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流动子女教育论文

2022-04-15

摘要:农民工流动党员管理问题是当前党员队伍建设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河南省信阳市实施的“金桥工程”是对农民工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成功探索。其主要做法和经验是:灵活设置党组织,为农民工党员在务工地“安家”;提供全方位的服务,积极主动地为农民工党员排忧解难;创建新型活动载体,为农民工党员搭建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平台;实施回归工程,为农民工流动党员搭建返乡创业的金桥。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农民工流动子女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农民工流动子女教育论文 篇1:

江西省返乡农民工流动子女教育衔接问题浅析

摘 要:在广泛搜集江西省返乡农民工流动子女教育各方资料和利用个别访谈法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对流动子女在现阶段教育衔接所面临的问题和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从家庭、学校、社会以及政府等多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返乡农民工;流动子女;教育衔接

一、问题的提出

2008年以来,由于金融危机和沿海城市产业转型的影响,大批农民工不得不面临失业返乡的困境。据江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统计数据显示:江西省2013年农民工人数达到733.7万人,其中在省外就业的有512.84万人,省内就业的有220.86万人。春节期间,返乡农民工人数达395万人,跟随返乡的子女不在少数,这一庞大的群体应该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近几年来,中央和江西地方政府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出台了不少政策,如2008年中央就明确发文要求各地中小学校不得以任何借口拒绝接收返乡农民工子女入学,不得收取或变相收取返乡农民工子女借读费;2013年宜春市物价局、宜春市教育局联合下发《关于转发省发改委、省教育厅〈关于规范我省中小学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管理有关问题的意见〉的通知》(宜市价费字[2013]36号),规定必须按通知中界定的中小学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范围收费,不得在省《意见》规定的范围之外自立收费项目,或擅自搭车收费。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江西省很多学校并没有很好地贯彻落实这一规定,如2013年宜春市教育局通报了丰城市同田乡同田中学和同田小学对返乡农民工子女收取择校费的违规行为,在社会上造成了比较恶劣的影响,此事件经媒体曝光后,学校及时清退了费用,相关人员得到了处理。从此事件我们可以看出,政府在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上的工作重点仍旧放在农民工子女在父母务工所在城市的就学上,而往往忽视了返乡流动子女教育衔接存在的问题和教育是否公平。如2012年年底,省财政厅下拨9 400万元扶持资金,对接受农民工子女较多、条件薄弱的城市公办学校进行扶持和奖励,以确保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能够平等享受义务教育,但并没有出台对流动子女返回户籍所在地就读方面的财政拨款和扶持政策。另一方面,就目前而言,我们大多数人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表面——只局限于农民工子女是否有机会接受教育,而并没有关注到如何使其能够获得良好的教育。这不得不说是我们在对这个问题认知上的短视。返乡农民工流动子女的教育问题关乎教育的公平、社会的公正,容不得我们忽视。农民工子女跟其他人一样,都是国家的未来,解决其返乡后的教育衔接问题,无疑也是在为国家塑造未来的栋梁。另外,由于返乡流动子女所处的社会环境,如不妥善解决这一问题,很可能会使得他们无法继续正常的学业,沦为社会无业闲杂人员,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因此,关于农民工流动子女教育衔接问题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致力于打破现阶段人们这种认知上的短视,从主观和客观两大方面来研究如何解决返乡农民工流动子女这一群体的教育衔接问题。

二、返乡农民工流动子女教育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家庭方面

首先最重要的是物质基础的缺乏。农民工家庭多靠父母在外务工的微薄工资维持家用,返乡农民工由于长期待业在家,加之农田多闲置或出租,没有了经济来源,生活一般较拮据。尽管现在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免去了子女就读的学杂费,但是一家人的生活开销仍然很大。所以,不彻底解决返乡农民工的再就业问题,那么其子女的教育衔接就沦为一句空话。

其次是观念上的不重视。尽管近几年来出现了很多80、90后农民工,但是就我国现阶段来看,农民工普遍受教育程度较低、文化素质不高。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1%,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高中及以上文化仅占11.62%,系统接受农业职业教育的农村劳动力不到5%,农民工学历以初中毕业和初中肄业为主,初中毕业的占32.7%,初中肄业的占22.5% [1]。这一群体的思想观念尤其是在子女教育方面的观念相对保守,不大注重子女的教育问题。子女随父母返乡后一旦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其无法继续进行正常学业时,父母一般也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并不采取措施去解决问题。这也是造成现在很多子女在完成国家基本的义务教育之后并没有接受更高等的教育便随父母加入农民工行列或者成为社会闲杂流动人员的原因之一。

再次是生活习惯方面。由于从小就跟随父母生活在城市,很多农民工子女的生活习惯已渐趋城市化,很难再适应和融入农村生活,返乡后在短时间内心理和习惯等方面都难以转变过来,甚至会产生厌恶和反抗心理。而对从来就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的农村父母而言,当看到返乡后子女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时,难免打骂,这也会使得本来就因缺少沟通的血缘关系变得更加疏远,让孩子滋生了逆反情绪。这都为返乡农民工流动子女的教育衔接问题带来了巨大的考验。

