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独生子女的教育

2024-05-07

浅谈对独生子女的教育(精选6篇)

篇1:浅谈对独生子女的教育

用心浇灌行知之花

-----------浅谈对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

要把教育和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漫于宇宙,洗荡于乾坤,普及众生,人人有得呼吸。

——陶行知

学陶、师陶、研陶,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我们陶行知中学已经走过了10年的历程。近几年来,为落实政府提出的关于切实做好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也为了更好的遵循着陶行知先生的大众教育、贫民教育思想,在海淀率先接收了外来务工子女就读,让他们和北京的孩子一样,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平等地享受着海淀的优质教育。

一、学校在对外来务工子女教育的过程中,首先注重于观念的转变、注重于现代教育方法的指导。

1、由于外来务工子女有很小就随父母来京闯天下,也有刚来的。流动奔波的生活,使他们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学习习惯差,成绩参差不齐;风俗习惯差异;不良习惯多;流动性大等也造成学校管理上的难题,教师无论在教学难度,工作强度上远远超过其他学校的老师,但也应该看到:现在的北京,尤其服务行业,外来务工人员不断增加,如何给这些外来的人员子女一个健康,公平的教育环境将显得十分重要。外来务工子女的到来不仅给学校增加了生源,而且一些优秀生还会给学校带来新鲜活力,他们的朴素坚强、吃苦耐劳也是一本活生生的教材。

2、我校接收的外来务工子女,他们大多来自祖国各地的农村,家长普遍文化水平不高,对教育几乎是“白丁”。学校开办家长学校,分阶段为家长进行教育方法指导。比如我所在的年级初一时,进行了学习方法的指导,通过教师讲解与家长之间的相互交流,家长很有收获,有些家长由原来的不愿意来,到夫妻双方一起来,还主动追问下一次什么是开?主动与老师探讨、交流的也多了。一部分家长经过实践,与学校配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初二时进行了生理知识和心理健康辅导与交流,很多家长不仅自己学到了知识,而且也知道了这个时期孩子心理及应对办法。初三考时又进行了中考前的心理调适与饮食调配的讲座,让孩子平稳度过最后的考试阶段。很多回老家考试的孩子得益于学校的现代教育方

法的指导,取得了满意的结果,有的家长甚至找到学校,要求还

要回来高中借读呢!

二、一视同仁,为外来务工子女创造一个和谐、温馨、公平的受教育环境。

(1)来我们学校借读的学生从以开始就不收借读费而且混合编班。因为考虑到孩子的承受心理,老师从不刻意地区分强调谁

是外来务工子女,班级管理也是一同进行。像年级出现的“小先

生”------班长赵凯;交通员刘天钦;小记者苏笑嫣;主持人金

秋月等都是年级培养出的外来务工子女,他们和北京孩子一样,感受着班集体带给他们的一切。

(2)对于离家远的学生学校提供免费住宿,外来务工子女吴

福宇就是受益的一个。外来务工子女同样享受奖学金及评优待遇。

比如我们年级的刘倩同学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外来务工子女,她连

续三年被评为海淀区三好学生,享受校级一等奖学金。回乡参考

之前,根据当地教材,年级老师又为她单独进行了义务辅导。另

一名学生李丹丹也是外来务工子女,她家庭比较贫困,连正常的书本费都交不起,一到学期初,父母瞒着她给学校打借条。班主

任老师家访后了解了真实情况,为了不让孩子尴尬和失学,在她

不知情的情况下,学校免去了大部分的书本费,使她在陶行知中

学安心、顺利地完成了三年的学业。

三、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1、外来务工子女大多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南腔北调的语言

又使他们自卑,不主动与老师同学沟通,遇事不冷静,只重哥们

义气。为此,学校想了不少办法,站姿、坐姿评比;朗诵训练,普及普通话;讲故事比赛,让学生讲解家乡的地方风俗及传统文

化;;观看教育录像,提倡文明礼仪,增强法律意识;外出参观,了解北京等等。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逐步消除流动学生自

卑心理和不良习惯。

2、外来务工子女的家庭大多生活比较贫困,孩子的父母为生

活奔波,做着最辛苦而又收入低的活计:像卖菜,做小本生意,小时工,建筑小工等,他们没有时间去监督也没有能力辅导孩子。

而且很多家庭租住地下室,周围杂乱,没有学习的环境和氛围。

我们通过家访电访与家长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切

实有效的教育方法, 有的放矢,将工作做到实处。如落实课堂教学

重点,指点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再比如尽量把作业留在学校做,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自觉完成作业的习惯;还有成立“一帮一”

小组,发挥“小先生”互助作用、同伴的激励作用,这样即达到

教育目的,又减轻了家长负担。

四、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

1、一些孩子随父母一路打拼,生活的艰辛使他们过早地感受

到了人间冷暖,自尊心和自卑感常常交织在一起,也使他们心理

比较脆弱,情绪低落、受压抑、烦躁、冷漠、敏感。对这些孩子,老师更应耐心、细心。赵凯同学是从别的学校转过来的问题学

生,不学习,还经常打架,但他很有同情心。面对这样一个学生,老师倾注极大的信任,让他担任班长一职。课上多关注,课下常

聊天,暗暗地多给他一些关心和帮助。两年的时间,他的性格改

变了不少,而且还成了优秀学生。他妈妈说:是陶行知中学给她

一个新儿子。现在老家的他很有自信,常常有喜信传来。

2、由于种种原因,比如不能在北京升学,老家的学习紧张,一些学生的流动等等,使他们中的留守学生困惑、迷茫甚至自暴

自弃。他们觉得“前途茫然似大海,明日去留何处未可知”,情

绪一度波动很大。老师发现苗头,及时疏堵,又同家长商量,对

孩子的未来做出规划和打算,甚至帮她推荐学校。通则顺,这些

孩子们都高高兴兴地借考了,有的准备拿着北京的中考成绩会老

家找学校,有的准备常驻北京,学得一计之长,继续在北京创业。

五、生活教育相结合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育要培养活生生的人,要“为了生活而教育”因此,在进行思想教育过程,力求结合实

