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专院校精细化教学管理论文

2022-04-27

摘要:本文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的“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的思想,提出了新建本科院校的基本界定,分析了其办学特点以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困难,对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思考。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师专院校精细化教学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师专院校精细化教学管理论文 篇1:

高职教师发展影响因素综述

[摘           要]  教师质量从根本上决定了教育质量以及其人才培养的质量,从而决定了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高职教师人数持续增加。综述了近年来我国高职教师发展研究中影响高职教师发展的因素,以期为高职教师的进一步发展理清思路和方向。

[关    键   词]  高职教师发展;影响因素;教师质量

目前,教育质量研究的国际发展趋势的关注焦点从改进学校质量转移到了改进教师质量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出版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指出,“没有教师的协助及其积极参与,任何改革都不能成功”“职业教育想要能步入优质教育的行列,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便成当务之急”。我国自2002年开始扩大高等职业教育规模以来,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近20年我国高职院校教师人数增长了近40万人。高职教育发展与质量提升重点在于师资队伍建设,如何提高我国高职教师质量成为突破高职教育发展瓶颈问题的关键所在。在高职教师研究方面,直到2000年,CSSCI和核心期刊中才开始出现这方面的文章。现今,不到二十年的时间,纵观对高职教师发展研究的文献,高职教师队伍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高职教师研究的理论构建及概念分析阶段已经完成。近几年,高职教师研究开始侧重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高职教师进行精细化、细微化研究。但我国高职教师发展的研究落后于高职院校的发展速度,并且对高职教师发展的研究中,90%的文献着力强调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缺少对教师身为“人”的主体性及完整性方面的关注。梳理目前的研究发现,我国高职教师在发展方面出现了发展缓慢、发展停滞甚至退出教师职业发展的情况。而影响我国高职教师发展的因素可以归因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来自学校环境的显性或隐性的影响

学校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乃至生活的重要场所,学校的环境,如学校评价制度、硬件设施环境、学校管理氛围、校园文化环境等,对教师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1.在高职教师的评价制度方面。高等职业院校的目标是培养社会需要的技术型人才,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表明了高职院校的教师与普通本科院校的教师在培养学生方面的本质区别。因此,衡量高职院校教师综合素质的标准不能套用本科院校的衡量标准(诸如科研能力),而应根据高职院校的使命和培养目标,更侧重于教师实践专业教学能力、科研成果推广与应用方面的考核。而目前现有的高职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办法误导教师花费大量精力在著作、论文、科研项目申报等方面。

2.目前,高职院校教师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管理上的限定。大多数高职院校在管理中仍采用“科层制”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方式忽略教师的主体性,缺乏对教师主体性的理解和尊重,作为教学管理制度的对象,教师总是被动、机械地接受学校管理部门的要求和指示。在组织管理结构、权责分配等方面对教师进行规定约束的结果是教师缺乏主动参与教学管理的积极性和规划自身成长发展的空间。因此,教师在发展方面一直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教师在专业发展中主体意识淡漠,其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能发挥。受此影响,一些教师渐渐失去了一线奋斗的热情和动力,有些甚至出现了倦怠和排斥的情绪,导致其发展缓慢。

二、来自社会环境的间接或直接的影响

1.人们对高职教育错误观念的影响。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受到传统观念、教育市场化、学校合作企业方面因素等诸多方面的影响。我国近些年才逐渐加大高职院校的发展力度,受人们传统观念的影响,高等职业教育并没有完全得到社会的认同,社会上还普遍存在对高职教育的错误观念,认为接受高职教育是低人一等,这样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降低了高职教师发展的积极性。

2.校企合作深度及双方合作意愿的影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为了培养能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对高职教師的实践技能要求比较高。为了提升高职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实践教学能力,高职院校往往采取校企合作的形式,安排教师到专业对口的企业参与生产过程的管理和设计、与企业联合开展应用技术研究等。但是由于教师平时授课任务繁重以及科研压力或是由于校企双方运营目标定位、管理运作模式以及理念等方面的差异,企业并不是十分欢迎教师的参与,或是由于种种外在因素及教师个人观念的影响,校企合作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效果不明显。

3.我国高职院校能够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于其具有特色的学科专业建设和内涵式教师发展方式。然而,部分高职院校的办学盲目追求规模、数量的扩张,忽略了高职教师发展对高职学生质量提升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发展的积极性被大大削弱了。

