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样化高校学生管理论文

2022-04-15

【摘要】与传统学年制不同,在现代学分制背景下,班级观念被淡化,学生的学习形式相对松散,学习方式呈现多样化,这让学生管理者觉得管理十分不便,同时减少了学校对学生的约束。因此,如何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是当代高校学生管理者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提升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性,并就如何提升此能力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多样化高校学生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多样化高校学生管理论文 篇1:

论学生管理工作中制度化和人性化的有机结合

摘   要 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整体就业形势的变化、学生本身诉求的多样化,都对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传统学生管理成效低、时效差,矛盾多、风险大,条文多、创新少,存在制度化或者人性化路径的偏向依赖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通过分析学生管理的路径依赖,开展制度化和人性化有机结合的策略探析,并在这一过程中规避两大误区,提出理念、措施、保障“三位一体”的结合策略,使学生管理模式更加健康、更加优化、更贴实际,最终实现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学生管理  制度管理  人性化管理

学生,是教学行为的客体,是教与学的主体。学生管理,是一所学校提高教学成效、实现教育目的的核心工作。随着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适龄学生不断增加,家庭教育背景千差万别,学生个体意识充分彰显,学生诉求个性化与多样化并存。随着学校品类的逐渐扩展,学校数量日益增多,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校际竞争不断激化,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学校品质的试金石。随着大众媒介的创新发展,微博、微信、手机终端等媒介形式涌现,学生接受信息渠道极大扩展、信息数量极大扩充、信息质量良莠不齐,对学生管理的创新发展成为学校迫在眉睫的大事、要事、难事。
一、人本视域下的学生管理现状

学生管理工作,是面向学生群体推行教育相关方针、政策、制度和理念的一種综合性系统工作。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以制度约束为主的集体化、扁平式管理模式。从操作层面看,它包括制定、实施与反馈、处理;从内容构成看,包括国家教育制度、省级教育制度以及学校自身制定的多项规章制度;从作用方向看,对内约束学生的行为习惯和人际关联,对外与校园环境、教学体系、学校风格互相影响。从目前学生管理情况看,存在以下问题:

学生管理“刚性”有余而“弹性”不足。学生管理制度的总体数量不断出台增多,实施质效却未能做到同比增长。整体来看,学生管理缺乏适应时代发展、契合学生成长规律的弹性制度[1]。

学生管理“主体”单一,“反馈”不够。长期发展的教育管理体制,形成了以管理代替教育的模式。形式上表现为自上而下宣贯,目标上体现为维护学校发展和教育教学正常秩序,组织上体现为内部管理机构、管理人员、管理事项的增加,对教育教学的反馈过程重视不够。

学生管理“制度”到位,“服务”缺失。尽管多数学校都贯彻“以人为本”教育思想,提倡充分尊重学生主体,但是目前部分学校在学生管理中把学生与管理者仍放在对立层面考虑,以单向管制为主体、以红线条框为标志、以惩罚处理为重点的制度化管理[2],使学生内心经常处于抵触状态,直接影响了管理成效,甚至激化矛盾产生了负面影响。
二、学生管理的路径依赖分析

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方式的变迁,很长一段时间是在“他律”与“自律”之间进行徘徊。依靠他律,就采取制度管控,明确底线、界线、红线,使学生圈定在固定行为范畴内开展学习生活。依靠自律,就采取人性管理,尊重学生意愿,征求学生诉求,以温和、人性的方式,使学生内在产生改变陋习、改善生活、改良思想的动力,从而达到管理目的。

以规矩遵循为关键的制度依赖:群体管理最有效的方法是建立统一标准和规范。制度化学生管理也是如此。相比依靠人的主观意识来给事件定性定量,依靠制度能够最大限度实现一定程度上的公平公正,最大范围实现规则的宣贯和执行,最快速度实现规则违反后的惩罚措施。对制度的路径依赖,能够使学校管理井然有序、规范高效,管理人员和机构权威得到加强,学生行为举止规范化,学生活动模式化,对学生培树强有力的纪律素养和团队协作能力具有重大意义[3][4]。

