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济审计模式论文

2022-04-19

[摘要]不同内部审计模式对公司治理效应的影响也不同,那么究竟采用哪种内部审计模式才能使其在公司治理中发挥最大的效应呢?这是亟待研究的课题。因此,本文采用传统的规范研究方式,在论述了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的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剖析内部审计对公司治理效应影响的作用机理,进而分析不同内部审计模式对公司治理效应的影响,从而为公司选择最佳内部审计模式提供有效建议。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企业经济审计模式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企业经济审计模式论文 篇1: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应用

摘 要 为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需要采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关键词 风险导向 审计模式 经济责任审计

文献标识码:A

2010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这一规定是加强经济责任审计法规制度建设、规范经济责任审计行为、促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科学发展的现实需要,对于增强领导干部依法履行经济责任意识、完善领导干部管理和监督机制、促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责任审计对企业领导任职期间的财务收支、重大经济决策、内控制度的建立和执行、个人经济责任等情况进行全面审查和评价,是有关部门考核、任免、选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受审计对象任期长、内部控制完善程度、审计成本、审计经验等影响,经济责任审计可能存在未能发现错误和舞弊,导致审计评价或意见不公正。为了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需要采用新的审计技术——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一、经济责任审计中运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必要性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高风险性需要运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是指由于审计人员的失误或其他客观原因,导致经济责任审计结论不实,对被审责任人任期内的经济责任做出不恰当评价的风险。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除具有一般审计风险的特征外,还有其自身的独特性。

首先,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和内容日益复杂。除了传统的财务审计外,审计内容还包括效益审计、管理审计和决策审计等,审计人员做出公正客观结论的难度加大。其次,经济责任审计中被审责任人身份特殊。被审责任人是公司高层管理人员,为了维持公司的良好形象或保证完成考核指标,他们会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利用其特殊地位和权力来为其舞弊目的服务。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立足于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分析,以被审单位的经营风险为出发点,以识别、评估和控制企业的重大错报风险为核心,综合运用战略管理分析工具,以确定审计的重点和范围,对高风险领域进行重点审计,从而将审计风险降低到可接受水平。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传统技术方法落后,需要采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

传统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通过直接测试内部控制,根据内部控制测试的结果决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审计重心停留在事后检查阶段,专注于检查结果;审计视角局限于会计记录,偏重查账。将审计资源投向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往往不注重从宏观层面上了解企业及其环境。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将审计视野扩展到被审计单位宏观战略决策,对被审计单位所处的宏观背景和行业环境进行分析,以全面理解企业总体发展战略,识别显性的战略风险,分析客户的内部经营风险,将风险的分析与评估扩展到非财务信息领域并贯穿于审计过程始终。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应用

在经济责任审计中使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应把握住风险导向的核心内容:一是从宏观上把握审计所面临的风险,注重对被审计单位经营环境、经营风险和战略管理进行分析;二是注重运用分析程序,综合分析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三是扩大审计证据的外延,审计证据不仅应包括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所获得证据,还应包括了解企业及其环境所取得的证据。

(一)审计计划阶段,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进行调查分析。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立足于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价,以此作为出发点,制定与被审计单位相适应的审计计划,实施审计程序。因此,在计划阶段审计人员应以评估战略风险、经营风险为切入点,由上而下,由宏观到微观,广泛了解信息,大量运用分析工具,预先确定被审计单位重大风险范围,合理分配审计资源,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率。

首先,分析被审计单位外部环境。(1)一般宏观环境分析应设法确定和把握四个关键因素:政治和法律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和文化因素、技术因素所产生的机会和威胁;(2)行业环境分析有两个主要目标:一是衡量市场和单个细分市场的吸引力,确认竞争对手的盈利能力;二是要了解市场动态;(3) 经营环境与竞争环境分析,确定企业的客户群组和他们未满足的需求,认清现有和潜在的竞争对手以及它们对企业构成的竞争程度。通过外部环境因素分析,识别来源于被审计单位外部的风险。

