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软件工程论文

2022-04-20

摘要:分析当前软件工程与软件测试课程的教学现状,以本校计算机专业的实际情况出发,探讨采用校企合作方式,从课程内容组织设计、考核方式、师资建设等方面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并提出了后续的教改措施。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校企合作软件工程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校企合作软件工程论文 篇1:

基于校企合作的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与探究

摘  要: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与“新工科”建设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进一步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专业走校企合作“嵌入式”人才培养之路。以我校软件工程专业为例,介绍校企合作“嵌入式”人才培养的含义与背景;分析“嵌入式”人才培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重点阐述了软件工程专业“嵌入式”人才培养实施方式;结合实际执行情况总结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质量监控措施。希望能为应用型高校的校企深入合作协同育人提供点滴参考。

关键词:校企合作;软件工程;嵌入式人才培养

1   引言(Introduction)

在高等教育逐步普及化的今天,高校人才培養理念也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而改变。为了克服已有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理论实践不能有效衔接的弊端,必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嵌入式人才培养,为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指明了方向。软件工程作为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

2   软件工程“嵌入式”人才培养的含义和背景(The meaning and background of the embedded talent training for software engineering specialty)

随着“软件定义”的不断深化和《中国制造2025》的深入实施,软件以及信息技术服务业已经成为引领科技创新、驱动社会经济发展转型的核心力量,在建设网络强国和制造强国中的作用日益凸显。2019年我国软件企业规模以上企业超过4万个,软件业务收入达到7万亿元,同比增长15.4%;从业人员达到673万,比2018年增加30万人。面对社会对应用型软件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软件工程专业进行校企合作“嵌入式”人才培养是一种现实的必然选择[1-3]。

“嵌入式”起初是计算机学科术语,指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的有机结合和功能集成。

“嵌入式”人才培养是指高校与企业深入合作,将企业资源有机地嵌入到高校的人才培养各个环节;是一种高校与企业合作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

世界上各国都在探索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有效方式,比如美国的合作教育,英国的工读交替,德国的双元制等。在我国,2014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加快发展的意见》(国发[2014]67号),鼓励高校与企业进行有效合作、协同育人,共建实践基地,促进高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专家的合作交流。江苏省从2014年开始至今,每年都实施高等学校服务外包类专业嵌入式人才培养项目,批复的项目数已经从2014年的54项逐步增长到2019年的192项。我校的软件工程专业已经从2016年开始与知名软件企业进行“嵌入式”人才培养。

3  软件工程“嵌入式”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the embedded talent training for software engineering specialty)

在“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大背景下,我校软件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走“嵌入式”人才培养之路。

软件专业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与科技发展需要的,富有工程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扎实的数理基础和软件工程技术基础,系统地掌握计算机软件领域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备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外语运用能力,能运用现代开发方法和工具,按照国际规范从事Java大数据、Android移动互联等方面的软件系统分析、设计、开发、测试和维护工作的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

因为专业的工程实践性特点鲜明,专业主动响应“新工科”建设[4,5],瞄准“国际工程认证”标准,面向软件产业和传统行业信息化,与优质的IT企业合作,充分发挥企业的资源优势,培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软件工程高级应用型人才。

我校软件工程专业始建于2008年,专业2017年被遴选为首批校级品牌专业,2019年成为江苏省一流本科建设专业。软件工程专业从2011级开始已全面推行“3+1”的人才培养模式,2016年至今先后与南京达内、北京中关村软件园等软件企业合作开展省“嵌入式”人才培养项目。与企业合作以来,通过问卷调查、走访企业、学生座谈等方式,发现“嵌入式”人才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软件实践能力,就业竞争力显著增强,这在我校和我院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中有详细的数据明确体现。

4  校企合作的实施(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校企合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嵌入课程选择、共建实践基地、“双师型”教师培养、质量监控等方面全面进行合作。

4.1   建立高效校企合作机制

学校、学院对开展校企合作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工作十分重视,在走访多家服务外包企业,结合达内科技和中关村软件园的研发能力、项目实施能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经过多轮沟通与实地考察,软件工程专业最终确定了与达内科技在软件工程专业JAVA大数据开发方向的合作、与中关村软件园进行移动互联开发方向的合作。校企多次进行研讨,规划和协调项目的各项工作。承担建设的校教务处、信息工程学院,组成了服务外包项目组,具体从事本项目的研究、探索和实施。成立了“校企合作软件服务外包嵌入式人才培养项目指导委员会”,下设校企合作软件服务外包嵌入式人才培养项目领导小组,成员具体组成如表1所示。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院和合作企业采用多种合作模式、有效及时沟通,充分发挥双方在专业共建合作领域中各自具有的优势,促进校企合作有机融合。

