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出口退税研究论文

2022-04-29

近日,一项有关出口退税政策的颁布实施,让中国纺织工业又一次面临重大抉择。据了解,从今年7月1日开始,我国将实行新的出口退税政策,553项“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将被取消,2268项容易引起贸易摩擦的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将进一步降低。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科学发展观出口退税研究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科学发展观出口退税研究论文 篇1:

金融危机背景下出口退税制度的改良刍议

【摘要】本文回顾了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的发展沿革,就金融危机大背景下我国出口退税政策所面临的新旧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所分析出的问题对我国出口退税制度的改革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出口退税;金融危机;产业升级;税制改革

当前,世界金融秩序跌宕起伏,在全球经济颓势的步步紧逼之下,我国经济发展处处显现出增长放缓的趋势。即使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已经陆续出台了对应的若干措施,并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但是对于经济危机所造成的既定损失,我们企业已无可规避。从债券市场的指数低迷,到实体经济的进一步下滑,我国的出口企业首当其冲地直面此次金融危机。危机所直接导致国外市场需求减少,汇率不稳,进口交易的货币成本高居不下等因素影响,我国的出口企业的盈利能力不容乐观。面临当前出口增速放缓的挑战,中国的出口退税率已经连续多次上调,某些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已经达到了17%的“触顶”上线。例如2008年12月24日所上调出口退税率的553种机电产品之中,总共有161种的机电产品的出口退税率调高至17%的上限。可是,对于绝大多数品种的出口商品来说,出口退税率还有进一步上调的空间。2008年5月2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稳定外需的六条政策措施中的第二条强调要完善出口税收政策。继续支持具有优势的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高科技产品出口。联系到此前国务院通过的一系列产业振兴规划及其实施细则,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在促进出口贸易方面,国家对于出口退税政策的使用还将进一步强化。

1.我国出口退税制度概述

出口货物退(免)税,简称出口退税,其基本含义是指对出口货物退还其在国内生产和流通环节实际缴纳的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和特别消费税。出口货物退税制度,是我国税收的重要组成部分。出口退税主要是通过退还出口货物的国内已纳税款来平衡国内产品的税收负担,使本国产品以不含税成本进入国际市场,与国外产品在同等条件下进行竞争,从而增强竞争能力,扩大出口创汇。

我国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实行出口退税政策,几经变革,从出口退税税制改革和完善的进程来分析,我国的出口退税制度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一是1950年到1984年的计划经济体制阶段;二是1985年到1994年改革开放初期阶段;三是1994年到现在的稳定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从1950年至1984年。

在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对进出口贸易严格按计划执行,全部实行“三统一”即实行“统一计划、统一管理、统一经营”政策,进口计划全部由国家计划委员会逐一安排。此时对外贸易只能算是一种单纯的行政计划,价格和汇率杠杆均不能发挥作用,计划经济特征明显。

第二阶段:从1985年至1993年。

改革开放后,国家逐步放松计划经济体制对进出口贸易的管制,同时打破垄断、扩大外贸企业经营自主权。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为出口建立了必要的市场基础,在这种条件下,若再继续实行进口不征税、出口不退税的“两不”政策,那么就会导致进口获利过多,必然导致进出口比例失调,因此我国开始逐渐恢复出口退税政策。

第三阶段:从1994年至今。

1994年起至今,我国进行了财税、外贸、投资三位一体的体制改革,其中包括建国以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税制改革,确立了对所有货物征收增值税,对部分货物征收消费税的税制标准。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之中,经济形势、外贸情况和财政偿付能力也是在动态变化着的,这一阶段的出口退税特征表现为政策的不断调整完善,包括调整出口退税的财政分担体制、税费计算方法、调整退税率等。

2.我国出口退税制度所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虽然从社会经济发展来看,我国的出口退税长期以来在我国的出口经济发展中对降低企业成本,增强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上发挥了相当积极的作用,产生了应有的促进效应。但随着我国加入世界经贸组织,尤其是面临这次突如其来、愈演愈烈的世界金融危机,一些问题也很快凸显出来,我国现行的出口退税所导致的出口贸易弊端仍不能忽视。

(1)现行的出口退税机制存在引发退税壁垒从而影响商品正常流通的弊端。由于超基数退税部分由中央与地方共同负担,地方对应负担部分层层分解,造成外贸供货地区与购货地区财力失衡:货物环节的增值税在产地交纳,但退税则要由出口地政府负担一部分,结果导致正常的商品流通被人为阻滞,东部沿海地区挤占中西部市场,形成地区间资源、市场的分割,制约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延长国内生产链而降低外向度。这与中央提出的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要求相背离。

(2)加剧了出口贸易的摩擦。出口退税率的进一步提高,使得出口商品以更为低廉的价格进入国际市场,这样再加上我国超额的外汇储备,产品的价格优势可能进一步加剧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摩擦。并且随着我国与国际上贸易的紧密联系,外贸商对我们的出口退税政策知根知底,普遍的情况就是我们提高出口退税,他们就压低出口价格,这么一来,好处大多让出口贸易商拿去。结果出口退税不仅没有促进我国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转化为企业利润或国家利益,反而助长了恶性竞争,恶化了贸易条件。

(3)现行的出口退税政策并未有效的改善产品出口总体结构,这直接导致我国在国际市场上曾经的绝对竞争优势开始下降,何况我国长期以来实行出口导向型贸易战略,在出口快速增加的同时,外资大量抢占我国国内一些非高新技术的传统领域,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我国出口的支柱产业,出口产品主要是一些技术含量低的传统产品和工程度低的初级产品,普遍的出口退税政策不能使深加工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在出口产品中达到可观的比重。出口退税所引起的的出口产品层次结构的单一和低级化已经不适应国家调整产业结构政策的要求,

(4)新的退税担负政策造成地方财力不足,导致新的出口欠退税正在形成;加剧了地方财政收支矛盾,影响了地方发展开放型经济的积极性;再次形成地区间资源、市场的“割据”,制约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出口退税对沿海地区外贸出口依存度较高、财政不是很宽裕的县乡带来更大的冲击,随着开放型经济的迅速发展,这些地区将面临无钱退税的窘境。

