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教育调查问卷

2024-04-16

子女教育调查问卷(精选8篇)

篇1:子女教育调查问卷

家庭子女教育规划调查问卷

1、您孩子的年龄段:岁

2、您孩子的性别: 男 女

3、您希望今后孩子接受的教育类型及水平: 高中 职业技校 大学专科

 大学专科 大学本科 研究生 出国留学

4、您认为教育规划具备哪些其特点:

 时间无弹性。子女一般到了18岁就要念大学,能准备教育金的时间大致10-12年; 费用无弹性。教育费用相对固定亦会逐年递增,无论家庭收入与资产如何变动,基本负担不能减少。

5、家庭成员在规划子女教育费用时要遵循的原则有:

目标合理提早规划定期定额稳定投资

6、子女教育又可分为基础教育和大学教育。大学教育费用普遍较高,对其进行理财规划的需求也最大。您认为大学教育阶段应该为孩子准备的教育金数额为:

 3---5万 5----8万 10---15万 15万以上

7、您的家庭年收入

 1万以下  1-3万  3-8万  8-15万 15-30万 30万以上

8、您是否同意父母应该提前为子女准备教育金,并且应该款专用:是否

9、您是否愿意为自己的子女准备教育金,每月愿意储备多少:

 不愿意 200---400元/月 500---700元/月 800—1000元/月 1000—1500元/月 1500—2000元/月 2000元/月以上

10、有专业机构/专业理财人员为您量身定作适合您的子女教育规划,您是否愿意接受咨询及理财建议

 愿意 不愿意原因请准确填写您本人的姓名及联系电话,以方便通知您是否幸运获奖。

姓名:联系电话:

篇2:子女教育调查问卷

说明:本问卷是为了了解现今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问卷,不影响个人声誉,希望您能帮助我们完成以下问卷。对于您的支持与配合,我们表示衷心感谢。本次调查所得的数据仅用于参考,请您将最符合您与您的孩子的实际情况的答案选(写)在标题前的括号内,无特殊说明的均为单选题。问卷将不记名,并且对于您孩子的相关情况,我们将严格保密。

()

1、您有几个孩子来本地学校上学?

A、没有B、部分C、全部

()

2、您是否遇到过当地公立学校不让您的孩子去他们学校上学的情况?

A、有B、没有

()

3、您的孩子现在在哪上学?

A、公立学校B、民工子弟学校C、私立学校()

4、您让孩子来现在的学校上学是出于什么考虑?

A、教育质量比老家的好。

B、让孩子留在身边,便于照顾。

C、二者都有。

()

4、与家乡学校相比,这里的收费情况是?

A、偏高B、可以接受C、比较低

()

5、您的孩子的学习成绩与本地学生相比怎样?

A、优秀B、较差C、一般

()

6、在这里,您的孩子有没有受到过本地同学的歧视?

A、有B、没有

()

7、在这里,您的孩子有没有受到过老师的歧视?

A、有B、没有

()

8、您的孩子所在的学校,老师是否具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

A、有B、没有

()

9、您的孩子是否经常因为要帮您干活而耽误学习?()

A、是的B、没有

()

10、您的孩子是否经常因为您的工作而中途转学?

A、不是的B、一次C、两次以上

()

11、您的孩子是否经常因为自己是打工者的子女而产生自卑心理?

A、是B、否

()

12、您为孩子选就读学校时,首要考虑的因素是什么?

A、办学质量高B、收费低C、离家近

()

13、您对您孩子现在就读的学校的教学设施和教育质量是否满意?

A、满意B、不满意

()

14、您希望自己的子女受教育程度是什么?

A、能做生意就可以B、大学或以上毕业

()

15、您能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吗?

A、能B、否

()

16、您是否有能力辅导孩子的课业学习?

A、父母一方有能力B、父母双方都有能力

C、均无能为力

()

17、您是否有足够的家庭教育理论支持,能采用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教育您的孩子?

A、觉得没问题B、觉得还行C、觉得匮乏,需要提高()

18、在教育方面,您最大的烦恼是?

A、没时间教育子女。

B、不知道教育方法。

C、夫妻意见不合。

D、老人溺爱孩子。

()

19、您是否希望有一些学习成绩好、道德品质优秀的大学生利用假期义务为您的孩子补课?

A、希望B、不希望C、无所谓

20、您是如何看待子女的教育问题的?是认为只有教育才能改变子女的命运。只要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能力不是很差,自己就会尽力满足孩子上学的需求,让孩子接受很好的教育;还是这样认为,读书没用,还不如趁早帮我干活、赚钱。

篇3: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研究

一、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 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的客观环境较差

第一, 流动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在受调查的流动人口中, 具有小学学历的约占14%, 具有初中学历的约占67%, 具有高中或中专学历的约占18%, 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不到1%。这一数据表明, 流动人口的文化程度较低, 基本集中在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 因此, 他们在教育子女方面知识水平不高, 无法顺利辅导子女的功课。

第二, 流动人口的经济收入普遍偏低。通过对数据分析发现, 流动人口的消费结构非常单一, 收入的绝大部分用于食品消费, 其次为医疗消费, 至于文化消费、娱乐消费几乎没有。由于他们大多挣钱十分艰辛, 在生活中精打细算也只能满足温饱, 对子女教育的经济投入就更少了。

第三, 流动人口照顾子女的时间有限。调研中发现, 大多数流动人口的工作时间不固定, 他们为了赚取加班费, 普遍倾向于长时间工作, 有的甚至每天工作时间长达18小时以上。因此, 他们与子女的交流时间十分有限。这些客观因素实实在在地制约了其子女受教育的效果。

