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酒店管理论文

2022-04-19

【摘要】职业教育的核心目标是以工学交替教学模式为手段,培养面向生产、服务、管理等一线具有较强动手能力和职业能力的技术技能型创新人才。CO-OP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和经验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相结合。实训、实习是实践经验获取的重要途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习满意度是检验实习效果及工学深度结合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人才培养酒店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才培养酒店管理论文 篇1:

人才培养视角下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模式探讨

[摘 要]高职院校的双语工作开展由来已久,酒店管理专业在此开展过程中面临困难。文章基于人才培养视角下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模式探讨,以培养过程中的“酒店英语”基础课程为例,探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双语工作的困难以及可能的解决方式,为其他院校相关专业提供参考与帮助。

[关键词]人才培养;双语;酒店英语;酒店管理

1 双语工作模式的概念介绍

双语指在某个特定环境同时存在两种(或者两种以上)语言,用两种语言进行交流的情景。双语授课根据英国朗曼出版社出版的《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所给的定义是使用第二种语言(或者外语)实现课堂教学。在此基础上,衍生出双语工作的三种模式:①沉浸型工作(An Immersion Program):学校使用的是非母语授课。②保持型双语工作(Maintenance Bilingual Education):学生刚入校使用母语授课,随后改变,使用第二种语言(外语)进行部分学科教学,其他学科仍然沿用母语授课。③过渡型双语工作(Transitional Bilingual Education):学生刚入校时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语授课,随后改变,只使用第二种语言授课。

2 双语工作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的作用

酒店管理专业是高职院校服务类专业的代表之一,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服务行业不仅限于满足本国的需求,还有对外的需求。在对外服务的过程中,外语成为重要的技能。外语使用的熟练流畅程度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外国客人的服务体验。除此之外,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科知识及相关技能也同样重要,比如“前厅运营与管理”“餐厅运营与管理”“客房运营与管理”等。基于此,双语工作模式诞生。双语工作有双重的目标性,一是获取学科知识,二是使用外语的能力。双语工作满足了酒店职业行业的内在的职业需求,顺应了时代趋势,致力于培养酒店行业高素质人才。

3 人才培养视角下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模式探讨

“酒店英语”系列课程作为双语工作体系的基础课程,从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到第四学期,连续四学期分别开设“酒店英语1”“酒店英语2”“酒店英语3”“酒店英语4”。“酒店英语1”主讲旅游专业英语;“酒店英语2”主讲酒店专业英语;“酒店英语3”针对酒店专业英语的听力设置;“酒店英语4”针对酒店专业英语的写作设置。在双语教学体系中,“前厅运营与管理”“餐厅运营与管理”与“客房运营与管理”都是酒店专业的核心课程。“酒店英语”系列基础课程为核心课程做铺垫。基于人才培养方案,职业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模式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的探讨如下。

3.1 以入校英语成绩进行分班可能造成班级男女比例不调

基于《酒店专业双语教学人才培养方案》,以2016级高职学生至2018级高职学生为例,仅以入校英语成绩进行分班造成班级男女比例不调,“酒店英语”课程实施效果不理想。

三届新生参加全校统一入学英语考试,按照成绩高低分班。除2016级酒店专业1个班以外,2017级及2018级学生分班均为两个班或以上。成绩最优的学生分到1班,其次分到2班,再其次分到3班。由表1可见,1班的女生较多,男生少。相对而言,2班的女生较少,男生较多。双语工作实施的难度大,主要原因是高职学生的英语基础较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现女生较多的班级,虽然入学英语成绩较高,但在课堂表现不积极,课堂氛圍沉闷,更注重倾听老师的知识讲解,与老师的互动较少。而在男生较多的班级,班级氛围过于活泼甚至嘈杂,课堂纪律涣散,与老师的互动多,但落实在笔尖的知识并不扎实。简言之,女生较多的班级特质为“静”,男生较多的班级特质为“动”。 适合学习的班级整体的课堂氛围应该动静结合,在教学的不同环节既互动又倾听。

