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培养石油工程论文

2022-04-26

[摘要]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校企联合办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以重庆市几所典型应用型本科院校进行校企联合办学的实践为例,分析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校企联合办学过程中存在的六大主要问题,并简要提出了解决问题的设想。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校企合作培养石油工程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校企合作培养石油工程论文 篇1:

职业院校校企深度合作的实践与探索

摘要:结合大连海洋学校多年校企合作的经历,对职业院校如何深化校企合作、促进行业企业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进行初步的探讨。结论是校企深度合作的基础是合作双方“利益共享”,最后实现学校、企业、学生、社会的“互利多赢”。

关键词:职业院校;校企深度合作;利益共享;互利多赢;大连

作者简介:边陆军,男,大连海洋学校专业部主任,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海水生态养殖技术;张红,女,大连海洋学校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水质分析。

大连海洋学校坚持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深入贯彻落实“做中学、做中教”的人才培养理念,大胆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在“利益共享”的基础的上,切实开展校企深度合作,进一步提高了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一、校企深度合作的意义与基础

校企深度合作的基础应该建立“共赢”的基础上,只有在利益共享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校企合作,才能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因此,校企深度合作的根本目的在于学校、企业、学生、社会的“互利多赢”。[1]对学校而言,其意义在于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同时,还可以“借鸡生蛋”,利用企业提供的实训设备、实习场地、技术力量等,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学校在实习实训设备上的投入,弥补了专业师资的不足;[2]对企业而言,其意义在于可以提前锁定人才,随时招募到可用的实用型技能人才,提高现有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从而减少人力资源成本,解除用人的后顾之忧,增强市场竞争力,这对目前解决企业用人荒的问题具有现实意义;[3]对学生而言,其意义在于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就业渠道更加畅通;对社会而言,其意义在于能够减轻就业压力,提高就业率,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4]

二、校企深度合作的发展历程

大连海洋学校的校企合作开展的比较早,特别是水产养殖专业,但以往的合作仅停留在解决学生教学实习层面上,实习内容主要是苗种繁育生产阶段。2000年以前,大连地区主要以扇贝、虾、蟹苗种生产为主,那时,各育苗场工人好招,企业与校方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安排学生实习还要靠个人关系,而且扇贝育苗场规模较小、用人不多,又不能全用学生,所以学生实习较分散,同时学校师资力量有限,往往一个实习指导教师要管理好几个实习点,实习管理较松散。2000年以后,随着海参养殖业的兴起,海参育苗场家迅速增加,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大连市海参育苗厂有4000多家,水体近900万立方米,厂家规模也越来越大,如大连海洋学校的挂牌实习基地——大连壹桥海珍品苗业股份有限公司,目前育苗水体达到10万立方米,使育苗行业用工量大量增加。学校抓住机遇,积极行动,校领导亲自带队,组织相关专业教师,深入企业调研,了解企业的新动向、新需求,结合学校实际,决定把水产养殖专业作为试点,全面开始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并开始尝试和企业的深度合作,由原来只为解决学生实习的合作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经过10年的教学实践,学校现在已创建了“两阶段”式实践教学模式,和企业的合作也有了深入的发展并赋予了新的内涵。

三、校企深度合作的实践

随着职业教育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校企合作必需向深度、广度发展,并且保证双方互惠互利,这样的合作才能持续长久。

(一)借助政府支持,建设教学实习实训基地

近年来,大连市政府大力支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支持各职业学校与企业联合,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并每年从财政拿出一部分资金,奖励给校企合作良好的实习实训基地企业,如学校的实习实训基地——大连新玉璘海珍品股份有限公司就获得过市政府20万的奖励,除了资金奖励外,政府还为实习实训基地企业提供一定的优惠政策,这些都极大地提高了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几年来,学校先后与大连壹桥海珍品苗业股份有限公司、大连新玉璘海珍品股份有限公司、大连诚信育苗场、大连棒棰岛海珍品股份有限公司、大连船舶工业海洋工程公司、大连船舶工业电气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东奇(沧州)石油装备有限公司、大连中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BAC大连有限公司、大连圣亚旅游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大连老虎滩海洋公园有限公司、大连意洋经贸有限公司、大连融达海产食品有限公司、大连新中海产食品有限公司等22家企业合作,挂牌为学校的实习实训基地,这些实习实训基地为校企开展深度合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加强制度建设,稳定、强化与企业的合作

