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模式大学语文论文

2022-04-17

摘要:在后疫情时代之下,高职院校也真正认识到,虽然疫情在国内已经得到了控制,但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也需要考虑后疫情时代多元化教学手段需求,对混合教学模式加以运用。因此,本文会对后疫情时代高职大学语文混合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路展开探究,以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改革模式大学语文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改革模式大学语文论文 篇1: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现状及改革模式探究

摘要:本文旨在对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现状进行阐释并分析原因,同时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师队伍、课程定位、教材规范、教学方法等方面加以研究,以此探究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方法改革

引言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使命,职业院校课程教学是学校立德树人的主要渠道。大学语文课程兼具文化内涵、德育因素、人文精神,担负着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传播母语,培育学生情感、完善学生人格的功能,是人文素质类课程的基础,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对大学语文课认识不足,各方面教学支持也较少,极大地影响了这门课的教学效果和育人功能。

一、 目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一)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时偏少,学生缺少热情

当前大学语文课在一些院校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尤其是很多高职院校在专业定位上还是因循“唯技能,重实用”的原则,安排专业技能课时多,实习实训时间长,导致大学语文不得不“让路”,课时被不断压缩。对于开设的大学语文课,学生学习热情普遍不高,态度不端正。而受就业形势影响,学生学习的实用性、功利性很强,对与专业关系不大的课程仅仅树立及格的目标。再加上网络的影响,上网玩游戏使大学语文成为一些学生最先逃掉的课程。校园中网络、手机微信等快捷的交流方式,使许多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严重退化。一些时尚而极不规范的语言充斥了学生的日常生活,“手机控”、“电脑控”既是学生的常态,又何尝不是一种令人担忧的现象;社会生活快餐式的消费文化,影像技术的发达造成了文化娱乐的多元化、简单化,人们的阅读时间日益减少,文学被边缘化等等现象。所有这些现象也都或多或少影响到学生的文化消费,影响到他们的阅读选择。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连请假条都写不规范,逻辑性差,作业、实习报告和毕业论文中错别字和病句连篇累牍。总之,由于学生阅读时间少,除去上网玩手机,很多学生把剩余不多的时间用来学习专业技能,考各种技工证、英语四六级证,对大学语文课完全抱着应付的态度。

(二)高职院校缺乏稳定而强大的大学语文教师队伍

在一些院校,大学语文课程隶属于中文系。任课教师有很多是由于学期中专业课时不足,中途来任教大学语文课程的,因此经常出现这一学期带了大学语文课程,而下学期因专业课程繁多又无法继续任教的现象,这样造成教师队伍不稳定,不能系统地教授同一门课。此外由于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有专无精;或者知识面不广,对大学语文课程的目标认识不确切;读写能力不强,教学方法单一造成学生的不重视,对教学没有信心的现象在大学语文教师队伍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

(三)作为人文素质课程,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设置单薄

人文素质课程担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但在实际教学中,一些高职院校很少开设相关的人文素质课程。大学语文课时少,内容受学时所限,不能在短期内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如果能与其他人文素质课相呼应,形成较完整的人文素质课教学体系,如与应用文写作,与各种类型的文化、历史、哲学选修课结合,如开设古诗词鉴赏、国学诵读、历代帝王史、西方经典文学等课程,都会成为对大学语文课一个极有力的支撑。可现实却是由于师资或其他原因,很多高职院校没有开设这些课程。

二、改善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现状的策略研究

(一)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的水平直接关系到这门课的教学效果,必须培养一支能够长期致力于大学语文课教学的教师队伍,建立一支知识渊博、品德端正、勇于创新的教师队伍。而学校在教学、科研和师资培养方面要给予适度的政策倾斜。学校要成立专门的教学研究室,制定章程,划拨专项教研经费,配置基本教学设备,给年轻教师出去学习深造的机会。担任这门课的教师要具备丰富的知识、较强的口语表达与写作能力。大学语文教师应该比专业教师更加具有学者的风范、诗人的情怀。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努力地钻研学问,提高自身素质,切实关注大学语文教学动态。教研室要建立长期有效的帮带关系,帮助年轻教师树立信心。教学团队可以集体备课,发挥各位教师的智慧,在教材内容上有所拓展。总体来说,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是大学语文课能否取得素质教育成功的首要前提。

