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模式科学管理论文

2022-04-26

摘要:针对当前校企合作环境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弊端,提出了“校企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企业与学校之间建立稳定的长久的利益互动的合作模式,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交替深入进行,从而形成目标统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共同体。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人才培养模式科学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人才培养模式科学管理论文 篇1: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及其策略

摘 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关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过程和人才培养机制等四大人才培养要素在实施人才培养任务时相互关系的“范型”和“式样”。我国传统的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其他要素之间的矛盾,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要把解决这些矛盾作为考虑的重点。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过程;人才培养机制

自中世纪大学诞生以来,人才培养一直是大学的基础性功能。《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四章第三十一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这一规定从法律上明确,高等学校要以人才培养为主要任务,要围绕这一任务开展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活动。

一、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随着“人才培养模式”概念的提出,其内涵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引起了热烈的讨论。1998年,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对“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给出了一个定义:“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龚怡祖教授指出:“所谓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含培养规格)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某种标准构造式样和运行方式,它们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定的风格或特征,具有明显的系统性和规范性。”何文进先生认为,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大学根据国家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质量标准,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指导下,以人才培养活动为本体,为大学生设计的知识、能力等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素质结构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义还有很多种,分析各种表述,考虑人才培养模式概念的实际使用情况,我们赞同使用这样的一种定义: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高等学校为完成人才培养任务而确定的培养目标、培养体系、培养过程和培养机制的系统化、定型化范型和式样。也就是说,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关于人才培养的四大要素——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过程和人才培养机制的“范型”和“式样”。

1. 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也可以称为教育目标或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确定的通过培养对培养对象要达到的要求。一般通过人才培养方向、培养规格,以及业务培养要求等方面的表述作出明确规定。它是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核心因素,也是确定培养体系、培养过程和培养机制的前提和依据。

2. 人才培养体系

人才培养体系,是指根据教育部学科专业设置的政策规定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而确定的专业教学环节设置、课程体系设置等。教学环节可以包括理论和实践两大类,理论教学环节又可以包括课堂讲授、小组讨论、课外自学等。实践环节可以包括实验、实习、实训、作业等环节。课程体系是指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设置的各类课程的有序的组合,课程是课程体系的基础单元。当前,课程体系通常采用模块化的结构,一般可包括通识教育模块、专业基础教育模块、专业教育模块等,每一模块又有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的区分。

3. 人才培养过程

人才培养过程,是指人才培养的具体的实施过程,可包括时间过程、空间过程以及教学的实施过程。时间过程是指人才培养的时间进程,又可以称为学程,可以由学期、学年组成。空间过程是指人才培养过程实施所在的场所,可以是学校内,也可以是学校以外的工厂、企业、机关以及学校等。教学的实施过程是指课程的实际教学实施过程,包括教学方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等。人才培养过程是人才培养模式中最具活力的要素。

4. 人才培养机制

人才培养机制,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的管理模式方面,主要包括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管理机构设置、管理文件的制定以及管理工作的实施等。

二、我国高等学校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关于人才培养已经形成了一些新的理念,用这些理念来审视我国高等学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就会发现,其中存在着诸多的矛盾。按照现代人才培养理念,现代大学培养的人才应该是知识结构合理、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传统大学人才培养模式中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过程和人才培养机制三要素与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存在着明显的矛盾。

1. 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体系之间的矛盾

多年来我国大学传统的人才培养过多地强调专业教育,注重“专才型”人才培养,在大学的专业设置上采取了细致划分学科专业的做法,导致了大学教育中专业设置过窄的现象。1997年,经过第四次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修订,我国高校的本科专业目录减少至249种,提出“厚基础,宽口径”培养人才,促进人才全面素质提高的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专业设置过窄的弊端。但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体系之间的深层次的矛盾仍然存在,解决这些矛盾,仍然是我国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当前,在高等学校中通常通过加强通识教育、增加专业基础教育、增加选修课程及增加实践环节、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等办法探索解决这一矛盾。

2. 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过程之间的矛盾

我国大学在学习过程设计方面存在着过程单一、模式刻板的现象。教学场地仅限于学校之中,学校教学仅限于课堂之上。存在问题最为严重的是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具体表现是:在教学活动中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在教学方法与模式的选择、设计和安排上,忽视了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经常采取“一刀切”的做法;教学方法与模式过于强调对预定的知识体系的传授和学习者对知识的接受,是一种注入式的知识教育;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和沟通,学生难以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大学的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养成和创新型人才的成长。