(二)政府和社会方面

返乡农民工流动子女的教育上出现断链,我们的政府和社会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2]。如前文所述,我们社会和政府目前所关注的问题仅仅在于如何改善农民工恶劣的工作环境以及其子女在城市的教育问题,而忽略了这些流动子女的教育衔接问题。当然,就客观来说,饭要一口一口的吃,路要一步一步的走,对于农民工子女以及其子女的教育问题这一复杂的问题来说,我们还得慢慢去摸索之后再加以解决,而不能急于求成。而且我们的政府也在积极出台相关政策,如2009年江西省丰城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卢小梅及时带领市教育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通过走访、与返乡农民工子女交谈等方式深入返乡农民工家中了解情况并积极向丰城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议,以开通“入学直通车”等方式确保每一名返乡农民工子女顺利地在本市入学,很有效率地解决了本地返乡农民工流动子女的就学问题。但是就感性的认知来看的话,对返乡农民工流动子女的教育衔接问题到目前为止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我们社会和政府的忽视所造成的。而本文最大的目的,无非也就是想通过笔者的分析,将这一问题呈现在社会大众面前,从而让更多人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并最终促成这一问题的解决。

(三)学校方面

学校在返乡农民工流动子女的教育衔接这一问题上的作用可谓至关重要,大到学校的制度规范、校园氛围,小到课程设置、教师队伍,都对返乡子女能否更好的在学业上进行衔接有着重要的影响[3]。只要把握好学校这一关,就能很好地杜绝返乡子女的教育出现断链现象。但现实情况是,很多学校并没有遵从国家关于义务教育的相关规定,对返乡就读的流动子女办理入学或转学手续时设置了重重障碍,收取高额的择校费,让本来就捉襟见肘的失业返乡的农民工家庭无法负担,导致一些返乡子女无法正常享受到国家公办教育。另一方面,学校片面讲求效率,只顾及本校大多数原有学生的学业,而较少地甚至忽略了返乡转学学生的学业情况。如没有开设心理辅导咨询点专门为返乡子女进行心理辅导,没有考虑到返乡子女原就读学校与本校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材内容等方面的差别而继续原进度教学等等。例如,江西省中小学教材版本与沿海地区中小学教材版本存在一定的差异等等,这些对成功转入本地学校就读的农民工子女的学业仍然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三、建议及对策

返乡流动子女的教育出现衔接上的问题是受家庭、政府、社会、学校等多方面交互影响的结果,所以在分析解决对策时也要综合考量。

1.返乡农民工的就业安置问题是重中之重,是解决返乡农民工子女教育衔接问题的基础。不解决返乡农民工的再就业问题,其子女的教育衔接问题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那么,如何解决返乡农民工的再就业问题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由政府牵头,一方面政府引进项目,在返乡农民工集聚的乡镇建立乡镇企业,吸引农村富余劳动力,或积极倡导返乡农民工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早在2008年12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切实做好当前农民工工作的通知》,要求大力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和投身新农村建设,就意识到了返乡农民工就业问题在金融危机影响下的严重性;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强与北上广等发达地区的劳动力稀缺企业联系,尽可能地输送本地劳动力。(2)返乡农民工自身应该转变观念,发挥自身在城市务工的经验优势和技术优势在当地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从而解决自身的再就业问题,如前一段时间在网络上爆红的“烧饼帅哥”、“猪蹄西施”等,可以为返乡农民工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2.政府应该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关于教育领域的内容,从政策层面采取措施保证返乡农民工子女的上学难问题。教育行政部门要把返乡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纳入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范围,确保政府经费的投入[4]。返乡农民工子女享受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和为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等优惠政策,各地不得收取或变相收取借读费等费用等。

3.学校在这一问题上的作用可谓举足轻重。返乡农民工流动子女大多是在父母务工所在的城市生长并且受教育,突然跟随父母返乡转入一个陌生的学校,必然加剧了他们的陌生感和不适应感,对环境的不适应以及两地教育方式和内容、文化习俗等的差异可能成为其受教育过程中的阻力[5],所以学校应该从这些方面着手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就学校的制度规范来看,学校不得以任何借口拒收返乡子女,应该严格按照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的原则,简化入学手续,并为办理转学或入学手续提供方便,及时安排返乡的适龄儿童、青少年转回原户籍所在地公办小学就读。

与此同时,各地学校要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及时制订接收安置方案,添置有关教学设施设备。要有针对性地对返乡农民工流动子女进行学习辅导,动员广大师生开展“一帮一”、“手拉手”等各种形式的帮扶活动,及时解决好返乡农民工流动子女入学后的课程衔接、寄宿生生活等问题,使他们尽快融入新的集体,尽快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4.家长自身须转变观念。大部分农村问题少年都处在长期与父母分离或与父母长期缺少有效沟通的环境里,因此,家长应该主动与子女沟通交流,并且在与子女交流的过程中尽量不要采取简单粗暴的态度和手段,要耐心对子女说教,不能将生活中的压力和情绪变相的发泄给子女。同时还应该树立重视教育的观念,子女教育是长远的投资,不能消极片面地看待子女的教育问题。

参考文献:

[1] 孙萍.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反思[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6).