以诉求满足为重点的人性管理:当今时代发展提倡个性创新,学生自由开放,具有一定的抵抗意识和叛逆精神,教育事业中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单纯依靠原有强制压制的方式方法,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新学生群体的需求、诉求。管理者开始寻求主体地位的调整、管理条款的柔性、教育产品的创新,开始探索学生内心世界、征求并尊重学生意愿,这种从心灵认同入手的管理能逐渐产生凝聚力,营造改良向善的氛围,使学生深入开展自查自省,发挥典型榜样力量,助推学生管理工作成效提升[5][6]。

基于以上分析,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复杂工程,依靠制度化来“单打一”,就难免引发学生反感,片面割裂管理和被管理双方,激化矛盾,最终导致学生管理看似强有力,实则问题重重。依靠人性化来管理,也容易失之于宽、失之于软,难以有效管控。因此,应充分发挥二者的互补性,创新探索制度与人性的有机结合,最终实现学生管理的有力、有序、有效。
三、学生管理中制度化与人性化有机结合策略分析

在学生管理体系中,各项规章制度是基础,是能够保障正常教学活动、学习生活的必要条件。人性化管理方式是有益发展方向和制度管理的重要组成。实践证明,要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须要在传统制度管理的模式上做文章,须要在人性化融入管理体系上下功夫。

1.须着力避免的三个误区

一是防止目的和手段混淆。部分学校管理者纠结于在制度、人性中选择,却往往忽视了本质目的。学生管理工作是为了对学生进行高效、规范管理,让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无论是制度管理还是人性管理,目的是一致的;无论是管理还是服务,对象是共同的;无论是扁平化管理还是情感式管理,都要充分考虑学校发展方向、学生整体素养、管理自身水平,要置于校园管理系统、学生管理子系统中统筹考量。对它的最终检验和评价,不仅要看一定教学阶段内学生的学习成绩、内务的习惯养成、整体精神面貌,也要看管理过程中师生互动程度的深浅、对学生内心触动的多少、对学校价值观念的认同度高低,更要看学生在步入社会、开展工作、进入岗位后较长一段时期内素养体现[7]。

二是防止制度和人性割裂。一些学校的管理者简单把制度化和人性化对立看待,认为二者只能侧重其一,导致学生管理模式僵化生硬,创新方向少、持续创新差,难以满足学生日益增加的个性需求。从当前学生管理的发展阶段看,传统制度管理拥有绝大多数的学校使用主体,在长期发展中发挥了强有力的作用,不可能完全摒弃;从当前学生群体个性诉求上看,学生心理健康需求增加,单一制度管理难以适应和满足。因此,应在制度化管理的基础上将人性化作为创新方向进行结合。

三是防止人性管理的异化。部分学生管理者认为,人性管理游离于制度之外,属于“走后门”“开小灶”。固然,相比制度化统一管理,更加注重心理感受的人性管理很多时候容易走入误区。一方面从管理者来说,可以不再按照条框办事,而凭借个人喜好主观臆断。如果管理者缺少必要的法治素质和管理能力,就很容易发生“双重标准”,从而引发更大的矛盾。另一方面,从管理对象来说,人性管理很容易被理解成放松要求,在制度的落实上能够打擦边球,边界不够清晰、要求不够严格,最后会导致人性管理变成了“一纸空文”[8][9]。

2.须坚持秉承的三个理念

一是以学生为根本,落实生本理念。生本理念认为,应以实现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目标,将学生不仅作为学习生活的主体,还要作为管理服务的重要组成来对待,通过优化管理模式,确立学生在管理中的关键地位,使学生能够在管理行为中参与其中,并努力促进管理模式的改进。

二是以自律为方向,贯彻人本思想。内在矛盾的变化是实现事物最终变化的根本原因。从这一点看,要实现学生在管理中的改变,制度、劝服等方式方法都是外在因素,归根结底要达到学生自制自律的目的。在制度与人性相结合的学生管理模式中,管理应当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双管齐下:即依靠制度对学生行为举止进行规范,形成固定习惯,培养正确素养;依靠人性对学生内心思想进行塑造,培树正确科学价值观念。其次是自我反省:即对标正确范例和标杆,在学校管理者的柔性引导和潜移默化中,学生内心产生自我审示、自我评价、自我修订。再次是反馈创新:即在学生个体评价管理的基础上,对学生分年级、分类别进行意见征集汇总,充分认知筛选反馈意见,从而对管理体系进行优化完善。

