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风险经济责任审计论文

2022-04-16

摘要:目前我国经济责任审计面临着新的审计挑战,需要找准定位,依循“全覆盖、高定位、多挑战、智慧化”的原则,从责任、控制、绩效等多角度来推进反腐倡廉和依法治国的建设,从而保证在新常态下也能够强化落实稳增长、惠民生、防腐败、促改革、调结构等政策。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控制风险经济责任审计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控制风险经济责任审计论文 篇1: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质量保证机制研究

摘要:本文分析了影响我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一系列因素,提出了构建经济责任审计质量保证机制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领导干部 审计质量 机制

随着近年领导干部违规现象的日益突出,经济责任审计任务显得更加严峻,切实提高和保证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显得更有必要。因此,针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质量保证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一、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质量存在的问题

(一)审计环境因素的影响

1.经济环境。在经济市场化的转型期里,经济领域的违法违规行为普遍存在;经济成分的多元化发展也导致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在设计和执行上显得滞后,在内部控制弱势的情况下,干部权力相对集中,造成会计信息失真、决策失误等现象频繁发生,由此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又具有较强的隐蔽性而难以查证,种种原因都使得审计人员难以对被审计单位和领导干部进行全面的了解和评价。经济市场化引起的后果是审计难度的提升,这大大影响了审计质量。

2.政治环境。我国政治体制的特性决定了我国的国家审计体制属于行政主导型。由于审计机构直接附属于行政机构,国家审计在形式上属于“内部审计”,审计独立性争议一直存在,加之我国公众参政和监督意识普遍薄弱,并未能形成规范的群众性监督体系,使得审计质量水平不高。

3.法律环境。新的《审计法》虽然明确提到了经济责任审计,但并没有具体提及相关的细节;而最新颁布的《规定》也只概括性地提到了经济责任审计的一些要求,至于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的具体方面例如具体的审计内容、详细的评价标准、审计结果公开披露等规定仍然留有空白。

4.审计文化宣传环境。经济责任审计属于国家审计范畴这是毋容置疑的,但自其诞生以来,其地位始终是异常的尴尬。经济责任审计文化宣传不到位导致了该审计模式并未受到审计人员与被审计领导干部的足够重视,从而无法保证审计的高质量。

(二)审计风险因素的影响

1.固有风险方面,经济责任审计任务重,主要表现为审计范围大、审计内容多,而且审计时间比较仓促,由于审计人员有限,审计人员通常要在短时间内完成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难以保证审计质量。

2.控制风险方面,由于领导干部所属单位内部控制的缺陷,相当部分的领导干部出现个人专断的情况,在进行审计前有些领导干部会故意将有关资料尤其是会计资料操纵到满意为止再签字接受审计,造成了信息传递受阻,使得审计实施的难度悄然增大。

3.检查风险方面,受到审计人员自身因素的影响,审计人员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取证时可能会发生程序不合规、方法和技术不合理、检查内容不全面、职业判断失误而导致的审计遗漏或审计低效情况,影响审计的过程质量。

4.社会风险方面,在公众较高的社会期望下,经济责任审计在承担重要的社会责任之余,承受的社会压力也是非常大的。经济责任审计一旦失效,便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期望差,极可能引起一定的社会震动。

(三)审计资源因素的影响

1.审计人力资源。审计人才紧缺是我国国家审计的一个长期性顽疾,表现为审计队伍建设不够完善,整体素质不高。现时国家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仍然偏向单一化,由于缺乏充分的后续教育,知识水平显得滞后,综合素质仍未能很好地迎合国家审计工作的需求,影响经济责任审计质量。

2.审计实务资源。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同的审计机关所拥有的实务资源差异较大。例如,先进地区现今已经实现审计信息化,但还有部分极度落后地区并无此条件。落后地区的审计机关可能由于审计所需设备的缺失或者功能低下而大大影响审计效率从而降低了审计质量。

3.审计无形资源。审计无形资源对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审计技术障碍。由于经济责任审计长期以来缺乏强有力的理论体系支撑,因此在实践中存在一定的技术困难,审计评价往往带有随意性。