际,从现实出发,善于引导,温情教育,才有可能将孩子带上成功的大道上。常言说得好,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外来儿童所在家

庭大多是因生活贫困,他们的家长才带领他们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我们抓住这一特点,采取与家长谈心,帮家长分担,体验各自家

长的工作环境及劳动的艰辛,无形中增强相互之间的沟通,在日

常生活中去主动的关心、爱护家长,尽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以减轻家长负担,给家长一个愉快的心情。

总之,对外来务工子女的入校教育,我们付出了很多。但我们也看到学生的自信、懂事,教师同家长之间的相互沟通及信任,学校教学环境的温馨,使三者之间建立了一个亲密的纽带,从而

进一步带来了家长的放心愉快,许多家长把自己的孩子都送过来,还介绍亲戚、朋友的孩子过来。因为他们亲身体验了这所学校所

体现的陶行知先生的大众教育、平民教育,他们的子女和北京的孩子一样,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平等地享受着海淀的优质教育。

篇2:浅谈对独生子女的教育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对我们这所都是外来务工子弟子女的学校来说显得更加的特殊。从任教以来,我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下面是我这几年对学生心理辅导的总结:

一、家庭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对小学儿童的身心健康来说,家庭的影响很大。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不良家庭环境因素容易造成家庭成员的心理行为异常。这些因素主要有:家庭主要成员变动,如父母死亡、父母离异或分居、父母再婚等;家庭情感气氛冷漠,矛盾冲突频繁等;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如专制粗暴、强迫压服,或溺爱娇惯、放任自流等;以及家庭变迁,出现意外事件等。

1、不完整的家庭

一种由于父母亲关系不好,学生长时间得不到母亲或父亲的关爱。对学生的情绪、性格、脾气等个性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如:某生因父母离异,性格看似内向,平时在校很安静,也很听老师的话。在家时,学生非常的叛逆,只管自己,不听母亲的劝解。有时候还与家长起冲突不回家。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学生都知道他没有爸爸,有时候会取笑他,造成该生在心理上比较自卑,所以导致学生双重性格。

解决方案:首先要让学生消除自卑感,帮助学生从另一方面找到自信。特别是取笑他,拿此事来取开心的学生的教育,让大家一起来帮助他。树立该生在其他学生中的自信。另方面是对家长的教育,既然孩子缺失父爱,因给孩子更大的爱的支持。

2、长辈对子孙的溺爱

由于学生的家长来这的主要目的是赚钱。所以没时间抚养孩子,把孩子几乎都交给他们的父母来带。因为长辈对孙子或孙女都百般的迁就,造成孩子为所欲为的性格特征。在面对孩子做错事的时候,非但不进行制止反而纵容孩子的行为,长时间的积淀让孩子失去正确判断事物的能力,不知道是非曲直。

解决方案:家长与教师一起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关和判断事物是非曲直的能力。由于你们的父母年龄比较大,知识水平比较薄,对孙子又百般的溺爱。最好自己多抽点时间陪孩子,正确的去引导孩子,相信你们孩子会变得非常优秀的。

3、家庭教养方式

在我所带的班级中,有些小孩特别怕家长,对教师的语言教育没有一点的效果。后来在交流的过程中才知道,家长主要是采取强制措施进行教育孩子。造成学生长期处于这种状况下,精神麻痹,只知道“疼”的时候才回过神来。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个别学生的异常心理越来越明显,导致学生智力不及正常的学生。

解决方案:问题的根源出在家长身上,主要采取的方式还是找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告诉学生家长不分青红皂白,看到认为孩子的行为不符自己的心愿的就进行大骂,这样对孩子的身心造成不健康的阴影。甚至会影响孩子智力、性格、情绪等一系列不健康的心理特征。

二、学校因素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

1、用“心”交流

我们在制定教学计划往往都是面向全体学生,对个性比较突出的学生在课堂上很难达到教学的平等。又因为这些学生随着父母工作频繁的更换学校,造成对学生了解的不够透彻。最重要的一点是,有些省份的教材与我们使用的教材不同,造成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学生间的距离差别越来越大。差生往往在这方面表现的更加突出,造成学生自卑、失落、沮丧等等!

解决方案:提高学生的基础,在学习方面给予学生帮助。找出学生的闪光点,抓住这个闪光点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有激励自己、鼓励自己、自我帮助的意识。

2、用“爱”唤起

在我所教的班级中,有些学生由于家境不好,受到班级里学生的嘲笑!有次我无意中想提醒那个学生要注意卫生、穿着要干净时,在旁的的一个学生哈哈大笑着说:“老师,她奶奶是捡垃圾的!哈哈…哈哈…”听着这个学生的笑声,其他的学生也跟着大笑起来。我看着这个学生,她一声不吭的坐在那里,眼神中流露出自卑的神情,时不时的看下我。

解决方案:我首先告诉我的学生,捡垃圾没关系,主要是通过正确的途径获得生活的本钱都是有价值的。最可怕的是那些小偷、骗子、抢劫,成为社会不安全的人。环卫工人每天辛苦的清扫街道、道路都是为了我们的生活环境更加的清洁,她的奶奶也是这类的人。他们都是值得我们尊敬的人。从侧面提高该生的心理自卑感,让更多的学生看得起她,正确的对待该事!