三是以系统为框架,完善管理思维。学生管理作为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放在一所学校办学方针、地域氛围、风俗民情中充分考量,做到与教学管理全面衔接、与后勤管理交叉推进、与校园管理方向一致。人性化与制度化的深度融合,应当具有必备的契合点和接口,比如在学生管理中违纪问题的处理上,硬性制度已经规定完备的,且情节恶劣影响重大的,应严格遵循制度管理,以示惩戒。而对于情节较轻的事件应以教育为主,采取相对温和、心灵触动较大的方式惩戒;在惩罚措施的执行上,应充分考虑学生感受,给予学生自辩的机会,与学生及家长进行充分沟通和交流,使学生从内心产生愧疚和改变的意愿。

3.找准有机结合策略的发力点

一是加强学生德育管理。道德的力量是人性化管理中着重应当引导运用的关键要素。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处于非常重要的成型期,能够直观地体现在日常生活學习的各个方面,能够间接地表现在言谈举止之中。因此,在学生管理中加强德育工作十分必要。在学校层面,应当将德育工作与学生管理工作有机结合,使考勤、守则等各项学生管理制度符合公民道德守则,体现新时期学生素质。应当将主流价值观的宣贯落实到学生管理的方方面面,使学生在日常行为准则中自觉接触、接受、践行正确的价值观。在学生管理工作者层面,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对学生管理人员加强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引入德育课程,使管理者回归“教育者”“服务者”的本质。在学生层面,应把握好特定阶段、特定群体学生的身心成长特点,引导学生在接受管理中培树良好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

二是建立弹性管理制度。在现阶段,学生管理制度化基本普及,已经施行了相对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奖优罚劣的奖惩机制,也得到了学生的初步认可。在这一基础上的人性化,应当使制度具有一定弹性。具体来说,在制定阶段,学生管理制度应当充分尊重学生主人翁地位,广泛征求意见,让学生提建议、讲想法,以更加民主的方式科学决策,提出符合学生诉求的管理办法。在实施阶段,制度的宣贯应当让学生全面深入了解,广泛使用校园广播、室内外公告等,使制度上墙;制度的执行应当让学生拥有一定的辩解权利,区分事件轻重缓急,采取告知、诫勉、劳动等非强制方式进行处理。

三是强化联合管理机制。传统意义上的学生管理,是受家长授权,校方对学生自上而下的约束。制度与人性结合的创新管理模式,则应当是真正把家长、学校、学生三方作为主体引入管理框架中来,将社会服务者、专业学科教育者、社会媒介等作为配套引入,形成多方共管的良性机制。应当从校园内部联合、校园主体联合、校外联合上入手,对学生成长阶段面临的各种问题进行探讨,征求各方意见,形成符合各方观点的柔性制度,凝聚合力,使各方达到充分理解与支持。

四是加强校园文化浸润。学生管理中,能够使学生产生变化的因素不仅要依靠制度、设施等硬件,也要依赖师资、管理方式等软件,还要依托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环境。在这一环境中,校园文化氛围的作用至关重要。管理者应当加强校园文化渲染,在课堂上营造和谐互动、积极主动的教学关系,让学生个性特征得到充分尊重。在校园生活中以生动案例营造团结协作、互谦互让、正气好学的校园学风。在校园环境上统筹规划设计,采用具有心理疏导、道德教育作用的建筑物和张贴画报等,使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潜移默化接受熏陶。在校园社团活动中,鼓励学生参与有益身心发展的社团活动,释放个人情感,构建完整人格,提升自我价值。

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制度与人性结合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不断创新、逐步修正的工作,需要管理者、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力量关注并支持,使学生管理规范高效、校园生活快乐有序、知识素养快速提升,最终实现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罗媛媛.高校实验管理人本化途径研究[J].现代交际,2016(21).

[2] 刘燕.“以人为本”的大学班级柔性管理模式[J].中国培训,2017(06).

[3] 赵伦芬,张克荣.制度化与人性化相融合的高职学生管理机制[J].教育与职业,2017(04).

[4] 张亚玲.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制度的人性化及认同度实证研究[J].广西教育,2015(27).

[5] 赵婷娟.高校学生制度化管理和人性化管理协调发展研究[D].西安:西安科技大学,2015.

[6] 左桂梅. 多校区高校人性化教学管理研究[D].衡阳:南华大学,2015.

[7] 唐来清.人性化学生管理制度建立的重要性分析[J].现代企业教育,2013(20).

[8] 卢艺思. 我国高校学生工作人性化管理研究[D].秦皇岛:燕山大学,2013.