综上所述,英语基础较差甚至垫底这一因素可能影响双语教学的实施,可筛选学生进行分类培养。对于英语基础较差部分的学生,可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3.3 专业模式实施难度较大,教师与学生可依靠信息化平台,加强准备

在实施过程中,课堂以100%英语授课,多数学生跟不上老师的思路,专业模式实施难度较大,效果不理想。以“酒店英语”课程中的餐饮章节为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用80%的中文介绍讲解《Food and Beverage》章节,为之后的课程开展打基础后,再用100%英语讲解《Food and Beverage in Western Style 》及《Food and Beverage in Chinese Style》章节。用100%英语教学时,教师使用肢体语言、绘画以及英语翻译英语来讲解。在此过程中,学生大致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学生人数少,兴趣高,跟着老师思路走,思考老师在讲什么。第二种学生人数多,全程安静,两眼迷茫,教学效果不理想。

解决的方式可能是教师和学生课前准备更多。教师借助信息化平台制作微课,课前上传发布微视频,并布置相关作业。学生课前消化课堂的基本知识,比如生词、短语、句型等。针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可额外要求学生课前自我消化的时间延长。课堂上,再以原有模式开展,双语工作实施效果可能较为理想。

4 结语

以人才培养方案为蓝本探讨酒店管理专业模式。基于酒店管理专业的职业需求,模式的开展过程中出现了问题,探讨可能的解决策略。问题及可能的解决策略如下:

(1)虽然学生的学习基础可能影响模式的开展,但仅考虑这一因素也会增加模式开展的压力。以学生入校英语成绩分班,可能造成班级男女生比例不协调,并进而可能使模式的开展难度加大。可综合考虑两因素即学生入校英语成绩与男女比例,减少模式开展的阻力,使得模式更好地开展,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

(2)以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模式覆盖所有学生,可能造成基础较差的学生难以适应。可筛选学生选拔培养,因材施教,为不同的学生制定多样化的学习目标,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力。学生分类培养,可能导致教师资源紧张或备课压力增大,需要进一步探讨其解决策略。

(3)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模式实施难度较大,虽然有进行准备,为模式的开展打基础,但模式实施的效果不理想。模式的有序开展有赖于充分的准备工作,模式的进行依靠学生与教师的配合。依托信息化平台,学生与教师共同准备,教师针对性的布置,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基础完成准备,教师与学生借助平台各司其职。更充分的准备工作可能有利于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模式的实施。

高职院校酒店专业模式实践探讨较多,本篇文章意在以“酒店英语”课程为例,探讨高职酒店专业模式,为其他相关院校实施双语教学提供参考与帮助,提出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办法。

参考文献:

[1]杰克·里查兹. 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

[2]何越. 高职酒店专业双语教学改革与实践——以《前厅管理与实务》为例[J]. 高教学刊, 2016(8):129-130.

[3]江增光. 高职酒店类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模式构建研究[J].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11(1):16-19.

[4]祁海霞. 酒店管理专业实行双语教学的探讨[J]. 科教导刊, 2010(23):25,55.

[5]张雪颖. 关于高校酒店管理专业课堂双语教学探讨[J]. 现代职业教育, 2017(28).

[6]张艺.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双语教学模式研究[J].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3):42-44.

[7]钟瑶, 梁艳. 双语教学模式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实际运用研究——以《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为例[J]. 才智, 2018(24):13.

[8]朱涛, 高飞燕.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施双语教学的可行性方案研究[J]. 传奇·传记文学选刊, 2011(5):55,66.

[9]居婷.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施双语教学的成效分析[J]. 当代旅游旬刊, 2012(10):95-95.