三、来自教师个人因素对其自身发展的影响

目前,高职院校教师来源主要分为三种:(1)从原有的技校、中职、普通高专或职工大学升格为高职院校后转岗保留下来的教师。这部分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教育教学理念比较陈旧,所任教的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储备不足,不能跟上现今高职教育教学理念。(2)从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的应届毕业生。他们在普通高等教育阶段学习的知识偏重专业理论。他们毕业后直接任教,缺乏在行业企业相关的实践工作经历,并且,他们对高职教育的教学规律并没有充分的了解。在任教后,参与相关领域的培训和深入行业企业一线的机会并不多。因此,缺乏实践教学经验使相关课程的教学活动未能实现既定的目标。(3)根据教学实际需要从企业聘请的校外兼职教师。相比第二种教师,这类教师工作实践经验丰富,有着熟练的职业技能。但由于这些教师对专业理论知识系统化掌握不足,教学理论知识缺乏,也没有接受过相关执教能力培训,对高职课程体系并不熟悉,因此,在其教学过程中,往往无法使学生领会其丰富的经验知识。并且兼职教师有其专职工作,教学工作是他们的副业,他们的人事管理不归属于学校,因此,教学效果难以保障。

强烈的自主发展意识是高职教师发展的前提条件。一些高职教师专业自主发展意识不够强烈,对从事专业以及对自身身份欠缺认同感,专业发展缺乏动力,对个人专业发展现状缺少及时反思和長期规划。部分高职教师由于缺乏对高职教育的理解,或者只是把这份工作当作一份谋生的手段,个人专业发展意识淡薄,直接制约其专业发展的进程。

高职教师的成长发展是内外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所有的外部环境因素都必须通过教师的内因才能产生作用,教师发展的关键是教师具备发展的主观愿望和积极态度,即教师个体是否具有自主发展意识、能否做到自我反思、主动追求发展,主动实现作为教师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丁玮.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困境及有效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7(4):76-79.

[2]冯克江,卢士华.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9(1):64-66.

[3]何华,张怀钊.推进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10):59-61.

[4]黄茂勇.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角色困境与“自我”转向[J].现代教育科学,2016(12):34-39.

[5]黎凤环.对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职教师发展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3(5):74-75,78.

[6]李雪,汤万龙.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现状及对策[J].教师教育论坛,2017,30(5):81-84.

[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含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8]刘合群.职业教育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9]祁艳清.略论高职院校教师的转型发展[J].中国成人教育,2015(2):94-96.

[10]束华娜.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4(35):83-84.

[11]田晓艳.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现状及发展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5(13):71-73.

[12]于英,康传德,崔学勤.对高职教师专业化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4(11):76-78.

[13]袁月,方明.基于自我导向的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8(13):140-143.

[14]王庆超,孙芙蓉.我国高职教师研究热点和演进[J].职业技术教育,2017,38(7):52-57.

[15]杨林生.教育行动研究与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J].教育评论,2008(2):48.

[16]杨爽.从“管理”到“发展”: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制度研究转向[J].职教论坛,2018(6):92-98.

[17]张可.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消极影响与自我调适[J].教育与职业,2011(6):57-58.

[18]郑钢.我国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分析与思考[J].科技风,2018(5):34.

[19]郑智勇,肖林,王书林.改革开放40年我国高职教育的进展、问题与展望[J].教育与职业,2018(20):33-38.

作者:吕晓慧

师专院校精细化教学管理论文 篇2:

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特点及发展思考

摘要:本文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的“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的思想,提出了新建本科院校的基本界定,分析了其办学特点以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困难,对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办学特点;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陈蕾(1982-),女,江苏苏州人,南京工程学院教务处,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江苏 南京 211167)

新建本科院校是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国家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优化高等学校布局,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求,批准组建的一批普通本科院校。经过10余年的发展,这类高校目前已达600多所(含322所独立学院)。它们承载着我国高等教育跨越性发展赋予的重任,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办学水平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其健康发展需要得到足够的关注。因此,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的“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思想的指导下,研究这类高校的基本特征及办学特点,指出办学中普遍存在的困难与问题,引导其形成新的办学理念,明确培养目标定位,创新教学模式,提升培养质量,对促进新建本科院校发展,实现建设人才资源强国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建本科院校的基本界定

