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国际贸易论文

2022-07-03

摘要本科教育中的国贸专业是培养综合型外贸人才的重要途径,其专业课程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人才的素质及我国外向型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通过对河南省郑州成功学院国贸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并通过STATA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了系统的统计描述和分析,结果显示在校企合作的模式下,明确的培养模式,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及高效率的教学改革是课程优化的关键。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校企合作国际贸易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校企合作国际贸易论文 篇1: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摘要:为了改变过去国际贸易专业校企合作流于形式、模式单一的局面,通过研究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校企合作的现状,分析校企合作的途径,探索高职国际贸易校企合作的理想模式,促进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改革,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认为国际贸易专业的校企合作应从多方面深度合作,提高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效果,实现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校企合作;模式

作者简介:邓志新(1979-),女,湖南邵阳人,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信息经济系,副教授。(广东 深圳 518029)

基金项目:本文系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第四批教育教学研究课题“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JY2010024)的研究成果之一。

高职院校承担国家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任,“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实现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因此校企合作对国际贸易专业尤为重要,通过分析国际贸易专业校企合作的途径,从而寻求较为理想的校企合作模式来培养国际贸易人才。

由于我国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再加上一般外贸公司的规模较小,许多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校企合作流于形式,采用的模式较为单一,这种合作离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还有较大的差距。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是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互惠互利,发挥各自优势,资源共享,共守协议,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本文通过国际贸易校企合作的模式探索,积极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实现人才共育共管,互利共赢,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

一、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校企合作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途径之一,德国的职业教育之所以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双元制”的办学模式,而“双元制”的本质就是校企合作,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和在企业实践生产相结合,两者相辅相成,融为一体。由于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性很强,校企合作对于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尤为重要,不但有利于专业课程建设,而且有利于学生国际贸易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

1.开展校企合作符合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方向

《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0-2015年)指出,加快推进校企合作机制体制创新,以促进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目标的实现,不断增强高等职业教育活力,提升办学质量,提高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过去的校企合作是一般意义上的校企合作,是单纯以学校为主体,如派出的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性的培训、培养,向企业借助于某些方面的资源和条件进行某种程度的合作。而现在的“四合作”目标要求企业进入学校办学、深入学校办学、企业自身办学、配合学校自身办学,这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比过去的校企合作深化了许多,是一个革命性的转变。

2.校企合作是培养技能型外贸人才的前提条件

國际贸易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通过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有利于学生提高专业技能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增加就业机会。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通过校企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环境,熟悉进出口业务流程,掌握岗位技能,可以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3.校企合作有助于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和推动专业课程建设

采用校企合作的形式,企业参与提出外贸人才培养的知识和能力要求,提出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基本要求;学校根据市场需求设置专业标准,按照企业的要求进行专业设计,设计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体系,可以更好地达到人才培养目标。[1]如果外贸企业能够参与到国际贸易专业设计和课程改革,编写专业课教材,指导专业教学工作,以及提供顶岗实习机会,联合建立实训室等,就可以大力推动国际贸易专业课程建设,从而使国际贸易专业培养出的学生适应社会需求。

4.校企合作有助于国际贸易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立,推进国际贸易课程“工学结合”教学改革

国际贸易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立离不开企业的帮助,企业有真实的业务关系,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贸易环境,学校和企业合作在校内设立企业的分支机构,利用学校和企业的优势资源,学校提供办公场所和学生员工,企业提供产品和业务培训,企业控制经营风险,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校企合作模型。[2]生产性实训基地通过给学生提供真实的贸易操作环境,教、学、做一体化,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有效的平台。

5.校企合作是互利共赢的合作,有助于企业进行人才储备

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可以建立学生和企业间的感情,减少人才流动率,为企业储备优秀的外贸人才,同时缩短员工和企业的磨合期,降低企业的培训成本和劳动成本,还可以减少对企业人员岗前培训的投入,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二、当前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在“项目驱动,任务导向,工学结合”高职课程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下,我们通过聘请企业人员为学生进行专业培训,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与企业合作建立国际贸易实训室进行国际贸易的模拟操作等校企合作模式对国际贸易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当前国际贸易专业校企合作中仍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1.难以找到合作企业

过去校企合作,企业受益小,积极性不高,因此难以找到合作企业。更重要的是,学生和企业双方都不受益,对学生而言,由于外贸业务的私密性等特点,学生接触不到客户资料和外贸业务的关键环节;对企业而言,学生实习时间短,企业一般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此外,国际贸易专业不同于工科专业,外贸企业的岗位较少,很难接受大批量的学生。

