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济审计风险论文

2022-04-21

摘要: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加强干部的管理监督,促进廉洁自律,力求从源头上搞好党风廉政建设而开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本文从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与防范等工作实际出发,针对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审计风险和难点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积极防范审计风险的措施。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企业经济审计风险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企业经济审计风险论文 篇1:

论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成因与控制

摘 要:经济责任审计是指企事业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经营承包人在任期内或承包期内应负的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所进行的审计。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着国企的建设与发展。本文首先分析了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历程及存在的问题,重点分析了风险产生的原因,最后针对风险提出来防范措施,用于防范国有企业经济责任风险。

关键词: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防范控制

一、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和发展,经济责任审计随之产生并逐渐发展成为新时期党和政府一项新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相继加入了亚太经合组织、WTO等,日前还在许多国家的支持下,成立了有助于全球经济发展的亚洲投资银行,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国有企业“走出去”和“引进来”的进程,因此,在国有企业的发展中,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在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国企经济责任审计的事件中,存在一些国企发展缓慢,管理层年薪过高等不透明现象,直接影响到国企经济责任审计的安全,给国企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这些事件的发生,都提醒着我们加强国企经济责任审计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加强国企经济责任审计,保证国企发展过程的的公开透明,提高国企的竞争实力,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历程及存在问题

经济责任审计一经产生就显示了其他审计无法替代的作用,无论是在保护国家财产的安全、完整、保值、增值方面,还是在健全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促进廉政建设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1983年我国建立国家审计机关以来,经济责任审计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利益导向阶段、契约导向阶段和体制、产权导向阶段:

第一个阶段:利益导向阶段——厂长(经理)离任审计阶段。厂长负责制决定了厂长(经理)在生产经营中的绝对权力,所以厂长 (经理)的工作状况和责任程度就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国务院颁发的《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厂长工作条例》规定:“厂长离任前,企业主管机关(或会同干部管理机关)可以提请审计机关对厂长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评议。”然而这却造成了一些领导虚报成绩,欺骗管理部门,对国家的经济安全造成了威胁。

第二个阶段:契约导向阶段——承包经营责任审计(1987—1992年)。承包经营责任制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通过签订承包合同,确定国家与企业之间的责、权、利关系,使企业具有自主权的经营管理制度。其基本形式是“两保一挂”,即企业保证完成承包合同规定的上缴税利指标,保证完成国家规定的技术改造任务,工资总额与实现利税挂钩。从当时来看,承包经营责任制有利于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企业活力,提高经济效益,但也产生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如承包经营过程中存在短期行为和经营不公,承包者负赢不负亏等,是产业结构调整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第三个阶段:体制、产权导向阶段——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1993年以后)。为了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正确评价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促进领导干部勤政廉政,全面履行职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以及干部管理、监督的有关规定,我国实行了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这一制度的实施,将有效的抑制贪污腐败的发生,促进社会主义的廉政建设。

目前,我国约有9万家国有企业,数量之庞大,更足以说明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性。然而,国企经济责任审计中尚存在着若干的问题,如国企财务制度不完善,管理层工资薪金过高不透明,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一些机构形同虚设等,这些问题的发生,直接威胁着国企的经济安全和办学质量。因此,要着重探究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并积极寻找应对措施。

三、国有企业经济责任风险产生的原因

1.国有企业财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不完善

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有效的防止内部审计风险的发生。然而,目前,部分国有企业存在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一是内部控制制度过于简单,出现控制不力现象。财务人员出现交叉现象,违背了独立性的要求,缺乏规范的控制制度;二是缺乏统一的财务管理制度,很多国企已进行或正在进行股份制改革,然而,却仍然沿用以前落后的财务制度,造成财务管理制度和方法跟不上時代的需要,从而导致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发生。