2. 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的主观环境较差

第一, 流动人口家庭对子女的期望值很大。在调研中, 当问到“如果有一天您的收入不再承担得起孩子上学时, 您会怎么办?”有55%的家长表示说什么也要让孩子上学, 有43.4%的家长表示尽量让孩子上学, 只有1.6%的家长表示实在不行只有不让孩子上学了。由此可见, 他们普遍对子女抱有较高的教育期望, 他们非常希望子女读书、上大学、有好工作、改变命运, 这是改善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有利因素。

第二, 流动人口与子女沟通较少。调研中, 在问到“您多长时间会与孩子有一次较为深刻的交流”这一个问题时, 回答为较频繁的占22.3%, 很少的占43.4%, 当发现孩子有困难时才交流的占31.5%, 从不与孩子交流的占2.8%。可见, 由于流动人口家庭父母从事职业的不固定性, 使他们把全部精力和时间都投入到了工作中, 也就无暇顾及与孩子的交流沟通了。这种现实状况对于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儿童非常不利。

第三, 流动人口教育子女的方式缺乏民主。流动人口普遍受教育程度较低, 并且由于经济等条件限制, 没有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悉心管教孩子, 很多人对教育孩子一无所知。另一方面, 他们通常寄希望于学校和老师对孩子的管教, 甚至依靠孩子的自身努力, 而且所采用的教育方式往往是责骂、惩罚。对子女教育的缺失和方式方法的不当, 都对其心理健康和学业产生了不利影响。

二、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 流动人口子女和教师的关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程中, 强调赏识教育, 但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对待流动人口子女和本地孩子的情感认知有一定的倾向性差别。调查发现, 在师生课堂互动过程中, 流动人口子女获得发言和师生交流的机会远远低于本地学生。同时流动人口子女在课堂中得到教师的肯定和赞许也明显低于本地学生, 教师更多地使用否定性和控制性情感的语言。这一现象对流动人口子女的情感发展会形成一定的阻碍。据陕西省社科联的调查资料显示:被调查教师对农民工子女学习成绩的评价:认为普遍较差的占7.3%;认为普遍较好的占15.1%;认为有非常好的也有非常差的占77.6%。这种评价相对是比较客观的。被调查教师对农民工子女的思想品德评价:认为普遍较差的占7.9%;认为普遍较好的占26.7%;认为有非常好的也有非常差的占65.4%。对品德的评价略高于对学习的评价。关于“作为教师, 你觉得与农民工子女的家长进行沟通时是否存在困难”的调查显示:有困难占26.9%;没有困难占73.1%。教师与农民工子女家长沟通的主要障碍是对待子女教育的态度和立场不同。总体来说, 大多数教师对流动人口子女经常能从正面鼓励, 并且对他们的爱好和特长及时给予肯定, 只要他们有进步、表现好, 教师就会表扬, 评价也较为中肯合理, 他们之间的关系也较为融洽。从流动人口子女健康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 教师应从情感、心理方面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关怀, 而不是仅仅关注其学习成绩。

2. 流动人口子女与城市子女的关系

在调查中, 我们也发现了流动人口子女和城市孩子的“城乡二元差距”的现象较为明显, 城里孩子条件普遍较为优越, 他们对农村子女的歧视现象大量存在。一些地区专门设立“民工子弟学校”, 有些公办学校设置“民工子弟班”, 这些现象都是对流动人口子女的另眼相看。这些孩子会意识到自己与城市孩子的不同, 是被“隔离起来的特殊群体”。这种歧视会让他们幼小的心灵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 更容易形成人格障碍。如果学校缺乏对他们的心理健康疏导和治疗, 可能造成他们成年后出现某些反社会行为。因此, 政府及教育部门要特别关注和重视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

三、加强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对策探讨

1. 应加快对二元户籍制度的改革力度

当前的二元户籍制度需要进行改革创新, 特别是需要尽快取消对进城农民工子女有限制的不合理户籍制度, 要加快推进我国现行义务教育体制改革, 努力实现城乡公平、地区公平的义务教育制度。现阶段, 可以采用像上海那样的方式, 改“户籍制”为“居住地制度”, 并且将农民工子女教育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 对城市内的农民工子女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中一视同仁, 更要对城市中设立的农民工子女学校予以补贴, 严格监督国家义务教育制度和教学计划的执行。

2. 家长要树立科学理性的教育观念

流动人口对子女的成长倾注着极大的希望, 希望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 将来有好的生活。但是由于流动人口自身的认知和客观条件的限制, 许多家庭教育的内容、方式、语言和思维等都忽视了孩子在情感方面或心理方面的需要, 父母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表现、作业等。因此, 流动人口的家庭教育更应关注孩子在学校的心理感受, 作为家长要及时了解孩子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不仅是在学习上的困难, 还有更多的人际交往和心理健康上的困难, 学校在这方面可以开展家长课堂、座谈会等活动, 使教师与家长能够双向沟通, 帮助家长为孩子营造积极的家庭氛围。

3. 要切实解决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之间的矛盾

对政府而言, 解决当地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是其基本的公共职能。然而, 目前一些教育部门规定, 农民工子女入学须提供“五证”, 很多流动人口给孩子报名时, 根本不知道“五证”是什么。各级政府要制定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统一收费标准, 减免有关费用, 特别是尽可能减免有关程序和手续, 做到报名条件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对违规收费或者故意制定苛刻入学条件的学校, 教育行政部门要及时予以查处。

