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责任风险评估审计论文

2022-04-15

摘要:内控评价就是内部控制评价其应用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得到广泛使用。但是由于经济责任审计有着其特有的属性,即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所以在现代审计应用中往往就限制了内部控制评价的效力,对于被审计单位的内部建设和健康发展也存在影响。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经济责任风险评估审计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经济责任风险评估审计论文 篇1:

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内涵及评价体系探讨

"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中央的九个1号文件,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措施,中央和地方将为新农村建设持续投入大量的财政资金。管好用好这些资金,关键在于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基层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是否到位。通过经济责任审计,加大对村干部的监督管理力度,真正把政绩突出、廉洁公正、恪尽职守的基层干部提拔到领导岗位,促进村负责人更好地履行经济管理职责,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健康顺利发展,是基层审计机关新的历史使命。在新形势下,通过开展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强化农村集体财务监督,提高农村干部依法治村、按章办事的能力,促进新农村的发展与和谐稳定。

一、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内涵

(一)经济责任概念 经济责任概念的确定关系到经济责任审计的定位问题,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应当解决的首要问题。目前对经济责任审计中经济责任的含义,主要有三种理解。第一种观点认为,“经济责任”应当是当事人(被审计的领导干部)基于其特定的职务而应履行、承担与经济相关的职责、义务;第二种观点认为“经济责任”应当是当事人对其经济相关的职务行为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第三种观点认为,“经济责任”是当事人应当承担的经济上的后果,如经济上的赔偿、补偿等。笔者认为,应该将第一种理解与第二种理解观点合并在一起,即经济责任是指当事人(被审计的领导干部)基于其特定的职务而应履行、承担与经济相关的职责、义务和对其经济相关的职务行为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二)经济责任审计概念 根据《审计法》的规定,经济责任审计是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所在地区、部门或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负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审计监督的行为。通过对被审计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所在地区、部门或者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真实合法情况的审计,评价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和界定领导干部对任期内存在问题应负的经济责任,为考核任用干部提供依据。这种领导干部监督管理制度,是党中央和国务院在改革开放中逐步总结提高,不断完善推广的。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经济责任审计”最早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起源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那时,称为“厂长(经理)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后又称为承包经营审计,资产经营责任审计。这是第一阶段。(2)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和发展,以及反腐败斗争的需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次创新发展首先起源于山东菏泽地区,全国各地陆续深入开展起来。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范围从过去的企业领导干部扩大到了党政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和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经济责任审计成为了新时期的干部监督手段,跨世纪的历史使命。(3)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一项干部监督制度,已逐步走向成熟,由单纯的经济监督,向对领导干部手中权力运行进行制约和监督发展。这是经济责任审计发展的第三阶段。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一种干部监督管理制度,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反对腐败,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促进领导干部依法行政,勤政廉政,从源头上治理和预防腐败而制定的一种干部监督制度,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项重大举措。经济责任审计同财务财政收支审计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经济责任审计虽然是领导干部监督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审计部门实施的经济责任审计只能在法定的审计职权范围内运用审计手段来进行。审计部门实施的经济责任审计不能代替组织人事部门的干部监督工作和纪委监察部门的纪检、监察工作。审计部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是以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是通过对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部门、地区)财政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效益情况的审计,来评价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经济责任审计离不开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部门、地区)财政财务收支的报表、账目、凭证和有关资料。经济责任审计既包括合法性审计,又包括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的评价,是财务合法性审计与效益性审计的有机结合。经济责任审计要评价界定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和对存在问题应负的责任,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讲,经济责任审计是财政财务收支的人格化,要监督和制约领导干部手中权力的运行,是对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深化和提升。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同其他一般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工作不同。一般审计工作是审计机关和审计部门(内审)的事,审计机关依法做出处理即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则是各级党委、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各级党委、政府授权和委托给纪检、组织人事、审计等部门共同承担的一项工作任务。这是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殊性决定的。这个特殊性是指,我国是党管干部,领导干部是按照级别由各级党委及下属的组织部门来管辖的,是各级党委政府人大任命和管理的。这是我国的特色。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从审计的实施过程来看,主要是审计机关、审计组织来完成的。但是审计项目的确定,审计的重点,审计工作的延伸,后续问题的处理,审计结果的利用等,都必须依靠由纪检、监察、组织、人事等部门来完成,有时候还需要司法机关的支持。审计哪个领导干部,不是审计部门一家决定的,需要几个部门共同商讨,报党委、政府或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小组批准后,由组织部门委托给审计部门,审计部门才能审计的。经济责任审计离不开当地党委、政府领导、部门、单位、企业党委和行政领导及法人代表的重视和支持。在一定意义上讲,经济责任是“一把手”工程,只有党委政府和领导为审计组排忧解难,才能保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顺利开展。