2.校企合作是学校的一厢情愿

在寻找合作的企业中我们发现,不少企业态度比较消极,虽然他们也意识到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总觉得对企业的收益不大,即使不通过这种方式,企业同样可以获得所需人才,有些还担心留不住培养的人才。有的企业觉得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影响了企业的工作效率。而学校还是希望与企业合作,能够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增加就业机会。

3.企业看重短期利益

在国家没有明确出台企业必须承担培养技能人才任务的政策法规之前,多数企业认为培养技能人才是学校的事,与自己关系不大,要做,也希望政府买单,给予一定政策优惠,或减税,或按学生数给予补贴。尤其是民营企业,更是追求眼前利益,并没有把技能人才的培养纳入发展战略。

三、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校企合作的途径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要积极创新校企合作办学体制,实现与企业共育共管人才,互利共赢。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校企合作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开展。

1.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校企合作的重要模式,根据企业的需求培养人才,不但能为企业提供优秀的人才,为企业节省培训成本,企业从中获利,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激情,减轻学生的就业压力,从而达到双赢的局面。企业可以与学生签订培养协议,提供奖学金和就业机会,这样不仅减轻了学生的经济负担,而且排除了就业的担忧,优厚的条件就能吸引优秀的人才。“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大致分为三步:首先,企业提出培养目标,即学生毕业时具备哪些能力,有针对性开设哪些课程,这些课程可以由企业的培训教师和学校教师共同来完成教学任务;其次,为学生设计实训课程和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最后,毕业后,企业可以择优录取学生直接进入企业,降低了企业培养和选拔人才的成本。“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对学校和企业来说是一种双赢的局面,因此存在合作的动力,能够长期维系下去。

2.共建校外实习基地,完善工学结合模式

校外实习基地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市场和进行职业技能训练的重要阵地,目前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实训场所主要在校内,通过购买模拟的国际贸易教学软件来进行,但是由于不能接触到真实的工作环境,对于高职学生的培养外贸操作技能是不够的。通过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可以充分利用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课堂教学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学生了解与自己今后职业有关的各种信息,加深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从而提高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3]

3.外贸企业参与国际贸易专业校内实训室的建设

校内实训室的建设对于教学还是很有帮助的,过去都是学校自己组建,没有企业的参与,如果从物理布局上打破原有机房的格局,完全按照企业真实的业务流程、岗位安排机位,将部门与部门间,角色与角色间进行物理上的划分,更符合企业实际环境,能给学生提供逼真的职业环境,学生以企业真实的素材作为联系对象,真枪实弹的演练使他们更有学习欲望和提升自己能力的表现,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4.外贸企业参与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进行课程改革离不开与企业的合作。外贸企业参与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改革,可由外贸企业提出人才培养的知识和能力要求,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校企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基本要求。

5.校企共同实施国际贸易师资技能培训,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高职院校教师必须掌握与该专业相关的职业工作过程的知识,校企合作是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安排教师到企业进行短期或长期的挂职锻炼,下企业实习、职业考察等多种方式,使老师熟悉并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典型职业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确保教师职业工作过程知识水平的提高和更新。另一方面,聘请企业人员来学校授课,提高兼职教师比例,以企业生动的实际案例作为教学案例,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提高教学效果。

6.学校为企业员工提供培训,更好地适应工作

由于外贸工作是一项知识性、专业性、政策性都很强的工作,为了更好地适应工作,企业员工也需要不断地更新知识,学校就可以为员工提供培训,及时更新知识,适应工作需要。

通过以上六种校企合作模式,学校和企业可以在不同层面展开深入合作,各取所需,以促进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目标的实现。

四、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校企合作的模式

国际贸易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其实践教学一直是人才培養中的重点和难点。目前,大多数院校的校内实践教学都停留在模拟操作上。模拟操作接触不到真实贸易环境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因而缺少风险带来的压力感和利益驱动机制,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内容与职场工作内容有较大的差距,不利于对企业要求无缝对接的外贸操作型人才的培养。同时,国际贸易专业在校外集中实习实训,也存在诸多问题。如企业可提供的外贸岗位有限、容纳量小,甚至实习实训岗位与专业不对口,使实习实训失去意义。这些现实问题的存在对建立完善的、功能齐全的国际贸易专业校内实训基地提出了迫切要求。[4]