篇3:浅谈对独生子女的教育

一、日常生活入手,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

大多的民工子女是随着父母南征北战的,有的反复转学,中途免不了多次临时停止学业;有的是放在家乡父母家“治”不了,只好带回身边管教。这些学生的身上有许多不良习惯,打架、骂人是家常便饭。在学习上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平时懒得动手和动脑,能够用耳朵听的,他们不会动手记;能够看到答案的,他们很少提前思考,平时在学习上遇到困难,也只是等待老师的讲解,很少主动思考或向老师请教,没有养成互相讨论、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不会合理安排时间,主动性较差,需要老师和家长的督促,自信心和心理承受能力严重不足。习惯差还表现在很多学生在处理和对待小问题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乱丢垃圾、随地吐痰、语言不文明等。所以要提高他们的素质,加强整个班级的管理,就必须改善他们的不良习惯。

1. 自定班规,自我管理。

教育专家提出,德育应该强调受教育者的自我内化,努力构建主体性德育,确立“道德是人内心的需要“这一重要标尺,重视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受教育者的道德需要和沟通,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文明素养。班级常规管理是一项整体的育人工程。只有把学生的积极因素调动起来,才能形成合力,共同构筑学生自我管理机制。因此,我想方设法构建学生自我管理体制,为学生设置多种岗位,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上岗“施政”,都有服务同学、锻炼自己、表现自己、提高自己的机会。当然,班规的具体内容每学期都要根据班级的实际和学校的要求,及时地作出适当的调整,使班规跟上学生、班级的变化,不断提高要求,引导学生的行为和品德向更高的层次发展,促使学生通过自我教育、自我调整而不断成长,而不是被动地遵守。

2. 要锄草先种苗。

有哲学家面对长满杂草的旷野,问他的四个学生: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四个学生的答案分别是:铲子铲、火烧、撒石灰和斩草出根。哲学家不置可否,相约一年后再来相聚。一年后相聚的地方已不再是杂草丛生,它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事实上,除掉旷野杂草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其实,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就好比那些杂草,虽然教师语重心长,家长甚至拳打脚踢,但这些都是铲和烧的办法,于事无补。教师何不换种方式,明晰“要想锄草先种苗”,用有意的、健康的活动,如下棋、打球占领学生生活的空间,让学生从根本上有所改变呢?健康的打球等活动,既能强身健体,又能发展学力,让学生动静结合,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关注学生的生活,用爱心排除心理障碍,促其转化

外来学生中“双差生”居多,究其原因是由许多因素形成的,其中心理障碍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如自卑心理、戒备心理、惰性心理等。因此,要提高民工子女的素质,改变他们的精神面貌,千方百计地排除各种心理障碍是非常重要的。

1. 排除自卑心理,发扬其闪光点。

民工子女的居住条件和生活条件与本地学生差异很大,居住环境的复杂简陋直接影响着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在民工子女的眼中,老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缺乏进取向上的心理,消极地对待学习,信心不足,自甘落后,存在自卑心理。其实,每个学生都有其长,民工学生也不例外。由于父母打工忙,平时根本照顾不到孩子,孩子自己上学,自己作饭,自理能力较强,因此,我发扬其闪光点,表扬他们热爱劳动,在班中设立适合他们的岗位,发挥他们的特长,在班中建立起一套“事事有人干,人人有事干”的制度,帮助他们扬起自信风帆。虽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我更相信“成功是成功之母”,这更加符合民工学生的实际。成功者的行为模式往往是创造机会—追求卓越—继而走向更大的成功。体验成功是培植自信的最好方法。随着新成绩的取得,心理因素再次得到优化,从而形成发展进步的良性循环。失败与成功本身都是孩子成长必须面对的经历,关键是学生能否从中获取做人做事的经验教训,增强继续努力争取成功的信念,重要的是教师能否及时给学生以安慰和鼓励。“很好,再试一试“,恳切的激励,能让失败孕育成功。无论何时,教师都不能讽刺、挖苦学生,防止他们形成自卑人格,产生自我否定甚至反社会的倾向。光荣与梦想是人类进步的动力。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自己是成功者,都期待着收获和赞誉,每一个教师都应该珍惜学生心灵深处的渴望,不断地让学生取得“我能行”的成功体验。成功教育,收获的必是教育的成功。目前,我班学生形成了共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只要站起来的次数比倒下去的次数多一次,那就是成功”。同时利用班队会,开展各种贴近学生生活的活动:“优点轰炸”、“我爱我自己”、“丑小鸭与白天鹅”,帮助学生学习正确的、合理的自我评价,增强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在班中,只要谁有某方面的特长,就积极地鼓励他们参与各种活动,让他们找到自信,从“生来不如人,学好不可能”的自卑心理中解脱出来。

2. 排除戒备心理,弥合其融洽点。

在同外来学生家长的接触中,我了解到他们都存在一种思想:我们地区的人歧视他们,如果他们的子女在学校不凶一点是要吃亏的,所以有的家长错误地教育子女:要是有人惹你,你就狠狠地回击。在家长的影响下,孩子们也对周围的人抱有猜疑、不信任的态度,产生“你好你好,我不好不关你事”、“破罐子破摔”的戒备心理。为此,我首先通过家访、开家长会等方式,家校联系,形成合力。与家长交流思想,肯定他们及他们子女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也实事求是地通过具体数据和例证指出他们的子女的行为和学习成绩与本地生的差距,希望他们积极协助学校和老师提高孩子各方面的素质。通过沟通,家长消除了隔阂。其次,教师要给民工子女多一点信任,多几分理解,少一些责难,少一些怨恨,多几分关爱。有人说,教师对学生的爱,甚至可以影响学生对整个人生的态度,而对民工子女来说,更需要得到老师“血中送炭”式的爱。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人类有许多高尚的品格是人性的顶峰,那就是个人的自尊心。”自尊心理是一种由自我评价所引起的自爱、自我尊重并希望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尊重的情感。若老师冷落或随意伤害,学生就会从教师的言行态度中意识到教师的偏心和歧视,在心理上就会与周围的人形成一堵无形的墙,有意躲避教师。对教师的谈话帮助,实行心理封锁,听不进受不了。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如果教育家要多方面培养人,那么他首先应该在多方面了解学生。”教师只有了解学生,才不会一味地责难他们,才不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因此,教师要用真诚的爱心消除学生的戒备,让他们与老师融洽起来,从而“亲其师,信其道”。把两个积极性拧成一股绳,他们的进步就会成为可能。