4. 要加快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建设步伐

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存在虽然具有一定的负面效应, 但是作为一个社会转型期的特殊产物, 在一定时期内仍然有它存在的必要性。因此, 可在农民工居住较为集中的地区, 兴建农民工子弟学校, 解决学生就学困难的问题。同时, 省市政府应当按比例拨付特别经费, 在农民工聚集区新建和扩建公办中小学, 以便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子女在城市中就学困难的现实问题。

5. 各级各类学校要营造平等的教育环境

学校要为流动人口的子女营造平等的教育环境, 在组织校园生活时应对流动人口子女特别偏爱, 创造各种有利条件, 让流动人口子女有机会参加美术、音乐、书法、舞蹈等兴趣班, 学校可以为其减免部分费用。教师要为流动人口的子女营造平等的教育氛围。在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上, 教师要学习上耐心教导, 经济上温馨援助, 生活上体贴关心, 评比上积极鼓励。此外, 广大教师还应当积极指导流动人口子女的课余生活。通过学校组织开展各类丰富的社会实践, 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 让他们平等享有各类教育和发展的权利。

参考文献

[1]慈勤英, 李芬.流动人口适龄子女教育弱势地位研究.当代青年研究, 2002 (3) .

[2]李芬, 慈勤英.流动农民对适龄子女的教育选择分析——结构二重性的视角.青年研究, 2003 (12) .

[3]张鹃.论进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建议.中国科技信息, 2005 (18) .

[4]李雅儒, 孙文营, 阳志平.北京市流动人口及子女教育状况调查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1) .

[5]王远伟“.复合二元教育”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影响.教育发展研究, 2007 (23) .

[6]韦克难.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困境的原因及其对策探讨.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 2007 (1) .

篇4:子女教育调查问卷

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部长陈晓霞在发布调查结果时介绍,此次调查旨在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重要指示精神,了解目前我国家庭教育及家庭教育工作的整体状况,分析新形势下家庭教育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掌握广大家长对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新需求,为制定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十三五”规划奠定基础。此次调查以中小学生父母为主要调查对象,调查范围覆盖北京、天津等28个省(区、市)的93个县(市)。调查方式以问卷调查为主,辅以文献研究和网络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和行为整体状况趋好。九成左右父母对未成年人家庭保护的法律规定表示认同;九成以上父母自我感觉家庭关系良好,八成以上觉得自己和孩子快乐;父母对自身教育职责的认识趋于理性,家长最看重的教育责任,排在前五位的依次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教孩子明辨是非”“教孩子学会自我保护”“家长以身作则”和“创造温馨的家庭环境”;父母的生育观更注重家庭生活充实和自身人生美满;父母的人才观趋于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并且更加务实。父母首选是希望孩子成为“敬老爱幼有家庭责任感的人”,比例达到78.3%;其次是“身心健康阳光快乐的人”,达到76.1%;第三是“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人”,占65.7%。

调查结果显示,家长的家庭教育还存在一些突出的倾向性问题。多数父母存在不同程度的养育焦虑,父母最担心孩子的事,排在前6位的依次是:“人身安全问题”“学习成绩不好”“没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问题”、担心孩子“身体不好”和“沉迷网络”;家庭教育分工中母亲唱主角,父亲“缺位”近一半;调查还发现,目前父母过于关注孩子的学习,七成以上父母“陪孩子写作业”;部分父母缺乏对孩子劳动、运动等能力的培养,父母认为孩子最差的是“家务劳动能力”。家长在有关儿童法律的学习方面欠缺,认真学过的不足一成。

调查结果显示,家庭教育面临着互联网发展的新挑战。互联网普及是大势所趋,孩子上网近七成,66.8%的父母说自己孩子上网,农村孩子上网率达到57.7%;父母在互联网应用上不具优势,坦承“孩子比我强”和“我跟孩子不相上下”的超过六成;互联网对孩子的作用让父母喜忧参半;对孩子上网,高达95.6%的家长表示会管;七成以上父母利用互联网获得家庭教育知识和帮助,自媒体运用最多,获取家教知识和帮助的渠道排在前四位的依次是:“微信公众平台”“QQ/微信家长群”“孩子所在学校/班级网站”、网上家长学校”。

调查显示,家长对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需求强烈。家长对家庭教育面临四大困难,依次是“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教育孩子”“辅导孩子学习力不从心”“太忙,没有时间”“不了解孩子的想法”,农村父母遇到的困难比城市父母更为突出;家长遇到问题多靠自己解决,三成以上家长“没有接受过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家长接受过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机构和组织,排在前三位的是:教育部门的幼儿园和学校、妇联系统所办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机构、免费的社会公益组织。另据调查结果显示,在获取家庭教育指导渠道方面,农村家长更需要广播电视节目,城市家长更需要网络新媒体,城乡差异显著。

根据调查结果,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提出对策建议:一是做好家庭教育事业发展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家庭教育相关政策措施,建议尽快出台家庭教育法;将家庭教育知识宣传普及和家长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公共服务范畴;建立家庭教育指导者资格认定制度,实行家庭教育指导相关机构准入制度等。二是把握科学的家庭教育传播理念和方向,对涉及儿童权利和父母职责的相关法律、政策规定进行系统梳理,转化为父母必读和家庭教育指导的必修读本。三是积极搭建家长自我教育的有效平台。建好信息平台,大众传媒尤其是互联网应当成为现代社会家庭教育指导的主渠道;搭建活动平台,通过多种形式的家庭教育知识普及活动、宣传实践活动等,为家长创造学习、参与、分享的条件和氛围;搭建互助平台,支持和鼓励发展家长自助组织。四是着力培育家庭教育社会组织。最大限度地调动民间组织或机构指导服务家庭教育的积极性,使其与正规化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机构实现优势互补;在现有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基础上为家长提供“菜单式”的服务项目。

