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课程改革与教育技术论文

2022-04-30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成为许多专家和一线老师关注的焦点,通过几年的研究、探索,取得了不少成绩、成果,但也出现许多问题,尤其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性不高,甚至出现了不少的误区。本文针对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与高中课程有效整合进行深入研究,寻找信息技术与高中课程有效整合的方向和途径。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新课程改革与教育技术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高中新课程改革与教育技术论文 篇1:

反思新课程改革

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都要落实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转变学习方式究竟意味着什么?传统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这是学习观的根本变革,学习不是一种异己的外在的控制力量,而是一种发自内在的精神解放运动。高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他们的学习方式转变将牵引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甚至生存方式的转变,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会因学习方式的转变而得到真正的张扬和提升。这将使得他们不仅成为今天学习的主人。还将成为明日生活的主人,成为一个独立的、积极参与社会的、有责任感的人。培养高中生主动、独立的学习能力,就是为他们的自主发展和适应社会奠定基础。

高中学生自身的知识、个性和社会性都比初中生有了较为充分的发展,他们具有强烈的探究世界的动机;他们的分析能力、辩证思维和批判思维能力明显增强。而且业已获得比较丰富的学习策略;他们日趋加强的自尊心、自主需要和自律能力绝对不容小觑。这些心理特点都决定了他们更适合一种特殊的学习——自主学习。

技术与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关系教育技术随着教育的产生而产生,随着教育和技术的而发展。教育技术与教育改革有着必然的联系。显然,新一轮的高中新课程改革与教育技术也有联系。新课程改革中要求实现教学模式由“刺激——反应型”向“双向互动型”的转变。要实现这一转变就要求教师真正地尊重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去完成思考、推理、归纳、实验等过程。那么如何做到将课堂动起来,怎样调动学生的兴趣。就是要运用多媒体去探索一些教学新,让学生的思维的空间扩大、变活。使学生成为课本的真正主人,成为教师的真正朋友。这里面说运用多媒体去探索教学新方法就符合了前面教育技术的两层含义:一、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媒体的技术;二、析和解决教与学的总体过程,从而获得优化效果的系统方法。其次,从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转换这一上来看,在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已经确定的情况下,课程改革实施的效果如何关键在于教师水平的高低的原由中就包括:“教师需要理解和专门掌握教育技术,并能运用到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教学,善于在汹涌而来的信息面前指导学生学会处理信息。”只有教师完全的掌握并熟练运用教育技术才能达到所确定的基础教育培养目标。并并特别强调使学生达到若干目标之一“具有终身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爆炸、竞争加剧、网络与信息时代的来临,仅仅掌握知识与技能已是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对人发展的要求。人们开始关注个体发展的其他方面,如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从考查学生学到了什么。到对学生是否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

作者:宁显泽

高中新课程改革与教育技术论文 篇2:

新课改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性研究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成为许多专家和一线老师关注的焦点,通过几年的研究、探索,取得了不少成绩、成果,但也出现许多问题,尤其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性不高,甚至出现了不少的误区。本文针对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与高中课程有效整合进行深入研究,寻找信息技术与高中课程有效整合的方向和途径。

关键词:新课改;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有效性

一、引言

从2004年起,全国各地有序地推进新课程实验,目前已基本形成全面推进高中新课程的格局。在信息化的今天,各地在实施新课程改革中突出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新课程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准上推进。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不仅仅是一种手段,而是一种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信息技术不再仅仅作为辅助教或学的工具,而是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线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

通过几年的实践,在课程改革中,借助信息技术的确取得了许多成绩,收获了不少成果,但是,各校在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具体实施时出现偏差,甚至面临着“山穷水复疑无路”的处境。例如:仅将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局限于改进教与学过程的某个环节;更多强调利用信息技术辅助老师的教,而薄弱于辅助学生自主的学;只关注整合的形式而忽略整合的有效性;缺乏信息技术与学校课程有效整合的评价方法研究。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必须找到正确有效的方法来提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性,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向以及具体的实施途径。笔者自2001年开始参与英特尔未来教育这个公益培训项目,该项目重点是帮助教师如何更好地将信息和资源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恰好与目前的课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念一致,笔者作为江苏省的首批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主讲教师,经过6年的培训和实践,在徐州市完成了近3000名学科教师的培训,通过几年的培训实践和学员反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的方法及有效性有一些心得与各位一起分享。