其次,分析被审计单位的内部环境。主要包括:风险管理理念、风险偏好、治理结构和组织结构等。通过内部环境分析,识别来源于被审计单位内部的威胁。

再次,全面评估、分析被审计单位风险。根据前期的调查,识别和分析财务报表层次,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的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根据评估风险的优先次序确定审计的重点和范围,提高审计效率,有效地降低审计风险。

(二)审计实施阶段,合理配置审计资源,注重运用分析程序。

审计实施阶段,审计资源的合理配置是关键,也是风险导向审计的出发点与归宿。在讲“效率优先”原则的同时,应结合重大错报风险各因素的综合分析与判断,将审计资源向重点风险领域倾斜,对于高风险层次的风险因素甚至可全面详查,对适中风险和低风险的可采用少量抽样的方法。

风险导向审计的核心是分析性程序的运用,它有利于审计人员在审计中发现风险点,提高审计的效率和效果。分析性程序贯穿于风险导向审计的各个环节,它可以用作风险评估程序,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当使用分析程序比细节测试更有效地将认定层次的检查风险降至可接受的水平时,分析程序可以用作实质性程序。分析性程序的结果应被其他程序取得的证据加以佐证或解释。对于分析性程序发现的异常或意外事项,应相应追加细节测试。

(三)审计报告阶段。

在完成上述工作后,全面总结前几个阶段的测试结果,再一次地考虑所收集的审计证据能否足以支持审计人员发表恰当的审计意见。一方面对被审计负责人任期内业绩进行评价,另一方面从制度层面、流程控制和机制建设等方面,深刻剖析问题形成的原因,要对业务风险进行充分揭示,通过审计报告,使被审计单位真正从审计活动中获益。三、现代风险导向应用中需要努力解决的问题

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应用于经济责任审计实践,还存在一些障碍,需要从制度保障、技术保障、人才保障等方面入手,为引入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创造条件。

(一)转变经济责任审计的观念。

经济责任审计以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忽视了对企业未来财务潜力、发展能力等影响企业长期发展信息的审计,缺乏有关企业战略风险、经营管理风险等审计信息,并导致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不全面。随着利益相关者越来越关注企业未来的发展能力和竞争优势,对领导者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应从任期内、静态和单一角度转变到企业长远发展、动态和多角度的评价上,将长期价值观融入到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中。

(二)提高审计人员的执业素质。

审计人员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具体执行者,其道德和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质量的好坏和审计风险的大小。采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不仅要求审计人员拥有管理、财务、法律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掌握战略管理、营销分析等一切与公司运作相关的营销学知识和信息系统技术,还要有较高专业判断能力和丰富的执业经验。因此,加强审计队伍建设,要从培养审计新理念入手,重点开展以各个行业的生产经营特点、经营环境相关的背景知识、风险评估与分析性复核的分析方法为主要内容的培训,使审计人员能够熟练运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先进技术和方法。

(三)建立健全信息库。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主要特征是审计重心的前移,在计划阶段就必须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整体环境,以此评价风险,有针对性的设计审计程序。因此,有必要建立功能强大的信息库,以满足审计师在风险评估时了解企业战略、流程、风险管理、业绩衡量的信息需要,提高效率。

审计自诞生以来,审计环境一直在变化。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引入到经济责任审计中,是审计工作的发展方向和现实选择,在实践运用中还需不断的完善和创新,以充分发挥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优点,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 参考文献:[1]谢荣、吴建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基本内涵分析.审计研究.2004年第5期,26-30页.[2]张龙平.国际审计风险准则的最新发展.财会月刊.2005年第1期,36-37页.[3]丁瑜.审计风险模式的演变及风险导向审计的新发展.当代财经.2006年第11期,118-121页.[4]谢荣、吴建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研究与实务发展.会计研究.2004年第4期,47-51页.