(5)退税效率低,国家和地方财政不到位,导致拖欠税款居高不下,给企业的生产经营造成严重负担,以至于部分企业不堪退税款巨额拖欠,最终资金链断裂而倒闭。出口退税返还期限的不确定性,已经造成企业经营中难以预计的政策风险,退税款不能及时足额到位,企业应退税资金严重积压,占用了企业日常经营中的流动资金,造成企业资金周转困难而难以为继,从民营小企业到国有大企业,出口企业的资金链越绷越紧。

3.我国出口退税制度的改进措施

第一,建议国家进一步深化调整中央与地方之间的退税负担机制,应增加出口退税方面的预算资金,并建立“滞退金”制度,将进口环节增值税由中央税改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以减轻地方政府增加的负担。把国家的关税收入全部用于出口退税,不足部分由中央对地方采取适当集中增值税的措施,补充出口退税的资金缺口,出口退税不再与地方实际出口额挂钩,以此解决增值税异地缴纳与出口退税本地负担之间的矛盾,弥补外贸供货地区与购货地区财力鸿沟,从源头上解决由此引发的商品流通的人为阻滞问题。

第二,可以采取一部分出口退税以企业公积金的方式隐性回惠给企业的政策,而这部分以企业公积金名义的出口退税仅能用于发放工人工资或者用于引进改进生产设备及鼓励创新方面。以隐性的出口退税代替显性的出口退税,规避反倾销调查和贸易壁垒的风险,可充分发挥出口企业的竞争优势。鼓励出口企业加大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开发,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以自主创新为基础的核心竞争力,而不是一味地依赖出口退税来提高盈利能力,降低生产成本。

第三,积极主动推行完全的、实质性的,彻底的差别出口退税制度,更大幅度的降低甚至直接取消对那些高污染、高能耗和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保留甚至提高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技术产品的出口退税,通过推行完全的、实质性的,彻底的差别出口退税政策传达出国家对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信号,从而引导出口企业调整好投资的方向,进而避免盲的目投资和产能的过剩,进而实现我国出口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第四,应建立出口退税转移支付制度。实行“多收不少补,少收不多补”、“增加出口地方财力不减”的出口退税转移支付政策,以省为单位建立出口退税专项基金,对经济薄弱的地区出口退税量大、影响当年收支平衡的县乡财政给予重点基金补助,满足地方财政需要。这样就不会造成“鞭打快牛”的现象,有利于促进各个区域的经济协调发展。

第五,建立高效率的电子退税平台,继续使用金融手段如目前普遍使用的出口退税帐户托管贷款,但必须及时跟踪贷款规模及银行资产状况,以防财政责任与银行责任错位。而对一部分信誉好的企业,只要具备适合的监管条件,也可试行用“不征不退”的办法帮助出口企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而相当重要的一点是堵住增值税征管及出口退税方面的各种漏洞,强化监管环节,严厉打击偷、逃、骗税行为,真正使出口退税能够征于斯、退于斯,退得其所。

在过去的2008年里中国作为一个出口经济占GDP很大比重的国家,上半年人民币的增值,下半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一旦中国的出口市场缩小了,那么国内实体经济势必受到影响。面对着全球金融危机的压力,当前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就是要“保增长”。从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统筹国内外市场关系这一点来看,要做到“保增长”,不仅仅要靠“扩内需”,而且也要重视“稳出口”。从这个意义上讲,今后一个时期,出口退税作为我国主动应对当前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缓解出口企业困难,提高出口企业竞争力的必要措施必将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认真研究并完善新形势下我国的出口退税制度,这项工作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朱波,范方志,汤玉刚.出口退税中央、地方分担机制研究——运作原理、负面效应与机制优化[J].财究研究,2005,(1):92.

[2]黄晓芝.刍议我国出口退税新政策[J].经济金融观察,2006,(6):17-18.

[3]梅新育.出口退税改革影响面面观[J].进出口经理人,2006,(4):08-02.

[4]刘翠微.建国以来出口退税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启示[EB/OL].http://www.crifs.org.cn/,2005-07-08.

作者简介:翟劼(1987—),男,江苏扬州人,大学本科,现就读于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商学院,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作者:翟 劼

科学发展观出口退税研究论文 篇2:

出口退税挑动纺织神经

近日,一项有关出口退税政策的颁布实施,让中国纺织工业又一次面临重大抉择。

据了解,从今年7月1日开始,我国将实行新的出口退税政策,553项“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将被取消,2268项容易引起贸易摩擦的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将进一步降低。根据日前发布的《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低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此次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共涉及2831项商品,约占海关税则中全部商品总数的37%。这是我国在今年数次调整相关商品进出口关税税率基础上,又一次大规模调整国家出口退税政策。

在这次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中,作为我国出口大户的纺织工业,不可避免受到波及,这是自2001年以来,我国第4次调整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与2006年以纺织品调整为主不同的是,这次调整的范围扩大到了服装和部分纺织原料上。其中,服装、鞋帽、箱包产品大类由13%的出口退税率下调至11%,粘胶纤维的出口退税率调整幅度较大,从11%下调至5%。

此次调整,对纺织行业影响之巨可想而知:在负面影响方面,以出口为主、毛利率相对较低的纺织企业受到的冲击最大,在劳动力成本不断提升,国内原材料价格上涨,人民币持续升值,能源紧张的情况下,部分纺企甚至可能濒临破产的境地;但与此同时,也从深层次促使了行业再一次洗牌,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结果。长远来看,在阵痛之后,或许是纺织业一次自我提升的难得机遇。

综述

一石激起千层浪

经国务院批准,2007年6月18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邵、海关总署发布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低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规定自2007年7月1日起,调整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政策在纺织业中,服装产品由13%的出口退税率下调至11%,粘胶纤维的出口退税率从11%下调至5%。