3. 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机制之间的矛盾

我国传统大学教育的培养机制不利于人才的成长。传统大学的教育管理以学科专业教育管理为目标,为培养专才服务,与现代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很不适应。传统大学的学制基本是固定的,这使得学生必须在固定的时间段内接受教育,不可以提前也不可以拖后,这就限制了青年人塑造自己的灵活性;学习量的计量主要采用的是学年制;教学主要采取大班集中授课的模式,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水平的评价,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主要以知识记忆、书面考试的分数为主要标准,“一张考卷定终身”;大学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标准具有明显的单一性和千人一面的特点;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个人,往往缺乏个性,缺乏一种求新、求变、进取、批判和创造的精神,特别是在今天这样的社会大变迁中,很难应对来自社会的各种挑战。

三、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重点考虑的四个问题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根本目标是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而展开。

1. 科学地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科学地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时,要符合时代精神、符合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符合学校的生源质量水平。为了实现科学地确定人才培养目标,高等学校要研究人的成长、发展的规律,要研究人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当今和今后一个时期社会、经济、科学和技术发展的趋势,研究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状况,还要研究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发展历史、社会地位和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有了这些研究作为基础,才能科学地确定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要以人的发展为基本的出发点,深入分析影响人的发展的各要素。关于人的发展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从心理学方面体现在人的人格和认知的发展;二是从社会学方面体现在对推动社会发展作出贡献;三是从哲学方面体现在不断地否定低层次的自己,使自己进入更高的层次。通常意义的发展是上述三个方面的综合。

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其总体目标为综合素质质量水平的全面提高,通常具体体现在思想道德修养方面、专业知识学习方面、通识知识学习方面、应用能力方面、创新精神方面,以及身体心理状态方面等。

2. 合理地设置人才培养体系

实现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统一和融合是当前人才培养体系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随着知识分类、学科分化的不断加深,现代大学自觉不自觉地走上了专才教育之路,专业教育受到广泛的重视。当前,应着力建立一种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统一和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识教育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专业教育,“其使命是要发展学生的对知识追求的价值取向、社会责任、理性精神、人文情怀,以及人生品位等,归根结底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我们应该按照在通识教育基础上进行专业教育的思路,努力实现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统一和融合。

拓宽专业领域是当前人才培养体系要重点解决的另一个重要问题。近几年,人们对我国大学专业设置过窄不利于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这个问题已经达成广泛的共识,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设置新的人才培养体系要充分考虑拓宽大学的专业领域问题。要按照“厚基础,宽口径”的思想设计教学计划,淡化专业意识,增加基础课课程的比重,加强相邻学科知识的教学,加大通识教育的比重,增强专业设置的适应性,实现人才的宽口径培养。

大学的课程设计要体现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出发点的理念,课程在类型、形式与内容等方面都要适应学生多样化的发展要求。要建立以模块化为基础的知识整合与知识建构模式,根据知识社会中大学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可以按照基础模块与拓展模块、通识模块与专业模块、选修模块与必修模块、以学科为中心的模块与以问题为中心的模块等不同维度,建立模块式的课程体系”。

3. 精心地设计人才培养过程

对于人才培养的时间过程,要精心设计。对于整体学程可以分成若干段,每一段确定一个培养的目标,每一段的目标之间既要有所区别,又要有相互的联系,每一段的目标都要为总目标服务。要按照开放式办学的思想,精心设计人才培养的空间过程。要采用课堂内、课堂外相结合的方式,校园内、校园外相结合的方式,甚至采用境内、境外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人才的培养,充分有效地利用社会资源、国际资源为人才培养服务。

在教学方式与方法上,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宗旨、以注入式教学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采用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素质为宗旨、以参与式为主的互动型的教学方法与模式,积极进行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式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

4. 与时俱进地建立人才培养机制

人才培养机制主要体现在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上。教学管理制度的建立要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基本宗旨。研究表明,管理科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经验管理、科学管理和文化管理。当前的高等学校管理是经验型、科学型和文化型的混合体。为了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学校要努力探索、尝试实施文化管理。文化管理是管理的最高层次,是一种大家取得共识的激励人、培育人、发展人的有效的管理模式。

