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教育论文范文

2022-05-09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子女教育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当前,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日益凸显,在城市中的农民工子女能否同城市里的孩子一样公平地享受教育的权利?留守在农村的农民工子女能否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这关乎社会稳定、社会公平,都是我们在城市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篇:子女教育论文范文

外来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摘 要:城市的发展促使人口流动加剧,外来人员的增加,沿海各地外来工不断增加,其子女随父母外出就读现象越发普遍。特别是近几年来,各地纷纷出台政策,确保外来工子女与当地儿童同等对待,更是促使许多学校外来工子女日益增多。外来工子女的教育出现了种种问题,我们要关注外来工子女,寻求好的教育方法,提高儿童素质。

关键词:外来工子女;教育;原因;方法

随着肇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端州城区的外来人员越来越多,而外来工子女教育问题就突显出来了:管理难、子女入学难、教育难等。寻求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

外来工的流动性大。使学生转入和转出的时间不稳定,尤其是转出的时间,常常随着父母工作地的转换而随时要离开,对于学校来说,学籍的管理难度很大。家庭贫困是影响外来民工子女教育和成长的最重要因素。外来民工主要来源于经济欠发达的西南部地区,家庭经济水平低下限制了对子女的教育投入,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是影响外来民工子女教育和成长的另一重要因素。

外来民工子女的成绩普遍欠佳,教材、语言、环境是影响其成绩的主要外因,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

(1)学习基础差,学习习惯不良,学习方法不当,教材不同,学习进度不一。现行的教材版本不同,这些孩子大都来自贫困落后地区,内地的外来民工子女转学到本地学校,要同这里的学习进度、学习内容相衔接就有一定的困难,再加上不停地转学,使孩子们不能接受系统、正规的教育。

(2)教学语言的障碍,像我们学校低年级的个别外来学生,他们所讲的家乡话老师听不懂,老师讲的普通话他也听不懂,无形中就增加了外地学生的理解与接受难度了。

(3)流动性强,学习环境的不断转换。由于大部分外来民工的收入不高,且流动性较强,他们主要靠租房和单位内部安排宿舍而居住,没有相对的稳定性,家长的联系电话也常常更换,使得教师与家长的联系常常受阻,不能很好地发挥家校联系形成的教育合力。

(4)居住条件差。大部分外来民工的居住条件都比较差,不能为其子女提供单独的学习空间,他们的居住条件十分简陋,除了自己的事自己办,弟妹的事要大帮小,父母的事也要帮着做。因此,放学回家后没有学习的条件、环境、氛围,这无疑也影响了学习。

(5)家庭教育不力。由于父母大都早出晚归,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就算有空闲,也因为自身的文化素质不高,不能对孩子进行辅导。另外,父母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或过低。

其实,外来民工子女也有他们的一些特点:做事有一定的责任感,懂得感激和回报他人的爱;独立自主性强;敏感,感情脆弱细腻;行为习惯基础差;胆小、自卑、孤僻,交往合作能力较弱;科技创新、环保意识薄弱;内心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平等感、被歧视感和对立感。

针对以上的问题,可以尝试采取以下的一些办法来解决:

1、公平公正对待,让民工子女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民工子女大多数在农村长大,由于与父母接触的时间短,加之所处的环境艰苦,造就了孩子遍敏感,感情脆弱细腻。进入新的陌生环境学习,他们渴望能与老师、同学进行平等交流,渴望在班级中取得自己应有的地位。教师应该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使外来学生感到他们与本地学生之间尽管存在着地区、家庭、贫富、性格、智力高低等各种各样的差异,但老师是把“特别的爱给了特别的我”。教师满足他们的自尊需要,与他们坦诚相待,交知心朋友;满足他们的求助心理,给以及时的关怀和帮助;满足他们的表现心理,给他们以适当的表现机会;满足他们的成就动机,使他们产生成功的喜悦。对他们身上存在的问题,不厌恶、歧视。努力消除他们的自卑感、被歧视感与对立感,培养他们的健康心态。