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质量保证机制的政策建议

(一)宏观层面的经济责任审计质量保证机制

1.经济责任审计环境的完善。

(1)政治环境。随着经济责任审计政治功能的日益突出,应考虑加强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支持力度。现时经济责任审计受到重视程度不足,更需要各地方党委、政府加大对审计工作的政治支持力度,这也十分符合我国现时行政主导型审计体制的特性。此外,在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条件下,应该将审计监督与政治参与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媒体、公众创造一个积极、宽容的审计工作监督环境,从而为审计工作的外部监督提供政治保障。

(2)经济环境。经济体制改革使得我国经济发展迅猛,经济体制和经济管理体制亦显得日益复杂化。由于经济关系的复杂,加之被审计单位领导干部权力过于集中,其隐藏错误或经济问题的可能性就将会大大增加,使得审计机关在审计过程中更容易发生错判、漏判,大大影响审计质量。因此,在经济环境方面,建议从优化对领导干部的管理入手,建立完善的干部管理机制,加强约束领导干部的行为,降低审计机关的审计风险,从而提高审计质量。

(3)法律环境。虽然有关经济责任审计的政策文件越来越多,但到现时为止,真正意义上的经济责任审计法律性文件仍然缺失,有关经济责任审计的详细的指导性文件亦未形成。由于法规条例的缺失使得经济责任审计仍然未形成统一的审计程序、审计方法、审计报告制度,各地方在审计业务运行上仍然各自为政,这势必会影响经济责任审计的有效性。因此,建议尽早颁布诸如《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具体界定方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准则》、《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指南》等指导性文件,以规范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实施。

(4)文化环境。文化环境建设主要体现为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宣传力度,培育良好的审计文化和舆论环境。审计部门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扩大经济责任审计的影响力,为经济责任审计的实施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同时,应加大社会公众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认知度,通过对经济责任审计的社会宣传工作,鼓励公众参与,培养大众监督文化,以加强外界对公共机构运行状况、领导干部履职情况的舆论监督。

2.宏观层面的经济责任审计质量保证机制的构建。

(1)体制内经济责任审计质量保证机制的构建。根据新《规定》第十条、第十一条的规定,联席会议的主要职责是研究制定有关经济责任审计的政策和制度,监督检查、交流通报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开展情况,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由此可知,联席会议各机构都负有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监督责任。此外,联席会议的组成机构均隶属于政府,因此,联席会议的监督活动属于行政监督。但受制于审计体制的缺陷,仅靠联席会议的行政监督并不能确保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实施充分有效的监督。要实施充分有效的监督,就必须做到“多管齐下”。体制内经济责任审计行为主体包括领导干部、审计机关和监督机构,但监督机构不应只局限在政府下设的其他行政机构,还应该包括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在体制内要实现对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全面、有效监督,应充分运用现有的监督资源,构建一个集立法、司法、行政等机构于一体的经济责任审计质量评估和问责机制。

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评估机制。建议联席会议应该设立由国家审计人员和社会审计人员共同组成的专门的审计质量评估中心,专职对经济责任审计质量进行评估工作。在具体的评估流程上,首先由评估中心出具质量评估报告,交给联席会议办公室审核,再由联席会议办公室将报告呈递给人大进行二次评估。根据评估结果,人大决定是否对审计机关进行问责。

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问责机制。经济责任审计质量评估完毕之后,必须根据评估报告由问责机构决定是否对审计机关实施问责。若评估报告反映审计机关存在审计质量问题时,相关问责机构应立即启动问责机制。

(2)体制外经济责任审计质量保证机制的构建。体制外经济责任审计行为主体包括大众传媒与社会公众,要从外部实现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质量的有效监督,必须建立政府、传媒与公众之间的审计信息传导和沟通机制,这也是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公众参政的内在要求。

信息传导机制。设立面向媒体、公众公开信息的渠道。最根本的手段是实施信息公开,审计工作的信息网络披露是重要的途径。审计机关和监督机构应针对公众意见和举报等随时做好信息接收准备。