4.2   制定科学的“嵌入式”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教学实施的依据,校企双方尊重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以企业的用人需求为导向,结合校企双方的优势,按照知识形成和能力培养循序渐进的过程,双方共同制定出嵌入式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双方考虑到软件技术发展迅猛,互联网+不断滋生新模式、新业态,校企双方每年会调研企业对用人的需求,在人才培养方案总体稳定情况下,按照学校的相关规定,对某些课程进行适当的优化、调整。

4.3   构建合理课程体系

根据国家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学校定位和专业建设发展规划,校企合作构建了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专业教育、集中实践、创新创业与素质提升平台四大平台组成,体现“理论+实践”的专业特点,四大平台均开设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重视实践能力培养。通识教育平台主要用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专业基础平台主要侧重于数学、电子技术、计算机、软件开发等基础理论和知识的培养。专业应用平台分为学科基础、专业必修和专业选修三个部分;学科基础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各类软件系统集成开发领域比较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专业必修部分侧重专业核心知识和技能培养,主要包括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库、软件工程等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分为专业方向限选课和提升类选修课,引入一些当前行业企业主流的软件开发技术,培养学生移动互联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興技术应用能力。集中实践平台包括专业实习、课程设计、综合实训等环节,体现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创新创业与素质提升平台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明确企业责任和义务,参与四年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每学期都以不同形式参与学生培养,以实践教学和专业方向教学为主。

构建了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的较为科学、合理的“理论+实践”课程体系,共174.5学分。其中实践教学占比41.5%;企业参与课程达到25%以上。

4.4   合理嵌入课程模块

充分融入企业资源。与合作的软件企业充分沟通,积极主动咨询专家学者,校企深度融合,将企业教学资源、师资等贯穿学生四年学习全过程,校内三年以15门专业课或专业素养训练为主,校外一年集中开展实践锻炼。软件工程专业JAVA大数据开发方向和移动互联开发方向的主要嵌入式课程模块如表3所示,除了此表外,企业还承担为学生进行入学教育、团队建设、开设行业前沿技术讲座、进行初级专业综合实训等任务。

4.5   利用企业优势资源,培养实践技能

构建“双向兼职”模式,一方面要求内聘教师定期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参与企业真实项目,提高实践能力,促进“双师型”队伍建设[6];另一方面要求企业来校能把真实的案例融入课堂,转化为学生能消化吸收的项目案例,提升学生软件技能水平。

4.6   合作建设实践基地

在校、院的大力支持下,软件工程专业不断与企业合作,签订了10个校外实习基地,丰富了学生的实训实习场所,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场景。另外,南京达内—宿迁学院大数据实践基地获批挂牌,科大讯飞宿迁分公司等都积极为软件专业学生提供了优质的校外实践平台。

4.7   共享优质教学资源

软件工程专业与合作企业共建线上教学资源库,平台提供了“系列课”、“技术问答”等功能模块。既有软件工程专业和合作企业高水平的教师,又有校企双方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通过校企教学和技术项目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提升了资源利用率,对推动软件工程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大意义。

4.8   校企合作助力学生创新创业

通过校企密切有效合作,以课程设计、综合实训、专业实习、大创项目、专业技能竞赛、考级考证等为抓手逐步提升学生技能水平和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逐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主要体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激发斗志,帮助学生找准方向;邀请企业精英为学生开展行业技术前沿讲座,帮助学生把握专业学科发展新方向。

提供环境,解决学生创新场所;除了在校内实验中心和老图书馆专门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场所外,还充分利用企业的真实项目场景,为学生提供现场实习机会。

借用师资,帮助学生提升水平;“嵌入式”合作企业按计划定期安排骨干技术人员到校为学生开展“项目化”教学[7],开展分组协作[8]等教学方法改革,实施软件工程核心课程—编程类课程的案例化教学,提高学生编程实践技能,帮助提升学生技能水平。