(三)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重要任务,把经济责任审计监督寓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去,重点围绕涉农政策决策、涉农资金的管理使用、涉农项目建设等,集中人力,加大审计工作力度。经济责任审计的最终目的在于形成权力制衡机制,推进责任政府的建立,促进领导干部依法执政。因此,村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通过审计村干部所在村的财政财务收支报表、账目、凭证和有关材料,审查村干部是如何运用手中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村干部对手中经济决策权、经济管理权和财政法规执行和监督权是如何运行的。通过审计,达到摸清家底,分清责任,促进村干部依法行政,依法经营,依法管理。主要有以下四点内容:一是要通过检查地区、部分涉农政策、措施的制定情况,看是否符合当地农业、农村、农民实际,农民群众是否真正得到实惠;二是要通过检查涉农资金的分配和拨付情况,促进各项惠农政策落实到位;三是要通过监督涉农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促进完善规章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四是要通过揭露和查处各种违法违规问题,切实维护农民群众的利益;五是要通过对审计情况的研究分析,提出审计建议,促进完善支农惠农各项政策措施。同时,深化探索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的经济责任审计内容,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同时指导好乡村村长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二、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

(一)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涵义及重要性 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是指审计机关、审计组织对被审计村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进行评价,所需掌握的评价原则、评价过程中所要做的工作及程序、评价内容和标准、评价方法以及对所存在问题应负责任的界定等的总称。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中的焦点和难点问题。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党中央、国务院适应新时期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要求,保护集体资产、维护农民群众利益、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化解干群矛盾、凝聚民心、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措施。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是否公正、适当、实事求是,涉及到被审计村干部的切身利益和审计风险。能否做好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同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业务水平有密切关系。

(二)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内容 审计评价是审计报告的重要部分,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审计评价更是审计报告的中心,是审计报告的核心内容,对村级组织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审计评价尤为重要,如何进行审计评价,需要慎重对待。在无规范性审计评价参照的前提下,借鉴目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先进经验,评价应侧重于对村级领导干部个人的经济责任,即重点是对村级领导干部任期内应承担的经济责任进行审计评价。审计机关进行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应客观描述审计事项的结果,反映村干部任职期间的工作业绩、问题,分析列举村干部任职期间为发展经济所采取重大措施,并评估村干部所采取措施的实施结果。同时,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其他有关规定以及审计机关认可的被审计村干部所在乡村内部管理的有关规定,对村干部担任特定职务期间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经济责任的行为应承担的责任进行界定,包括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主要内容具体包括:行政村集体各项收入是否全部入账;各项支出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公益性建设、村委会费用,以及救灾、救济、优抚等专项资金等项开支是否真实合理、公正公平透明;各项涉农补助是否按规定落实到位;村干部任职期间行政村资产、负债情况;完成农村经济责任目标情况;重大投资决策情况、村集体执行财经法纪、内控制度和体财务运行情况;村干部有无以权谋私、贪污受贿、挪用公款、滥发钱物、挥霍浪费、向农民乱摊派等行为;农民群众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如水电费、计划生育罚款、土地征用、出租、转让和补偿、果园承包收入、农用物资分配、村务公开的真实情况;村集体合资、合作、联营中的经济收益分配情况;委托主体要求审计的事项等。