二、深入理解信息技术与高中课程整合的内涵

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从而营造出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包含三个基本属性:营造(或创设)新型教学环境、实现新的教与学方式、变革传统教学结构。这三个属性并非平行并列的关系,而是逐步递进的:新型教学环境的建构是为了支持新的教与学方式,新的“教与学”方式是为了变革传统教学结构,变革传统教学结构则是为了最终达到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可见,“整合”的实质与落脚点是变革传统的教学结构,创建新型的、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结构。信息技术应用的目的、任务与学科教学课程的目的、任务有效地整合在教学过程这个基本环节中。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不是简单的结合,更不是被动的融入,而是高层次的主动适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带来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资源的变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强调一种高度的和谐与自然,最终实现学习者学习的改善。有效性整合的途径探索必须在对整合的内涵有科学认识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形成。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性

1.有效性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背景下,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研究很多,如:专家学者们提出的“大整合论”中指出课程是一个较大的概念,信息技术要融入到课程的整体中去,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互动性双向整合,促进师生民主合作的课程与教学组织方式的实现和以人的学习为本的新型课程与教学活动方式的发展,建构起整合型的信息化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从而对课程的各个层面和维度都产生变革作用,促进课程整体的变革。

“大整合论”观点有助于从课程整体的角度去思考信息技术的地位和作用。一线老师和教研人员提出的是“小整合论”,这种观点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信息技术主要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这种观点是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的主流观点。

我们所讨论的也是这种“小整合论”。不管是基于哪种整合论,我们都发现目前的研究陷入了困境,许多教师只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没有高层次的融合和主动适应,仍然是传统的辅助教学的观点,没有从课程的整体观考虑信息技术的功能与作用;整合的“效益”大打折扣,所以许多专家、学者包括一些一线老师开始呼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性”。

2.有效整合的特征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质是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创建新型的、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体系和模式。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不仅仅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要重点研究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该环境能支持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根本目的。

具体地说就是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过程中不仅要体现整合的三个特征,而且要强调各自的特征和继承性,在整合中并能不丧失各自的特征。有效整合同时也是一种和谐,整合的对象和被整合的对象彼此适应这种和谐,各要素相互渗透,协调一致,构成一个整体的活动或过程,从而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达到1+1>2的效果,这也顺应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四、提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效性的途径及方法

提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性必须探索出有效的整合模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特长和优势,同时,还必须探索并建立一个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性评价体系。

1.灵活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模式

新课改提倡学生的自主、探究及合作学习的新型学习方式,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适时、适当采用以下几种整合模式,以提高有效性。

(1)“合作式”学习模式

“合作式”学习是在讲授学习和个别化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群体合作学习模式,旨在通过网络环境下的协商讨论、相互交流和信息共享,在分工合作中共同完成一个学习任务。

(2)“竞争式”学习模式

“竞争式”学习模式是指两个或多个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下,针对同一学习内容进行的“看谁能够首先达到目标”的学习。这种学习模式利用了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通过网络设置竞争的目标与环境,由学生自由选择竞争者,然后开始独立解决问题,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知识内在的构建,以此激发了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个体探究的能力。

(3)“课题式”学习模式

“课题式”学习模式旨在借助网络,以“课题任务驱动”的学习形式进行。这些任务可以是具体的任务,也可以是真实性的问题情景。学生围绕课题任务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课题运作,把有关知识和能力要求融为一体,有机地结合。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掌握了相关知识。

(4)“辩论式”学习模式

“辩论式”学习模式是指教师对教学中涉及的观点进行甄别,选出正方与反方,双方围绕辩论主题展开,各自陈述自己的观点,针对对方的观点进行辩驳,然后由教师对双方的观点进行裁决,观点论证充分的一方获胜。学生可以浏览别人关于问题的解答或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利用BBS、E-mail邮件进行观点的交流与争辩,学生可以针对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无论对错,同样也可以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任何问题并期待别人的问答。

(5)“发现式”学习模式

网络环境中的“发现式”学习模式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基于网络的交互性CAI课件,学生使用课件,发现某些原理或抽象思想。“发现式”学习并不需要很复杂的技术和昂贵的设备,利用现成的网络通讯系统如电子邮件功能、QQ、MSN等聊天工具就可实现。

2.探索并总结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评价体系

如何有效地评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性,形成完整的有效整合评价体系,对于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指导性的作用。目前,中央电教馆的“十一五”课题中有不少这方面的课题,这需要全国的专家、学者及一线老师们的共同努力。在这里,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检查整合的有效性。

