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生子女成长教育论文

2022-04-20

摘要:当前,我国青春期女性成长教育还存在着文化定位不当、角色定位不清、个性目标单一、价值设定冲突等诸多问题,需要进行有系统的、差别化的及有针对性的教育,促进中国本土化的女性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独生子女成长教育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独生子女成长教育论文 篇1:

军队独生子女官兵成长教育途径和方法刍议

摘要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步入成人,部队官兵中独生子女所占比例也越来越大。这是部队中一个庞大的、特殊的群体,它已经给我军兵员结构和部队管理教育带来了许多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把握军队独生子女官兵成长教育是基层部队面临的重要课题,应引起更大的关注。

关键词独生子女官兵 成长教育 途径 方法

对独生子女官兵的成长教育,各基层部队都想了一些比较好的办法,采取了一些比较有效的手段,但总的来说方式方法显得比较滞后、比较简单,对解决独生子女官兵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缺乏科学性和实效性。一些基层干部在对独生子女官兵面对面教育中,因言语方法不当,伤了他们的自尊心。一些单位对独生子女官兵中“两类人员”做了大量的说服教育工作,但收效甚微,仍然出现不假外出、逃离部队、逾假不归、打架斗殴等问题,这反映出教育方法手段有待改进,对解决一些疑难问题还有一定差距。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步入成年,部队官兵中独生子女所占比例也越来越大。这是部队中一个庞大的、特殊的群体,它已经给我军兵员结构和部队管理教育带来了许多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把握军队独生子女官兵成长教育是基层部队面临的重要课题,应引起更大的关注。

1 独生子女官兵的特点和问题

(1)独生子女官兵的发展潜力优势。当我们很多人在谈到独生子女时,总是讲问题比较多,其实他们有很多自身的优点。主要表现在:一是独生子女官兵文化素质好,头脑反应灵活。独生子女官兵相对多生子女而言,父母在养育和教育方面舍得投入,下的气力也大,使其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通过调查了某基层支队500名独生子女官兵,其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86.7%。早期良好的智力开发和读书条件使他们头脑灵活,爱思考、爱动脑筋,逻辑思维和理解力比较强,其潜力往往表现在接受新鲜事物快,兴趣爱好广泛,这种素质为提高军队教育训练水平创造了条件。二是独生子女官兵身体素质好,训练可塑性大。独生子女官兵由于是“独生”,一来到世上,一家人倾注了全部心血养育他们,提供了最好的物质生活条件,营养均衡,发育良好,其健康状况相对多生子女较好,这为他们入伍后大强度的军事训练奠定了基础,训练可塑性大,是培养军事科目专业人才的好苗子。三是独生子女官兵生活习惯好,注重卫生和养成。独生子女官兵由于入伍前长期受到家庭的特别关注,养成了较好的生活习惯,平时不仅讲究个人卫生,也注意爱护集体卫生,作息时间也较有规律,这对于维护部队整齐划一的集体生活是重要的有利因素。四是民主意识强。思想活跃,敢想敢干,对一些现实问题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积极发表不同的意见,对不符合自己心意的、或感到不公平的敢于抵制。五是表现意识强。脑子灵活,应变能力较强,接受新事物快,有很大部分对电脑、网络等很感兴趣,个别的还比较精通;特别是有文艺特长的,善于表现自我。六是进取精神强。他们大多数表现出强烈的自尊心和好胜心,成才愿望都比较强烈,比如受到表扬、嘉奖,当了骨干,被评为优秀士兵或优秀基层军官,非常高兴,立即给家里、给朋友报喜,没有当上先进就感到失落。七是适应部队生活能力强。大多数干部子女学员都有随军生活的经历,耳濡目染了部队环境和生活,通过正确引导,他们中绝大部分能尽快适应部队生活,并产生热爱部队、热爱学习的自觉性。