为使校企合作更加深入和稳定,学校制定了《大连海洋学校校企合作管理制度》,成立了由校长亲自负责的校企合作领导小组。我们选择在行业中规模较大、管理规范、技术先进的企业与之合作,发展为学校的挂牌实习基地,实行资源共享、互惠互利。

(三)深化教学改革,更新教学内容

为使校企合作落到实处,依照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学校从专业设置到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改革,使之更加贴近岗位需求,满足企业需要。

1.校领导亲自带领部分专业教师和招生就业办教师深入相关企业进行调研,掌握行业、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情况。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办学资源,学校有针对性地适当调整专业设置。几年来,学校分别设置、恢复了船体建造与修理、观光渔业技术、船舶电气技术等专业。专业的调整极大地促进了学校的招生工作,2008年设置的船体建造与修理专业,当年就招收了85名学生。

2.学校聘请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共同开发制定实施型课程计划和课程内容,力争使教学内容更贴近职业岗位实际,使学生的职业能力满足就业的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采取“两段式”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为了适应这种新的教学方法,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学校与企业密切合作,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加强学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学校成立了技师工作站(工程师工作站),为来自企业的技术人员提供良好的、固定的工作场所。几年来,学校先后聘请了大连海事大学退休的船长、辽宁远洋渔业公司的轮机长,大连老虎滩海洋公园退休的高级工程师等来自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充实到专业教师队伍中,这些具有丰富生产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被聘为学校的实习指导教师,有的还担任一门专业课程,有的定期到校为学生讲课;另一方面,学校规定专业教师每两年要有半年时间到校实习实训基地参加生产实践,掌握该行业的生产新技术、新工艺,了解企业对岗位的实际需求。及时充实实践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加强学生的技能培养与训练,提高他们的职业能力。近年来,通过校企双方的密切合作,学校专业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得到了大幅提高,为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打下了牢固基础。[5]

(四)改革实习管理办法,提高实习质量

以往学生到企业实习,学生的管理完全由学校安排实习指导教师负责,企业不参与,指导教师管理几个实习企业学生,不能固定在某一实习场,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往往由企业人员或学生反映给教师,这样导致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滞后,或出现两层皮的现象。[6]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和企业坐下来共同商讨解决办法,最后达成校企双方共同管理实习学生的共识,学校重新修订了学生实习管理办法和考核标准。新办法规定,学生的实习成绩由校企双方共同评定,各占50%,企业厂长直接负责对实习学生的管理,实习结束后企业对实习学生给出鉴定,学生的实习报酬与实习成绩挂钩。实行新办法后,极大地调动了实习学生的工作热情,强化了自律意识,在实际生产劳动中实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了技能,企业对实习学生的表现非常满意,学生实习的管理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做到了校、企、学生三方共赢。

(五)发挥技术优势,服务企业生产

学校充分发挥教师的技术优势,针对企业生产实际,为企业提供生产技术支持,为企业的发展献计献策,在为企业创造效益、个人获得实惠的同时,也为学校赢得了声誉,加强了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如学校海水生态养殖专业孙景伟、孙吉东老师分别在教学实习基地大连壹桥海珍品苗业股份有限公司和大连新玉璘海珍品股份有限公司指导学生实习,同时协助企业进行扇贝和海参苗种生产。几年来,在他们的亲自指导下,企业的扇贝和海参苗种产量大幅提高,以大连壹桥海珍品苗业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该企业与学校合作以来,在孙景伟老师的指导下,扇贝商品苗产量由过去的几十亿枚增加到现在的100多亿枚,各种规格的海参苗年产量也达到了4万多斤,校企合作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学校在为企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持的同时,还根据企业需求,不定期地为企业培训一线员工,提高了员工素质,满足了生产需要。