作者:肖羿

企业经济审计模式论文 篇2:

浅析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模式对公司治理效应的影响

[摘 要]不同内部审计模式对公司治理效应的影响也不同,那么究竟采用哪种内部审计模式才能使其在公司治理中发挥最大的效应呢?这是亟待研究的课题。因此,本文采用传统的规范研究方式,在论述了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的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剖析内部审计对公司治理效应影响的作用机理,进而分析不同内部审计模式对公司治理效应的影响,从而为公司选择最佳内部审计模式提供有效建议。

[关键词]内部审计;公司治理;治理效应

1 绪 论

到了21世纪,公司治理更加受到人们的瞩目,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实践中,“公司治理”一词频频出现并受到各国重视。在此背景下,内部审计作为公司治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尤其是其在各大案件中的杰出表现,不仅令公司董事和高管层意识到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同时也得到了各国上市公司以及监管部门的重视和肯定。21世纪不仅是公司治理的时代,更是内部审计的时代。

2 相关概念界定

2.1 内部审计

IIA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对于内部审计的定义是:“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其目的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内部审计从最初的企业经济活动进而拓展到管理活动领域,对公司治理效应产生较大的影响。

2.2 内部审计模式

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内部审计模式有着不一样的理解。第一种理解是将内部审计模式看作公司内审工作的总体思路和基本构想,用来决定内审工作方向,对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第二种理解是从公司治理的角度出发,认为内部审计模式指的是内部审计机构在公司所处的地位,即内部审计机构在公司组织结构中的隶属关系。

本文旨在研究内部审计模式对公司治理效应的影响,因此应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来定义内部审计模式。基于这个角度将内部审计模式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非独立内部审计模式,另一类是独立内部审计模式。而后者又包括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总经理、监事会、董事会以及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四大类。

2.3 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也称法人治理结构,它研究的是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情况下的“代理人问题”,要解决的中心问题就是如何降低代理成本,保证经理层能以股东的利益为目标,履行自身的义务。它是公司制的核心,是明确划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之间权利、义务和责任以及明确划分相互制衡关系的一整套制度安排。

2.4 公司治理效应

有效的公司治理能够有效降低代理成本,保证公司绩效持续提高,公司价值不断增长。因此,公司治理效应是指通过有效的公司治理解决“代理人问题”,降低代理成本,确保经理层履行义务,从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公司绩效,实现公司价值的提高,为广大投资者谋取利益。

3 内部审计对公司治理效应影响的作用机理

内部审计对公司治理尤为重要。想要增强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功能,就必须了解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发挥作用的方式。内部审计模式对公司治理影响的作用机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3.1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是公司治理结构不可或缺的部分。回顾公司治理结构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虽然公司治理结构在不断完善,但是仍然存在着一定缺陷。首先,由于董事会的监督不到位,不能有效约束经理层履行自身的义务,使得经理层往往以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不是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进行经营决策;其次,很多公司虽然设有监事会,但实际上监事会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3.2 报告重大审计事项

内部审计机构除了监督的职责之外,还有向上级汇报公司情况的责任。当有危及公司利益的情况出现时,比如财务舞弊、违法行为、内控失效等重大审计事项,内部审计机构应及时向上级报告。这有利于高层及时发现企业的各种问题,防止问题恶化,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3.3 评价内部控制有效性

内部控制是企业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而在企业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段与措施的总称,也是公司治理的重要构成因素。内部审计机构基于风险评估,并结合有关法律的遵守情况来评价公司治理控制程序的有效性,向上级报告。从而保证了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4 不同内部审计模式对公司治理效应的影响

4.1 非独立内部审计模式

非独立内部审计模式是指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财务部门或财务总监的内审模式。这是最原始的模式,注重财务审计,这种模式下内部审计机构负责向财务总监或财务部门报告公司的财务状况。这种模式下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层次和地位过低,导致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而这两大特性正是内部审计的灵魂所在。这种审计模式仅仅作为公司财务管理手段,不能直接为经营决策者服务。结合内部审计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如今少有上市公司采用非独立内部审计模式,这也从侧面反映了该内审模式的治理效应较差,已逐渐被淘汰。