企业在学校设立分支机构,是国际贸易专业较为理想的校企合作模式,即以合作企业的名义从事进出口经营活动,经营管理费用分摊由合作企业与学校通过协议确定,业务风险由企业控制并承担,以校企利益共享作为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价值基础,从而实现“四赢”目标:企业以盈利为目标,学校以培养高质量人才为目标,学生以掌握职业能力为目标,教师以提高“双师”素质为目标。学校和企业可以签订协议,成立合作委员会,来沟通和协调双方的关系。双方应在国际贸易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中找到校企合作的利益平衡点,即学校以生产性实训基地为真实的业务平台,强化学生外贸操作技能的培养,学生通过真实的贸易背景为企业开拓市场、寻找客户、获得订单,采用利润分成的方式在校企间进行分配。企业通过给学生提供真实的实习环境,可以利用学生廉价的劳动力,节省了劳务费用,同时学校可以为其提供办公场地,节省了办公费用,从而获得更多的利润。学生通过接触真实的贸易操作,提高了职业技能,能够更好地走向工作岗位。

五、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校企合作的策略

为了建立校企合作的良好长效机制,需要政府、企业、学校三方的共同努力。

1.政府要建立学校和企业深度合作的良好制度环境

比如政府应出台校企合作政策,使校企合作制度化,用减税和给予专项经费的办法让企业受益,提高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

2.企业要积极参与,改变过去不情愿的态度

企业应该意识到校企合作除了承担社会责任外,自己也可以获利,是一种双赢。比如说校企合作可以提高企业的公众形象,也可为企业储备大量的优秀人才。

3.学校应该多方面支持校企合作

学校领导必须重视校企合作,除了成立专门管理校企合作的机构外,还应尽可能地多去外贸企业调研,多与企业进行交流,随时掌握企业对外贸人才的需求。同时应该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优惠条件,调动系部积极性,使校企合作落到实处。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决定了学校教育必须重视培养职业能力,而校企合作是培养高质量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校企合作可以从多层面展开,校企合作的模式可以多样化,只有加强与外贸企业的密切联系,充分利用校外丰富的教学资源,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才能优化高职外贸人才培养机制和培养模式,培养出真正符合市场需要的兼具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外贸专业人才,这也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目标所在。

参考文献:

[1]刘春梅.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构建类型选择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8).

[2]张晓燕.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校企合作的探讨[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3]李卫.校企合作共建国际贸易操作与实习平台[J].北方经贸,2010,(6).

[4]刘红燕.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实践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探索[J].职教论坛,2009,(8).

(责任编辑:麻剑飞)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邓志新

校企合作国际贸易论文 篇2:

校企合作下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优化研究

摘要 本科教育中的国贸专业是培养综合型外贸人才的重要途径,其专业课程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人才的素质及我国外向型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通过对河南省郑州成功学院国贸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并通过STATA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了系统的统计描述和分析,结果显示在校企合作的模式下,明确的培养模式,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及高效率的教学改革是课程优化的关键。

关键词 国际贸易专业 课程 优化 模块教学

0 引言

在全球产业分工重新调整,国内沿海产业升级以及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内陆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的背景下,河南的进出口贸易迅速发展。而相应的外贸高校毕业生虽然接受过比较扎实的理论知识教育,而在专业技能方面却有所欠缺,难以在就业市场上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可见不断探索外贸人才培养模式将对于促进河南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1 调查分析

1.1 问卷调查的设计和说明

本文以郑州成功财经学院2007级国贸专业的学生为对象,进行调查取样。分别从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效果、就业意向五个方面展开。此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20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118份,有效率98.3%。

1.2 问卷调查的研究

(2)教学内容。主要用于了解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比例关系,学生对于课程的兴趣度以及哪些课程知识可以满足工作需要,哪些课程有待改进。

在教学方式上,传统的讲授法内容充实,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而小组讨论和案例教学法往往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和教师的详略得当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所以在教学使用上受到了诸多限制。学生普遍反映案例教学法不但易于引发思考,而且易于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识记,是有利于吸收专业知识的最优方式。但是书本和实际操作还是存在很多差异,情景模拟法是通过情景设定,锻炼和培养学生处理业务的能力,所以在实操的教授上更有效果。另外根据调查,学生在查找资料扩充知识时35.11%选择网络,30.15%选择书籍,10.67%选择杂志,其他选择是请教同学或是老师。说明网络已经成为目前大学生除课堂外的主要学习方式,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也可以建立互通的网络平台,利用教师和学生资料共享,在线互动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为便利的学习环境。