从组建时间来看,新建本科院校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从组建基础来看,它们大致分为三类:一是为适应地方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将某些地级市若干所专科学校合并为专业覆盖面较宽的综合类学院。二是为适应我国三级师范教育(师范本科、师专、中师)向两级师范教育(师范本科、师专)过渡的需要,以一些水平较高的师范专科学校为基础组建的师范类本科院校。三是针对部分行业院校的具体情况,将一批优秀的专科学校升格专业学院,如工程学院、理工学院等。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可以简单界定为: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在我国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进程中,一批高职高专或成人高校通过合并、重组或独立升格而组建的普通本科院校。“新建”是相对于原有本科院校而言的,“本科”是相对于专科而言的。

二、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特点

从深层次看,新建本科院校的“新”不仅限于时间范畴,而是蕴涵着丰富的内涵。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高等教育类型,它们在学校管理体制、办学定位以及发展思路等方面与传统本科院校明显不同。

1.学校分布以地级市为主

新建本科院校是我国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需求,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将高校设置向地级市延伸,实现高等教育区域布局结构优化的产物。据统计,在1998至2008年新建的238所本科院校中,分布在地级市的有179所,占75.2%。其生源以本地/区域生源为主,一般为二本或三本录取。

2.管理体制属省市共管、以市为主

新建本科院校中80%为“省市共管,以市为主”,就是市政府按照事业单位的方式对学校的人事、财务及国有资产进行管理,而业务指导与管理则归口省教育主管部门。这种管理体制导致新建本科院校在经费划拨上已与传统大学明显不同,它们对政府的依赖性逐渐减弱,而对学生学费的依赖性大大增加。

3.办学层次本科与专科教育共存

一般来说,新建本科院校在专科教育阶段均具有一定传统优势。因此,这类高校的本科专业设置大多基于原有专科专业基础,目前处于专、本科教育并存,以本科为主,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的转型期,其着眼点是依据产业结构调整改造现有专业,而针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开设新专业的能力较弱。

4.办学定位认同应用型本科教育

按照我国目前的大学分类法,人们容易将新建本科院校归入教学型大学。而新建本科院校认为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型大学不能充分说明自身特点,它们更认同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提法。在培养目标上,它们强调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专门人才;在科学研究上,它们侧重于应用技术的研究。

5.人才培养注重学生的从业适应性

新建本科院校注重学以致用,强调根据专业需要的技术逻辑体系进行培养。为此,其专业往往在国家规定的本科专业名称下分设若干方向,并根据地方经济行业发展需要及时作出调整;其课程体系强调专业导向而不是学科导向,注重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而不是纵向精深;其专业教师不仅要有必要的理论功底,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其教学模式提倡校企合作而不是封闭培养;其实践教学要求有足够的设备、开放的空间和必要的创新,旨在使受教育者通过本科教育,具备现场工程师应有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从而为就业打好基础。

三、新建本科院校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培养过程与培养理念尚有较大差距

目前,尽管定位于应用型本科教育已经成为新建本科院校的共识,但对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内涵、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规格要求等基本问题尚未给出完美的答案。在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解决后,在如何培养这样的人问题上,尚未实现教育理念与培养模式的一致、教学效果与培养方案的一致。

2.师资队伍是制约办学质量提升的瓶颈

师资是办学的核心资源,胜任力足够的教师是培养质量的基本保障。新建本科院校与其他高校一样,面临扩招引发的师资紧张问题。但与其他大学不同的是,新建本科院校师资问题除数量之外,更重要的是队伍结构不合理,尤其是知识能力结构严重不合理。早年从事专科教育的教师有教学经验但没从事过本科教育,新引进的高学历教师具有理论基础但缺乏实践经验,位于三线城市对高层次人才缺乏吸引力导致专业带头人水平偏低,青年教师比例偏高,实践教学教师队伍胜任力不足等等,对人才培养质量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3.经费紧张导致条件建设滞后于规模发展

教育经费投入是影响教育质量的保障性因素。近年来,新建本科高校办学规模急剧扩展,由于其教学投入受地方财政状况影响较大,基础薄弱且处在政府运作的边缘,学校纵向获得的资源和经费有限,新校区建设又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经费不足所导致的实验设备数量滞后于规模扩张,实验设备水平滞后于行业技术发展,用昨天的技术培养明天的人才问题依然存在。

4.教学改革是新建本科院校的艰巨任务

应用型本科教育作为一种有别于传统本科的教育类型,应该依据培养目标和规律,重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事实上,这类高校目前的教学模式尚未体现应用性本科教育的特色。如:课程体系仍属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课“三层楼”式的学科型构架;教学环节仍采用讲课、实验、实习等传统方法;实践教学条件以及环节设计的体系性、目的性、实效性均存在不少问题;学习评价方法比较传统,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现象尚未得到纠正。