(1)从教师的精彩到学生的精彩

信息技术介入课堂,体现出学生乐学爱学,绝不是简单的一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可以解决的,需要关注学生在课堂的参与度,需要关注学生有无积极的情感投入,需要关注学生有无成就感的获得。学生要能在课堂上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在积极地情感投入中进行学习。课堂也不再是教师精彩表演的天地,而成为学生积极投入、成就体验的乐园。从教师的精彩到学生的精彩,乃课堂的真情真谛。

(2)从广泛的认知范围到深层次的认知体验

在主导—主体的教学结构下,教材已经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来源和教学内容。多媒体的介入可以使学生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获得图文音并茂的文献资料。在有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堂上,教师要关注如何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有效地扩大学生的认知范围,让学生有机会方便、快捷地接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堂给学生提供广泛的认知范围时,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便是课堂无边无际地扩展,学生局限于一些材料的堆砌而无深层次的认知体验。

所谓深层次的认知体验,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看学生的质疑能力。质疑能力包括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和有根据解决别人质疑的能力。另一个重要指标是看学生自主组织的信息的能力,看学生能否用自己的语言组织外在信息,能否形成自己的观点与话语体系;看学生的行动、作品、思维方式是否受到外在信息的影响,能否运用信息解决学习问题。

(3)从技术越多越好到技术越有效越好

有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堂并不是单纯看使用的技术有多好、多新,使用技术的时间有多长,关键是要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转变为学习的方式,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通过信息技术的有效合理应用,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目的。这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追求的目标。从技术越多越好到技术越有效越好,就是要求在整合课堂教学的开展中:内容结合多一点、课堂信息量大一点;学生自主学习放开一点;自主学习调控能力好一点;课堂氛围活一点、活动形式多样化一点;深层次参与课堂的学生多一点;思维活一点、认知深一点;课标要求和拓展要求结合好一点;单元复习的课时结合一点;学生信息技术技能强化一点;信息技术的运用灵活一点。

五、结束语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一种固定的模式,而是应该倡导的一种观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今天,我们要切实注意整合的有效性,灵活采用有效整合的模式可以促进整合的效果,探索并执行有效整合的评价体系可以及时指引或调整整合的方向,提高整合的有效性。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提倡教师能够根据自身的实践创造出符合实际的方式方法来。同样的教材,不同背景和特质的教师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与互动,就可以赋予教学与学习不同的生命力,产生更佳的学习效果。这既是教育可称为一门创造性艺术的迷人之处,也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主旨所在。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DB/OL].http://www.etc.edu.cn/academist/hkk/blending.htm

[2]肖川.主体参与:自主学习的要义[M].人民教育,2003,12.

[3]余胜泉,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与方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0.

[4]林华玉,卿平海.中学教育整合模式[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7.

[5]吴洪健,倪男奇译.Priscilla Norton & Karin M. Wiburg,信息技术与教学创新(Teaching with Technology)[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7.

[6]英特尔未来教育核心课程(中文7.1版),2007,1.

作者:顾 君 仝春燕

高中新课程改革与教育技术论文 篇3:

巩固成果 开拓创新 促进教育技术装备工作上新台阶

沙坪坝区是重庆直辖市的科教文化中心,区域内有幼儿园175所、小学55所、初中17所、普通高中10所、中等职业学校12所、高等院校18所、教师进修学院1所、广播电视大学分校1所、民族教育学校1所、工读学校1所,在校师生31万多人,占全区总人口的1/3。

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显著成绩

“十一五”期间,沙坪坝区教育技术装备工作按照区委、区政府优先发展教育,提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要求,遵循“统筹规划、适度超前、城乡共进、动态配置”的原则,坚持把“科学规划、标准建设、高效应用”作为着力点,继续实施“建、配、管、用、研”基本策略,抓住“两基”迎国检、特色学校建设、高中新课程实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合格区督导评估等契机,齐心协力,锐意进取,加快发展,全区教育技术装备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做到了“五个结合”,实现了“三大转变”和“五大提升”。

五个结合

与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学校建设结合;与推进特色学校建设结合;与新课程改革结合;与旧城改造、新区开发配套学校办学条件改善的同步提升结合;与推进“五个校园”(平安校园、健康校园、绿色校园、数字校园和人文校园)建设结合。

三大转变

教育技术装备投入由教委投入为主、学校适当分担配套为辅转变为全部由教委投入,学校不再出一分钱;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由注重“锦上添花”转变为面向每一所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特别是向西部九镇和城区比较薄弱学校倾斜,促进了教育公平和城乡学校的均衡发展;由过去更多注重实验室、图书室建设和配备转变为“建、配、管、用、研”齐头并进、整体提高。