亦赛亦练,联合合作企业举办软件设计作品大赛、人工智能挑战赛等专业相关的技能竞赛,且要求企业安排工程师利用周末进校辅导,采取“集中线下授课—线上指导—以赛代练”的形式开展,保障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或积累项目经验。

5  校企合作的质量控制(The quality monitoring measures of the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5.1   合同保障

为进一步保证嵌入式人才培养质量和防范校企合作风险,我校修订了校企合作协议模板,协议充分为学生考虑,根据企业培养学生的质和量分期付款。聘请企业专家和骨干来校开展前沿讲座,和企业合作开发案例、项目用于教学。安排教师赴企交流学习。

5.2   制度保障

学校出台一些文件和规定,形成健全的专业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定期组织教师(包括来校教学的企业工程师)学习相关质量标准和管理制度,规范教学过程。注重质量监控,加强和重视对日常教学过程的监控。

对于企业来校授课工程师实行1对1的结对互助,对每一位来校的企业授课教师,都安排一名校内同专业方向教师对口结对互助。校内老师帮助企业教师熟悉学校规定、教学要求和学生学习情况,企业工程师可以对结对老师进行新技术的指导,相互学习,共同完成校企合作育人任务。

对每个合作的教学班级企业都配有单独的班主任,以便于管理。每次企业来校授课或指导集中实践,企业均安排技术工程师和行政管理人员同行,各司其职,一人负责业务指导,一人负责班级管理。

5.3   过程管理

企业及时为学生建立档案。根据我校企业嵌入式班级的管理制度和流程,作为校企嵌入式班级的新学生,合作企业为每位学生建立学生信息系统,以便后期的交流和沟通与管理,从而实现每位学生在后期每个学习阶段的测评成绩和日常表现的数据实时录入系统平台。

企业参与学生学习全过程,从迎新活动一直到毕业实习。每个学期企业都会到学校指导学生实践活动和进行专题活动。

企业派遣项目组实施成员(班主任、项目经理、职业发展导师等)参与到迎新工作,并组织召开了新生见面会。通过各式各样的迎新活动和互动交流,帮助新学员快速适应学校学习和生活环境,并达到新生和合作企业项目实施成员之间的破冰效果,为日后项目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

企业来校开展行业认知讲座。讲座内容涵盖行业“互联网+”前沿领域和热点技术,使学生对“互联网+”行业发展前景和IT前沿技术领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憧憬未来的职业发展。

企业为学生开设职业规划与创新教育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心态,保证学生大学生活起步于一个健康向上的状态。同时帮助学生建立职业规划,养成团队沟通的习惯,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为后续的大学学习和职业素养养成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

不断推进项目化教学进程。企业业务骨干来校通过分组协作等教学方法,实施软件工程核心课程—编程类课程的案例化教学,提高学生编程实践技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5.4   反馈改进

学校定期到企业进行视察、对企业的实训模式提出改革意见以及对教学质量进行考核和监督;对企业来校进行教育实践活动的技术骨干按本校教师统一要求和管理。同时,企业指派工程师参加学校教学交流,以便掌握学校教学规律。

在校企合作育人的实踐中不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进而及时整改、不断进步,校企继续深入高效合作,周而复始,走“反馈—改进”螺旋式进步之路。

6   结论(Conclusion)

软件工程专业在近几年与企业合作良好且效果甚佳的基础上,继续坚持与企业进一步合作。从起初“3+1”式校企合作初探,已深化为2016年开始的“校企合作”进行嵌入式人才培养,现今在“JAVA大数据”“移动互联开发”“Web前端开发”三个方向上和行业知名企业协同育人,已经取得一系列成果,专业将以“校品牌专业”“省一流专业”建设为契机,持续与企业深入开展“嵌入式”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吴玉峰,白凤娥.高校嵌入式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35(3):172-176.

[2] 隋雪莉,闵芳.面向大数据工程师方向的“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软件,2020,41(1):290-292.

[3] 王振辉,王振铎,谢膺白.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4(13):83-86.

[4] 李家俊.以新工科教育引领高等教育“质量革命”[EB/OL].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2.1026.G4.20200407.0941.014.html,2020-02.

[5] 陆国栋.“新工科”建设的五个突破与初步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7(5):38-41.

[6] 于启红.浅析应用型本科院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J].软件工程,2016(10):54-56.

[7] 张海军,张淑兰,戚晓利,等.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7,36(8):222-225;254.

