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科学发展观论文

2022-05-14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树立科学发展观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教学工作水平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把我校建设成和谐校园是广大师生的共同愿望和奋斗目标。我们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深化教育改革,促进学校发展。

第一篇:树立科学发展观论文

浅谈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摘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是要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又好又快发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实践,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 以人为本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是要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实践。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又是一项艰巨的实践任务,它直接关系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

一、全面准确地理解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是多方面的,只有全面、准确的理解其重大意义,才能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与坚定性,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简单来讲,主要有四个方面的意义:

1、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2、科学发展观坚持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宝贵经验,汲取和借鉴了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与当代发展理论的新成果,反映了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要求,以及当代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

3、科学发展观是实现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行动指南。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要在21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族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诸多方面和领域的综合指标,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乃至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的目标。只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够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才能够不断地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一句话,只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4、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刻的解释了发展的丰富内涵,指出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既合规律,又合目的,它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进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和谐社会建设整体推进的发展,是不断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文化、政治权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整体素质的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是和谐发展与和平发展相统一的发展,因此科学发展观对于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作出了统一的安排。

二、全面准确地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

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深刻认识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十七大报告精辟地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把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正是反映了这一思想和要求。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就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科学发展才是硬道理。我们要求的发展,既要快速发展,也要注重质量和效益,实现发展的质量、效益和速度的统一。过去一个较长时期,我们一直把经济又快又好发展作为主要方针。现在则要求发展的质量、效益与速度相协调,好与快的统一,好中求快,坚持把发展的质量效益放在首位。在“好”的基础上保持较快发展。把“好”放在快之前,这不是简单的顺序的调整,而是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转变,是经济建设指导思想和发展理念的重要发展,意义重大。

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要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本质和根本宗旨的体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让发展的成果惠及人民。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要把改善民生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的重中之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协调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经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政治建设提供政治保障,文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社会建设提供有力的社会环境和条件。坚持可持续发展,就是实现发展的速度和结构相协调,速度和质量效益相协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使人民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十七大报告在“五个统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因而,拓展了统筹兼顾方针的内涵、对象和范围,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切入点和实现途径的创新。因此,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切实做到统筹兼顾、总揽全局,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新时期新阶段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都是前所未有的。我们要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顺应国际形势的变化全面统筹,把握机遇,应对挑战,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科学发展观的这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它的思想内涵、精神实质,体现了发展本质与发展动力的统一、发展目标与发展方式的统一、发展要求与发展方法的统一;深刻反映了我们党在发展问题上的新认识,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新飞跃,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三、提供措施保障,确保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和制度上形成有力的保障。

1、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是要进一步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使之真正为全党同志所掌握,真正把它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努力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转化为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转化为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确保实现科学发展。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首先,必须加强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教育,把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把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同学习贯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走和平发展道路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结合起来。科学发展观是统领、贯穿其他重大战略思想的主线,其他重大战略思想是科学发展观在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展开,彼此相互贯通,相互联系,形成有机的整体。其次,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和普及科学发展观,使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再次,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研究,同时还要结合实践,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2、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有力保证。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有力保障。一方面,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在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另一方面,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围绕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把先进性建设的要求贯穿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各个方面,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有力保障。

3、从作风上保障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求真务实,就是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断深化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把握真理,坚持和发展科学理论;就是要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并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加强调查研究,总结和运用广大干部群众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创造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进一步增强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本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确定符合实际的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发展规划和发展重点,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牢记“两个务必”,全面落实“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大力提倡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认真解决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使全体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始终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做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

4、要建立起一整套保证科学发展观得到落实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从制度上保障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加快建立相关的制度保障和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认真考虑各项政策措施是否符合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科学发展观真正成为衡量各项工作的尺度。牢固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政绩观。坚持创造政绩是为了发展、为了造福人民的观念,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追求政绩的目的。凡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能够推动科学发展的事情就全力以赴地去做,不符合的就毫不迟疑地去改,真正使促进发展的各项工作都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考核指标和考核办法,努力形成促使广大干部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导向,促进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