(三)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方法 具体而言:(1)定量评价法。包括:以任期经济责任目标为标准进行对比评价,将审计核实的实际完成情况与任期责任目标或计划指标进行量化对比,分析确定被审计村干部任期内工作目标完成情况;以前任实现的经济指标水平为标准进行对比评价,将审计核实的被审计村干部任期内实际完成的经济指标同前任实现的指标同前任实现的指标对比,评价被审计村干部任期工作业绩;以同行业先进水平为标准进行对比评价,将审计核实的被审计村干部任期内实际完成的经济指标,与同行业先进企业或单位同期实现的同类指标相比,评价被审计村干部的工作业绩。(2)定性评价法。包括:真实性评价,乡村提供的会计账簿、凭证、报表数据相符,同审计后认定的数据没有差额,或者差额很小,会计资料完整、规范,帐务处理清晰,应评价其会计资料真实地反映了任期内的财政、财务收支状况;合法性评价,根据财政、财务收支方面是否有违纪违规行为,区分为符合、基本符合、违反和严重违反四种;效益性评价,效益性评价应综合考虑账面价值和使用价值,持续经营能力、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等因素,根据审计中发现的重大投资项目无收益、决策失误、重大损失浪费等问题,以审计确认的投入、产出数据为依据,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决策的程序、执行的结果、当时的历史条件等,恰当地划分村干部应承担的相关责任;内部制度的评价,应根据审查其管理制度的情况和审计中发现的管理漏洞,列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建议。(3)综合判断法。综合考虑政策环境等因素变化情况,综合考虑存在问题的形成因素,结合审计风险评估进行评价。(4)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将农村居民纯收入作为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指标。农村居民纯收入是指农村常住居民在一定时期内可直接用于生产和非生产性建设投资、生活消费以及积蓄的家庭收入,包括货币收入,也包括自产自用的实物收入,但不包括向银行、信用社和友人借款等借贷性收入,可作为反映领导干部所在地区农村居民实际收入水平的重要综合性指标。计算公式(按年度计算):农村人均纯收入=农村居民从事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经营收入+在外人口寄回带回款+国家财政救济+各种补贴-农村居民从事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经营的费用支出-缴纳的各种税款-上交承包金额。

参考文献:

[1]孙立安、黄志圣:《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巢湖学院学报》2008年第10期。

[2]武阳:《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3]夏燕:《深入开展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业审计与会计》2007年第5期。

[4]李建军:《经济责任审计的责任界定与评价》,《中国审计》2002年第9期。

(编辑 余俊娟)

作者:操群

经济责任风险评估审计论文 篇2:

经济责任审计中内控评价的应用分析

摘 要:内控评价就是内部控制评价其应用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得到广泛使用。但是由于经济责任审计有着其特有的属性,即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所以在现代审计应用中往往就限制了内部控制评价的效力,对于被审计单位的内部建设和健康发展也存在影响。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内控评价;分析报告

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责任审计的产生源于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需要,为提高经济责任受托方的要求,要求该受托行为的本人和地方党政机关部门、国家事业单位以及国有控股企业的主要负责人等对其负责的本地区、本部门或者本单位的财政收支等相关的经济活动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经济责任审计是审计机关的主要工作之一,而当前我国的经济审计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方法重点等都过于偏向结果,使得经济责任审计的真正作用不能完全发挥,并且过于形式化和面子化,阻碍了经济审计的意义。

1.经济责任审计

在分析研究经济责任审计中内控评价的应用,首先就应该对经济责任审计进行分析的理解,从其含义、目的、作用等方面进行透彻的了解经济责任审计,从而才能从根本上把握经济责任审计这一工作的重大意义。

1.1经济责任审计的含义

财产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的分离是审计产生的客观条件,审计的目的是能够保护财产的完整性和安全性,确保会计资料是真实可靠的,明确财产经营管理者所应该承担的管理经营责任。因而,从广义上说审计就是经济责任审计。

狭义的经济责任审计的含义是指企事业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者承包经营责任人在其任职期间内或者承包经营期间,对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负责,并应按规定进行的审计活动。

1.2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

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与常规的审计是有区别的。常规的审计工作是希望通过审计能够维护相关经济法律政策,改善经营者的经营管理,提高社会经济效益。而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目标是为了能够将经济责任人在其任职期间内,对本部门、本单位经济活动中应当负有的责任划分,为组织人事部门和纪检监察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考核使用干部或者兑现承包合同等提供参考依据。