2.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机制失效

内部审计对于国有企业财务管理起着重要的监督、评价作用,有效的内部审计机制,可以促进国有企业经济和教育的健康发展。目前,国企内部审计机制缺乏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审计对象复杂化和模糊化。随着国有企业业务的不断拓展,其所需的知识技能有了更高的要求,众多的审计对象和复杂的经济责任审计关系,使得审计对象复杂化和模糊化,加重了审计工作的压力;二是审计范围不全面。审计工作要针对于国有企业财务工作的各个方面,然而,目前很多国企的审计范围指数局限于对资金筹集、资金营运等方面的合法性,未能做到全面监督;三是审计方法落后。会计电算化是科技发展的产物,然而,部分国企的财务会计方法仍停留在手工做账方面,加剧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发生。

3.国有企业财务审计人员缺乏专业素质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政策性强、难度高、责任大,要求审计人员具备较高的政策水平,较强的业务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目前,国有企业财务审计人员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缺乏专业财务审计人员。很多国企的财务审计岗位是由会计出纳等人员借调或兼任的,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财务审计的独立性。二是财务审计人员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素养。目前国企财务审计人员的年龄多为40-50岁,财务审计人员多为原来财务管理制度下的人员,并且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对财务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素养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其知识储备和素质跟不上业务的不断深化对财务管理的要求,影响力财务审计的专业性。

4.有关部门部门缺乏对国企经济责任审计的有效监管

国家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管,是有效防止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发生的外部措施。然而,由于我国国有企业数量太多,这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相关职能部门对国企经济责任审计的压力。上级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数量有限,无法对国企经济责任审计的方方面面进行有效的监督,造成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发生的隐患。

四、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1.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组织领导,积极开展任中经济责任审计

国有企业各职能部门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要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分工负责、协作配合、整体联动的工作机制。要不定期召开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交流、通报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情况,研究、解决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国有企业要积极开展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要对各部门的领导至少2-3年进行一次审计,在离任时再进行一次审计,将事前审计、事中审计与事后审计相结合。组织审计的部门要根据相关领导干部的任期时间,制定相应的审计实施方案,重点选择掌管资金量大、经济活动频繁、群众反映多的部门或单位首先作为审计对象,审计部门制定年度审计工作计划时予以统筹安排。

2.健全国有企业财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能够有效地防止审计风险的发生,促进国企财务工作按既定目标进行。国有企业要认真实行三级复核制度,财务审计人员要对审计工作底稿的真实性负责;审计组长对审计底稿进行复核,并对审计报告的真实性负责;审计部门负责人对审计报告进行重点抽核,在证据数据、法规政策、定性评价、文字表述等方面严格把关,以确保审计质量。此外,还要注重程序的节约和建立明确的奖惩机制,对国企的投資、业务活动、资金活动要按照授权、批准、执行、记录、检查的原则来进行,通过奖惩机制,调动审计人员积极性,促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

3.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改进创新审计方法

经济责任审计时间长,任务重,对实施审计工作的审计人员和所实施的审计方法的要求较高。因此,必须:一要加强财务审计人员的再学习和继续教育工作,要求社会上的专业培训专家对财务审计人员进行授课,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二要改进创新审计方法,充分利用科技发展的成果,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三要积极开展各国有企业间的经济责任审计经验的交流活动,学习企业过于企业的审计经验,提高本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水平。

4.明确职责,客观、合理进行审计评价

审计报告应对被审计领导在管理职责范围内经济活动的业绩、存在的问题、应承担的经济责任,以及本人遵守财经法规和财务制度等情况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并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如何客观公正地作出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难点之一。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必须坚持“客观、公正、全面、谨慎”的原则,正确区分主管责任与直接责任、集体责任与个人责任、前任责任与现任责任、故意责任与过失责任的界限。在具体实施审计工作时,要注意:一是紧扣被审计对象,切忌做出超出审计权限的事情;二是客观明确界定被审计对象应承担的审计责任后果,不要随意定性被审计对象的责任;三是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认真寻找证据,据实出具审计结论。