总之,只要我们党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同时又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也一定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实现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中共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党史》

作者:申春阳

第二篇:树立科学发展观 构建和谐校园

【摘要】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教学工作水平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把我校建设成和谐校园是广大师生的共同愿望和奋斗目标。我们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深化教育改革,促进学校发展。

【关键词】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这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它标志着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有了新的认识,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包括高校师生员工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些要求,完全适用于我们高等院校。高校在传承文明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和所具备的人文优势,理应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示范区和辐射源。我们要把中央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落实到学院的具体工作中来,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校园为目标,把我院建设成为安定团结、规范有序、协调发展、充满活力的校园,建设成为师生员工安居乐业、文明健康、成功成才、兴业创业的家园。

和谐校园就是要具备稳定公平的校园秩序与文明,求真、明德、至善、超越的校园文化以及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与氛围。

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校的第一要务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思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的要求,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具体体现。

坚持科学发展观,就要正确认识和面对发展带来的困难和问题。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学院的发展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根本之道,学校要始终坚持发展这一主题,抓住发展契机,一心一意谋求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不发展要落后,发展慢了也要落后,只有发展,才能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和矛盾。

二、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马克思说:“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人是人的最高本质”。和谐社会的着眼点是人,和谐社会实质上是指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和谐发展的状态。而和谐校园应以校园为载体,以内和外顺、同舟共济、政通人和、稳定有序为主要特征。所以构建和谐校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每个人的创造力和价值得到充分体现。要从师生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入手,切实解决师生工作、学习、生活中的突出问题,让师生享受教育教学的成果,得到发展、提升的实惠。以法规、道德、政策和舆论的力量,有效调控师生的差异,确保学校的稳定和谐,实现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首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要承认学生的主体性,确立教学能动观;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确立教学自主观;要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确立教学民主观;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激励学生发展自己的优点,唤起成功的信心;要重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确立教学创新观,形成一个和谐、友善、亲切、融洽的教育共同体,让学生不仅在身心方面得以全面和谐发展,而且要在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等方面也得以协调统一、和谐地发展。

三、坚持依法治校、以德治校

依法治校是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必然要求,是教育事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推进教育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实行依法治校,就是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严格按照教育法律的原则与规定,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尊重师生人格,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提高学校依法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依法治校是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保障师生民主权利的必然要求;依法治校是平衡和调节校园利益关系、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的有力保障。通过依法治校,运用法律、制度、校规的力量来预防纠纷和事故,不断化解矛盾与冲突,弥合裂痕,整合校园资源,维护校园秩序,就能以文明、理性、平和的方式消除校园不稳定、不和谐因素,形成人心安定、秩序井然、教学相长的和谐局面。

以德治校是江泽民同志“以德治国”理论在学校管理工作中的具体应用,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实行以德治校首先要加强组织领导、构建以德治校领导体系。依据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通盘考虑学校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构建包括学校公德、干部道德、教师道德和学生道德等方面内容的以德治校内容体系。其次,要建立一支政治坚定、知识渊博、品格高尚、能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干部队伍和教师队伍。

依法治校、以德治校是治理现代化高校的两种手段,两者互为依托、相辅相成,以德治校是实现依法治校的基础,依法治校是实现以德治校的保障。在高校治理工作中必须坚持德法兼治的原则,大力弘扬社会主义道德,以“德治”促“法治”;大力实施依法治校,以“法治”保“德治”,最终实现以法保和谐,以德促和谐。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文明校园

校园文化是和谐校园的灵魂,校园文化渗透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并对师生的道德情操、精神面貌和行为举止产生重要的影响。学校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和阵地,必须加强先进校园文化建设,先进的校园文化既包括浓厚的学术氛围、丰富的文化生活、和谐的人际关系、文明的生活方式、良好的校园环境、共同的价值取向,还包括学校的校容校貌,校园建筑特色,校园绿化美化程度,教学科研设备水平等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以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教育为载体,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教育引导他们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要弘扬校园先进文化主旋律,广泛开展创建文明校园、文明系部、文明班级、文明学生的活动。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推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要根据学校特点、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努力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风格,使全体师生每时每刻都能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文化的熏陶,实现人格的升华,共享平等、宽容、理解、激励和关爱,实现真、善、美的统一,即科学、道德和艺术的统一,实现人的和谐发展与学校和谐发展的统一。

