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样化军事法律制度研究论文

2022-04-29

摘要:抢险救灾已经成为军队执行多样化军事任务中的重要内容。世界主要国家的军队在执行抢险救灾任务中都采取了全面、积极、有效的做法,并选择将这些有益做法建章立制纳入法制轨道,为高效实施军事化救援行动提供法律保障。研究外军参加抢险救灾的法规,探索各国军队在参加抢险救灾制度安排方面的共同规律,可以帮助我们不断完善我军在参加抢险救灾方面法律机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多样化军事法律制度研究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多样化军事法律制度研究论文 篇1:

武警部队执行维护社会稳定任务法律保障研究

[摘 要]维护社会稳定任务是武警部队的法定任务,文章论述了要全面了解武警部队在执行维护社会稳定中的职能任务,充分掌握法律依据,建立健全相关配套法律法规建设,推进法律保障研究工作,更好地为武警部队执行维护社会稳定任务提供法律保障。

[关键词]武警部队;维护社会稳定;法律保障

执行维护社会稳定任务是武警部队执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重要部分,是新世纪新阶段国家赋予武警部队的神圣使命,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做好军事斗争准备,提高军队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 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 为维护世界和平贡献力量”。[1]法律是武警部队执行维护社会稳定任务,有效履行职责使命的重要依据,加强武警部队法律制度建设,使军队做到“有章可循”、“师出有名”。

一、武警部队依法执行维护社会稳定任务的作用

(一)法律保障确保武警部队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实施

当前,国际、国内严峻形势和多种安全威胁因素的增多,武警部队在执行维护社会稳定任务中处于重要地位。维护社会稳定任务是指军队为保证国家和社会的正常秩序,根据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指示,执行的维护社会安全与稳定的行动。[2]武警部队维护社会稳定任务离不开相关法律保障制度,在面对危害国家安全、民族分裂、宗教极端主义的破坏以及严重暴乱、骚乱、破坏社会活动的打、砸、抢、烧等暴力犯罪时,法律赋予了武警部队维护国家安全和民族团结、保障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主要职责任务。

(二)法律保障是武警部队执行维护社会稳定任务的迫切需要

近年来,由于社会转型引发的各类社会矛盾凸显,群体性事件、严重暴乱、骚乱不断增多,武警部队在执行各类维稳任务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做好相关的法律保障工作是武警部队执行维护社会稳定任务的必要条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提前充分准备,军事行动才能顺利实施。武警部队执行维护社会稳定任务只有做到有法可依,才能规范和保障武警部队履行职责使命,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三)法律保障是武警部队执行维护社会稳定任务合法性、正当性的根本保证

准确运用国际和国内法律规范,妥善解决各类涉法问题,坚持有效遵循维护社会稳定统一领导、集中指挥,慎用武力、严格依法行动的法律原则,正确运用法律手段规范、调整、制约相关的各种关系,构建相应组织指挥、内部协调、军地协调机制,为执行军事行动、维护官兵合法权益提供法律依据。

二、武警部队执行维护社会稳定任务的法律依据

(一)《宪法》和《国防法》赋予武警部队执行维护社会的职能任务

《宪法》第29条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武装力量属于人民。它的任务是巩固国防, 抵抗侵略, 保卫祖国, 保卫人民的和平劳动, 参加国家建设事业, 努力为人民服务。”《国防法》第22条规定:“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在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的领导指挥下,担负国家赋予的安全保卫任务,维护社会秩序。”

(二)《武警法》赋予武警部队执行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能任务

2009年8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颁布并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武装警察法》,第1条规定:“为了规范和保障人民武装警察部队依法履行职责,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制定本法。”第2条规定:“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担负国家赋予的安全保卫任务以及防卫作战、抢险救灾、参加国家经济建设等任务。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是国家武装力量的组成部分。” 《人民武装警察法》的出台为武警部队履行职责提供了法律依据,使其行为有了保障和约束,避免各种违法行为的发生,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和负面影响,从根本上保障了人民的利益。