2、同学团结互助,让民工子女尽快融入集体大家庭

集体是个社会化的课堂,学生的个性塑造、品德培养和社会适应力的提高,离不开健全的集体生活的锻炼和陶冶。学生同在一个班集体,接触最多。构建团结互助的同学关系,对民工子女尽快融入集体大家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与本地学生“手拉手”好朋友,从教说普通话到互学方言,从补习缺漏知识到解答现学难题,从帮助学习到帮助生活,本地孩子尝到了助人的乐趣,外地孩子体会到了人情温暖。

3、促进民工子女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在民工子女中,不讲文明,不讲个人卫生、公共卫生和秩序的现象较为普遍。如何让他们尽快地养成文明卫生的习惯呢?开展“仪表、卫生、纪律、礼貌”等日常行为规范评比竞赛。集体的荣誉依靠大家的共同努力,自己的成功也离不开艰苦的奋斗。每一位民工子女在经历了一次次的监督与考核后,能不断进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多与家长联系,提高家长素质和家教质量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基础,它起着学校和社会难以起到的作用。建立了“家校互访制度”和“家校联系卡”,不定期举办“家校对话会”,邀请家长直接参与学校活动。还可以通过以学生影响家长的方式来促进外来工子女家庭整体素质的提高,要求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回去讲给父母听,如环保知识法律知识等。通过学生的行动使家长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提高家长的综合素质。

外来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不仅仅是他们父母的问题,也不仅仅是某所学校的问题,它是整个社会的问题。流动儿童的素质提高了,不光对自身有好处,对城市、对社会本身的稳定团结和健康发展也有好处。我们常常把孩子比喻成花朵,花儿无论生长那里,都应该享受到温暖的阳光,希望政府、社会、学校、家庭一起,创造条件、营造环境,使每一朵花都绚烂绽放。

作者:冯凤莲

第二篇: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浅析

摘要:当前,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日益凸显,在城市中的农民工子女能否同城市里的孩子一样公平地享受教育的权利?留守在农村的农民工子女能否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这关乎社会稳定、社会公平,都是我们在城市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阐述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为出发点,坚持问题导向深层次分析成因,并通过对照国外做法,国内一些地方的有益尝试,提出解决当前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伴随国家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劳动力需求日益增长,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形成了规模庞大的“民工潮”,随之带来的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日益凸显。据民调蓝皮书《中国民生调查报告(2014)》指出:“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不公平成为关注热点,49.5%受访者认为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不公平。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的随迁子女一共是1 277万人,占到义务教育学生总数的9.3%。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已成为一个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

一、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

(一)农民工及农民工子女概念

农民工指户口仍然在农村的进城务工人员。农民工子女可分为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随迁子女指跟随父母到务工城市的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指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二)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

近年来,国家已对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引起高度重视,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保障措施,但由于二元制的户籍制度和教育体制没有根本转变,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1.高失学率问题

据统计,全国进城的随迁子女有2 000万人左右,由于城市学校的限制政策,随迁子女的失学率高达9.3%。“中国九城市流动儿童状况调查”的抽样结果显示,流动儿童近半数不能适龄入学,在学流动儿童超龄现象严重,有46.9%的6周岁儿童不能适时入学,9周岁、10周岁读小学一年级的占19.7%和4.6%。[1]

2.在公办学校低就学率问题

城市公办学校设立就学“门槛”,限制农民工子女就学,如农民工子女在城上学,要办理各种证件,如外出借读证明、务工证、暂住证等等,在证件齐全之后,还要向公办学校交赞助费和借读费等费用,给原本不富裕的家庭增加很重负担,很多农民工子女只能放弃上公办学校机会,无法享受到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

3.学习成绩低,心理压力大问题

农民工子女跟随父母不断迁址,流动性大,对学习成绩受到严重影响。一些公办学校教师本身受户籍思想影响,在心理不重视或看不起农民工子女,给农民工子女心理上带来压力。而且从农村来到城市的孩子,在知识基础、语言沟通、个人习惯和心理状况等方面与城市孩子有较大区别,经常收到其他同学的嘲笑和歧视,产生比较重的自卑心理。

