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论文

2022-04-19

[摘要]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带着时代烙印和特殊使命诞生,区别于外部财务报表审计。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通过审查管理层职责履行状况、对法律法规的遵守、决策的科学合理性等致力于划分管理责任、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益。但目前企业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应用仍存在较多问题,例如未充分利用审计结果、相关制度未能与之匹配等。文章将结合对A公司股权处置方案的分析对上述内容进行阐述。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论文 篇1: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应用

摘 要:通过应用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能够有效地对企业领导人员的管理制度进行监督及其完善,使企业领导人员能够自觉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使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得到提高,从而有效地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益和质量。然而当前在我国的经济责任审计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完善,保障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应用效果,充分发挥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企业;应用

审计制度是国家的一项重要廉政制度,其目的在于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在企业中实行经济责任审计,能够对企业领导人进行更好的监督和管理,从而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和内部管理水平,减少和杜绝企业运行过程中的腐败问题,推动企业的健康发展。本文对于经济责任审计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分析了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当前企业在应用经济责任审计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应用对策。

1 企业的经济责任审计

所谓的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在企业领导人的任职期间,要评价、鉴证、监督和审计企业领导人应当负有的经济责任,包括对损益的效益性、合法性、真实性的责任,对企业的负债和资产情况的责任等等[1]。经济责任审计的基础是财务收支审计,对审计结果进行人格化,也就是对审计结果进行落实,主要落实到人的经济责任上。

1.1 具有特定的审计对象

与一般的审计活动相比,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是比较特殊的,其审计对象是企业的领导人。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对审计事项的界定主要是以领导人的任期为依据的,对任期内的相关经济事项进行审计。因此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就是企业在该领导人任期之内的一切经济活动。

1.2 具有综合性的审计内容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内容具有综合性,并非以单一的事项和类型为内容,不仅包含了常规设计的内容,还对专项审计的内容有所涉及。对企业领导人在任期内的经济责任的界定应该以财经法纪审计、经济效益审计、财务收支审计来决定审计企业领导人在任期内的管理结果和管理行为,从而对其应该负有的责任以及管理水平进行评价[2]。

1.3 具有明确的审计目的

企业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比较明确,就是审计和监督企业财务收支的有效性、合法性和真实性,以此为基础来对领导人的经济责任进行正确的评价。同时还要对领导人在任职期间的,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进行确定,使主管部门、纪检监察部门、组织人事部门能够以此为依据进行干部的使用、评价与考察。

1.4 具有多种新的评价标准

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标准具有多重性。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既能够为审计的实施提供准绳,又能够提出相应的审计意见,以此为根据做出审计决定。由于其审计内容具有复合型,以及审计客体具有差异性,因此必须使用多重性的评价标准,要适应企业财务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和企业财经法纪审计,以及个人受托经济责任审计的标准等[3]。

2 实行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

实行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作用在于建立健全企业领导干部的任用和选拔机制,维护企业的财经纪律,对企业领导进行约束,推动企业人事制度的改革[4]。

2.1 对企业领导的管理监督制度及其完善

应用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能够为企业领导的经济业绩评价提供数据化、指标化和具体化的标准,从而使企业能够提高对领导人员的考核质量和水平。

2.2 对企业领导人员对财经法纪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

财务收支是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都进行了覆盖,能够及时发现企业中存在的经济问题,对企业领导人员对财经法纪的落实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督促其严格落实财经法纪。

2.3 提高企业领导人员履责的自觉性

企业领导人员在经济责任审计中要接受公正、客观的审查,如果企业领导人员存在违反财经法纪的行为,在审计中就会有所暴露,并受到查处。如果企业领导人员具有突出的经营业绩,也会在审计中受到表彰。实行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有利于提高企业领导人员履行职责的自觉性。

2.4 促进企业发展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对于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既可以将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问题揭示出来,对企业的盈亏进行核实,摸清企业的家底,对企业的财务管理进行规范,使企业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的内部控制能力,促进企业的发展[5]。