作者:杨岚岚

人才培养酒店管理论文 篇2:

CO-OP人才培养模式背景下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习满意度研究

【摘  要】职业教育的核心目标是以工学交替教学模式为手段,培养面向生产、服务、管理等一线具有较强动手能力和职业能力的技术技能型创新人才。 CO-OP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和经验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相结合。实训、实习是实践经验获取的重要途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习满意度是检验实习效果及工学深度结合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文章通过问卷和访谈的形式,对广州涉外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学生酒店实习满意度进行了调查,分析实习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可行性改善建议。

【关键词】 CO-OP;酒店管理;实习满意度

引言

(产学)合作教育Cooperative Education(以下简称为CO-OP)教育起源于1906 年美国辛辛那提大学提出的带薪实习项目。2001 年世界CO-OP 教育协会(World Association for Cooperative Education)指出:CO-OP 教育是将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与之相关的、为真实的雇主效力且通常能获取一定报酬的工作实际中,然后将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增长的见识带回课堂,帮助他们在学习中进一步分析与思考。Co-op教育的使用模式、特色、策略与我国高职教育侧重深度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实现双元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谋而合,体现“学中做,做中学”高度统一。对于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目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在实行工学交替实施开展过程中还是会呈现企业参与热情不高、效果不明显、趋于形式化、人才流失等问题,引发思考与关注。

1. 调查研究概况与数据分析

1.1 调研概况

关于酒店实习满意度调研,通过调查问卷形式,对样本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去酒店实习的情况进行了跟踪调查。基于酒店实习满意度的相关内容调研,包括常规信息、酒店专业实习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新阶段规划三大主体部分,问卷总共设计了30个题目。调查表格样表如表1所示,在表中对应选项中打“√”:

主要通过调查分析法和访谈研究法对酒店专业学生实习情况进行资料搜集和整理。

(1)调查分析法:通过问卷形式对先后两批前往酒店实习的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实习前后、实习过程的基本情况,包括个人相关专业技能收获、工作岗位能力提升、酒店对实习生的管理、学校对于实习生的管理以及后期个人学习规划。

(2)访谈研究法:笔者通过和实习学生面对面的交流,了解学生的实习感受及实习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1.2 酒店实习效果调查情况汇总分析

将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数据整理,主要按照常规信息、酒店实习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和新阶段规划三大板块进行数据汇总。从调查问卷数据反馈显示,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基本能够自觉按要求完成酒店实习,在实习期间遵守酒店对员工的相关管理和规定。在实习期间从一开始实际操作业务的不熟悉、人际交往能力的欠缺、对客服务意识的不够等磨合阶段逐渐过渡到独立负责工作岗位工作,熟练专业技能,和部门同事相处愉快等自身综合素质的锻炼与提高。当然,也偶有个别现象,遇到工作上的挑战或压力时或新鲜感过去之后,想终止实习,经过校方相关老师思想指导后坚持完成了实习。主要调研问题数据整理如下:

(1)对酒店整体管理情况满意度:一半以上的学生对于酒店整体管理情况比较满意,对于校企合作选择的酒店给予了肯定。不满意的比例只占了少数个别现象。

(2)对自身工作的技能、效率、专业掌握程度,对于实习效果的自我评价整体情况良好,基本达到实习目的对于各个部门一线工作岗位基本工作技能的体验与掌握情况。

(3)实习前准备工作情况(如实习动员、实习心态指导、实习辅助工作等),实习前的准备情况一半以上的学生持满意和比较满意态度,目前实习前开展的实习动员大会、酒店方工作人员前期培训等工作效果良好,可以继续进行。

(4)对于在酒店实习期间酒店整体环境与管理方面相对比较满意的是与老员工相处和上下级关系;对于酒店方对实习生部门培训、薪资待遇、加班补偿、对实习生关注度等方面相對满意度较低、参差不齐,值得与酒店方进行后期沟通。

(5)专业素质收获方面,学生对于个人专业素质收获方面较呈现满意态度,感觉自身从操作技能、责任心、人机能力和服务意识方面得到了很好的提高和锻炼。

(6)新阶段规划,对于实习后的学习倾向,学生比较希望能够学习管理类课程、个人计算机或英语能力的提升、以及社交礼仪或部门深入了解几个方面。实习后回归课堂生活学生思想调整存在过渡期,对于后期的能力提升更希望针对自身的不足来进行有重点的锻炼与学习。