[8] 石鲁生,刘杰,郑步芹.分组协作法在“3+1”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实践与启示[J].计算机教育,2017(4):75-78.

作者简介:

于启红(1979-),男,博士,副教授.研究领域:网络与信息安全,密码算法与协议.

陈  林(1977-),男,硕士,副教授.研究领域:无线网安全,语义WEB技术,软件定义网络.

石鲁生(1978-),男,硕士,副教授.研究领域:数据安全,无线传感器网络.

梁凤兰(1980-),女,硕士,副教授.研究领域:无线网安全,数据挖掘技术.

郑步芹(1981-),女,硕士,讲师.研究领域:智能家居,计算机应用.

作者:于启红 陈林 石鲁生 梁凤兰 郑步芹

校企合作软件工程论文 篇2:

校企合作下软件工程与软件测试课程改革探索

摘要:分析当前软件工程与软件测试课程的教学现状,以本校计算机专业的实际情况出发,探讨采用校企合作方式,从课程内容组织设计、考核方式、师资建设等方面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并提出了后续的教改措施。

关键词:校企合作;资源共享;双向考核;双师培养

Exploration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the Curriculum Reform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and Software Testing

CHEN Hui-ying

Key word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resource sharing; two-way assessment; training of double quality teacher

软件工程是针对软件这一具有特殊性质的产品的工程化方法,软件工程涵盖了软件生存周期的所有阶段,并提供了一套工程化的方法,来指导软件人员的工作[1]。随着软件产业的形成、大型软件开发的深入以及各种技术的不断创新,软件工程知识体系在软件生命周期的指导作用越发显得重要。与此同时,软件行业的不断发展,也促使软件工程知识体系被不断完善。软件工程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高职对该课程的教学定位应与本科有所区别。一般情况下我们给高职软件类专业定位的培养方向是:具备一定的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基础理论知识,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进行应用软件的开发,包括独立地开发小型应用软件,或在现代化软件产业中作为基层编程员按照规范从事软件生产的实用型软件工程人才[2]。

1 课程的发展变革

我专业自2000年开始开设软件工程课程,当时主要是以理论教学为主,目的是让学生熟悉软件开发的流程和方法,并掌握相关技术文档的编写。后来为了顺应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应用性人才的办学宗旨,我们将课程的理论部分删除,只介绍软件测试的知识和应用,旨为培养软件测试员和测试工程师。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忽略理论部分的学习导致软件测试成为软件工程知识体系学习的一个孤岛,学生对软件开发流程没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和学习,也不利于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因此重新恢复理论部分的知识。又因近年来,软件测试人才的缺口非常大。据前程无忧网数据显示,2011年国内软件测试人才缺口高达20万,2012年缺口突破30万人[3]。所以在课程内容设置上更加突出软件测试部分,最终将课程名称定为软件工程与软件测试。对于高职类这个学生群体,很大一部分学生可以担任软件测试员的工作,还有少数学生经过锻炼可以担任测试工程师的工作,结合学生的特点,在课程中突出软件测试的实践学习,学生既能清晰地掌握软件开发流程,又能很好地掌握软件测试技术及测试报告的编写。

2 课程教学现状

2.1 理论教学为主,缺乏完整的案例贯穿始终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在此课程的教学上仍然采取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教学模式。由于课程的理论知识偏多,而且缺乏一个完整的案例贯穿课程始终,让学生感觉课程知识零散,慢慢地就对课程失去兴趣,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2.2 缺乏企业应用的实践环境

软件从需求分析到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维护等各阶段都会产生相应的成果,需要提交统一管理,但是目前在教学中还缺少这样一个统一管理平台,导致学生对各阶段任务的衔接不清楚,无法跟踪项目的工作进展、各阶段的成果等。此外,软件自动化测试工具很多都是收费的,而学校对实践环境建设经费投入不足,只能使用免费工具软件,然而免费软件的大部分功能是被禁用的,跟企业的实际应用存在较大差别,不利于课程实践项目的开展。

2.3 缺乏软件开发经验丰富的师资力量

目前高职院校老师的工作重点还是在教学方面,项目研发相对较少,有的老师甚至是零接触。课程中使用的案例都是老师们按照自己设想开发的,并非企业级应用软件,导致课程教学脱离企业实际应用。目前在高职院校仍然缺乏具有丰富开发经验的教师。