4.打工子弟学校教学质量低问题

打工子弟学校是在公办学校限制农民工子女就学,社会产生大量急需就学的农民工子女情况下产生的,低门槛、低收费,受到农民工的普遍欢迎。但不容忽视的是,打工子弟学校一直没有被教育部正式接纳,存在办学条件简陋、教师资源匮乏、教师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甚至存在无证上岗现象;教学设施极度缺乏,没有像样的教学道具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5.留守儿童高缀学率问题

相对于随迁子女,留守儿童虽然可以正常就学,但缺少了良好的父母教育,价值观很容易受外部环境影响,甚至沾染不良的社会习气,导致辍学率增高。《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十年评价报告》显示:2000年至2010年我国农村,平均每一天就要消失63所小学、30个教学点、3所初中,几乎每过一小时,就要消失4所农村学校。[2]

二、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成因

(一)户籍制度的严重制约

导致如今严重的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二元制的户籍制度。一份户口本,从人生下来,就决定了是城市人还是农民,也决定了农民无法享受城市的各种福利待遇,可以说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是受户籍制度影响的直接结果。

(二)教育体制的不完善

导致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直接原因是我国教育体制的不完善。现在,针对农民工子女教育的政策主要是2003年10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意见》,确立了“两为主”,即:重视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采取多种形式,依法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两为主”政策的落实是靠增加流入地政府的教育经费投入来实现的,但面对大量的农民工子女就学,政府的教育经费有限,缺口很大,无法满足农民工子女就学需求,同时长期让流入地政府出钱,积极性不高。这也造成了办公学校设立就学“门槛”,征收赞助费和借读费问题。

(三)教育经费投入还处在低水平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经费较大比重用于高等教育,导致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从2001年到2010年,公共财政教育投入年均增长20.2%,2010年达到14 200亿元左右。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的比重从14.3%提高到15.8%。[3]现行的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经费分担机制,中央财力较高,但没有承担义务教育责任,县乡政府财力较弱,却承担了人数众多的义务教育责任,使得地方政府在教育经费投入上遭受很大困难,造成农民工随迁子女财政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四) 教育观念存在偏差

1.农民工忽视子女教育。在农村“读书无用论”思想仍然很重,很多农民工认为子女怎么读书也改变不了农民身份,不如早打工早挣钱,导致很多孩子缀学。

2.城市人对农民工歧视。在很多城市人心里,认为与农民工相比是优越的,认为农民工是干苦脏累活的代表,和城市人不是一个阶级,这种观念的直接后果是这种歧视直接强加在农民工子女身上,给农民工子女的心灵带来伤害。

三、国外管理经验及国内的有益尝试

(一) 国外管理经验

在美国实行教育凭证制度,即由出生所在地的教育管理机构给学生发放就学凭证,学生可以用它在异地学校上学,学校则将收到的教育凭证向政府兑换教育拨款。通过设立教育公司对面向流动人口子女开设的特许学校进行监管,以保证学生的素质和教育质量。资金来源于联邦政府的拨款,工作人员以招聘的方式进行雇佣。[4]

(二)国内的有益尝试

1.贵州省贵阳市通过强化公共服务改善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参照简易学校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民办学校设置标准,使大多数打工子弟学校纳入了政府的规范管理,无证学校数量大大减少,对我国流入地政府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5]

2.新疆在建立和完善居住证制度方面,规定“居住证持有人连续居住满二年和参加社会保险满二年,逐步享有与当地户籍人口同等的职业教育补贴、就业扶持、住房保障、养老服务、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等权利;随行子女在当地连续就学满四年以上、父母参加社会保险满三年为基本条件,逐步享有随行子女在当地参加中考和高考的资格。”[6]

四、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对策研究

(一)破除户籍制度壁垒,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在国家《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下发后,标志着全国户籍制度改革步入实施阶段,意味着二元户籍管理制度将退出历史舞台。然而,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在消灭农业与非农界限的同时,户籍背后的公共服务差距依然存在,应该解除教育体制与户籍制度挂钩模式,在政策上保障农民工与城市市民在待遇上的一致性。在一些大城市应该把外来务工人员的居住证尽量等同于本地户口的功能,可以采取积分措施,对一些长时间、有特殊技能的、有特殊贡献的外来务工人员进行加分,帮助其更好地融入新的环境,更快地取得当地的居住证。