(4)教学效果。研究学生是否可以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相应的学习任务可否满足工作需要,各类资格证书对于就业的帮助度等问题。

有超过半数的同学认为课堂上能够基本完成学习任务,但是38.26%的学生认为国贸实验课的效果为41-60%,23.48%的认为是61-80%,8.70%认为达到了较高的81-100%,说明国贸实验课的教学没有达到较高的期望效果。07级毕业生离校前拿到的证书数量排名前五位是英语四级、六级、计算机二级/三级、外贸业务员及单证员,和外贸业务有关的专业证书数量仍然有限,如何在教学中把课程安排和学生考专业证书的内容和时间进行有效契合,将成为下一步改革的一个方向和重点。

学生普遍反映,课堂在校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对就业帮助一般,一方面是由于理论和现实的差距,另一方面也说明在课程的设置上要面向市场面向目前的外贸环境,更要面向就业,实现独立院校的市场定位。

1.3 分析总结

学生对于国际贸易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不是特别满意,主要反映在课程设置时间不合理,内容更新速度慢,必修课程较多,学生无法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与此同时学生自我学习的意识在增强,对职业的认识也变得更深刻、清晰。对于未来所从事的职业定位也更加明确。学习方法从大一时的“教师教”,变为大三之后的“自己学”;学习的内容从理论课程过渡到实践性、动手性较强的知识。

2 校企合作下的人才培养

2.1 校企合作下的外贸人才培养目标

校企合作下外贸人才应该是适应企业岗位发展需要,具备知行合一、学思结合的能力,毕业时具有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2.2 校企合作下外贸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考虑到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需要,增加提高学生人文修养的选修课程,培养出具有爱国、诚信、求真、勤劳等价值观的大学生,本文认为应当为学生设计更多的学习模块,以便使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爱好有针对性的选择一些模块中的课程进行学习。为此本文提出从培养复合型外贸人才的角度设计模块课程,共开设6大模块,如表2所示。

经过课程优化后的教学体系,结合了用人单位的需要,为学生进入实习和社会提供了专业基础,同时较好的完成了从低级到高级的知识储备,为进一步深造提供了方向,更适用于外贸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薇.转型升级下外贸人才培训基地建设研究[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2.

[2] 陈静,王亚静.基于德国“双元制”探索我国民办本科院校校企合作模式[J].中国电力教育,2010.33.

[3] 陈广,魏春石,张好微.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11.

作者:徐书宜 孙楠楠

校企合作国际贸易论文 篇3:

国际贸易专业“全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摘要]目前,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校企合作面临着一定的困难。从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和外贸岗位特点入手,提出基于“附加型外贸业务部门”入驻学校的“全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思想,并通过合作博弈模型分析了二级管理体制下学校、院系和合作企业的博弈关系及利益配置问题。在此基础上,为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提出四个建议:构建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构建符合合作各方边际贡献的利益分配机制;构建学校、院系与企业的信息沟通机制;学校、院系应当各司其职,构建合作保障机制。

[关键词]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合作博弈;培养机制

一、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及其对应的岗位特点

(一)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特点

高职高专的国际贸易专业有着自身显著的特点,那就是专业基础知识的综合性和岗位技能的实践性。专业基础知识的综合性表现在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市场营销、经营管理、生产管理和法律等多门课程的内容,岗位技能的实践性要求学生在实践环节中得到锻炼。[1]高职国际贸易人才培养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纯书本教学,第二阶段是案例及仿真软件教学,第三阶段是校企合作教学。纯书本教学的弊端显而易见,理论与实践脱节,不符合现代高职国贸人才培养要求,因此已经成为历史。案例及仿真软件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国际贸易专业教学的实践性,但是仿真实践与真实的职业体验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加之程式化的软件教学与复杂多变的实际工作存在较大差异,因此,目前高职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更加推崇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能够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实际的外贸业务操作,能够让学生所学的技能在岗位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升,是高职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