2.4 学生对课程对应的就业岗位存在认识误区

从已毕业的几届学生调查中发现,学生毕业后从事软件测试工作的女生占多数,而男生占的比例很少。其原因在于学生对软件测试存在认识误区,认为无论是技术含量、收入、还是发展前景,软件测试都不如软件开发,因此很多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愿望并不强烈。

3 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对于高职院校类的学生,理论学习能力相对薄弱,显然理论为主的教学模式并不利于这些学生的学习。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寻求一种新的课程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3.1 校企合作的项目式驱动教学

合作教育是一种将学生在课堂上的理论学习和参与企业生产管理的工作实践相结合,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模式[4]。在该课程的设计方面,我们邀请企业项目经理、软件设计师和测试工程师一起参与课程的教学设计、开发案例系统,通过学生熟悉的图书借阅管理系统项目为案例贯穿始终,以路线图为导引讲述软件项目的开发过程,将项目分成需求分析、系统概要设计、系统详细设计、系统编码、系统测试5个学习情境进行实施,使学生能快速高效地理解掌握软件开发整个过程涉及的理论和方法,并使他们零距离接触企业中软件分析建模、软件设计开发、项目文档编写、软件测试的流程及能力需求,培养他们能按照工程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方法去设计、开发具有实用价值的软件系统,提高他们编写相关技术文档的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并行课教学模式深化课程的项目化教学

将《ASP.NET网站编程》课程与《软件工程与软件测试》同步开设,两门课在学生实践部分采用同一个项目,促进两门课程知识的相互衔接,学生可以很好地将软件开发流程和方法应用到网站设计开发中,两门课的知识融会贯通,使软件工程的知识得到更好地应用。

3.3 聘请企业兼职教师为学生授课,实现资源共享

该课程涉及的知识比较全面,需要教师有丰富的项目开发经验。我们将课程按1:1的比例分别由企业兼职教师和专任教师担任。聘请企业经验丰富的项目经理和工程师为学生授课,为学校带来企业资源,为学生介绍企业使用的软件开发管理平台、测试工具、企业实际项目的开发流程、测试技术、测试方法,与企业专家进行零距离的接触交流,让学生有企业现场体验感,感知工作环境、工作压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应用能力。作为企业方,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师资、场地等软硬件资源,与学校一起形成了一个有组织、有系统的培训链,实现企业订单式培养,从而解决企业的人才需求,减少企业的额外培训成本,校企之间达到双赢。

3.4制定校企双向考核模式

我们通过与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合作,共同制定课程的考核方式,学生除了按要求提交各阶段的成果报告外,还要按企业给的需求说明书和系统使用手册完成企业系统的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并编写测试报告,这部分由企业和任课教师一起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进行答辩考核。通过扩展课程的实训工作内容、完成企业真实项目的测试、任务化分工及校企合作考核等方式,让学生置身企业真实工作环境,运用自己所学习的知识解决真实任务,丰富了他们的实训内容,也对他们的知识应用能力提出了挑战。实践结果表明,学生们不但出色的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并且养成了良好的工作习惯。校企联合考核制的尝试、团队合作完成企业动态任务的实践,也为其他课程校企合作的教学提供了宝贵经验。

3.5与企业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师

学校出台相应的政策,支持“双师型”教师培养,鼓励教师阶段性到企业工作,参与企业项目的研发,增强师资队伍的项目研发能力。教师通过企业锻炼,可将更多的企业项目资源引入课程教学,充实课程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利于课程的后续发展。目前我系每个学期都有委派教师到企业实习,教师参与企业项目的设计、开发、测试及技术文档的编写等工作,不断丰富课程资源、壮大课程教学团队。

3.6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由于对软件测试行业不了解,对软件测试工作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专业教师应该在课程教学和就业指导两个方面着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软件工程在计算机行业中的作用、软件测试的岗位群及发展前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4 后续措施

4.1 开发校企合作教材

由于目前的教材并不能完全满足我们课程的教学需求,因此下一步的计划是跟企业工程师合作,编写一本适合我们学生的教

材,利用企业开发的系统作为课程案例项目,贯穿软件的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到维护整个过程,既能清楚介绍软件工程的知识体系,又要重点突出软件测试。