(2)独生子女官兵自身存在的问题。在肯定独生子女官兵优点和潜力的同时,也要清醒地意识到,缘于他们特殊的成长过程,导致他们存有很大依赖性、自理能力差、自我意识强、容易产生对抗情绪等不足,这会给部队日常管理教育带来新难题,给他们的成长进步带来影响。一是有美好理想,但娇惰之气浓,吃苦精神较差。独生子女官兵思想活跃,憧憬美好,他们中大多数参军入伍想磨炼意志,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战士,甚至能提干的想法,却缺乏实干精神。通过对某基层支队587位独生子女官兵进行职业理想问卷调查,发现有73.5%的人崇尚实惠、金钱、权力和享受,而轻视体力劳动;有82.3%的人认为连队什么都好,就是训练太辛苦,逃避、懒惰思想严重。这些情况说明,独生子女官兵由于过去受到家庭的百般迁就,娇生惯养,导致缺乏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精神,在紧张艰苦的训练场上,娇惰之气油然而生,遇到困难叫苦不迭,动辄打退堂鼓。二是喜欢与战友交往,但自我意识强,容易滋生不良志趣。独生子女官兵入伍前经常自己独处,与同龄人一起活动少,大部分时间跟着大人转,所以内心一直感到寂寞、孤独。来到火热军营,同龄人比较集中,他们往往渴望多交朋友。通过在一个支队调研时发现,约占新兵三成的独生子女官兵按地域结兄拜弟。但这部分人在交往过程中,惟我独尊、自私任性的性格逐渐凸显,只知被人关心,不知关心他人,和战友们相处时很难把握一个“度”,总想把自己装成“老人”,对连队严格的管束感到厌烦,凡事不合自己意愿就表现出想不通,容易背上思想包袱。三是积极上进,但意志薄弱,管理教育不当极易诱发心理障碍。独生子女官兵思想的复杂程度,对自身尊严的重视程度,心理的敏感程度,往往比多生子女官兵明显。他们人伍前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没有遇到多少挫折和磨难,人生阅历浅。来到军营后,面对紧张艰苦的环境,往往难以迅速适应,从而出现紧张、迷茫、偏执、人际关系敏感等不良心理反应,当遇到困难时自我控制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相对比较薄弱,一旦教育管理方法不当,就会对他们产生破坏性刺激,导致心理障碍,甚至引发事故案件。四是自理能力差。绝大多数独生子女官兵家庭生活条件都比较优越,有的从小娇生惯养,缺乏生活的实践锻炼。通过调查某基层单位新训大队146名独生子女新兵,在这些独生子女新兵中,有一半以上的不会洗衣服,有的不讲个人卫生,绝大多数好吃零食,70%的独生子女新兵有向家里要钱的现象,10%的独生子女新兵有高消费倾向。虽然他们成才的愿望都比较强烈,但现实生活中他们往往没有作好吃苦的准备,当他们遇到一点困难和矛盾,便产生动摇。有的怕苦怕累导致训练偷懒、小病大养、无病呻吟,有的不思学习、混时度日,有的高消费、好攀比,频繁换手机,抽名牌香烟,享乐思想较重。五是纪律意识差。部队的独生子女官兵因其家庭背景,与部队其他官兵相比普遍都有自我优越感,他们大多崇尚个性发展,自我意识较强;在部队时间稍长,“新鲜感”消失后对部队的一些规定和要求见惯不怪,受到部队纪律的约束难免产生排斥心理,对部队的条条框框逆反心重,他们根据自己对部队生活的深入了解和掌握的所谓“经验”,不时钻“空子”,打“擦边球”,有的甚至抱着无所谓态度,蔑视老兵、班长,甚至顶撞领导。

2 独生子女官兵成长教育的途径和办法

一是更新观念,把独生子女官兵的管理教育作为一项长期的重大课题重视起来。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继续推行,将来部队的兵员中独生子女比例还会上升。因此,在抓部队管理教育上,我们必须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创新教育管理机制,切实加强宏观控制和微观指导,沟通独生子女官兵的心灵,使他们从认识上接受,情感上融洽,言行上共振,就一定能让他们在军营这所特殊的大熔炉中健康成长并成才。