3 我国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我国大多企业都已经开始运用经济责任审计,也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然而我国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在应用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表现在审计效果不够显著、审计过程不够规范、审计体制不够完善等方面,对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效果的发挥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3.1 审计任务和审计力量不适应

在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应用中存在着审计任务和审计力量不适应的矛盾,从总体上来说,企业具有较多的审计对象,而审计力量却是有限的。审计部门具有一定的设计资源,必须对每年度的经济效益审计、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项目进行一定的安排。对于企业而言,经济责任审计具有不固定的对象数量,如果企业领导人员的交流过于频繁,审计任务和审计力量之间的矛盾会更加突出。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比一般的财务收支审计具有更大的业务量、更广的范围和更深的内容,要对企业的损益、负债和资产的效益性、合法性和真实性进行审计,还要评价被审计人的经济责任。

根据我国当前的干部管理体制,现行的审计计划管理办法与企业领导干部的升迁调动存在脱钩的现象,这也造成了省级项目具有一定的临时性。一些部门总是临时交办企业的经济责任审计任务,由于任务重、时间紧,给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带来一定的困难[6]。

3.2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没有将内部审计作为明确的主体职责

尽管我国审计组织,已经将内部审计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内部审计也具有人员优势、资源优势和信息优势。内部审计能够有效的提高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整体质量。因此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中央部委和大型企业集团都制定了相应的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然而在法律层面上并没有确定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主体职责就是内部审计。

3.3 对经济责任的界定有一定的困难

企业的各项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都是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遵守国家财经法纪的情况/财务收支的效益性、合法性和真实性、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国有资产的增值和保值情况等等。然而在实际审计过程中出现了难以界定经济责任的问题。

首先,难以界定经济责任的边界。国有企业政企分离还没有完全实现,一些国有企业的行为没有摆脱行政行为的色彩,导致难以对非经济行为和经济行为进行有效的区分。其次,难以界定经济责任的承担者。最后,难以界定承担经济责任的程度。

3.4 缺少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标准和法律依据

当前我国的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够完善,存在着政策不健全、法律级次较低的现象。必须在审计范围内针对特定的审计事项来发挥审计的各项职能,然而审计职责却没有规定对人这一审计对象的实际范围[7]。

当前主要是参照财政部对于企业绩效评价的标准来制定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这些指标和标准具有零散性和个别性,在法定性和约束性上存在欠缺。

3.5 不能规范地用审计结果

从程序上来看,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与审计成果的应用存在着脱离的现象。没有摆正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出现了先离任后审计的现象。导致经济责任审计徒劳无功。

在审计结果的运用方面,存在着不透明的现象。按照相关规定,审计结果必须向人民政府报送,并且抄送干部管理部门。审计机关并不会公开披露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相关部门也没有对审计结果的运用情况积极有效的反馈,没有制定对存在经济问题的干部如何进行免职、降职、追责、诫勉和提醒的具体标准。

4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应用措施

4.1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的建立和健全

通过该制度的建立和健全能够建立起一套高效、协调和稳定的工作机制,提高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严肃性和政策性。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并非由审计部门一家承办,而是要与纪检和组织部门进行协调,这就需要通过一定的制度来保障,审计、纪检和组织部门能够进行分工协作和统一安排,做到配合联动。

4.2 对审计效果进行提高,将审计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明确下来

4.2.1 短期目标和长远目标的结合

对企业领导人的经济责任进行正确评价是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短期目标,而且长期目标在于提高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4.2.2 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健全与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结合

在国企改制的过程中,对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健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可以使用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这个方式。通过企业审计能够促进企业的改制,对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进行健全[8]。

4.2.3 将效益审计、财务收支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结合起来

经济责任审计是财务收支审计向效益审计的一个重要过渡阶段,效益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多有重合。因此企业审计的方向应该是效益审计,立足于对企业效益和效率的评价。企业只有做好经济效益审计,才能明确企业的经济责任。