三、立足生活,结合综合活动课开展活动

杜威说:“教育即生活。”德产生于现实的社会生活关系,离开了生活就不可能滋养德性,因而德育生活化是取得德育实效的关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中小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的目的之一就是让道德回归生活,让生活成为道德最重要的老师。因此,我开展了许多学生喜闻乐见、贴近生活的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德育不仅要解决知不知、会不会的问题,更要解决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础工程,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层面。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开发课程资源,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以学生校内外生活中的细小而敏锐的道德问题为切入点组织综合实践活动,阻抗小,收效大。例如,现在人们生活富裕了,各种物质诱惑无处不在,家庭经济条件普遍较差的民工学生应当如何面对现实,以怎样的方式进行消费,养成怎样的生活习惯,就成为一个新问题。对此我开展了主题为“我们的零用钱哪里去了”的综合实践活动,通过记录、采访、调查、统计、比较等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了解现代文明生活方式,体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养成勤劳节俭、自尊自爱、量入为出的良好生活习惯。

同加工物质产品不一样,教育是一项活生生的人的事业,特别难做,但又特别值得做,它决定着全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的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育人为本,已经成为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基本信念。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校好比一种精致的乐器,他奏出一种人的和谐的旋律,使之影响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但要奏出这样的旋律,必须把乐器的音调调准,这是靠教师、教育者的人格来调音的。”因此,教师应该以良好的情感素养影响学生的情感,用爱心、耐心教,尊重学生,尊重生活,在生活这片沃土上开创出一片新天地。

摘要:对民工学生实行生活化的德育教育, 把德育从说教王国里走出来, 回归生活, 把培养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和行为标准放在首位, 使学生感到德育就在身边, 就在坐立行走、言谈举止、衣食住行中。

关键词:德育教育,民工子女,生活化

参考文献

[1]周小山主编.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 2002.

[2]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北京:首都师大出版社, 2001.

篇4:浅谈对独生子女的教育

总之,由于家长过分地溺爱,过分地保护,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子女性格脆弱、自私、任性、孤僻、自理能力差等。同时,由于“独”,家里缺乏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客观环境,因此,他们不善团结,不善同情,不善竞争,甚至不善解人意。这些“特异性”,使得他们在家庭中,俨然是“小皇帝”“小公主”,祖父母、外祖父母和父母都围着他们转,溺爱过甚,宠幸无边。

小学阶段是少年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教育的最佳时期。如何抓住最佳时期进行教育呢?针对独生子女的心理、年龄特点,下面我就谈一谈自己的粗浅做法。

一、针对独生子女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的特点,开展做主人的活动

从生活人手,培养孩子们的自理能力,让他们做生活的小主人。由于家长放纵溺爱,不少孩子从身体素质来看极好,可是精神状态却像个学龄前儿童。有的每天让家长穿衣服;有的写作业让爸爸陪着;有的不会洗脸、梳头。那么如何让爸爸妈妈的这些“心肝宝贝”及早自立,这是给我们提出的新课题。开始,让孩子们模仿、学习成人做些较熟悉和轻便的日常家务劳动。如洗碗、拖地、倒垃圾等。并与家长建立了生活联系卡,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劳动、纪律等情况由教师及时通知家长,孩子们在家学会了哪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和自我服务性劳动,也有家长通过联系卡告诉老师。然后定期举行“我学会了洗脸、梳头、洗手帕、系鞋带、钉纽扣”小竞赛,举办家务劳动摄像展览,开展评选“爱劳动小能手”的活动。让孩子们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学做生活的小主人。

从生活人手,培养孩子们的自立能力,让他们做活动的小主人。孩子们的自主意识极强,并有渴望施展才干的特点。对此,我在班级开展了轮流值日的活动,督促领巾的佩戴。每天一小结,每周一总结。过去孩子都认为班级的事都是老师的事,与己无关,而现在是人人有责,人人关心。增强了孩子们的集体观念,学会了为大家服务的本领,培养了管理班级的能力。例如在从小知国情教育活动中组织召开的《变化就在我身边》主体中队会,就是学生自己动手翻阅资料,他们自己走出学校到县人大、政府了解调查,然后通过具体讲述、看图表对比解说、演唱等形式,对祖国、家乡改革以来取得的新成就、出现的新面貌,进行歌颂赞扬。这样的活动不仅使孩子们受到了生动的爱祖国的思想教育,也提高和锻炼了他们的自立能力,培养了独立的人格。