二是要分类指导,有层次地开展针对性教育引导。要通过调查了解把握独生子女官兵的内心动向,分类指导,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并采取广泛的交心谈心以及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来激励其积极向上的一面,克服其消极颓废的一面。比如针对他们花钱大手大脚的习惯,开展消费观教育,引导他们牢记:“金钱不是万能的,还有比金钱更宝贵的——思想道德品质”。通过劳动教育引导他们克服惰性思想,培养独立动手能力和自理自立能力。

三是宽严相济,建立良好和谐的官兵关系。(1)要建立和谐友爱的内部关系。要发扬尊干爱兵的优良传统,广泛开展谈心活动,使独生子女官兵与干部之间、与其他战士之间能够互邦、互学、互管、互爱,建立起和谐友爱的内部关系。(2)在教育管理上要公平公道。克服对独生子女官兵产生的种种偏见,为他们提供公平竞争的成才条件,尤其事关系官兵切身利益和成长进步问题上要坚持原则,一碗水端平。(3)要注重培养大局观念和服从意识。针对多数独生子女官兵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大局观念和服从意识比较差的特点,把我军根本职能教育作为主线来抓,通过学习交流使他们有所改进、有所提高。

四是完善机制,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部队经常性教育计划。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细致的工作,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部队经常性教育之中,特别是对于独生子女官兵,要培养良好心理承受能力,克服不良倾向,确保部队安全稳定。

五是针对独生子女官兵的特点做好思想政治工作。(1)从小处入手,着重培养自律观念和能力、劳动观念和能力、互助观念和能力;(2)加强精选传媒中健康向上的内容开展教育,用先进事迹、英雄状举等典型榜样激励独生子女官兵。(3)重视发挥心里调节作用,在保护自尊心的同时,帮助他们自觉认清、消除虚荣心,尤其注意加强挫折教育。(4)改善部队物质文化生活,创造拴心留人的生活环境。(5)瞄准目标,因人制宜,切实加强独生子女官兵的培养教育。独生子女官兵有他们自身存在的不足和差距,但无论什么因素、什么原因,把他们培养成合格军人的总体要求是一致的,只要他们进入我们部队这个“熔炉”,我们的目标就是通过教育培养,使他们真正成为适应基层部队的、合格的新时期革命军人,这就是培养教育的标准,部队必须按照这一目标来实施培养教育。

首先,政治必须合格是根本。政治合格是对军人最基本的要求,独生子女官兵作为新时期革命军人,要达到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思想政治素质起决定因素。所以,我们必须把独生子女官兵的政治思想基础打牢实。

其次,军事素质是核心。部队官兵的主要任务就是训练和学习,军事素质优良是履行职责使命的前提。在抓独生子女官兵训练中要依据军事训练大纲规定,在内容上不能减、标准上不能降的原则下,按照难易程度,分科目、分内容、分时段,因人而异细化不同标准,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最终达标。

第三,作风严格是关键。绝大多数独生子女官兵作风松散、纪律意识淡薄是一个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作风决定部队纪律,独生子女官兵作风纪律养成建设是各级部队尤其是基层部队的一项重要性、经常性工作。要坚持点滴抓、抓点滴,严格规范“四个秩序”,使其在正规有序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秩序中养成遵章守纪、严于律己的习惯;要敢于树正气、刹歪风,进行经常性的整顿教育,使他们思想上真正受到教育和转化,成为新时期合格的革命军人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吴树银

独生子女成长教育论文 篇2:

青春期女性成长教育问题探析

摘 要:当前,我国青春期女性成长教育还存在着文化定位不当、角色定位不清、个性目标单一、价值设定冲突等诸多问题,需要进行有系统的、差别化的及有针对性的教育,促进中国本土化的女性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关键词:青春期女性;成长教育;对策