4.3 对企业的经济责任进行正确的界定

在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应用中,要界定以下几个方面的界限。第一,要对现任责任和情人责任的界限进行理清。第二,要对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进行理清。第三,要对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进行理清,搞清楚而造成损失的原因到底是法律不完善、国家政策调整以及其他不可抗拒的外力原因,还是由领导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等主观原因造成的。第四,对个人责任和集体责任进行理清[9]。

4.4 将审计评价体系建立起来

首先要对企业的经济责任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完善,根据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情况来制定相应的经济责任审计指标体系,必须包括以下的内容。对企业损益、负债和资产的评价指标,例如偿债能力、负债状况、资产运营状况、盈利能力等方面的指标。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进行评价的指标。对企业发展能力进行评价的指标,例如市场占有率和销售增长率的。对企业执行财经法规制度进行评价的指标,例如违规违纪比率[10]。

其次,要适当的进行审计评价。也就是经济责任审计报告要对审计对象进行全面、真实客观的反映,遵循重要性、谨慎性和客观公正性的原则。也就是要把握住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不能超出经济责任的范围,并且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来看待问题[11]。

4.5 正确运用审计结果

首先要统一规范的运用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也就是组织人事部门将审计结果作为领导干部的年度考评、教育管理和考察任用的依据,并在干部考核档案中进行记录。纪检监督部门要有审计结果为依据,对违法违纪案件进行查办,追究相应领导人员的责任。要根据各自的职权,明确对审计结果的运用考核办法、运用责任、运用要求、运用方式和反馈方式。

其次,必须坚持先免职、再审计。先要由组织人事部门免除该领导人员的职务,再由审计机关对其进行审计,并由组织人事部门和有关领导根据审计结果以及其他综合情况来决定是否对该名领导人员进行任用[12]。

5 结语

企业的经济责任审计,对于国有企业改革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发挥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作用,推动我国国有企业的管理,打击虚假会计信息,有效地解决内部人控制的问题,对当前的干部人事体制进行补充,加强干部的廉政建设。

参考文献:

[1]白华.目标导向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同步审计内容研究[J].中国审计评论,2014(02).

[2]马志娟,韦小泉.生态文明背景下政府环境责任审计与问责路径研究[J].审计研究,2014(06).

[3]王莉玫.浅析如何提升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防范能力[J].现代经济信息,2014(20).

[4]荘芳芳.JT学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现代商业,2014(26).

[5]李晓慧,金彪.中央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的现状及其特征研究[J].审计研究,2013(06).

[6]吕卉.论行政事业单位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中出现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外资,2013(13).

[7]王素梅.论国家审计对公共经济权力的监督[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3(02).

[8]许笑妹.关于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研究[J].现代交际,2012(12).

[9]史建斌.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及表现形式与控制措施[J].企业研究,2012(20).

[10]周荣青.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同步审计模式研究[J].审计研究, 2012(04).

[11]娜日松.发电企业经营者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2(05).

[12]秦修宏.基于BSC的宁波S股份有限公司业绩评价[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1(02).

作者简介:

张春荣(1971-),女,河北黄骅人,汉,纪检审计部科长,职称:经济师;研究方向:审计。

作者:张春荣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论文 篇2: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案例之一

[摘要]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带着时代烙印和特殊使命诞生,区别于外部财务报表审计。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通过审查管理层职责履行状况、对法律法规的遵守、决策的科学合理性等致力于划分管理责任、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益。但目前企业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应用仍存在较多问题,例如未充分利用审计结果、相关制度未能与之匹配等。文章将结合对A公司股权处置方案的分析对上述内容进行阐述。

[关键词]外部审计;内部审计;经济责任;股权处置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71.16

1引言

A上市公司和C房地产公司均为XY集团的下属控股公司,并且XY集团和A公司分别持有C房地产公司60%和40%的股权。201.1年A公司准备再融资,但当时监管部门暂停了“涉房”上市公司再融资和重组,由此A公司策划对C公司进行资产剥离,以5.5000万元的价格出售C公司2.2%的股权给集团公司或集团公司的其他控股子公司。