五大提升

1)经费投入水平明显提升。“十一五”期间,区教委先后投入2 000多万元,为改善和提升中小学实验图书设备提供了有力的经费保障。

2)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先后举办了4期实验管理和图书管理人员培训班,培训人员200人,进一步提高了学校管理人员水平。同时,完善制度,落实责任,充分利用市技装中心的电子化管理平台,实现了电子化管理。

3)实验绩效考核成绩明显提升。坚持对中小学实验教学工作绩效进行年度考核和评比表彰,整体提高了实验绩效水平。2006年获重庆市二等奖,2007年获重庆市一等奖,2008年获重庆市特等奖,2009年和2010年均获重庆市一等奖第一名。

4)自制玩教具水平明显提升。2007年11月,在首届全国幼儿园优秀自制玩教具展评中,沙坪坝区选送的作品获得多个奖项。2010年11月,在第二届全国幼儿园优秀自制玩教具展评活动中,又有7件作品被选送参加展评,并获奖。

5)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科研水平明显提升。“十一五”期间,先后组织开展市级专项规划课题或重点课题《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合的研究》《幼儿科学教育学具的开发与运用研究》《中小学专用教室及设施设备的有效应用研究》等的研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有的已在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到推广运用。

教育技术装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应清醒地看到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仍有个别学校领导认识还不够到位,对实验教学还没引起高度的重视,实验室、图书室使用效率不高,有的学校实验人员配备不足,实验人员的有关待遇等没得到很好的落实。有少数学校实验仪器管理还不够到位,对新配仪器设备缺乏学习钻研的精神,实验仪器没有很好地发挥其效益,部分学校对配置实验设备、图书,只作为达标之举,作为学校装潢门面的工程,实验仪器闲置的现象仍然存在等。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在今后的工作中着力加以解决。

教育技术装备工作面临的挑战

当前,沙坪坝区教育走过了“打基础、建平台、增后劲”的重要历程,迈入了“求突破、上台阶、大发展”,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区的战略机遇期,教育技术装备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区的新目标,对教育技术装备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2011年4月,区委、区政府召开了全区教育工作会议,发出了“率先建成重庆市现代化教育强区”的号召,要求通过五年的努力,基本实现“教育思想现代化、教育管理科学化、资源配置均衡化、技术装备信息化、教师队伍专业化、教育质量优质化、市民学习终身化和教育国际化”目标。教育技术装备工作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助推器”。我们要准确把握全区教育改革发展的大方向、大趋势,高起点谋划工作,高速度推进工作,高质量开展工作,突出工作重点,狠抓薄弱环节,让教育技术装备工作主动适应教育改革发展方向、目标任务和事业规模,更好地为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区提供有力支撑。

统筹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对教育技术装备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重庆是“国家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沙坪坝区在落实这一战略规划中,以开拓创新为理念,以中小学教学设备配备标准化建设工程,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为有力抓手,坚持“抓两头带中间”“区域整体推进”和“个性化发展”三大策略,加快实验仪器装备标准化、图书资料数字化、数据管理集中化建设进程,统筹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对教育技术装备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全面实施,既挑战教师的教学方式,又挑战学生的学习方式,还挑战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我们要充分看到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重大使命和有利形势,勇于开拓,敢于改革,善于创新,以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科学发展,带动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组织形式深刻变革;以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创新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特色发展;以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优势发展,推动全区教育工作岗位均衡发展,保持我区教育的领先优势。

齐心协力,狠抓落实,共同开创教育技术装备工作新局面

今年是实施“十二五”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的起步之年、开局之年,也是加快现代化教育强区建设的重要一年。新的征程,任重道远。为此,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沙坪坝区教育技术装备工作要进一步强化“三种意识”,做到“三个坚持”,明确“六项任务”,落实“五点要求”,努力开创教育技术装备工作新局面。

强化“三种意识”

一是创新意识。教育的改革、师生的需求、事业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冲破一切妨碍工作发展的思想观念,改变一切束缚工作发展的政策措施,革除一切制约工作发展的体制弊端,在继承中创新,在探索实践中实现新突破,在改革中创造新业绩。

二是务实意识。务实就是要“实事求是”。各中小学装备工作要克服急功近利、贪大求全的思想,处理好当前与长远、规模与效益之间的关系,购置师生最需要、功能最实用、质量最可靠的设备设施,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或超标准盲目建设造成浪费。