2. 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习存在问题与挑战

2.1 酒店淡旺季与实习时间长短的协调与安排

校企合作中“酒店”在Co-op人才培养模式扮演重要角色,然而“酒店”毕竟是一个经济产业实体,在与校方合作培养酒店人才的同时还要考虑自身的运营和管理,尤其是员工流动率稳定性的问题。总体问题包括:(1)当下众多校企合作酒店希望实习生的实习时间少至6个月-8个月,更倾向于10个月-12个月的实习周期。(2)酒店存在的淡旺季与实习始终时间、学校学期进程的衔接上容易出现不吻合现象。3.短期实习实训活动开展需要酒店方的高度配合与组织,如两周的集中实训实习时间安排。

2.2 实习结束后回归课堂心态变化与学习效果

通过调研发现,多数实习生在酒店实习之后心理上和实习之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现象包括:(1)回归课堂需要一段时间的调整,重新适应校园生活。(2)对于学习的积极性较实习之前有所降低,许多任课教师反应从酒店实习回来的班级课堂上课效果不如从前。(3)对于自己下一阶段的学习和未来职业规划没有思考,未来酒店就业积极性不高。

2.3 学校实习实训安排时间相对不够灵活

调查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目前学校实训实习时间主要固定于(1)每个学期的第17、18周,即每个学期的最后两周;(2)第二学年的下半学期;(3)第三学年下半学期顶岗实习。产生问题包括:集中于同一个时间安排学生实训,给酒店人员的管理、分配、等待时间上增加难度;实习时间周期较短,有意愿合作的酒店范围较少;集中实习前后课程安排密集度增加,影響上课效果,尤其是实习结束后直接一周多学时的上课安排。

3 .提高酒店实习效果策略分析

3.1 构架CO-OP职业服务体系,做好实习前准备工作和实习期间跟踪指导

从调研结果显示,整体实习有达到一定的实习效果如岗位技能熟练度、酒店工作环境熟悉、酒店人际关系等。但整体酒店实习满意度达到一半及以上的情况较少。为了更好地提高实习效果及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应做好实习前的准备工作和实习期间的跟踪管理。首先,让学生认识实习目的与实习意义,以及即将实习酒店的基本情况,有助于学生以更好的心态下进入到实习阶段。有些情况下学生对于酒店实习满意度较低是由于和实习前的期望值想比较产生了较大的落差。其次,结合实习前后开设的相关课程,有针对性的布置一些调研作业让学生在实习期间去搜集和思考,以便学校的理论知识得到更好的巩固,酒店实习经历又辅助了后期相关课程的学习,大大调动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和对于专业问题的深入思考。再次,学生在酒店实习期间大致经历新鲜期、磨合期、熟练期与厌倦期四个阶段,在不影响酒店正常运营与工作的情况下,适时适当的跟踪与指导能够帮助学生跟好得度过每一个阶段进而顺利高效完成实习。

3.2 实现“双元”育人,加强酒店和学校的沟通管理

有效的校企沟通和管理以期实现资源整合、灵活变通、“双赢”局面、改善实习现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首先,学校与酒店的合作可以是长期、连续性的。不单是某一实习阶段的互动与交流,更可以是从大一至毕业多方面的连续性合作。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设计、相关课程等方面的参与到实习前动员与培训、短期实训、顶岗实习、就业指导等方面的深入合作,提高酒店人才培养的系统性、明确性、针对性。其次,灵活制定实习实训时间,既保证学校的实习目标又确保了酒店正常运营与管理。例如:(1)采取轮班交替前往酒店实习,确保长时间酒店岗位人数配备。(2)或者国外旺季酒店实习,淡季学校理论学习的适当借鉴。但在具体操作与实施过程中需要结合本土化特点。(3)校内实训转为酒店的“移动课堂”。两周的校内实训容易受场地、设备、环境等方面的限制,如果能够在酒店里进行不仅节约了学校的实训设备的投入还能让学生真实了解酒店各部门的情况及多部门的实训体验。但在具体的安排与协调、学生管理方面需要双方的共同配合。最后,良好的校企沟通与管理有助于高效实现“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及合作的稳定性。