(三)其它相关法律赋予武警部队执行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能任务

部队维护社会稳定任务所面临的情况复杂多样,因而所遵循的法律依据和采取的手段也不尽相同。《戒严法》第8 条规定:“戒严任务由人民警察、人民武装警察执行;必要时, 国务院可以向中央军事委员会提出, 由中央军事委员会决定派出人民解放军协助执行戒严任务。”《突发事件应对法》第14条规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和民兵组织依照本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军事法规的規定以及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的命令,参加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

以上宪法和法律为武警部队执行维护社会稳定任务提供了法律依据,明确了武警部队的任务和法律地位,所以,执行维护社会稳定任务是武警部队义不容辞的法定职责。

三、武警部队执行维护社会稳定任务的立法对策

(一)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学习借鉴各国立法经验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通过制订成文法赋予军队执行维护社会稳定任务的职能,保障其合法权益,履行职责,取得道义和理论上的支持。美国的《宪法》、《反叛乱法案》、《国防部指令》、《国防部平定内乱计划》、《美军常设使用武力规则》,日本的《自卫队法》,印度、泰国的《宪法》,这些国家制订的宪法、法律、法规、条令条例为平定内乱提供法律依据,以确保军队参加执行维护社会稳定任务的有效性。

(二)根据任务职能的拓展,制定新的法律法规

多样化军事任务延伸到哪里,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就应该扩展到哪里。[3]一是区分任务性质,明确各主体的职责范围,有针对性地建立涉及各个领域的法律依据,形成完整的法规体系。进一步明确各警种在执行维护社会稳定任务中的法律规范问题,同时修订完善相互之间协调机制与指挥机制的规章制度。二是专门制订、完善武警部队执行维护社会稳定的相关法律,增强立法的前瞻性和针对性,以适应形势

任务的要求,提高部队执行任务的效能。三是明确武警部队在执行任务中各个部门之间、军队和地方单位各系统之间的关系,解决领导权问题,从而使其协调一致。

(三)按照部队任务特点,法律保障研究

武警部队应按照职责范围统一规划,在丰富完善现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建立健全相关配套法规,尽快形成应对各种安全威胁,同时规范和保障部队的法律体系。这些法律法规对指导军事行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是我们还应与时俱进, 对这些既有的法律法规进行整合, 不断完善。[4]加强内部协同机制与国际协同机制,从而形成组织严密、运转自如的整体。

“提高军队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是新阶段党和人民对军队历史使命的新要求。人民武装警察部队作为国家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神圣使命。充分发挥武警部队法律职能作用,紧紧围绕依法治军、从严治军的方针政策,进一步完善武警部队法律规章制度,构建良好的法律运行机制,为武警部队履行职责使命,执行维护社会稳定军事任务奠定法律保障基础。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舒秋劲.军队非战争军事行动法律保障研究[M].北京: 解放军出版社,2012.

[3][4]王喜斌. 关于提高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力的思考[J].国防大学学报,2008,(11).

[作者简介]于烨(1982—),女,河北晋州人,武警工程大学研究生管理大队研究生,专业:作战指挥学,研究方向:法学;胡俊娴(1988—),女,陕西西安人,武警工程大学研究生管理大队研究生,专业:作战指挥学,研究方向:法学。

作者:于烨 胡俊娴

多样化军事法律制度研究论文 篇2:

外军参加抢险救灾法律机制评介

摘要:抢险救灾已经成为军队执行多样化军事任务中的重要内容。世界主要国家的军队在执行抢险救灾任务中都采取了全面、积极、有效的做法,并选择将这些有益做法建章立制纳入法制轨道,为高效实施军事化救援行动提供法律保障。研究外军参加抢险救灾的法规,探索各国军队在参加抢险救灾制度安排方面的共同规律,可以帮助我们不断完善我军在参加抢险救灾方面法律机制。

关键词:外军;抢险救灾;法律制度

一、外军参加抢险救灾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

抢险救灾任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关系到国家行政应急体制的设计,军队与地方救援力量的协调,也涉及到军队救灾职能确定、军队参加抢险救灾启动权限、使用限度、组织指挥、财物后勤保障以及平时救灾训练等多方面具体问题。笔者通过考察认为外军在抢险救灾方面的法律制度安排主要涉及以下五个方面。