四、校企深度合作的思考

多年与企业合作的实践,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要实现校企深度合作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还要继续努力探索,不断推进校企合作向深度、广度发展。笔者认为,要想实现校企深度合作目标,充分发挥校企深度合作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今后还应加强以下五方面的工作。

(一)发挥政府作用,提高企业的积极性

在校企合作方面,政府部门要发挥应有的作用,制定相应的政策、法律法规等,充分调动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规范校企双方的责任与义务。以此保障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1.政府要制定完善校企合作的相关法律法规,从制度上保障校企合作的长远发展。并充分发挥监督职能,为校企合作的运行营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和社会环境。

2.要制定完善相关政策,通过政策导向,在财政、税收、信贷、奖励政策、知识产权等方面引导和激励校企双方积极参与,让合作双方,特别是企业切实感受到实惠。

3.政府要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保障机制,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把各地区对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纳入当地领导的业绩考核中,同时,完善企业的用工制度,并加强监督,使企业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等,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二)认清形势,提高认识,不断创新校企合作模式

职业院校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加强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贯彻落实“双做”教学思想,实行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就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探索、积极行动,主动与政府、社会团体、行业集团取得联系,争取广泛的支持,调动企业积极性,使其充分认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让他们体会到校企深度合作带来的实惠。或者以一定的方式把企业引进校园,学校可以某种方式入股,共同经营管理。使校企合作的双方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并搭建完善的组织结构,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协调好各方的利益,充分发挥各方的优势,实现共享资源、共享收益。

(三)拓宽合作领域,建立校企深度合作长效机制

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需要学校、企业、行业组织、政府相关部门等多方参与,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7]大连市教育局已成立了由学校、企业、行业、政府等负责人组成的行业指导委员会,专门负责校企合作的运行,以保证校企合作的健康、持续发展。同时,各职业院校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与企业零距离接触的合作模式。校企双方按照职业岗位实际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与教学改革相互结合,在教学中不断融入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使校企合作落到实处。[8]并且,利用双方资源,拓宽合作领域,扩展合作内涵,产学研密切结合,使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多功能化。

(四)改革考核标准,保证校企合作规范有序

学校要改革原有的对学生的考核标准,在结合适当的理论考试的同时,依照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以及各个行业颁布的行业技术标准和职业鉴定标准,注重对学生进行操作技能和职业能力的考核。聘请企业的有关技术人员参与教学,让企业真正融入到教学管理中来,而不是单单停留在学生实习管理的层面上。

可将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作为考核内容之一,激励专业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鼓励他们参与企业科技攻关、新产品开发,为企业发展献计出力。

(五)支持鼓励科研试验,助推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

在多年的校企合作过程中,我们深切感受到企业对生产效率高、生产成本较低、经济效益好的新技术、新项目、新工艺的迫切渴求。作为职业院校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大力支持专业教师开展科研试验。为科研成果产业化创造条件,并对作出成绩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同时,也应加大在校企合作方面的理论研究,对校企深度合作的理念、模式、制度、路径选择、运作机制、考评体系等方面进行深层思考与探索,认真分析研究合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制约因素,为校企深度合作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助推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

综上所述,校企深度合作对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彰显职业教育特色,实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实现政府、学校、企业等各方利益共享的一种先进的办学模式。作为职业教育的工作者,应该不断研究、探索和实践校企深度合作的新模式,共同推动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持续发展,为培养高素质的实用型技能人才,为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庆文.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职教论坛,2012(28):20.

[2]刘志峰.紧密型校企合作特征、类型和机制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2(23):52.

[3]王娟,齐绍琼.高职学生顶岗实习发展趋势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2(23):64.

[4]尚观华.高职院校要通过创造足够的利益来吸引企业主动参与产学研[J].职业技术教育,2012(27):24.

[5]宁永红,凌志杰.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薄弱环节及应对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2(13):49.

[6]张祺午,孟凡华,陈衍,等.创建校—企—校师资培养新体系 吉林省职业教育教师教育联盟[J].职业技术教育,2012(18):40.

[7]陈沛富,闫智勇,纪颖.校企合作式校企合作式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与趋势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2(16):10.

[8]吴红宇,杨群祥.影响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因素研究——基于910份调查问卷的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2(16):15.