3.3 灵活学期选择制度,阶段性实习做阶段性规划

针对于不同阶段的实习和实训要有完整的实习规划体系,包括实习目的、实习目标、实习内容、考核方式以及与下一阶段实习内容上的衔接性。通过调研发现,有部分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实习前对该专业的兴趣度和积极性远远高于实习之后。为增加后续实习与就业的连贯性,在阶段性实习规划让给学生进行长远计划与指导,有助于形成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明确目标与方向,进而增加毕业后继续从事酒店行业工作概率与积极性。具体阶段性实习规划建议如下表2所示:

(一年) ①了解领班与主管岗位工作内容、特点与技巧;

②掌握与体验初步管理岗位的内容与技巧。

3.4 建立“岗证一体化”课程体系,注重工学交替实习课程衔接与设计

在Co-op人才培养模式中,课程开设与实习实训穿插进行是最关键的衔接。首先,有效的实习前后课程的衔接与课程设计有助于提高实习效率及后续深度理论学习的开展,避免实习积极性不高,实习后心态很难再回归课堂等情况的产生,更好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其次,根据调研结果显示实习之后学生的学习动机结合实习体验与反思发生了改变,集中倾向学习内容为管理类、计算机&外语水平和社交礼仪。换言之,学生希望实习后的学习更加有针对性,针对自身某方面技能与能力的提升以及为今后的管理工作打下基础。最后,实习前后课程的衔接主要是指将实习前的课程开设有助于为实习做好准备工作,实习前的课程作业或实习后的课程作业可以是针对某方面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进行体验、感悟和总结,有助于提高实习的积极性。阶段性实习可根据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的教学进程模块进行适当穿插于结合,如表3所示:

在课程设置方面,需要结合不同阶段的实习和实训进行调整及前后的衔接性。对于下阶段实习学生更倾向于体验不同酒店品牌进行对比或初级管理层工作,在实训实习规划过程中突出阶段性重点和整体的连贯性,及为学生个人今后的职业生涯规划打好基础。

4. 结语

酒店实习是CO-OP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核心环节,酒店在基于学校、用人单位与学生三方之间的一种合作关系中扮演重要角色。通过酒店实习满意度调研、相关数据分析,对国际CO-OP人才培养模式如何在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运用与借鉴给予基础性参考,尤其是在具体实习实践策略中如何开展及对高职学生的特点进行有效分析,提出可行性完善建议。

参考文献

[1]王世杰.能力本位的加拿大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安大略省尼亚加拉学院为例[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02):40-47.

[2]万津津,Geoffrey Wall.加拿大大学合作教育模式及其启示——以滑铁卢大学为例[J].高教探索,2017(06):82-85.

[3]王艳萍. co-op模式在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中的创新应用研究[J]. 教育现代化, 2016(26).

基金项目:1. 广东省教育厅2019年度普通高校特色创新类项目(2019GKTSCX152); 2. 广东省高职教育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18年度立项教学改革项目(YGL201854); 3.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2020年校级教研重点项目(2020JY01);4. 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2018年校级教研项目(2018JY25)。

作者简介:孙璐,讲师,硕士,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通讯作者:匡增意,副教授,硕士,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常务副校长。研究方向:高职教育管理。E-mail: 2801756492@qq.com;

耿江涛,副教授,高级工程师,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华文与国际教育学院院长。研究方向:大数据应用技术、高职教育国际化;

钟超婷,讲师,硕士,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华文与国际教育学院专任教师。研究方向:高职教学实践。

(下转第119页)

作者:孙璐 匡增意 耿江涛 钟超婷

人才培养酒店管理论文 篇3:

产学研结合下应用技术型高校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摘 要: 作为旅游业三大支柱之一的酒店业一直以来蓬勃发展,并逐渐成为旅游产业链中最具生机与活力的产业之一。目前,我国处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时期,依托相关政策,培养市场急需的应用技术型人才,是地方本科院校积极寻求转型发展的大势所趋。随着酒店业的快速发展,高校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也需要不断更新。作为应用性极强的行业,面对高校转型,如何结合专业特质,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建及优化也将成为未来酒店教育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 应用技术型高校;产学研结合;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自2013年全国35家应用技术大学改革试点单位共建“应用技术大学联盟”以来,应用型教育转型一直是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课题。国家层面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2014年5月2日,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2015年10月联合发布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提到“推动转型发展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目前,我国处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时期,依托相关政策,培养市场急需的应用技术型人才,是地方本科院校积极寻求转型发展的大势所趋。酒店管理专业是培育和提供具有酒店管理才能的应用型、高级人才专业。如何满足现有市场需求,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的酒店管理人才,本文将尝试从应用技术型专业改革角度解读产学研融合下的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及优化。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关于产学研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产学研合作是指通过产(企业)、学(学校)、研(科研机构)3个子系统的资源重组、功能整合及有机合作形成以“教育性”为核心价值的“三重螺旋”式教育系统。[1]产业研合作教育最早由美国辛辛提那大学的赫尔曼·施奈德于1906年开创。[2]由于产学研合作可根本上解决高校人才培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因此它成为各国高等教育培育创新人才的重要模式。美、日、德等发达国家根据各国的特点,构建了“合作教育”、“官产学研”、“新学徒制”、“双元制”等极具特色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和机制[3-4],为产学研合作实践积累了许多成功的做法和经验。我国于1985年引入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在多年的发展中,针对人才培养也形成了校企合作、专家疏导、学科集群、产业集群双向对接、研发力量集成四种典型模式。[5]然而目前仍存在着缺乏利益驱动协同创新机制,各方动力和能力难以对接,以致产学研深度融合不足等问题。面对高校转型期,要实现高等教育“优化结构办出特色”,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提高应用技术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是核心。

(二)关于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作为旅游业三大支柱之一的酒店业一直以来蓬勃发展,并逐渐成为旅游产业链中最具生机与活力的产业之一。酒店高等教育最早起源于欧洲(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伴随着酒店业的发展,不断成熟完善,形成了多种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国外较有代表性的有以“实践—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实践”为核心的瑞士洛桑模式;澳大利亚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时间能力培养,设置合理的课程,进行以规范化实训管理为核心的“专业培训包模式”;香港理工大学将实用教育以及课堂的理论应用于工作环境的“WIE校企协作模式”[6-7]。而我国酒店教育经过30多年的发展,也形成了学历教育与行业培训双轨并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金陵管理培训模式”;各层次旅游院校根据自身情况,开展不同程度的以市场和就业需求为导向的“校企合作模式”;借助国外专业教育优势建立合作关系的“中外合作模式”等。[8]随着酒店业的快速发展,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也在不断更新。作为应用性极强的行业,面对高校转型,如何结合专业特质,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建及优化也将成为未来研究酒店教育的方向。

二、产学研下应用技术型高校酒店管理人才

培养模式构建的要素

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是以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教学思想为指导,以能够满足企业和社会发展需要为基本目标,以能够满足企业和社会发展需要为基本目标,以培养学生适应生产、管理、建设和服务等多方面的职业能力为重要内容,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人才培养整个过程进行系统化和社会化设计、打造一整套和谐管理制度和评估体系的人才教育的过程。[9]由于人才培养模式的非单一性,涉及面较广,在构建要素上因此也存在诸多争议。根据对相关资料的整理,本文归纳出了影响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主要要素,包括以下几方面。

1.培养目标与层次:人才培养目标作为高校教育的工作方针,由特定社会领域和社会层次的需求所决定。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简单来说即培养什么样的酒店管理人才。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领域主要在各大国际品牌酒店、邮轮、高级俱乐部等(见表1)。随着中国酒店业的发展,酒店行业新增岗位三四十万。然而,酒店硬件升级的同时,对从业人员知识层次、素质及能力方面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不少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与实际教学存在一定差距。只有科学地确定目标定位,才能更具导向性和激励性。

2.课程设置:指依据相应专业选定相关课程和进行设置、安排。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合理的课程体系决定了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对于应用型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育而言,关注学生在专业实践操作、沟通、协作、创新管理等方面能力的构成,注重实践,强调学生的参与性,依据岗位群打造课程体系才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