(二)准确定位课程教学目标,选择、编撰合适的教材

高职院校学生文化素质薄弱,院校要在课程教学中做好知识传授、情感熏陶和职业精神的培养。大学语文作为一门人文素质类基础学科,具有综合教育的功能。这一阶段语文教育的目标很明确,即在巩固语文基础工具性的前提下,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综合素质。大学语文课程目标的定位直接关系到教学内容的设置、教材的选择。高职院校制定教学大纲时应依据大学语文课的性质,使之区别于中学语文。要认识到它不再是为了应试的必考课,不应看作是“高四语文”的延续,实质上它“将工具性、人文性和审美性有机地加以了统一”。工具性是指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日常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交流能力;人文性是指大学语文课应培育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人文精神素质;审美教育指语文应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操、塑造美好的心灵。这三个方面是大学语文课程性质的基本体现,成为各个院校制定语文课教学大纲的依据。

高职院校要根据大学语文的目标定位,在课程设置、教材选择上做出积极调整。目前正式出版的大学语文教材有上百种之多,诸多的教材有按文学发展史顺序编的,也有按文体或作家顺序编的。当前被广泛使用的教材是徐中玉主编的《大学语文》(已印九版)。除此之外,各高职院校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自编教材也很多。自编教材名目繁多,依据标准也是各有特色,有按文体分类,有按文学史发展顺序来安排内容,也有按主题来编排内容。如我院教师自编的大学语文教材,按照不同主题遴选优秀文章,既有文学史知识的学习,也有能提高学生读写能力、口语交际表达能力的实践模块,还有话剧、相声、小品等艺术的介绍。此类教材编写符合自身院校的办学目标,因此这一做法现已在很多高职高专院校中展开,因为贴近学生实际,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因此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1.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模块,让学生担当主角,实现教学互长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在他的“认知结构”理论中指出,学习是一种能力的建构过程,应积极培养学生本身能力的自信感,使教学过程中的学生成为一个“积极”的探索者。教师要采取方法鼓励学生发挥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兴趣,让学生活跃起来,参与到课堂中来。高职院校学生文化素质大多相对偏低,如何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对教师也是一种考验。针对这一教学环节,教师可以设计不同的话题,让学生组成不同的小组,发动每个小组成员进行讨论。对于那些平常不敢发言的同学,教师更应鼓励、引导,使他们敢于表达。还可以组织演讲练习,演讲的题目要契合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如“让梦想照进现实”、“中国梦,我的梦”、“凝聚正能量,绽放青春活力”等。演讲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热情,使他们年轻尚不成熟的心智得到升华,同时也是同学们之间互相了解、互相学习的机会,能够极大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2.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增强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模式以其丰富的信息内容和可感可视的教学效果深受师生喜爱。教师在制作教学课件时要去粗取精,以精要的文字表述,配以美的画面、图形,营造浓郁的文学情景,让学生体会美、感受美,唤起他们热爱母语、热爱民族文化的热情。在讲授诗词散文名篇时,适时播放配乐诗朗诵,如乔榛老师的《长恨歌》、濮存昕先生《相信未来》、《再别康桥》,可以增强学生的情感认知。在教学中笔者发现,一些学生很愿意尝试自己制作教学内容课件,尤其是师范类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对此教师要给予鼓励和帮助。

3.利用信息化网络技术,建设与大学语文课程相配套的校本教学资源

在校园网上开通相应的学习网站,加强学生课外学习。在网站上制作教学资源库,栏目可以设为:知识链接、名师讲析、课外作业、课程动态等,学生可以方便、快捷地查找资料,进行学习。网上在线学习这种形式在一些示范类职业院校中已经得到开发与应用,用技术手段促进了教学内容的优质化、便利化,深受学生喜欢。也可成立网上文学社团或学习小组进行交流。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新型教育技术的使用带给学生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大量信息,也便于师生在课外进行教学互动。