4.2 独立内部审计模式

与非独立内部审计模式相比,独立的内部审计提升了内部审计的设置层次和地位,增强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有利于内部审计发挥其对公司治理效应的影响作用。而独立内部审计模式又分为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总经理、监事会、董事会以及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四大类。不同独立内部审计模式都有各自的特点,下面对几类独立内部审计模式及特征进行分析。

4.2.1 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总经理

隶属于总经理的内部审计机构负责向总经理报告,能为总经理决策提供有效信息。它在总经理的直接领导下,监督和控制其他部门的职能履行情况,有效保证内部控制的执行。这种模式使得内部审计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有效监督管理其他部门并且为经理层决策服务。但是这种模式不能对经理层进行监督和控制。因此还是不能很好的发挥出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应有的作用。

4.2.2 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监事会

监事会是由股东大会选举的代表以及由公司职工民主选举的代表组成的,对公司的经济业务活动进行监督,并对董事会和总经理行政管理系统行使监督的内部组织。隶属于监事会的内部审计独立性最强,审计范围最广。但是,监事会领导下的内部审计只注重监督而忽视了服务。而且,监事会对公司业务并不熟悉,加上监事会成员本身地位并不高,因此监事会领导下的内部审计很难发挥作用。

4.2.3 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

审计委员会是指董事会里的一个主要由非执行董事组成的专业委员会,其目的是监督公司的会计、财务报告以及公司会计报表的审计。

5 结 论

本文通过规范研究的方法,研究内部审计模式对公司治理效应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不同内部审计模式对公司治理效应的影响不尽相同。非独立内部审计模式并未进入受托责任关系,作用甚微,并且已经逐渐被上市公司所淘汰。而独立内部审计模式虽然都已进入股东、董事会和经理层这一受托责任关系,但由于独立性和权威性的不同,对公司治理效应的影响也不同。独立性和权威性是内部审计的灵魂,只有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模式,保证其权威性,才最有利于发挥其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因此,上市公司必须结合自身现状,采取具有很高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的内部审计模式,充分发挥内部审计职能,有效降低代理成本。

参考文献:

[1]林培洁.公司治理中的内部审计机制探讨[J].特区经济,2013(7):168-170.

[2]李云婷.浅谈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模式[J].北方经济,2009(1):61-62.

作者:钟楚璞

企业经济审计模式论文 篇3:

物流运输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本文从物流运输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概念和目前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通过探讨分析了经济责任审计的科学性和非财务指标的完善性。给出了物流运输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建议,提高了责任审计的监督作用,明确了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与企业文化关系,是保证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基石。

关键词:物流运输企业 责任审计 问题及对策

物流运输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审计机构和人员在进行效益审计时,依照干部管理权限和干部管理部门的职责,采用的能够反映被审计事项效益数量特征的具体的数值。委托对企业负责人及其所在企业的资产、负债、损益的事实,能够反映被审计总体内特征的整体。通过审计人员的综合分析判断,对物流运输企业负责人对履行职务的质量做出综合性的评价。审计中的主要是资本收益率、社会贡献率和资产报酬率等。在物流运输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要注意发现和解决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解决方法。本文着力从物流运输企业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意义,存在问题和对策建议几方面对加强铁路经济责任审计问题探讨。