[9] 夏雷. 高校教育管理制度人性化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2.

[作者:郭慧(1979-),男,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生态环境技术学院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   杨   子】

作者:郭慧

多样化高校学生管理论文 篇2:

浅析学分制背景下学生如何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摘 要】与传统学年制不同,在现代学分制背景下,班级观念被淡化,学生的学习形式相对松散,学习方式呈现多样化,这让学生管理者觉得管理十分不便,同时减少了学校对学生的约束。因此,如何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是当代高校学生管理者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提升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性,并就如何提升此能力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学分制    管理方案     自我管理能力

一、引言

自我管理能力是学生在自我教育活动中形成、发展和表现出来的。激发学生自我管理的动机,保护学生自我管理的愿望,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非常重要。在传统学年制背景下,学生管理以班级为单位,并涉及学生学习、生活、就业等各方面,导致学生过于依赖教师。而在学分制背景下,传统班级观念被淡化,学生需具备自主选课、自我设计、自我调控和自我获取信息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形式相对松散,学习方式呈现多样化, 这让学生管理者觉得管理十分不便, 减少了学校对学生的约束。而现在绝大部分高校实施的都是学分制管理制度,因此,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是当代高校学生管理者的又一新任务。

二、更新管理观念,做好学分制宣传工作

长时间的班级管理实践证明,在学分制背景下,一个由数十人组成的大学班级,只靠班主任、辅导员和任课教师几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的。因此笔者认为,为帮助大学生提升自我管理能力,高校教育管理者需更新观念,唤醒大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健全大学生自主管理体制。笔者研究发现,实行学分制后,大学生树立主动、竞争、民主、和谐、责任的观念较以前有所加强,但远远满足不了正常的管理要求。这就要求学校工作者对学生的管理要懂得放手。现代大学生都有自己的思想,自身也不需要老师时时看管、事事提醒。再者,学分制背景下,也需要大学生有自主选择、独立判断、自我设计、自我调控和自我获取信息的能力。因此,管理者应该转变观念,在该放手的时候就应该相信学生,让学生自行处理问题。同时,学校还应做好学分制的宣传工作,让学生充分了解学校学分制学籍管理的具体规章制度。宣传工作可以采取多样化的形式。 (1) 班级授课形式。目前,高校对每一届进校的新生都须进行学分制的讲授,让学生一进校就对学分制有所了解。(2) 讲座形式。高校须不定时开展有关学分制的讲座,并邀请专业的教师进行讲解,让学分制真正深入学生心中。(3) 导师制形式。对学生进行分组,15 ~ 20 人一组,并指定专门的导师对这些学生的学分、学习计划等进行咨询、规划等。(4) 自学形式。让学生把学分制时时挂在心里,通过各种途径( 网络、书籍查询等) 自觉自愿地了解学分制。(5)班干部管理形式。良好的班级管理光靠老师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培养班干部,发挥他们的小助手作用。在开学初的班会上,班主任要注意在学生中物色和培养有能力的学生,并给这些学生干部委以责权,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管理能力。

三、联系实际,量身定制管理方案

在管理者更新管理观念,一切为提升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同时,大学生自己更应该在入学之初就制定一套适合自己的自我管理方案。当代大学生都是祖国的栋梁之材,大都要想干出一定的成绩,那么给自己量身制定一套自我管理方案,提升自我管理能力,激活自我管理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为达到此目的,首先,班主任可让每一位学生在进校之初就直接、民主地参与制订集体生活规则,让学生用自己制订的制度来约束自己,这样,学生的自我调控、自我管理能力得到培养,也就达到了自主管理的目的。再者,由学生自己定规矩,学生更能遵守。其次,高校教育管理者也要引导学生自我管理,从根本上培养自我管理的能力。教育是要将“捕鱼”的本领传授给学生,而不是直接将“鱼”给他们,即通常所说的“授之渔”,而不是“授之鱼”,便是这个道理。要让道德教育成为学生自身的要求,具体化了的要求也成了规范言行的“法律、法规”。再次,大学生自己也应该在生活、学习、就业等诸多方面找准榜样,树立目标,制定详细的学习方案,并严格按要求完成方案中的各项指标,以达到自我管理、自我调控的目的。

四、结语

学分制是目前我国高校正在推行的一项教学管理制度,它对高校的教学、管理、科研后勤等各方面都有重要的影响。在学分制的背景下,高校管理工作者应该竭力培养学生自我认识、自主选择、独立判断、自我设计、自我调控和自我获取信息的能力。虽然这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但只要管理者转变传统观念,同时做好学分制宣传工作,努力帮助学生量身定制自我管理方案,完善生活、学习、就业等计划,就能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刘亚超,陈丹.加强高等学校学籍管理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职业圈,2007(21): 141.