篇5:子女教育调查问卷

亲爱的学生朋友:

首先,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问卷调查。为分析上海市农民工子女教育状况并研究相应对策,我们组织了这次问卷调查。问卷中凡涉及到个人想法和意见的,均没有对错之分,您只需按您的真实情况和想法如实填写。谢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2012年 7月

填写说明:

1、本次问卷采取不记名方式,问卷中不作其他说明的都是单项选择题,请选择最符合您的实际情况或意愿的答案。

2、多向选择请根据题目具体要求填写。

3、未提供答案的空格处,请直接填写您的实际情况。

问卷部分

1、您的性别:A、男B、女

2、您的年龄段:A、10岁以下B、10—12岁 C、12—15岁D、15岁以上

3、您的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籍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您在这上学多久了?()

A、一年B、两年C、三年D、多于三年

6、您认为哪门课最难学:()

A、英语B、语文C、数学D、其他__

7、您感到学习有困难吗:()

A、很困难B、有点难C、不难D、一点不难

8、您希望自己的学业能达到什么程度?()

A、小学毕业B、初中毕业C、高中毕业D、大学毕业

9、您们的学校基础设施怎样?()

A、比较齐全B、很简陋C、凑合10、您觉得学习有用吗?()

A、有用B、没用C、不知道

11、您的父母关心您的学习吗?()

A、非常关心B、从不关心C、有时关心

12、您放学后在家里能学习吗?()

A、能B、不能

13、上海的学校与家乡的学校比,您更喜欢哪个学校:()

A、上海B、家乡C、都不喜欢D、一样喜欢

14、上海学校的老师与家乡学校的老师相比,您认为哪里的老师教得好:()

A、上海B、家乡C、一样好D、都不好

15、您喜欢跟哪些地方的同学一起玩:()

A、老家来的同学B、其它省份来的同学C、上海本地的同学D、都一样喜欢

16、喜欢与上海本地的小朋友一起玩吗:()

A、喜欢B、一般C、不喜欢

若不喜欢,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家庭月收入:()

A、1000 元以下B、1000~3000 元C、3000 元以上D、不知道

18、家庭兄弟姐妹个数:()

A、无B、1 个C、2 个D、2 个以上

19、父亲或母亲的最高学历:()

A、小学及以下B、初中C、高中D、大专及以上

20、父母检查您的作业吗?()

A、经常检查B、偶尔检查C、从不检查

21、父母在节假日带您出去玩吗:()

A、经常B、偶尔C、从不

22、您在家干家务吗:()

A、经常干B、偶尔干C、从不干

最常干的家务(可多选): A、洗碗B、做饭C、拖地D、洗衣服E、带弟妹 F、其他_________

23、上海与家乡比,您更喜欢哪个地方:()

A、上海B、家乡C、都不喜欢D、一样喜欢

24、喜欢在上海生活吗:()

A、喜欢B、一般C、不喜欢

25、毕业后最想去的地方:()

A、留在上海B、回老家C、其它城市

26、您对于自己的生活、学习等方面有什么感想?

篇6:子女教育调查问卷

亲爱的老师:

您好,我们正在进行一项关于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调查问卷。本问卷不记姓名,请根据实际情况,如实填写,我们会为您保密,谢谢合作!

1、您的性别是()A男B女

您的年龄是()

A、30岁以下B、30——39岁C、40——49岁D、50岁及以上

2、你的从教时间是()

A、10年以内B、10——20年C、20 年以上

3、您的班里流动人口子女的比例怎样?()

A、占绝大多数B、一半左右C、占少部分D、基本没有

4、相比本地生,您喜欢流动人口子女吗?()

A、喜欢,他们学习刻苦,听话B、虽然他们不太听话,仍然比较喜欢C、不喜欢,他们调皮,会给自己惹麻烦

5、您认为流动人口子女的基础怎么样?()

A、不好,很难教B、一般C、好,容易教授D、参差不齐

6、相比本地生,流动人口子女成绩怎样?()

A、较好一些B、相差不大C、较差一些

7、您认为您的班里或学校里存在对流动人口子女的歧视吗?()

A、不存在 B、有一点C、存在8、您认为相比本地生流动人口子女的心理上()

A、存在较多问题,需要更多指导 B、与一般学生相同 C、存在较少问题,需要指导较少

9、您对学校教学条件满意吗()

A、很满意 B、基本满意C、感觉一般 D、不满意

10、您认为学校里流动人口子女对教学资源和各项教学条件的享有()

A、和本地生相同B、处于劣势,有些资源无法享有C、优先享有

10、您对学校给予您的报酬满意吗?

A、很满意B、较满意 C、一般 D、不满意 E、很不满意

12、您认为学校关于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方面的方针政策如何?

A、较好 B、基本正确 C、不好 D、没有这方面的方针政策

13、您认为流动人口子女对学风影响是()

A、有较为积极的影响B、没有明显的影响C、有较为消极的影响

14、您认为流动人口子女对学校活动参与度()

A、能积极参与B、参与程度一般C、参与很少

15、您认为家长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对学生成绩和发展的影响如何()

A、会有很大影响 B、会有一定影响 C、基本没有影响

16、您认为班里外来务工家长对子女教育重视程度()

A、很重视 B、较重视 C、一般般 D、比较不重视

17、开家长会时,外来务工家长参与程度()

A、经常来 B、很少来 C、基本不来 D、从不来

18、外来务工家长会与您主动联系以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吗?()

A、经常联系 B、很少联系 C、从不联系

19、学校一般采取哪些方式与家长联系以提高家长重视程度促进学生学习?