(二)设立农民工子女教育专项资金

依据针对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两为主”政策,国家应尽快建立省级、流入地、流出地政府之间的经费分担机制,教育投入各占一定比例,形成一个省级、地市、流入流出地等政府各自责、权、利明晰的管理体制和经费保障机制。同时,可以借鉴美国实行的教育凭证制度,可以实现教育经费随着农民工子女的随迁而流动,学校可以凭学生缴纳的教育凭证在当地政府兑换,从整体上优化了教育资源的配置。

(三)加大打工子弟学校扶持力度

打工子弟学校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不能一味地清理、整顿和取缔,建议借鉴贵阳市“参照简易学校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民办学校设置标准,使大多数打工子弟学校纳入了政府的规范管理”做法,结合当地实际,制定打工子弟学校办学标准,加大扶持力度,予以支持,可以以学生数量进行建设资金补助。

(四)提高农民工对子女教育的重视

随着城乡一体化改革,农民工收入的不断提高,农民工已经开始逐步重视子女教育。但提高农民工对子女教育的重视不只要靠农民工自身思想的觉醒,更需要社会、学校加强这方面的舆论宣传和思想引导,向父母灌输先进的科学的教育理念。

(五)加强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

要切实加强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留守儿童因为父母不在身边,建议有条件的农村应该开办寄宿制学校,教师要更多关注留守儿童,侧重加强安全法制教育;当地教育部门应该建立留守儿童管理档案,定期与学校、家长联系,了解掌握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建议采取面向社会购买服务方式,让有条件的社会事务所成立“未成年救助中心”。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问题,应该从破除身份、地位、年龄、区域等限制,不分对象地给每名教育者以同等的受教育机会,这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查报告[M].中    国言实出版社,2006.

[2]陆谷逊.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十年评价报告[N].社会    科学报,2008.

[3]杨林.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公平的财政实现机制探   析[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2.

[4]费佳.新时期我国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D].华    中师范大学,2013.

[5]李林.贵州省贵阳市通过强化公共服务改善农民工   子女教育问题[EB/OL].第一届地方教育制度创新     奖,2008.

[6]李金磊.多地出台户籍制度改革意见取消农业非农   户口区分[EB/OL].中国新闻网,2014.

作者:范秋萍

第三篇:“棒棒”留守子女的教育空间研究

摘要:“棒棒”作为山城文化的特有标志,在重庆交通运输的末梢,与它交融一体,互为依托。但棒棒的身份地位直接影响了其留守子女的生存与教育空间。本文以綦江县永新镇云品村的棒棒留守子女为例,从教育人类学的视角对其进行剖析,通过人类学的田野调查与参与观察,对棒棒留守子女的受教育现状进行深入研究,探析他们在当今社会文化背景下如何适应当前教育模式和形成自身的独特人格。

关键词:棒棒留守子女;教育人类学;教育模式;人格

一、我国的教育人类学研究现状

教育人类学(Anthropology of Education)是由人类学和教育学相互交叉而形成的综合的开放学科〔1〕,即着眼于教育进行的人类学研究。早期人类学家马凌诺夫斯基,反对以低智商断别黑色人种的天性未开化,强烈批判种族主义。肯定文化差异性和特殊族群性,认为教育机构应予以考虑受教育群体的文化特殊性并施以教学。可以说是最早给“教育”一个“名分”的人类学家。〔2〕被称为“美国人类学之父”的博厄斯也坚持批驳这种激进的种族主义观。他用大量资料说明,人类的不同种族虽在外表体质上存在差异,但智力、心理素质和生理功能上不存在差别,影响各民族文化发展水平的是历史条件而非种族差别。〔3〕在此时代背景下,人类学开始尝试与教育学的交叉研究,开辟出了另一套理论研究视角。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吴文藻、费孝通、林耀华等老一辈学者开始向国内引入西方人类学。早先,即倾向于当时势头正兴的英国伦敦政经学院的马林诺夫斯基学派,倡导功能主义。主张文化整体观,认为任何文化现象都应置于文化整体中去考察,每种文明中,一切惯习、物质对象、思维和信仰,都起着某种关键的作用〔4〕,强调部分对整体的功能。费孝通,作为我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的创始人之一,早年就读于伦敦政经学院,拜马氏门下学习人类学,归国后开辟了乡村社区研究的先河。他的“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从“文化自觉”到“教育自觉”,根据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倡导特殊化教育,推动了多元民族教育的发展。近二三十年,我国的教育人类学异军突起,庄孔韶〔5〕、冯增俊〔6〕、李复新〔7〕、洪川〔8〕和李其龙〔9〕等人,为教育人类学学科发展及理论研究做了大量详述,并突出了该领域的相关研究方法〔10〕。中央民族大学的滕星教授对教育人类学做了大量深入研究,他的“教育人类学研究丛书”①不仅系统地介绍和评价了国外教育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还通过理论与个案研究呈现了我国民族地区的教育状况,〔11〕根据民族性和族群性倡导多元文化教育,推动了学科建设与发展。