[2]赵娜.学分制学籍管理提升制度下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探索[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02):80.

[3]肖毅,刘敏,宗莲松,等.对完全学分制下高等教育学籍管理改革创新的思考[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2):65-66.

[4]葛新斌,冯海志.大学经营与管理(高职高专版)[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45-46.

作者:金博雅 唐丽华

多样化高校学生管理论文 篇3:

大众化阶段高校学生管理的思考

摘要:大众化阶段高校学生管理面临着学生数量扩张、学生需求多样化及高校自身改革所带来的挑战。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存在着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面对问题,高校学生管理应及时转变学生观及学生管理理念、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加强管理队伍建设,以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要求。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学生管理

作者简介:黄芳琳(1988-),女,江西赣州人,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廖强(1983-),男,江西赣州人,江西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硕士研究生。(江西 南昌 330022)

基金项目:本文系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江西师范大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习状态研究”的研究成果。

高校学生管理即指高等学校在非学术性事务和课外活动中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以规范、指导和服务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组织活动。在“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思想的影响下,现实中往往易忽视学生管理在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学生工作以其独有的方式,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随着近几年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学生工作的重要性及其复杂性日益凸显。学生工作管理已引起高等教育研究者及广大实践者的高度关注。本文对现阶段高校学生管理面临的一些挑战及出现的问题作分析并提出改进策略。

一、大众化阶段高校学生管理面临的挑战

美国高等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在《高等教育从精英向大众转化中的问题》的著名论文中,提出了高等教育发展分段理论。他认为高等教育入学率在15%以下时是一种精英型的高等教育;当达到15%以上,高等教育就开始进入大众化阶段;当达到50%以后,高等教育就进入普及化阶段。此理论的提出立即在发达国家产生了巨大的反响,随后又席卷了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再后在广大的第三世界国家迅速传播。许多国家都以达到高等教育入学率15%为推进教育民主化的具体目标,也视此为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标尺。一些发达国家已实现了高等教育的普及化或正为进入普及化而奋勇前进。我国也在1998年颁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承诺,计划用10年左右时间实现大众化的目标。实则我国仅用3年就突破了高等教育入学率15%的目标。大众化阶段高校学生管理也面临着许多严峻的挑战。

1.学生数量扩张带来的挑战

我国在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表现得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在校学生数量的连年持续大规模迅猛扩张。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就达到了14.8%,2003-2006年则继续突破,分别达到了17%、19%、21%和22%。2001年到2006年五年间,我国各类高等教育发展迅猛,总规模超过2500万人,翻了近一倍,毛入学率达到22%,初步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自从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普通高校本专科生规模一直持续增长(图1),到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不含独立学院和分校点)、高职(专科)全日制在校生平均规模提高到8148人(图2)。

面对如此迅猛的规模扩张,在校生数急剧膨胀,高校学生管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管理人员数量的配备远远赶不上学生数量的增长,以致出现许多非常规的做法,如一个班主任一次统管四五百名学生,大事小事应接不暇,压力巨大,更无从谈起对学生的个性化服务了。有的高校为缓解人员不足的压力,便有了许多兼职人员充斥学生管理队伍的现象。如此的状况很难保证管理质量,以致常出现学生无人管理的现象。其次,学生数量的扩张,也意味着生源差异的扩大。扩大的生源差异带来学生成分和一些问题的复杂性。高校学生管理也必然要面对生源差异带来的挑战,如贫困生资助,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残疾学生的帮扶,突发性学生群体事件的应急处理等等。