(一)军事救援力量构成及法定职能

外军高度重视军事化救援力量的建设与发展。目前外军在军事救援力量的设计上包括两大类,一是明确某些部队在完成军事任务同时承担抢险救援任务;根据印度军队相关条令规定,印军陆军各军区均指定一个至数个合成部队作为抢险救灾的应急机动部队,以便在第一时间甚至先于地方行政当局对灾难作出反应。并在合成部队内组建专门从事抢险救灾的混合特种分队。二是通过军事组织法将专业救援力量纳入军队编制即直接依法规定某些部队为专业抢险救援部队。法国军事消防队是全国范围内的三支抢险救灾力量之一。根据法国军事组织法规定,军事消防队纳入军队建制,直属国防部,但由内政部委任的各市警察局局长负责调用。同时外军注重通过国家立法和具体军事法规将军队的抢险救灾任务明确且细化,例如美军条令规定美军在抢险救灾中应负有职责包括:抢险救援、灾后重建、维护灾区社会治安及平时灾害信息共享。

通过依法组建专业抢险救灾部队,明确与细化救灾具体职能,确保了救灾任务及时顺利展开。同时这种各司其责的做法也减轻了其他部队的救灾负担,使其他部队能专心开展日常军事训练及执行军事任务。

(二)军队参加抢险救灾的指挥体制

为能在严重自然灾害面前成功组织实施高效抢险救援行动,很多外军条令中都明确细化抢险救援的领导体制与指挥机制。例如美军《联合作战纲要》中明确规定,抢险救灾行动在美国总统或国防部长的指令下在美国本土地区、美国在海外的领地或海外地区进行计划和实施。其中国内行动的军事支援由美国北方总部、南方总部或太平洋总部负责,具体责任划分取决于事件的发生地点等。正因为有着明确的职能划分,美军才能够确保在24小时内迅速启动危机反应机制。

(三)抢险救灾训练与作战程序预案规定

外军普遍认识到完成灾难救援任务所掌握的技能与作战需求差异很大,因此需要在灾难预警、灾难救助和灾区重建与管理方面强化专门训练。印军在其作战条令中设专章规定抢险救灾训练与作战程序,包括专门训练的目的、训练科目甚至训练时间安排。法定救援程序包括救援启动程序、具体实施程序以及撤回程序等。并在训练条令中规定核生化环境下的防灾、救灾以及恶劣条件下直升机穿插飞行、高海拔救援、水上和水下救援训练科目。

(四)抢险救灾中军队与地方关系协调法律制度

外军参加抢险救灾过程中从高端决策到全盘计划和组织部署实施都重视军民融合力量的协同作用。美国国防部第3025.1号指令《军事力量对于地方政府的支持》就此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美军参与国内救灾时向主管救灾事务的联邦应急管理署派出防务协调官。防务协调官的任务包括,熟悉联邦应急处置计划,与联邦应急事务管理署、地方救灾部门、州政府和联邦部队司令部保持联系,参与行动时,此人主要负责向军方统一传递地方当局提出的救灾需求,确定救灾重点,作好美军救灾力量的整合计划。

(五)军队参加境外抢险救灾的法律机制

近年来世界主要国家的军队都积极参加海外抢险救援活动。海外抢险救灾既是军队实战演练的机会,同时也是增强对外军事交流、提升自身国际形象的重要契机。

美国2007年出台《21世纪海上力量联合战略》,明确规定执行海外人道主义援助是未来美国海上力量的六大核心任务之一。并在最新修订的作战条令中细化了海外抢险救灾的程序。日本早在1987年就制定了《国际紧急救助队派遣法》,以便在遇有国际灾害时能够应国际社会请求派遣救护人员;2005年日本财年国防计划指针又为日本自卫队参加海外紧急救助作出明确的授权;并于2006年建立了涉外行动的自卫队联合指挥司令部;2007年日本自卫队升格为日本自卫厅后在其自卫厅组织法中进行专门修改,明确海外行动是日本自卫厅的基本职责之一。