沟通机制。沟通机制的建立需要以培育良好的舆论环境为前提,这就有赖于在审计工作评价中不断地扩大公众参与。

(二)微观层面的经济责任审计质量保证机制

1.基于质量文化的审计机关内部治理机制。该机制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基于质量文化的内部约束机制,主要发挥约束性作用,包括对组织成员观念上的引导和规范等功能;第二部分是基于质量文化的绩效评价和激励机制,发挥的则是激励性作用,体现的是对组织成员意识上的认同和凝聚等功能。

2.经济责任审计业务的过程质量保证机制。若审计机关内部能够做到优化治理,各方面(包括人力、物力、制度)都已齐备,便具备了实施高质量审计的基础,接着要解决的就是审计业务过程中的问题。在具体的审计过程中,在审计人员本身素质水平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审计程序和审计技术将会决定着审计效率和效果,对审计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建议针对经济责任审计的业务过程建立“程序+技术”的质量保证机制,以确保审计过程质量。

审计程序的优化。现阶段,审计机关进行经济责任审计,一般先接受相关部门的委托,再制定相应审计计划,送达审计通知书,然后进行现场审计,审计工作程序在计划、时间和地点等方面普遍显得僵化。审计虽然是“良药”,具有“免疫”功能,但审计程序若没有任何变化,容易使领导干部出现“抗药性”,审计质量必定下降。建议审计机关应该活化审计程序,建立审计程序优化机制,具体可以从审计计划、审计时点和审计地点等入手。

审计技术的优化。审计技术方法不成熟是经济责任审计多年来一直未能彻底解决的问题,审计机关应该力求在审计技术方法上有所突破,保证审计过程质量,因此建议建立经济责任审计技术方法创新机制,鼓励审计人员进行创新。审计机关在探索创新审计技术方法时还应该通过完善员工技术培训机制来实现。

3.经济责任审计业务的报告质量保证机制。加强审计配合,完善审计结果传递机制。在审计结果传递上,审计机关应与其他部门加强审计配合,与其他部门建立信息互通制度,在保证审计结果及时准确地传递到相关部门的同时,也应该确保相关部门的处理结果及时反馈到审计机关。对此,审计机关应设立专职小组,专门协调与审计报告利用部门的沟通协作。

建立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开披露机制。多年来,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虽然取得了相当的发展,但遗憾的是至今为止始终未能实现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真正意义上的公开化,多数审计结果只被记入被审计领导干部的人事档案,且只有特定的机关和部门才能进行查阅,社会公众根本无法了解到详细情况。应尽快建立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机制,实现审计报告的全民共享。

完善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运用机制。建议今后应该继续完善相关的审计结果运用法规,积极推行任前、任中审计,推动审计监督关口的前移,这有利于把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与领导干部的选拔和任用进行关联,并将审计结果作为领导干部调职、升迁的重要参考标准之一。

三、结论

综上所述,认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质量保证机制的设计和运行只是过渡性措施,对于未来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要保证审计质量就必须彻底改革审计体制,大概可以分两步走,第一是实现经济责任审计从现行国家审计体制中的剥离;第二是实现经济责任审计的去行政化。

(注:本文系浙江省审计厅2012年审计科研课题资助)

参考文献:

1.孙坤(著译).独立审计质量保证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2.王奇杰.经济责任审计研究:文献综述与展望[J].财会通讯,2009,(10).

作者:石曦

控制风险经济责任审计论文 篇2:

新常态下经济责任审计研究

摘 要:目前我国经济责任审计面临着新的审计挑战,需要找准定位,依循“全覆盖、高定位、多挑战、智慧化”的原则,从责任、控制、绩效等多角度来推进反腐倡廉和依法治国的建设,从而保证在新常态下也能够强化落实稳增长、惠民生、防腐败、促改革、调结构等政策。因此在新常态背景之下如何更好迎接经济责任审计的改革与创新、提高运行效率、肩负起社会使命、完善国家治理体制、增强抵御风险能力等挑战,是目前我国政府亟待解决的紧要问题之一。

关键词:新常态;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创新

0 引言

经济责任审计是2014年中央纪委联合审计署、监察部多个部门共同制定的相关实施细则,为了强化党内廉政建设、保障国有资产安全性和效益性,比常规审计更有针对性和强力性。随着国企如火如荼的开展着混合所有制改革与现代管理体制的转型,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环境日益复杂,在反腐倡廉政令的落实下,党建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风险。因此加强经济责任审计的监督效力,对于深化改革政府治理体制和经济体制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1 经济责任审计相关理论阐述

