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论文

2022-04-21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入了城市,他们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然而,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生活状况不容乐观,尤其是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难以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必须得到有效解决,它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关键,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有力保障。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论文 篇1:

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问题初探

摘要: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公平问题日益成为我国教育界面临的突出问题,以致成为“两会”的重点问题之一。目前我国约有2000万左右的农民工子女处于流动之中,这当中有9.3℅的学龄儿童处于失学状态。如何处理好这一游离于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社会边缘群体的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民工子女的健康发展,也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及国家的长治久安。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民工潮

20世纪80年代的“民工潮”造就了中国日益庞大的进城务工的农民群体。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初,全国流动人口总数仅为200万人左右,迄今为止已超过1.2亿,短短20余年间,流动人口总数增幅达60倍左右。伴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涌人,他们的适龄子女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受教育群体,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应运而生。

一、农民工子女教育不公平现象的具体体现

教育公平是人类的一种教育理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里的表现。什么是教育公平?瑞典著名教育学家托尔斯顿·胡森(TorstenHusen)认为,教育公平主要指教育机会均等,包括教育起点的平等,教育过程的平等和教育结果的平等[1]。我们可以将教育公平界定为:每个人可以平等的、有选择的分享其所处的公共教育资源以及人们此时所持有的平等的价值观念和准则。

1.从教育起点的不公平来看,户籍制度限制了部分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权

教育起点公平是教育公平的最直接反映,它是人们在接受教育时所最先接触到的与自己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教育问题[2]。目前我国的义务教育体制是以户籍制为基础,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模式。适龄儿童普及义务教育的工作由户口所在地负责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也由地方政府承担。农民工子女离开农村后,没有流入地的常住户口,往往无法享受流入地政府财政负担的义务教育经费,就无法像流入地儿童那样进入公立学校就读。后来由于国家的政策调整及相关法规的陆续出台,公立学校原则上不排斥农民工子女入学,但必须交纳一定的借读费、赞助费。由此看来,在现行的义务教育体制下,农民工子女与流入地的儿童不可能享有同等的教育机会。

2.从教育过程的不公平来看,主要体现在公立学校和农民工子弟学校教育质量上的差异

教育起点的不公平是无法消除的,因为人们无法做到经济上和社会上的绝对平等。因此我们更应该关注教育公平的主要可操作层面的教育过程的平等,这主要体现在教育质量的差异上。面对“没有城市户口”、“收费高”两大拦路虎,多数农民工子女只能进入专门招收农民工子女的民工子弟学校,但这类学校的弊端很多。如缺乏最基本的办学条件、消防设施不具备、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和卫生隐患、办学者和教师素质较差、学校开设科目不完整、部分学校除了语文和数学以外,其他科目课程的教学均不能确保,学生使用的依然是以前的五年制教材等等。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办学条件还是教学质量,此类学校都无法与公立学校相提并论,从而使农民工子女的学习质量没有保证,素质也得不到全面提高。

3.从教育结果的不公平来看,缺乏良好的正规教育阻碍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无论是教育起点公平也好,还是教育过程公平也好,教育公平最终还是要体现在教育结果的公平上。在现代社会中,正规教育程度正在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在现实条件下,一方面少数社会精英占据着国家和城市最丰富的优质教育资源,使得自己的下一代能够继续他们的社会精英身份和继续他们的优越生活;另一方面,在社会底层的农民工们,为了使自己的后代能够尽快摆脱现实的卑微地位,获得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上升,从而想方设法获取子女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但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由于教育起点、教育过程的不公平,部分人的“希望”只能成为“奢望”,从而陷入又一轮的贫困代际传递中,家庭收入低=没钱提供教育=子女教育水平低=子女就业机会少=子女收入低=新一代低收入者产生[3]。由此看来,缺乏教育既是贫困的原因,又成为贫困的结果。

二、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失衡的原因

1.户籍管理体制不合理

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问题本身是现行的户籍制度及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产物。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户籍制度对人口给予了人为划分,即把人口分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这种制度人为的造成了城乡分割的局面,同时还直接导致了城乡居民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劳动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社会和经济政策的不同。就义务教育领域而言,正是由于城乡户籍制度的存在,才造成农民工子女在城市中无法得到与城市孩子同等受教育的权利,户口成为他们在城市中公平地生存和发展的“瓶颈”。这种情况表明,户籍管理体制的城乡分割已严重落后于社会需要,不能适应在改革中急剧变化的城乡关系,以及人口城市化进程加快的社会现实。