(二)中小型企业国际贸易岗位特点

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主要的就业面向是中小型外贸企业,主要从事国际市场拓展、国际贸易实务操作,包括获取订单、制作商务单据、制单结汇、报关报检、外贸订单生产跟进及管理、外贸订单纠纷处理等。其中,对中小型外贸企业而言,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就是获取订单,因为这是外贸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企业对于订单及客户资料看得极为重要,一般不会让非公司员工介入其中,更有甚者,有些公司的业务员之间也相互保密。这表明,国际贸易岗位对于新进入者而言,有较大困难。

二、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困境及改革思路

(一)高职国际贸易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

由上述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和外贸岗位的特性可以看到,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培养一方面离不开外贸企业的参与,另一方面由于外贸岗位的特殊性使得外贸企业在接纳毕业生实习时顾虑重重,意愿度较低。当然,除了这一原因之外,还有其他一些因素也导致企业不愿意接纳毕业生进行顶岗实习。比如,从经济利益考虑,外贸企业接纳学生实习并不能获得额外利益(业务拓展收益,政府税收优惠等);从人力资源使用角度考虑,外贸企业从人才市场招聘要比自己培养的成本更低,外贸岗位也不太可能出现临时性用工短缺问题,所以外贸岗位不像一些劳动密集型岗位那样可以从校企合作中获得人力资源的得益。另外,我国高职院校在软实力上也相对薄弱,不具备科研实力上的优势,给外贸企业提供有价值的咨询服务的能力也偏低。总之,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考虑的外贸企业并不能够从与学校的合作中获得足够的利益补偿,而学校却能够从校企合作中获得各种资源、信息,解决学生就业,提高学校声誉等众多得益。[2]这就形成了目前校企合作的困境:学校热情极高,企业反应冷淡,校企合作多流于形式,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二)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

校企合作是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而外贸企业不愿意开展校企合作的主要原因一是怕企业已有的订单由于学生实习而面临的泄露风险,二是企业没有合作的内在驱动力,即没有利益。因此,如果在保证企业原有外贸业务资料不泄露的情况下能够通过校企合作为企业带来额外的利润的话,企业这一“经济人”将会受利益最大化的驱使而主动参与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具体思路是,首先在高职院校内设立“附加型外贸业务部门”,即在校内的“附加型业务部门”作为企业外贸业务的额外增长点,不直接与企业原有外贸业务相联系。而是通过学校提供场所,企业提供寻找外贸业务的方法和平台,通过企业兼职教师、学校专职教师、学生共同为企业开发新客户,完成订单全过程。这样达到三方共赢:企业在原有客户资料不外泄的前提下外贸业务有新增长点;学校教师参与订单获得实际业务能力;学生通过该过程进行了实战式的顶岗实习,解决了外贸实习的难题。其次,在“附加型外贸业务部门”开展的基础上,形成“全程式校企合作”的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具体而言,就是依托“附加型外贸业务部门”平台,鼓励企业人员和学校专业负责人共同完成国际贸易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由企业一线业务人员、经营人员和学校教师组成“校企合作”的师资队伍,完成“校企合作”课程体系的建设和课程开发,合作进行教材和讲义编写,共同完成专业课程的授课;形成“校企合作”实训体系和顶岗实习体系,最终由企业参与国际贸易的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形成“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三、二级管理体制下高职国际贸易“全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博弈分析

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实施了二级管理体制。在二级管理体制下,学校和院系有着不同的职责定位,比如,在校企合作方面,学校主要提出指导思想,制定政策推动校企合作教育和产学研合作,而院系负责具体实施校企合作教育和产学研合作,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并要组织好学生的实验、实训和实习。[3]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基于“附加型业务部门”入驻学校的国际贸易专业“全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外离不开企业的加入,在内离不开学校和院系的协调与合作。因此,在有效提高企业合作意愿后,“全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本质上是学校、院系、企业三方基于合作协议的行为。但是,这种合作行为能否长期、稳定、有效率和公平的开展下去,很重要的前提就是各方利益的均衡性。为了深入了解合作中学校、院系和企业之间利益的均衡问题,我们引入合作博弈模型对此加以分析,以期能够为校企合作机制的建立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合作博弈是当代经济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更加强调合作中的团队理性、效率、公正、公平。正式的合作博弈的定义是以特征函数的形式(N,v)给出的,令N={1,2,…,n}代表参与人集合,其中n为正整数,表示参与人个数。S是N的子集,表示参与人之间的联盟,即SN。特征函数v是从2N={S|SN}到实数集RN的映射,v(S)代表联盟S中参与人相互合作所能得到的效用,且v()= 0。[4]如果对于任意S,T∈2N,且S∩T= ,有v(S)+v(T)v(S∪T),则称合作博弈(N,v)是超可加的;另外,如果对于任意S,T∈2N,且v()= 0,有v(S)+v(T)v(S∪T)+v(S∩T),则称合作博弈(N,v)是凸博弈。博弈的超可加性意味着两个不相交的联盟能够实现某种收益,那么这两个联盟联合起来也至少可以实现这种收益;凸性则意味这合作时规模报酬递增的。[4]学校,院系和企业的合作博弈也符合超可加性和凸性,即这个三方的合作能够增加总收益,合作是他们的选择。