5.强化对国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监督

设计工作的监督,能有有效的方式审计风险的发生。首先,要加强国家有关部门的监督,监管部门要不定期的对国有企业进行经济责任审计,一经发现,严肃处理;二是要加强国企内部人员的监督,建立完善的内部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国有企业董事会和监事会的作用;三是加强舆论监督,接受社会公众和媒体对国企经济责任工作开展的监督,确保建言献策和意见反馈渠道的通畅。

五、结束语

我国国有企业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国有企业的审计制度、内部控制制度、监督制度到国家相关职能部门的管理等各方面来进行协同研究。完善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防止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发生,是国有企业日常工作正常开展的要求,更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它有利于提高国有企业的整体竞争力,有利于完善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促进国有企业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取得更大的发展,从而为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做出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周岚.经济责任审计浅论[J].中国商界,2010(11).

[2]田文娟.对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思考[J].现代商业,2011(12).

[3]秦小丽,常丽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其防范刍论[J].审计研究,2005(6).

作者简介:郝晓兵(1993.04- ),男,汉族,研究方向:审计学

作者:郝晓兵

企业经济审计风险论文 篇2:

浅析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难点和对策

摘要: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加强干部的管理监督,促进廉洁自律,力求从源头上搞好党风廉政建设而开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本文从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与防范等工作实际出发,针对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审计风险和难点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积极防范审计风险的措施。

关键词:国有企业 经济责任审计 难点对策

为对单位主要领导干部任职期间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以及对有关经济活动应当负有的责任进行综合性、全方位的系统审计,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制定了《中国平煤神马集团资产经营者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和《关于做好经济责任审计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审计的实施办法》(简称双审计),同时将反腐倡廉工作纳入经济责任审计的具体工作中。具体采取“一级督一级、上级审下级、同级查同级”的审计组织模式,充分发挥“联合审计、委托审计、分片审计、互查互审”等多种形式的审计职能作用,力求不断加大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强度和力度,扩大和延伸审计覆盖面。集团层面所开展的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主要为集团公司控股的子公司、分公司的企业领导人,而集团所辖中层单位内部的审计对象,则由中层单独设立的审计部门和“划片”审计机构实施。本文结合实际就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难点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几点对策。

一、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主要难点

(一)“事后审计”的单一性直接影响审计作用的发挥

现行经济责任审计多为单一的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因受种种因素制约,“事中审计”几乎未曾开展起来。因企业干部调整的无规律性和集中“调干”批次性,且经济责任审计属综合性的全面审计,工作量大、审计期间长,往往造成审计项目的“扎堆”和“应接不暇”,难免影响审计的工作质量和效果。尤为关键的是,干部任免制度尚不能做到“先审后离”,往往难以发挥审计应有的作用。

(二)审计评价与责任界定难

一方面,由于审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审计的深度和广度不够,所涉及的层面过窄,审计评价质量难以保证。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超越权限的全面评价。对一些与本职工作无关的业绩加以确认,且该责任是否与经济责任无关也难以界定。2.狭隘片面的简单评价。认为任期经济责任与通常的财务收支审计没有差别,同样采用先讲成绩、再谈问题的方式对其进行评价。往往仅对领导人所在单位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并进行相应的简单、片面评价,既不客观又有失公正。3.审计内容过多,造成审计评价目的不明确。为了避免矛盾,审计评价往往仅就事论事,泛泛而论。4.目前并未建立一套比较健全的、便于操作的、规范性的评价体系。未对如何评价、具体评价哪些经济责任审计指标、用何种标准进行评价以及评价办法加以界定,使操作具有一定的困难。

另一方面,企业领导人的经济责任难以界定,涉及经济责任的归属、准确掌握经济责任产生的时间、识别当时的环境和条件、分析造成经济责任产生的原因以及经济责任的性质等问题。大多数情况下,由于被审计领导人员的经济责任审计时间长、事项多、经济环境复杂等因素,很难十分明确地对经济责任进行界定。