[2] 穆建亚.河南省返乡农民工流动子女的教育断链与衔接[J].南都学坛,2012,(9).

[3] 蔡建文.中国农民工生存纪实[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33.

[4] 刘永红.我国现阶段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8,(4).

[5] 朱冠楠.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文献综述[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10).

[责任编辑 王 佳]

作者:李立文 黄灿

农民工流动子女教育论文 篇2:

大胆创新农民工流动党员的管理方式

摘要:农民工流动党员管理问题是当前党员队伍建设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河南省信阳市实施的“金桥工程”是对农民工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成功探索。其主要做法和经验是:灵活设置党组织,为农民工党员在务工地“安家”;提供全方位的服务,积极主动地为农民工党员排忧解难;创建新型活动载体,为农民工党员搭建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平台;实施回归工程,为农民工流动党员搭建返乡创业的金桥。信阳市实施的“金桥工程”,对河南乃至全国的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农民工;流动党员;金桥工程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时代发展,农民工大量流入城镇成为必然,在一亿多的农民工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党员。党组织如何通过加强对他们的管理,既能监督他们认真履行党员的义务,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又能在组织的帮助下使他们的基本权利得到保障,是新时期党员队伍建设的一个新课题。针对这些问题,近几年来,河南省信阳市对农民工流动党员实施了“金桥工程”,在河南乃至全国都产生了较大影响,对搞好新时期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创新意义。

一、信阳市对农民工流动党员实施“金桥工程”的主要内容和做法

“金桥工程”,是指河南省信阳市正在实施的为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党员建立党员之“家”的一项系统工程。具体来说,就是在全国信阳籍农村劳动力集中的城市,建立信阳籍农民工流动党员党支部,通过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服务。

信阳是劳务输出大市,有200多万人常年在外务工经商,占总人口的25%,其中常年外出务工经商的党员就有2.7万人,占全市农村党员总数的23%左右。信阳每个县(区)都形成了一至两个响当当的劳务品牌:息县的保安、商城的烹饪、潢川的花工、淮滨的电焊、光山的缝纫、固始的再生资源回收、平桥区的建筑、新县和罗山县的国际劳务等。劳务经济的发展在给信阳经济带来巨大效益的同时,也给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带来三个难题:第一,就业区域的流动性和岗位的多样化,使党组织对外出务工经商党员管理考评难;第二,大部分青壮年党员外出务工,使部分村级组织选拔年轻有为的干部难;第三,由于党组织对外出青壮年农民中的入党积极分子缺少培养教育的手段,在青年农民工中发展党员难。为破解这三个新的难题,从2003年上半年开始,信阳市在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党员中实施“金桥工程”。信阳市实施金桥工程的主要内容和具体做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灵活设置流动党员党组织,为农民工流动党员在务工地“安家”

中共信阳市委组织部经过深入调查研究,打破原有的流动党员属地管理模式,从合理设置党组织入手,在外出务工党员人数集中的地方建立党组织。做到农民工党员聚集到哪里,党建工作就延伸到哪里;优秀人才流动到哪里,党组织就跟踪培养到哪里。其主要形式有:第一,采取单独建、依托建、联合建等形式设置党组织。这三种形式主要适合农民工流动党员人数相对集中的地方如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杭州等。一是单独建,即根据信阳市某一县域在务工地党员人数,由输出地乡镇党委或是县区委单独建立党组织。在外出农民工集中地有正式党员3人以上50人以下的,由输出地乡镇党委单独建立党支部或党小组;有正式党员50人以上100人以下的,由输出地县区委单独建立基层党总支。按照此原则,商城县已经分别在外出务工党员中设立了22个党支部、26个临时支部、5个联合支部。二是依托建,即依托信阳籍外出农民工创办经营的各类经济组织或县区驻外办事机构(如维权中心、计生服务站等)建立党支部或党小组。信阳市外出务工经商的党员,有许多人都是本行业的成功人士,在当地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信阳市组织部门就依托这些经济组织建立党组织。中共固始县委驻上海闵行区支部就是依托党员所创办的企业而建立起来的党组织。三是联合建,即采取区域联合或行业联合等方式联合组建党组织。在成功人士创办的企业或农民工相对集中的行业,因党员人数较少或暂不具备单独组建和依托组建党组织条件的,由输出地的县区党组织本着就近、方便的原则,采取区域联合或行业联合等方式联合组建党组织。第二,采取委派临时支部书记、选派联络员、建立网上党支部、设立务工党员管理站等形式进行管理。这几种形式主要适合管理短期外出、人数相对分散地方的农民工流动党员。一是委派临时支部书记。在有序组织的劳务输出活动中,采取直接委派一名党支部书记的方式,把去同一企业、同一个城市或从事同一个行业的农民工党员迅速组织起来。二是选派党建联络员和建网上党支部。对于外出时间较短、人数过于分散的党员群体,则由各乡镇党委负责,采取选派党建联络员和建网上党支部等方式进行管理。三是设立外出务工党员管理站。在外出务工人员较多且流向较分散的乡镇,设立外出务工党员管理站。管理站的主要职责是开展党课教育,办理党员外出务工手续、办理接转组织关系、代理承办缴纳党费、帮助外出务工党员维护合法权益等。为了更方便地为务工人员提供服务和帮助,外出务工人员比较多的商城县还在上海、杭州、苏州设立5个分站,面对面地为外出务工党员提供报务。