一直以来,每年六七月都是纺织业相对平淡的时期。然而,这项政策的出台,由于当中潜在的巨大冲击力,在纺织界中掀起了滔天巨浪,让今年的六月成为沸腾的六月,各种声音、观点久久回荡其中,既有理性的赞同,也有消极的反对。尤其是那一批靠低价出口占领市场外贸型小纺企,由于面临着生死关头,言语更是激烈,呈现出无奈的情绪。浙江某企业老总针对这次出口退税调整如是说,“去年,纺织品出口退税率下调,现在服装出口退税率又下调了,做纺织服装业这块真是越来越难了。”

据了解,国家这次下调出口退税率,主要是为进一步控制外贸出口的过快增长,缓解我国外贸顺差过大带来的突出矛盾,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抑制“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促进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和进出口贸易的平衡,减少贸易摩擦,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然而,这对于我国纺织行业来说,最直接的后果却是相关出口企业的利润大为降低,影响面之广、程度之深,实在无法忽视。

众所周知,纺织行业是我国巨额贸易顺差的主要创造者。2006年我国纺织品和服装进出口总值为1651.36亿美元,与上年同比增长22.66%,占全国外贸进出口总值的9.38%,贸易顺差达到1290.34亿美元,占我国贸易顺差的71%。今年第一季度纺织行业贸易顺差达272.8亿美元,占到总顺差的近60%。所以,在出口退税调整中,纺织行业受到的影响首当其冲。

早在去年9月,我国纺织品的出口退税率由13%下调至11%的时候,一些纺织商会就认为,服装是劳动密集型行业,下调出口退税直接影响企业的效益以及社会劳动就业,因此呼吁服装行业出口退税不要再作调整。据推算,出口退税率的下调,将不仅是增加出口企业生产和流通成本,压缩利润空间那么简单,企业可能会出现利润负增长的问题。对于企业来说,利润负增长意味着亏损、倒闭,一旦就业岗位多、劳动力密集的纺企因此倒闭,就进而意味着失业率的上升,不利社会和谐。

而众多业界专家则认为,这次退税调整可能会引发纺织行业的次深层洗牌,引导企业由“出口数量导向”升级为“出口效益导向”。近几年来,纺织业在片大好形势之下,其实已经渐渐产生种种不利的因素,包括劳动力成本的上涨、原料价格的上涨、人民币的升值、贸易摩擦等等,倘若不思变革,在不久的将来必然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因此未雨绸缪是英明的举动。在这项政策的促进下,纺织行业要尽快更新观念,不断创新,加快实现产业升级的步伐,以好的产品、好的品牌谋求新的生路。

思考 双刃剑之殇

毫无疑问,本次出口退税的影响之巨大,有目共睹对于众多以出口为主的中小型纺织企业,不啻为一次生死的考验。有部分关联企业无奈地表示,企业的冬天或许就要来了;但也有的企业乐观认为,这是产业升级、把企业做强的机遇.

究竟是从此一蹶不振,还是借此演变成风凰涅禁而取得新生?让我们拭目以待。

退税政策原意是鼓励企业出口,但在这些年的实施过程中,很多企业利用退税空间竞相压价。比如纺织业,现在的行业平均利润率不足百分之五,退税率降低了,很多企业出口的利润减少了很大 部分。在目前纺织业平均利润不足百分之五的情况下,出口退税的再次下调,使得那些利润在百分之三以下的纺织品企业,要面临亏损的严重后果。

以福建泉州为例。对退税的调整,福建泉州市外经贸局副局长郑金福忧虑地说,不仅“此次出口退税调整对泉州短期的影响是空前的。可以说,整个泉州的出口产业结构都受到影响”根据将于7月1日实施的出口退税新政策,泉州包括服装在内的传统的出口强势产业,此次全部遭遇退税下调,最少的也下调了2%。虽然早在半个月前,泉州方面就得到商务部有关可能要调整出口退税的通知,并已向企业发布预警信息,但因为企业的订单至少已经排到2个月之后,而且目前又是外贸企业出货的高峰期,所以,对于企业来说,赶在7月1日前出货,根本不可能。

因此,透过此次出口退税的调整,我们既感受到相关企业的艰难,也从另外个角度意识到加快产业升级、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必要性。

企业生存样本调查

中国第一纺织网(WWW.webtextiles.com)在不久前进行了一次关于出口退税调整对纺织服装企业影响的调查,调查范围涉及近140家企业,其中外贸型企业占49%,生产型企业占39%,外资企业占12%。在这些企业里,从企业规模看,年出口纺织品服装总额在2000万美元以下的占68%,出口总额在2000万~5000万美元的企业占16%,其中,服装出口额在2000万美元以下的占73%,年服装出口过亿的企业占7%。在被调查的企业中,有71%的企业

认为能够承受的出口退税率下调幅度在1%,有21%的企业能够承受下调2%的下调幅度。

由中国第纺织网对这些企业的调查结果可以得知,大部分企业的利润率很低,在5%以下的竟占80%,而对下调出口退税率持有异议的企业居然占83%,虽然因为样本数量有限,未必能完全反映我国相关纺织企业的真实情况,但管中窥豹也可略知斑。

由此可见,对于广大以出口为主的纺织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要接受出口退税下调阵痛的心态可想而知。毕竟,在国内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劳动力成本迅猛提升,以及人民币持续升值的情况下,再实施下调出口退税的政策,低端纺织品出口将成为中国实现贸易平衡过程中的牺牲品,纺织全行业效益增速下滑的现象也在所难免。此时,如何实施产业升级,从大局着手,积极应对,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尽可能减少因退税率下调给企业带来利润损失,将成为我国众多纺企需要直面的生存命题。

根据中国第一纺织网的信息,这些企业对于出口退税下调,还表示了几个观点

一、中小型纺织服装企业不可能全部一味追求出口中高档服装,不可能一起争抢中高档服装市场,欧美市场低档休闲服装市场也相当大,假如下调服装出口退税率,很可能将中低档市场拱手让给东南亚国家。