201.2年6月,A公司在履行了所有必要法定程序后与购买方签订了转让合同,并由购买方支付转让款后办理了工商登记手续。A公司201.2年度经具有证券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出具标准无保留的审计意见。201.3年5月XY集团公司内部审计机构对A公司进行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和专项经济责任审计,认为该股权处置方案给公司造成了损失浪费。

为什么针对同一交易事项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却出具了不同的审计意见?对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应用目前存在哪些主要问题?下面笔者将结合案例进行分析。

2外部审计、内部审计概述

外部审计是指国家审计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独立执行的审计,文章案例涉及的外部审计为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委托进行的财务报表审计。172.1年查尔斯·斯内尔出具了审计报告书指明南海公司存在舞弊行为,由此拉开民间审计走向现代的序幕(文硕 1990)。[ZW(]文硕世界审计史[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1990.[ZW)]此后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企业对资金规模的需求日益扩大,集资能力较强的股份制公司再度蓬勃发展。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也为了维护经济秩序,人们对独立外部监督控制的需求和要求逐渐增加,专业的会计师审计由此得以蓬勃发展。会计师事务所通过执行审计工作,就A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发表审计意见,以保证利益相关者能够获得公允真实的财务信息。

内部审计也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在古代奴隶社会就已经产生了萌芽,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大中型企业纷纷到海外进行资本输出,公司管理层级增多、经济责任变重,依靠外部审计进行监督的高度依赖性无疑增加了公司的开销和压力,由此管理者将目光转移到公司内部,从内部职工中挑选具有经营管理才能的人才对分公司的管理责任进行经常性监督(文硕 1990)。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自成立以来就已六次修改过“内部审计”的定义,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也由最初的财务审计逐渐演变成业务审计、管理审计,旨在帮助组织增加价值,改善营运效果。[ZW(]刘峰,刘海燕代理理论与内部审计及其外部化[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0(5):18-20.[ZW)]

20世纪80年代,国有企业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以确保受托经营承包责任得以履行为目的的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逐渐开展起来;随着从单纯经营承包到经营管理的发展,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范畴扩大到了经营管理责任,旨在监督、评价责任的履行情况并落实领导干部应负的责任,为促进企业发展及经营管理效率提出建议。[ZW(]侯风萍,董明志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转型与发展[J].会计之友,2009(1):49-5.1.[ZW)]XY集团对下属控股公司A公司进行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和专项经济责任审计可以审查A公司领导干部是否履行管理职责、所做决策是否经济有效并落实管理层所负责任等,以集团利益作为出发点,进行内部经常性的监督,根据审计结果提出意见建议,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外部财务报表审计和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由来、内容、目标等是不一样的,这也就决定了外部会计师事务所在进行财务报表审计时侧重于审查财务报表是否真实公允,而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除了审查真实合法性,更要关注经营管理的效率性、管理层责任的履行状况以划分经济责任,将内部审计与部门设置、绩效考核等方面结合,为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供意见建议。下面我们将结合案例做进一步分析。

3案例分析

XY集团公司下属控股A上市公司、B公司、C房地产公司(2002年成立,XY集团60%,B公司40%,注册资本15000万元)等。2005年1月1日,A上市公司以1.2000万元(溢价7200万元)向B公司购买C房地产公司40%的股权,C公司账面净资产为1.2000万元,其中实收资本15000万元,未分配利润-3000万元。

201.1年1.1月,A公司准备再融资,但当时监管部门暂停了“涉房”上市公司再融资,A公司因此策划对C房地产公司进行资产剥离,拟出售2.2%的股权给集团公司或集团公司的其他控股子公司。截至201.1年1.2月3.1日,C房地产公司账面净资产为6亿元,其中实收资本15000万元,未分配利润4.5000万元。经具有证券资格的资产评估事务所采用收益法评估,C房地产公司截至201.2年1.2月3.1日评估价值2.5亿元,2.2%的C房地产公司价值5.5亿元。下面笔者将对该股权处置业务的可能方案进行比对分析。