二、针对独生子女自私心理重,不善同情的特点,开展送温暖的活动,培养孩子们心中有他人的好品质

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得到的是全家无微不至的关怀,只知被爱,而不懂得去关心别人,去爱别人,更缺乏同情心理。有的自私心极重,好吃的要自己独吞,好玩的要自己独占。发现孩子们的这些思想,我很焦虑,利用节假日,我让孩子们去看望校外的一位大家都熟悉的孤寡老人,他无儿无女,无依无靠,每月靠低保生活,生活十分艰辛。最近,老人自己出外又不慎摔倒,髋骨断了,卧床不起,在中队委的倡议下,同学们把平时的零花钱都节约起来,为老人募捐了一百多元钱,送给老人治病,还经常帮助老人买药、洗衣服、料理家务。受到了社会很多人的称赞。这让孩子们的心里美滋滋的,让孩子们深深体会到了,要学会关爱他人、帮助他人,做人不能自私、狭隘。让孩子们在活动中深深体会到了自己的心灵在成长,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三、针对独生子女挑吃挑穿、爱花零钱的毛病,开展一事一议的活动,激发自我教育动机,培养自我教育能力

一事一议活动,主要是针对学生不健康的因素如认识模糊、不良行为,由教师了解后变成问题而提出,组织学生针对实际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发扬民主,各抒己见,明辨是非。我班级有一个“花钱大王”,这个孩子是家里的独生子,每天花钱不受限制,多则50元,少则10元。针对这一现象,我在班里开展了算一算的活动。教师、同学共同计算,如果按每天最低花销1元计算,65名学生一年的零钱花销就是23400元。看到黑板上的数字,同学们惊讶了!同学们开展了批评与自我批评,进一步提高了认识。

篇5:浅谈对独生子女的教育

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人格形成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目前,在我国小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情况越来越普遍,所以独生子女的教育越来越受到众多家长和教育者的重视。中国的独生子女是一群具有中国特色的特殊社会群体,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一直以来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对教育界来说也是长久以来研究的对象。从当前中国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现状开始,分析当前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由此提出相应的教育方式。

【关键词】独生子女心理特点教育方式

我国自上世纪70年代末,实行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以来,无同胞兄弟姐妹,或无同父异母、同母异父、收养的兄弟姐妹的独生子女的数量日以增多,尤其是我们计划生育工作先进的苏南地区,独生子女的家庭已达95%以上,大量独生子女的出现不但使传统的家庭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同时也引发了许多令人关注的家庭和社会问题。

一、当代中国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现状及问题分析

我国当前城市由于受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影响,经济繁荣,资源开放,各职业岗位,竞争激烈,发展的脚步比以往十年更加快速。在这种趋势下,由于独生子女家庭只有唯一的“独苗”,家庭教育的重心就指向了这一个孩子。在家庭中,孩子成为了关注的焦点,父母们又缺乏先进教育的理论作指导,虽然对养育子女投入了很大的的心血,但事实上却存在盲目性,出现的弊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父母对独生子女的期望过高

适当的期待会成为孩子成长和发展的动力。如果他人对自己的期望过高、过低都不能达到期望的最佳效果。所以我们必须处理好期望与独生子女身心特点的关系。人们总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来实现自己的理想或者是愿望。但是,如果目标定得高不可攀、伸手而不及,或是目标太低,实现起来太过容易,都不会使人产生兴奋来启发内部动力。教育学上讲,当我们期待让孩子达到某种目标时,首先定下的目标就应该是“跳一跳,就能够到的桃子”。桃子太高孩子够不到,力所不及,挫伤孩子的自信心。桃子太低,不费力气,太过容易又达不到效果。所以,我们期望孩子达成的目标应该是恰当高度的桃子。但是,在现实的家庭教育中,独生子女的家长,对子女的期望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已是多年来太普遍的现象。独生子女家长有百分之九十以上都希望子女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培养孩子成为众人眼中的优秀的人是所有中国父母所梦寐追求的。现代社会处处存在着激烈的竞争,知识是在竞争中获得胜利的砝码。为了帮助自己唯一的孩子获得更多的砝码,是现实生活中很多独生子女家长们最关心的事。于是投资教育是每个家庭的必要支出,如今也成为了家庭开销的重要支出。即使能力不及,也要让孩子享受到最好的教育,教育力量投入越来越大,也成为了每个家庭的主要负担。

(二)家庭教育方式不恰当

人们经常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行为和处事方式会对孩子的心理品质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对孩子也有着很多影响。在家庭中,对于独生子女的教育方式,不恰当的主要有两种类型。

1.娇惯放任型。娇惯放任型的教育方式最典型的就存在于“6+1综合症”的家庭。“6+1综合症”是指两家三代的六个长辈都以一个孩子为中心,一切都围绕着孩子转,孩子成为了这样家庭中的小皇帝,小太阳。家长们对孩子的一切要求,哪怕是不切实际的,也会尽可能满足,孩子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这种娇惯放任型的教育方式使孩子形成了很多心理缺陷。一部分的原因

是由于父母的补偿心理造成的,父母辈希望将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寄托于孩子身上,从而在心理上得到安慰和补偿。尽最大力量想让孩子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受到最好的的教育,将来找到好的工作,过上好的生活。这样父母觉得才对得起孩子,才算尽到了做父母的责任和义务。结果给孩子过度享受,过度保护,过度疼爱,恶性循环,从而造成一系列教育问题。

2.专制严厉型。很多父母在对独生子女的学业要求方面就多采用专制严厉型的教育方式。作为父母来讲,对子女的期望很高,要求严而不切实际。父母不能客观的要求和评价孩子。一方面,主观的认为自己的孩子在某方面有天赋和发展,就要去培养。就当前的教育体制来说,孩子本身的课业负担已经很重了,而父母们还要给孩子买各种辅导材料,请家教,平日里限制孩子休闲娱乐的时间,为孩子的每天都做好详尽的计划,要求孩子完成规定的任务。另一方面,孩子的某些缺点一旦被发现,父母们就用各种方法管制、压抑,而不是采用正确的方法引导,损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孩子的心理问题。同时父母的比较心理也是形成专制严厉的源泉。因为中国的父母们聚在一起时大多谈论的话题是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如何如何,各方面的才能如何如何,相比较之下有些孩子因为各方面都不如其他孩子,父母们觉得在其他父母面前很“没有面子”,于是对孩子更加严加管教,经常训斥孩子却达不到期望的效果。专制严厉型的教育方式,使孩子过早的承担了心理的重负,失去了童年应有的欢乐。更为严重的是有的孩子因为学习成绩不好,达不到父母为他定下的标准而自暴自弃,对待生活也丧失了信心,对父母和家庭的仇视,转向了社会并仇视一切,这对于孩子、家庭和社会都是很危险的。