二、外军依法参加抢险救灾的重要特点

(一)系统构建抢险救灾法律体系

尽管抢险救灾是非常状态下的非常任务,但一切行动都应该在法制框架以内是根本。外军重视在各层次立法安排抢险救灾制度。例如印度宪法规定,支援地方当局、参加抢险救灾是印度军队的一项重要职能。在这一宪法基本原则的指导下,印度政府出台《全国灾害管理框架》等法规组建专门应对各种灾难的国家灾难快速反应部队。印度陆、海、空三军则通过《2010年远景规划》和新作战条令将协助地方政府抢险救灾的职责、组织、指挥机制等内容具体化。

(二)全面规定抢险救灾涉法事项

外軍在抢险救灾的制度安排中不仅明确了抢险救灾领导指挥体制、军队参与救灾的基本程序、军队在救灾中的职责等基本内容,而且为增强军队参与抢险救灾法规性文件的可操作性,对抢险救灾中的各类问题作出了全面细致的规定。例如日本自卫队在自卫队法、自卫队训令以及相关法规中针对地震、洪水、飓风等各类灾害的特点制定了不同的抢险救灾法规性文件。

(三)严格控制军事力量在抢险救灾中的作用

西方国家宪政文化对于军事权力的高度警惕使制约军事权力、严格控制军事力量的使用成为这些国家军事法律制度中一项基本原则。这一点也突出表现在军队参加抢险救灾的制度设计中。美军在海外的军事作战行动总是大张旗鼓,但是国内抢险救灾行动时总是很低调。甚至要“等着别人来问”。因为不管根据美国《民防团法》、《史塔福特法》还是2007年美军参谋长参联会出台的联合作战出版物《本土防御》都确立了军队参加国内抢险救灾是最后手段而非首选的这一武装力量动用基本原则。同时相关法规对军队参与救灾的启动程序规定十分复杂,军队不仅不能主动参与救灾,而且必须要等到相关机构提出申请后,经国防部评估后才能出动。这也带来一定弊端,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后美军因为反应缓慢备受美国社会诟病。

(四)及时评估抢险救灾法规实效性

立法评估是近年来西方国家对行政立法进行修订的重要手段,通过评估可以增强法规的针对性和操作性。2005年美国国防部对美军“卡特里娜”飓风救援工作特别是条令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后指出,美军在救援中反应慢的重要原因是调动部队救援的法规有问题。根据法规,灾害发生后必须先由地方政府向联邦紧急救援署提出特别支援请求,经国防部评估,由国防部长批准并正式下达任务后才能实施,整个过程需要经过21道程序。为满足重大自然灾害救援的需要,报告建议修改相关法规,允许部队指挥官在没有接到地方政府请求情况下视为执行紧急救援任务。

三、对完善我军抢险救灾法律机制的几点启示

(一)提高依法参加抢险救灾的法制理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树立依法抢险救灾的理念可以帮助军队指挥官及参加任务的士兵更顺利完成任务。美军《非战争军事行动》条令规定:“每次执行此类特种任务前,行动指挥官都必须将有关作战计划与实施的所有敏感问题交专门的法律顾问审查。”

(二)完善我军参加抢险救灾法律体系

目前我国在军队参加抢险救灾方面的法规尚未形成体系。应当通过完善各级各类立法,为军队的抢险救灾工作提供全面周密的法制保障。我国法规体系以效力高低依次划分为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军事法规)、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军事规章)。笔者认为应当在国防法中明确军队参加抢险救灾基本职责前提下,在各级立法中对抢险救灾制度进行细化。特别是对我军条令条例中涉及抢险救灾的内容按照国家立法对应应急状态和突发事件的定位作必要的修改、补充,以更好地实现与国家立法的衔接和整合,确保部队执行抢险救灾任务的急需。