3.1直接处置

A公司原方案即以5.5000万元的价格直接出售C房地产公司2.2%的股权,根据国税总局《关于贯彻落实企业所得税法若干税收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10[79]号)规定:企业在计算股权转让所得时,不得扣除被投资企业未分配利润等股东留存收益中按该项股权所可能分配的金额。因此在该方案中,A公司可税前扣除的股权成本仅包括为购买该股权所实际支付的金额。

可抵税的投资成本:1.2000/40%×2.2%=6600(万元);

由于该业务应缴纳的所得税:(5.5000-6600)×2.5%=1.2.100(万元);

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1.2000+(3000+4.5000)×40%=3.1.200(万元);

2.2%股权投资账面价值:3.1.200/40%×2.2%=17160(万元);

税后收益:5.5000-17160-1.2.100=2.5740(万元)。

3.2先分配后处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所得税法》第二十六条第(二)项规定: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收益为免税收入。倘若C房地产公司将4.5000万元的未分配利润全部用于分配现金股利,而该笔现金的流出势必会影响C公司未来的预期收益。由此我们假设:分派现金股利后C公司截至201.2年1.2月3.1日的评估价值相应减少为20亿元,则2.2%的股权价值为4.4000万元(200000×2.2%),预计收益如下所示:

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1.2000+(3000+4.5000)×40%-4.5000×40%=1.3.200(万元);

2.2%股权投资账面价值:1.3.200/40%×2.2%=72.60(万元);

可抵税的投资成本保持不变,仍为6600(万元);

由于该业务所应缴纳的所得税:(4.4000-6600)×2.5%=93.50(万元);

税后收益:4.4000-72.60-93.50=2.7390(万元)。

3.3先分配、增资后处置

在该案例中,显然C房地产公司进行高派现并非出于现金充裕,且XY集团和A公司在获得高额现金股利后再融资显然不太合理。我们假设A公司和XY集团在收到现金股利后又将其全数投入C房地产公司,一方面使C公司得以正常运转,另一方面也利于A公司进行再融资。增资后C公司股权结构未发生改变,且2.2%的C房地产公司价值仍为5.5000万元。

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1.2000+(3000+4.5000)×40%-4.5000×40%+4.5000×40%=3.1.200(万元);

2.2%股权投资账面价值:3.1.200/40%×2.2%=17160(万元);

可抵税的投资成本:(1.2000+4.5000×40%)/40%×2.2%=16500(万元);

由于该业务所应缴纳的所得税:(5.5000-16500)×2.5%=962.5(万元);

税后收益:5.5000-17160-962.5=2.82.15(万元)。

不同处置方案对比单位:万元

项目[]方案一[]方案二[]方案三

2.2%股权出售价格[]5.5000[]4.4000[]5.5000

2.2%股权的账面价值[]17160[]72.60[]17160

应交所得税[]1.2.100[]93.50[]962.5

税后收益[]2.5740[]2.7390[]2.82.15[BG)F][HT]

通过上表发现:显然原先直接进行股权处置的决策是不科学的,倘若按照方案二先分派股利再进行股权处置,A公司将节省2.750万元的所得税,税后收益将增加1650万元,但同时可能面临A公司再融资受阻、C公司资金运转困难的局面;采用方案三先分派现金股利,增资后再进行股权处置的方法,与方案二比较,虽然所得税费用增加了2.75万元,但税后收益将增加82.5万元,同时利于A公司再融资、C公司正常运转,因此,方案三才是较为理想的选择。

再结合本案例涉及的外部财务报表审计及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进行分析,对于财务报表审计,A公司依据会计准则和税法规定,合理计算该处置业务可税前扣除的股权成本、依法缴纳所得税,财务报表得以真实公允反映,由此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标准无保留的审计意见。显然,评判企业的经营效率效果、管理层决策的科学合理性并不是财务报表审计的法定内容。对于XY集团的经济责任审计,内部审计机构不仅要对A公司就该股权处置业务的会计处理进行审计,更要对该决策的科学合理性进行审计。通过上述分析可知,A公司原先直接处置股权的方案给公司和集团造成了潜在损失浪费,该决策是不经济的,A公司高管应就此承担责任。