作者:边陆军 张红

校企合作培养石油工程论文 篇2:

重庆市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校企联合办学的困境与出路

[摘要]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校企联合办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以重庆市几所典型应用型本科院校进行校企联合办学的实践为例,分析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校企联合办学过程中存在的六大主要问题,并简要提出了解决问题的设想。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 校企合作 联合办学 产学研

[作者简介]冯树清(1966- ),男,四川乐山人,重庆财经职业学院副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财务管理;彭思量(1974- ),女,湖南长沙人,重庆文理学院旅游学院院长助理,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经济管理、战略管理、教育管理;王熙艳(1980- ),女,湖南岳阳人,重庆文理学院资产部,会计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经济管理、教育管理。(重庆 40216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0年重庆市教委教改重点项目“重庆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02220)

校企联合办学指的是充分整合院校和行业企业资源,通过院校学生参与行业企业实践,行业企业获得院校科技支撑,政府部门借此机会有效提升管理效能等途径实现各方共赢的一种办学方式。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校企联合办学的意义

对于植根于地方发展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开展校企联合办学,在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张的新形势下,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塑造办学特色品牌、凝聚核心竞争能力等方面具有显著作用。通过开展校企联合办学,可以直接促进在校本专科学生走进行业企业接受实践检验,运用行业企业资源促进实践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可以充分掌握并利用行业企业的信息优势,及时更新、完善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增强人才培养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可以充分利用行业企业的各类仪器和设备,缓解和降低院校自身资金和设备不足带来的教学压力。此外,通过校企联合办学的开展,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各类型成人高等教育、培训项目,扩大办学规模和加强 “双师型”教师建设力度,促进院校自身科研平台建设与成果转化等方面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对于行业企业而言,开展校企联合办学能够有效利用院校学生资源参与生产和设计研发,提升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联合培训,提高企业员工的知识和技能水平;通过利用院校的教育、科研资源,进一步降低企业的培训、研发成本,提高企业效益;还能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企联合办学项目,建立或提升自身的社会形象,赢得社会尊重。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校企联合办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1.高校自身重视程度亟待提高。校企联合办学是近年来职业教育迅速发展的产物,认识与理解它是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管理者和全体师生员工的考验。而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者往往对于校企联合办学的认识不够深入,导致自身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举步维艰;受传统研究型本科院校的影响,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对于校企联合办学也缺乏正面的了解,并且院校普遍对于参与校企联合办学的二级部门和教师缺乏必要的激励措施,教师“不支持、不反对”的消极心态,对校企联合办学各项工作开展造成严重阻碍;另外,同各类高校一樣,应用型本科院校招生、科研、学生管理等各项事务性工作纷繁复杂,也削弱了对校企联合办学的关注与重视程度。

2.高校自身参与合作实力不够。应用型本科院校由于成立时间短、知名度低,学术带头人和科研团队的严重短缺使得院校的科研成果转化能力、水平低下,无法寻求到合适的行业企业参与校企联合办学。另外,绝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是由高职、高专院校合并组建形成,硬件环境亟待进一步改善,实验实训设备缺乏、教学实践基地缺少、参与校企联合办学的资金不足等因素均严重制约着校企联合办学的发展。

3.政府主管部门重视程度不够。从国家层面来讲,在近年来高度重视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的同时,对于“校企联合办学”仍然缺乏统一、科学的规范与指导,对于参与校企联合办学的企业无法提供全面的支持、激励或者权益保护措施。从教育主管部门来讲,至今还没有建立专门的机构对校企联合办学相关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协调和管理,还处于“自发阶段”的众多应用型本科院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的合作内容纷繁、形式多样,合作项目和利益分配容易出现的各种问题无法得到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协调与解决。

4.校企合作相关方利益不对等。首先,院校参与校企联合办学的目的很强,既要完成实践性教学、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又要充分利用行业企业提供的各种设备、仪器环节解决自身硬件不足的矛盾,还迫切希望行业企业提供所掌握的各类人才需求数量、行业最新动态等各类信息,如行业企业无法满足院校需求,势必严重影响院校继续进行联合办学的积极性。另外,学生参与校企联合办学的过程中劳动与报酬的不对等也是影响其正常开展的重要因素。