综上,我的国教育人类学研究,大多仍以少数民族教育为研究对象,尚未把教育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扩大并关注于汉族的正规与非正规教育上。〔12〕本文,即以渝西一个汉族村落云品村的棒棒留守子女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他们在正规与非正规教育下,如何适应当前教育模式和如何形成自身的独特人格。

① 即滕星教授主编系列书籍,旨在倡导走出书斋,以田野实地考察方式对教育进行人类学研究。

二、区域和村落背景

綦江县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县城,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有人类活动。〔13〕从秦汉至隋唐,该地从巴郡江州县地更名为南川县,即今天的綦江县所在地。公元1285年,忽必烈撤销南平军,后将南川县改为南平綦江长官司。最后,于1363年大夏国建立,因该地位于夜郎溪旁,亦有一条苍帛之色的綦水流经,故改名为綦江县,至此,该县名一直沿用于今。千百年来,经各朝各代行政区划的变迁,因水之故而更名的綦江县从民国到解放时期,先后从属重庆蜀军府、重庆镇抚府、川东道等,后为四川省第三行政督察区。1949年11月解放重庆时,解放了綦江,但解放后后的綦江受国民党特务破坏及一些历史遗留问题的困扰,未得平静过。改革开放后,作为重庆唯一一个铁矿石产区的綦江,积极为重庆工业的发展提供原动力和大量输出劳工,“棒棒”即是其典型的一例。

云品村位于我国西南山城重庆的綦江县。早年叫观音店三保,建国后才改名为云品村。该村所建时间不过65年,本是三会乡的一个普通村落,但随着改革步伐的推进,2001年,政府将原三会乡①和紫荆乡②所属的20个行政村划归为永新镇管辖,使该镇行政村扩展到32个。綦江位于山城重庆的西南部,该地主要为山地丘陵地形,山地约占70%,丘陵约占30%,位于綦江县永新镇西北的云品村则全据于山地地形。解放前,该村一直秉持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产生活习惯,维持自给自足状态。解放后,随着农村合作社的成立,村民仍坚持这种基调的生活,但已不再自给自足,而是全凭挣得公分吃饭。为其村寨的地理区位条件所限,交通不便,村里尚无其他特色可开发,使致各家各户大抵能维持基本生活。上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背景下,重庆为积极推进现代化进程而大力发展经济,但基于该城的特殊地形和港口经济,不知何时起,重庆的交通末梢衍生出一个人工运输群体,俗称“棒棒”,他们主要集中于重庆城中车站码头等人流物流量较大的区域。綦江县距重庆主城仅半小时的高速路车程,为其外围圈最近的郊县。云品村是綦江县据于山地的一个贫困村,村内交通不便,每逢公历三、六、九号,村民总要走两小时下山赶集,或买卖东西,或托人办事。目前,村内将近一半的村民选择外出务工,只一些老弱病残留守家中,而棒棒子女正因其家境状况差和社会地位低的缘故,使之在生存与受教育空间上面临极大挑战。

三、云品村棒棒留守子女的受教育空间状况

“棒棒”在重庆交通运输的末梢,是山城的齿轮。近年来,随着重庆交通事业的发展,“棒棒”群体的生存空间遭到强力挤压,以致在重庆城中举步维艰。这种境况即连锁反应到其身后的家庭,尤其是留守农村的子女身上,限定了他们的受教育空间,使之在学习与教育提升方面遭到强劲阻碍,他们不得不花费比常人多一倍甚至几倍的努力或许能换得相同的境遇。