(1)建立弹性化的学制。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应该是弹性化的,也就是说学制可以长一些,也可以短一些,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间断的。(2)要建立以学分制管理为主和学年制管理为辅的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是适合于现代人才培养的教学管理制度,学习进程体现了灵活性,学习内容体现了选择性,有利于实施个性化培养,有利于人才成长。(3)建立多元的学习评价制度。以多元质量观为指导,要建立以公正、公平原则为基础,以多元质量标准为主要内容,以多方参与为主要特征的多元的学习评价制度和有效的质量监控体系,目标是激励人的上进、促进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龚怡祖.论大学人才培养模式[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2]蒋爱军,许宁,韩卫东,高慧敏.独立学院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刘英(1959-),女,黑龙江绥化人,哈尔滨师范大学恒星学院理事长,副教授,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高广君(1967-),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师范大学恒星学院副院长,教授,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作者:刘英 高广君

人才培养模式科学管理论文 篇2:

高职院校中“校企互动”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摘要:针对当前校企合作环境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弊端,提出了“校企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企业与学校之间建立稳定的长久的利益互动的合作模式,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交替深入进行,从而形成目标统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共同体。该模式可以培养出“理论结构广”、“专业技能强”、“社会服务意识高”的综合素质良好的学生,同时也能够实现学生就业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互动;人才培养;模式

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在分析大学与社会外部关系发展时指出:“展望未来,将产生出最激动人心的管理方式——高等教育界与企业的联系。” 近年来,我国的校企合作有了一定的发展,同时,各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方面进行了多层面、多角度的尝试,提出了“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三明治”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及“2+1”式人才培养模式,这对以“学校+课堂”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起到了良好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高职院校对地方经济的作用日益明显,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探索出具有更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显得非常重要。

一、以往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弊端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根据某个企业的需求来培养人才,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容易造成学生知识结构的单一、狭窄,进而影响学生在工作中的进一步深造和发展。“三明治”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偏向于企业对学生的培训,这类人才培养模式企业的负担较重,获利较少,很难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与主动性。“2+1”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学生三年级就去顶岗实习,长期脱离学校使得学生的理论知识得不到全面的提升。总之,以往的人才培养模式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未能建立人才培养的长效合作机制。

二、“校企互动”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校企互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质是指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全面职业化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主体,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双向互动和长期合作,将在校的理论学习、基本训练与企业的实际工作经历有机结合起来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模式[1]。这种模式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校与企业之间是互惠互利的关系,他们之间优势互补,建立以“共同发展”为动力、“契约合作”为形式的长久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既有利于学校学生的培养,也有利于企业的人才培养。第二,学生通过学校的“学”可以学到相应的理论知识,获得学历证书,又可以通过在企业的“学”学到实践知识,从而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第三,对学生的考察和评价也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承担的。一方面学生在企业的工作是和学校的教学目标相一致的,另一方面企业给学校提供的工作岗位也是经过学校认定的。第四,企业的人才培养的一部分是通过学校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来培养的,企业对学生的录用又是企业与学生之间的双向选择决定的。总之,这种模式注重的是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对等性、统一性和互惠性。

三、“校企互动”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

1转变职业教育的观念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转变教育观念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首先要树立人才培养的市场观,职业教育应灵活把握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要能有一定的预测性,预测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其次要树立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观,要能制定出以人才职业技能为核心、以学生作品为指标的教学考核体系,形成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学校评价和社会评价相结合;最后要树立技能为主的教学观,职业教育的特点就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就应与社会需求的岗位相一致,学生的知识积累、技能的掌握以及社会的适应都应符合社会的需求,要形成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2选择良好的合作企业

“校企互动”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对学校、对企业都有利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在选择企业的时候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应以学校的专业(或专业群)的建设为需求,选择某个行业的多家企业。合作的企业要求较高,应具备一定的开展实践教学的环境。能向学校提供一定的教学设备,有一定的实训基地,当然这类企业也可以将一定的业务转移到学校,让学生更能接近真实的工作环境,能接受学生的顶岗实习,是专业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3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建立健全良好的组织机构是“校企互动”人才培养模式能够顺利进行并长久发展的必然保障[2],这样的组织机构设立领导小组(由双方的领导组成),主要决策重大的事项,设立办公室,负责日常事务的管理和协调,下设干事,由双方抽调人员组成,负责具体的工作事宜。在进行合作的过程中应明确双方各自的责任,学校负责招生工作,基础课程的教学等,企业负责提供专业课的师资、设备和就业安排。双方共同建立相对稳定的平台来协调校企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处理校企合作中有关事务,使这样的合作长久进行下去[3]。