2.义务教育体制的缺陷

我国现行的“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义务教育体制规定了适龄儿童应在户口所在地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所需教育经费由当地政府负责筹措。目前我国城市适龄儿童的义务教育经费基本上由各级政府负责,而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则由乡镇政府以教育统筹的方式向农民征收,相当于农民自己掏钱解决法律要求的义务教育。但现实中,农民工离开农村后,他们流入地的城市财政中在义务教育经费里没有包括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这项经费,从而使其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经费在我国目前的义务教育体制中出现了一个真空地带。一方面,他们享受不到流出地政府的财政补贴;另一方面,他们又没有资格享受流入地政府的优待。如果增加了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投入,即要增加财政的支出,还会拉低已经被人为高估的教育水准,这必然会影响到政府部门的政绩和形象。再者地方政府如果按照本市学生人均教育经费的拨款标准,那么用在农民工子女身上的教育投入无疑会变成当地政府财政的巨大开支,仅靠当地政府筹措,压力很大。

3.民工子弟学校师资力量薄弱

民工子弟学校的教学和管理人员的素质低是影响教育公平的重要因素。这类学校的师资人员,既无教学经历,更无教师资格证书,有的自身不过初中水平,根本不具备任何任职条件。民工中流传过这样一句话:“放下屠刀,立地成校长。”意思是杀猪卖肉的,办起了学校也可摇身变为校长。“半路出家”办教育,既无资质,又少有人“充电”进行深造,多数人只是将办学作为自己赚钱的一条“捷径”。同时,教师队伍的专业结构也是很成问题的,特别是初中,专业对口的教师很少,绝大部分教师从教的并不是他本身所学的专业,对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等更是从未接触过,之所以从事教育这一行业,只是为了有份稳定的工作。

三、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问题的对策研究

教育公平作为教育民主化的主要原则之一,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以致成为“两会”的重点问题之一。诚然,就现实条件而言,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的实现受到诸多限制,但是我们必须通过以下途径尽快解决这一问题。

1.改革户籍制度,实现城乡一体化

户籍管理体制改革是农民工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尽管近年来户籍管理体制有所松动,但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革。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户籍制度改革的基本导向仍然是:放开小城镇户籍,对大中城市特别是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进行严格控制。笔者认为,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问题的根本之策就在于从我国的现状出发,彻底进行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全新户籍制度,根本改变“同居一城,群体隔离”的局面。

2.改革义务教育经费的分配方式,实行“教育券”制度

发放教育券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公共教育改革实现私有化与市场化过程中流行起来的一种新的教育资助方式。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人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Friedman)最早提出了“教育券”(school voucher)理论。弗里德曼所提出的“教育券”制度是指:政府将用于教育的公共经费以券的形式直接发给学生或家长,而不是发给学校;学生自由选择学校并用教育券支付学费和相关费用;学校则向政府兑取与券值相等的现金流入。这样学生可凭教育券到任何一所政府认可的学校就读。同时,学校之间也会因为学生掌握充分的主动权而增加竞争,从而提高学校教育的整体质量[4]。采取这项制度关键是保证了农民工子女教育经费的落实。学生自主选择学校,也有助于打破地区和户籍的限制,为农民工子女入学提供了条件。这无疑是保证教育公平的一项十分有借鉴意义的措施。

3.公立学校要承担起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的重要任务

在公立学校就学是承认农民工子女在流入地的合法地位的重要标志,拥有平等的入学机会体现了社会公平,是其公民权利的积极体现。公立学校要充分挖掘潜力,扩大招生容量,尽可能多地接收农民工子女就学。学校要加强收费管理、降低收费标准、减少收费项目,对特困学生应酌情减免费用,通过设立助学金、免费提供教科书、捐赠学习用品等办法,帮助家庭困难的学生就学。

4.加强培养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师资水平

提高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师资水平,首先要提高民工子弟学校的教师待遇,例如户口、住房、高薪等现实问题,以便吸收到高学历、高素质的教学人才。其次可采取结对帮扶的形式,请民工子弟学校的教师来参加公立学校举办的公开课及教研活动,或者送教到校,实行校长委任制和骨干教师支教制的措施。委任公立学校的校长及多名骨干教师去民工子弟学校进行管理、教学(其工资待遇仍由原校负责)。最后政府还可与师范院校联手。各大师范院校的应届毕业生每年都有近半年的实习时间,政府可以倡议大学生进行义务支教活动,让部分大学生到民工子弟学校进行实习(时间上错开),这样既解决了部分大学生联系实习单位难的局面,又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这类学校师资力量薄弱的局面。

参考文献 :

[1]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赵欢君,陶李刚.论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公平问题[J].教育探索,2005,(12).