当三方决定合作后,对于总收益如何在三方之间分配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因为参与人如果觉得分配方案对自己不利的话,他随时可能脱离联盟。我们用xi(i∈N)表示分配给参与人i的数量。对于博弈(N,v),如果v(i)xi,则称配置符合个体理性;如果x(N)=∑i∈N xi=v(N),则称配置符合集体理性和有效性。在合作博弈中既符合集体理性又符合个体理性的配置可能不止一个,有的可能还很多。如何从中选择一个最合理的配置成为了一个关键问题,在此,我们引入夏普利值的概念,夏普利值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是博弈方i的夏普利值,s是联盟S中的成员数量,n是所有博弈人数总和,代表博弈方i对联盟S的边际贡献,是博弈方i以随机方式结盟时参与联盟S的概率。由夏普利值的公式可知,它将收益按照所有参与者对联盟的边际贡献进行了分摊,体现了公平性和科学性。

在学校、院系和企业形成的合作博弈中,学校和院系是获利的主体,但是由于实训资源的短缺与不适用,需要引入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由此,利益分配主体也由两方变成了三方。引入特征函数v(S)对人才培养合作博弈问题进行分析。设1代表院系,2代表学校,此处的学校是指学校管理层,3代表企业。v()=0,v({i})=0,i∈{1,2,3},即表示学校,院系和企业单独培养无法实现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v(1,3)=R,表示院系与企业合作人才培养收益为R。另外,基于目前的高职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现状,我们认为V(1,2)=0,也就是说学校和院系的合作对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而言收益为0,学校内部的培养不能提供符合社会需求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v(2,3)=0,学校和企业合作人才培养收益也为0,学校管理层与企业合作显然也不能提高人才培养的水平,所以我们定义他们的合作收益也为0。V(1,2,3)=R+△R,其中,△R≥0为企业、学校和院系三方合作后产生的收益增量。由上述条件,我们可以通过夏普利值公式,计算出三方合作的收益配置向量为:(μ1,μ2,μ3)=(R/2+△R/3,△R/3 ,R/2+△R/3)。

对上述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入手,首先,考虑R>0的情形,即院系和企业联合能够进行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但是缺乏学校从中进行资源配置和制度支持,他们的人才培养效率较低,从而有R

综上所述,在二级管理体制下,按照市场规律运用合作博弈的分析方法,学校、院系和企业在高职国际贸易人才培养中三方合作的收益要高于单独培养或两两合作培养。因此,以合作博弈大联盟总收益及收益在三方之间的合理分配为基础,建立科学合理的合作机制,将会有助于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校企合作水平的提高。

四、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全程校企合作”机制的构建

校企合作机制是高职院校和企业借助于各自的优势条件,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建立合作关系,在市场经济规则和一系列保障措施下,实现合作模式有效、稳定的运转。[5]对于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全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而言,我们认为应当构建以下四个合作机制。

(一)构建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

目前,校企合作中企业的积极性尚未被调动,而学校和院系的积极性则较高。因此,校企合作的激励机制首先是针对外贸企业的,要提高它们合作的积极性。对企业来讲,追求经济利益是其首要目标,企业积极性的高低与其所能获得的经济利益有着密切联系,就参与人才培养的企业收益而言,目前我国政府作用缺失,没有建立合理的税收及奖励制度。那么,我们认为在校企合作前期,由学校适当的划拨一部分资金用以吸引企业加入是一种必要的方法,即与企业签订合作契约,在前期支付企业一定的对价T,使得企业参与合作的收益适当增加,μ3=R/2+△R/3+T,这也符合企业在国际贸易全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启动阶段的重要作用,一旦校内“附加型外贸业务部门”有所收益,那么这种对价则予以取消,用订单收益的分配机制来取代这种对价,让市场发挥其调节作用。其次,学校和院系也要建立校内指导教师的激励机制,由于高职国际贸易全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过程中,专业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他们需要与企业外贸业务员沟通,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为新订单的签订、操作而全程参与,因此,专业教师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也是不容小觑的,所以学校、院系应当根据专业教师的教学外工作量进行相适应的补偿,以此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