4制定合理可行的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学校专业特点和校企合作的实际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应根据学校和企业互动的模式,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方面加大适当的实践环节的课程量,可以采用“理论学习—实践学习—理论深化—实践提高”的循环深入的互动模式完成人才培养。学生的学习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公共文化课程和基础课程的学习,这一阶段主要是根据学历教育的要求学习公共文化课程和以理论为主的专业课程的学习。第二阶段,就是专业基本技能的学习,这一阶段就融入了相应的实践学习,实践教学可以由学校的专业课教师和企业的兼职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该阶段的实践教学放在校内实训基地完成。第三阶段,理论知识深化和专业技能提升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主要让学生到企业中,企业向学生提供经验丰富的员工来指导学生,在指导的过程中既强化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在实践中深化了理论知识。在这一阶段学生可以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第四阶段,实习与就业阶段。这一阶段由企业根据学生的就业意向和专业方向推荐到适合学生相关的就业岗位进行试用,合格后,由企业正式聘用。这种模式的人才培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专业技能为本位,学习过程为导向,课程建设与职业能力培养为共同发展目标。

5建设兼职教师和“双师型”教师队伍

教师是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既是执行者又是实践者。学校要培养“双师型”教师,优化“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立面向市场的教师动态管理机制,一方面可以培养学校的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可以利用寒暑假去企业下厂实习,在实际的实践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为学生的第二阶段的学习提供良好的服务。另一方面,企业的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也是特别重要的,可以从企业中聘请专家以及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企业的兼职教师不仅是学生职业道德的指导教师,同时又是学生专业技能实践的指导师傅,对学生的影响很大。聘请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和高素质的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有利于学生实践活动的安排和管理,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的就业沟通,更有利于给学生传递社会实践的专业技能以及服务意识。这种多元化的“双师”队伍一方面保证了学生在校技能的学习,另一方面又能让学生在第一时间掌握市场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保证了学生的学习和实习的质量。

6完善实习条件,加强对实习环节的管理

实习实训设施是高职院校中人才培养的基本条件,一方面学校和政府要加大公共财产对职业教育实训实施的投入力度,学校可以按照专业基本技能的要求建立企业现场设备一般水平建设实习实训室,在校内形成仿真的职业环境,探索校内实习基地建设的校企合作新模式,可以由学校提供相应的场所,企业提供相应的设备、技术等。同时也要不断建设和完善校外实训基地,并可利用自身的人才、技术等依托相关的专业办企业等。虽然有相应的校内、校外的实训基地,但为了避免出现“2+1”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问题,“校企互动”人才培养模式应加强对学生实习环节的管理,学生到企业去顶岗实习,会有较长一段时间离开学校,走向社会。社会的大环境与学校的学习环境有一定的区别,会遇到各种不同的人和事,也会遇到各种不可预测的问题,这时学生难免会产生一些想法。面对学生思想上的波动,应有针对性地对在外实习的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加强科学管理,保证学生在校外学习的顺利完成。首先要让学生清楚:对内是学生,应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完成学习任务,为学校添光彩;对外是企业的员工,必须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为企业争荣誉。其次,学校和企业联合起来按照“学校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以及企业对员工的工作准则”的双重要求对学生进行分阶段考察。

总之,“校企互动”下的人才培养模式调动了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加强了学生对就业观念的教育,学校与企业共谋划策、共赢利益,进一步完善和改进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是新环境中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需求和方向,也是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职业院校通过改变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与企业互惠互利创建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龚小勇,包华林,等.“工学结合,校企互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J].职教论坛,2007,(6).

[2]陈解放.“产学研结合”与“工学结合”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

[3]冯建军.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问题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8,(7).

作者:沈霞 钟慧敏

人才培养模式科学管理论文 篇3:

高职高专兽医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与管理探索

摘要:工学结合是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也是高职高专教育的核心理念。探索和实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与管理是新时期高职院校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对学生培养具有积极促进作用。本文结合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兽医专业的实际情况就高职高专兽医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与管理进行了分析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高职高专;工学结合;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以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将现代教育制度与劳动制度有机结合的一种新型的学习制度,是将学生的课堂学习与实际工作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学生就业核心竟争力,更好地促进学生职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机制,这是中国高职高专教育改革提出的新思路。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由以规模扩张为目的的外延型发展模式转变为以提升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型发展模式,“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高专院校改变传统的以学校和课程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立并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现代畜牧业的发展,养殖业生产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行业和岗位对兽医专业人才的要求标准有了较大改变和提高,要求兽医专业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有系统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过硬的实践技能,毕业后才能很快适应岗位技能要求。近几年,我国许多高职高专院校已经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纷纷开始调整培养目标,改变培养模式,探索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新模式。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几年来在兽医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和管理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索,现总结以供参考。