5.教学与学生管理目前处在粗放型阶段

目前,在师资队伍建设存在问题的情况下,新建本科院校尚未把教学管理提到足够的高度,存在制度不健全、流程不清晰、执行不严格等问题。很多新建本科院校尚未形成与办学规模相适应的二级管理模式,教学单位的管理主体作用尚未充分发挥,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调控作用不足。学生工作仍处在以管理为主的阶段,服务与指导功能相对较弱。

四、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思路

《纲要》提出:“要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应该说,《纲要》对不同层次高校的同等重视为这类高校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和要求,如何抓住新的机遇,促进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的快速提升,是国家、政府和学校都要考虑的问题。为此,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

1.在国家和政府层面,要分类指导,明确归属,政策支持

新建本科院校承载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赋予的重任,它们的发展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由于目前国家对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指向不清,理论指导不足,政策扶持不够,导致这类高校的发展处于“迷茫”状态。此外,在国家层面的“质量工程”项目遴选以及教学评估上,统一的标准导致新建本科院校无力争取,归属感的缺乏迫使它们不得不向传统本科看齐,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其办学定位的偏移。要消除这种“同质化”倾向,国家和政府一是要科学划分高等教育层次与类型,加强应用型本科教育理论研究,给新建本科院校发展以明确指向,引导它们办出水平和特色。二是实施示范性建设、新建本科院校办学质量提升等专项计划,在资源配置上给予倾斜,在建设项目上给予机会,通过必要的扶植,实现其规模、效益、质量协调发展。三是建立科学的分类评估方法。制定针对性强的评估方案,强化评估的诊断和导向功能,促进它们准确定位,完善条件,夯实基础,深化改革,提高质量。

2.在学校层面,要准确定位,深化改革,创新模式

一是上接天气,贯彻《纲要》,把握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二是下接地气,立足地方,坚持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定位。三是中聚人气,转变观念,实现从决策层到执行层思想的统一。四是走合作教育之路,广泛吸纳业界的教育资源和智力支持。通过建立合作教育指导组织机构以及合作教育基地,增大业界对人才培养的话语权和参与度,形成“业界全程参与、产学深度融合”的新型育人机制。五是把办学理念贯彻到教学实践层面。实施“六化”建设,即:第一,课程体系模块化。重组课程体系,依据培养目标的知识能力要求划分课程模块,制定课程模块教学目标、质量标准和评价方法。第二,项目教学系列化。改革实践教学,强化综合实践能力培养。通过课程模块项目、学期项目、学年项目和毕业项目等多种形式,构建由简单到综合,由单一到复杂,循序渐进的系列化实践教学体系。第三,师资构成多元化。改革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模式,建立校企共享专家资源库,聘请业界专家进校授课,联合开展课程与教材建设,实行实践教学“双指导制”,毕业设计“双导师制”,学习效果“双评价制”,形成学校与业界优势互补的师资队伍。第四,教学评价多样化。以能力培养为导向,改革传统教学评价模式,采用笔试、答辩、课程论文、现场答辩、综合评价等多种方式,消除传统考试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的弊端。第五,科技竞赛普及化。广泛开展各级各类学科竞赛,把学生科技竞赛从少数人的爱好变为人才培养的必要环节,成为学生普遍参与的行为,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第六,教学管理精细化。依据教学改革需要,完善教学管理方法制度。按照二级管理模式,制定管理工作流程。实施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双线制”管理模式,强化监督机制。实行教学基本资料上网公开的制度,增强信息对称,强化对学生的指导。

参考文献:

[1]姚锡远.新建本科院校概述及其基本特征[J].河南教育,2008,(6).

[2]章跃.关于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思考[J].江苏教育,2009,(2).

[3]蒋成勇.重视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建设 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健康发展[J].国家行政管理学院学报,2009,(8).