2.学生需求多样化带来的挑战

特罗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中有两个最具创造性的命题,其中一个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即多样化”。王洪生认为在这个命题中还隐含着一个命题“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为了适应学生的多样化需求”。用高等教育多样化的方法来适应学生需求的多样化,但现行的高校难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学生需求的多样化,一方面客观上要求高校学生管理功能的扩大,增设新的服务机构,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如健康教育和医疗服务,就业、创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宿舍网络服务等。另一方面,也对高校学生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实优质的服务、科学的管理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资源,甚至它们的具体实施就是一种教育活动。只有高素质的管理人员,才能产生优质的管理效果。学生需求的多样化,对我国高等教育学生管理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3.高校自身改革带来的挑战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继续深入推进的形势下,为适应新的发展要求,高校内部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这些改革也给高校学生管理带来新的挑战。这些挑战可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改革要求转变现有的学生管理理念、方式、内容、体制等,以适应和推进高校的内部改革。对高校进行的改革,特别是高校的内部改革,其中有相当大部分直接关系到每位学生。改革者在策划这些改革之前,就应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在实施中也应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便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但现行的管理中,学生更多的是充当被动者的角色,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是指已实施的改革或正在实施的改革对现行的学生管理带来的挑战。如实行学分制后,打散了以班级为单位的管理模式,增加了管理的难度。分配实行双向选择,自主就业,学生的就业压力增大,也明显给学生管理带来很大挑战。高校后勤社会化,一方面减轻了高校的管理负担,但另一方面,也易使学生的权益受到侵害,因此也易助长学生对管理的不满情绪。在此背景下,如何更好地保障、维护学生的权益,是学生管理必须面对的挑战。

二、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学生管理暴露出的许多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各界所关注,对其批判之声也甚嚣尘上。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文件。接着2005年9月教育部颁布的新的高校学生管理规定正式实施。这些文件及规章的出台、颁布意在给予正确的指导方针和制度保证。各高校也纷纷根据新的规定,修订或新建本校的学生管理制度。但近几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推进,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加之以前未有效解决的旧问题一道成了高校改革和发展的桎梏。当前高校学生管理的问题可谓纷繁复杂、千头万绪,其主要问题有以下三方面。

1.学生管理理念滞后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讲究尊卑等级,在师生观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传统的“师为上、生为下;师为主、生为仆;师为尊、生为卑”的师生观念,讲求师道尊严,刻意维持教师的无上地位,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任其使唤。教师有任意支配学生的权利,学生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教师的指令。此等观念在现今虽受到大众的强烈抨击,其影响有所弱化,但并未完全泯灭,在一些人的头脑里还潜意识甚至根深蒂固地存在着。高校学生管理理念也不可能不受此传统文化的影响。如一些高校在制定学生管理条例的时候,其出发点不是学生,而是为了自己管理的方便。这样,高校学生管理规章制度的制定,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都以学校和管理者为主体,以学校和管理者的意志为转移,这就势必造成对学生权利的侵害。另外,学生管理理念的滞后还表现在现行管理理念不能主动适应未来发展的要求。如现行管理只讲求管束、规范、制约,只求学生不出事、不闹事,能“管住”即可,但此等理念与“主动为学生服务”的要求存在一定落差,与“管理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以学生的发展为导向的管理”之理念更是相差甚远。此外,由于我国政治制度的影响,对学生管理理念易产生偏狭的认识,错误地认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学生工作的全部或只抓思想政治工作,较少关注学生的其他切实需要。

2.学生管理制度不健全

学生管理制度不健全意指三个方面,一是指制度的缺位,应该建立的制度没建立,二是指制度的不完善,现有的一些制度无法适应新时代的管理要求,指导性差,甚至与现代所倡导的管理理念和法制精神完全相悖,三是指制度的建设程序存在瑕疵。笔者分析了近20所高等院校的学生管理条例,其模式几乎都是标准的1+X型,即以《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2005)》为母版,再套加自己学校的名称及一些特殊规定,对现实中高校内部出现的一些具体问题的解决缺乏针对性和指导性。近年来出现的一些高校诉讼案中,特别是针对学位授予、学生处罚而引发的案件中,很多是因为高校管理内部制度的不健全和实施程序混乱而造成的。制度建设之程序瑕疵,也就是指现行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中缺乏科学性与民主性,制度实施缺乏有效的监督,还指学生权利救济程序在制度上的缺失与失效。