1.3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

经济责任审计其主要的功能体现在保护财产的完整和安全上,有利于保证财产的保值和增值等方面,同时能够有利于建立健全对经济责任人的监督管理体制,能够促进建设廉政政治。

1.3.1有利于经济责任人监督管理制度的加强和完善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的建立和完善,经济责任人的才能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其所享受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也随之增大,有权力就要有监督,因而对于经济责任人考察监督机制的也提出了迫切的需求。经济责任审计实质就是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和责任的监察制约,权利与义务相结合,要求定性定量,责任到人,在经济责任人自己提出的任期目标的指导下,分析考核相关的经济情况,对其任期的工作业绩提供客观评价的依据。

1.3.2有利于规范经济责任人的行为

经济责任审计的立足点是财政收支,经济状况,而其目标是在于查明个人的经济责任,对事对人相互作用,客观而实在,并且,一般审计的对象是该经济责任人整个任职期间的财经状况,这个时间一般都比较长,往往包括对各年度财政、财务收支的审计,这样也比较容易发现问题,有利于发现并揭露腐败分子,使之得到相应的惩处。此外,经济责任审计还有利于建立健全相应的监督制约机制,能够方便及时的发现财务管理的漏洞,完善财务管理的相关制度,有利于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从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经济责任人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监督,促进了廉政执政的建设。

1.3.3有利于客观公正地鉴定经营业绩和经济责任

经济责任审计真实、客观的反应了经济责任人所在部门、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的情况,帮助继任者了解接任单位的真实情况,减少继任者的工作阻碍,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了适应期,降低了工作成本,有利于继任者尽快进入工作状态,同时经济责任审计明确离任者的经济责任,有利于工作的交接,保持工作的连续性,有利于客观公正的鉴定经营业绩和经济责任。

2.内控评价

内控评价就是内部控制评价机制,多作用于公司企业。主要是指企业的董事会或者类似权力机构依据相关职权,全面评价其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并出具评价报告,得出相关评估结论。

董事会或者类似的权力机构是内部控制评价的主导,负责设计和运行内部控制,并对出具的内部控制报告的真实性,有效性负责。

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内控评价的对象,有效性就是指企业建立与实施的内部控制对目标实现的合理程度,包括内部控制设计的有效以及运行的有效性。内控评价对象的有效性又可以将内控评价细分为相关内部控制是符合国家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的,并且其设定的资产目标是合理完整的,保障其安全性,并且该内控评价是符合公司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的,具有有调控性。

内部控制评价是需要时间来完成的,其是由各个不同阶段、不同环节构成,是一个动态的评价过程。

2.1内控评价的具体内容

内部控制评价针对的是企业通过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所能完成的控制目标。因而,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应是针对内部控制资产目标、合规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和战略目标五大目标进行的全面评价。内部控制评价的具体内容应该包括风险评估评价、内部环境评价、信息与沟通评价、内部监督评价和控制活动评价。

2.2内控评价的原则

内控评价有其本身的特点决定其应当遵循相应的原则,从而发挥其本身应有的作用,更好推动公司企业的发展,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和经营目标。

首先,应当遵循全面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就是指评价工作应当全面,涵盖企事业单位及其所属单位的各个方面范畴,设计和运行的内部控制计划应当包含个各种业务往来及日常事务事项,做到全面而没有遗漏。

其次,应当遵循重要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就是指评价工作应当遵循全面性原则的基础上,对于评价内容要侧重重点,关注重要的业务单位和业务往来,关注业务投资中风险较大的区域。

最后,应当遵循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就是要求评价工作应当是对事不对人,减少主观性因素的干扰,客观的揭示经营管理现有的风险状况,如实反映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不偏不移,做到公正客观,根据事实状况评价。

3.经济责任审计与内控评价的关系

由上文可以得知经济责任审计和内控评价之间是存在不同的,内部控制评价工作主要合理保证了经营过程中的各个方面,而经济责任审计是根据上级机关的具体审计目的觉得审计关注点,主要是针对经济责任方面的审查监督,更注重于结果的责任的界分;内部控制评价更多的是通过得到的评价结论来防范企业的经营风险以及指导企业的经营方向行为,而经济责任审计是通过审计结果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是对干部政绩的考核,是一种监督。