其次,从人力资源成本考虑,行业企业雇主普遍对于应用型人才存在重视应用、忽略培养的情况,导致其认为自身在校企联合办学过程中收益不大。校企联合办学双方无法实现利益对等,也制约着校企联合办学的发展。

最后,教育作为公共产品的典型特征限制了其进行市场化交易,而政府在校企联合办学过程中的协调与支持作用日益凸显,在这种形势下主要依靠“关系”“信誉”维系的校企联合办学最大的危机在于院校自身硬件缺乏,政府对于院校投入过程中的硬件重复建设使得各院校之间无法有效实现共享,从而会导致政府对于校企联合办学的负担重、热情低。

5.校企联合办学体制机制缺乏。从院校自身来讲,计划经济时代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模式还没有完全过渡并达到现代大学的要求,院校管理者即便已经认识到校企联合办学的重要性,但现实中各种体制的约束也会严重制约校企联合办学的前景。院校与企业各自的内部运行机制迥异,二者发展模式与文化内涵之间的显著差异无法在校企联合办学的短期之内得到良好的交融,表现最为明显的是院校学生很难在短时间之内完成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变。企业与院校自身的各个要素无法形成一个积极发展的整体,势必会阻碍校企联合办学预期的办学目标的实现和合作效果。

6.校企联合办学合作深度不够。按照“浅层次合作”“较深层次合作”与“深层次合作”的标准来看,目前普遍的校企联合办学仍然处于“浅层次合作”的运行状态,其大多数表现为以建立“校外教学实践基地”的模式进行校企合作。由于各个院校自身条件的差异,加之行业企业目标的不同和政府支持力度、态度的差异等因素,使得校企联合办学的质量和效果也产生了很大差异。此外,由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与行业企业之间欠缺技术研发方面的合作,大多数院校是基于解决学生就业的目的寻求与行业企业进行联合办学,而大部分企业也是谋求院校的教育资源进行员工培训,此种模式基本无法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与“将高等教育资源势能转化为经济增长的动力”的目标相距甚远。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校企联合办学的主要举措——以重庆市为例

近几年来,重庆市内各高等院校、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纷纷将“校企联合”“产学结合”作为办学的重点,致力于加强教学改革和提升办学质量,通过探索与实践,积累了一些经验。

1.发挥自身优势,围绕优势产业开展科技攻关。重庆理工大学紧密围绕重庆市、西南兵工的宏观经济环境、发展趋势及其汽车摩托车支柱产业,致力于联合搭建科技平台、共同开展科技攻关,增强重庆地方支柱产业的自主开发、创新能力。如与西南兵工局及其所属企业联合组建了“重工车辆工程学院”,成为重庆市“两车”开发和研究的重要支柱“三院两所”之一;与重庆大学等联合组建科技部“激光快速原形及模具制造生产力促进中心”;与重庆汽车研究所共建“国家重型汽车检测中心前后视野检测站”等。该校还先后与重庆市璧山县、大足区、九龙坡区、大渡口区等签订一系列科技教育项目合作协议,大力促进区县经济发展。①

2.充分整合资源,搭建“政产学研”合作平台。重庆科技学院充分发挥行业背景优势和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力,积极与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科研院所搭建“政产学研”合作平台,围绕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新技术与应用技术研发与培训开展合作教育,先后与重庆市科委、重庆三峰公司联合成立“重庆垃圾焚烧发电技术研究院”;与重庆市安监局联合成立“重庆安全工程学院”;与中石油共建“油气井控及安全技术研究与培训中心”;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南京晨光集团等我国航天工业重点研发企业合作共建“功能磁性材料研发中心”,研发的产品已成功应用于“神舟”系列飞船和“嫦娥”工程等航天和国防产品中。这些项目既涉及合作办学、合作育人,也包括合作发展、合作就业,推动了学科发展,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增强了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②