三是服务意识。教仪站要坚持把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结合起来,以服务求发展,以贡献求支持,以优质高效的服务赢得中小学的支持配合。各学校的实验图书管理人员要在“主动服务、周到服务、超前服务、创造服务”上多下功夫,忠于职守,精益求精,认真做好职责范围内的每一项工作,努力解决好每一个问题,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做到“三个坚持”

一是坚持建设为先,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教育技术装备工作要变传统的“被动适应”为“主动引领”,全面实施学校教学设备配备标准化建设工程,针对城乡之间、学校之间教育装备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按照《教学设备配备标准》,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统一标准、分步实施,有计划地帮助学校配备教育教学设备设施,包括全面落实《中小学实验室规程》要求,做好实验用房建设、实验人员配备、完善管理制度、有效推进实验教学开展等工作,为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条件、搭建平台。

二是坚持应用为本,提高资源使用效益。教育技术装备工作要主动为课程改革服务,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要主动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形成教师“专业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的成长氛围,整体提升城乡教师学识水平和专业素质;要主动为学校特色发展服务,将教育技术装备有机融入学校特色培育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项工作之中,逐步形成“校校有特色,生生有特长”的良好局面。

三是坚持“三个”并举并重,提升教育技术装备工作水平:1)坚持“规范建设”与“广泛应用”并举并重;2)坚持“自力更生”与“学习借鉴”并举并重;3)坚持“创造经验”与“推广经验”并举并重。

明确“六项任务”

一是完善装备经费投入保障机制。按照教育事业发展和中小学标准化建设进程,努力增加教育技术装备经费投入。各中小学公用经费要划拨一定比例用于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购置,确保生均教学仪器设备配置同步增长。

二是大力推进实验室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建设。结合薄弱学校改造和新学校建设,按照“严格标准、均衡发展、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坚持实施实验室标准化建设,逐年提高教育技术装备水平。

三是完善教育技术装备科学管理制度。坚持以“用”为中心,建、配、管、研齐头并进的原则,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强化过程管理,全面落实《中小学实验室规程》,大力推行实验室和图书室管理科学化、标准化、精细化、制度化。

四是加强教育技术装备和实验教学队伍建设。各学校要按规定配齐教育技术装备管理人员和实验教师,加强装备建设、管理、使用等业务培训,建立一支爱岗敬业、懂得教育教学业务、掌握专业技术、熟悉教育装备管理的专业化队伍。认真落实实验教师有关政策待遇,在确定工作量、评定绩效工资、评审职称、聘任职务、评奖等方面与学科教师一视同仁。

五是狠抓实验教学工作助推教学质量提升。积极探索中小学各学科实验室的建设规范和实验教学方法,挖掘新的实验教学课程资源。深入探讨研究性学习方法,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养成探索精神,提高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开展形式多样的实验教学教研竞赛活动,进一步加强教育技术装备和实验教学研究工作。

六是坚持实施考核表彰制度。坚持把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纳入教育督导评估范围,把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纳入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考核评估体系,定期进行督导检查,定期开展实验教学工作绩效考核,总结经验,表彰先进,查找不足,推进工作。

落实“五点要求”

一是准确定位,服务为先。教育技术装备工作要以服务为宗旨,坚持为中小学服好务,为广大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好务,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服好务,为实现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区服好务。

二是抢抓机遇,共谋发展。抓住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五个校园”建设等机遇,积极、主动、科学谋划发展。

三是开拓创新,加快发展。在探索实践中实现新突破,在改革创新中创造新业绩,推动教育技术装备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四是强化应用,提高效益。要大力推进教育技术装备在教育教学中的普遍应用,转变教师教学方式,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五是学习借鉴,打造品牌。要广泛吸取区内外的先进经验,让其他学校的优秀成果在本学校“开花结果”,让本学校的先进经验在其他学校“生根发芽”,打造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经验推广平台。

教育技术装备是学校办学的基本条件,是教育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转型期和战略机遇期,教育技术装备工作任务相当繁重。要完成使命,教育技术装备工作必须坚定不移地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用心想事,用心谋事,用心干事,不断开创全区教育技术装备工作新局面,为推进现代化教育强区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单位:1 重庆市沙坪坝区教育委员会;2 重庆市沙坪坝区教师进修学院)

作者:孙沛云 李协良

上一篇:课堂教学的高效课堂论文下一篇:高等院校财务管理教育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