但是同时,也应该承认两者之间存在联系,内部控制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组成部分,并且评价的方式是经济责任审计中常用的手段,对于审计工作的深入全面展开起到促进作用,内控评价得出的相关结论也是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合法合规性的体现。

4. 经济责任审计中内控评价的应用分析

内控评价作为一种评价手段被越来越多的运用到企业管理制度中去,促进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同时也健全完善了企业的管理结构,因而,审计人员也将内控评价作为出具更为全面有内涵的经济责任审计结论的手段,内控评价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必然得到越来越多的使用。

4.1两者具有相似的工作内容

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概括的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即真实、合法、具有效益的经济事项;制定、维护并执行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履行监督管理的职责,建立相应的管理监督机制。在具体的审计过程中,应该要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听从上级部门的决策安排,实现社会责任,领导人在履行相应的经济责任过程中要综合考虑经济效率、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

内控评价主要围绕的是企业的内部环境、风险评估等五要素(上文已经进行过阐述),并结合相应的规范制度制定的。内部环境的评估主要就是对社会责任的评价,这一结果影响经济责任审计中关于责任人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审计情况;对于企业文化的评价则是对于社会责任实现状况的审计结果,因而,可以说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与经济责任审计的要求是相互吻合的,其结果是可以通用的。

4.2两者使用相同的手段

经济责任审计多采用检查、观察、询问、函证、重新计算、重新执行、分析程序等其中方法,针对比较复杂的情况的时候,经济责任审计也会采取抽样的方法,选定样本从而进行审计,这与内控评价所规定的的手段,即访谈、问卷调查、测试、抽样调查、实地考察、分析比较、观察、重新执行器内涵上是基本一致的。

4.3两者具有相似的缺陷

从实质上讲,内控评价和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在缺陷存在相似性,导致内控重大问题的行为会影响经济责任审计中的责任的认定。具体的说会导致内控行为出现巨大偏差的行为主要可以概括为:徇私舞弊行为、监督机制匮乏、任意更改报送文件、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条例、缺乏完善的制度约束、人才流失等,这些行为主要影响的就是评价结论的客观性和真实性,这样的行为在经济责任审计时同样无法客观公正的进行经济责任的认定,容易滋生腐败,从而破坏审计的目的,不利于廉政建设。

4.4两者的互补性

在经过大量的实践工作不难得出内控评价和经济责任审计是可以互补的。

在经济审计责任的实际应用中,审计结果多是对前任工作状况的总结和整改,并没有提出相关的意见建议,从而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社会效益的完善,社会责任的承担,并且审计的内容由于政策等的影响具有局限性,更加注重于廉政方面而相对忽视了发展,使得审计结果缺乏指导意义,并且由于审计时间的局限,审计工作并不能监督日常的工作。

而内控评价则不同,由于内控评价依据的法律法规相对齐全,使得评价的体系相对成熟完善,评价结果更能全面的反应经济活动的过程,并且内控评价的时间相对自由,使得其更具有日常的监督效果,弥补了经济责任审计的不足,能够实质的推动经济的发展。

同时,由于内控评价的主体是董事会或者相关权力机构,所以,内控评价缺乏相应的独立性,容易受到主观的影响缺,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在这一点上,经济责任审计由于是由上级部门组织开展的,更具有客观独立性,克服了内控缺乏独立监督的缺陷。

所以,内控评价和经济责任审计是相辅相成的,相互影响,并能够互补对方不可避免存在的客观缺陷,两者相互结合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

5.总结

综上所述,内控评价是可以很好的应用在经济责任审计中,两者并不冲突,并且可以相互结合,推动经济的发展,完成绩效目标。内控评价可以有效促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展开,弥补其内容、运用、体系和实际实施方面的不足,同时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也弥补了内控评价的独立性方面的缺陷。因而,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就应该全面引入内控评价,推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更好的发挥其作用。(作者单位:湖南省湘怡移民工程监理咨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沈坚.内控评价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应用[J].会计之友,2007,(14):63.