1.1 经济责任审计内涵

经济责任审计分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就是指对所有企事业单位的法人代表或者经营承包人在其任期或者项目承包期内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所进行的审计,审计结果为人事部门、纪检监察部门以及干部考核、承包合同兑现等提供可靠的依据。狭义范围上,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特指国有机关、国有企业以及事业单位的领导人对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的审计活动。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依据来源于《审计法》、国家干部相关管理规定、关于党政主要领导干部以及国有企业领导人的经济责任审计规定。

1.2 经济责任审计的类型

根据具体的审计对象性质、审计时间、审计内容来划分,可以便于抓住审计重点,突出主要矛盾,分清不同审计对象的经济责任,做出公正客观的审计监督与评价。

1.2.1 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

党政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主要针对党政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事业单位、群众团体进行审计。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经济责任审计主要针对国有资产控股或者主导的董事长或者总经理、国有独资企业法人代表进行审计。

1.2.2 事前、事中与事后经济责任审计

事前审计:也就是还未明确经济责任关系的阶段,就对经济责任关系主体所持有的资产、负债、损益进行审计,检查财会信息是否真实合法,保障经济责任关系各方的合法权益。

事中审计:在经济责任主体任职期间的审计活动,主要监督其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是否存在贪污舞弊、工作差錯等情况,及时发现问题,保证国有资产实现保值增值,避免流失。事中的经济责任审计包括临时审计和年度例行审计。

事后审计:在经济责任主体任期终止之后,对其所组织的经营活动、经济活动是否真实、合法、有效进行审计和评价。

1.2.3 目标与破产经济责任审计

目标经济责任审计强调的是对各项经营管理目标所展开的审计,比如承包目标、任期目标等,突出审计的重点和目标。

破产经济责任审计主要针对的是破产企业的原因、失责原因、资产清算、负债情况、资产价值评估等审计工作。

1.3 新常态对经济责任审计创新的要求

1.3.1 维护市场秩序

市场秩序需要参与到市场的所有经营主体通过规范交易行为、提高管理水平来共同维护。而市场中的所有经营主体都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因此经济责任审计需要通过加强对他们经济行为和管理行为的监督,来保障市场秩序实现健康稳定的运行。但是现在市场环境风险复杂、金融体制、税务体制、内部管理体制都在转型期间,经济责任审计要针对实际的市场运行情况来进行创新,以此来更好的应对影响市场秩序稳定性的风险。建立特色化的经济责任监督机制,来优化市场结构,明确社会与政府权责,以此来健全现代化市场体系。

1.3.2 推动经济持续发展

近年来全球化经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再加上今年的疫情爆发,使得全球经济发展呈现出低迷态势,股市持续下跌。而同时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结构转型的攻坚期,企业要想获得快速转型,抓住发展机遇,抵御复杂的风险,就必须健全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机制,净化内部管理风气,增强内控效果,提高运行效率。新常态下,经济责任审计必须要兼顾建设性和批判性,紧抓党内廉政建设,提高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以此来助推经济稳步恢复和持续发展。

1.3.3 完善国家的治理体制

国家治理体制本质上就是为了通过行使合理有效的行政职权来缓解社会矛盾,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而经济责任审计属于政府内部治理手段之一,有助于帮助政府及时识别与控制风险,监督干部领导的经营管理行为,解决治理架构体系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通过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效率,推动各政府单位积极提高政绩和管理水平,提供更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从而反向作用于政府治理水平的提高。经济责任审计也是促进民主、廉洁清明政治、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建设特色主义的中国政府治理体制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已经在脱贫致富、打击贪污腐败等民生与政治问题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因此经济责任审计在新常态下更要将抓手延伸到民生民主、社会经济、环境责任等领域中,从而通过有效激励与惩处机制来约束政府领导干部,从而切实提高国家的治理水平。