一、物流运输企业经济责任审计

物流运输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是对企业的投资和经营活动的审核,审核中对企业的效益问题也必然在审计范畴之中。例如:企业计划的责任目标是否完成;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是否具有真实性与合法性。要从财务凭据的资产、负债、损益、收支来进行审核。企业的投资活动有很多形式,企业在投资活动中是否严格执行了财经法纪制度;是否是为扩大生产规模而进行的投资,对企业的审核要复合有效性;在考核其效益性的指标时,对于企业的重大经营决策是否合规,是否具有科学性;对于企业的投资回收期、投资回收率,收入增长情况,对职工福利的影响程度;在建设工期、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和单位生产能力投资,对企业经营及可持续发展状况都是经济审计的目标。通过审计工作,来评价企业领导人员执行国家财经法规、履行经济职责和廉洁勤政状况,促进企业加强和改善经营管理,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人事(组织)部门考核任用领导干部提供重要依据。然后确定企业的审计标准,这样可以健全和完善铁路资产经营责任制,

二、目前物流运输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1.物流运输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科学性。物流运输企业的财务指标受会计政策的影响,可能会对企业的绩效评价不能真实地反映客观实际。因此,在审计过程中要以账目数目为依据、不要对数据进行评价和分析,因为,如果企业选择了不同的会计政策,在会计报表中就会产生不同的会计数据。目前物流运输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要准确反映出经营管理的整体水平,如果只对其经济业务进行审查还不足以做出客观真实性判断,因为许多所凭据的会计数据在计算同一财务指标时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因此审计工作不能只看到数据而没看到实质问题,因此,要科学的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还必须审查企业的全部经济行为,有些数字的体现可能是企业盲目追求财务指标的结果,必须综合审计财务管理和其他方面的经济投入管理情况。

2 .物流运输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非财务指标的完善性。铁路运输企业现实情况看,在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指标体系中,对非财务指标的评议,随意性较强。虽然近年来由于运输成本整体趋紧,但物流运输企业经营者的基本素质、对社会服务的满意度、运输能力的管理水平、铁路发展的创新能力、铁路经营的战略步骤、列车提速的技术装备是否到位等这些非财务指标,是制约铁路发展的瓶颈,但是由于没有定量的分析指标,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难以保证评价标准。因此,通过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控制,发现问题,使审计评价工作成为经济责任审计的难点。

三、物流运输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建议

1.加强物流运输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监督作用。要完成创新的审计工作,传统的审计方法已经显得力不从心 ,还要借助高新技术的发展,利用计算机技术加入企业经济责任的辅助审计,目前在我国对这些指标的审计还在完善中,还没有通用性的软件,但在企业经济责任的审计过程,坚持账面审计和外围调查相结合,注意对非会计资料的审计,查账与查实有机结合,避开表面信息的干扰。使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平衡,这已经成为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指标体系的发展方向。

2. 物流运输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与企业文化。物流运输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要求高、难度大,需要审计人员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要做到这一点与企业文化的成熟具有必然的关系。企业文化是一种新型的管理理论和实践理念,它绝不仅是虚无飘渺的精神,它是贯穿在企业中经营管理者和广大员工任何活动中的“灵魂”。作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具备扎实的财经、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也是企业文化体现在科学的管理制度的事例,企业文化是科学管理制度的灵魂,只要具备企业理念就会使企业文化为了实现其战略目标从宏观、全局的角度,全面地、历史地看待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要切实加强审计人员的企业文化的融入,对于审计人员也一样,需要审计人员也融入到企业文化之中。使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人员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适应日益发展的经济责任审计的需要。

四、结语

物流运输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问题及对策的探讨,是对物流运输企业各级负责人经营目标情况的审查和评价。通过探讨,明确了要做好审计工作,不仅需要在财务指标中进行审计,也需要创建审计的非财务指标体系,这种经济责任审计的模式已经跳出财务收支审计的范畴,增加了评价市场份额、质量、人力资源、顾客满意度等方面的审计指标。这样才能促使物流运输企业不断强化内部控制、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营效益,真正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春丽.浅谈铁路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J].商场现代化. 2010(12)

[2]李耀萍..我国效益审计问题研究与对策思考[J].财会研究2007(11)

l3]单纯.提高铁路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效率的建议[J].铁道运营技术.2009(7)

作者:周松梅

上一篇:邻避效应公共政策论文下一篇:汽车信贷风险控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