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论文

2022-04-24

摘要:现代社会的经济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每年的高校毕业生人数都在逐渐增加,面对着如此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我们需要在新形势下分析企业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以满足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要求,本文主要提出了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完善的建议,以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论文 篇1:

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研究

摘 要 文章对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特色定位进行了探讨,指出了传统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在培养目标定位和特色定位方面的不足,并对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特色定位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 独立学院 工商管理 人才培养 定位

1 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独立学院作为以应用型本科教育为主的新型高校,其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往往沿袭了主办一本二本院校的培养目标设置,这种现象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表现得尤为突出。大部分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表述都强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适应能力强”、“有创新精神”、“有创业意识”、“高级应用型管理人才”等方面,这与学术研究型高校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有着十分惊人的相似。人才培养目标是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它界定了本专业人才经过培养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将能从事什么领域的工作及人才层次等等。独立学院工商管理本科生由于其自身特点,如入学考分中等偏下、理科基础知识偏弱、英语基础较差、自学能力偏弱,但情商较高等等特点,那么其人才培养目标和层次显然应该与学术研究型院校有较大差别,对其进行准确定位对于提高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大意义。从独立学院工商管理学生实际特点和师资力量状况出发,其人才培养目标应合理定位为以服务地方和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综合素质高,专业基础知识够用,实践动手能力强,具备在工商企业经营管理一线从事实际工作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这一定位对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培养类型及培养层次进行了定位和较明确的界定。一是明确了独立学院工商管理本科培养的是应用型或者应用技能型人才,而不是理论研究型及创新型高端工商管理人才,即独立学院工商管理本科人才不是理論工作者而是实际工作者,也不是纯粹的技能型人才,明确与其它类型院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区别开来;二是明确了独立学院工商管理本科培养的人才层次是工商企业管理一线的中基层管理人才,而不是高级管理人才。根据工商企业的实际管理层级一般从高到低的设置是倒金字塔结构,本科生一般作为企业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从事基层管理工作或作为职能部门领导人员的后备力量,有一定工作经历经验后才会从事中层管理工作。独立学院工商管理本科生由于社会对独立学院的认同度,毕业后从事中基层管理工作是企业和毕业生双向选择的理性结果和现实。考虑到独立学院工商管理学科的特点、社会的变化和市场对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需求,应当把独立学院工商管理本科人才培养层次定位为中基层管理者,而不是高级管理人员,同时需要加强学生的综合专业技能培养。

只有对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定位,明确其人才培养类型和层次,才能有针对性的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合理设置课程体系,有效配置各类教学资源服务于培养中基层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准确定位后需要对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特色进行合理定位,这样才能使独立学院培养的工商管理人才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脱颖而出。

2 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特色定位

中国目前有独立学院近300所,大部分独立学院都开设有工商管理专业,因此即使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目标能明确自身定位,但人才培养如果没有自身特色,不能对人才培养特色进行明确定位,并按照特色要求培养工商管理人才,那么其人才培养成效将大打折扣,毕业生将在激烈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

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特色定位应该围绕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展开,独立学院应针对自身特点和优势准确定位,突出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特色,即围绕如何培养社会需要的中基层工商企业管理应用型人才进行特色定位。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特色定位最终落脚点应该体现在理论课程设置、实践教学体系、教学方法和师资力量等方面。传统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容易出现专业不专,缺乏自身特色,其根本原因在于:一是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表现在重理论轻实践,理论课程比例太大太全面,忽视甚至回避实践教学;二是实践教学流于形式,主要表现在虽然教学计划实践教学有一定比例,但在执行中往往流于形式,如工商管理的各类专业实习由于实际条件限制,学校无法安排,经常采用放鸭子形式,即学生自主实习为主,导致实际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同时很多学校不重视工商管理实验室建设,导致实训也流于形式等等;三是教学方法单一,以教师课堂填鸭式教学为主。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主要是面向企业的应用型管理人才,这要求他们具备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课程设置、教学过程要特别强调其应用性,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侧重点均应该突出“学以致用”;四是双师型教师严重短缺。工商管理专业对教师的知识面要求较高,既要求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又要具备一定的企业实际工作经验及教学技巧。目前来看这种工商管理专业需要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是制约独立学院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瓶颈。因此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要体现自身特色进行合理定位必须从以上各方面不足进行突破。一是课程特色定位。即优化课程体系,本着理论知识够用实用原则,对理论课程进行整合优化精简,加大工商管理实际工作中需要专业课程比例;二是实践教学特色定位。通过加强实验室建设、加强校企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践实习基地、通过规范管理强化学生寒暑假实践以及举办各类挑战杯赛、创业大赛、营销策划大赛、商务谈判大赛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三是教学方法特色定位。通过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教学、多媒体教学以及讨论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联合使用体现自身人才培养特色。当然以上所有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特色定位最终实施都离不开高水平师资力量,因此通过引进和培养高水平师资是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特色定位能实现的关键所在。