从制度调整内容上,抢险救灾法律体系应体现出军队在灾害测、报、防、抗、救、援等六大环节的具体职责和具体操作程序,以充分发挥军队在抢险救灾中重要作用。

(三)细化军队参加抢险救灾的法律程序

程序法制是现代国家行政法治的重要标志。通过法律程序规定严格控制军队动用,防止军事力量被滥用。我国《军队参加抢险救灾条例》确立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在遇到灾害时向所在地同级军事机关提出救援请求且军事机关应立即施救的原则。但是在何种灾害条件下申请、谁是具体协调部门、具体救援如何开展、救援部队的具体任务等程序问题没有明确。反观外军条令条例对此规定明确,例如美军条令对于救援行动不仅规定了启动程序,还就救灾形势的评价规定了评估程序,以及军队救援行动的退出程序。英军在2008年6月出台了新的联合作战纲要《灾害救助行动》,帮助参与救灾指挥官和士兵掌握各类灾害救援的具体细节程序。

(四)建立抢险救灾军地协调机制

目前我国的抢险救灾军地协调机制的构建已经有了初步进展。但是总体来说,只停留在总部与国务院部门的中央层次以及省级政府部门与省军区之间的联动机制。但是抢险救灾中,具体的“战役”与“战斗”任务是要落实到具体抢险救灾的部队,而且抢险救灾任务具有突发性,需要地方政府和参战部队临时且灵活面对,没有相关法规规范部队与地方抢险救灾职能部门的联动协调机制,容易贻误战机。

因此一方面应通过立法在县、市级人民政府和军事机关建立长效协调机制,同时应借鉴美军设立专职人员协调军队在抢险救災演习、训练与实战等事项。

(五)加快军队参加海外抢险救灾的立法研究

我军是应对国内自然灾害的中坚力量,但是参与的海外抢险救灾活动时却远没有美、英、日等国家的军队表现活跃。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即是海外抢险救灾法律机制的缺失。因此我们应当加快理论研究,构建军队参加涉外抢险救灾的基本法律制度。一方面明确军队参加海外抢险救灾的合法性,另一方面在军队参加抢险救灾的批准程序、军事人员与装备出入境管理、武器装备的携带、伤亡人员的救治与保险等方面做出具体规定。

参考文献:

[1]丁皓.印军:武装力量的第二职能[J].环球军事,2008,(6).

[2]肖天亮.军事力量的非战争运用[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9.

[3]郭彩虹.美军:等着别人来问[J].环球军事,2008,(6).

作者:周楠

多样化军事法律制度研究论文 篇3:

论军事法的价值

摘 要:军事法的价值是基于法的价值与军队特点的,文章针对这两点,就军事法的价值进行了分析,得出军事法的价值与之两方面的含义:军事秩序与现代法治,并对这两方面的含义的对立统一进行了简单的说明。

关键词:军事法价值 军事秩序 现代法治 对立统一

一、价值与法的价值

价值原为经济学上的语汇,例如“交换价值”、“使用价值”等,用以表示产品对人而言的需求、有用和相对稀缺。据国外学者考证,这一范畴引入哲学、人文科学之中,始于19世纪下半叶赫尔曼·洛采所创立的价值哲学。自此以后,“价值”成为一个伦理性的概念,用以表达人们的某种需求或对事物的相关评论。按照哲学界的一般说法,所谓价值就是在人的实践——认识活动中建立起来的,以主体尺度为尺度的一种客观的主客体关系,是客体的客观存在、性质及其运动是否与主体本性、目的和需要等相一致、相适合、相接近的关系。由此可见,价值体现着主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表征着作为价值主体而言的人的主体性意识,同时也代表着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契合程度。

引申过来,法的价值就是法这种规范体系(客体)有哪些为人(主体)所重视、所珍视的性状、属性和作用。具体而言,法的价值这一范畴包含如下意义:(1)同价值的概念一样,法的价值也体现了一种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它是由人对客体的法律的认识,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法的价值不是以人受制于法律,而是以人作为法律的本体这一关系得以存在的。法律无论其内容抑或目的,都必须符合人的需要,这是法的价值概念存在的基础。(2)法的价值表明了法律对于人们而言所拥有的正面意义,它体现了其属性中为人们所重视、珍视的部分。也就是说,法的价值意味着它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代表着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例如在法律中常言到的自由、正义、秩序等,都是人们为了生存、合作所必须确定的一种理想状态。(3)法的价值既包括对实然法的认识,更包括对自然法的追求。也就是说,法的价值的研究不能以现行的实在法为限,它还必须采用价值分析、价值判断的方法,来追寻什么样的法律才是最符合人的需要的这一问题。