3.以教育为主导,加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索。重庆文理学院升本建院仅十年时间,作为一所典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其不断扩大产学合作教育的广度和深度,鼓励和扶持二级学院与企事业单位深入合作,通过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职业资格鉴定等多种形式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探索。目前已在永川、垫江、大足、黔江等多个区县开展了包括盐卤化工、名贵花木培育、旅游开发、牡丹研究、金银花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研究等20余个合作项目,与重庆宝利阳集团、创斯特、富士康、NEC等公司达成了“校企合作”战略协议,在软件外包、电子工程、动漫人才培养、动漫产业开发及动漫企业孵化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度合作。③

通过对以上三所典型院校的校企联合办学举措进行梳理,逐一厘清其开展校企联合办学的主导因素,借鉴德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开展校企联合办学的经验,重庆市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校企联合办学具有若干优势与劣势、机会与威胁,如下表所示。

通过31页表可以看出,开展校企联合办学的优势与劣势同在,机会与威胁并存,特别是对于重庆文理学院、重庆科技学院这一类发展时间不长、自身基础还有待提升的新建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更加需要直面其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努力加以克服,以期校企联合办学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四、应用型本科院校加强校企联合办学的途径设想

应用型本科院校加强校企联合办学的作用不言自明,在面临上述诸多问题的情况下,如何寻找到合理的突破口并科学解决问题,与行业企业达成一致目标、寻求到政府主管部门积极支持并建构起可持续的校企联合办学模式,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目前所面临的当务之急。

第一,推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内部教育体制改革,在科研方面鼓励纵向与横向联合研发,注重以“双师型”和“专兼职结合”为特征的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学生学术能力培养,改革传统课程设置等,为校企合作做好充分准备。

第二,要充分了解参与校企联合办学的各方的利益驱动,理解行业企业参与校企联合办学缺乏约束力、吸引力,并且将承担更多的安全压力的实际困难,利用“扎根地方、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实施订单、冠名、委培、注资等多种合作途径,通过“换位思考”争取行业企业的支持。

第三,可以从政府与院校自身出发,积极寻求主管部门的支持,拓宽资金来源,在不断提升硬件建设水平的基础上,通过内部人才转化和外部人才引进等多种措施,组建科研团队,全面提升自身科研水平和科技成果转化实力,吸引行业企业主动合作,达到“筑巢引凤”的效果。

第四,可以在学校与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共建共享的基础上,积极构筑“四位一体”的校企联合办学平台,不断发挥“政、产、学、研”的组合效应,充分发挥自身行业背景优势和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力,围绕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新技术与应用技术研发与培训开展合作教育,实现学校和企业从“握手”交流向“牵手”合作的转变,实现由“黏合”联系向“融合”发展的推进,与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注释]

①重庆理工大学.产学研概况[EB/OL].http://www.cqut.edu.cn/cxy/gk.html,2012-02-01.

②任堃,刘进.校企合作“重庆样本”[EB/OL].http://roll.sohu.com/20110518/n307801078.shtml,2011-05-18.

③重慶文理学院.重庆文理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EB/OL].http://www.cqwu.edu.cn/syfzgh/index.htm,2011-12-08.

[参考文献]

[1]李中衡,吴金华.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中的利益相关者研究[J].职业时空,2011(7).

[2]孙琳.产教结合——职业教育发展新途径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王锁荣.对高职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J].职教通讯,2004(12).

[4]尹金金.德、美、日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制度比较研究——基于历史视角与特征的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1(19).

作者:冯树清 彭思量 王熙艳

校企合作培养石油工程论文 篇3:

“引企入校”校企深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

摘 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特点,是办好职业学校的必由之路,是为产业发展提供技能型人才支撑的关键因素。近年来,职业学校积极践行校企合作,广泛开展订单培养,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的探索和实践。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创新性地与广西盛和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在校内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开展了“引企入校”的大胆尝试,组建了由学校提供场地、管理和人力资源,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市场推广的校企合作模式。在校企文化交融渗透育人,校企共同协作培养人才,校企队伍协同成长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中职学校;引企入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

1 前言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近年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了《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不断推进开展校企深度合作,努力做到产教融合,让学生有过硬的技术技能和良好的职业素养。