4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现存主要问题

就本案例来说,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出具了经营管理决策不经济的审计报告,对应的后续处理有作为和不作为两种。所谓作为即是根据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及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改善公司经营管理;不作为则指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仅停留在监督和评价层面,而并未充分利用审计结果对经营管理提供意见建议或者意见建议并未得以践行。

我们假设A公司高管明知集团公司会对其进行经济责任审计但仍然得到经营管理决策不科学的审计意见,可能原因有二:一是A公司高管能力的确有限以及其他偶然因素导致决策不经济;二是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对A公司高管经济利益无影响或影响不大。查证后发现:A公司高管均为资深管理人才且当年无重大事件对其行为产生影响,因而能力不足或偶然因素导致决策不经济的可能性较低;其次,A公司高管实行年薪制,工资薪酬由基本工资和效益年薪组成,基本工资参照公务员工资标准制定并进行限高,效益年薪虽与公司效益挂钩但占比极低。由此可以看出:A公司高管薪酬高低主要由基本工资决定,对公司效益以及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敏感度不高。从理性经济人角度来看,近乎固定的薪酬极大可能抑制了管理层的积极性,导致高管的不作为。对A公司高管来说,只要顺利剥离了C房地产公司的股权就已实现其目标,而能否从中获利以及获利多少显然均不在其优先考虑范围内,决策是否经济科学对其利益影响也不大。虽然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揭露了A公司高管决策不经济的问题,但由于审计结果并未纳入责任人绩效考核体系,集团公司也未对薪酬设计加以改善,因此XY集团的经济责任审计实际上只是“花瓶”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并未得到有效利用。

此外,笔者设定主题词为“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在中国知网进行文献搜索,搜索结果共有388条,其中,201.1年到201.4年间,发表文献数量就超过了其总量的4.7%;增加主题词“问题”或“不足”再次搜索,出现结果162条,也即是在中国知网有关“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文献中,将近4.2%都在研究其不足之处;可以看出,近年来人们对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关注日益密切,但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目前仍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笔者对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如下:①审计任务繁重,仅依靠专业知识有限的内部审计人员难以高效完成工作;②缺失相关法律依据、评价标准、操作指南,缺乏应有的约束性和规范性;③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合理,经济责任审计质量及其独立性受到挑战;④内外审存在较多重复性工作,给企业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等。

通过查询2007年至2010年的《中国审计年鉴》,笔者发现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统计数据显示:从2007年到2010年,虽然审计经济责任人数和审计单位个数均减少了2.3%左右,但经济责任审计中发现的违规金额、管理不规范金额、损失浪费金额等却呈现上升趋势,三项问题金额在三年间分别增加了48%、65%、384%。这一方面说明随着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完善和审计质量得以提高,越来越多的企业经济责任问题被发现;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我国国有企业领导干部在经济责任履行方面仍存在较多问题,改善空间大;而不论是发现问题还是解决问题,有利于落实管理责任、提高企业经营效率效果的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5结论

在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情况下,为了监督受托者经营管理责任的履行情况,也为了向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真实公允的财务信息,外部财务报表审计应运而生;我国国企的内部审计起初虽然是为了弥补国家审计人员和配置不足而生,但伴随着所有制改革、日益开放的经济环境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委托者对受托者的要求不再局限于诚实守信,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通过审查管理层经济责任的履行状况、决策的经济合理性,落实管理层所负责任,并利用审计结果对企业经营管理提出建设性意见以提高企业整体效益;但目前不论是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本身还是人们对其应用现状均存在较多不足之处。合理选拔并培养具备管理才能的内部审计人员才能为企业提供真切有效的意见建议;合理设计部门架构、经费制度等有利于提高内审部门及其人员的独立性和客观性、提高审计质量;强化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考核等方面的契合度、及时跟进审计结果的后续处理情况有利于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避免经济责任审计流于形式;此外合理将内部审计外包或内外审相互借鉴使用有利于提高内审的独立性和专业性,现有研究成果也表明了高质量的内部审计有利于降低外部审计费用、提高审计效率。

参考文献:

[1]文硕世界审计史[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1990.