目前,信阳市通过以上几种形式已在北京、上海、深圳、武汉、杭州等20多个城市建立党总支13个、党支部351个、党员管理工作站1个,把80%的农民工流动党员纳入了党组织的直接管理之下。这里以在北京市的外建党支部为例。单独建立的支部,新县6个、光山县4个、商城县6个、淮滨县3个、固始15个、罗山县9个、息县5个;依托建立的党支部,潢川县2个、光山县6个;联合建立的党支部,光山县2个。

2.提供全方位的服务,积极主动帮助外出务工党员排忧解难

第一,发挥外建党组织的政治优势,整合工会、司法等其他社会组织帮助农民工党员维护合法权益。农民工党员在外出务工过程中,由于受其所从事职业的影响,经常会出现有了工伤事故无人过问的情况,他们的合法权益亟待维护。信阳市委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积极发挥外建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帮助农民工和农民工党员维护合法权益。2002年,长期在江苏宜兴一家私营石英砂厂工作的一批信阳籍农民工,因为粉尘污染,有159人患上矽肺病,6人不治而亡。商城县苏仙石乡、四顾墩乡20多名务工党员,配合司法部门进行多次协调和十多轮谈判,在江苏宜兴为159名硅肺病患者成功索赔430万元,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被称为“中国农民工维权第一案”。据统计,“金桥工程”实施以来,全市外建党组织联合工会运用法律武器追缴拖欠农民工工资4670万元,帮助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15458人,协助处理农民工工伤事故及其他侵权案件680起,依法索赔金额4137万元,帮助农民工和农民工党员维护了合法权益,保障了农民工党员的基本

权利。第二,开办留守子女学校、到农民工集中地办学,解决农民工党员子女上学难的问题。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和成长问题不仅是外出农民工最担心和忧虑的问题,而且也是近几年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为了解除农民工和农民工党员外出务工的后顾之忧,为了下一代子女的健康成长,信阳市党组织采取多种措施,解决农民工和农民工党员子女的教育问题:一是开办“留守子女”寄宿学校和托管中心。为了让没有随父母外出的农民工和农民工党员的子女有学上、有人管,信阳市委号召全市有条件的中小学开办“留守子女”寄宿学校和托管中心。在信阳市委的组织和号召下,全市有150多所中学积极响应,解决了10多万农民工子女的吃住问题。在平桥区的第一中学、第五中学还各办了一个留守子女宏志班。为了保障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信阳市组织部门又组织城市少先队员与农村“留守子女”结对,开展“同在一片蓝天下,手拉手共同成长”活动,使农村“留守子女”得到了正常的教育、管理和关爱,较好解决了外出农民工和农民工党员的后顾之忧。二是到农民工集中的地方去兴办学校。对于另一部分举家外迁的农民工党员子女,信阳市委倡议有识之士到农民工集中地去办学。平桥区委协调当地有关部门在农民工较集中的北京、广州分别办起了3所农民工子弟学校。息县农民工易本耀就是在信阳市委的倡议下,在北京玉泉路办了一所小学,专门接纳农民工的子女,解决了随父母外出的农民工和农民工党员的子女教育问题。温家宝总理亲自去看望,并在学校黑板上写下了“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的题词。现在,信阳人在北京开办的农民工子弟学校达到400多所,接收农民工子女人学近10万人。他们的这一举措受到了广大农民工和农民工党员的欢迎。第三,设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事机构,解决农民工党员就医难的问题。2005年,中共固始县驻北京卢沟桥支部书记代表200位固始籍农民工和农民工党员,向家乡党组织和政府反映了在北京看病难的问题,迫切希望在务工人员集中地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事机构。信阳市党组织了解情况后立即采取措施解决此项问题。2005年以来,固始县委通过对该县外建党组织和劳务输出部门(驻外办事处)的调查摸底,掌握了在江苏吴江、北京、上海、广东、河南郑州等城市的固始籍民工都在5万人以上的情况后,先后将江苏省吴江市盛泽人民门诊部和北京市丰台区长峰医院、河南省职工医院确定为固始县农民工的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院。这些信阳籍农民工定点医院,可以为信阳籍所有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在当地务工的农民工,提供免费挂号、优惠检查、平价手术等基本诊疗服务;同时,为了信阳籍农民工和农民工党员报销医疗费用更方便,设在定点医院的信阳“新农合”医疗办事机构,可以现场为农民工报销部分医疗费。从此,河南信阳籍农民工只要每年在各地设立的新农村合作医疗机构交纳10元钱,不用再回家,就可以同样加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享受和在家乡看病一样比例的直接报销。有了这一服务,农民工和农民工党员就可以安心打工,放心就医。