4.2 教师自行创建工作室

完全依靠企业培养教师是不够的。我们准备在系里组织教师、学生组建工作室,承接企业项目。这种方式既能让教师在项目开发中不断提升技术能力和开发经验,也能让学生有一个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可以更早接触和认识自己的专业领域,真正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而教师也能更轻松地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5 结束语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实施,对课程实施、学生培养及师资培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学校、学生、教师及企业都可从中受益。学生通过企业项目实践,能切实感受到企业工作的压力,项目团队合作与时间安排的重要性,并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不足,有利于他们今后的学习。这种合作办学模式也能提高校企双方的社会知名度,融合双方的文化,更好地利用双方的资源,达到相互学习、相互沟通、相互促进,实现校企双赢。

参考文献:

[1] 韩万江.软件工程案例教程[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7:1

[2] 冯凯.高职软件工程课程改革[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0(9):144.

[3] 穆海伦,李万清.面向企业的高校软件测试教学改革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3,5(10):36-40.

[4] 郑山红,李万龙,赵辉,周子明.基于校企合作的软件工程课程群体系构建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2,4(7): 32-35.

作者:陈惠影

校企合作软件工程论文 篇3:

面向校企合作的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与实践

摘要:本文从优化和完善知识结构与课程体系、构建适应企业需求的立体化实践体系、构建与产业水平同步的工程实践环境等三方面探讨校企合作及培养适应社会和产业需求的软件工程人才新模式,阐述了如何加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高质量、实用性软件工程人才的几点做法。

关键词:校企合作;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能力;实践教学;国际交流

文献标识码:B

软件产业既是我国重点发展的具有战略性质的基础产业,又是能将现代IT技术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融合的创意型产业。软件产业的发展是推动经济发展、保障国家安全的决定性因素,对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国防建设现代化、社会信息化,推动新技术的发展和新产业的产生,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先进文化的传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软件是信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核心和灵魂,我国虽然是软件应用大国,但目前还不是软件产业大国。为此,我国近年来发布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扶持软件产业的发展,如《关于鼓励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国发[2000]18号文件)、《振兴软件产业行动纲要》(2002至2005)国办发[2002]47号文件等。随着政策环境不断改善,我国软件产值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从1998年的325亿增长到2005年的3900亿,软件技术渗透到各行各业、各个领域,促进了新学科的发展和新产业的建立。但与发达国家速度相比,我国软件产业仍有较大的差距。

目前,制约我国软件产业品牌化、规模化和多元化发展的主要瓶颈是软件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具体表现为:

(1) 高端人才供给匮乏,缺乏高层次、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即缺乏能够紧跟世界前沿技术动态和趋势,掌握符合国际标准的软件工程规范和技术规范,具有大型系统的开发管理经验,熟练运用一门以上外语,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进而能够参与国际软件发展与竞争的高层次软件工程人才;如成都市软件协会分布的《成都市软件从业人员2007年上半年供需报告》称,2007年成都市软件从业人员缺口约8900人,而其中的高端人才缺口约6900人。软件产业的迅速发展对软件行业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管国内高校软件工程人才的培养数量日益攀升,但是高端软件工程人才的匮乏却严重阻碍了我国IT企业的发展。

(2) 人才规模不足,离产业发展需求还有差距;现在我国共有一万多家企业在从事软件开发及相关业务,而目前全国的软件工程人才总量与之相差甚远,缺口很大。

(3) 人才知识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的软件工程人才主要集中于编程人员,而软件架构师、项目管理、文档管理、测试等等人才比较缺乏。缺少面向产业、适应企业需求、工程能力强的人才,学生进入企业要“转型”,形成企业人才的“滞后”现象。

1面向校企合作,优化和完善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

相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而言,我们认为软件工程专业应重点培养工程与技术方面的人才,更强调软件设计与开发过程中的系统性、可操作性和可重用性。

为此,我们参考和借鉴IEEE在2003年推出的软件工程课程大纲以及IEEE/ACM软件工程学科组于2004年5月公布的软件工程教育知识体系(CCSE2004 SEEK),认为软件工程人才的合理知识结构应包括通用的软件工程知识、软件应用领域的专业知识和具体软件工具和环境的知识几个方面。其中通用的软件工程知识应涵盖软件工程基础知识和技能,而软件应用领域的专业知识指还应该具有行业领域的知识,如嵌入式软件工程硕士必须具备特定行业,如移动设备、数字家电、数控机床、汽车电子、医疗电子、航空航天、工业控制等领域的相关知识,才能胜任工作。