(四)开设人文素质教育系列课程

“中国高等教育中传统文化传承有着伴之而生的历史,在建设和谐文化中更负有重任。高校的领导者与管理者应该有清晰的认识,并致力于培养可引导和谐文化建设的教员和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仅仅通过大学语文课显然不够,为此形成一个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学习体系是非常必要的。大学语文不能涵盖所有内容,因此可以开设历史、哲学、政治、思想品德等其他人文课程。如我院开设了唐诗宋词鉴赏、《四书五经》选读、明清小说、中外优秀抒情诗选读、草原文化、两性关系、影视欣赏、历代帝王史等延伸课程。也可以根据现实社会发展的需要开设一些系列讲座。形成体系的素质教育课可以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促使学生不断汲取新知识。

结语

高职院校要确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观,将立德树人贯穿于教育教学过程中,重视大学语文教育的基础性、综合性作用。面对新时代,大学语文不能固步自封,也应创新课程内容,改变教学方法,增强课程的实效性和时代感,与其他人文素质课形成系列,共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和职业道德。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对其教育教学改革模式进行探究,是有益的也是无止境的。语

参考文献

[1]魏饴.大学语文新编·导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刘利.校园文化建设略论[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10).

[3]张伟江.中国高等教育中的优秀传统文化与和谐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08 (01).

作者:郭冬梅

改革模式大学语文论文 篇2:

后疫情时代高职大学语文混合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摘要:在后疫情时代之下,高职院校也真正认识到,虽然疫情在国内已经得到了控制,但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也需要考虑后疫情时代多元化教学手段需求,对混合教学模式加以运用。因此,本文会对后疫情时代高职大学语文混合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路展开探究,以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大学语文;混合教学模式

引言:在高职大学语文教学当中,涉及到的内容会更加复杂,包含着古文、近代文以及现代文。对这门学科来说,并不是像小学、初中、高中一样为了完成考试而学习,更多的是启迪学生的人生,使得学生形成更加正确的人生观念,在对语文知识进行学习的过程当中,领悟人生,体会生活。不过,在现阶段高职大学语文的教学当中,也会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其中包括:学生被动学习、教师教学很难与社会接轨,更加注重填鸭式教学、运用的教学资源比较杂乱等等。因此,我们也就有必要在后疫情时代,对高职大学语文混合教学模式改革的策略展开探究,以利于加快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步伐,促进学生的长远健康发展。

一、打破早期教学局限,线下充分运用虚拟现实技术

在后疫情时代的背景之下,在高职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当中,需要对新的学习情景加以创设,以利于对学生的学习热情加以调动。而对虚拟现实技术来说,其正为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教学提供优势。首先,通过对VR实践中心加以建立,对更加先进的VR虚拟技术加以应用,对早期的教学缺陷进行弥补,开展沉浸式教学以及体验式教学,使得大学语文这门学科的教学可以更加简单以及高效,对早期教材知识单一,很难帮助学生体会等缺陷进行解决。其次,可以在大学语文混合教学模式改革的过程当中,加强实践教学当中的VR场景模拟以及虚拟实训教学,这样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身临其境般的感觉,更好地对大学语文理论知识加以学习。通过进行虚拟的实训,就可以对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加以调动,提高大学语文教学的质量。最后,在大学语文的教学当中,教师通过对虚拟现实技术加以应用,也正可以对后疫情时代的教学规律以及学生喜爱情景的特征加以满足,使得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到学习当中。

例如,在教学《苏武传》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为学生播放苏武被匈奴虐待侮辱,依旧没有投降的视频。这样就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苏武坚定的爱国热情,使得学生能够拥有爱国的意识。又或者,在教学《都江堰》一课时,教师也可以对虚拟现实技术加以利用,为学生展示都江堰这一水利工程的全景,使得学生可以真正感受到都江堰的壮观,体会到水流翻卷,身处浩荡水流面前的体验,这样学生就会清楚治水工程的艰辛以及洪水灾害的可怕,进而生发出对都江堰的喜爱以及对治水人的感激,学生也就可以学会感恩,怀抱敬慕之心,为社会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1]。