1、云品村棒棒留守子女受教育难的问题

首先,棒棒留守子女是面临教育空间受限问题。因其家境条件,他们无法长时间驻校学习,家中只有母亲支撑着,以致每逢放学放假,大多孩子选择缩减学习时间而帮忙做活。据笔者调查,至2012年9月,云品村小共招进本村约一半的学生,而同龄的另一批大多就读于乡场小学;90%以上的棒棒家庭,孩子自小离父,由母亲抚养长大,因此较早懂事,常助家里做活,缩减学习时间。且拮据简单的学校设施无法承担学生足够的教育,以致大量缩减教育空间,孩子们喜于奔跑在山坡上,村里人说:“这些娃都是在山坡上跑长大的”。 诚然,

————————————

①三会乡位于綦江西北部,距县城15千米,原有十个行政村,后划归为永新镇

②紫金乡位于綦江县西北,临近三会乡,原有十个行政村,后划归于永兴镇

这些满山跑的孩子对草木有种自然的熟悉,他们用树叶编制虫虫鸟儿,用强韧性树皮做鞭子,削尖废木料做陀螺,用废旧铁轮做板车等等,虽展现了他们灵巧的实践能力,但此类非正规山坡式教育则反衬了该群体受教育空间的尴尬。

其次,棒棒父母及老师对其留守子女的教育关注度和帮助度不足。实地调查中,云品村棒棒群体的文化程度在小学及以下的占大多数,约67.9%,初中占30.1%,中专及以上仅占2%。访谈中,仅有两个“棒棒”是中专以上的水平,初中的有5个,其余的都是小学或未毕业的,总体文化水平较低,且直接影响了他们对其后代子女的受教育观。家人无法对孩子投入足够关注,老师则变为这些留守子女的外援。在孩子观念里,老师是除父母外最值得信任的人。据数据显示,在学习上遇到问题,留守儿童选择的第一倾述对象是教师,比例为67%。〔14〕但村民WXJ说到:

我们村小有几个老师,各自管班,我娃娃他班主任是他们的主科老师,教语文、数学和英语。我家娃娃平时调皮捣蛋,成绩不好,本来有时候老师会有家访的,但我们家就从来都没有来过。每学期的家长会,老师对我们都没有说几句话,倒是隔壁那家的女娃,人家成绩好,每回家长会,老师都会拿她当模范。

村民ZXY也说:

我娃娃是男娃娃,平时调皮得很,成绩又不好,人家老师不喜欢是当然的嘞。

老师偏好成绩好的学生,是常事。但成绩好的毕竟不多,大多孩子只一般成绩,少数学生通过努力以获老师家长的认可,大部分则选择予以消极方式吸引大人的注意,如捣乱、说谎、骂人等等。

第三,师资力量弱是棒棒留守子女受教育难问题的关键。十几年前,云品村小办学尚无明显问题,但越到现在越衰败,究其原因,主要有三:其一,计划生育政策使生源越来越少;其二,教师资源的缺漏,教师人数少,且因学校设施过于陈陋,即使派遣有支教老师,也留不住;其三,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人们对教师质量的需求也逐年上升,云品村小的教师大多中学水平,一些老教师还小学水平,很难吸引学生就读。近些年,因云品村这类偏远山村教学问题的频发,政府也逐渐关注到这一现象。今年一月,在綦江区政协一届三次全会上,委员们呼吁:农村教师因待遇低、条件差,近年来教师资源流失很严重,亟待各级政府与相关部门高度关注。〔15〕可见该问题的严重性。

综上,即受教育者与授教育者双方的问题,且直接恶性循环到这群棒棒留守子女身上。因其家境之故,且面对众多陌生世界的闯入,使得这群自卑的孩子变得更自卑,偏激的性格也越加重,终究不利于他们的成长,使其教育空间愈加受限,束手束脚。

2、云品村棒棒的愿望及其留守子女的“闯生活”

云品村,到2012年,全村共1768人,是永新镇最为偏远的山村之一,据笔者调查,其数一半的外出务工者在重庆做了“棒棒”,另一半则大多出省打工去了,村里的多为老弱病残和中年妇女。据一位退休的小学老师LXH说:

相对一般出省进厂打工的村民来说,棒棒他们的见识更广些,他们随时有接触不同的人和文化,信息及时更新。因此,他们对家中娃娃的学习更上心,对他们某天能考出去成就一番的愿望更迫切。

棒棒有坚定的信念,所以他们即使做了40多年“棒棒”,原初的动力仍能推动他们为争取更多教育资源而坚持下去。据调查发现,云品村棒棒留守子女中教育水平为小学及以下的占46.7%,正念初中有36.6%,正在念中专及以上有16.7%。但其中念完初中就外出打工的占总的59.8%,所以一半多的孩子,早早离家出去“闯生活”了。云品村十多岁就出去“闯生活”的孩子有不少,大多去了云南、广东和贵州,十几岁的他们还未长大,往往跟着隔壁家某位熟识的哥哥出去接触新的世界。性格单纯的他们头几年总会吃亏,走弯路。村里一位74岁的LZW老人讲了她孙子的故事:

我的孙孙今年十九岁了,是前年的事了。前年二月间跟着他表哥出去广东打工,在一个修车厂,他表哥在那里已经做了四年啦,熟人了。孙孙初中毕业就没有读书啦,成天就晓得耍,又不愿意做家头的活,干脆就让他跟他表哥出去打工好了。今年过年回来的时候,感觉他都瘦了一大圈,人也变黑啦,听他讲刚刚去那边的时候感觉哪样都新鲜,但表哥让他不要给别人说太多话,谨防被骗,他胆子又小,半年了都不认识几个人,平时跟他表哥一起吃饭呐、说话呀。他平时又不招人,但别人就喜欢招他,经常整他呀,修好的车又给他弄一点问题出来,有时他找个扳手也找不到,被他们藏了。他觉得是离工友们太远的缘故,所以之后就开始交朋友,倒是交了几个,慢慢的混熟了,就信他们得很。有一次,工友里面有个卖白粉的叫他去,他胆子小不敢去,笨怵怵的,说不去就不是朋友,后来还是去了。但看到形势不对,别人跑了,他还在那里等到,结果被警察抓了,他不是主犯,又是第一回,就让他蹲了大半年的牢,那次他在重庆当棒棒的爸爸也回来啦……后头出来了。就是他笨,又傻。就没再去广州那边。现在在贵州一个家具厂……

云品村此类十多岁的孩子大多没经受太多正式教育,大抵初中毕业。小学和中学老师教授的应试知识,易让他们形成一种“不是对就是错”的观念,精神和行为上易走极端。通常来说,他们单纯、讲义气,常常对人不对事。这种性格的孩子意味着他们要比别人闯更多祸,走更多弯路,或能走出来,或没走出来的,那今后一辈子则毁了。

3、云品村棒棒的就业年龄与其留守子女的性格成长问题

据重庆2008年的调查,从事“棒棒”这一职业的就业人员以男性为主,占95.5%;年龄集中于31—55岁,占85.8%,其中21—35岁的占18.0%,36—55岁的占75.7%,56岁以上的占6.4%〔16〕,可知重庆“棒棒”大多为青壮年男性,女性很少,他们不得不趁其精力充沛的年纪,努力挣钱补贴家用、支付养老以及支撑教育,为挣钱养家,所以他们回家的次数往往很少。有村民ZXY说:

他们每年就回来几次,像中秋啊、过年之类的,往常也待不了几天。

如上述所说,棒棒虽自由性大,但事实上他们并非轻易离岗,所以,留在孩子身边的时间很少。相较于一般农村留守儿童,棒棒留守子女的成长教育有其特殊性。首先,棒棒群体大多由身强力壮的男人组成,他们穿梭在城市里,每天起早贪黑揽活,能待在孩子身边的时间少之又少,往往只有母亲参与了他们的成长;其次,因父亲角色的缺失,留守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因缺乏父亲权威管束,而易生出暴力倾向的孩子不在少数。学者Booth曾对非洲某贫困区,关于父母外出打工率相当高的农村的123名学前儿童进行过跟踪调查,〔17〕结果表明,父亲外出务工而母亲在家者,母亲得承担起对子女的教育和抚养责任,但因其文化水平低以及母性权威天生弱于父性等因素,以致孩子在成长期认知能力的实践上,明显弱于父在身的孩子,尤其是绘画与词汇天赋开发方面的差距更为明显;相反,母在外而父在身的孩子,他们在后天的入学准备和受教育上,则与其他孩童无较大差别。因此,对这样一个典型的父在外、母在身的留守群体,他们在今后心理成长方面的偏向性上更为突显,更易产生偏激的思想,对其成长教育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缺漏和问题,对社会来说,还是个极大的威胁。