[3]李荣华.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研究[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5.

[4]米尔顿·弗里德曼.弗里德曼文粹[M].高榕,范恒生,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

[责任编辑陈鹤]

作者:张 伟 陈月霞

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论文 篇2:

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问题的思考

[摘 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入了城市,他们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然而,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生活状况不容乐观,尤其是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难以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必须得到有效解决,它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关键,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有力保障。本文着重阐述了学习资源缺乏、公立学校排斥和家庭环境对农民工子女的影响,从微观层面来分析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难以解决的原因,针对原因尝试通过构建农民工子女的社会支持网络来解决问题。

[关键词] 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非制度层面;社会支持网络

一、引言

教育公平是关乎民生的重大问题。现今社会,教育不公平现象最为严重的就是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如果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那么农民工子女就无法向上层社会流动,农民工世代都只能是农民工,他们无法改变自己的弱势地位。更可怕的是,庞大的农民工子女由于教育缺失会给社会发展和稳定带来很多危害,一方面他们的生存状况和不健全心理等因素可能会威胁社会稳定,另一方面农民工因为受教育有限,竞争实力较差,使整个民族的国际竞争力也受影响,这就引致了民族的风险。因此,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公平问题必须得到重视。本文写作的目的就是希望能为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非制度层面的方法。文章从微观角度分析了引发教育不公平的原因,并提出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解决不能只依靠政府,还应当充分发挥社会支持网络的作用。

二、现状

农民工子女包括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这里我们主要关注的是流动儿童。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5278万人,比上年增加1055万人,增长4.4%。其中,举家外出农民工3279万人,增加208万人,增长6.8%。由数据可以得出,进城农民工数量增长很快,其中举家外出农民工的比重越来越大,也就是说农民工更希望带着子女一起进城。农民工子女进城后的教育也面临很多问题:学费付不起,公立学校排斥,难以升入高中等等。“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不公平性是全方位的,体现在教育机会、教育过程及教育结果等方方面面”。

农民工属于城市的弱势群体,他们的收入低、文化程度低,希望自己的子女能通过接受良好的教育改变人生,面对教育不公平却无力帮助他们的子女。政府在教育问题上的责任重大,但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不仅仅是政府的职责,更是全社会的责任,需要全社会的成员共同来解决。

二、问题的成因

很多学者都从宏观角度分析了户籍制度、立法和教育体制不完善等原因怎样导致教育不公平,在这里我就不多加阐释了,我主要从微观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

(一)学习资源缺乏

农民工的收入过低是其子女学习资源缺乏的根本原因。图书、辞典、电脑、手机等工具都可以获取学习资料,扩大知识量。农民工的工资过低,根本无法给子女提供这些学习资源。相比城市的学生,他们在学习资源上当然处于劣势,所以学习基础一般比较差,成绩提高困难,他们对学习也丧失了信心和兴趣,从而更容易遭受不平等对待。虽然他们有机会接受义务教育,但因为成绩差也就无法进入高中,只能中断学业。

现在很多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办一些补习班之类的,这些补习班往往收费很高。老师建议大多数同学都参加,凡是能支付起学费的家庭也都支持孩子参加课后补习,因为不补习可能就会落后于其他同学。但是农民工家庭生活困难,根本没有条件让孩子参加补习班,这些孩子也就丧失了学习的机会。

(二)公立学校排斥

私立学校的收费很高,打工子弟学校的教育质量很差,所以公立学校是农民工子女最好的选择。但是现在很多公立学校为了升学率而排斥农民工子女,采取按户口分班的形式,有些甚至不把农民工子女包括在升学率的计算中。这些行为都严重违背了教育公平的原则,农民工子女仍然没有获得应有的教育资源。