二、国家为减少顺差,下调出口退税率的初衷可以理解,但希望不要搞“一刀切”,可以考虑只调整国内出口量大的服装产品退税率,这样可以明显降低贸易顺差,也可为中小型服装企业提供相对宽松的政策环境。

三、国家下调服装出口退税率可以接受,但在下调幅度、下调时间和政策透明性上能有所变化。部分企业希望出口退税率的调整能够给1~2个月的缓冲期,以方便给企业时间调整与客户的价格。应进步拉开纺织品和服装出口退税税率,让从中国进口面料的国家的成本也相应提高,最终有利于保持和提高中国服装出口的竞争力。

措手不及的纺企

政策的调整,最有切身体验的就是相关企业。政策的出台,其实已经早有征兆,业界也提前有了传言,但出口企来有针对性的调整并非能一蹴而就,因此承受政策调整的阵痛是必然的。

有一家纺织企业的老总表示,纺织品出口近几年几乎都没有什么利润,都是靠出口退税来支持,这次出口退税率降低,对企业的影响就比较大,即使企业对此早已有心理准备,但影响依然还是不可小视。企业的对策首先只能是提价,虽然多年积累下来的老客户对调价都能够理解,但不得不承认,退税下调对企业是个很大的考验。

这个观点在业内是非常普遍的。专家介绍,调整出口退税,受影响首当其冲的就是纺织企业,不少外向型企业将直接面临亏损。这两年可以说是部分纺织出口企业的“灾年”,在连遭人民币升值、退税下调之苦后,纺织企业的利润空间已经被一再压缩,基本所剩无几,国际竞争优势进步下降,不少企业将因此雪上加霜。

浙江绍兴是我国纺织企业集中的基地之一。绍兴天马印染有限公司去年面料出口额达5000多万美元,企业表示,“退税下调个点,一米布的利润就减少角钱。以此计算,今年将有上百万元的利润流失,能不亏就算不错了。”

面对退税下调,提价也就成为不少企业首先想到并采取的应对策略。某个企业认为,“没办法,退税下调幅度这么大,我们只能先提高价格减少损失,再慢慢想办法。”尽管如此,该企业负责人仍然表示当初好不容易拿到手的订单,要硬着头皮做下去。

实际上,在2个月前,已经有些具备前瞻性的外贸公司不接涉及敏感产品的单子了,他们认为,在出口退税新政簧出来之前不好定价涨价外商不接受,还可能把客户赶走不提价,如果退税下降了就亏本。但对一线生产企业来说,却是个两难问题。“生产不能停下来,否则工人怎么办?”一位企业负责人说。一般企业接订单到出货要有三四个月的周期,所以消化下降的2%的退税也要三四个月时间,只能等这批单子做完了,下批单子才有理由向客户提出涨价了。

但并不是所有企业都能轻易靠提价来释放政策带来的利空。中国第一纺织网的资深行业分析师汪前进表示,由于国外客户对国内服装加工出口企业的利润是很清楚的,加之国内外同类企业间竞争激烈,因此中小企业涨价的回旋余地并不大。汪前进认为,“新政策的出台甚至有可能导致这个行业里这些中小企业的一次洗牌。政策会进步导致服装贸易的两极分化,一些大企业、有自己品牌的企业可以通过价格将损失转移给消费者,同时这样的企业利润空间比较大,承受能力也比较强。2%出口退税,影响比较大的是些中小企业,这些企业有很多都是做加工贸易的,平均利润本来就低。因此情形并不乐观。”高勇:行业利润有所降低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高勇在接受记者采访中表示,此次服装和粘胶纤维的出口退税率下调,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首先是国家实施了“减顺差”的政策,从宏观调控的角度进行了必要的调整,对此,我们行业应该理解并配合国家。从国际大环境来看,同时也是为了缓和国际贸易争端。出口退税虽然为国内纺织企业提供了利润保障,但较高的出口退税率在贸易争端中有着不利的影响。所以,纺织品出口退税率下调,有利于减少与欧美的贸易摩擦;二是为了促进纺织行业产业升级,并通过政策调整促进纺织企业兼并整合,加速设备的更新换代,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进而提升我国纺织行业整体盈利的能力。

本次出口退税对纺织行业的影响不小,不少纺织企业生产规模偏小,盈利水平不高,特别是近年来受到原材料、能源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贸易摩擦、知识产权争端等因素影响,纺织业的发展遭遇定困难,因此这次服装和粘胶纤维出口退税率的下调,将使行业的利润有所降低。但总体来说,此次出口退税下调的幅度,特别是服装出口退税率下调幅度为2%,还是比我们预想的结果要好,这也跟行业组织向国家有关部委努力争取有定的关系,但此次政策调整没有过渡期,前几个月签订的出口订单会受到直接影响。具体到服装和粘胶纤维来说,主要影响为服装方面,由于其出口额占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的63%,此次出口退税率下调两个百分点,虽说比预料好些,但对于原本利润率就不高的服装企业来说,这个下调的幅度还是比较大的,粘胶纤维方面,企业面临的形势相对来说要严峻些。我国粘胶长丝的出口量占总产量的30%左右,出口额达5亿美元。出口退税率下调6个百分点,企业的利润要减少大约5亿人民币左右。

高勇表示,由于业界对出口退税下调在几个月前已经有所预计,国外进口商和我国出口企业此前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近段时司以

来不敢签大单、长单,所以企业的出口不会受到很大损失,而且政策公布后,今年下半年的出口形势也就明朗了,从这个角度讲,也并非是件坏事。与此同时,我们也希望国家能充分考虑到纺织业特殊的情况,尽可能维护政策的稳定性,出口退税下调幅度不要太大,还是应该设置定的过渡期,这更有利于企业做好相应的准备,以减少损失。

业界声音:政策宜稳定

业界认为,应该说本次调整出口退税政策多少有些突然袭击的味道。因为,跟以往不同的是,这次出口退税政策调整没有设置过渡期,只是将调整的政策内容提前定时、司对社会公布,使企业有提前准备时间。