篇7:子女教育调查问卷

你好!本调查只写班级不写名字,请你根据实际情况回答,不会对你造成任何不便。谢谢!

班级:

1、你喜欢哪些科目的老师?为什么?

2、你不喜欢哪些科目的老师?为什么?

3、你们班的哪位老师经常在课堂上接手机、玩手机?

4、你们班的任课老师上课时间经常对你们进行思想教育吗?哪个科目的老师经常这样做?

5、你们班的任课老师有向你们学生收取订资料费吗?如果有,是哪个科目的老师?

6、你们班的任课老师在与你沟通时,是否有不文明或粗暴的语言和态度,是否有打骂行为?如果有,是哪个科目的老师?

7、你们班的任课老师是否及时批改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

8、你们班的任课老师是否及时进行单元测试并批改?

9、你们班的任课老师有没有在课堂上将学生撵出教室的行为,如果有,是哪个科目的老师?

10、你们班的任课老师有没有经常上课迟到或坐着上课的行为,如果有,是哪个科目的老师?

11、你们班学生做喜欢上什么课?为什么?

12、你们班的学生感受到哪位老师最爱你们?

13、如果让你选择“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你会选择哪位老师?

篇8:子女教育调查问卷

(一) 伴随农民工群体的出现, 农民工子女逐渐得到社会关注。

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看, 农民工群体的出现源于农民的生活需求和城市的发展需要。一方面, 现代农业实行产业化经营, 农业生产效率迅速提高, 需要的生产者自然就会减少, 农村出现大批剩余劳动力。特别是江苏某些区域受地理位置等客观条件限制, 经济发展相对缓慢, 成为农民工流出数量较多的地区。另一方面, 扬州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好、生活节奏相对较慢, 吸引了一定数量的农民工到来。

虽然当前我国取消了农业户口, 统一为居民户口, 农民工对城市建设也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但户籍限制使农民工群体难以真正融入城市生活中, 在住房、医疗、子女教育还不能和城市居民享受同样的待遇。因此农民工子女在现实生活中也会面临诸多问题, 农民工及其子女处于城市的边缘位置, 无法真正融入这个城市。农民工子女在教育上也难以和城市孩子享有同等水平的教育资源, 因此教育改革要关注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二)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逐渐凸显, 并且短时间内难以有效解决。

2014年, 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语重心长地对与会者说[1]:“当年社会处在特殊发展时期, 大量农民工为我国经济建设作出了特殊贡献, 但也因为多种复杂的现实原因, 农民工子女教育成了一个突出问题, 这种现象短时期恐怕难以消除。”

农民工进城是社会发展之必然, 城市要发展, 社会要进步就不能让农民工子女缺席, 这就要求我们正视农民工子女入学的合理性。然而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 中国要开展全面教育, 实现真正的“有教无类”仍然任重道远。索罗金指出, 社会流动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一种正相关关系, 社会越发展, 社会流动率越高;反之亦然。而且高的社会流动率可以作为一种“安全阀”, 释放较低阶级的不满, 有利于社会稳定[2]。农民工的流入, 对扬州经济发展有助推作用。所以, 农民工流入扬州的现象将会长期存在, 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将是一个长期过程。那么, 如何解决扬州农民工子女入学难, 实现教育公平?如何有效改善扬州市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这就需要针对农民工子女群体进行调查研究。

二、扬州市农民工子女教育的问题

笔者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研究思路, 通过对扬州市农民工子女发放调查问卷, 结合教师问卷和访谈, 发现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分析, 针对问题提出建议。

笔者以扬州市农民工子女和任课教师为研究对象。教师问卷共发放52份, 有效问卷50份, 有效率为96.15%;学生问卷共发放205份, 有效问卷200份, 有效率为97.56%。教师问卷内容包括教师眼中的农民工子弟学生、任教班级学生情况和教师心声;学生问卷内容包括学生基本情况、学生居住情况、家庭现状与生存状况和学习情况。

(一) 学生家庭现状与生存状况。1.学生家庭居住条件的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有37%的学生与爷爷奶奶一起居住, 36%的学生与妈妈一起居住;71%的学生生活中租住的房子里, 而买房的学生人数只占8%;在居住房子的内部设施方面, 34%的学生没有属于自己的独立卧室, 49%的学生没有属于自己的学习空间 (见表1) ;在居住环境方面, 33%的学生选择“一般”, 37%的学生选择“较差”, 选择较好的仅仅占到17%。

2.父母文化水平、工作稳定性的问题

50%调, 查, 得出3:0%在, 学, 生父2亲0%文, 化, 程度10调%查, 中, , 13%, 的, 学, 生父亲为小5%学文化, 591%%的学生父12亲%为初中文45化%, 28%的2学9%生父亲为高中文化, 大专文化程度的只占3%;在学生母亲文化程度调查中6, 02%1%, 的, 学生母4亲5%为, 小, 学文化3, 06%5%, 的, 学生母2亲0%为, 初, 中文化, 9%的12%学生母亲为高20中%文化, 大专文51%化程度的只占171%%。

在父亲从事工种的调查中, 23%的学生父亲为个体户, 47%的学生父亲从事建筑业, 11%的学生父亲工作不稳定, 经常换工作;在母亲从事工种的调查中, 29%的学生母亲为个体户, 30%的学生父亲从事建筑业, 18%的学生父亲工作不稳定, 经常换工作。

3.家庭收入结构的问题

在家庭收入来源调查中, 68%的学生选择了“父母亲工作”, 27%的学生选择了“母亲工作”, 30%的学生选择了“父亲的工作”;在家庭年平均收入调查中, 20%的学生家庭年均收入在2万元以上, 13%的学生家庭年均收入在1万元以上。通过比较父母亲从事的工种, 笔者发现:大多数父母从事建筑行业, 而建筑业具有周期性, 父母亲收入结构单一。