一些老师也歧视农民工子女。大多数农民工子女的成绩并不是很好,有些老师就让他们坐在最后一排的角落里,无视他们学习上和生活上的问题。这样就造成他们的成绩比较差,生活问题无法处理,产生厌学情绪和逆反心理,甚至成为问题少年。

大多数学生也歧视他们。很多学生对农民工子女有偏见,认为他们学习差、素质低,就不愿意和他们交往。农民工子女在学校内很难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往往会自我封闭,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所以,不少农民工及其子女也不愿进城市公办学校,一是因为基础差怕成绩跟不上,二是怕受到城市孩子的歧视。

(三)家庭环境

农民工多从事体力劳动,劳动强度大、时间长,没有时间来关心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在这种放任的环境下,青少年很难有较强的自制力和端正的学习态度,所以学习成绩较差,没有养成良好的素养,也就容易给学校和社会留下不好的印象,让学校和社会不愿意容纳他们。甚至有些家长采取打骂的教育方式,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从而不愿意在学校里接受教育,反而在学校制造事端。所以学校和老师会对农民工子女产生不好的印象也是有依据的,不过并不能因此而剥夺他们受到相对公平的教育。

农民工自身文化素质低下也不利于子女教育问题的解决。家长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农民工不仅难以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还难以指导孩子的学习和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非制度层面的解决办法

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可以通过完善户籍制度和教育体制,进行教育立法或是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来解决,不过本文着重讨论非制度层面的解决方法,虽然这些解决方法也许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很多学者也提出了非制度层面的解决方法。于佳宾从提高农民工思想觉悟方面提出了“应强化农民工送子女入学的观念,政府要向农民工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加强对农民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对农民工的教育培训”。牛春生主张用宣传教育的方式消除社会对农民工及其子女的歧视,努力营造尊重进城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社会氛围。针对农民工缺乏教育资金的问题,严辉提出“建立健全捐赠机制,完善捐赠立法,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教育领域,让有爱心的先富者,将一部分财富通过慈善事业投入教育,多渠道筹措教育资金”。李立文和余冲认为个体援助的力量略显不足,帮助农民工群体内部建立互助的自我支持网络是当务之急。

笔者认为通过构建农民工子女的社会支持网络有利于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不公的问题。下面将从社会团体和组织、学校和教师、农民工以及农民工子女自身四个方面来具体说明如何构建农民工子女的社会支持网络。

(一)社会团体和组织

社会团体和组织是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最广泛力量。社会组织可以通过组织捐赠活动来为农民工子女提供学费和学习资源,减轻农民工的费用负担;还可以通过组织活动来帮助农民工子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参加过辅导农民工子女课业的志愿服务,发现大学生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我们志愿服务的社区就是一个农民工聚居地,我们的工作就是和社区志愿者一起为农民工子女做课后辅导,尤其是指导他们英语和数学的学习。社区负责人对我们说,经过我们的辅导能够升入重点初中的孩子明显增多,我们也很高兴能够尽自己之力帮助这些孩子。所以,召集大学生和社区志愿者为他们进行课后指导也是很有效的方式。除此之外,大学生还可以将自己看过的书或者是闲置的学习用品(如文具盒、电子词典等)捐赠给这些农民工子女。有全社会的帮助,相信这些孩子能够在学业上有更大进步。

(二)学校和教师

学校应当把这一群体考虑到教育规划当中,结合农民工子女的具体状况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时间安排,满足这一群体的需要。学校不能总是区别对待这些学生,要让他们与城市孩子在同一个屋檐下思考和学习。学校还应该做好老师和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让老师和学生能够平等对待他们,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老师不仅应该关心他们的学业,更需要关心他们的成长。农民工子女缺乏家庭教育,心理比较脆弱,这就需要老师多给予他们关怀和帮助。

城市的孩子也应当尊重他们,树立正确的交友原则。不应当以家庭条件、城乡户口和消费标准作为择友的标准,而应当看重人的内在品质,不能一味地排斥农民工子女。

(三)农民工

农民工不能只想着依赖政府和社会组织解决子女的教育问题,必须努力工作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受教育条件。这就需要农民工积极参加职业培训,提高自己的劳动能力。