一、高职高专兽医专业工学结合模式建立的途径

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及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对河南省及全国相关用人单位和企业进行广泛的专业人才需求调查,确定兽医类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具备从事现代兽医所必须的基本知识,掌握动物疾病防治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围绕这一培养目标,我们探索了以下几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一)订单培养

“订单培养”又叫“订单教育”,是高职院校在新的学生就业形势下,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式。是指学校依照用人单位人力资源计划,在与用人单位充分协商的基础上,结合用人单位提出的人才培养规格与标准,与用人单位签订“订单”,即“人才培养与用人协议”,并以此制定相应的教学培养方案与计划。学生毕业时,经用人单位和学校考核合格后,用人单位依照用人协议,吸收毕业生到其单位就业并签订就业协议。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从2006年开始,通过企业调研,与黄泛区欣鑫牧业有限公司、正阳种猪场、上海东方猪场等单位以2006级兽医专业的为试点,尝试了“订单式培养”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入校后的前两年完成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和基本素质培养,第三学年进入养鸡场、養猪场、养牛场进行为期一年的生产实习。学生在实习期间,由企业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岗前培训、岗位技能培训和基于生产过程的全程实习指导,学生以一名企业员工的身份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企业给学生一定的生活补助;同时学校还要定期派相关专业教师到企业对学生的实习状况进行检查,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与企业进行沟通,及时解决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种工学结合模式学生不仅可以让学生提前熟悉工作岗位的操作规程,体验工作实景,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忠于企业的思想品德。企业通过这种模式获得了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促进了企业的发展;而学校则加强了与企业的合作,建立了稳固的校外实习基地,从而实现了学生、学校、企业三方受益。

(二)顶岗实习轮岗不断线,校企双方互惠互利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定位越来越理性化,能适应岗位需求的人才才是企业需要的人才。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必须坚持以岗位需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不断提高教学的实效性。顶岗实习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顶岗实习是专业教学中的重要一环,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必然程序。因此,如何精心设计和科学管理学生顶岗实习过程,是目前高职高专院校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我们根据生源不同,科学设计了兽医专业普招生和对口生学生的在企业顶岗、轮岗不断线的顶岗实习方式,实现了校企双方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具体做法是:在第五学期先安排兽医专业对口生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第六学期依据对口生顶岗实习的岗位数量再安排同样数量的兽医专业普招生学生继续到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这样既保证了企业各岗位人员的稳定,又保证了学校安排学生顶岗实习人数的稳定,密切了校企合作关系,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三)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聘请行业企业专家为兼职教师

为了及时将企业对需求人才的素质和技能要求完善在学校制定的培养方案中,学校要主动邀请企业、行业专家走进校门共同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我校2002年就开始成立了由20余家涵盖养殖、兽药生产、饲料生产、动物疫病防治、动物防疫检疫等方面企业参与的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兽医专业建设与发展指导委员会,负责兽医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兽医专业改革与建设、课程改革与建设等工作,提高了培养内容的针对性、培养方案的可行性和学生培养的高效性。同时还聘请行业专家、技术能手担任学校兼职教师,每学期按照教学计划,给他们安排授课任务,兼职教师将他们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职业感受传授给学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达到了校企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目的。

(四)青年教师到企业实岗锻炼,培养双师素质教师

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这一模式对指导学生实习的教师素质有较高的要求,除了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外,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较强的学生管理能力,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近几年,我们将青教师尤其是刚走教师岗位的年轻教师有分别送到不同的养殖场进行为期半年或一年的实岗锻炼,以一名企业员工的身份参与饲养管理,并按生产流程进行轮岗实操,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实践技能。经过养殖企业实岗践锻炼的教师,真正成为了双师素质教师,同时还积累了大量的图片、影像资料,回到学校以后,这些老师给学生上理论课时能将生产实践中的大量真实资料展现给学生,提高了教学效果,在指导学生顶岗实习时,能很好地根据生产环节、不同岗位的技术要求指导学生。同时,进入企业锻炼的教师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为企业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因此,深受企业的欢迎和好评,从而达到了教师、学生、企业三受益的目的。