(二) 学习情况。

1.非本地农民工子女学习成绩问题

在对“非本地学生占班级成绩前十名的比率”调查中, 20%以上的占比为12%。10%以下的占比45%, 没有的占29% (见表2) 。在“非本地学生课堂积极回答问题占全班比率”的调查中, 50%以上的占到7%, 40%以上的占到10%, 30%以上的占到17%, 20%以上的占到32%, 10%以下的占到34%;在教师留给学生家庭作业, 学生得“优秀与良好”的人数占比调查中, 30%以上的占51%, 20%以下的占17% (见表3) 。!"#$%&’ () #$%&*+#$, -./012#$, -./0345) !"#$%&’ () #$%&*+#$, -./012#$, -./0345) 67810%7%34%49%

2.学生学习动机问题@ABCDE34JKF#$#$

在学生学习动机调查中, 31%的学生选择了“为了将来出人头地”, 28%的学生选择了“喜欢学习”, 10%的学生选择了“学习不好就被看不起”, 11%的学生选择了“父母要我学”, 20%的学生选择了“不清楚” (见表4) 。在考试中, 用自己的方法做对的题目占比调查中, 60%以上的占到25%, 50%以下的占到37%。<=>?@ABCDE3434FGHIJKFLMNOPQ3 FRS31%28%10%11%20%MNTUVWXYZ[;?11%12%40%29%8%@ABCJKFL31%28%10%11%20%MNTUVWXYZ[;?11%12%40%29%8%15]9:10]9:5]9:1]9:^]_#$!"%&’ () %&*+12345) 67810%7%34%49%50%9:30%9:20%9:10%9;#$05%9%12%45%29%

由于学生被动的、模糊的学习动机, 也就出现了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做对的题目比率仅为37%的现象。15]9:10]9:5]9:1]9:^]_#$5%11%16%61%7%60%9:45%9:30%9:20%9;12%20%51%17%

(三) 心理情况。

1.学生自信心的问题MNTU VW

在农民工子女常见的问题调查中, 19%的教师选择了“被同学看不起”, 21%的教师选择了“学习成绩被非农民工子女嘲笑”, 54%的教师选择了“学习习惯不如非农民工子女好”, 52%的教师选择了“不如非农民工子女自信”。11%12%40%29%8%15]9:10]9:5]9:1]9:^]_#$5%11%16%61%7%

2.学生倾诉意愿方面的问题

通过对“当你生活中遇到烦恼时, 你喜欢与谁说”的调查汇总后得知:11%的学生选择与父母说, 12%的学生选择与老师说, 40%的学生选择与朋友说, 29%的学生选择憋在心里, 8%的学生选择写下来 (见表5) 。31%28%10%11%

(四) 教师心声。"%&’ () %&

1.礼仪教育、心理教育方面的问题7810%7%34%

对“农民工子女教育, 最需要哪项教育”调查汇总后得知:40%的教师选择了“知识教育”, 10%的教师选择了“卫生教育”, 45%的教师选择了“礼仪教育”, 44%的教师选择了“道德教育”, 55%的教师选择了心理教育。5%11%16%61%7%50%9:30%9:20%9:10%9;#$05%9%12%45%29%

2.家长对孩子学习关注的问题

开家长会时, 有9%的教师选择了“70%以上的家长能参加”, 15%的教师选择了“50%以上的家长能参加”, 56%的教师选择了“30%以上的家长能参加”, 11%的教师选择了“20%以上的家长能参加”, 9%的教师选择了“10%以下的家长能参加”。12%20%51%17%<=>?@ABCDE3434FGHIJKFLMNOPQ3 FRS

对每学期, 学生家长给任课教师打电话的次数汇总后得知:选择15次以上的教师占5%, 选择10次以上的教师占11%, 选择5次以上的教师占16%, 选择1次以上的教师占61%, 选择没有打过电话的教师占7% (见表6) 。31%28%10%11%20%MNTUVWXYZ[;?11%12%40%29%8%

三、扬州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笔者对上述问题分析后, 得出如下原因。

(一) 从经济层面看, 家庭经济条件是影响学生家庭现状与生存状况的重要因素。

扬州市农民工主要从事建筑和餐饮行业, 而这两个行业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收入不稳定, 建筑行业具有周期性特点, 甚至在建筑行业会出现拖欠工资的现象, 使得原本生活拮据的农民工家庭更是捉襟见衬。农民工的工资收入去除用于房租等基本生活开支外, 还要用于治病和赡养老人, 这些客观因素就决定了农民工子女的家庭条件。

农民工收入结构单一也源于农民工社会资本不足。社会资本, 即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基础的, 以一定的文化作为内在的行为规范, 以一定的群体或组织的共同受益为目的, 通过人际互动所形成的社会关系网络[3]。社会资本本质上就是一定的社会关系网络, 存在于人们的交往中, 体现在人们的相互关系中[4]。社会资本包括初级社会资本和次级社会资本两个方面, 初级社会资本, 即农民工的生来就有的社交网络, 如家庭成员间的社会关系;次级社会关系, 就是农民工凭借自身努力建立的人脉, 人脉对于农民工个体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农民工的社会地位、工作性质和收入决定了他们人脉有限, 这也就出现了农民工作种类单一、收入结构单一的现象。