3.创建新型活动载体,搭建农民工流动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平台

第一,开展“四争四爱”的争创活动,激发农民工流动党员建设驻地、带富家乡的积极性。信阳市通过在外建党组织中开展“四爱四争”(爱家乡、爱驻地、爱工友、爱企业,争做致富能手、争做遵纪守法模范、争做技术能手、争做创业标兵)的实践活动,把务工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积极性激发出来。争先创优活动的开展为农民工党员发挥先进性提供了平台,出现了许多党员主动找组织,主动汇报思想,主动要求承担任务的感人场面。涌现出魏青刚(2005年感动中国十大新闻人物)、张清刚(全国劳动模范)、杨新松、刘文新等一批务工先进人物,受到了驻地和家乡的表彰。第二,设立党员示范岗,展示农民工流动党员的先进性。外建党组织通过设立“党员示范岗”的活动,让农民工党员“高举党旗闯市场”。第三,开展评选优秀党员活动,鼓励农民工流动党员为党旗增辉。

4.实施“回归工程”,为农民工流动党员搭建返乡创业的金桥

据有关部门统计,信阳外出务工人员中资产在10万元以上的有27万人,100万以上的有11500人,1000万以上的有643人,亿元以上的有45人,党员在企业家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为了发挥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信阳市委在农民工党员中实施“回归工程”,为农民工党员建设家乡搭建返乡创业金桥。第一,利用亲情、乡情的纽带,努力营造回归创业光荣的氛围。如今“输出劳动力引回生产力,输出打工仔引回创业者”的理念已成为信阳市各级组织部门的共识。当地组织部门特别重视利用乡情和亲情的纽带,吸引外出务工的成功人士回乡创业。打工者外出,市县有关部门定期派人去慰问,开展联谊活动;打工者返回,地方政府扯起横幅欢迎;回乡创业者,更被视为功臣。固始县县城最繁华的主干道两旁,悬挂着数十幅巨大而醒目的返乡农民工“明星照”,这无疑是对“回归工程”的生动诠释。第二,实施优惠的政策,吸引农民工流动党员为建设家乡做贡献。信阳市先后出台了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的21个文件,为回乡创业的农民工党员提供简化办证手续、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等政策支持。对于有突出贡献的返乡创业人员不仅给予物质奖励,还给予相应的政治待遇,符合条件的优秀人士在适当时候被推荐为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劳动模范候选人。在信阳市委和政府乡情和政策的积极引导下,昔日的“孔雀东南飞”变成如今的“八方雁归来”,不少人陆续开始返乡创业,这些人被称为“城归”农民。

二、信阳市实施“金桥工程”取得的显著成效

1.解决了三个难题

第一,实施以流出地为主的源头管理,解决了对农民工流动党员考评难的问题。过去农民工党员外出务工后,他们在务工地的表现如何,是否按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他们党籍所在地的党组织很难掌握准确的情况。实施“金桥工程”后,通过源头管理(即外建党组织隶属于批准建立的乡镇党委或县区委)和签定双向共管协议,对农民工流动党员的管理更加规范化,解决了对农民工流动党员考评难问题。源头管理,就是规定由隶属于乡镇党委或县区委的外建党组织主要负责对农民工流动党员实施管理。外建党组织承担着四项职责:一是负责本地区内流动党员的调查摸底、登记造册、接转组织关系、开展组织活动;二是组织党员参加当地和家乡组织的党建、公益事业活动和务工单位组织的系列活动;三是支持工会、共青团工作,维护务工人员合法权益;四是考评农民工党员在务工所在地的表现。每年年终,以乡镇为单位,由外建党组织对外出党员进行一次民主评议活动,对表现突出的外建党支部书记和党员进行表彰,此项措施解决了流出地党组织对外出务工党员的考评难的问题。

第二,加强了组织上的教育培养,解决了农民工人党难的问题。过去,由于对外出务工人员中的优秀分子缺乏必要

的教育培养手段,使许多优秀的入党积极分子被滞留在党的大门之外。外建党组织成立后,就把培养优秀务工人员加入党组织作为自己的一项重要任务,及时发现那些积极向上、文化素质高、勤劳致富能力强的优秀务工人员,逐人建卡,指定支部中有一定工作能力的支委成员或党员骨干负责培养。在组织教育培养下,很多有理想、有能力的务工经商人员向家乡设在务工地的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到2006年底,信阳外出务工经商人员有8000多人提出入党申请,3850人被列为积极分子,确定发展对象1972人,408名农民工人党。发展优秀务工人员入党不仅改善了农村党员队伍结构,而且为村级干部队伍和“双强”支部书记建立了后备人才库。