一、问题表征

女性成长教育是指基于社会发展和个体社会化的需要,由专门教育机构根据一定年龄段女性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系统地研究,用以开发女性的人口潜能,促使女性自身进行合理的角色定位、性别认同、自我认知及价值追寻的教育活动。其核心在于促进女性人格的全面成长,其落脚点在于建立对女性的正确价值认知,促进女性自身的自信、自尊、自立、自强和社会对女性应有的认知及尊重,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在我国,男女平等观念已经普及,并在立法上得到保障和巩固[1]。但鉴于女性天然地有别于男性的生理特点及妊娠育子的特殊分工,以及社会性别形成中文化及教育的巨大影响作用,我国目前在女性成长教育方面还缺乏有针对性的青春期女性教育。其突出问题表现如下:

1.文化定位不当

即文化定位上的“不回家”。“不回家”,意味着不崇尚居家生活,不掌握家庭生活技能。无论是学校、父母还是社会,给少女们勾勒出的成功女性无一例外是:成绩优秀,叱咤职场,有优秀的老公和孩子,在社会上受人敬仰,等等。即使是成绩差、不爱学习的女孩子,在很多家庭里仍然是被娇养着,大部分缺乏基本的生活技能训练。这既和独生子女的成长环境有关,更和整个社会的主流女性观点有关。“回到家庭”,意味着失去经济独立,失去社会地位,这是经过了妇女解放的新中国教育的父母们无法接受和无法认同的。给予少女“回到家庭”的教育似乎和获得受人尊敬的社会地位相悖。如果一个女孩通过自身努力不能达到成功女性的目标,那么很多家长就期待其今后通过婚姻来获得。因此,教导女孩做家务便是可有可无的了。只有在传统保守的农村地区,由于风俗习惯和对女孩教育的不重视,才有女孩承担了较多的家务,这另当别论。就整个社会而言,主流价值观展现给女孩的美好未来前景里,有意無意地屏蔽掉了围着围裙做饭带孩子这样的画面。

2.角色定位不清

指目前学校教育较为忽视性别教育[2]。具体体现是:学校缺乏对性别意识的具体引导和规范有效的性教育,学校的统一教育要求内容越来越中性化。这种对性别意识教育的忽视和女孩正在发生的特有的性别觉醒相矛盾。一方面,少女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女性社会身份,一方面,又压抑女性特质的表达。这更容易造成女孩的无所适从、人格压抑和盲目逆反。无论是教育者还是父母,很容易分辨出不好管教的少女,就是那些打耳洞、染发和打扮特别的女孩,通常她们都是惹麻烦的不听话的类型。有意思的是,这些打扮在成人后就被视为比较正常的甚至是流行的美的打扮,只是这些女生提早尝试了。其中,有些女生提早尝试的不仅是外在装扮,还有成人化的行为,如喝酒、高消费和性尝试等。如何在性别角色上作科学定位和正确引导,是需要学校和家庭重视的。

3.个性目标单一

即个性定位上的标准化。传统价值观里对女性的个性特征存在模式化的期待,如温良贤淑、懂事规矩以及文雅大方等等。在日常生活中,教育者也常常不自觉地认为有的事情是男生该干的,有的事情是女生该干的。如认为搬书、钉钉子似乎是男生的活儿,打篮球、玩游戏是男生擅长的。这种社会刻板印象是对女性的误解,它会妨碍未成年女性的成长。在现实生活中,少女有着自身丰富的个性和表现,很多家长或学校教育者试图让女生变成温柔用功的“乖乖女”,按照理想的模式修剪着少女身上的“枝杈”,给其规定了成功的目标和达到成功的理想途径,这样的要求过于理想化。

这种标准化模式的设定给少女带来诸多困扰。首先是带来了其强烈的不自信。能达到理想期望值的总是极少数,大部分女生达不到这样的期望值,这就容易带来自怨自艾,乃至自暴自弃,最终妨碍了其人格的自信和独立。其次是加大了其心理行为的严重矛盾。一方面,女孩知道了标准化的要求,一方面,却又无法自控地违反着这样的要求,当冲突严重又无法平衡时,容易导致其心理问题和分裂型人格出现。再次是造成价值观的偏差和视野的狭隘。虽然自己达不到标准化模式的要求,但有的女生会将这种期待内化,形成偏执的价值观,为今后成为一个视野狭隘的母亲、妻子打下伏笔。