(五)与企业合作,开办创业教育班

对于高职高专院校来说,开展创业教育,目的是推动大学生自主创业和就业,与企业合作开办创业教育班,聘请企业成功人士、成功创业的往届毕业生到校举办创业教育企业家讲坛,将他们创业的历程、成功的经验甚至是失败的教训讲授给学生,让学生及早了解社会、企业对人才的能力需求和素质需求,帮助学生规划职业生涯,培养创业素质,提高创业能力;学生通过创业教育、与企业的沟通、开展创业规划大赛,更加了解了行业,明确了职业素质要求,增强自主创业的信心,从而实现了企业与学校高素质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与供求的契合和对接,从而完成了素质教育的工学结合,这样培养的学生就更能满足企业和社会的需要。

二、高职高专兽医专业工学结合的管理模式——校企双重共管模式

工学结合是高职高专学校学生校外实习实训期间学生管理的重要环节,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点和难点。因此,方无论是在专业技术指导、日常生活管理,还是学生的思想教育,校企双方都需要共同参与,建立校企双重共管的管理模式。

(一)企业管理

对于走企业实习的学生,企业按照员工管理制度、企业文化教育和岗位技术要求等加强对学生的培养、教育和管理,并确定有专门的企业指导老师,负责各项管理工作。在企业实习期间,学生以员工的身份承担具体岗位工作,服从企业各项要求,同时,企业要充分发挥其自身的培养职责,定期或不定期对学生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开展生产实习座谈会、交流体会和分享收获,促进学生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企业还要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职责,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觉悟和职业素养。在实习结束时,企业制定考核方案,对学生进行专业技术和职业素养的全面考核,对实习表现好、专业技术水平较高的学生企业给予奖励,同时,企业可以将考核结果与选人用人相结合,这样企业不仅留下了想用和可用的人才,而且也给学生以一定的压力和激励,提高了学生实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提高了实习效果。

(二)校方管理

学生虽然进入了企业实习,但仍然是没有毕业的学生,因此,学校仍要按照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同时,制定“顶岗实习管理办法、指定实习指导老师、明确实习内容、制定学校的实习考核方案。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指导老师定期或不定期到实习点指导学生,解决他们在实习中遇到地技术难题,要求学生每天要写实习日志,定期写实习小结,实习结束,写实习总结,学校要按照考核方案对学生进行实习考核,对考核优秀的学生颁发“优秀实习生”证书,对表现不好的学生给予批评教育。最后学校企业考核成绩和企业考核成绩汇总,由企业和学校双方的考核组人员共同确定每位实习学生的实习成绩。由于企业和学校的共同参与,实现了共同指导、共同管理、共同考核的校企共管的工学结合管理模式,实现了实习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双优化”。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遵循了职业院校的办学规律,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的需要。其根本动力就是在办学过程当中,把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机制全方位地跟企业结合,使学校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行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也是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提高职高专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这种教育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为实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在社会多方合作的基础上,以学校和企业两个操作主體的结合为表现形式,以高技能实践能力培养为目的,把课堂学习和实践工作动态的结合起来,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真正达到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今后我们还将继续加强工学结合方式、内容和机制的探索与研究,在“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高专教育方针指导下,开拓新思路、研究新措施、实施新方法,逐步完善工学结合管理,服务好学生成才和企业选才。

参考文献:

[1]林洁.工学交替及订单式培养模式的探讨[J].教育广角,2009(7):111-112.

[2]陈律.发挥指导教师作用提高工学结合效果[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35-36.

[3]陈用刚.校企合作“订单式教学”的探讨与实践[J].教育新观察,2009(8):5-6.

[4]葸小慧.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保障机制的研究——以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08(4):190-191.

[5]韦家明.工学交替促进教学改革培养实用人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0):62.

[6]赵华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4):5-7

[7]张喜春.同职新“2+1”教育模式探究[J].教育与职业,2006:31-32.

[8]贺新元.职业教育教材现状及改革思路[J].中国科学教育,2004(10):91-92.

[9]李占军.“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实训教学模式探索.职教论坛,2006,(18).

[10]耿洁.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机械职业教育,2007,(4).

作者简介:石冬梅(1964—),女,河南商丘人,副教授,主要从事临床兽医学方面的研究。

作者:石冬梅,王春明,李文刚,王 军,宋予震

上一篇:学校管理发展特殊教育论文下一篇:职业道德教育高职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