第三,为家乡新农村建设引回了领头雁,解决了选拔优秀青年干部难的问题。“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支书”,这是对农民渴望得到一个好的领头人的写照。建设新农村、实现农业现代化,迫切需要一批有领导能力和经济头脑的好支书。信阳市通过实施“金桥工程”,为一部分农村引回了经济建设的领头雁。在党组织的号召下,一批事业有成的农民工党员回到家乡担任村干部,利用在外学到的技能和管理知识,带领农民发家致富,实现了领导干部人才的回归。据统计,“金桥工程”实施以来,信阳市有658名农民工回到家乡担任村干部,其中197人成长为“双强”村干部。

2.架起了“三座金桥”

第一,架起了党员流出地与流入地之间双向管理信息桥。各县区在组建、管理及发挥外建党组织作用时,都主动与当地各级党组织加强联系,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双方采取签订协议、互访座谈、定期召开联席会等形式,沟通情况,交流经验,协商共建,共同加强对外出务工经商党员的管理。外建党组织普遍得到了当地党组织的认可和欢迎,罗山县子路、莽张、彭新三个乡在武汉市武昌区首义路联合组建党支部时,就得到了武昌区首义路街工委领导的大力支持。许多输入地的工商、税务部门都主动找上门来,希望依托外建党组织对该地区协同管理。通过外建党组织的积极工作,实现了党员输出地和输入地的联合互动,促进了两地各个领域的沟通合作。在年终对外建党组织考评时,还把输入地党组织的意见和建议,作为对外建党组织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

第二,架起了组织与党员之间的连心桥。外建党组织建立后,利用党组织的政治优势,主要针对农民工和农民工流动党员遇到的被拖欠工资问题、子女入学问题、工伤事故处理问题和看病就医问题等,协调有关部门进行解决。息县长陵乡依托在上海宝山区建立的党支部,还专门成立了维权服务中心。据统计,“金桥工程”实施以来,全市外建党组织联合工会运用法律武器追缴拖欠农民工工资4670万元,帮助解决农民工子女人学15458人,协助处理农民工工伤事故及其他侵权案件680起,依法索赔金额4137万元。通过各项维权工作,使党组织真正成了农民工和农民工党员的靠山。

第三,架起了农民工流动党员与家乡新农村建设之间的致富桥。在新农村建设活动中,经济发展是基础、是关键。外建党组织建立后,积极引导在外务工经商的党员和成功人士,发挥他们的资金、技术和人才优势,回乡领办创办企业,为家乡新农村建设做贡献。信阳市党组织通过实施“回归工程”,共有1万多名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办厂经商,共创办各类经济实体4568个,投资项目935个,总投资达10亿元以上,吸纳了10余万人就业,为信阳市的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四、几点启示

河南信阳市实施的“金桥工程”,给新时期进一步加强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带来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1.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高度,认识新时期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各类人员在产业之间转移和地区之间流动日益频繁,其中有不少是共产党员。仅河南省流动党员人数已经达到15万多人。做好对他们的管理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对于增强党的凝聚力、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各级党组织只有从战略的高度认识新时期做好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重大意义,才能积极地采取措施,更好地做好这项工作。

2.创新组织设置方式和管理方法,保持和发挥农民工党员的先进性

第一,在组织设置形式上,支部跟着党员走,确保党员流动不流失。一个党员如果长期游离于组织之外,其先进性就难以保持,其先锋模范作用也难以得到发挥。要保持流动党员的先进性,就必须创新党组织的设置方式,根据流动党员的分布状况、职业特点和居住地点等情况,及时把他们纳入到党组织的管理之中。要采取支部跟着党员走的方法,努力做到党员流动到哪里,党组织的管理就覆盖到哪里。在党员流向相对集中的地方如建筑业和集体组织的对外劳务输出的劳务组织中,可集中建立党组织;在流动党员人数相对分散的地方可以采取委派党建工作人员或依托流入地的社区党组织的方式进行管理。第二,在管理方式上,构建流出地与流入地党组织密切配合、有机衔接的管理机制。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应该由现在的以流出地管理为主,向党员属地化动态管理转变。由于党员流动的频繁性和流向的复杂性,党员流出地党组织对其管理作用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除了在流动党员集中地由流出地党组织负责建立党组织外,党员流入地党组织必须主动承担起流动党员管理的任务,将外来分散的流动党员编入党的一个基层组织,组织他们参加党的组织生活。党员流出地和流入地的党组织通过签订双向共同管理协议,构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共同负责、管理经费共同承担、活动场地共同建设的管理机制,确保农民工党员无论流动到哪里都能接受到党组织的管理、享受到党组织提供的服务。

3.树立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的管理理念,增强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的服务功能