4.价值设定冲突

即价值定位上的不系统。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社会缺乏一以贯之的系统的女性教育。在学前期,很多父母几乎把女孩当做玩偶来爱护,用色彩美丽的花朵般的服饰打扮女孩,常常夸奖女孩漂亮听话聪明。超前的成长期待从学前乃至更早就开始了,如让女孩开始学习舞蹈、音乐、英语、书法等特长。进入小学,教育的重心几乎都放在女孩的学业进步和学校表现上。进入中学,成人世界都很担心女孩会恋爱和过于注重打扮。进入大学,女孩开始脱离父母的监管,性意识开始觉醒。走上社会的年轻女性,父母又期待其觅得佳偶,家庭美满,事业有成。网络上描绘的“不玩游戏埋头读书”、“长大嫁得好干得好不乱花钱”的“别人家的孩子”,正是父母塑造的一个完美榜样,是符合中国大众价值观的标准形象。不难看出,女性教育附属于应试教育之中,不同阶段有相差较大的价值要求,从玩偶型到学习型到家庭型,越是每一阶段接近理想要求的女孩越难完成这样的转换。一个没有被鼓励谈恋爱的女学生一告别学业,马上需要华丽地转身为能与优质男谈婚论嫁的合适对象,不符合生活逻辑,这样的价值定位和女性身心规律不能完全一致。

这种价值定位也反映了当前文化价值观中的矛盾冲突。传统和现代、国内与国外的文化交叉,使得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与流行价值观有着明显的矛盾之处。教育如何对成长中的女性施加有益的影响,帮助其在社会文化中很好地定位,如何让女性领悟自己的角色价值,并作为社会的有机构成合理发挥创造性的作用,这是摆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现实问题,也是教育界无法回避的现实课题。这不仅关系到年轻人的成长幸福和家庭事业的未来,也关系到一个民族、国家的未来和国际竞争力。有系统的女性教育会帮助未成年女性尽快从迷茫和矛盾中走出,特别是帮助其明确价值观和人生道路,这样才能培养高素质的职业女性和优秀的母亲。

二、對策建议

鉴于上述问题,笔者尝试提出如下一些青春期女性成长教育的对策建议:

1.进行差别化的女性成长教育

客观上,女性存在自然和社会的差异,因此,在女性成长教育中,我们应该针对不同个性、不同学业成绩和不同兴趣爱好的青春期女性,制定不同的发展目标,供其选择和定位。女性成长的差别化可以体现在:1)职业选择的差别化。在教育中树立职业平等观,鼓励未成年女性根据自身的特质选择将来适合自己的合法职业方向,选择在社会生存的合理空间。2)生活方式的差别化。允许成长中的女性尝试自己喜欢的生活风格,鼓励年轻女孩为着自己独特而有益的梦想作尝试。3)成长进程的差别化。不是每个女性都能不断克服自身的性格弱点,向着理想化人格方向前进的,特别是未成年的女性,其成长的反复性、困难性较大。教育者要宽容和关爱处于心理困境中的女生,为其提供指导和帮助。

2.树立各阶层优秀女性的榜样

目前,我国学校各类教材中优秀女性榜样的缺失是一个突出问题[3]。树立优秀的同性榜样,有助于成长中的女性学习。1)要树立各种类型的优秀女性,如居里夫人式的科学女性,撒切尔夫人式的政治女性,也可以有相夫教子式的充满爱心的家庭女性,等等。2)要树立各种阶层的典型榜样。可以是自强自立的贫苦奋斗型女性,也可以是优雅得体的生活优越型女性;可以是普通平民,也可以是明星人物;等等。3)要树立各种个性的优秀女性榜样。可以是性格刚强的强人式巾帼女性,也可以是温柔如水的文艺才华女性。展现优秀女性不同个性中的美好,如乐于助人、勇敢刚强、正直勤奋、明理诚信以及耐心细致等等。