二、转变早期教学观念,线上满足教学需求

首先,在对平台工具进行运用的过程当中,需要注重合适度。在新冠肺炎爆发之后,为了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间,高校停课不停学这一教学方针加以实施,有很多公司都会开发相关的线上学习平台,比如说,智慧课堂、蓝墨云班课等等。由于语文这门学科会更加注重学生的体验以及感受,因此这些平臺也正为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教学提供空间。不过,这些平台也各自拥有着不同的优点以及缺陷。因此,在后疫情时代的背景之下,就需要依据大学语文这门学科的特点,选择比较容易达成教学目标的平台,不能运用过多的平台。其次,在课程资源方面,也需要注重引进与开发相混合的教学,依据大学语文的实际教学需求,更加充分地对线上已有教学资源进行利用,进而更加有效地融入到实际的课程教学当中,以利于减轻教师的备课压力,提高实际的备课质量。在对资源进行选择的过程当中,也需要做好内容上的取舍,紧紧抓住核心知识。在实际对知识进行展现的过程当中,也需要注重情景化以及结构化,使得学生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思考以及探究。最后,将后疫情时代与疫情期间相比较,虽然说教师与学生没有过度分散,但对于以往的在线教学来说,依旧需要线上线下相结合。因此,要想改革大学语文混合教学模式,也就需要教师真正认识到,线上教学不能真正脱离线下的充分准备,线上的教学不能对所有问题加以解决,混合教学是十分必要的。不过,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当中,也不能仅仅面对着摄像头,需要更加注重对学生的上课状态的关注。对学生的学习来说,并不是仅仅盯着屏幕“看剧”,而是需要学生更加专心地跟随教师教师节奏。

例如,在教学《论语五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对早期的教学理念加以转变,通过对更加有效的教学资源加以寻找,帮助学生展示相关的视频案例,使得学生可以真正了解到:“弟子,入则孝……”可以彰显出孝敬父母的真理,进而帮助学生形成孝顺的意识。又比如,教师在教学《春之声》一课时,可以利用微课的教学模式,对小说的时空切换场景加以演示,对特定时段的人文景观加以选取,使得学生们在对本节课进行学习之后,真正体会到作者为祖命运担忧,渴望美好生活的愿望,进而迸发出爱国主义的情感,真正对线上教学的要求加以满足。通过这样进行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也就可以真正发挥出混合教学模式的应用价值,使得学生在对大学语文知识进行学习的过程当中更加高效[2]。

三、加强教学的监测,创新混合式考核评价

在后疫情时代,要想更加客观以及全面地进行考核评价,就需要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应用能力加以考核。因此,在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混合教学模式改革的过程当中,就需要注重设计混合式的教学评价方案,注重单元测试、课堂讨论、期末考试等相结合的综合考核,以更好的对教学进行考核以及评价。具体来分析,就是线上线下各种测试以及学习活动,均为过程评价的依据,单元测试、课堂前小测、以及期末考试会计入到课堂的总评当中。高职院校也只有更加系统地对混合式的教学评价方案加以设计,才可以帮助教师完成线上线下教学理论向实践的转化[3]。

结束语:总而言之,在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当中,教师也只有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结合大学语文这门学科的教学特点,对混合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才可以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帮助学生提高传统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葛丽.高职大学语文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2(2):4.

[2]冯文娟.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改革策略研究[J].科教文汇,2019,000(013):125-126.

[3]张珍真. 在线教育与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J]. 文教资料,2020,(13):48-50.