(二) 从学生学习层面看, 学生主体的学习兴趣对学习成绩与学习动机具有重要影响。

在学习情况调查中, 笔者提到了非本地农民工子女学生成绩有待提高和学生学习动机缺乏主动性与明确性, 特别是学习动机调查数据显示:10%的学生选择了“学习不好就被看不起”, 11%的学生选择了“父母要我学”, 20%的学生选择了“不清楚”。可以看出, 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与主动性。

罗杰斯强调, 各年级的学生在遇到对自己有意义、恰当的问题时, 必然会进行自我—主动的学习[5]。在有意义学习与主动学习关系上, 罗杰斯还谈道, 有意义学习的特征包括全神贯注、自动自发、全面发展和自我评估[6]。学生学习中, 学习兴趣缺乏, 自主参与学习活动的程度就会降低, 无法将有意义的学习经验联系起来, 那么, 学生学习成绩就难以提高。也就出现了25%的学生有60%的题目、37%的学生有50%以下的题目是凭自己的方法做对的情况。

(三) 从学生心理层面看, 学生主体的心理问题未得到有效关注。

唐纳斯提出, 积极的自我意向和高水平的自尊会导致良好的心理健康, 建立起自尊, 也会给个体提供一定程度的独立性, 使他抵制来自同伴的压力, 鼓励他的信心[7]。农民工子女当遇到烦恼时, 29%的学生会憋在心里, 8%的学生会写下来, 学生的心里话得不到倾诉, 不利于积极的人格养成, 所以有52%的教师认为, 农民工子女不如非农民工子女自信。

农民工主要从事建筑业、餐饮业, 这些行业工作时间长、强度大, 那么父母花费在孩子教育上的时间就会减少, 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关注度不够;由于考试升学压力大, 教师对于农民工子女的心理问题也缺少深层次关注。农民工子女家庭生活烦恼调查数据显示:66%的学生缺少与父母的交流。父母与孩子交流少, 孩子自然而然就不会说出内心苦闷的事情。为了农民工子女积极人格的养成, 学生主体的心理问题需要得到及时关注。

本文调查对象多是正在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 他们正处在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形成的关键期。美国学者埃弗里特认为, 父母的教育观念决定其子女的受教育程度。父母对子女教育的漠视和落后的教育观念将会对其子女产生非常大的负面影响[8]。与此同时, 相当一部分农民工子女在扬州公立学校有种自卑心理, 对于陌生的环境和师生无法适应, 很难融入新班级中。学生心理会产生很大落差, 诸多不适应使得一些学生产生厌学、逃学等问题行为。

(四) 从学生家长层面看, 家长忽视孩子教育。

家长参加孩子家长会的次数、向老师打电话询问孩子在校情况的次数, 可以客观地反映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但现实数据显示:9%的教师选择“70%以上的家长能参加家长会”、56%的教师选择“30%以上的家长能参加家长会”, 还有9%的教师选择“10%以下的家长能参加家长会”;61%的教师选择“家长给老师打电话的次数在1次以上”。通过数据可以看出, 农民工忽视对子女的教育。

另一个数据也应引起关注, 那就是35%的学生认为父母教育方式简单粗暴, 66%的学生缺少与父母的交流。父母的教育方式,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父母对子女教育的认识, 如果重视子女教育, 应该本着培养子女成才的想法, 采用合理的教育方式, 及时交流问题, 这也是重视子女教育的一种表现。并且, 孩子的学习表现情况可以从任课教师那里得知, 但是学习表现的问题原因还需要询问孩子, 双方缺乏交流就会出现误解。

由于农民工子弟自身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 对子女的教育也就显得力不从心, 心有余而力不足。有的父母甚至会有“读书无用论”的想法, 这就限制了其子女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家庭教育是农民工子女教育的软肋。家长认为尽可能满足孩子在物质上的需求就已足够, 却忽略了孩子精神方面的需求, 与他们缺乏必要沟通。因为大多数农民工子女还处在身心发展的阶段,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生活中, 孩子遇到问题不易从父母那里得到帮助, 因此需要靠自己摸索。如果没有得到父母及时的帮助, 孩子又缺乏相应的应对技能, 那么他们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因此父母良好的引导、恰当的教育方式对农民工子女教育至关重要。

四、解决扬州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建议

在解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上, 扬州市积极应对, 各个区县逐渐建立了外来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工作小组, 加强对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管理。

通过分析扬州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笔者从政府、学校和家长三方面提出如下建议。

(一) 政府应完善相关制度, 改善农民工生存现状。

农民工是产业工人, 为城市建设作了重要贡献, 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指出:“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已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城市创造了财富、提供了税收。”[9]肯定了农民工为城市建设作出的贡献和社会地位, 对于推进农民工子女教育有积极意义, 城市政府对农民工子女教育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在部分流入政府的思想观念里仍然被边缘化, 还没有被纳入公共服务的范围。某些主管机构只看到农民工为城市建设带来的便利, 却忽视其子女的教育。如今国家要求流入地承担起农民工子女教育的责任, 有的地方却担心搞好了农民工子女教育, 会导致农民工留城, 这会增加当地人口压力, 挤占当地的教育资源, 因此只希望利用农民工的劳动力, 却不愿承担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责任。

李克强总理指出, 我们要把民之所望作为我们施政所向, 要以百姓之心为心。维护农民工的根本利益就是政府制定相关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但是相关制度也存在规定不明确的问题, 导致政治善意执行难。《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10]明文规定:“流入地政府财政部门要对接受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较多的学校给予补助”;该意见同时提出:“城市教育费附加中要安排一部分经费, 用于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意见中的“农民工子女较多的学校”, 较多的标准是多少, 是50%还是60%以上, 没有明确规定;“一部分经费”也没有明确经费标准。因此, 地方政府应做好调查, 立足本地实际, 制定明确意见。