3.学生管理队伍不稳定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学生规模的突然扩张,给学生管理人员带来很大的压力。加之学生管理人员存在社会地位低、晋级难、深造机会少、工作不好做、不被理解等现实因素,造成学生管理队伍的不稳定。此外,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前对高校学生管理人员更多的是对其政治上的要求,如对共产主义有坚定的信念,能做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等。在对学生的管理、服务等业务上的要求不高。现今这种情况有所改观,但仍存在许多其他的问题。如管理人员学历层次普遍偏低,主要为本科生,也有极少的硕士生和个别的博士生。其中有相当大部分管理人员是从本校直接留下来的,还有一些是半路出家的,很多都缺乏学生管理专业知识,缺乏必要的高等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甚至有的未经系统培训就匆匆上岗。面对迅速的社会变革及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没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丰富的社会阅历以及实践经验很难为学生提供常识性的咨询服务。如在学生考研、考公务员、出国、创业指导等方面,管理者若无相关的经历,只能是空对空,不能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三、高校学生管理的策略探析

1.转变学生观及管理理念

大众化的高等教育亦即普通大众可以参与和分享的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也就意味着高等教育已不再只是少数阶层才能享有的特权。高等教育对大众来说已成为一种普遍需求。大众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不尽相同,但透过繁多的目的,我们还是可以隐约地看到大众接受高等教育背后的动机:自我实现的需要。这就要求高校为学生创造更优良的环境,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以便助其实现自己的愿望。面对多样化、高要求的学生需求,高校学生管理要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在学生管理理念上,首先要转变学生观,视学生为发展的人,有责任能力的行为主体。在管理活动中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平等的主体,相信可以用平等对话的形式协商以达成共识。因此,学生管理必须以学生发展为目的,主动为学生的成才成长提供更好的服务。同时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生的事务管理。管理中要尊重学生的权利,既要尊重学生作为普通公民的权利,又要尊重其作为高校学生的权利。作为一学生应享有学习权、经济助权、公正评价权、申诉和起诉权和其他规定的权利。在这样一个法制观念长期淡薄的国家,增强法制观念尤为必要。此外,在学生管理中要增强民主意识,广泛动员学生积极参与管理。学生的民主参与有利于学生工作的开展,有助于学生社会化和培养责任公民的教育目标的实现,也可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2.完善学生管理制度

制度在现代管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科学的制度不仅有利于管理者,而且也有益于被管理者。制度对双方都起着一定的规范作用,使得权利和义务得以平衡,不仅如此,科学的制度还具有感召力,引领着前进的方向。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也应在人才培养中发挥此种作用。根据学生管理制度在现实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着重在如下方面去做进一步的完善,首先要以现代法治精神和以人为本的理念为基础,重新审视和建立健全学生管理制度。其次高校在建章立制的过程中要把握程序的正当性,也就是说为确保公正,在创制规则或进行裁决活动的过程中某些程序是必不可少的,如要保证相关人的听证权、知情权、辩论权、申诉权等。高校学生管理制度还要设置正当的救济程序,具体地说,就是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应当设置较为健全的学生申诉程序。

3.建设专业化的学生管理队伍

先进理念的贯彻、美好愿景的实现无不需要依靠人,其核心是要发挥人的作用。高校学生管理要在人才培养中发挥核心作用,也需要牢牢依靠、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的积极作用。学生管理人员作用的发挥是建立在其专业化的业务水平基础之上的。根据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队伍存在的问题,我们应着力提高学生管理人员的专业化程度。专业化程度越高也就意味着该工作被外行取代的可能较小,管理人员文化素质的高低关系着专业化程度可能达到的高度。所以首先要着力提高管理人员的学历层次,多为他们创造学习的机会。一方面要为在职的管理人员创造参加国内国际交流、考察和进修深造的机会。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吸引高素质人才的加入,从而改善管理人员的学历结构。学生管理是最讲求人性化的管理,对管理人员的管理也要以人为本,高校领导要关心学生管理者生活中的切实需要,给予必要的帮助和关怀,切实为其解决生活、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此外还要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高等学校可根据管理人员任职年限及实际工作表现,确定相应级别的行政待遇,在干部选拔与晋级方面给予相应的政策倾斜。社会的发展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纵深推进对高校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建设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学生管理队伍,高校学生管理才能发挥其在人才培养中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蔡国春.中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比较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出版社,2007:15.

[2]彭红玉,张应强.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发展的政策文本与实施效果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6):35-36.

[3]王洪才.大众高等教育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文化——个性向度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112.

(责任编辑:麻剑飞)

作者:黄芳琳 廖强

上一篇:动画产业与动画教育论文下一篇:资源分配的卫星通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