为此,在进行软件工程教学方案与课程内容体系改革的过程中,我们根据软件产业发展的需求,动态调整课程设置,逐步加大选修课的比例。从学校来讲,要从企业的实际需要和IT发展出发,制定适应企业需求的培养方案及人才培养模式,为企业发展提供更为广泛的服务体系,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在多模式校企合作中,我们提出了一种定制式课程建设框架。即将选修课划分成若干模块,以适应不同企业需求。同时, 由于不同层次软件工程人才的定位不同, 相应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也应有明显的区别。其中软件工程本科教育定位在以技术能力培养为主,本科生在校期间计算机软硬件基础学习较多,形成思维定势,但开发大项目实践经验很少,没有切身体会,如果没有经常性的编程练习,学习兴趣逐渐消失,因此对本科生而言,重点应放在编程与系统设计能力的培养上。基于此,我们开设的软件工程核心课程包括软件工程概论、软件测试技术、人机交互技术等课程。软件工程硕士教育定位以工程能力培养为主,注重软件工程方法与系统开发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职工程硕士,他们在工作中有很多机会接触项目,参与程度较深,工作经验丰富,深感系统开发中方法和管理的重要性,对研究开发方法、过程、工具有实际需求,深感软件工程对于解决实际开发中遇到的问题很有帮助,他们希望对新技术、新方法有更多的介绍,希望通过课程能够互相交流,共同提高。对于他们,应以实例学习和管理为主线,介绍软件系统开发的实例和软件项目管理的基础。其课程的设置要注重专业知识的前瞻性和国际性,基于此,我们开设了软件项目管理、软件体系结构、系统分析与设计等高级课程。

对软件工程教学方法与课程体系进行改革,还应根据软件产业发展的需求以及与企业接轨,动态调整课程设置,逐步加大选修课的比例,其中部分课程(如软件项目管理、软件体系结构、人机交互技术等)尝试实施双语教学,通过引进国外软件工程经典和优秀教材,从使用英文教材、中英文结合教学入门,逐步增加英语授课比例,最后过渡到全英语教学。

2改革实践教学,构建适应企业需求的立体化实践体系

实践教学是实用性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必须建立多层次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才能达到全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2.1在理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变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分离为融合,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组织和鼓励师生参加实践教学改革。在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注意采用最新、最有用的知识,紧跟社会潮流;对课程实验、课程设计,要求授课教师既讲授理论知识,又指导上机实验,充分体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为一体的教育思想。同时,在教学计划的指定上,加大实验学时比例,理论教学精讲,实验教学多练,加强实验教学改革,建立企业实际项目库,以企业实际项目开发为背景,科学设置实验题目,通过实验促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必须重视课内外实践教学环节对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素质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课内和课外实践教学的整合,在培养计划中进行统筹安排,形成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的环节中,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加强实习、工程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环节中的工程训练,把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贯穿于培养计划的始终。

2.2在课题研究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引进软件企业的实际项目,让学生结合实际项目进行软件开发综合训练。软件开发实训严格按照软件工程开发流程进行,聘请企业资深技术人员进行指导,通过软件开发实训,既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同时又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为毕业设计和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目前,我们和摩托罗拉中国有限公司、苏州国芯科技有限公司、紫金电子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联合建立了苏州大学摩托罗拉单片机实验室、江苏省嵌入式软件技术中心苏州大学分中心等具备一定科研能力的实验室,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创造了条件。同时,学院成立了自己的开放实验室,主要为学院学习成绩优异且有较强科研能力的学生提供了进行创新性实验的条件,并制定了完善的开放实验室条例,规定了其运行机制及运行模式。如进入开放实验室的学生必须结成科研小组,采用自主选题、指导教师指定课题或企业提供课题等方式,经开放实验室评审委员会评定后才能进入开放实验室。科研小组必须在一定时期内完成一定的科研任务,并提交课题总结报告或论文。由于开放实验室必须以课题小组形式申报课题,开放实验室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开发能力。因此,开放实验室为广大学生提供了自由发展的空间,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创造激情,为其成才创造了有利条件。

2.3在各种专业竞赛中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院经常组织开展各种软件设计程序竞赛,支持学生参加国内外举办的各种软件设计大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迎接挑战的能力。近年来,多次组队参加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并获得铜奖。参加省程序设计大赛获一等奖,参加微软“创新杯”全国大学生软件开发大赛等。这些专业竞赛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3加强校企合作,构建与产业水平同步的工程实践环境