2020年度潍坊工程职业学院教学改革研究课题——2020KT06后疫情时代高职大学语文混合教学改革研究

作者简介:李广兴,1987.2  女 山东烟台  本科  讲师  传统文化  大学语文教学 邮编:262500  单位:潍坊工程职业学院

作者:李广兴

改革模式大学语文论文 篇3:

项目驱动型大学语文课程的评价模式改革

摘要:本文为院级课题“项目驱动型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成果之一。本文通过具体的例子,分析了项目驱动型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

关键词:项目驱动;大学语文;评价模式;改革

一、课程评价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课程评价是对课程实际价值的认定过程。课程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学习“绩效”的测量与评价,由此而反馈于课程实施(教学)乃至于课程计划和课程研制方法,求得修正和改进,最终仍落脚于学生的学习。

课程评价包括两个步骤,一是测量,二是评价。测量是考核教学效果的一种方法,主要是定量地描述所要实现的目标的实现程度,实际上是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做出考核。评价则是对测量所得的数据、材料等,对照目标做出确切诊断、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注重的是对课程实施效果价值的认定。为了两者的统一,大学语文课程评价要选择恰当的方式。李维鼎在《语文课程初论》中说:“语文课程评价的方式包括考察——考试的方式、定性一一定量的方式、自评——他评的方式、以行驭知——多元微量的方式四种。”

二、项目驱动型大学语文课程评价模式改革的思路

课程评价是教学管理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也是整个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对教学活动具有反馈、评定、导向等多种功能。课程评价工作没做好,必然对教学活动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然而在我国的大学语文教育中,教学评价方法却过于单一,除了终结性的笔试或书面考查,几乎没有其他能体现语文教育特色的办法。沿袭的是中学语文考试的老路。吕叔湘先生说过,要把语文教学当作农业,相对于工业而言,它不是程序化的,不是流水線,而是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要潜移默化、潜滋暗长。要利用好高职语文学习动态评价的积极导向作用,使它更多地具备反馈调节、记录成长、展示激励、改善提高的特征。根据“以过程性考核为主,终结性考核为辅”的原则,加强过程考核。不仅要全面考核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水平,还要检测其判断能力、应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等人文素质水平。在考试形式上,可采取开闭卷结合式、口笔试结合式、理论与实践结合式、论文设计与答辩结合式及无标准化答案式(着重考核学生的思维方式、见解主张等),力求全面考核学生的知识和技能。

三、项目驱动型大学语文课程评价模式改革的具体实践

学习成绩评定体系在评定内容上应该重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实践和动手能力的体现,应该重视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科学精神、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情等方面的表现。对于学生中出现的闪光点,导师更应积极评价并加以肯定。

1.在项目过程考核中的具体操作

我们在大学语文课的第一节,教师先结合专业介绍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专业能力、核心能力及主要就业岗位要求,然后介绍大学语文课程在专业培养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要求,之后给学生一个企业应用的案例,最后将往届一组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然后结合该专业培养目标,提出本课程的具体要求。随着课程进展,学生每次完成工作过程任务,如确定项目目标、明确项目可交付成果、制定项目计划(范围、进度、成本、风险、沟通、收尾等),项目团队派一位新发言人交流汇报团队成果(2~3分钟),每次记录成绩。最后成绩评定采用项目答辩的方式进行,每个组10分钟汇报,5分钟答辩,各小组以答辩的形式上台展示自己的系统,回答老师和学生提出的问题,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导师和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随时向当前正在答辩的项目组的任一学生进行提问,最后结合项目的难度和答辩情况给每个项目和学生做出最终的考核成绩。

2.课程终结性考核的具体操作

我们在项目驱动型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具体操作上,将大学语文的评价模式归纳为“分项、分级、开放、积分制”的语文水平考试模式。

分项,即把语文考试分成“语文基础知识、口语表达、背诵、阅读、写作”等多个项目,分别考试,分别记分。

分级,即把这五个方面的内容和要求分成若干级别,具体做法和标准也可以参照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的《职业汉语能力测试标准》来制定。各项成绩分“及格、良好、优秀”三个等级,及格即得到一个积分,良好可得到两个积分,优秀得到三个积分。

开放,即打破学科、专业和年级的限制,同时允许不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学生参加考试,考试通过,也可得到相应的积分作为毕业评价标准。

积分,即学生在校期间可多次参加多项的语文能力考核,每次的得分可以累加,毕业时累加的成绩达到一定标准即可。

作者:韦星 刘婕 邹戈奔

上一篇:语法知识英语语法论文下一篇:初中物理漫谈研究论文