现阶段校企合作仍然存在极大的困难。一方面学校提供的支持和服务难以契合企业的需要,受人才培养周期影响和学校办学思维限制,很多职业学校主动服务意识不强,专业设置及课程体系不及时调整,难以适应区域产业发展和职业岗位群的需求。同时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对各行业的市场规律和前沿技术不能与时俱进,导致在产品开发、技术攻关等方面不能给予企业有力的支持。另一方面企业往往过于注重生产效率而忽略人才培养,在校企合作中对于临时到岗的学生缺乏加以培养的耐心和远见,导致校企合作进展缓慢,产教融合有名无实。

近年来,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各专业积极开展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挂牌成立了TCL班等多个冠名班。在校企合作中除了教学实习外,相关的企业文化传承、专业技术技能培养、职业素养发展等方面没能在班级管理和教学实践中得到良好的发展。学校的校企合作急需做出新的尝试、建立新的模式,形成新的常态。2015年,学校与广西盛和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挂牌成立校内生产车间,吸引企业投入100多万元,可广泛吸收电子技术应用、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等专业学生进行生产实训。

2 开设校内车间,升级校企合作

近年来,国家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委对中职学校开展校企合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是广西欽州市委、市政府重点建设的中职学校,占地425亩,有教职工485人,在校生9000多人,有良好的校企合作办学环境和资源。广西盛和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LED外延片、LED芯片、LED灯珠、LED灯具设计制造,LED照明工程等LED相关产品研发与生产一体的高新科技企业。近些年公司发展迅速,但校企合作项目未能深入开展,公司劳动力成本高、员工职业素养较低等问题逐渐显现。

在钦州市政协和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对接指导下,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2014年与盛和公司签订了订单培养方案,在盛和公司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在校企合作中,通过不断的尝试,促进了校企的沟通和交流,学生的实习有序开展。但随着校企合作工作的深入开展,在实践中我们遇到了一系列的困难和困惑。如由于学校和公司分处两地,学生的工学交替不能有序开展,学生在实习中缺教师的指导,校企文化存在隔阂难以交融渗透,教师的发展与产业发展脱节等。

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在调查我国发达地区校企合作发展现状,收集整理当前校企合作共建生产型实训车间相关文献资料。深入盛和公司调研,了解公司的生产经营情况和人才需求情况,在分析盛和LED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与盛和公司制定了“引企入校”实施方案。2015年,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与盛和公司在校内共建生产车间,校方提供场地、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企业方提供技术、产品原材料和销售,双方共同运营LED生产车间。生产车间设置有下料、装配、焊接、调试、检测、包装等80多个工位,每天可以生产LED灯管6000支。车间里设置有办公室、小教室、休息间等职能空间,机电学部主任兼任车间主任,学校电子专业教师和盛和公司生产部人员组成管理团队确保LED生产车间有序运行。生产车间的各个区域布设了独特的校企交融文化,成为了钦州市校园文化育人的示范点。

3 促进产学结合,引领技能成才

引企入校有助于实现校企合作“五个对接”。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与盛和电子公司在校内共同建设生产车间,促进了学校电子专业与钦州地区电子信息高新技术产业对接及职业岗位的对接。协调盛和公司技术人员参与人才培养的目标设定和方案修订,开设LED技术课程并由盛和公司技术骨干授课,促进了学校电子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电子专业学生在校内就可以参与产品生产,完成工学交替,实现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学生在生产车间的焊接与检修,提升了考取维修电工、家电产品维修工等资格证书的通过率,实现了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学生在生产车间受企业终身学习文化的熏染,树立了终身学习的意识,企业员工回到学校培训考证,实现了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对接。

在市场调研和岗位工作能力要求调研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照广西盛和电子股份公司工作岗位的人才能力要求,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创新。构建“全程实践两对接”的电子技术应用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在完整的项目操作中通过各个岗位的实践行动积累工作经验完成全程实践。通过教学实践与工作岗位对接,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对接实现“两对接”。

以开放型实训基地为载体,学校与盛和电子公司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充分利用企业硬件资源,降低学校实训建设的投入,提升技能实训的实践性。推行“全程实践两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学生在上岗前得到系统的培训,充分了解每个工作岗位的技术要求,在工作岗位上能体验体现职业精神。通过实践培训,电子专业学生的焊接技术水平和电路分析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在近年的技能比赛中取得了突破性的成绩。