我院依山傍海,绿树成阴,生态怡然,环境优美,是莘莘学子读书成才的理想场所。我们要教育广大师生爱护我们的校园,学会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现代生态人格和生态精神。创造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绿色校园,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环境。在生态化校园建设的物质层面,要树立“生态平衡”观念和“环境保护”、“资源节约”意识。以神圣的体悟敬畏自然,以诗性的智慧热爱自然,以“栖居意识”顺应自然。

和谐可以凝聚人心,和谐可以团结力量,和谐可以发展事业。校园奏响和谐的旋律,必将为学校、教职工和学生的发展注入活力。我们要继续发扬讲改革、讲团结、讲进步、讲奉献的精神,牢记求真、明得、至善、超越的校训,始终用和谐的音符推动学校稳定、持续、健康发展,把学校建设与发展的各项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1]胡锦涛.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M].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

[2]郭枫焰,范俊德.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J].华南新闻,2005-03-15.

[3]邴正.以德求师以德育人——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校师德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01,(11).

【作者简介】呼艳芳(1976-),女,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

作者:呼艳芳

第三篇:对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思考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唯物辩证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在发展问题上的体现。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科学发展观落实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首先要理解什么是发展。从哲学上讲,发展是事物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也就是说,发展是特指事物由小到大、由低级向高级、由旧质到新质、由落后到先进的运动变化过程。当然,发展也有快、有慢,有片面的、有全面的,有不平衡的、有均衡的,有不协调的、有协调的,有一时的、也有持续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其目标是使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和公民权利等各个方面的需要得到持续提高。但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对发展的理解是有失偏颇的,比如把发展等同于增长,把发展只视作经济发展,只见物,不见人,以GDP为中心,把发展的最终目的曲解为追求单一的经济目标、物质目标。认识和纠正这种错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运用科学的理论、系统的方法、求实的态度指导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科学发展观是历史的、辩证的发展观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必须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上,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上理清问题,走出理论误区。只有理论上的清醒和彻底,在发展观问题上才能清醒和彻底。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主要目的和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史观是科学发展观的哲学依据,我们必须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高度来理解把握好科学发展观。

首先,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体论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虽然反对人本主义,但是重视人文精神,而且马克思主义明确认为,社会历史的主体是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标的人的活动而已。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人文观念,改变了西方传统本体论模式,探究的是以人的实践为基础的“本体”,也就是隐藏于人与人、人与自然互动过程中的各种规律,而不是追求抽象本体。马克思有两句话: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但他们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前一句表现了历史观合目的性的方面,即历史是以人为本的;后一句话表现历史观合规律性的方面,它使我们所说的以人为本区别于唯心主义的人本主义。明确了这一点,才能理解以人为本的真正含义,不致产生误读。把以人为本的原则明确下来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现代诉求和现代体现,挖掘、高扬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在一定意义上是向马克思的“复归”和对马克思主义的准确解读。

其次,全面发展的观点,坚持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规律说明事物处在矛盾体系当中,存在着一对对的矛盾。我们要看到矛盾对立双方,即看到两点,又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地位是不一样的,一方处于主导方面,即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我们在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时,只有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才能做到既全面,又善于抓重点和主流。全面发展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特别是要坚持“两点论”,即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物质、政治、精神三个文明全面发展。

再次,协调发展的观点,坚持了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和系统论的观点。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及事物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也是相互作用的系统,事物是“过程的集合体”、“系统的集合体”。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系统的发展过程,而不是某个或几个方面的发展。因此,在发展过程中要全面地兼顾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保持内在各要素的均衡与协调发展。