3.建立针对女性特点的心灵价值系统

主要是针对女性在成长中可能遇到的社会文化冲突,帮助女性完成自我接纳、自我认同、自我尊重和自我独立。1)做好心理建设工作。帮助一些年轻女孩抚平过往心灵创伤,放下心理矛盾包袱,化解现实矛盾冲突,形成较为完整的自我价值认同,开始对幸福完满作自我定义。2)鼓励年轻女性进行精神探寻。物质主义的桎梏会导致个体重视眼前利益和个人利益,造成眼界的狭隘和精神世界的贫乏,要鼓励年轻女性重视精神追求。3)建立女性权益和责任意识,能勇敢地维权,为女性争取应有的尊重,同时明了身为女性的责任,为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4.建设健康的女性社团

女性的团体主义倾向在青春期已经表现得很明显,虽然有个体差异,但是女生通常结伴而行,结群需要强烈,或是由于自身的不自信,或是由于渴望友谊,或是出于志趣相投,或是由于探索外界的需要。她们有的热衷于参加学校内部正式或非正式的各种群体,如表演、义工、美术以及文学等团体;有的参与社会上的一些团体,如明星俱乐部、网络虚拟社团等等。由于青春期特有的好奇心和心理发展需要,有的女生会尝试进入一些不适当的团体和场所,如同性恋俱乐部、裸聊虚拟社区以及成人婚恋交友网站等。因此,必要的引导和教育会帮助未成年女性进行选择和定位,有目标地全面发展自己的人格和兴趣。为此,教育者应该有意识地鼓励女生培养一些与个人特质关联的兴趣爱好,建立诸如手工、书法、绘画、缝纫、舞蹈以及戏剧等社团,鼓励其打破自身原有的狭隘兴趣,扩大视野,提高生活品位。

国外的女性教育伴随着社会运动和女性主义思潮的兴起,在社会性别平等、女性文化解放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我们今天需要探索本土化的女性教育。一些高校开设了“女性学教程”,但仍处于探索中[4]。2011年3月,广东提出试点对中小学生进行女性教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争议。当下,女性成长教育作为我国女性教育的重要内容,需要教育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刘维芳. 新中国妇女地位的历史巨变[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0(5).

[2]张明芸. 中国女性教育的特点及其跨世纪发展趋势[J]. 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

[3]赵艳红,李洋,张东杰. 用社会性别意识审视中国的女性教育 [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

[4]林妙姗. 性别平等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阈[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责任编辑:邰学群〕

作者:吴菊云

独生子女成长教育论文 篇3:

构建和谐氛围,与孩子共同成长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幼儿阶段的成长教育在人生教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促进幼儿的综合发展就要提高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认识,与孩子一起成长,陪孩子走过人生的初始阶段。调查显示,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具有非常大的影响,一些家长在教育过程中急于求成,教育理念不够合理,这样就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如何构建和谐的成长氛围,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是每一个家长探讨的重点,本文就结合实际探讨了如何构建3到6岁幼儿的成长环境,促进家长与孩子一起成长。

一、为孩子提供宽松的自然环境

为孩子提供宽松的自然环境在孩子成长中非常重要。部分家长认为要促进孩子的成长就要沿袭传统的教育理念,及早做好准备,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生活中,我们随处可见很多幼儿要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没有足够时间玩耍。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调查显示游戏可以很好地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但是很多家长忽视了游戏的重要性,认为游戏就是单纯地玩耍,对以后的成长完全没有帮助。

随着经济的发展,孩子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有更多的机会接受更好的专业培养。很多家长就把孩子送去各种教育机构学习各种技能,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家长觉得无法理解,这些不全是课外活动吗,孩子应该很热爱才对,怎么一说到学习这些课外知识就无精打采的?这主要是因为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与孩子的发展阶段不够合拍。“五道杠”男孩的出现就是现代教育失败的一个表现。这里建议家长尊重孩子的选择,不要一厢情愿地为孩子制定成长计划,要让孩子参与到自己的人生成长中来,为孩子创造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