二、军事法的价值及构成

价值取向的直接任务,就是在几种互不相同而又关联的价值内容之间作出选择或扬弃。

军事法学要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形成科学、明确的价值取向,就不能不先对军事法领域所存在的主要价值构成要素进行考察,并藉此推寻其内部固有的必然联系。

利益和需要是一切价值存在的基础,以此界定军事领域内的价值内涵,其实质是国家军事利益与军队建设需要的内化和升华。军事利益和需要的全方位、多层次特性,又给军事领域注入各种纷繁复杂的具体的价值内容,诸如军事价值、政治价值、经济价值、外交价值、科技价值、法治价值、审美价值和公共关系等等,都成为军事领域的内部运动及其与外部社会联系而产生的、与军事利益和需要相关的各种矛盾关系的价值折射。同样道理,军事法制的价值内容与意义也相当丰富,如巩固军队的稳定和提高战斗力、降低军事建设的经济成本、提高军事建设的法治化水平、增强军事建设的效能和树立军队的良好社会形象等,涉及军事、经济、法律、美学等多元价值领域,这些价值多元而又复杂,但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它们都有一个共性,即都体现着军事法律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据此我们不难得出军事法的价值是什么。

军事法的价值即在军事法律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中体现出来的军事法的直接意义或有用性。

这种价值体现在经济、法律、美学等多元价值领域,但这些价值要素同时却非平行地存在,发挥着各不相同的作用。浓缩到军事法层面,军事与法就成为其价值构成的两个主要方面,集中表现在军事秩序与现代法治以特殊的联系而共存于军事法之中,决定了军事法主要价值构成的双重性。

一方面,军事秩序是军事法存在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动力源泉。军事秩序,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军事领域内的人员和装备遵守统一的行为规则而形成稳定的、有条理的社会现象或情况。从运动和联系的观点看,军事秩序还应包括表面现象背后隐含的基本军事规律和各种具体军事制度及其运动等一系列综合因素。据此,作为社会现象或情况的“军事秩序”,正是在静态因素(规律和制度)与动态因素(规律和制度的运动)结合作用下产生、维持并外化为特殊的社会张力,从而影响和制约军事法的产生和发展,并占据军事法价值构成的主导地位,主要表现在军事法伴随军事秩序而产生。原始社会末期,私有制的出现导致部落之间频繁发生战争,这就需要一定的规则进行规范和调整日益复杂的军事社会关系,以维护军事领域内的特定秩序,奴隶制军事法应运而生。自此,军事法就深深地打上了军事秩序的烙印,任何类型或性质的军事法都以军事需要为存在基础、以军事利益为存在目的、以军事领域为存在空间。离开军事秩序,军事法将彻底失去其生存空间及意义。军事秩序影响甚至决定军事法的发展。军事秩序对军事法的意义绝不仅仅限于为其提供一个生存与发展的空间,更重要的是通过自身所具有的制约和决定力量,影响和决定军事法的性质和发展。纵观军事法制发展史,军事法从奴隶社会的“临事制刑”到封建主义的军事法律体系,从传统军事法到现代军事法的转型,再从剥削阶级军事法到无产阶级军事法,每一次革命都无不受到不同军事制度的更迭的影响。虽然军事法对新与旧、先进与落后的军事秩序之间的更替也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但这种作用并非来自军事法本身,其实质是反映和代表了相应新型、先进的军事秩序的要求,仍然源自军事秩序的变革。综观当今世界各国军事法,也无不与一国的基本军事需要、制度和实际相适应,深深地刻有本国军事秩序的印记。军事法律制度是军事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军事利益、维持有利于自己的军事秩序,势必寻求各种手段、设计各种制度,包括纪律制度、作战规则、领导体制等具体内容,它们在运动中所形成的系统的军事法律制度,也便成为军事秩序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进而以整体的合力在维护军事秩序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另一方面,法治精神是现代军事法固有的基本内容和内在品质。现代法治是一个涵义十分广泛的系统概念,包括立法、司法、行政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标准和基本原则。它植根于社会分工的复杂化、社会利益的多样化、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的多元化,以社会权力结构的本质性变迁为基础,以权利本位为主导,以追求自由与保障人权为宗旨,崇尚正义,注重对社会个体权利的保护与个性的张扬。这些基本的精神程度不同地渗透于军事法之中。法律属性是军事法的基本属性。尽管军事法与其他法律相比,在具体行为规范的内容和效力范围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别。但军事法本身在产生方式、外在规范、内在逻辑、运行程序、效力根据以及对社会行为的调整作用等方面,均符合法律的一般性要求和特征,即军事法具有法律的基本属性。正因为如此,军事法才得以形成自己的一整套概念和规则体系,超越军事秩序的一般限制而相对独立于军事秩序的其他领域,成为一种独立的知识传统,并进一步发展为一门科学。法治是现代军事法的内在品质。我国军队的全面建设是在社会主义法治背景下进行的,势必受到国家法治建设的影响,也必须符合依法治国的长远目标和内在要求。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需要通过各种国家行为表现出来,反映到军事方面就是依法治军,通过依法治军来体现军事领域的法治,并以此来提高军队建设的水平。在依法治军过程中,法治的基本精神被贯彻于具体的军事法规范中,以特殊的调整方式和作用保障良好的军事秩序,维护军人的合法权益,成为军队建设的应然要求和内容。军事法是现代法律体系的一个法律部门。在十几年的理论研究中,关于军事法的地位问题已经取得了学界的共识,即“军事法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因而,必然在其调整对象的选择、调整方法的扬弃及调整作用的实现等方面,遵循作为一个“法律部门”而非一般秩序体系所应具有的法治品格,不能脱离现代法治的基本要求另辟蹊径。