除此之外,农民工还需要接受一定的文化知识教育,尤其是掌握教育子女的科学方法。农民工要经常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关注孩子的身心发展状况,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让孩子能够健康成长起来。

(四)农民工子女自身

农民工子女应该认识到父母辛苦挣钱的不容易,多体谅父母,用努力学习和认真做人的方式来报答父母。

农民工子女要自尊自信,不自卑,不气馁,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从而赢得老师和同学的信任和尊重。

农民工子女应该具备坚强的意志,树立远大的理想,依靠自身力量来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弱势地位。

面对教育不公平的问题,农民工子女应当运用合理合法的方式进行抗争,积极寻求政府和社会团体、组织的帮助。

四、总结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解决不能只依靠政府,它需要依靠社会联动作用,从而为农民工子女构建社会支持网络。我们要以完善相关立法和制度为主,并辅之以非制度层面的方法,全方位、多层次地解决教育不公平的问题。实现教育公平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环节。

参考文献:

[1]李立文,余冲.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社会援助问题[J].教育学术月刊,2009,(10):91—94.

[2]鲁贝贝.浅析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中的政府作用[J].法制与社会,2010年,(30):219—220.

[3]吕庆春.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缺失与社会风险及其应对[J].现代教育管理,2009,(5):14—16.

[4]牛春生.浅析进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公平问题[J].经济论丛,2010,(8):97.

[5]王艳霞.教育公平视角下的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J].理论学习,2012,(1):54—57.

[6]严辉.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探析[J].人才资源开发,2010,(6):34—35

[7]于佳宾.教育公平视阈下的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J].继续教育研究,2012,(2):21—23.

作者简介: 王越卿(1994-),女,汉族,山西运城人,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研究方向:社会学。

作者:王越卿

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论文 篇3:

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公平问题及原因探析

摘 要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逐步深入,大批农民工涌入城市建设的浪潮中,其随迁子女的教育公平问题日益凸显。教育公平关系着国家义务教育政策的实施与落实,关系着人与人的平等、公民受教育权的落实与保障,关系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复兴。因此,解决此问题迫在眉睫。本文从分析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公平问题的外在表现和内在原因出发,探讨了如何从经济发展与教育发展的均衡性关系角度全面、立体探讨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公平问题及原因。

关键词 农民工随迁子女 教育公平 原因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由农村转入城市,以打工为生。由于农民工在城市有固定的劳动收入和稳定的居住地,所以纷纷想把子女带入城市接受先进的、优越的城市教育。但是修订之前的《义务教育法》没有规定流入地政府有义务负责农民工子女的教育,于是农民工随迁子女成为了城市教育的边缘群体。农民工子女是祖国未来的一部分,是社会的弱势群体,我们有义务和责任来保障他们受教育权利的实现。

1 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公平问题的外在表现

当前农民工子女教育存在着一些亟需得到解决的问题,其中,教育公平是一大问题。教育公平是为了保障社会成员有权利接受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以及继续教育、高等教育,促使社会成员共享教育成果的一种状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促进教育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1)教育起点的公平问题:入学机会不均等。入学机会是享受教育的前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公平的状况。随着国家相关教育政策的落实以及教育资金的投入,农民工子女的入学问题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但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以及经济实力的差异,这就直接限制了不同城市和城镇的教育部门接受农民工子女的数量。由于城市的教育资源无法满足所有外来人口接受城市教育的需求,为了保证教育教学的正常进行,各个学校不得不通过设置一些准入条件控制入学人数。这就造成了农民工子女与其他城市子女的教育入学机会不均等的现状。

(2)教育过程的公平问题:教学质量无保证。一部分农民工子女仅仅进入城市中条件滞后的公办学校或者城镇的乡郊学校就读,这就无法保障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的效率和质量。首先,农民工子女的基础知识薄弱。在入城市学习以前,由于受到家庭环境、父母学历、个人素质的影响,农民工子女未能在一个书香和舒适的环境中学习,这就造成农民工子女的学习基础较差。其次,在活动参与上,农民工子女学习积极性低。由于城市和农村的学生存在着地域性、主观性的差异,在课堂学习中,农民工子女在师生互动方面、人际交流方面、互助学习方面存在难以和睦相处的状况。最后,在学生成绩的认定上,农民工子女易受到不公平的评定。教师对农民工子女的学习和实践活动的评价结果往往受到学生先天能力、家庭背景、社会环境的影响,而无法进行正义性的评价。