2 新常态下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运行问题分析

2.1 审计主体责任权责不明确

目前我国开展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审计主体为国家审计机关、企业所建立的内部审计机关。但是因为没有明确经济责任审计的职责和范围,使得审计主体都是各行其是,制定的审计标准也不一致,严重制约了审计运行的效率。同时企业内部的审计机关独立性较差,容易受到管理层和上一级政府的主观影响,从而使得经济责任审计效果不能充分发挥出来,监督结果的可靠性也大打折扣,内部审计机关也不具有权威性。经济责任审计高效运行的前提是要对审计对象所承担的经济责任进行明确,但是因为现在政企不分的管理体制,使得企业法人主体又同时是政府官员,从而就很难明确其经济责任。另外我国也没有建立统一的问责体系,经济责任难以落实到每个单位和个人上。

2.2 審计缺乏时效性

经济责任审计的时效性决定了是否能够得到高效运行,且也决定了是否能够紧跟时代发展,不断进行创新。但是我国目前所现行的经济责任审计体制还是落后于社会发展的,审计时间段还是局限在离任期间,甚至干部都已经离职了还没有取得审计结果。审计滞后实际情况,就相当于是对有限的审计资源的一种浪费,让渎职、失职、以权谋私的责任主体有了可乘之机,损害了人民利益和国家资产利益。

2.3 审计内部机制还不成熟

经济责任审计能够得到持续运行,急需要健全经济责任审计机制及内部机制,但是因为我国经济责任审计体制建立较晚,又迎来了新常态的经济形势变化,还没有来得及完善内部工作机制,从而降低了经济责任审计的效果。主要表现在审计工作混乱、审计工作规划性差、审计资源配置不合理、审计方法适用性差、审计效率低下等问题上。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内部机制漏洞较多,制度基础薄弱,导致审计风险过大,审计运行缓慢。

3 新常态下加强经济责任审计运行效果的途径

3.1 明确责任主体,统一审计评价标准

为了维护委托人和受托人各自的权益,提高审计效率,减少审计漏洞,就必须要明确经济责任审计的责任主体。其一,国家审计机关和企业内部审计机构都需要细化与明确审计职责,建立统一的审计评价标准和审计程序,防止遗漏廉政风险。其二,要通过加强立法、政策等形式来提高内部审计机关的独立性,分离政企关系,避免审计过程与结果受到上级领导或者政府部门的主观影响,从而确保审计职能能够充分发挥出来。其三,要深化问责制度,具体化企业高管、政府官员的经济责任,强调责任落实到人,从而保障审计效果。其四,因为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事关领导干部的晋升可能性,而过去的审计指标主要以经济发展指标为主,过于偏颇,也进一步助长了贪污腐败、投机取巧的风气。因此经济责任审计的指标要延伸到行政官员所应当承担的环境责任、社会责任、战略发展责任以及廉政风险防控责任等方面,才能真正优化于完善国家治理体制。

3.2 提高审计的时效性

我国经济责任审计从颁布之初就一直延续着自上而下的监督模式和考核机制,因此随着治理架构变化、政府职责越来越复杂、审计对象多样化之后,就会不断加大审计人员的工作压力。如果审计人员专业素养不强,将会使得审计工作更为混乱,毫无时效性可言。因此政府首先需要壮大审计队伍,投入更多的审计资源来支持经济责任审计体制的健全,通过培养计划来优化审计队伍,为提高审计时效性提供基础保障。同时要将审计的时效提前,从任职前就展开审计工作,强化对任职期间的审计,并展开阶段性总结工作,将廉政风险的星星之火第一时间熄灭。

3.3 建立审计内部监督牵制机制

经济责任审计机制成熟与否与内部机制是否健全有着互相影响的关系,通过建立内部审计监督牵制机制来完美支持内部审计的运行,这才是内部审计机制成熟的突出表现。其一,我们需要摒弃传统审计的思维方式,强化对新常态的特色经济建设的理解,了解内部监督牵制机制的建立本质。其二,要联合审计、监察、司法等部门建立互相制衡、牵制的内部监督组织架构,降低审计舞弊的风险,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来加强信息及时的传递和共享。党的十八大以后要着力查处民生资金、土地征收、三资管理、惠农资金,对贪污挪用、抢占掠夺人民利益和国有资产的问题严厉打击。

4 结束语

新常态下经济责任审计要全力投入改革创新,紧密结合我国政策方针的引导,围绕精准脱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五大任务”实施、廉政风险防控等政策来定位新的经济责任审计目标,以此来有效助推国家治理体系实现现代化,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因此新经济态势下,政府要明确责任主体,统一审计评价标准,提高审计的时效性,建立审计内部监督牵制机制来推进经济责任审计不断创新,切实提高审计的运行效率。

参考文献

[1]张华龙.新常态下经济责任审计的运行研究[J].现代商业,2020,(20):179-180.