(三)企业党政领导应同岗同责

在国有企业运营的具体过程中,党委书记和行政负责人共同享有企业的最高决策和领导权,仅在具体事务的日常处理中才有所侧重和分工,尤其是在“三重一大”事项上难分高低,个别单位还会出现党务领导的“绝对控制权”现象,即其行政负责人仅为名义执行者,无权对日常事务进行管理。企业党政领导任期届满时均应实施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而在审计实践中仅对行政负责人实施经济责任审计。需要注意的是,开展对党务负责人的离任审计时,也将遇到一些操作环节的实际问题和困难。

(四)审计结果未能得到充分的重视和运用

对领导干部进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时,其结果作为组织部门考察、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之一,理应得到充分的利用。但目前由于现行干部任用、管理模式的“先离后审”所限,缺乏足够而明确的法规保证,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往往落实难、效力差。此外,由于原领导即被审计人已经离任,新任领导刚刚接手工作,虽然也希望审计人员全面、彻底地反映前任领导遗留的潜在问题,以便了却旧账、划清责任,但却可能以种种理由拒绝处罚,增大了审计处理的难度。

(五)审计追究、问责、整改难

在审计实务中,被审计单位往往不重视审计结论的落实和整改,更做不到防微杜渐、引以为戒,导致审计职能作用弱化以及审计成本加大。更为关键的是,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问责、追究难,不是被审计单位现任领导不愿接受对单位的经济处罚,就是相关责任人推诿、拖延、消极应对。尤其是审计报告下达后,审计部门需要建立审计回访制度,针对需处理处罚事项跟踪监督并落实,实务中往往因审计任务重、人手缺而流于形式,直接影响了审计责任追究、整改的效力和效果。

二、做好经济责任审计的几点对策

(一)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坚持实行“双审计”

因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特殊,经济责任审计缺乏企业主要领导人的重视与支持则很难开展。为此,企业应建立健全由组织、纪检、监察、人事和审计等有关职能部门组成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升格或高配经济责任审计部门,由集团主要领导牵头,加强组织领导,制定议事规则,规范审计程序,明确成员职责,严明审计纪律,使各有关部门能够协调运转、相互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确保牵头部门具体负责管理、协调、指导、监督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同时,审计实践中还应实行经济责任审计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审计的“双审计”制度,将反腐倡廉工作融入到经济责任审计中。

具体实施“双审计”时,组织部门应高度重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始终起主导、统领和推动作用,并注重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作为企业领导人管理和考核的重要参考依据;纪检、监察部门则从加强企业领导人管理和廉政建设的高度提出要求,参与检查企业领导人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及《国有企业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若干规定》的情况和廉洁自律、“三重一大”制度等的执行情况;审计部门按照企业领导人管理岗位职责、廉政建设等方面的要求,牵头组织、落实审计方案,会同纪检监察、财务资产、人力资源、经营管理等部门共同进行现场审计,及时沟通审计情况,共同研究问题,力求出具及时、公正、真实的审计结果。

(二)经济责任界定要审慎和明确

1.分析主观与客观的责任。责任人为牟取个人和小团体利益,因滥用职权、徇私舞弊、官僚主义、玩忽职守等给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属主观责任;由于受不可抗力影响或国家经济改革过程中有关条例、措施不完善,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等客观原因,使单位经济决策、经济活动的效果受到影响的属于客观责任。对于客观因素影响,审计评价时应予以注明,对于由于政策性盈亏引起的情况,应做出相应的分析、调整和说明。

2.分析集体与个人责任。决策者既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个决策团体。不能简单地将企业一项决策的成功与失败归结于单位领导个人。由于集体决策造成的失误,应由集体负责;由领导者个人决策造成的失误应由个人负责。对于决策程序不规范、提供决策的依据不全面、不真实等,也应由领导者个人负责。