三、军事法两方面价值的对立统一

需要注意的是,军事法的两方面的价值:军事秩序与现代法治,是對立和统一的,这可以说伴随了军事法从古到今的整个历史发展过程,无论国内或国外均无例外。即使在现代军事法制中,他们的这种矛盾关系也是随处可见,几乎在每一个军事法制建设的实际问题中都得到反映。例如军队政治工作法制化的问题,党依据自己制定的《政治工作条例》开展政治工作、保证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与政党不能制定法律、不能自我设定行为规范等一般法治理论是对立的,但在保证军队无产阶级性质不变、促进军队政治工作制度化、正规化方面又是统一的;再如战时军事刑事诉讼特别程序的问题,根据作战需要、突破平时司法程序从严从快惩治战时军人犯罪与严格遵守法定程序、保障诉讼案件当事人合法权益的法治精神是对立的,但在惩治战时犯罪、维护国家军事利益上又能够相互统一。其它诸如义务兵犯罪适用罚金刑的争论、军事法院是否应当审理军内民事、经济案件等问题,也无不折射着军事秩序与现代法治的矛盾关系。历史已经说明二者必须共存,而现实问题又必须解决。它们在实证了军事秩序与现代法治对立统一关系的同时,无疑也对军事法的理论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理论研究的任务就是,突破纯粹的军事思维或法治视角,充分尊重矛盾运动规律和军事法制实践,作出理性的价值抉择并促使二者良性互动,形成科学、明确的军事法学价值取向,从而指导军事法制建设实践处理好军事秩序与现代法治的关系,实现军事领域的根本建设目标和固有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山新主编.军事法学.军事科学出版社,2001年.

[2]孙国华,朱景文主编.法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3][德]乔治·恩德勒主编.王淼洋译.经济伦理学大辞典.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73—574页.

[4]孙伟平.实事与价值——休谟问题及其解决尝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99页.

[5]李步云主编.法理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8页.

[6]陈学会.中国军事法教程.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作者:肖丽雅 李林林

上一篇:网络银行业法制发展分析论文下一篇:我国休闲服装业品牌营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