财政部为此表示,去年在出台出口退税调整政策时,考虑到政策调整的品种较多,涉及面较大,曾特别规定了三个月的过渡期,即对调整出口退税率的商品只要符合定条件并在定期限内办理出口合同备案的,可以按原出口退税率执行。然而,一些企业在去年的执行过程中“抢出口”,还出现了很多虚假合同,影响了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控效果,也造成了企业之间的不公平竞争,因此这次出口退税政策调整没有设置过渡期。

此次调整,有行业分析师认为,调整实际上比较温和,退税范围仅为服装和粘胶纤维,没有包括此前传言的纺织品,同时退税率的下调幅度和下调产品范围都小于市场预期。尽管如此,对纺织行业产生的影响却不容忽视,此次调整比前次调整涉及的面更广。根据资料,纺织品出口约占全行业出口总额的40%,而服装、粘胶纤维、鞋帽等产品出口占行业总出口比重达到60%左右。另外,从时间上看,上次的调整存在一定的过渡期,本次调整虽然提早一段时间公布,但没有设置过渡期,因而对行业内企业的影响更大一些。对此, 些财经界人士认为,应当注意保持政策的连续性,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直执行着鼓励加工贸易的出口政策,即使调整也应当“循序渐进”,应当尽量避免政策更改走得太快,以免对中国出口的稳定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商务部研究员梅新育博士支持这种观点。他表示,出台出口退税新政并不十分令人意外,一方面应坚决落实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另方面应该从提升产品结构、改善企业组织等方面加大投入,缓解出口退税新政可能产生的副作用,并促进达到提高出口效益的预期目的,避免发生政策调整回头。

但与此同时,梅新育认为,自2004年以来,我国已经数次调整出口退税政策,从去年9月以来的贸易政策调整尤其密集,今年6月1日起要调整部分商品进出口暂定税率,7月1日起实施出口退税新政,从去年实施新出口退税制度到此次出口退税新政,历时不过半年。即使目的正确,过于频繁的政策调整也必然导致企业对政策环境的预期很不稳定,干扰其正常的生产和经营节奏。因此,此次力度空前的出口退税新政发布之后,出口退税制度应当稳定足够的时间, 两年内不应继续削减了。

应对 困境中成长

服装行业是劳动密集性行业,服装企业解决了大量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人民币加速升值、配额、原料及劳动力成本上升已经让企业举步维艰,如果再加上出口退税率下调影响,部分生产结构存在问题的服装工厂可能面临关闭的局面.亦将导致相关从业人员失业,这是一种可能出现的情况,也是纺织服装业在政策调整下必然遇到的阵痛如何克服今后因为各种因素导致的“阵痛”,是业界上下所需要研究的课题。

据有关部门计算,基于2006年的数据,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下调1个百分点,行业利润将下降4.6%。而出口退税税率降低将会是一个长期的趋势,对于基本靠退税来盈利的企业该如何应对这场面临生死存亡的挑战?

面对类似的出口退税下调带来的不利影响,有不少企业希望通过陈诉困难而获得国家用其他方式进行补偿。这观点不仅仅是少数企业的想法,还带有相当的普遍性。

但梅新育博士对企业希望国家能给予补偿的心理并不倡导。他指出,旨在提高出口效益、推动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政策调整方向已经提出数年了,政策调整也已经发生了几次。在政策调整酝酿过程中,不少企业宁可进行活跃的游说力求保住某些不符合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目标的政策,却不愿意下功夫提升产业结构、开展自主研发。此次出口退税新政告诫许多企业,与其把希望寄托在游说上,不如把希望寄托在自己企业积极的实际调整措施上。

因此,企业的应对理应先从自身入手,抓好技术创新、品牌创新和管理创新,这是每个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社科院财政与贸易研究所副所长高培勇这样表示,实施新的出口退税政策,对企业来说也是个调整与提高的机会,出口退税率的下调无疑会增加企业生产成本,会给纺织等低利润行业带来定的压力。但国家近几次出口退税率的下调,客观上也起到逼迫企业减少低附加值产品出口、研发高附加值产品、寻找新利润点的咋用。

遵守“适者生存”法则

根据初步的资料,2006年全年纺织行业的利润率仅有3.65%左右,在保持盈利水平不变的基础上,因为退税下调将导致行业的利润率只有3.33%,尤其重要的是,下半年是出口的旺季,对行业的负面影响更为显著。在这些数据面前,纺织行业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在低附加值产品横行的年代里,行之有效的“以量取胜”的营销模式已被证明走进了死胡同。

因此,出口退税率下调,给行业带来的直接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该如何去应对?

事物都有两面性,此时,就有不少企业认为,下调未必就是坏事。有实力的企业就很高兴看到退税下调。这是大浪淘沙,将好的企业留下来,将竞争力不足的企业淘汰出局。

福建有家企业这样说:“每一次出口退税下调,我们都认为是好事。目前企业利润低,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企业间无序、混乱甚至是恶性竞争造成的。即使退税率上调,企业的利润同样很少,因为恶性杀价同样存在。没准出口退税完全取消了更好。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让产业自己去发展。”

“适者生存”的具体措施可以总结有几条:

是摒弃原有生产经营模式,寻找新的利润点,这是许多纺织品服装企业应对下调的出口退税政策时必须作出的抉择。从长远来看,除积极适应新政外,关键是要继续加强对新产品的研发,走高档、精品化路线,提升产品附加值,预留自己的利润空间,尽量缓解新政对企业的冲击力。

二是集中精力,加强企业的管理,专心服务好一些优质客户,客户满意了,自然也会采购更多的产品。同时不断提高自主研发的水平,坚持创立自有品牌出口。

三是从外贸向内贸转移,坚持国内、国际两条腿发展的思路。在此次出口退税下调的消息传出后,泉州某企业就庆幸不已,“幸好我们

从去年就开始转型做内贸,比同行跑得快。”在努力减少外贸成本的同时,为进入国内市场做准备。

四是有条件的企业,可以考虑将本地产业慢慢向些劳动力成本更低廉、关税政策优惠的国家转移,这正越来越多被有实力的企业所采用,同时也符合国家“走出去”的政策,比如东南亚国家中的越南、南亚国家的印度等。