(责任编辑:张中)

作者:陈 蕾

师专院校精细化教学管理论文 篇3:

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理想信念教育研究

【摘要】民办高职院校的入党积极分子,大都存在政治理论水平不高、理想信念不清晰的问题。要想彻底的解决存在的思想问题,就需要进一步创新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教育方法以及内容,建立三位一体的入党积极分子教育载体,深化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本文从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理想信念教育存在的问题展开探究,然后提出了增强“四个意识”教育、延伸“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建立健全教育监督管理制度、合理利用新媒体教育平台等方面的策略,具体阐述如下。

【关键词】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理想信念教育

【引言】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做好高校教师和学生中发展党员的工作,做好党员队伍教育管理工作,使得师生党员都可以做到在党为党,高职院校学生就是党的未来和希望。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是党员队伍建设的关键,强化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与培养工作,可以切实提升党员队伍的综合质量。基于经济全球化、信息传播网络化的背景下,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出现了思想多元化的情况。其存在入党动机多元化、理想信念不清晰、缺乏政治敏锐性、思想水平有待提升等一系列问题。所以,民办高职院校需要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问题、基本成因进行研究,落实实效性较强的教育方案,达到良好的理想信念教育效果。

1.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理想信念教育存在的问题

1.1对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教育重视度有待提升

基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背景下,民办高职院校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将重心放在了引入先进教学设备、合理设置课程内容、建设校园文化、提升教学水平层面,存在对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理想信念教育不到位的情况,也没有准确的对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把握[1]。就实际情况来看,一般都是部署性的工作,缺乏针对性较强的系统化教育活动,使得大部分入党积极分子都是自学,缺乏参与集中学习的机会。不仅存在监督检查不到位的问题,也没有对教育内容进行综合考评。长此以往,导致大部分基层组织关注党组织发展,忽视了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教育工作。

1.2入党积极分子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单一

第一,理想信念的教育内容比较空洞,甚至存在脱离实际的情况。基层党组织一般都是根据上级组织的统一安排、工作部署等,直接利用党员与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内容,没有引入最新的国家政策、党建理论等,也没有与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基本情况相融合,开展丰富的理想信念教育活动。第二,理想信念教育的相关内容存在针对性不强的情况。部分党组织存在不了解入党积极分子行为习惯、思想状况的问题,也存在对学生特点了解不全面的情况,导致入党积极分子理想信念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2]。第三,民办高职院校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教育方式单一,大都是以会议教育的方式,将新时代的文件精神传递给学生,主题教育方法古板,缺乏丰富的娱乐活动,大学生缺乏集中学习的机会,无法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民辦高职院校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理想信念教育建议

2.1增强“四个意识”教育,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民办高职院校针对于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需要增强四个意识的教育,并明确基础政治方向、立场、核心要求等,还需要真正将四个意识归纳到理想信念教育体系中,做好正面宣传、反面警示教育的工作。在此过程中,促进学生思想特点以及教育内容的紧密融合,提升思想教育的针对性,结合大学生的行为实际情况、基本思想特点等,开展一系列的教育引导工作,形成良好的思想意识与行为习惯[3]。首先,以理想信念教育为基础,确保四个意识、四个自信教育到位,还需要保证大学生入党动机的端正性。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确保时代经教育活动、民族精神教育活动到位,创设积极向上的教育环境,使其对创新改革的时代精神有充分的了解。其次,以道德教育为基础,做好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工作,使得大学生能对集体利益、个人利益的关系进行处理,并切实增强集体责任感、归属感。以宗旨教育为基础,做好党员先进性教育工作,切实提升入党积极分子良好的服务意识,在工作、学习以及生活中发挥出先锋模范的实际作用。在丰富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内容的时候,民办高职院校需要开展专题教育活动,将党建思想以及教育内容进行分类,鼓励学生根据不同的专题体验社会实践活动。再次,利用讨论会、辩论会、知识竞赛等一系列的方式,促进教育活动顺利开展,并且促进入党分子的相互促进与交流,达到良好的教育目标。利用校园网、微博、微信公众号等舆论宣传平台,树立良好的典型。如进行党员优秀事迹、优秀教师的宣传工作,真正发挥出榜样的影响力量。最后,鼓励大学生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如参观革命遗址、烈士陵园、革命历史纪念馆等,真正实现情感的共鸣,强化入党积极分子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

2.2延伸“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争做当代合格入党积极分子

延伸开展两学一做的学习教育理念,可以促进大学生向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在强化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教育的同时,达到良好的学习教育效果,并且成为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成才的关键点。所以,采用召集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参与党课、专题会议、党支部专题组织生活会的方式,引导大学生学习党规党章等内容,对自己提出严格的要求以及标准,了解自身与理想信念存在的差距。在切实提升理想信念教育内涵的同时,以实际行动体现出信仰理念,成为合格的入党积极分子,发挥自身的余热。在此基础上,落实教育要求。鼓励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党章党规的学习,还可以明确规定党员规矩、纪律等。在强化党章党规学习教育的同时,以整治党员的标准要求大学生,促进其维护以及执行党章党规,争做当代合格入党积极分子。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还需要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讲话精神[4]。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的重要讲话,对党建建设活动也提出了全新的思想与理论。所以,作为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来说,需要确保思想先进性,还需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对思想政治思想进行把握,还需要以重要讲话作为追求信仰的科学思想方法,并且为学习与生活提供关键的指导,为实现我国伟大复兴、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而奋斗。