[2] 徐艳.建立以内控评价为基础的经济责任审计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

[3] 连翔.内控评价在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中全面运用的探讨[J].财经界,2013,(35):234-235.

作者:彭韫雅

经济责任风险评估审计论文 篇3:

我国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模式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外部环境的变化对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模式提出的挑战

1、政治环境的变化

经济责任审计是具有中国特色审计的一个种类,政治环境对其发展变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过去国家审计机关在整个国民经济当中的地位被低估了,国家审计署甚至在一段时间内被取消,到20世纪80年代初才恢复。为了更好履行党的执政能力和发挥党在经济建设中领导作用,党中央、国务院在1999年下发了《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和《县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把经济责任审计纳入干部监督机制,为进一步加强对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提供了有力武器。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向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工作报告,以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为主要内容。报告中指出在今后五年为进一步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建设制度,就必须“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和完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制度。……努力提高预防腐败工作的专业化、规范化和法制化水平。”不难看出在营造出良好的经济责任审计政治环境的基础上,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门将未来几年的工作重点放在了对党政领导干部的考核评价制度化、规范化上。这是因为,随着政治环境的变化,以往以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为主要内容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已不能适应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一方面,以往的评价模式过于重视财务指标,忽略了非财务指标对经营成果的影响,无法全面考核党政领导干部的绩效:另一方面,不全面、不科学的评价体系容易造成激励不相容、监督不严密,而出现“监督缺席”、“内部人控制”等问题。因此,在新形势下为加强政府执政能力,提高政府行为的透明度,铲除滋生官僚腐败的土壤,就必须对经济责任审计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深入研究,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科学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模式。

2、经济环境的变化

与经济责任审计相关的经济环境主要是指“与政府资金和行为有关的经济要素方面,比如公共资金管理、政府对企业生产经营的管理、国有企业和金融业的状况以及国际经济关系对政府行为的影响等方面。”

在过去高度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行政部门掌握绝大部分资源,财政收支无需公开透明,社会公众也无此要求。现行财政制度仍延其旧习,公开性和透明度不高,从而为贪污腐败的滋生提供了温床,管理、投资的领导主观随意性很大,乱管理、乱投资、违规挪用资金的现象屡禁不止。随着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也由直接管理转为间接管理,管理的重点由注重微观经济活动管理转变为注重宏观经济的调控和公共管理。这就要求政府的一切收入均需“取之有道”,政府的每一笔支出,都须公开透明,受纳税人及其代表机构的监督和约束。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有助于将领导干部权力的行使置于有效的监督下,防止他们失职越权以及滥用权力,促使他们学会并善于运用法律手段领导经济工作、管理社会事务。这样,才能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促进领导干部廉政勤政。而要开展行之有效的经济责任审计,前提是必须建立一套合理的、科学的、适应新形势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

3、法律环境的变化

我国宪法第九十一条规定:“国务院设立审计机关,对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对国家的财政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这一规定为我国经济责任审计提供了法律基础。

对《审计法》的修订于2006年2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并于2006年6月1日起施行。新修订的《审计法》中第二十五条,把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地位予以明确。自1998至2005年。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全国各级审计机关已经对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共24万多进行了经济责任审计,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经验和做法。而实践中由于其法律依据不明确,给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此次修改,解决了这一问题,大大促进了经济责任审计的全面发展。

但是,从法规制度的有效性和效率来看,我们和制度建设比较发达的国家相比还存在明显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些重要的制度因为缺少核心“部件”——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和责任界定缺少标准,而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因此,要建立我国的惩治预防腐败体系,关键是要从系统的角度来检视已有制度体系的薄弱环节,大力研究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和规范的操作流程,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探讨经济责任的界定和划分。

我国目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目标还是侧重于“合法性”的财务审计。自2003年6月在全国范围内刮起“审计风暴”开始,我国政府审计已开始转向“合法性监督和经济性、效率性经济监督的绩效审计并重上”,但是与国外政府审计侧重于效果性审计相比较,我国经济责任审计仍偏重于真实性、合法性的初级财务审计。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出适合我国现有情况的经济责任审计理论框架和具有可操作性的,科学合理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模式。