3.分析工作失误与舞弊责任。审计评价时应严格区分一般的错误与故意的舞弊行为。可从两方面进行衡量。一是需要衡量行为的性质。如果经过分析,确定行为的发生确实是无意识的,则可将其视为错误;如果行为的发生是有意识的,即经过策划和预谋的则应评定为舞弊问题。二是需要衡量行为的结果。如果经审核认定,虽然发生了不应有的行为,但该行为并未使公共财产遭受损失,个人也未获取私利,则可以评定为失误;如果行为的结果使国家蒙受损失,或利用职务便利谋取私利,或弄虚作假,有意欺骗,则可评定为舞弊。

4.分析直接责任与领导责任。对主观责任、个人责任和舞弊责任应界定为直接责任;对客观责任、班子责任和工作失误可以界定为主管或领导责任。

(三)审计评价要重点突出、言之有据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应突出四个重点:一是财务活动评价。对整个任职期间的财务收支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评价。二是关注是否存在重大决策失误。重点对投资行为的规模、结构、决策程序、资金来源、资金管理、效果效益等情况进行评价。三是企业内控制度是否健全有效。重点对各项业务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制度、廉政建设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进行评价。四是个人执行财经纪律和廉洁自律情况。

(四)积极开展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实现审计“关口”前移

任中审计与离任审计相结合的机制是经济责任审计落实的有效保障。作为今后经济责任审计的一种主要工作方式,其审计的方式和内容需要不断的改进、完善,审计的定位和目标也必须不断的发展、深化,任中审计期限根据企业负责人的任职时间长短和有关企业负责人监督管理工作的需要来确定。开展任中经济责任审计的意义主要在于:一是实现监督关口前移,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二是便于问题的整改,有利于促进问题的解决;三是适应企业负责人管理监督工作的需要,有利于审计成果的转化利用。

(五)积极探索“先审后离、审后再任”的干部任用新方式

要使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真正落到实处,使审计结果发挥出约束干部勤政廉政、真抓实干、绩效实在等根本性作用,就必须改进现行的干部管理和任用办法,积极探索干部使用“先审后离、审后再任”的新方式并进行试点,明确“先审后离”的基本操作规程和用人制度。即在组织部门确定某个干部新的任用前,建议组织部门预留一定的考察期限,留出一段正式任命的“到任缓冲期”,首先接受原岗位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为经济责任审计留出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待审计结果形成后,落实违纪事项整改,完成前后任交接,组织部门参考并根据审计结论予以正式任命和奖惩,以保障组织部门干部进行任免的严肃性和审慎性。

(六)创新审计形式,积极推行“委托审计”和“邀请审计”

充分挖掘基层单位的审计力量资源,采用集团总部委托审计形式,“划片”集控审计人员开展审计工作,使集团各层面、各板块、各分片的审计任务得以落实。同时,积极探索业界其他单位的相互邀请审计,尽量回避“人情干扰”,并实现审计的业务交流、相互取经,力求不断加大审计工作力度,延展、扩大审计覆盖面。

(七)积极借助政府审计和社会中介审计的力量

企业应有勇气摒弃“家丑不可外扬”的习惯性思维,只要事先沟通和达成一致的审计目的和利益共识,变被动地接受上级审计为积极主动地邀请政府审计和聘用社会中介对某一离任项目进行深度审计,非但不会对企业造成利益损害,反而会大大提高审计的严肃性、权威性,提高审计的工作质量和效果,进而引起企业各级在任干部的高度重视,激发管理企业的责任感和积极性,有效达到企业规范运作、廉洁从政、有效内控、防范经营风险的积极目的,进而不断加大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力度和权威性,以期提高审计结果的质量和有效性。

作者:王启山

企业经济审计风险论文 篇3:

基于优化营商环境下工程审计风险及防控分析

摘 要: 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营商环境在不断优化,在此环境下的工程审计要具有合理、服务及公开性。通过相关审计工作,可以规范工程投资,预防或降低工程建设项目风险,提高工程项目安全性和合理性,保障工程建设顺利实施。目前,在审计过程中仍存在各种不同风险,影响审计质量和效果,开展工程审计风险的防控有着重要意义。本文,简要分析了,客户工程审计风险的成因,提出审计组织规避工程审计风险的建议。

关键词:工程审计;风险;防控;分析

1 客户工程审计风险发生的原因

1.1项目隐瞒

周期性长的工程项目,建设过程涉及各种利益。在利益的驱使下,不同的利益主体可能会采取各种欺诈行为获取利益。比如,在施工过程中,中标人故意使用劣质材料,偷工减料;或者施工单位管理人员滥用职权,以权谋私;或内部员工与外部人员相互勾结,签订虚假合同,获取不正当利益。这些行为会带来审计风险。

1.2缺乏风险规避体系

一般项目审计过程比较复杂,涉及项目审批、初步设计、招标投标等多个方面,目前我国还缺乏完善的风险规避管理体系,在审计过程中缺乏科学的审计依据,不能保证审计效果,容易引发审计风险。另外,审计方法和审计人员使用的软件都可能存在审计风险,因为不同的审计软件,审计重点不同,各种审计方法也存在一定的缺陷,这些方法都可能带来项目审计风险。

1.3审核要求的变更

由于市场经济环境存在不稳定性。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变化,工程审计的要求可能会不断变化,审计职能也需要不断完善。有关部门需要根据工程审计的要求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但这导致不同部门的工程审计侧重点不同,造成审计风险。

2客户工程审计风险控制

2.1建立风险防控表

对于客户建设工程结算内部审计而言,审计的准确性和合理性是非常重要的。根据相关建设工程的特点,结合以往审计经验,建立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的建设工程结算审计风险识别表,如表 1 所示。

2.2加强审计的风险管理

为规避项目审计风险,必须完善项目风险管理体系,同步实施监理和相关工作。在施工过程中,要加强施工过程监理,重点做好施工阶段监理,采取完善的质量控制措施,科学分工,明确职能,实现相互监督,提高规避审计风险的效率。同时,可以通过项目内部评估体系,有针对性地评估已完成的审计项目,审查证据,及时纠正发现的错误。建立审计监测数据库,协调各部门工作,提高负责人的责任感,加强项目管理,积累审计评价经验。

2.3改进信息披露

在相关的项目审计过程中,可以与被审计客户和委托单位进行交流沟通,公开信息,提高信息的公开性,督促被审计单位提供真实、完整的信息,以书面通知的方式公开相关工程信息,提高信息透明度。

2.4改进审核流程

根据相关规定,工程结算文件必须经审批后方可办理最终付款。此外,因设计变更和项目签证引起的项目价格调整也需要履行审批手续。由于内部审计的作用是确保企业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和合规性,检查结算报表是否按时编制,审批是否依法完成,从而降低管理风险。一般的审计流程如图1所示。

3 结语

在现今市场经济环境逐渐开放的情况下,客户工程审计中的一些审计风险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加强对项目审计风险的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确保风险在可控范围内,最大限度地降低审计风险的影响。同时,审计机关要坚持依法审计,扎实推进工程项目的全过程跟踪审计,创新审计管理,提升审计工作整体效能,更好助力优化营商环境。

参考文献:

[1] 杨琳 . 工程审计风险模型的设计构建及具体应用 [J]. 企业改革与管理,2018(24):190-192.

[2] 孟庆霖,戴斐斐,张耀心 . 风险导向工程审计策略 —— 以能源互联网工程审计为例 [J]. 会计之友,2018(18):135-140.

[3] 孙秀丽 . 基于内审视角谈工程结算审计中存在的风险及解决措施 [J]. 价值工程,2018,37(17):96-97.

作者:江文缨

上一篇:课堂案例教学管理论文下一篇:语文课堂板书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