争夺话语权

据了解,从今年年初开始,就有部分防范意识较强的纺织企业已经做好了风险准备。无论是提高报价、压缩成本,还是在公司内部成立专门的调配部门,面对出口退税调整,这些企业也有了套预备方案。

但面对出口退税的风暴,他们能凭一己之力挽回不利影响吗?这尚需时司证明。

从长期来看,一些企业似乎可以走转产具有高附加值或高科技含量的出口产品,但转产不是一个短期就能轻易实现的目标。各中小企业除了要根据出口退税降低及人民币升值的幅度等方面,仔细核算出口产品的成本,并尽可能转向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外,还需要个“话语权”。

此时,就需要行业协会或商会的力量了。有企业这样建议,由行业协会或商会牵头,在与外商的谈判中争夺价格的话语权,对外集体提高定价,从而可以避免低价倾销的问题。

话语权是个已经被广为证实的无形的力量。我国各中小纺企由于力量分散,而且多年来不但各自为战,还进入了相互压价竞争的怪圈,因此在与外商的谈判中,往往陷于被动的局面,如果能有效联合起来,给优势产品制定包括价格在内的“游戏规则”,无疑将大大提高竞争力以及利润水平。 也许要实现这样的“话语权”在现阶段条件下比较困难,但是不失为个努力的方向。

新机遇的诞生

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其实是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模式转型的一种反映。下调服装出口退税率表面上的目的,是为了抑制顺差的继续大幅攀升,实质上还带有继续优化出口结构,抑制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缓解升值压力的含义,发挥税收的正向激励机制,摆脱上述以牺牲资源、环境、下代教育等为代价的发展路径。

对于纺织行业而言,这将引导企业逐渐以淡化总量、注重质量为前进方向,保持稳定发展。纺织品出口退税率下调对国内纺织行业由“数量增长”向“质量增长”转型起到了助推作用。由于退税下调将令纺织品出口增速放慢,一方面有利于缓和我国贸易摩擦,另 方面,让中国纺织服装企业感到生存越来越艰难了,从而将生产结构不合理、效益低下、管理不善的中小纺企淘汰出局。

众所周知,我国纺织服装业规模不断扩大,出口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产业结构的矛盾日趋显现,盲目扩张、产能严重过剩现象大量存在,这并非是种健康的状态。因此,退税降低事实上也对这种非正常现象进行抑制。目前,纺织行业已经进入高成本时代,各种外部条件比如人力成本、原料成本的制约,从另 方面印证了中国纺织品服装的生产即将告别过去的高速式发展时代。专家认为,纺织行业内将出现新一轮企业重组浪潮。而有数量、缺效益,有规模、缺品牌,有技术、缺创新等问题将迫使行业不断洗牌,强者恒强,弱者出局。

具体到每个纺织企业,这样的政策调整就是从宏观的层面上,逼着企业不得不去研发高附加值的产品,往附加值高、深加工的方向发展,政策对谁都样,就看哪个企业能化压力为动力,应变能力强的企业,就能在竞争中站得住脚。

因此,对于众多以出口为主的纺企来说,出口退税降低既是一种“伤害”,但同时也是鞭策,是种“另类”的新机遇,熬过磨难,也许就是腾飞的开始。

结语 不是尾声

美国贸易联盟负责人克莱曼·科恩对我国降低出口退税的评论是“这是纠正不公平贸易行为的个正确举措。中国正在遵守国际贸易规则,取消出口补贴和鼓励出口的税收激励政策。”

我们并不知道他所说的话是否发自真心,还是仅仅因为利益驱动的立场下说的,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一项对我国出口产生重大影响的政策被调整了,这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一步。

其实,调整出口退税政策,并不意味着完全取消对外向型经济的扶持。有观点认为,一种旧的经济模式的去除,必然会有新的模式取而代之,而新模式的生成是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纺织行业中,那些企图依靠赚取出口退税那一点微薄小利度日的企业会遭到淘汰,低附加值产品横行的年代里行之有效的营销模式必然被淘汰,优胜劣汰是必然结果。

据资料,浙江省绍兴县年的纺织面料出口额为30亿美元左右,但在这巨大的贸易额背后,是很多生产企业的心头之痛。因为从产品生产到销售的过程中产生的总利润中,有90%到95%是被品牌商、中间商以及零售商所瓜分,生产企业得到的只是蝇头小利。这种模式绝非行业发展的目标。只有不断提升产品档次和产业水平,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大力推行“品牌战略”才能走出困境。

因此,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将迫使生产低附加值产品的纺织企业作出相应的调整,引导企业加大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引导企业调整投资方向,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对我国纺织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将产生积极影响。

作者:潘钦栋

科学发展观出口退税研究论文 篇3:

纺织企业遭遇生死抉择

众所周知,近年来,纺织业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出口退税率的下调、人民币的不断升值、金融机构的紧缩政策以及劳动力成本的提高等因素,压得许多纺织企业都喘不过气来,尤其是对许多中小纺织企业更是雪上加霜,许多中小企业甚至不得不停产或者转产,这个关系到1.7亿人口生计的大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如何摆脱危机成了每个纺织企业绕不过去的难题。

去年以来,受国内外因素的影响,我国出口增幅逐步回落,出口企业承受的压力明显加大,特别是中小型出口企业下降明显,亏损和经营困难企业增多。

纺织品是中国最有代表性的出口商品之一,去年的外贸顺差超过1500亿美元。人民币汇率改革至今,人民币兑美元累计升值超过14%,加之美国次贷危机仍在扩散,悲观的气氛正笼罩于中国的出口产业。纺织工业协会的调研初步结果显示,纺织行业2/3的企业利润率只有0.62%。

据了解,2007年纺织行业累计出口1756.16亿美元,比2006年同比增长19%,这是全行业出口增速自2003年以来首次低于20%,今年前两个月,出口服装及衣着附件164.4亿美元,仅增长5.7%。