二、我国现有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模式及其面临的主要问题

经济责任审计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审计模式,是对党政机关领导干部、企业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进行监督、评价的需要,我国经济责任审计不仅仅存在着重视财务指标,忽略了非财务指标对经营成果影响的问题。还存在着缺乏可以依据的审计规范、准则;审计考核标准不统一,可操作性差;缺乏党政领导干部、人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优劣的判断依据等一系列问题,致使大量经济责任审计人员凭经验判断,审计评价的尺度难以把握。从而面临很大的审计风险。目前,我国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模式面临的主要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缺乏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在实践中,我国经济责任审计还没有审计准则,也就缺少系统的、规范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以及作业流程,对业绩的肯定和对责任的认定缺少足够的数据支持和深刻的动因分析。

第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缺乏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目前我国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以财务指标评价为主,审计工作主要是查实会计报表数据及其经济活动情况,评价依据是国家法律法规、财务会计制度等。但是这些法规和制度只为评价某些单项指标提供了标准,没有形成科学、完整的评价系统,存在着不完善的缺陷,对于如何解决审计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还存在着目的不明确、目标不清晰的现象,给审计评价带来随意性和盲目性。

第三,对审计的范围、内容、评价指标认识不统一,导致审计评价的不准确和不具体。在当前的审计实践中,现有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依据党中央、国务院在1999年下发的两个《暂行规定》,及其他国家法律法规、财务会计制度等,各级政府部门根据情况自行制定各种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进行的,因此我国经济责任审计

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着审计范围、内容、评价指标不统一,可操作性差的问题。致使审计人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缺乏对党政领导干部、人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评价的判断依据,大量经济责任审计人员凭经验判断,审计评价的尺度难以把握,从而面临很大的审计风险。有时审计人员为了降低审计风险只能进行笼统评价,缺乏必要的针对性,这样得出的审计结论几乎是一样的。

三、重新构建我国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模式的几点建议

鉴于原有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模式已不能适应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成为制约我国经济责任审计深入发展的瓶颈。如何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新型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模式是加强政府执政能力的要求,更是社会的呼唤。本文认为,当前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可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健全经济责任审计法律法规体系。虽然新《审计法》已规定了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内容,但是法律条文比较原则,也不可能详尽规定经济责任审计的具体操作程序。因此以《审计法》为基础,尽快出台相应准则、制度,以规范、统一对经济责任审计内容、范围、程序、方法、评价标准及审计职业者的法律责任的认识。

第二,逐步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有效的经济责任评价标准体系与指标体系。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是深化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在需求,它的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促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趋于规范化、制度化和标准化,以不断适应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发展的需要。可以由国家审计署牵头,组织会计、审计领域专家学者、实践工作者探讨研究能够有效指导审计实践的经济责任审计理论框架,从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内容、评价指标体系、评价作业流程、评价方法等方面系统地重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模型”并使之制度化、规范化。

第三,引入风险导向型审计,将经济责任审计的中心向效果性、效率性、经济性转移。国外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40年代末期就从账项基础审计转为制度基础审计。进而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提出风险导向审计的概念,审计过程从传统的审计测试为中心转为以风险评估为中心。政府审计也以风险评估作为基本理念,着重评估政府机构各部门、各单位及所属国有企事业单位的效果性、经济性和效率性。我国经济责任审计仍然处于以账项审计为主的初级阶段,因此应加快经济责任审计的理论、实践研究,引入国外政府审计经验,转变审计理念,转移审计重心,构建新型的、适合我国国情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模式。

第四,进行经济责任审计信息化建设。推进计算机审计是对传统的审计工作理念、思维模式、工作模式、工作方式、组织结构的深刻变革。可以在完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构建“经济责任审计绩效分析评价”模块,进行辅助审计软件的开发,建立经济责任审计信息管理平台。这样不但能够使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结果更加客观、科学、及时,同时操作简便易行、考核标准统一,达到上下互通、资源共享、相互促进,最终为经济责任审计业务管理、业务指导、理论研究和对外宣传提供基础信息支持。

作者:姚春芸 段兴民

上一篇:安全性网络购物分析论文下一篇:预测体系下电力市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