2.3建立健全教育监督管理制度,完善教育考核评价体系

首先,建立配套的教育保障体系。在整合各类资源的同时,保障资源能分配的合理性,建立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理想信念教育培训基地,还可以合理化的利用经费、教师资源、教材等,为基层党组织教育工作开展提供良好的保障。在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的同时,由组织部门牵头处理,各级党组织共同建设配套的教育机制。采用推进互联网+党建的方式,发挥新媒体平台的优势,在民办高职院校内部进行入党积极分子理想信念教育宣传工作,采用网络课堂教育、建设网络党校的教学模式。

其次,落实完善的教育监察机制。对于各级党委干部来说,其需要保证理想信念制度执行情况进行跟踪与检查,以严格的执行制度、刚性制度为基础,促进工作责任落实到实处。采用创新督查检查的方式,提出专项调研、汇报、参与学习讨论等方式,给予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相应的指导。民办高职院校需要将监督重点放在支部,并对实际情况进行探究,及时了解基层创新的方法,进行经验的总结,尽早洞察存在的苗头性问题,提出相应的整改与督促方案。

最后,建立配套的教育考核评价机制,各级党组织都需要将理想信念教育归纳到单位的检查工作、考核工作中。上级党委干部利用定期、不定期检查的方式,顺利的落实企业实际情况,并对督查的结果进行通报处理,归纳到年度党建目标考核的过程中。从大学入党积极分子的课程实施、教学管理、教育质量等方面入手,做好评估以及检测的工作,落实第三方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切实提升教育质量。

2.4合理利用新媒体教育平台,筑牢引领跟党走的新阵地

基于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更加倾向于利用网络平台,所以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需要以网络平台为关键阵地,发挥大数据技术的实际效用,促进精细化教育管理工作顺利开展,达到良好的理想信念教育效果。高校党组织需要建立时尚、便捷的信念教育网络新阵地,并引导大学生坚定跟党走的信念。对于各级党组织来说,需要合理化的利用互联网+党建的思维,优化创新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理想信念教育模式,了解如何形成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新形势,提出贴近大学生的引导教育方法。采用运营理想信念教育专题网站、微博、微信等平台的方式,做好智能终端APP的开发工作,发挥出新媒体产品的实际优势,建立全新的新媒体教育格局,丰富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切實提升教育的信息化水平[5]。对于校党委来说,需要建立一站式电子党务系统,并开展自动化办公,招募以及培养更多的网络宣传骨干。利用多元化的平台进行信息的推送,能吸引大多数入党积极分子的注意力,使其关注时政热点、最新国家政策精神,筑牢引领跟党走的新阵地。

结束语:在我国民办高职院校的实际发展过程中,开展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理想信念教育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也是当下最需要解决的教育问题。大学生是我国较为宝贵的人才资源,不能缺乏信念以及理想。民办高职院校在培养入党积极分子的时候,就需要确保其忠于马克思主义,了解新时期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共产主义理念,成为对社会以及国家有用的人才。若教育形式不丰富,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存在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就会使得学生入党群体不了解国情、党情等,综合水平有待提升。基于此,民办高职院校需要立足于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实际情况,了解存在的影响因素,提出全新的创新教育思想,从根源上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了解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完善教育考核评价体系,建设高素质的学生党员队伍。

参考文献:

[1]谭雪.运用“学习强国”提升高职院校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政治理论素养探究[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3):94-96.

[2]徐飞.提升高职院校入党积极分子政治理论水平途径探析[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3):97-98.

[3]王平.高职院校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理论学习现状及提升策略[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2):102-104+113.

[4]雍楚婷,苏娜.高职院校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考核的探索——以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智库时代,2019(19):159-160.

[5]曹炳志.新形势下加强高职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党性教育的思考[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1(03):141-142.

本文系2020年广东省党建研究会课题"课程思政与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协同育人研究"(项目批准号:2020MB031);

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2020年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编号:2020DJZD-04): 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理想信念教育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潭生(1990-),男,广东惠州人,辅导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刘潭生

上一篇:高职古诗词鉴赏人文教育论文下一篇:建构主义理论下大学英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