生存考验

浙江省湖州市浓浓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卫平日前接到记者的采访电话时先是一声长叹。他焦急地说:“我们公司这些年一直是微利企业,净利润率水平也就在1%~2%。现在经营环境已经大变样了,我们几乎已经无利可图。再这样下去,我们就只好关门了。”据吴卫平介绍,去年下半年以来,杭州市已经有100多家服装企业倒闭,他很担心自己的企业能否熬到年底。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提供的数据表明,去年1/3的纺织企业创造的利润占了整个行业的80%,这些企业的利润率大多在6%~10%,整个行业的平均利润只有3.9%。该协会有关负责人称,即便创造利润的1/3企业也正经历着最难熬的阶段,大的订单已经很难拿到。据统计,我国销售量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为4万多家,而小纺织企业有几十万家。也就是说,如果不提高出口退税率,这几十万家企业大部分将倒闭。

日前,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派出6个调研组分赴江苏、浙江、山东、广东、福建和河北进行调研。这6个省集中了中国最有实力的纺织企业和产业集群,6个省的出口量占全行业的85%。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有关负责人表示,调查发现,目前纺织业两极分化十分严重,一些中小企业由于人民币持续升值,原材料、人工成本不断上涨,利润急剧缩水;再加上国家调低出口退税率、加征出口关税等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影响,相当数量的中小企业的生产已难以为继,部分企业甚至已经停产倒闭。纺织工业协会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目前的经济和政策环境之下,纺织行业中只有那些产品附加值高、有自己品牌、产业链条比较长的企业承受力强一些,而一些中小企业则很难应对,几乎已经处于无利可图的边缘。

症结所在

国家统计局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当前出口企业面临的困难是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报告分析说,出口企业面临的主要困难有:企业接受国外订单减少,出口增速回落;出口换汇成本下降跟不上汇率的升值幅度,企业处于亏损边缘;主要出口行业利润增速放缓,亏损企业增加。

纺织行业存在的问题有外部原因造成的,也有内部结构失调造成的,目前纺织的大市场环境不好是事实,但是从世界纺织行业的大市场中看,纺织并没有萎缩的迹象,虽然美国受次债危机的影响,消费有所下滑,但是消费量仍然是巨大的,在我们对美出口增速下滑的同时,我们的周边国家对美出口却是大幅增加,另外世界整体纺织市场的消费仍然是呈上升的趋势,说明纺织行业在世界范围内并没有萎缩。

市场是企业生存的最基本的条件,只要市场存在,企业就有生存的可能,关键是你的企业能否适应市场,适者生存就是这个道理,企业不能让市场适应自己,而应该针对需求适应市场。现在遇到困难比较大的中小纺织企业多数为产品结构不合理(档次低、质量差、个性缺)和企业成本高(单位劳动生产率低),而面对诸多困难能够挺立潮头而不倒的企业,多数有自己的绝活和特色。

从客观上说,入世以来我国出口虽然高速增长,但是传统粗放型的增长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为此,我国政府结合“十一五”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对进出口、汇率形成机制、劳动力、资源、环保等方面进行了综合改革,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从长远看,这些政策必将促进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对出口企业也将产生积极影响,但是短期内企业还不太适应,造成了暂时的困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传统出口导向型政策发生转变,企业难以很快适应。自2005年起,我国相继对出口退税、加工贸易、出口暂定关税和配额管理等多项政策进行了调整,在2006年和2007年两年时间里,相关政策频繁出台,出口退税率调整达到6次之多,下调或取消出口退税的产品累计超过3000种;加工贸易政策调整5次,增补加工贸易禁止和限制类目录共计3300多个(十位税号)商品。这些政策从发布到执行,缓冲期较短,企业难以很快适应。

另外,2008年以来,随着宏观调控由适度从紧转变为从紧,央行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收紧贷款规模,中小企业融资更加困难,一些企业即使能贷到款,利息成本也大幅度增加。

——生产运营综合成本上升,挤压了利润空间。一是用工成本逐年增加。近几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企业用工数量大增。珠江三角洲地区劳动力供给趋于紧张,招工难、员工流失多的问题日益凸显。企业为招到工人和留住熟练工相应提高工资,改善福利待遇。另外,随着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企业要依法为工人上足“三险”,也使一些企业用工成本上升。二是原材料和能源等价格全面上涨。近年来,在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高涨的推动下,国内市场相关产品如石油、煤炭、钢材和农副产品等价格也大幅上涨,出口加工企业成本压力较大。三是环保支出明显增加。许多中小企业在最初建设时生产工艺和设备上就存在先天不足,这为日后的污染和高能耗的产生埋下了隐患。近年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各级政府开始强化环境保护的执法和惩治力度,污水处理、废气回收净化等强制性环保措施成为企业运行的先决条件,对排放不达标企业和环境违法企业实施限期整改、依法关闭等措施,从根本上加大污染企业的环境违法成本。

——人民币汇率升值加快,大批产品出口失去价格比较优势。近期由于国内通货膨胀压力不断加大,美联储大幅减息以及美元进一步走弱,人民币升值压力继续增大。珠三角地区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如纺织、服装、家电、玩具、家具等产品出口大多以美元和港币结算,人民币的快速升值,直接导致这些行业出口竞争力下降,价格优势丧失。纺织企业从接单到交货一般需要近半年左右时间,而这一期间人民币升值侵蚀了大部分利润,虽然企业在接单时可以锁定远期汇率结算,但对汇率的涨跌幅度极难把握,由此给出口企业带来了难以预测的汇率风险和汇兑损失。另外,由于美元走势的不确定性增加,人民币汇率的波动性也相应增大,应对汇率波动风险成为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间接增加了企业的财务成本。

报告认为,从主观上说,近些年我国大多数中小型出口企业靠薄利多销维持了庞大的出口规模,而忽略了企业自身素质和产品素质的提高,因此在现阶段成本上升、产品的价格优势逐步丧失等情况下陷入困境。