四、结论

教育人类学本是人类学一个分支学科,是应用人类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即采用人类学田野调查与参与观察,对棒棒留守子女的受教育现状进行分析,从教育人类学视角探讨影响其受教育难的各个因素,并总结出云品村棒棒留守子女自身性格的三个特点。

首先,“半山坡半学校”的训练模式让云品村棒棒留守子女在理论方法学习与实践操作上有效平衡。使他们的认识论和价值观得到充分训练,自身的认知能力也得到有效提升。

其次,受单方面母性权威影响下的孩子,自小缺乏父性教育,父亲权威的缺失是导致孩子形成恋母情结和男生女气性格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当母性权威逐渐丧失其功能时,开始难以压制青春期的性格,尤其是男孩,更易形成冲动和暴力倾向。

再次,过多的应试教育观易使人形成“不对即错”的观念,但很多事往往无所谓绝对的是非。所以,简单的是非观培养对孩童性格的形成来说,易形成极端性格,认死理、钻牛角尖、还很固执。当然,也说明了他们性格直爽、是非公正,爱憎分明,若非固执太过,则易获得认可。可知,这种成长教育模式本是一把双刃剑,关键是如何运用。

本文,基于该棒棒留守群体的特殊性,及其所处的特殊社会文化背景,分析出影响棒棒留守群体受教育难的各类因素。伴随当前城乡结构分明化、应试教育普遍化,当前云品村棒棒留守子女受教育现状并未得到足够关注,他们的下一代依然面临同样问题,那该群体长大后会将如何?这把双刃剑对他们有何影响?教育人类学研究到底有何之用?这些问题促使我们把研究继续下去。

参考文献:

〔1〕滕星、陈学金. 论中国教育人类学的几个根本问题 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3(5)

〔2〕(英)马凌诺夫斯基. 文化论 M. 费孝通. 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 P4-8

〔3〕高永久. 民族学概论 M.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9 P39

〔4〕夏建中. 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 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 P130

〔5〕庄孔韶. 教育人类学 M. 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9

〔6〕冯增俊. 教育人类学 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1

〔7〕李复新. 教育人类学述评 J. 教育研究 1988 17-20

〔8〕洪川. 教育人类学述评 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1987 (3):P113-117

〔9〕李其龙. 博尔诺夫的教育人类学思想述评 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6(2):P30-39

〔10〕祁进玉. 中国教育人类学研究的现状与反思 J. 湖南科技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9(4):P5-9

〔11〕滕星. 中国教育人类学学科发展和学科建设 J.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10(4)

〔12〕(美)N. Ken Shimahara等 全球视野:教育领域中的族群性、种族性、种族和民族性 M. 滕星、马效义等译. 民族出版社 2010 P3

〔13〕政协重庆市綦江区委员会编. 綦江历史文化知识集粹 重庆出版社 2011

〔14〕课题组.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 教育研究 2004(10)

〔15〕重庆綦江区政协呼吁关注农村教师流失现象 N. 中国政协网www.cppcc.gov.cn 引用日期:2014-05-19

〔16〕龙玲 “棒棒”的社会支持研究——以朝天门批发市场的“棒棒”群体为例 D. 中山大学 2010

〔17〕谢新华、张虹. 国外移民留守儿童研究及其启示 J. 山东省团校学报 青少年研究 2012 (1)

The Education Space of Bangbang Left-behind Children

—— A Village in the west of Chongqing as an example

Feng Cheng-cheng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School of tourism and historical Culture,Cheng du610225,China)

作者:冯城成

上一篇:债务融资论文范文下一篇:整合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