[2]王红兰,张其镇.新常态下经济责任审计运行效果浅析[J].审计与理财,2019,(02):25-27.

[3]刘美丽.论新时代下如何加强经济责任审计[J].中国市场,2019,(18):155-156.

作者:贾亮

控制风险经济责任审计论文 篇3:

经济责任审计比较特征浅析

摘要:与其他审计类型相比,经济责任审计在审计客体、审计程序和审计报告上有比较明显的特征。审计客体包括经济责任人和经济组织,实践中要注意从经济组织和经济责任人两方面收集证据;审计内容具有广泛性和综合性,要注意采用其他审计特有的方法;在审计程序上,符合性测试必须进行,且要高估控制风险, 充分利用符合性测试的特点,实施充分的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审计报告有监督、评价和鉴功能,具有个人针对性,要考虑与个人责任的相关程度。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审计客体;审计证据;审计报告

文献标识码:A

经济责任审计是对经济责任人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进行独立客观的监督、鉴证和评价活动,在我国已经历20年的发展[1]。20年中,经济责任审计在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干部队伍管理上发挥出了特有的作用,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同时积累了很多经验,相关理论研究也取得了很大进展。但遗憾的是,在实践中仍与其他审计类似,很多特征并未突出。本文将比较经济责任审计与其他审计类型,探讨其主要特征,并以此兼论在实践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一、审计客体上的特征

一般审计类型的审计客体是单位,而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客体包括经济责任人及其所在的单位。由于经济责任人的经济责任必须通过单位的财务收支、经济效益、管理、决策等来体现,因此必须先把单位当做客体来审计,然后再去鉴证评价经济责任人在单位获得目前的业绩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可见,经济责任审计直指的客体表面上是经济责任人,但实际上还包括其所在的单位。

经济责任审计既要把单位作为审计客体,又要把经济责任人作为审计客体,这就使得审计证据分为两个方面:关于单位的和关于经济责任人应负何种经济责任的审计证据。但由于后者往往在获得前者的审计程序中获得,所以它们还有一定的先后顺序和主从关系,它们的关系如图1所示。

分析过程虽如此,但在实际操作中,却不能先把单位当做第一个审计客体,然后再把经济责任人当做第二个审计客体,而是在对单位全面审计的同时就收集经济责任人对单位经营情况应负何种责任的审计证据。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这两方面证据的有效结合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关键;其次,有关这两者的审计证据往往可在同一个审计程序获得,或在实物载体上共处同一个层面,同时收集证据更有利于审计的组织实施。

在实施中,审计人员必须注意审计程序的运用对两方面审计证据获得的影响。运用审计程序时要兼顾两方面审计证据获得的充分性,还应尽量在同一审计程序中获得这两方面的审计证据。

二、审计内容上的特征

由于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客体是单位和人,审计人员必须掌握有关单位的各方面情况和经济责任人对单位施加影响的过程和结果的审计证据,相对于其他审计种类,其审计内容更广泛,而且综合了其他审计种类的内容,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1.广泛性

审计内容的广泛性,是针对经济责任审计所涉及单位和经济责任人各方面情况的广泛程度来说的。经济责任审计要从经济责任人对单位施加影响的各个方面进行审计。由于单位内部经济生活十分广泛丰富,而作为单位全面或某些方面工作负责人的经济责任人,他的经济责任所涉及的范围也十分广泛,审计内容自然就很广泛。经济责任审计的广泛性体现在:既要审计经济责任人所在单位的盈亏情况,又要审计资产状况;既要审计短期的、内在的效益,又要审计长期的、社会的效益;既要审计财务状况,又要审计单位的技术状况;既要审计经营情况,又要审计职工生活福利情况;既要审计单位遵守财经法纪的情况,又要审计经济责任人遵守财经法纪的情况;既要审计单位各方面工作的得失,又要审计经济责任人应承担的责任或做出的贡献;既要审计任期目标的完成情况,又要审计有无短期行为或长远考虑,等等[2]。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内容的广泛程度,远远大于其他各类审计的审计内容。