3 结语

总之,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必须在恰当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指引下,进行合理人才培养特色定位,才能办出自己的特色,在激烈竞争中得以生存发展。

作者:范万剑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论文 篇2:

新形势下企业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摘 要:现代社会的经济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每年的高校毕业生人数都在逐渐增加,面对着如此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我们需要在新形势下分析企业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以满足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要求,本文主要提出了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完善的建议,以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关键词: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创新

为了提高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素质和质量,首先就要展开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以满足现代企业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随着近几年来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所以就需要进行不断的研究和创新。

一、企业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定位过高

在工商管理专业当中主要是培养工商管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掌握,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必须要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当企业运营的过程当中,能够及时的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随着现代高校的招生率逐年增加,受到高等教育的学生越来越多,社会企业对于高端人才的需求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阶梯形,并且对高端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向着硕士和博士生发展,而现代高校毕业生处于较低的层次当中,因此需要加强人才的培养,制定人才定位,跟上现代行业社会发展的步伐。

(二)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

就现如今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教育的课程教学中发现,大多数的教学更加偏向于理论教育,安排的教学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中心,实践环节作为辅助教学,但是相关的教学实践较少,国内的教材选择范围较小,大多数都是引进外国的现行管理教材,但是国外的教材引进所花费的时间较长,并且外国引进的教材有部分知识较为陈旧,没有跟上现代飞速发展的管理理论知识,无法及时的在国内流传开来,所以目前的课堂教学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理论知识的陈旧使得学生的创新意识难以提高。

(三)校企合作流于形式

工商管理这门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所以要想培养复合型的人才,学校就要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企业也需要大量的校园工商管理人才作为人力资源储备,所以校企合作可以完善现代校园理论教学的不足。但是从经济的角度不难发现,现代企业与院校展开合作的责任性较强,回报不高,所以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无法发挥出积极性,大多数都是短期的校企合作,没有规范的合作形式,紧急依靠人脉资源无法培养工商管理人才。当学生进入到企业当中学习之后,只是片面的了解企业的基本运转情况和工作的形式,无法深入的了解企业的真实运作流程,所以学生在进入到相关企业无法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没有有效的能力支撑其工作发展。

(四)专业设置缺少自身特点

由于每个学历层次之间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学习目标没有较大的差距,因此不论是高等院校毕业的人才还是硕士工商管理人才都不具有鲜明的人才特点,缺乏层次性的特点,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课程设置范围较广,没有进行集中技能教学,导致学生没有对某项技能专精,缺少知识的深入学习,大多数的学生毕业之后都对自己的工作十分迷茫,不知道自己到底懂什么,又感觉什么都懂一点点,所以在展开具体的工作时,无法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所以专业设置缺少自身特点,培养出的人才也没有自己的专长。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

当现代高等教育逐渐向大众化方向发展,毕业生由原来的工作包分配到现如今的自主择业,竞争力逐渐的加大,所以现代高校需要转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管理人才,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

(一)发挥学生个性的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为了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个性个特张,有效的增强人才的竞争力,学校就可以创新“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在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中需要进行合理的区分,设立“卓越人才实验班”,将原有的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为实际的生源管理人才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现代企业人才培养的需求相适应,从而改变现代人才培养教育的现状,在目前的工商企业和其他行政管理当中,在生产、销售管理和连锁经营等中基层市场岗位都需要专业的工商管理人才,将其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为今后的工商管理人才指明就业方向,更能够将各个层次的教育进行科学区分,更加具体的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符合现代企业的实际用人要求,展现人才培养中自身鲜明的特点。