4 互助管理研发,强化师资队伍

引企入校有利于推进校企合作“七个共同”。把车间设在学校,校企双方共同研究运营车间,有效促进了校企双方的交流接洽。学校在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成立盛和班,校企双方共同研究电子专业方向设置,共同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LED技术课程,共同开发焊接实训教材,共同组建教学培训团队,共同建设校内生产车间,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等。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在共同的目标下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大大提升了人才培养的效率和质量。

广西盛和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高新科技上市企业,公司生产的产品销售网络覆盖全国,畅销欧美、东南亚、澳大利亚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公司拥有众多博士、专家组成的科研团队,专注LED照明技术的研发。学校教师深入盛和公司调研,到公司学习企业文化,到各个部门开展跟岗实习有助于拓宽教师知识面。选派专业教师到公司进行生产操作岗位实践,切实提升教师专业技能水平和标准意识。

教师参加产品的研发和生产管理,参与LED前沿技术的研究和推广,让年轻教师得到技术升级,让经验丰富的教师得到知識更新。通过校内生产车间的运营实践,学校电子专业打造了一支既能规范进行电子产品生产企业运营管理,又能进行教学实践研究的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教师队伍。

5 创新合作模式,健全运行机制

引企入校有利于落实校企合作“三个连接”。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与盛和公司共同建设校内生产车间,共同培养了一批批技术技能型人才,降低了公司的生产成本,优化了公司员工队伍结构。全面落实了校企合作要求的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连接,职业教育与社会实践连接,学习与就业连接,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社会等多方的共长共赢。在生产车间的运营管理中,学校依托地方产业办好专业,引进社会资金和技术,创建适应现代高新产业需求的以生产性实训车间为载体的“引企入校”校企深度合作模式。让企业参与到人才的培养目标设定与培养实践中来,使教学完全贴合生产,培养出来的人才有较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能够很好地适应企业和岗位的需求。

校企双方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发展”的原则以协议形式建立契约关系,明确双方的责任与权利,确保双方友好、持久的合作关系。校企双方定期召开例会商讨重要事项,双方协同发展形成一支实力强劲的产学研团队。在共建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双方定期开展企业选派员工到学校培训提高,学校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共同组织行业专家开展专题研讨、技术论坛、成果展示、合作洽谈等活动。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以电子专业建设新型校企合作模式,为学校其他15个专业的校企合作开展有示范和指导作用,全校学生9000多人都可以从中受益。同时也辐射到钦州市内其他职业学校,对其引企入校起到促动作用,推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为北部湾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为加强组织管理、协调指导,保证引企入校模式的正常运行,确保教学功能和生产功能的充分发挥,学校需要建立符合校企合作新常态的管理制度。例如《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生产性实训规程》、《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企业教育学生管理办法》、《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企业教学各环节基本要求》、《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等。不断完善管理机制,让学校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教师管理、资产管理、教学质量监控等方面有了制度保障。

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与广西盛和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校内生产车间的建成,打开了学校“引企入校”的大门。校企双方围绕构建“盛和班”进行校企全方位合作,建立培养适应专业岗位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探索实践,校内“生产车间”正逐步向“生产性实训基地”转变,“引企入校”正逐渐向“引企入教”进化,校企合作项目更好地为人才培养服务迈上了新的台阶。

“引起入校”所构建的校企合作新模式实现了对学生成长在核心价值层面的突破,即不仅着眼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更注重行动力和执行力的全面提升。新模式在专业建设层面不仅适应了专业自身发展的需求,更是契合区域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市场需求、行业转型升级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葛竹兴,张龙,杭瑞友. “双岗双职一体化”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

[2]冯永谦,郭永森.引企入校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合作双赢[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2,(12):106-107.

[3]倪祥明,曹明顺,肇芬.校企合作之“引企入校”模式探索与实践[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4]朱有明.职业教育引企入校问题探析[J].石油教育,2013,(4):97-101.

作者:沈文晓

上一篇:水利工程质量监管策略论文下一篇:安全文化建设电力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