2.综合性

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内容的综合性,是相对于其他审计种类的审计内容来说的。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内容是全面综合的,相比之下,其他审计种类的审计内容只是单位经济生活的某一个方面,如财务审计只是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情况,不必注重单位经济效益的分析。从审计内容上分析,经济责任审计综合了会计报表审计、财务收支审计、业务经营审计、管理审计、财经法纪审计等审计种类的内容。其综合性如图2所示。

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内容的广泛性,要求不仅从会计账簿等财务资料上收集审计证据,还要通过其他更广泛的途径来收集审计证据,如经济责任人的述职报告、管理制度、经济合同、技术资料、重大会议纪要、职工意见,等等;审计内容的综合性特征则要求我们在审计的手段和方法上,要注意运用其他审计种类所特有的方法,如经济效益审计的一些分析方法。

三、审计程序上的特征

与其他审计类型相比,经济责任审计在符合性测试的应用目的、实施的可选择性以及审计风险等方面有特殊性。

1.符合性测试目的的特殊性

符合性测试是为了确定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是否有效而实施的审计程序,是审计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符合性测试,可以明确审计抽样的重点和范围,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和规模。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符合性测试的一个目的也是如此。但是,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符合性测试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获得单位内部控制设计和实施情况的审计证据以及经济责任人对其实施影响的审计证据。由于经济责任审计要评价鉴证经济责任人管理责任的履行情况,实施审计时就必须获取单位的内部管理控制情况和经济责任人对此应负的责任这两方面的审计证据,否则无法作出公正客观的评价鉴证,而符合性测试则是获取这两方面审计证据最便利的审计程序,因此要加以充分利用。

2.符合性测试的不可选择性

按照《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可不进行符合性测试,直接进行实质性测试:①相关内部控制不存在;②相关内部控制虽然存在,但通过了解发现并未有效执行;③符合性测试的工作量可能大于进行符合性测试所减少的实质性测试工作量。但该准则对经济责任审计则不适用。因为对于经济责任审计而言,内部控制的建设和执行,是审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符合性测试的工作量可能大于进行符合性测试所减少的实质性测试工作量的情况下,也不能依据成本效益原则不实施符合性测试,而直接实施实质性测试。所以,除非在没有内部控制或已取得很充分的能证明内部控制失效的审计证据的情况下,都应实施符合性测试,其是不可选择的。

3.高控制风险性

经济责任审计在审计风险上的特征是高于一般审计的控制风险。控制风险是指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错报或漏报,而未能被内部控制防止、发现或纠正的可能性,即内部控制失效。而在经济责任审计下的控制风险则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关于单位正常业务的控制风险和涉及经济责任人经济责任的控制风险。前者是单位的内部控制对正常业务经营的控制失效;后者是指单位对经济责任人个人经济行为约束的内部控制失效,以及因经济责任人滥用职权影响单位正常业务经营而导致的内部控制失效[3]。由于审计的是经济责任人的经济责任,因此对于后一种控制风险应格外关注,在实施审计时为了降低审计风险,对于这部分控制风险就应高估,只有高估这部分控制风险才能对相关内容实施更详细的实质性测试。而对于前一种控制风险,它是正常的控制风险,与其他审计类型一样。这样,经济责任审计的控制风险总计起来就相对高了。

经济责任审计在审计程序上具有以上特征,要求我们在实施审计时既要充分利用符合性测试本身固有的特点,实施充分的符合性测试,又要高估控制风险,实施充分的实质性测试,同时充分考虑其他审计程序本身存在的风险,合理安排审计程序,综合平衡风险,使审计风险降到最低。