工程实践环境是教学体系的重要环节,其重点在于构建一个和产业技术水平同步的高水平的学生工业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际项目开发机会,使得学生能在毕业前深入体会企业文化,完善自身职业素质和工程能力。

3.1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目前,我们已在苏州工业园区、苏州新区的摩托罗拉、A M D、罗技、旺宏等世界知名I T 企业建立了软件工程专业教学与实习基地,并与中创软件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在昆山成立了苏州大学中创软件工程学院实习基地,与福华先进微电子(上海)有限公司联合招收嵌入式软件工程硕士。在实践中教,在实践中学,使得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明显增强。我们将企业实习划分成三个阶段。一是认知实习,时间一般为一周,主要让学生全面了解企业的运作模式、各企业主要研究方向以及当前流行的开发工具和软硬件平台。二是暑期社会实践,时间为50天,主要让学生利用暑假深入企业,参与企业的一些小型项目或一些模块的开发,甚至是文档的整理工作,目的是让学生知道所学知识到底能如何运用、并初步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一些实际项目开发的能力。三是毕业实习,时间为一学期,主要让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较为完整的项目开发,目的是让学生毕业后具备独立胜任项目开发与设计的能力。在实习基地建设中,应注重学生管理与质量监控。以毕业设计为例,我们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毕业设计的规章制度,如毕业设计计划、毕业设计选题原则与类型、毕业设计的步骤、校外毕业设计试行办法等条例,并发放企业严格执行。对于安排毕业实习生多的企业,我们还专门安排指导教师长驻企业,从而确保了毕业设计和论文的质量。

3.2聘请国内外著名企业的高水平专家,拉近学生与社会、企业之间的距离

我们聘请企业授课教师、高水平企业技术骨干作为学校课程指导小组顾问,并定期聘请国内外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家、技术骨干为学生开设相关专业课程,最大限度地拉近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拉近了学生与企业之间的距离。我们还定期举办专场讲座或技术报告会,请一些著名IT 公司的高级技术、管理专家给学生作专题讲座,让学生及时了解最新的业界动态,跟踪I T 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从而保证了学生既能掌握软件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又能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最先进技术方法和实用的技术手段,让他们有较强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去适应多变的社会需求。每位软件工程硕士生除了配备双向选择的校内指导教师以外,还配备由实习单位推荐的一位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企业人员作为校外企业指导教师。企业导师着重对实习和毕业设计的各个环节进行具体指导和严格把关,校内导师则是对学生进行设计思想的理论指导和毕业论文的指导。同时,学院还设专人对学生实习过程进行跟踪、指导与控制,在双导师之间积极促成沟通,共同完成对软件工程研究生的指导。

3.3搭建学生与企业双向选择的交流平台

由于学生在兴趣、专长和职业规划上的差异,因而他们对实习企业有各自的选择标准,但同时企业也要选择适合本单位要求的学生,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实习单位,企业能招收符合自身要求的学生,学院通过网上公布实习单位及其相关信息,学生自主报名、学院推荐,实习单位进行笔试、面试等考核程序,确定学生的实习单位。通过这种选择,企业与学生之间一开始就有了很好的信任度,双方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4结束语

信息化需要大批软件工程人才,各高校软件工程人才的培养应该有自己的定位和特色,目前要特别重视软件工程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实践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针对当前国内高校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机制存在的主要不足,从改革实践教学、加强校企合作、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阐述了如何加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高素质的软件工程人才的几点做法,为高质量、实用性的软件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9.

[2] 教育部软件工程学科课程体系研究课题组.中国软件工程学科教程CCSE2004[M].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1.

[3] 杨芙清.中国软件工程二十六年.2006中国计算机大会特邀报告[R].北京,2006,10.

[4] 骆斌. 软件工程专业工程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 计算机教育, 2005,(4): 25~28.

[5] 张广泉,杨季文. 多层次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5.(12):40~41.

[5] 张广泉. 《93教学计划》与面向21世纪计算机学科建设[C]. 计算机科学(全国计算机教育研讨会论文集),1999,(10):161~163.

[7] 张广泉,杨季文. 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几点思考[C], 计算机教育(2006年全国计算机教育会议论文集),2006,(8): 86-88.

作者:张广泉 杨季文

上一篇:情境创设历史教学论文下一篇:雨季造林技术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