二、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

面对这一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许多在教育教学的一线的老师们,都做了很多的观察和研究。本人在与老师们的交流中和自身的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有所感悟。发现这群孩子有着独特的心理特点,而这些特点也具有两面性。

(一)优点:聪明伶俐、善解人意、能听从家长、老师的教诲,责任感强。

国内外的各方研究表明,相对于非独生子女来说,独生子女智力较好,聪明伶俐,思维活跃,才思敏捷,观察力强,注意力集中,记忆力好,精力旺盛,活泼开朗,兴趣广泛,情感丰富等品质。形成以上良好心理品质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独生子女能获得优越的经济物质条件。他们能得到大脑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身体健康。家庭中的资料较为丰富,有各种书刊。能从中获取大量的信息,拓宽知识面,使思维得到拓展。

2、独生子女享有充分的爱。“独生”不存在偏爱的问题。四个老人,加上父母共六人只爱一个小孩,这爱既集中又强烈。一位心理卫生学家指出:“爱比维他命还更重要。”爱能使孩子智力、情感、个性得到顺利发展。

3、独生子女教育条件好。目前,年轻的父母文化程度高,能较好地接受优生优育的知识。由于只有一个孩子,父母能有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和最佳期教育。

(二)缺点:娇气任性、自私冷漠、节俭观念的缺失、叛逆性、耐挫力差等。出现以上这些心理特点也是正常的,只是在以前的学生中表现面积较小。一般发生在一些男孩子身上。这些男孩在家中也大都是独子或者是家中最小的孩子。而这些孩子与现在的独生子女也有着较大的共性。所以也不难发现这种心理特点形成的原因:

1、过分的溺爱。我们知道医学上用药,是要有一定的计量的。过分的使用一种药不但不能治病,反而会使病情恶化或者死亡。同样,由于是独生子女或者是最小的孩子。家长往往也是疼爱有佳,对待孩子就存在着事事顺从,无论是大事小事家长都一一办好解决。久而久之,孩子就形成娇气和任性的特点。同时也开始滋生一种优越感和特殊感,“只知人为我,不知我为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从而形成懒惰、好激动、爱发脾气的不良习惯。

2、忽略了孩子的节俭教育。古人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有人对580名小学生进行了调

查。调查的结果是:孩子们的花费是令人担忧的高消费。衣服价格在100元以上者占30%;鞋价格在200元以上者占18%;有5双鞋以上者占77%;许多孩子已养成每天吃零食的不良习惯;花费在玩方面的开销也越来越大;还有学习用品也讲究精美、高档、新奇,大多数家长总是无条件地满足孩子在学习方面的要求。家长对孩子的高消费不能熟视无睹,“现在家庭条件改善了,孩子多花几个钱无所谓”的思想会害了孩子的一生。

3、因材施教的缺失,培养目标的过高,造成了叛逆性的突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的终极目标,然而每一孩子都有其优劣的地方。不可能人人都是爱因斯坦、牛顿,但他们可以做自己。在这种目标下,娇宠惯了的孩子也难以接受父母和教师说“不”。这样会很容易形成有意违反家长意愿的逆反心理,你要他(她)这样,他(她)偏不这样。同时也会伴随着出现一些厌学情绪。更有甚者出现了,一次考试失败或者老师批评之后自杀等。

通过我们分析了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及形成原因之后,我们就可以对症下药,下药去逐个的解决这些问题,为我们在德育工作顺利开展提供有效途径。

三、探讨独生子女的教育方式

上述,所谓独生子女问题,本质上是教育问题,尤其是家庭教育方式。要防止独生子女受到社会影响,可以出现的问题,就必须采用科学教育的方式,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他们。这是家长最重要的,最神圣的责任。目前,不少家长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有效的经验,他们的做法归纳以下几点:

(一)改变传统观念,加强社会责任感,改变不正确的教养态度,做到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首先父母要明白每个孩子不一定都是天才,要掌握适度原则,父母就必须要了解自己孩子先天的程度,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加以教育,使其能力得到扩展。古代孔子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思想,就是承认个体的差异,了解不同的特点。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们不要因为他们是“独苗”而对他们寄于过高的期望,提出过分的要求,给予过分的宠爱,古代就有“惯子如杀子”的说法,最后的结果只会适得其反。因此在智力开发上应根据孩子自身的兴趣爱好来发展能力,不强迫、不限制、不搞过度教育,让孩子在某方面表现出才能和天赋,父母就要尽量在那方面加以培养,而不要以社会的标准去塑造一个完美的孩子。如顺孩子喜好,因材施教,也许会收获意外之喜。在不同的环境中,父母应该根据孩子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加以指导,应及时发现问题,针对问题因势利导。若是该赞扬的优点我们的父母们就要积极鼓励和赏识自己的孩子。但是,如果孩子的行为有失偏颇,父母也要及时处理,正面引导,根据情况适当教育。对孩子严格管教,精心培养才是真正的爱。相反,对孩子娇、惯、纵容是有害的。俗话说:“严为爱、宠为害”,有位教育家说过,“毁于盲目母爱的人,比毁于危险的小儿疾病的多。”这是值得我们引以为戒的。