四、审计报告上的特征

审计报告是审计成果的总结。因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客体和审计内容不仅针对单位,还针对个人,因此审计报告必然要突出考虑经济责任人的因素。与其他审计类型相比,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作用的多元性

从使用方向上分析,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报告首先必须满足组织人事部门的需要,因为经济责任审计是由组织人事部门提出的,需要参考审计结果以考核任用干部,因此审计报告对于组织人事部门来说发挥了评价的作用。从经济责任人的角度来说,审计报告是其任期内功绩和过失的公证文件,他用审计报告来确认自己的功绩和应该承担的责任,因此审计报告对经济责任人起到了鉴证作用。从单位的角度来说,审计报告反映了单位在生产经营上、决策上、财经法纪上等各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完善的建议,因而审计报告对单位的管理发挥了促进作用。对于单位的管理者来说,可以通过审计报告监督单位的运营,因此经济责任审计还发挥了监督的作用。可见,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报告的作用是多元的。

经济责任审计的鉴证、评价、监督、促进功能早已广为认同。经济责任审计的最终结果必须通过审计报告反映出来,使用者使用审计信息也是依靠审计报告,所以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报告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功能。相比之下,其他审计类型的审计报告的作用则较为单一,它们大都具有监督促进的作用,而没有鉴证的作用。

2.问题反映的个人针对性

经济责任审计在鉴证评价经济责任人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同时,对发现的问题也要客观公正地在审计报告中加以反映。但是,并不是发现的所有问题都反映在审计报告上,而应有针对性地、有选择地围绕经济责任人的经济责任来反映。其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①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报告是针对经济责任的文件,必须反映与经济责任有关的信息,包括问题和责任;②如果审计报告上反映与经济责任人经济责任无关的问题,势必会影响审计报告的客观公正性,最终会误导使用者,经济责任人也不会同意审计报告。另外,还必须分析、落实经济责任人对问题应负的责任。因为在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往往不是经济责任人一人的行为造成的,而是多个人的行为造成的,有时还有客观因素,所以就要分析经济责任人应负领导责任、主管责任还是直接责任。其他审计种类的审计报告则不同,一般在审计中发现的所有较重大的问题都应在审计报告中反映,而不必考虑问题的个人针对性(当然重大的违纪违法问题也要适当分析落实责任,但这种责任的分析落实并不针对审计前事先确定的某一个特定的人)。

3.内容结构的特殊性

一般的审计报告都包括导语、基本情况、审计情况、审计评价、存在问题和审计建议等几部分。其中,审计评价的重要程度不高,并不是要件。但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报告则不同,审计评价是它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报告中的审计评价要从整体上综合评价经济责任人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概括评价经济责任人任职期间的主要业绩,指出问题并确认或解除其经济责任。它是经济责任审计的核心,经济责任人也主要以这部分作为对自己的鉴证,因此审计评价部分对于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报告来说是相当重要的,是必不可少的。

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报告作用的多元性特征要求审计报告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需要,向各个审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客观实际的信息。从经济责任审计的本质考虑,审计报告应着重发挥鉴证和评价的功能,将鉴证和评价经济责任的事实依据和结论予以着重反映;而监督促进的作用处次要地位,但审计建议的提出仍应慎重,注意可操作性和实际效果。问题反映的个人针对性特征要求审计报告要充分考虑问题与个人责任的相关程度,选择重大、相关性大的问题在审计报告上反映;分析落实责任时要注意划分好直接与间接、本人与他人的责任。审计评价的特殊地位则要求撰写审计报告时充分重视审计评价,从大的、总的方面着眼,综合功过是非,慎重考虑每句评语证据背景的充分性,仔细研究评价的语言表达,使审计评价既客观、公正、明确,又能规避审计风险。

总之,与其他审计类型相比较,经济责任审计有着很明显的特征。在实践中,这些特征能否正确把握和凸现,小则决定一个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成功与否,大则影响着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发挥和未来发展。这需要业内人士给予充分的关注。

参考文献:

[1] 李风鸣,时现.经济责任审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6.

[2] 刘国权,鲍国明.经济责任审计专题与案例[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9.

[3] 钟卫.有效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J].中国内部审计,2004,(10):21-22.

(责任编辑:王薇)

作者:罗永平 王 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