另外家长一定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能违背成长规律。为孩子造就合适的家庭文化和环境,并且帮助孩子树立实际性比较大的目标。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渴望得到家长的鼓励,所以要及时发现孩子的每一次进步,并且鼓励孩子勇于尝试,要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成败观念。

二、重视与孩子的心灵沟通

孩子年龄比较小,在日常生活中无法正确表达内心的看法,可能会通过各种比较幼稚的语言以及肢体动作表达内心的想法。如果家长不注重与孩子的心理的沟通的话,孩子容易出现各种厌烦的情绪,由于无法正确表达心里的想法,孩子可能会出现淘气、过于调皮甚至一些不良情绪。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一定要注重与孩子的心理沟通,从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

很多家长对成功的定义不够科学过于偏颇,认为高分、高薪就是一个人成功的最终表现,这是一种最为不合理的理念,如果家长以这样的理念教育孩子的话,孩子必将不会得到最科学的教育。3岁到6岁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辅助孩子建立正确的成功观念可以孩子以后健康成长的重要措施。真正的成功是一个人具备的良好素质,孩子要在成长的过程中培养起独立、乐观以及诚恳等良好的素质。家长一定要积极与孩子进行心灵沟通,仔细询问孩子的意见,观察孩子对一件事情的看法。我们这里有一个家长,她非常希望自己的女儿弹钢琴,在没有征询孩子意见的情况下为孩子报了钢琴辅导班,但是孩子并不喜欢钢琴课,所以一段时间以来孩子的钢琴水平没有多大的提高,这位家长非常着急,提高了对孩子的要求,盲目增加孩子的训练时间。孩子的反抗情绪也因此表现出来,这位家长非常的迷惑,最后平心静气的与孩子沟通,在平等的氛围下,孩子表达了不乐意学钢琴的想法,虽然这位家长觉得非常遗憾但是不再强迫孩子去学钢琴,并且仔细询问了孩子的想法,培养孩子的其他爱好。

三、制定与孩子共同成长的计划

与孩子共同成长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这主要是因为家长工作压力比较大没有充分的时间与孩子共同成长,部分家长在孩子教育的过程中缺乏足够的耐心,这些都是影响与孩子共同成长的重要原因。所以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一定要制定科学的成长计划,与孩子共同成长。

家长要调整教育理念,现在大部分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容易出现溺爱孩子的情况,这是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一大障碍。还有部分家长的教育理念不注意创新,不会随着孩子的成长调整教育理念,在教育过程中一直充当领路人的角色不能停下脚步与孩子一起成长。所以为了保证家长能够与学生一起成长,我们建议家长制定共同成长计划。比如,为孩子制作成长日记,记录孩子每一天的进步。另外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与孩子共同成长,如为孩子设立成长QQ,以孩子的角度记录成长的点滴。

四、营造与孩子交流的和谐氛围

交流是沟通的重要措施,要与孩子共同成长就要做好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孩子的想法。一些家长在教育过程中没有树立平等的理念,总是高高在上,不允许孩子对自己有任何质疑,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产生畏惧心理不乐意与家长交流。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希望得到家长的支持与鼓励,所以家长要为孩子提供合理的良好的交流氛围和展示机会。孩子对世界充满了好奇,每一点小收获都会激励他们前行,所以在日常教育中一定要为孩子营造和谐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与孩子交流,鼓励孩子大胆地尝试。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者,还是孩子的“偶像”。孩子的思维能力不够健全,但是模仿能力却很强,所以家长一定要做好表率作用,但是仅仅这样是不够的,还要为孩子营造和谐的成长氛围,与孩子共同成长。尤其是针对3到6岁幼儿,一定要蹲下来从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

作者:曾艺彬

上一篇:作文想象能力培养论文下一篇:经济监测体系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