地方政府可动员社会力量筹集善款, 增加对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经费投入。也可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 设立农民工子女教育基金, 用于改善农民工子女居住和学习条件。

(二) 学校应做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工作, 解决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笔者通过教师访谈了解到, 部分农民工子女学习兴趣不高。培养农民工子女的学习兴趣, 一方面教师为学生树立短期内能够达到的小目标, 教师为学生确定一个长远目标, 学生可能因暂时达不到而失去信心, 因此教师要将总的学习目标分解为一个个小目标, 这样学生能够实现学习目标, 从而树立学习信心。另一方面教师要鼓励农民工子女提出问题, 学生为解决一个问题去学习, 这样的学习目的性强, 且方向明确, 学习兴趣就会提高。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学生能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从而激发学习积极性。同时, 可采用家校沟通, 发挥学校和家庭间的教育合力, 学校要努力改变现有家长消息闭塞的劣势, 寻求比较好的家校沟通的途径, 如“家校QQ群”的使用, 学校及时向学生家长反馈孩子的学习情况, 及时和学生家长就孩子在校情况进行沟通, 家校联合解决问题。

上文提到, 29%的学生遇到烦恼时, 选择憋在心里。学生的心里话无法倾诉, 长久地憋在心里, 就会失去青少年应有的活泼性格, 也不利于积极人格的养成。因此, 教师与学生沟通交流, 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防微杜渐, 促进农民工子女健康成长。

笔者:你所任教的班级, 农民工子女常见的学习问题有哪些?

李老师 (女, 扬州市B小学语文教师) :部分农民工子女学习兴趣不高。

笔者:你认为当前农民工子女学校教育方面最缺的是什么?

王老师 (女, 扬州市A小学数学教师) :缺乏对农民工子女心理问题的长期关注。一个个心理问题看似不大, 但慢慢积累就变成了大问题, 进而影响学习成绩。

根据笔者调查, 扬州市已经取消了专门的农民工子弟学校, 因为这类学校办学条件较差, 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障, 且多分布在农民工聚居的城乡结合带, 所以为了提高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质量, 农民工子弟学校从扬州市全面撤出。为了缓解扬州市农民工子女入学难得现状, 一部分农民工子女就读于私立民办学校。此类学校一般由企业出资修建校舍, 购置必备的教学设备, 这种学校既有企业的资金支持, 又有公办学校的师资配备, 是一种正在探索的办学模式, 具有较好的效应。另一部分农民工子女就读于全日制的公办中小学。此类学校对农民工子女的接收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安排农民工子女插入本地学生的班级, 另一种是农民工子女单独编班———农民工子女班。学校参照当地政府生均拨款作为收费标准, 扬州不同区县收费标准不同, 在取消了借读费后, 费用大为减少, 有的中心城区甚至连学杂费都予以免除, 并针对农民工子女设立了各种基金, 奖励品学兼优、家庭经济困难的农民工子女。

(三) 家长应提升教育素养, 增加与孩子交流的频率。

35%的学生认为父母教育方式简单粗暴, 66%的学生缺少与父母的交流。父母应摒弃传统教育的糟粕思想, 吸收新的教育观念。家长的教育观念是“棍棒底下出孝子”, 对子女关爱和鼓励较少。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第三层次———关爱和归属的需要, 农民工子女爱和归属的需要得到满足, 才有可能产生更深层次的需要, 获得更好的发展。

农民工由于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 与孩子交流的次数较少。沟通次数少, 那么父母对孩子学习表现情况及出现的心理问题知之甚少。家长应增加与子女交流的次数, 交流的具体内容, 既可以包括学习生活, 又可以包括孩子近期心理波动、身体、品德礼仪方面内容, 增强孩子的归属感。

笔者:你认为当前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最缺的是什么?

陈老师 (女, 扬州市C小学语文教师) :家长缺乏教育意识。不少家长的学历水平不高, 还用着父辈们流传的教育观念, 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农民工子女缺少父母的关爱和陪伴。

农民工应重视子女教育, 转变教育观念, 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农民工如果只将子女教育的任务交给政府、学校, 对子女教育不闻不问, 那也只会事倍功半, 不仅让孩子没有归属感, 而且会给孩子以不良示范。所以农民工应做到以身作则。同时, 及时与子女进行沟通, 努力为子女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是社会转型中出现的新问题, 要从根本上解决需要国家、政府、学校、家长、学生多方面的协调和合作。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对新课程改革大潮下我国教育的发展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因此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最根本的是提高认识, 坚持法制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原则, 将农民工子女教育纳入我国教育规划之中。试想:他们的父母为城市的建设添砖加瓦, 作出贡献, 天真的孩子为什么处于如此尴尬的境地?难道他们不该享受这宽敞的教舍、有利的资源?愿在各方努力下, 祖国的花朵能够共沐温暖阳光, 共享一片蓝天。

参考文献

[1]http://news.sina.com.cn/c/2016-01-27/doc-ifxnzanm3701964.shtml.

[2]童星.现代社会学理论新编[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3:228.

[3]卜长莉.社会资本的负面效应[J].学习与探索, 2006 (2) .

[4]白小瑜.经商农民工的社会资本[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 2006 (3) .

[5]袁桂林.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M].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5:226.

[6]李小兵.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及其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4) .

[7]何敬红, 支配华, 朱家雄, 著.建构幼儿健康人格[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1:116.

[8]苏天从.弱势群体子女教育公平问题的分析及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 2007 (1) .

[9]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4-02/08/cont ent_1303656_3.htm.

上一篇:桂花树的特点作文200字_小学生作文下一篇:举重若轻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