(二)摆正独生子女与成人的关系,家长要善于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让他们学会做人。

独生子女的许多不良习惯是由于以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引起的。许多独生子女感到自己是家中唯一的孩子,处于独一无二的优越地位,理应是家中的“特权者”。所以,从孩子一出生,家长就要注意,千万不要将孩子置于家庭的特殊地位。不要让孩子在思想上形成“以我为中心”的意识,做父母的要在思想上深深的铭记这一点。培养孩子的健全的人格,良好的道德品质要胜过于向孩子传授知识。先学做人,再学做事,才能把事作得恰到好处,符合社会规范。一个人的智力不能完全决定一个人的一生,学习成绩好并不代表什么都好,非智力因素比如情感、道德、意志、动机等都是决定孩子未来成功的关键性要素。教育孩子敢于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敢于承担责任;对他人诚信,以诚相待;对自己严格要求,不骄不躁,谦虚谨慎。凡事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和批评,有缺点之处要积极改正;学会爱人,爱父母,爱他人。只有学会爱的人才会使自己的生

活变得更加和谐美满;只有学会爱的人才会去去爱祖国,爱社会;才会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贡献自己的力量。对人生的各种挫折和苦难都能坦然面对,使他们能够勇敢地面对人生,有一种不畏艰难的勇气。一方面,父母要为孩子作出表率。同时,家庭要配合好学校教育、社会教化和别人的帮助来共同引导孩子,塑造完善人格,形成孩子稳固的思想情操,做个有理想、有追求的人

(三)要舍得放手舍得孩子吃一点苦,培养他们独立。

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让孩子在动手实践中体会成功的快乐。任何人都是在生活的体验中获得发展的。父母的责任不是让孩子紧紧的跟在后面依赖自己,而是解开束缚,放开双手,让孩子自由自在的在生活中锻炼自己,习得经验。哪怕是困难艰苦,要孩子去多多体会,这样的教育才能使我们的独生子女更加独立。而过度的爱护只会扼杀子女们的独立要求,给孩子太多的要求和命令,为孩子做好一切孩子能自己完成的任务只会损害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我国的幼儿教育之父陈鹤琴说:“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就应当教儿童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就应当让他们自己想;你要儿童怎样做,就应当教儿童怎样学;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因此,与其我们费尽心思的包办孩子的一切,不如放手教育,让孩子去发现去锻炼。如果孩子们遇到某些问题时,我们的父母能给他们一些机会去思考、行动,自己想办法去处理问题,便能养成他们的独立性和判断力。要注意培养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要急于告知答案,更不能包办代替。能力感强的人跌倒了能很快爬起来,遇事总是着眼于如何处理而不是一味担忧。独立性的培养,父母应先从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开始。生活自理是一个人自立的起点,孩子总要离开父母走向社会自立的。所以,我们的父母要放手给孩子更多的机会去学习独立做家务,学会生活生存的基本本领,有意识要求孩子出外办理他所能办的事。

不经磨难不成才,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逆境造就人才,顺境往往使人变得平庸,这是值得父母和我们每个人深思的。在物质生活不断改善的今天,我们要想方设法的创造一个小小的逆境,让孩子们体验到逆境的磨难,锻炼良好的心理品质。在这一点上,我们需向日本人学习,日本人很看重一个人忍受痛苦,不怕困难的意志。他们认为,让孩子从小就知道生活的艰辛,让他们经受一点生活的磨练,长大以后才知道怎么样把握自己,怎么样做人。我们的家庭、学校和社会,对独生子女应当多给他们一些磨练的机会。培养坚强的意志,最好的老师就是各种艰难困苦。从某种意义上讲,能吃苦的人是不怕困难和挑战的,也是最能走向成功的。因此,我们要创设各种环境给孩子提供吃苦的机会。在实际生活中,让孩子品尝些苦难。只有学会吃苦,学会经受磨难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孩子身上的娇气、任性等不良性格特点。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障碍和困难的环境,或是制造一些逆境、难题,使孩子经受失败与挫折的考验。同时,父母们要积极支持孩子参加各种野外训练活动,比如少年军校,夏令营之类的磨练。家庭条件越好,越要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使其懂得获得财富并不是容易的事,这对教育好独生子女是非常必要的。

(四)对孩子教育坚持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如果成人对孩子的教育坚持一致性,孩子感到教育的合理性、坚决性,就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的家庭由于成人之间彼此不一致,为了孩子的教育问题,常常引起大人之间不愉快,甚至争吵不休。我国有句谚语“吵闹多的家庭孩子也会变坏。” 所以家长应互相尊重,有分歧也不可当着孩子面前表露出来,事后再商讨,统一认识,这样有助于增进父母感情,在孩子面前没有感情的家长,是无法教育孩子的。

家庭成员对孩子的要求。态度前后也要一致。此一时、彼一时,不能高兴时就无原则,一味宽容,不高兴时就一概禁止,斥责。不能说话不算数,前后矛盾,家长说错了,应当认错,甚至道歉,为孩子树立知错改的好榜样。家长的威信会更高,教育效果也就强了

参考文献

1、网络资料:

①《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及其教育》

http:///Age06Public/Homepage/Class/sinanlu/ViewArticle.aspx?ArticleID=419976

② 屈崇涛《浅析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与教育方法》

http:///sh/news_view.asp?newsid=2682、崔伊薇,高文华,王桂英.《独生子女心理特点与心理健康教育探讨》[G].《中国学校卫生》1994年04期

3、陈丽娜;《儿童青少年感觉寻求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4、马健《独生子女的特点及教育》北京师范大学马健心理咨询与亲子教育研究室

5、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二卷(《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8月。