最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坚持了主体与客体对立统一的观点。主体是“人”,客体是指自然和社会环境。人本身就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马克思指出,人类社会的本质———实践,是主体与客体之间具体而现实的双向对象化的过程。不能漠视自然对人类的反作用一味向自然界索取,而注重可持续发展,把发展作为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把社会发展的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统一起来,尊重自然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才能实现连续的、匀速的,保持一定后发力的发展。

由上可以看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的,与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也是一脉相承的,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在新时代的创新和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

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要务,发展是贯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离开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也无所谓科学与否。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基本经验,就是始终不离发展这个主题。发展首先要抓好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社会全面进步的物质前提条件,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但使经济增长,也要实现其他各个方面的综合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着眼点或者说实质,就在于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最重要的是:

1、坚持以人为本,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以人为本是发展的目的,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展的社会环境,我们就能使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越来越充分地享受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正式写进党的文件,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又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观的本质与根本要求,这是有深远意义的事情。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贯穿于科学发展观的始终和各个方面,是科学发展观之所以科学的关键所在。它是社会主义实践的出发点和归结点,也是其内在的本质和不竭的动力。

在处理以人为本与经济建设的关系上,要注意防止和纠正三种错误认识。一是放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人为本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根本上是一致的。以人为本表明人的全面发展是根本目的,实现这个根本目的关键要靠发展。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二是只见物不见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始终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这个根本目的。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的全面的发展,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到来有两个前提: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和人的素质的极大提高,而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应该围绕人的需要和自由全面发展来选择发展的内容和道路,并推动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趋向于更公平,更合理。三把人狭隘地理解为单个的“人”。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这个“人”,就是人民群众,这个“本”,就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告诉我们,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我们始终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机遇加快经济发展,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但发展不只是经济发展,科学发展观全面发展的观点,改变了过去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指导思想,提出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我们党在发展观上的重大进步。也是我们对社会经济结构、社会发展进程的深入认识。社会形态由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构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物质、政治、精神三大文明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我们既要坚持重点论,经济发展、物质文明是不可动摇的重点。同时,又要坚持全面论,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等都要发展。当然,从社会发展进程来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其不同的发展阶段上,有不同的发展重点,但在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中,它必须追求一个综合的、协调的、全面的动态平衡。另外,从区域平衡发展来看,根据不同的国情,可以有选择性地优先发展某些区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地域重点,但从最终目的来看,是要实现区域平衡发展。

200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00美元,到202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预计将达到3000美元。根据世界发展进程的规律,在人均GDP处于500美元—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意味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关键阶段,也往往对应着社会矛盾最为严重的时期。许多国家的发展进程表明,在这一阶段,有可能出现两种发展结果:一种是搞得好,经济社会继续向前发展,顺利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另一种是搞得不好,往往出现贫富悬殊、人口增多、城乡和地区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导致经济社会发展徘徊不前,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我们要吸取经验教训,首先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机遇加快经济发展,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其次,注重统筹兼顾,做到城乡协调发展,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研究和解决“三农”问题,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做到区域协调发展,继续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第三,做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加快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切实解决好收入分配差别问题、城乡贫困问题、就业问题等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突出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3、尊重规律,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坚持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必须正确处理人的发展与自然发展的关系。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自然环境承载能力有限,灾害频繁,污染严重,人与自然的矛盾,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十分突出,必须充分认识协调好人与自然关系的紧迫性及特殊重要性,因此,落实科学发展观既要充分考虑人的全面发展,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另一方面,更要充分关注资源环境与生态问题,考虑自然的发展。人类所处的自然环境是有其客观规律的,如气候变化规律、生态平衡规律、一些自然资源的不能再生规律,等等。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人类一方面要利用和改造自然,另一方面要慎待和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要牢固树立节约资源的观念,依靠科技进步推进资源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牢固树立保护环境的观念,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不以眼前发展损害长远利益,不以局部发展损害全局利益;牢固树立“绿色GDP”的观念,建立将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消耗、环境损失和环境效益纳入经济发展水平的目标评价体系,建立和维护人与自然相对平衡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作者:聂火云 易云鹏

上一篇:班主任工作要用爱论文下一篇:父亲向儿子讨薪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