——缺乏核心竞争力。一是自有品牌和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中小企业由于利润微薄,人才匮乏,很难培育自己的品牌和核心技术。据商务部调查,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平均利润率仅有3%至5%,出口模式以代工为主,自有品牌只占10%左右。一些小型出口企业为跨国公司充当加工组装车间,靠跨国公司的知名品牌和销售渠道维持生存,出口产品单一,附加价值低,产品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动力和能力均不足。二是从业人员素质明显偏低。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从业人员中,从学历结构看,具有高中以上学历的约占40%,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仅占11%。从专业技术职称看,有技术职称的从业人员约占10%,其中有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的从业人员约占5%。缺乏优秀人才或留不住人才,是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主要障碍之一。三是企业管理效力不高。在許多中小企业中,还没有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有相当一部分仍然实行家族式管理,在管理上存在诸多的随意性,从而削弱了企业的管理效力,无法与先进的企业开展有效竞争。

——信用基础较差,增大了融资困难。中小企业一般财务管理基础比较薄弱,透明度较差;自我约束力不够,经营方式粗放,经营规模小,风险控制能力不足;信用程度低,经营风险大,持续赢利时间短。这些不足导致很多企业无法达到银行的风险控制标准。而金融业由于实行谨慎原则,制定了相对严格的经营规则以保证其安全性、有效性、流通性。加之金融机构与小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在搜寻适合自己投资方向的优质小企业时遇到的问题是,信息不足、风险过高、成本过高。银行在中小企业贷款业务中承担的风险和获得的收益存在失衡,由此在贷款方面使中小企业处于不利地位。

出口退税率成“生命线”

對于纺织企业来说,出口退税是构成其利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纺织业遭受冲击之后,纺织企业自然而然地便把目光集中到了出口退税上。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有关负责人说,经过测算和调研,13%的出口退税率是国内纺织企业的“生命线”。

据记者了解,历史上纺织业的出口退税曾降至11%,1998年,由于多数企业面临着困难,纺织业出口退税也曾回调到15%,此后又降到了13%。自2006年9月15日起,我国纺织品的出口退税率由13%降至11%,从2007年7月开始,服装与粘胶纤维的出口退税率又进一步下调到5%。据纺织工业协会测算,2007年下半年,由于出口退税率下调两个百分点,服装行业损失利润48亿元,利润率下降0.26个百分点。

纺织工业协会的相关人士表示,目前国际纺织业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中国与印度、越南都处在较劲的关键时刻,后者不希望把努力打拼出来的市场份额拱手让与他人。

浙江省湖州市浓浓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卫平说,出口退税率保持11%的水平他们只能勉强维持生存。如果出口退税率能提高到13%以上,这样他们企业将能略有盈余。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财政系主任朱青说,出口退税从本质上来说属于中性税种,并不具有调节经济的功能,更不能把它作为一种税收优惠。特别是在出口环节上,应该让关税担当调节功能,出口退税应该全额退还给企业。

洗牌格局不可避免

中国纺织行业的大洗牌格局不可避免,整合市场、整合资源、整合产业链条是大势所趋,做为一个企业,如果不想在这次大整合过程中消亡(或者说能够被整合进去),就必须主动出击,提前为整合做出准备,当然整合的领头羊则是行业内具有资金实力和品牌优势的龙头企业。

在未来几年内,纺织企业要生存就必须转变观念,依靠自身的实力做“山大王”的年代已经过去,必须融入在市场整合的大潮中,因为在市场细分和产业布局调整之后,没有被整合的企业的必然走向消亡,这是历史进步的必然,实际上彩电、汽车、洗涤剂及钢铁等行业整合已经走到前头,今年纺织行业的困境也为纺织行业的市场整合提供了一个良好机遇,发达国家纺织行业生存下来的成功经验也是资源和市场的整合,资源和市场整合并不意味着每个企业都被兼并,而是建立不同层面的战略同盟,在龙头企业的带领下,进行资源和市场共享,从而提高每个企业的竞争实力。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中小企业都能够被整合,许多技术装备落后,管理水平低下的企业,在这次纺织行业的整合大潮中会被淘汰出局。

尽管要求提高出口退税率的呼声很高,但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出口退税率下调,短期而言,会降低整个行业的利润水平,但从长期来看,将会促进纺织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有关专家认为,从国内纺织行业发展的大背景看,中国纺织品生产的“井喷”式发展时代已基本结束,今后将难以在规模上继续形成大的突破,后期将逐渐以淡化总量、注重质量为发展方向。国家在确定“十一五”以“调整”为主基调的同时,必将在“限制产能”方面予以辅助政策措施,产能的迅速膨胀已经并将继续受到资金、原料、资源等各方面的限制。

分析人士认为,纺织品出口退税率下调绝非偶然。从宏观角度看,出口退税率下调是国家宏观调控出击“组合拳”的一个步骤,首要作用就是促进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推动我国出口结构升级。从纺织行业发展历程看,纺织品出口退税率下调是国内纺织行业由“数量增长”向“质量增长”转型的一个有效途径。

权威人士指出,在出口退税下调及国家宏观调控的调节下,一些以低附加值竞争的边缘企业会由微利变为无利,并进一步被市场淘汰。而有市场承受能力、赢利能力强的大纺织企业会留下来。这将促进全行业结构升级,提高纺织业的整体竞争力。在国家宏观调控力度加大、整体竞争环境日益艰难的背景下,出口退税率的下调,对抑制过剩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淘汰落后产能、减少资源浪费和污染都将有辅助作用。

所以,对纺织企业而言,面对目前如此多困难,要想生存下去,既不能期待政府出台政策保护,又不能等“救世主”来拯救,因为幸运之神不会光顾那些不努力的人们,只有从现在开始,自己更加努力做好自己能够做好的事,不要好高骛远的想入非非,谋求去做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情。要眼睛向内、狠抓管理,大力推进技术进步的步伐和不断加大技术改造的投入,坚决淘汰落后设备,提高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纺织业整合的大潮中挺立潮头,不被淘汰。

作者:黄 巍

上一篇:国际贸易优势与劣势分析论文下一篇:林下经济的发展的多向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