篇6:浅谈对中国教育的看法

国贸1044班 张蕴蕾 1020602410

人类自文明社会以来,教育事业对于维护历代统治者的利益和促进社会的发展,莫不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社会体制的相应改善,教育工作也在发生明显变化。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发展很快,可是,在当前的教育领域中,却存在着不少的现实问题。

一、首先说说中国教育的特色和优势

重视对学生双基的培养。课程内容结构严谨,课程内容的选择科学性较强。课程内容的呈现和排列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学校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学校工作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课堂教学改革为主战场。重视对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识技能传授,经济、快速、高效。中国特色的师生关系,尊师爱生,教学相长,“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强调正面的道德教育,突出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强调集体主义教育,强调正面的榜样教育,培养学生谦虚、礼让、宽容的美德。国家统一的招生与考试制度,社会的选才标准统一。统一完整的教育管理体制,相对集中和完整的教育管理体制,统一的教育质量标准,统一的国家课程标准,学校具有完整的治校方略和规章制度,严明的课堂纪律。家长的期望和支持,中国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期望较高,重视子女的家庭教育,关注孩子在校学习状况,较高的教育投资。

二、再让我们看看在教育中出现的一些现象

1、高考“弃考”

近年来出现了高考弃考的现象,“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状况已经开始改变。今年有上百万名应届高三毕业生放弃高考。而就在一年前,这个数字还只是84万,“弃考一族”的壮大速度惊人。与此同时,今年我国高考人数却跌破了千万,只有950多万。在杭州的调查数据显示,2009到2010年的弃考的增加率为20%。弃考一族”和高考考生的比例在快速度地提升。

2、高分并不是高成就

针对高考还有这样的现象,有一份调查报告显示,1977年至2009年33年间的1000余位高考“状元”中,绝大部分的人并不是做学问、经商、从政等方面的顶尖人才,他们的职业成就远低于社会预期。在此我们思考,我们精心教育才铸 1

就的高考状元为什么去了社会就失效了呢?

3、在小学的教育中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

根据中国日报网报道:中国和英国专家公布一项联合调查显示,中国内地小学生中有1/3的孩子因学校和家长的双重压力而存在心理问题。调查显示,有81%的小学生对考试感到“非常”忧虑;63%的孩子担心会受到老师惩罚;44%的学生曾经有过被体罚的经历,73%的儿童曾被家长体罚。此外,绝大多数的学生都对沉重的家庭作业怨声载道。而压力过大就最终造成:超过1/3的学生每周至少一次头疼或者腹痛,最严重者一周有4次身体疼痛或不适。

三、中国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1.教育体制和制度存在很多不适应的地方

人类社会正在发生着两大根本性转变,一是工业化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的转变,二是人们一次性学历教育向终身学习的转变。正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国民创新能力密切相关,这两大转变是一个整体,既是制度的变迁,更是文化的演进。因此,贯穿人一生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正在成为许多国家争相谋求的政策方向,而信息网络技术形成的新载体新平台,也为学习方式转变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动力和活力。与较完善市场机制下传达出来的信息相关,教育正在全面适应社会岗位群和人的终身发展的多样化需要,这可以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修订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看出一个趋势,从零级的学前教育逐级到六级的研究生教育,中等教育阶段开始分为职业、普通和综合不同类型;高等教育阶段则把高职高专和本科并列为两类高等教育,而不是有高低优劣之分。在世界上任何国家,能够沿着普通学校一直升到学术性学位的,都是少数人,在整个劳动力市场上、职前职业教育、在岗培训、转岗培训、继续教育,从高职高专到专业性研究生学位,其实都是专业和职业教育培训的越来越强的优势,这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人力资源分工的大潮流,也是知识社会就业与雇佣结构“网格化”“扁平化”的大趋势。但是,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在中国家长、学校和社会用人部门中尚未形成这样的共识,也没有足够的前瞻意识,仍旧把学术性学历学位教育当成“修成正果”的唯一途径,仍以全日制正规学历教育为中心,人才培养模式缺少多样性和灵活性,致使一些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在办学方针、教学宗旨、学科专业设置以及师资配备等方面,盲目趋同或墨守成规,缺乏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动力和活力,有些地区产业吸纳能力有限,加上用人部

门的非理性化,已出现所谓“知识性失业”或“过度教育”的问题。

2.学校和社会片面追求升学的价值偏向

近年来,中国教育界实施素质教育在许多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如课程改革、教师队伍建设、教育信息化、农村办学条件等等。但是,也面临着重重困难,在相当一部分地区,偏好知识灌输和传授,忽视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偏重选拔性考试,忽视评价多样性;过分强调正规学习作用,忽视非正规学习价值等现象还比较严重,在社会、学校和家庭甚至地方政府形成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这既有教育思想、内容和方法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有教育结构,体系和制度方面存在的缺陷,还有就业竞争压力巨大的因素,以及社会用人制度过度学历化倾向等外部体制性障碍,多方面因素交织在一起。

3.财政投入不足,教育系统内外之间资源缺乏共享

多年来,尽管中国财政性教育经费确在逐年较快增长,但原来预计2000年后来拖延至2005年的4%目标未能如期实现。这在一定程度表明,政府宏观调控教育能力有所弱化,很不利于促进教育公平。同时,中国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公办教育资源配置很不平衡。中国的学校教育体系与社会教育体系之间、教育与培训活动之间的关系尚待理顺,受市场经济利益的影响,教育的公益性有所减弱,政府、学校和各类教育机构之间出现了错位和缺位现象。学校教育体系与社会教育体系之间、正规教育体系内部之间自成系统、自我封闭,教育资源共享程度不高。

四、说说我自己的感受

上一篇:高中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的问题及应对策略下一篇:小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