(二)构建符合合作各方边际贡献的利益分配机制

从夏普利值的计算过程中,我们从总体上明确了在高职国际贸易全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中学校、院系和企业对合作联盟的边际贡献和收益配置。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本质上是一种定性结论。实际上,学校和院系的预期收益首先是社会效益,其次才是经济效益;而企业的预期收益首先是经济效益,其次才是社会效益。因此,在合作过程中,科学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构建的原则应该是学校主要以社会效益的获得为主,比如学校可以凭借这种合作模式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在此基础上加强专业、课程、教材、师资等建设,加大宣传,形成专业优势和招生优势,为长期发展奠定竞争优势;而企业主要是以经济收益的获得为主,比如企业在合作中享有订单的大部分利润。基于这个原则,学校、院系和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时,应当明确学校获得社会效益的权利,企业获得附加型外贸业务部门新订单的客户资源和主要利润的权利。当然,为了对专职教师和学生的必要劳动进行补偿,在订单利润中,应当规定一定的百分比作为对他们的酬劳。以边际贡献为基础的利益分配机制的建立,将会使团体理性大于个体理性,校企合作将会具有稳定性。

(三)构建学校、院系与企业的信息沟通机制

在高职国际贸易全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过程中,信息沟通机制的建立不可或缺。因为全程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双方的信息交流与沟通十分频繁,如果不能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则合作参与方的信息沟通成本会很高,可能会抑制双方的合作积极性。具体来讲,需要建立专家型的校企合作指导机构,强化外贸业务信息沟通和人才培养信息沟通。具体而言,首先是在附加型外贸企业部门拓展企业市场,寻找新订单的过程中,企业外贸专家和学校专职教师、学生之间需要不断进行业务交流,这需要三方之间外贸业务信息沟通顺畅;其次,在人才培养方面,全程校企合作需要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专兼职教师培养、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训体系建设、评价制度建设等方面进行长期有效的沟通,这需要三方之间人才培养信息沟通顺畅。只有兼顾外贸业务和人才培养两个方面,博弈各方的利益才能有所保障,信息沟通机制才会更加有效的发挥其作用。

(四)学校、院系应当各司其职,构建合作保障机制

在二级管理体制下,学校是国际贸易专业全程校企合作的管理和协调部门,而院系为具体实施部门。因此,学校应当为“附加型外贸部门”在校内的开展,落实好实训场地、基础设施和必要设备,做好配套服务工作,落实项目启动的相关资金,并从学校层面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责任制度。院系作为具体实施部门,应当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合作方案,协调专业师资的配置,落实分工,制定与企业合作的操作规程,明确人才培养的职责,并进行督促检查,与企业合作制定人才培养的评价制度。另外,为了切实保障合作企业和自身利益,应当制定校企合作的保障制度,比如,在合同中应当明确企业对客户资源的所有权,明确企业对新订单利润的权利;与学生、专职教师、企业签订外贸业务的保密契约;明确企业在完成订单中的义务,保障学生和教师的权利。

五、结束语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由于其岗位的特殊性,使得人才培养离不开校企合作,而企业合作又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本文从目前外贸企业与二级管理体制下的学校、院系的基本利益需求点出发,遵循市场规律,提出了基于附加型外贸业务部门入驻学校的全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思想,并运用合作博弈模型对合作三方的策略和利益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校企合作机制,希望能够为高职国际贸易人才培养中校企合作的困境提供一个可行的解决策略,为高职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提供有益的建议。

参考文献:

[1]王洪岩.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辽宁高职学报,2010(7).

[2]陈海燕.高职校企合作的博弈分析[J].职教通讯,2007(3).

[3]侯建军.二级管理模式下高职院校系部教学管理机制的创新[J].文教资料,2010(8).

[4]董保民,王运通,郭桂霞.合作博弈论-解与成本分摊[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8.

[5]王怡,王艳秋.基于动态合作博弈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J].中国市场,2012(41).

作者:俞学伟 陈亮

上一篇:海外代购国际贸易论文下一篇:商业银行融资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