[2]刘峰,刘海燕代理理论与内部审计及其外部化[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0(5):18-20

[3]侯风萍,董明志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转型与发展[J].会计之友,2009(1):49-5.1

作者:郑再杰褚橙橙苏新龙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论文 篇3: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防范浅析

一、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内涵、特征及主要风险成因

(一)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内涵。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是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对被审计人应当负有的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判断失误,发表了与事实真相或经济责任不相符的审计评价或结论,造成被审计者和与之有关方面的损失,产生了审计机构和审计者承担这种损失责任的可能性。在审计实践中,由于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的意见或结论是建立在一种职业审查和专业判断基础之上,可能由于“主观”或“客观”的原因会错误地估计和判断审计事项,以至发表了与事实不相符的审计结论,或者因审计人员疏忽、审计范围不全、审计程序不当等原因,导致重大错误或舞弊行为未能发现,因此而承担的审计风险。

(二)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特征。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特征主要表现:一是审计风险通常比较复杂。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不确定性因素多、牵涉面广的工作。同时,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多种多样,贯穿于整个经济责任审计全过程,其成因和表现形式方面均具有较高的复杂性。二是风险成因的独特性。首先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层次高、审计的内容错综复杂、审计覆盖期限长、评价事项多且敏感,所有这些独特因素都会促生审计风险。三是审计风险具有可控性。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和不可避免的,但是,在审计过程中通过准确、客观地判断固有风险水平,改进审计手段,收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采取有效措施,就可以控制审计风险,降低审计风险。

(三)经济责任审计主要风险成因分析。产生审计风险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审计手段具有局限性。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通过检查财务及相关资料来发现和查证问题,而有些违法违纪问题不一定就在会计资料中明显反映,就现有的审计手段有些问题难以进行深入查证。由于审计手段的限制,往往使审计人员无法取得有效证据,从而形成审计风险。二是经济责任制度不够健全。由于企业没有建立规范、科学的经济责任制度,被审计人没有明确的任期经济责任,任期内应负的责任、任期目标、考核标准没有给出科学、明确的界定;上级主管部门未建立相关制度,对经济责任人的职责、权限、履行职责的程序等未作出明确规定,导致无法评价责任人履行职责的有效性和规范性。三是缺乏科学、统一的审计评价体系和标准。在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中,审计评价是审计报告的重要内容,且评价的是企业主要负责人,所鉴定的内容是企业主要负责人的经济责任,直接目的是为监督和管理干部提供重要依据。但目前还未建立起科学、完整的评价体系,审计机构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时是根据审计实践的需要、委托部门的特殊要求以及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来实施审计评价,从而导致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审计评价不完整、不准确、不恰当而形成风险。四是审计人员自身能力不足。经济责任审计涉及的内容较广,要求审计人员除了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较强的审计专业知识水平外,还应熟悉政策法规,掌握经济管理知识,不仅要具备查账技能,还应具备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但在实际工作中,审计人员对一些新领域、新知识都是现学现用,仅通过审计项目对企业投资决策、市场运作等运营活动进行理解和评价,局限性较大,使审计人员的思辨能力、判断力面临考验,从而带来审计风险。五是程序不当导致的风险。执行审计程序所获取的审计证据必须符合充分性和适当性的质量特征,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如果因为审计资源的限制无法获取支持审计评价结论的足够证据,而做出错误的审计结论,导致审计风险的增加。六是时效性不强。经济责任审计具有时效性,按有关规定,企业领导干部任期届满或任期内调任、免职、辞职、退休前,应当及时安排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但在现实中“先离后审”、“先任后审”普遍存在,客观上造成被审计领导干部对这项工作的不重视。“审用脱离”,给审计工作带来了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审计成果不能及时发挥作用,增加了审计风险。七是虚假会计资料形成的风险。经济责任审计的基础是财务收支及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被审计人或被审计单位出于某些不当动机,故意提供不真实、不完整的材料、财务资料等,在这种固有风险较高的情况下,审计人员稍有疏忽,就无法揭示和披露被审计单位存在的违纪违规问题,影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公正性。