第一,提高党组织负责人的服务意识。要把那些遵纪守法、办事公道、廉洁奉公,具有一定文化水平、自富和带富能力强,而且热心为外出务工人员服务的外出务工经商党员选为党组织负责人,同时还要对外建党组织负责人进行业务培训,使他们熟悉党务知识,进一步提高为务工党员服务的意识和本领。第二,增强党组织的服务功能。在帮助流动党员维护权益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整合在外出务工经商人员集中地建立的工会组织、团组织、妇女组织、司法援助组织、计生服务组织等多种力量,齐抓共管,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局面。可以在外建党支部较集中的城市设立外出务工党总支,吸收工会、司法、社保、计生等部门参加,以党总支为核心,同时悬挂维权中心、法律援助中心、就业服务中心、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牌子并发挥这些部门的作用,真正把外出党组织建设成功能齐全、职责明确、作用明显的经济服务组织,建设成服务广大外出务工党员和务工人员、服务劳务经济发展的坚强堡垒。第三,拓宽对流动党

员的服务领域。流动党员中相当一部分人属于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他们更需要也更渴望得到党组织的关怀和帮助。所以在对流动党员的管理过程中,需要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到党内生活中,尊重流动党员这个特殊群体的应有权益和合理诉求。在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为他们排忧解难,为他们提供更广泛的服务范围。如在致富和就业信息方面提供指导;在权益保障、子女入学、就医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务和帮助;建立流动党员扶危救困制度,组织党员开展党内互助活动,组织有技术特长和生活条件好的党员对生活困难党员开展“一帮一”的活动;为失业党员提供就业技能培训等。

4.建立流动党员双向流动的机制,引导农民工党员为家乡新农村建设做贡献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农民向城镇流动是主要趋势。但是,近几年,由于发达地区商务成本增高,农民工和农民工党员叶落归根的观念日渐浓厚,一些人回归故里创业的热情较高。各级基层党组织应该顺势引导,建立农民工党员双向流动的长效机制。当前,应当重点加强对农民工党员回乡创业热情的引导,用乡情和政策优势引导农民工党员为建设家乡多奉献。第一,用乡情感召农民工党员致富不忘家乡。如由党员流出地的党组织向外出务工中事业有成的党员和农民工发出回乡倡议书;党组织的工作人员利用节假日去看望本地外出务工的人员,介绍家乡的巨大变化,激发农民工党员回乡创业的热情。第二,用优惠的政策引导务工党员回乡做贡献。制定优惠的政策和措施,如在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税收等方面为他们提供方便,引导事业有成的党员和农民工把资金、技术、人才、信息带回家乡,带领乡亲致富。第三,通过精神鼓励吸引农民工党员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如设立“突出贡献奖”,表彰在帮助家乡揽人才、引项目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农民工党员。利用现代的媒体如当地电视台、报刊、宣传画等形式,对回乡创业有功的人员进行大力宣传,营造一种回乡创业光荣的氛围。

5.建立智能化管理系统和远程教育网络,发挥信息化对流动党员的管理优势

第一,运用智能化管理手段,对流动党员实行动态管理。信息化的发展,为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提供了方便。目前,在许多地方运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对流动党员加强管理已经具备了条件。流动党员到流人地后党员身份的确认、参加党的活动及享受党组织提供的服务等问题,都可以通过党员管理智能系统得到解决。该系统使党员通过刷卡既能参加政治业务学习和党组织活动,又能通过智能感应器所记录的有关数据,了解当地政府和用人单位发布的就业、就医、子女入学等多方面的信息;同时,该系统也方便党组织对流动党员进行跟踪管理。这个新型的智能管理系统已经在郑州市金水区得到广泛运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值得在流动党员管理工作中推广和应用。第二,利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对流动党员进行教育。在人口流动频繁的时代,如何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工作,也是党建工作遇到的一个新问题。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的开通和使用,解决了这一难题。在流动党员的务工地、家乡,大部分地区都已经具备了开通远程教育网络的条件。2006年以来,中共中央组织部门在许多农村地区开通的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网络传输,流动党员可及时学习实用技术、业务知识、党的有关知识和文件。要将党组织生活会、同乡联谊会与远程教育结合起来,将党建工作、农民工维权与远程教育结合起来,利用党建网络、光盘书刊、定期联系等渠道和方式,畅通家乡基层党组织与外出务工党员群众的沟通联系机制,为外地务工党员群众提供技术、信息、法律等服务。

责任编辑:浩 淼

作者:杨群红

农民工流动子女教育论文 篇3:

从教育劵理论分析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问题

【摘 要】本文首先介绍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公平问题现状;其次从教育券理论方面分析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不公平问题的原因;最后提出解决措施。