(3)教育内核的公平问题:资源配置不合理。由于优秀的、先进的公立学校设置了较高的准入门槛,大多数农民工子女只能选择一些城市私立学校、二流学校或者农民工子弟学校就读。而农民工子弟学校多为私人办学,较少得到当地财政的支持,所以这类学校只能靠收取高额学费维持办学。甚至有的学校还没有办学许可证,戴着“非法”的帽子,经常被驱赶或者勒令关停,学生经常流离失所。①在硬件方面,办学条件简陋,教学设施落后,教室布置简单,学校管理薄弱,难以保证正常教学秩序;在软件方面,师资力量薄弱。由于私立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工资待遇低、工作环境差等制约性因素的存在,导致有丰富经验和阅历的老师大量外流,严重制约着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教学水平的提高。据调查,许多城市存在一批未获批准的民办民工子女学校,其中北京和上海尤为突出,分别达到205所和270所。②

2 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公平问题的存在原因

2.1 根本性原因: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症结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指以社会化大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这种经济结构促使城市的经济水平、生活水平、教育水平远远高于乡村。这是当前中国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导致了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公平问题。首先是公共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2002年,全社会的各项教育投资是5800多亿元人民币(其中政府投入不到70%),其中77%用于城市,在接受义务教育的孩子中占总数70%的农村孩子只获得其余的23%。”③其次,教育软硬件条件差异大。由于教育投入流向的两极分化,也导致了城乡办学环境和教学条件等硬件和师资队伍、管理人才等软件的分化。根据《中国教育报》2004年的问卷调查结果,超过50%的农村中小学“基本运行经费难以保证”,有58%的农村学校危房改造经费无法落实,超过40%的小学仍然使用危房。④最后,教学质量参差不齐。由于没有完善的办学条件和高效的学校管理,直接导致了城乡教育质量的分化。

2.2 制度性原因:现行义务教育体制的制约

(1)教育政策的制约。我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了公民的入学条件,即“依户籍所在地入学”。户籍是享受义务教育的主要凭据。在这种政策下,乡村的学龄儿童只能接受当地的义务教育,而无法被纳入城市教育系统的服务对象。城市教育部门对教育规模的规划、学校的布局也是以满足当地的教育需求为主。进城农民工子女的居住地与户籍所在地相分离促使义务教育体制设置和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产生了潜在的矛盾。

(2)户籍制度的制约。我国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是在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前期,作为一种社会控制手段,对维护社会秩序有着正能量作用。然而,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传统的户籍制度的弊端显露出来,成为妨碍社会前进的绊脚石。一方面,教育权与户籍紧密对接。另一方面,经济体制的改革促使农民工实现了自由流动,由农村流入城市。

2.3 主观性原因:农民工的物质贫困和精神贫困

(1)农民工家庭的物质贫困。农民工的家庭一般都比较贫困,正是由于贫困的生活才从农村来到城市,企图改变自身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但是所从事的工作一般都是脏、累、苦的工作,“在我国加工制造业、建筑业、采掘业、运输业以及环卫、家政、餐饮等服务业中,农民工占到从业人员的半数以上,人数超过一亿”,而且劳动报酬低且不稳定,不但没有社会保障,还要支付相应的生活费,这很难保证子女教育费用的支出。

(2)农民工家庭的精神贫困。农民工自身的素质一般比较低,包括文化素质、理论素质、个人修养等。这就造成了对子女的家庭教育的缺乏,同时对教育也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一部分家长抱着“读书无用论”无视子女的教育;另一方面,即使支持子女进入学校就读,但是从内心还是不关心和关注子女的学习效果的,也不注重学校的质量和管理的人性。这都影响了子女的受教育权和发展权的结果,更不用提教育公平。

参考文献

[1] 王守恒,查晓虎.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公平[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9(1):71-75.

[2] 雷万鹏.农民工随迁子女上好学的路还有多远[N].中国教育报,2009-2-28.

[3] 陈锡文.当前我国的农村经济和农村政策[J].改革,2004(3).

[4] 李俊义.学生用的桌椅都是自带的[N].北京青年报,2004-9-7.

作者:郑利鹏 柴松青

上一篇:中职美术个性化教学论文下一篇:当今青少年家庭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