3.教学方法与手段:包括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途径。主要目的是实现教学目标。应用型高校酒店管理专业鼓励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采用互动式、实践教学手段。在实践课上,也更多采用实景教學方式。

4.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实训基地作为实训教学的关键,是为学生提供技能培训的重要场地。包含学校和企业签订协议,由企业提供实训岗位的校外实训基地,和学校根据专业特点与实际情况在校内建造的校内实训基地。从国内大多数高校来看,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已取得较为丰富的经验。而校内实训基地,由于重理论、轻实践,缺乏仿真的实训模拟平台,效果总是不太令人满意。

5.师资结构:师资作为教学质量的前提,对于强调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教育更是如此。产学研结合下的高等酒店专业人才教育,需要经验丰富、动手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不仅能给学生提供职业能力培训,同时还能够参与到酒店的技术服务和研究上。

6.教学管理及评价:教学管理的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和评判标准,才能直观地反映出学校教学管理的水平,并及时调控,从而达到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目的。

三、产学研结合下应用技术型高校酒店管理

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策略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应用技术型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是以培养学生掌握服务技能为突破口,结合市场需求,从而打造产学研下的应用技术型人才模式。

(二)校企合作开发核心课程

基于酒店业岗位工作过程和能力的进一步了解,结合学生专业构成能力的分析,探索建设“应用型课程体系”。校企间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校企合作良性循环机制,开发核心课程,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实现实习与就业一体化,从而达到资源共享。

(三)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积极尝试理论教学与仿真模拟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即将课堂还原为旅游企业的经营、服务等实践场所,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感受和体验不同部门不同角色的职能和职责,从而掌握职业技能,最终实现理论与应用相结合、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

(四)创建模拟仿真实训基地

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系统,与高端品牌酒店合作,创建模拟仿真与真实职业环境相结合的开放型、生产型实训中心,实现酒店经营管理实训教学。把“校内实训基地”建成融教学、生产、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为一体的实训基地,为酒店专业学生提供一体化教学、工学交替的实训平台基地。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师结构

师资队伍构成,影响教学质量。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与酒店企业紧密联系。鼓励专业教师多出去学习,提高双师型教师数量。通过积极引进经验丰富的高级酒店人才等形式,保障教学与行业、市场需求相接轨。

(六)完善教学管理及评价机制

1.与企业共同制定教学研一体的管理与监控保障

机制,明确各方责、权、利;2.建立实习监控管理系统,提高实习实践教学过程和质量的可控性;3.跟踪和调研行业需求动态,据此改进学生培育、教师教学等工作;4.充分利用教学信息系统,提升教师教学质量,对学生进行有效管理;5.开展多方位、多层次教学评比活动,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比赛、实验教学比赛、教案评比、网络教学平台建设评比等多层面的教学评比和教学竞赛活动,强化教学奖励,使教学质量稳步提高;6.建立日常教学管理规范,切实实行课堂教学制度化、教学纪律常态化监控。

参考文献:

[1]童晓晖.产学研合作教育理念的生态构建[J].中国高教

研究,2010,(6).

[2]陈立红.产学研合作教育及其办学模式研究[D].上海:

同济大学,2005.

[3]周云飞,段玉波.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5).

[4]蔡德彦,李钰.美、日、德三国产学研模式的比较研究

[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1).

[5]尹贻林,王美玲,邓娇娇.基于产学研合作教育创新的应

用型人才培養机制研究——以天津理工大学工程造价

专业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5,(13).

[6]牟青.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

析[D].济南:山东大学,2013.

[7]李瑞甜.基于市场需求的酒店管理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研究——以泰山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为例[D].

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4.

[8]王莹,古玉芬.国内外酒店职业经理人培养模式研究综

述[J].商业经济,2014,(17).

[9]吕凤军,赵金祥.“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J].科技资讯,2008,(4).

作者:蒙涓

上一篇:中职学生体育教学论文下一篇:移动互联有线电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