【关键词】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券

一、 农民工子女教育不公平问题的现状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产业转型,经济结构的变动促使经济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扩大,大量农村闲置劳动力涌入城镇谋生,流动人口的规模不断扩大。跟随父母外出的子女人口数随之增大,公众开始关注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例如入学困难,农民工子女存在心理问题,无法融入社会,跟随父母进入流入地的流动儿童少年在流入地求学,并未享有与当地儿童少年同等的教育机会,往往求学经历艰难,需缴纳一定数量的借读费和赞助费。即使是经济能力能够承担这笔费用,子女也会受到不公平待遇,很多城市的公立学校会将流动人口子女单独编班,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致使流动儿童少年出现自卑,不自信等一系列心理问题。

二、教育劵理论分析农民工子女教育不公平问题

弗里德曼对“教育券”作出了明确的解释:“为了对政府所规定的最低限度学校教育提供经费,政府可以发给家长们票证。”其中家长(学生) 的选择权是其核心和基石。本文利用公平理论中教育券理论对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问题进行分析体现在三个原则上:

1、教育券理论自由选择原则分析

教育券制度使农民工子女可以自由选择学校,减轻了农民工的经济负担与家庭压力,增加了社会的稳定性,促进了社会公平。但是在我国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就学因受二元户籍制度限制,需缴纳高昂的借读费才可以进入城市公立学校学习,使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得不到公平的教育机会,只能进入薄弱的民办学校及农民工子弟学校,教育资源少,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无法获取正规的学校教育。教育机会的不平等,会产生连锁反应,致使教育过程的不公正,最终导致教育结果的差距。对农民工家庭来说,则是家庭状况的恶性循环,无法实现阶层流动,获取生活状况的改变。

因此,二元户籍制度是农民工子女教育不公平问题产生的最主要的制度原因,阻碍公平问题的解决,也阻碍我国社会公平体系的建设。

2、票证依据分析

教育券的经费流动模式是:从国家划拨教育券到地方政府,到农民工家庭的申请、领取,到农民工家庭将教育券上交到流入地政府,流入地政府将教育券交给国家领取实际教育经费。这种发放方式,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避免了经费在流动过程中的消耗。而我国的教育经费分配不合理,教育经费转移制度不完善,按户籍标准支出义务教育经费,而流动儿童少年并不在户籍所在地接受教育,进而流出地的这笔教育经费被闲置。而流入地,不仅需担负本地区的教育经费,还要负担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经费,财政负担过重,无法合理分配教育资源,往往是优先考虑本地区居民的教育责任,农民工子女很容易被安排到相对比较弱势的学校。

3、竞争原则分析

教育券制度使城市的所有学校在同一水平线上,农民工随迁子女可以自由选择,促使学校为了学校生源积极改进学校教学,提高教师素质,为学校整体水平的改进而努力。

在我国,农民工随迁子女进入城镇公立学校就读,部分公立学校对农民工子女进行区别对待,独立设班,独立规章制度,对农民工子女采用忽视态度。农民工子女进入城镇公立学校就学,部分教师违背教师职业道德,对农民工子女存在歧视,使农民工子女在接受教育中与本地儿童存在严重差距,长期积累不仅使农民工子女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更是影响这一群体的未来发展。

三、农民工子女教育不公平问题解决对策

1、政府采取的措施

(1)、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促使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权的建立

教育是国之根本,只有完善教育发展才能保证国家的未来,而农民工子女教育是教育的弱势方面,促进农民工子女教育权的建立是完善教育的重要一步,更是促进社会良性运转的必要步骤。

(2) 现行户籍制度下的短期措施

一是设立统一入学条件在现阶段户籍制度下,根据流入地地方政府的财政实际状况,可以对入住本地的流动人口设定一定的标准,凡符合标准的,均按照与当地学生一样的条件入学及接受教育。二是实施教育劵制度可先在我国部分地区进行试点,总结经验教训,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确定教育券的金额,及教育券的监督问题。

(3)建立教育经费转移制度

建立教育经费转移制度,合理分配教育资源,使教育资源科学、合理、充分利用,使民众公平获取教育机会。

(4)大学生志愿计划

借鉴美国弱势群体计划,政府应积极确立支持大学生志愿弱势学校的优惠政策,推动知识分子的志愿服务,为薄弱学校争取有利教育资源,保障教学质量。

2、学校采取的措施

(1)充分发挥正规学校的主作用

城市公立学校仍是流动儿童的主要就学方式。公立学校应发挥其主作用,规范学校教育,实行“区别教育”与“融合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方式,既考虑到流动儿童的特点,又不渲染他们的不同,科学教育与心理教育的充分融合

(2)教师措施

加强教师道德素质培养,提高公立学校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给流动儿童充分地关怀;切实保障薄弱学校教师的权益,保障教师的正常教学,给农民工子女提供正规的学校教育。

参考文献:

[1]主一亭《浅析“教育券”制度对农民工子女就学难问题的影响》教育论坛, 2011年1月

[2]缪建东.《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探索和建议》[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银德辉 杨 滔.农村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研究综述. 继续教育研究,2008年第8期

作者:张文华

上一篇:土石坝水利水电工程论文下一篇:行政强制的程序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