(二)提升实践能力的创新创业培养模式实践

工商管理学科就具有实践应用能力强的特点,在其中最为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所以在培养模式上更加重视实验课程以及实践基地的建立。首先,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可以利用案例分析法,结合多媒体进行演示,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和专题研讨以及辩论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为学生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在开放式的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其次,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以理论知识为主,课外教学可以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来提高学生的时间能力。例如在《生产与运作管理实务》这门课程中,就有一部分的教学是课外实践训练,所以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去学校周边的餐厅进行整体布置,以提高餐厅的收益。教师可以通过课余的时间的实践活动,调查客户资源和服务的状况,最后绘制成图纸,在课堂中进行师生间的讨论。学生在参与到实践活动之中不仅能够提高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面对企业实际问题的时候,能够临危不乱,促进自身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并且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学生能够更加了解不同类型的企业之间的求职需要,为今后的求职做普遍,教师在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还可以建立教学信息平台,通过短信和微信等信息媒介来促进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互动,加强师生和生生之间的课外实践交流,能够实时的指导学生开展活动。最后,需要将传统的课程格局打破,原有的课程之间联系不大,大多各自为政,通过课程的创新可以加强各专业之间的良性互动,帮助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对于企业的运用管理更加了解,形成有效的管理模式,制定相关的管理和建设实习基地的规章制度,推行实践教学管理手册,形成“分阶段、多层次、模块化”的层级体系。

(三)多学科交叉渗透的综合素质培养模式实践

管理是一门学科,所以工商管理学科的各个专业在制定培养方案的时候,都需要将目标进行合理的定位,更加重视“综合素质”人才的培养,为了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各个专业就可以实施“多学科交叉渗透”的培养模式学校可以举办独立的专业策划活动和社会策划活动,参与管理技能大赛以及财务案例等比赛,通过学科的交叉,让学生取得了较多的成绩,并且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可以从评价体系出发进行分析:首先应该设立多元化的评价主体,传统的教学模式之中主要以教师的评价作为重点,要想实现创新就需要将教师评价和学生、小组以及班级评价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将公平性、动态性和过程性的评价体现出来。其次要体现出综合性和专业性的评价内容。由于课程的考核主要是查看学生对于教材中理论知识的具体掌握情况,所以考核的时候不能注重课本知识点的考核,应该重视考核学生对于课本知识的具体应用情况,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否提高了自身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次,应该制定多样性的考核评价方式,真正实现开卷、闭卷、笔试和口试相结合的方式,不仅要重视期末的测评,更要重视平时作业的完成情况,根据每个学生的特性和学习的状况来针对性的展开考核,适应企业的实际运营发展。

(四)“校企”多方合作的协同培养模式实践

可以充分的利用政府和企业的优势资源为工商管理专业构建“校企”多方合作的协同培养模式,在校内实训的基础之上再展开企业的顶岗实习,帮助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展开人才培养。首先,学校可以让工商管理专业的大一、大二学生在寒暑假的时候到相关的单位之中进行实习,锻炼自身的专业能力,而大三的学生就需要利用自己的实习时间进行专业技能的锻炼,与实习的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建设稳定的就业实习基地,在日常的教学当中也要为学生灌输企业的用人理念,培养适应性的人才,这样才能够在未来学生进入企业之后能够进行准确的自我定位。

三、结语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开展企业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是必然的趋势,只有实现实践教学改革的深化,才能够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真正适应现代企业的需求,通过创新和实践真正符合现代企业的人才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1]陈荣.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问题研究[J].科技向导,2013.

[2]唐新年.工商管理专业发展现状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J].科教文汇,2008.

[3]王璐.经济学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以辽宁大学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为例[J].中国报业,2011.

作者:王芸刚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论文 篇3:

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摘要:阐述了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从培养对象和社会需求两方面入手分析了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途径,对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模式;创新

由普通本科高校按照新机制与社会力量联合举办的独立学院,是提升中国大众化教育水平的重要途径。据统计,目前全国具有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独立学院共318所,在校生近200万人,可见独立学院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工商管理教育的兴起和发展,加上工商管理专业相对于其他工科专业开设的门槛较低,全国大多数独立学院都开设了工商管理专业。因此,对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是独立学院培养21世纪管理人才的重大课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独立学院是依托母体院校办学,因此在多方面都移植了母校长期积累的传统与经验,不可避免地借鉴甚至照搬公办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方案编制、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师资力量配备等方面大都按母体学校的模式运作。因此,独立学院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亦不可避免地存在母体院校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同时,目前大多数独立学院出于节约教学成本,追求短期的办学经济效益等方丽的考虑,在教学模式上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班级授课的传统模式,教学方法主要是以课堂和教材为中心的课堂讲授,对实践教学投入不足。

二、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必要性分析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制定的依据,应该是基于对培养对象和社会需求这两方面全面准确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这对独立学院来说尤为重要。

