈,可以分析人才培养方案中存在的不足,促进高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优化课程体系,提高学生进入社会后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对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代应,宋寒,李海燕,等.基于模糊层次分析的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8(1):127-130.

[2]郑筠,王赫,鑫刘鼎.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4):141-144.

[3]李开.高校物流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31(3):148-149.

[4]关高峰.高校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物流技术,2009,(1):128-129.

作者:宋寒 代应

人才培养模式物流管理论文 篇3: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物流行业在不断进步与发展,社会急需毕业后就能就业的物流人才。现代学徒制是产教结合的职业教育人才培训模式之一,是一种教师与师傅的联合传授、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首先分析了现代学徒制的内涵及特点,从3个方面提出了目前我国高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物流管理;人才培养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6.000

现代学徒制来源于传统意义上的“学徒制”,师傅将掌握的某项技能、技术传授给徒弟是传统“学徒制”的运作模式,也是现代职业教育最早的雏形。现代物流管理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具备专业化的知识和技能、快速适应物流岗位是物流管理专业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因此对学生的教学不能停留在纸上谈兵的过程中,必须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企业物流的整个过程,这就要求学校尽可能的和校外企业联系,达成合作关系,给学生提供实习参观的地方,尤其是应该基于现代学徒制,与许多物流企业进行深度合作,真正为提升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实践技能找寻出路。

1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理论

1.1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所谓现代学徒制,是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校企双方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而建立的校企合作招生、合作育人、合作就业的新机制,旨在结合企业用人需求,为企业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作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不断深化的一种新的形式,现代学徒制在传统学徒制的基础上强调了学校教育因素。“跨界的教育”是现代学徒制的本质和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对高等职业教育功能的认识,对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与理解也有了深刻意义。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招生即招工、招工即招生、上课即上岗、毕业即就业”,这就要求学校积极探索企业为主体、政府为主导、学校为主办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机制。

1.2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

“师傅引导徒弟”是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常用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改进不合理的教学内容与方法,更符合现代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要求,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有以下5个特征。

1.2.1 学校本位和企业本位相结合的“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

现代学徒制不是要求企业简单参与,而是要求企业与学校一起深度合作,共同培养人才,共同承担育人责任,共同承担相应的风险。

1.2.2 学生身份与学徒身份的“双身份”的现代学徒特征

学生一方面是学校的学生,另一方面又是联系企业的学徒。学生要进入现代学徒制项目就必须以高职学院学生身份从企业获得学徒岗位,在深层次校企合作下接受学校与企业的教育与培训。

1.2.3 “双体系”的校企课程结构

“双体系”的校企课程结构既有高职院校原本的专业课程,还开设基于工作本位学习的企业课程,网络学习、现场跟企业师傅学习、合作学习等学习的方式是完成“双体系”课程结构学生的常用方法与手段。

1.2.4 企业师傅和学校教师的“双导师”的师资队伍

一方面,遴选一部分在职的专职教师去企业锻炼,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另一方面,精选企业中技术技能优秀、责任心强的员工担任学生的企业导师,构建现代学徒制所需的企业师资队伍。

1.2.5 学校和企业并轨的“双标准”考核评价体系

学校与企业在双方共同开发“双主体”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一方面构建学校学业标准的评价体系;另一方面构建企业学徒标准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综合实践技能的完善。

2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2.1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设置不太合理

同质化是目前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设置的主要趋向。现代物流、供应链与物流管理、企业物流管理、第三方物流、物流配送、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物流成本、物流自动化、物流系统分析和物流规划是目前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然而,很多高职学院的物流管理专业也将这些课程作为课程设置的核心,没有将本科物流与高职物流区分开来,丧失了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办学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职业技能特色不明显。

2.2 物流专业的教学条件需进一步加强

在国家倡导利用互联网创业的大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比较热门的专业,招生与就业形势都比较好。然而,目前,很多学校的教学条件,尤其是硬件实训条件跟不上快速发展的物流行业的需要,实训条件达不到教学目标的要求,致使人才培养的质量大打折扣。尤其是在我国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中,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实训条件不足,对实训基地建设投入的资金较少,校内实践教学的物流软件也不完善,更没有合理安排学生的校外实践,不能很好地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

2.3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学团队结构薄弱

物流管理在我国起步较晚,相应的物流人才也比较少,大部分理论知识扎实、技术技能强的员工选择了企业,而流入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大部分从事的不是本行,大多数物流管理专业老师是从经济学、管理学、交通运输、市场营销、或其他专业与学科转型而来,在教学过程中基本上也是边教边学,边学边教,难以保证教学质量,完成教学目标也比较困难,尤其是实践教学方面,教师自己都不会操作,怎么能教好学生,毕业的学生无法满足企业的要求。

3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实施途径

3.1 构建学校和物流企业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平台

现代物流管理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必须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企业物流的整个过程,这就要求学校尽可能的和校外的物流企业达成合作办学关系,学校和企业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实施现代学徒制,需要探索学校本位和企业本位的双主体人才培养新模式,突破体制与机制上的瓶颈,推进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

3.2 重构物流管理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

一方面,高职院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充分考虑物流管理专业每门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和阶段性问题;另一方面,企业将实际物流岗位工作任务及要求反映到物流专业课程体系,和高职院校一起开发出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企业课程,并且细化每门企业课程的学习任务和技能要求,将企业中整个物流运作系统体现到物流专业课程体系框架中。

3.3 改革教学组织管理模式

工学交替是一种很好的实践,然而,目前高校的管理体制与教学组织模式严重影响了工学交替的实施。工学交替延伸了教学空间,丰富了教学主题,合理衔接了工与学,充分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更好发展”的教育理念。工学交替在教学组织方式方面强调学生的个性需求与发展的共性,在教学管理模式方面实施校企共同参与的“柔性化”管理,在人才培养绩效方面注重校企共同开发、管理课程、共同评价课程实施效果,共同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这些都为现代学徒制的实施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3.4 打造学校教师和物流企业师傅的“双导师”教学团队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任教师必须努力提升自身的双师素质,要经常参加与专业相关的培训,争取到企业锻炼。同时还要聘请熟悉专业知识的物流企业的精英,这些精英具备了本专业领域内较强的职业实践能力。通过打造学校教师和物流企业师傅的“双导师”教学团队,来提高物流管理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学生在阶段性学习完学校物流管理的课程后,到企业以学徒的身份在企业师傅的指导下完成相应企业课程的实操技能训练,为了激励学生能胜任好学徒这一身份,可以效仿、学习荷兰和瑞士等国家,企业对于一些可以独立完成技术岗位工作的学徒给予一定的薪资报酬。

3.5 采用学校和企业并轨的“双标准”考核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根据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考核标准,而企业根据企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由企业导师制定企业学徒的考核标准。通过建立学校的“学业标准”与企业的“学徒标准”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考核体系,将评价指标体现在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的学习和实践环节之中,保证学习和实践过程质量得到有效控制,从而促进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成长、成才,具备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使其毕业后就能马上上岗。

4 结 语

“现代学徒制”是现代职业教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它贯穿于学生从入学、毕业到就业的全过程。基于现代学徒制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能够满足现代物流行业的发展,培养出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媛媛,匡瑛.中国现代学徒制的实践与反思[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版,2013(40).

[2]王雷.基于现代学徒制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3(7).

[3]李梦卿,杨妍旻.现代学徒制发展的诸种背景要素支撑功能比较研究[J].职教论坛,2013(16).

作者:钟葳

上一篇:网络信息化与网络文化论文下一篇:现实生活哲学立场辩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