二、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防范的对策

在经济责任审计的过程中,针对经济责任审计特有的风险属性,以及当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情况,要综合考虑经济责任审计风险产生的主要因素,为进一步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和水平,规范经济责任审计行为,促进经济责任审计科学发展,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有效地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一)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审计机构必须强化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意识,每一个审计人员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审计过程中的风险因素,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在审计业务实施过程中,要实施恰当的审计程序,获取充分的审计证据,在此基础上进行认真分析,作出准确的审计判断。

(二)提高审计人员自身素质。为了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审计机构应当加强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和后续教育工作,不断更新知识,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审计人才,以适应日益发展的经济责任审计的需要。在实际工作要注意取长补短,用其所长合理搭配,并在工作中加强交流和协作,齐心协力共同完成任务。

(三)加强审计程序的控制,优化审计流程。加强审计程序的控制方面,主要包括:第一是在开展审计工作前要充分了解领导干部的职责范围、履职情况、管理能力等情况,以及被审计领导所在单位的性质、组织结构、财务状况、核算和监管情况等,确定审计范围、内容和重点,为编制符合实际的审计方案提供依据。第二要选好审计人员。审计组要由熟悉相关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经济责任审计经验的审计人员组成。审计前要进行专门的知识培训,要求学习有关法规和背景知识,提高审计组的工作能力。第三要编制好审计方案,要充分考虑审前调查发现的倾向性问题和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将其列入审计重点内容,特别要根据审计资源和审计要求,考虑审计风险大小,对审计内容做出取舍,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第四审计实施阶段要围绕重点进行。审计中应以测试内控制度为基础,以审核任期经济责任目标为主线,以核实资产、负债、损益为重点,结合查纠违规违纪行为,相关审计内容穿插,相互印证,把握要点,突出重点,形成对责任人任期经济责任的全方位审计监督。

严格的审计程序,规范的实际操作是确保审计行为合法、审计质量可靠的前提。在经济责任审计的实践工作中,审计规范确定了审计的范围、内容、目标、程序和方法以及相应的标准和要求,明确了审计责任,有利于审计人员从审计计划与委托、审计工作方案的编制、实施审计、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到出具审计报告等整个流程规范操作,降低了审计风险。

(四)把好审计评价关,客观评价,谨慎做出审计结论。评价要遵循客观公正原则,要依据评价的标准,使评价有根有据,对存在的问题要结合客观条件进行分析,善于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对应该评价的事项,要充分听取被审计者的陈述和申辩,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在把握事实的基础上,作出准确的判断,作出符合实际的结论,以保证审计评价的准确性。

(五)加强各部门协调,实行经济责任联合审计制度。由于经济责任审计在实际工作中涉及面广,光靠审计部门“孤军奋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求各部门加强协作、密切配合,强化联合审计,将审计监督和管理及纪律监督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经济责任审计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经济责任审计履行情况,切实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果,降低审计风险。

(六)善于化解审计风险。经济责任审计涉及面广,当审计风险的产生涉及到审计部门以外的其他部门时,应提请其他部门或专业人员给予协助,如,要求被审单位对所提供的资料作出“承诺”,让他们承担资料真实性、完整性的责任;审计中发现违法违纪的蛛丝马迹时,要及时请纪检监察部门介入等等。审计人员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应注意运用风险化解的方法,学会自我保护。

(七)重视后续审计。进行后续跟踪审计,主要是看审计报告或审计决定中要求被审计责任人或单位纠正、整改的问题是否得到落实,通过后续审计,可以监督审计处理决定的落实情况,维护审计工作的严肃性,有利于提高审计工作实效,降低审计风险。

(作者单位:陕西有色金属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申占鑫

上一篇:销售部门绩效管理论文下一篇:宜居社区物业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