1,独立学院学生素质分析。独立学院的学生录取分数在普通本科与普通专科之间,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批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较差,学习缺乏主动性,学习目标不明确,自我控制能力差等弱点。但独立学院的学生往往思维活跃、乐意接受新事物,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因此教师需要对学生加强激励和引导,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另外,独立学院的学生由于学费较高,因此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务实性较高,而工商管理专业大多社会性较强,专业知识过于理论化,很抽象,学生学习起来感觉很空洞,与企业管理现实有一定的距离。这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认为所学知识不能解决现实中的问题,难以做到“学以致用”。鉴于以上分析,独立学院不能完全照搬照抄母体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根据自身生源的初始素质结合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科特点因材施教,合理定位,研制出一套适合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2.社会对工商管理人才需求的分析。笔者通过调研发现,目前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存在与实践脱节的现象,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不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调研结果显示,目前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普遍反映的工商管理类人才的缺陷或不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缺乏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2)团队协作能力和敬业精神有待加强;(3)工作中创造性不足等等。而独立学院作为一种新型的办学模式,其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经得起社会的检验,只有这样,才能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最基本的保障。而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即必须打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规格的需求,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必要的改革创新。

三、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途径

1.明确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如何用一种发展的眼光培养学生,使他们能够得到适合社会需要和个性特点的发展,是人才培养重要考虑的首要问题。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独立学院最初是为了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应运而生的,因而它的立足点就在地方,所培养的人才首先是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同时,由于研究生教育和MBA教育的迅猛发展,企业在选择管理人才时有很大的余地,本科毕业生大都只能从基层的管理工作做起。鉴于此,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本文认为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定位为:基层管理的应用型人才。

2.構建“5+2+1”的培养新模式。目前各高校基本采取“7+1”的培养模式,这种模式不能根本上解决理论脱离实际的痼疾,因此本文提出了“5+2+1”的培养新模式,即前5个学期主要从事理论教学,并安排一定比例的课程内实验实训、课程设计、素质训练和到企业进行的认识实习。第六七个学期,是理论学习与集中实践各占一半,每个学期都要抽出半个学期进行集中实践,其中的半个学期在校内实验室进行专业综合实习操作训练、企业环境仿真实习、模拟职能岗位实习和企业业务流程的仿真实习,另外半个学期到企业顶岗实习,基本掌握企业经营管理必备的方法和技能;第8个学期到企事业单位进行毕业实习,除了在具体业务管理岗位上实习外,还要结合毕业论文选题对企业及其所在行业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发现存在问题,综合运用理论和实践知识提出解决方案。这种模式将集中实践的时间由过去的一个学期扩展到了两个学期,从而有利于形成学生的专业素质,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真正成为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3.建立“能力主导型”的课程体系。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设计应该以能力培养为中心,按照工商管理专业岗位的实际需要来精选教学内容,构建“能力主导型”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在加强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建设的同时,要注重提高学生知识素养的新型课程的设置,应增加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可选择性,针对学生的不同兴趣实行分流培养。同时教材建设要了解实践对理论的需求,加大教材建设的投入,加速教学内容的更新,提高教材质量;在教学计划中,应减少基础课程的教学课时,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学时和课外培养课程学时,增强学生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4.采取“情景逼近式”教学模式。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方法创新的目的就是要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达到这个目的,笔者认为,应该采取“情景逼近式”教学方法。该方法要求最大限度地实现整体教学过程对现代化专业实践过程的模拟与逼近,使学生置身于模拟实践的方针环境中,通过大量模拟实验、案例分析、角色扮演、专题录像讨论、计算机模拟管理等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向实际的专业工作流程逼近,使学生在分析市场、制定战略、营销策划、组织生产、财务管理等活动中,参悟科学的管理规律,全面提升管理能力。

5.注重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只有富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富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学生。要建设一支适应工商管理教育特点的具有双师型素质的师资队伍,首先,要充分调动教师投入实践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教师在搞好理论教学的同时,深入社会或企业开展科研立项、管理咨询等活动,在实践工作中获取第一手资料,充实教学内容,提高实践技能。其次,采取“请进来”的手段,聘请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实际工作能力的高中级企业管理人员担任实践导师,指导学生的实践实习活动。再次,学校要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和激励竞争机制,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与能力,提倡教师的启发性教学,以开发学生的潜能。

作者:马 丽

上一篇:影响FDI的货币金融论文下一篇:企业融资制度风险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